曹操
- 格式:ppt
- 大小:2.03 MB
- 文档页数:36
曹操人物简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安徽毫州)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人物素材:(一)经典语录:欲取胜他人,自己先要立于不败之地!翻译: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
翻译:计划的实施,就像转动圆的物体一样的快,那么你的事情就如同摧枯拉朽般的极容易成功。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翻译:神龟虽然长寿,但终有死亡的时候;飞龙尽管能腾云驾雾,神通广大,但最终也要化为乌有。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翻译:人生命的长短,不只是由天来决定的,您只要能很好地保养身体,做到身心健康,是可以做到延年益寿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翻译:老了的千里马,虽伏在马厩里,但仍想着还可以驰聘千里;有雄心壮志的人,虽然老了,但他高远的志向仍毫无减退。
(二)人物事略1.疑杀华佗晚年的曹操患了头脑痛风症,僚臣华歆向他推荐了神医华伦。
遗憾的是,当华伦指出其症因风而起,病根入脑,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须利斧开脑取风涎方可根除时,曹操竟疑心华佗是想乘机害他性命,遂将华佗杀了,一代神医命绝于世。
2.废除寒食节“寒食节”相传起于春秋时严明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
以介之推抱木焚死,人们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一百余天。
曹操有一年视察并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民情时,发现民间百姓每年度过“寒食节”的方式,己经非常严重地影响和危害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于是下令废除。
3.提倡薄葬218年,曹操颁布了一道《终令》,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树。
曹操简介资料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曹操简介资料,供大家参阅!曹操简介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曹操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三国志》称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年轻时期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当时的人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乔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乔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南阳的许劭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
曹操的人物介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东汉末年权臣,亦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
曹操少年间任侠放荡,到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
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调济南相。
董卓擅政时,散尽家财,起兵讨董卓。
初平三年(192年),据兖州,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选取其中精锐组建青州军。
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至许县,从此用献帝名义发号施令,总揽朝政。
在此前后相继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势力。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割据河北的袁绍,随后削平袁尚、袁谭,北击乌桓,统一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丞相。
同年率军南征,收服荆州,但在赤壁之战中败于孙刘联军。
建安二十年(215年),取汉中,次年(216年)自魏公进爵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
曹魏建立后,被追尊为太祖,谥号武皇帝,葬于高陵。
曹操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
他的诸种举措使统治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曹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1]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生平出身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养祖父是宦官曹腾,历侍四代天子,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三国志》记载曹操的远祖是汉代初期的相国曹参。
刘宋裴松之《三国志注》曹操本姓夏侯,是夏侯惇的从兄,若真如此,则曹操为汉惠帝太仆夏侯婴的后裔。
早年曹操少时机警过人,通权谋机变,以侠义自任,行为放荡不羁,不规规矩矩地谋生做事,不为世人看重。
只有桥玄、何颙、李瓒和王俊认为曹操是非常之人,将来一定会安定天下。
[2][3][4][5][6][7]当时曹操还默默无闻,桥玄建议曹操去结交当时的名士许劭,以提高名望。
于是曹操就去拜访许劭,许劭鄙视曹操的为人,不肯给他看相,曹操找到机会威胁许劭,许劭不得已,给曹操做出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评价(另说:「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才逐渐知名。
[8][9][10]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北征,路过桥玄之墓,下令祭祀桥玄,并且写了悼文。
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曾经潜入中常侍张让家,被张让发觉后,手舞着戟越墙逃出,全身而退。
又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
这些活动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
熹平三年(174年),曹操20岁时,通过察举孝廉成为郎官。
稍后曹操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11]。
上任数月,宦官蹇硕的叔叔违禁夜行,被曹操依律棒杀。
这使曹操得罪了宦官集团,可曹操是依法而行,这些人又无法中伤诋毁曹操,只好转而称赞他做得好,举荐他去担任地方官。
熹平六年(177年),曹操被任命为顿丘令,第二年,即光和元年(西元178年),曹操因堂妹夫滁强侯宋奇被宦官诛杀,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
曹操简历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曹操的古诗词1、《观沧海》东汉末年/三国·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龟虽寿》东汉末年·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苦寒行》魏晋·曹操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4、《短歌行》东汉末年·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5、《蒿里行》汉·曹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6、《冬十月》东汉末年·曹操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谣俗词》魏晋·曹操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
友来从我贷,不知所以应。
8、《善哉行其一》魏晋·曹操古公亶甫,积德垂仁。
思弘一道,哲王于豳。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
曹操个人简历你可知历史上有名的枭雄曹操?想深入了解一下吗?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曹操个人简历”,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更多内容请关注。
曹操个人简历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生平事迹早年经历曹操,沛国谯县人(今安徽亳州),出生在官宦世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三国志·武帝纪》中说曹嵩“莫能审其本末”,而在宋人裴松之注《三国志》时间接引用三国吴人所著《曹瞒传》中称曹嵩本姓夏侯,但此说可信度不高。
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侠、放荡不羁。
当时的人因他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故认为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曹操知识点总结一、家世背景曹操的祖父曹骠是魏郡成武人(今山东省成武县),祖父曹腾是沛国东乡人(今陕西省镇安县西)人,父亲呼仑,曹嵩出身于封陵西曹乡(今安徽滁州市凤阳县),是西汉官吏,后为郡谏议大夫、护军中正。
曹操的母亲是蔡氏。
曹操有兄长曹彰,曹彰比曹操年长一岁,有三个妻子,分别是袁绍的女儿、丁夫人和休宁丘夫人。
二、少年经历曹操年少时,聪慧过人,嗜学喜文,喜读《左传》、《孝经》、《论语》等书,为人刚强正直。
曹操十四岁时,聪明伶俐,善于诗赋,时人称其为洛阳才子。
曹操曾与后来被尊为“文学圣皇”的曹植讲学,时有诗文赋作品存世。
三、匡扶汉室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不辞详言,不辞受命(卫霍之乱因为他们为了登上宝座而玩弄阴谋暗害曹操的家人,曹操位于江山之巅首要的位置,为外敌设防),投笔从戎。
曹操占据了中原大部分地区,先后参与了许多大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最终取得了胜利,并且稳固了国家地势,夺得天下军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四、文学才华曹操喜好文学,精通文学艺术,是中国古代后世称为之"曹操作品"的诗歌作家之一,其诗文表现出了优秀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的特点。
曹操的诗歌作品以其雄奇豪迈、浑厚沉着的风格,表现出了他的气魄和才华。
代表作品有《步出夏门大道有感》、《兵车行》、《短歌行》等。
五、政治才能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重用贤才,喜欢推荐有才华的人才。
在治国方面,他提倡法治,实行严明的法律制度,严禁贪赃枉法。
同时,他也比较擅长战争,明哲保身,能屈能伸。
曹操还提倡种田,充分调动了社会资源。
他在军事上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重大战役,都取得了巨大的战争成果。
综上所述,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
他在政治、文学和军事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对中国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正因为他的杰出成就,他被后人称之为"三国鼎立"时期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曹操简介资料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曹操简介资料,供大家参阅!曹操简介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曹操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三国志》称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年轻时期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当时的人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乔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乔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南阳的许劭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
历史人物曹操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后改名操,沛国谯县人,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是东汉末年乱世中的重要人物,被后人称为“曹武帝”或“曹孟德”。
曹操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他父亲曹嵩是沛郡太守,曹家世代为官,享有一定的名望和地位。
曹操自幼聪慧过人,机智灵活,深受父亲的教导和熏陶。
他年轻时期就展现出卓越的才智和领导能力,很早就成为军事部队中的重要将领。
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各地纷争不断的大背景下,曹操逐渐崭露头角。
他的崛起始于参与平定黄巾起义,解救了被起义军围困的宛城。
此后,他积极参与东汉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与各路豪强交战,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和实力。
曹操以骁勇善战、智勇双全而闻名于世。
他善于组织军队,以其精锐部队“虎豹骑”为核心,军事战略灵活多变,连续多年在各地连战连胜。
他先后平定了许多有实力的敌对势力,如吕布、张绣等,一举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
除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曹操还是一位有远见和睿智的政治家。
他提出“兴势篡位”的主张,认为天下大势已经不可逆转,皇权不复存在,新的政权将产生。
他积极寻求政治联盟,与刘备、孙权等不同势力保持着一定的合作与对抗关系,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曹操不仅是军事家和政治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他喜好文学,广泛涉猎古代经典,自己也亲笔书写了许多优美的作品。
他的诗词作品以豪放、雄壮、气魄独特,意境深远、寓意丰富而闻名后世。
然而,曹操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
他在诛杀宦官黄琬和裴氏兄弟的行动中,失去了大量忠诚的官员支持。
他的统治也备受争议,因为他采取了高压手段,镇压异己,并对地方加重赋税负担,导致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尽管如此,曹操仍然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曹操的逝世标志着曹魏政权的开始。
尽管曹操一生都希望能够建立自己的王朝,但他在临终之际还是决定将权力传给他的儿子曹丕,由其继承其事业。
曹操的壮丽事业虽然未能达成其建立魏朝的愿望,但他的贡献和影响力却深深地刻在了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七彩教育网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
曹操简介
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兖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
从此借献帝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封魏王。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建魏称帝,追尊其为武帝。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如《蒿里行》、《观沧海》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
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
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七彩教育网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人(现安徽亳州市),汉族,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
曹操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
中文名曹操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55年7月18日职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代表作品诗《观沧海》、《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等庙号太祖朝代东汉末年别名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瞒出生地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逝世日期220年3月15日主要成就实行屯田制,统一北方开创建安文学,注《孙子兵法》第一人谥号武王、武皇帝、魏武帝陵墓高陵官职大将军/武平侯/司空/车骑将军→魏公→魏王曹操,字孟德,公元154年生,沛国谯县(安徽毫县)人,西汉相国曹参之后,祖父曹腾在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
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成为曹腾养子而改姓并继承侯爵。
在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而在三国演义中,南阳何禺页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于公元184年汉末黄巾之乱时显露头角,董卓死后,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10万军队,公元201年在仓亭(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
曹操的简介,赤壁之战,1、曹操的简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
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来被封为魏王。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魏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
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丢失,有明人本。
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赤壁之战赤壁历史上发生赤壁之战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的赤壁山。
其山高五十多米,岩石皆呈赭红色,是约一亿年前因砾石、砂子与铁质、钙质等物沉积胶结氧化而成,又因地质断层而露出地面,这种特殊的地貌被后人传说为火烧赤壁时烧成红色的,因而更增添了赤壁之战的神奇色彩。
此外湖北黄冈县西北的江滨有一赤鼻矶,也是悬崖峭壁赭红如火烧一般,兀立临江,因与“赤壁”同音,相传为赤壁古战场。
宋朝苏轼贬官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曾经游历此地,追怀古事,写下了千古绝唱《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文章,其实此处并非真正的赤壁古战场。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公元208年秋天,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亲率号称八十万人的水军沿江南下,企图消灭刘备及孙权,统一天下。
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军,两军在位于长江中游的赤壁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