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人教 鲁京津专用)一轮复习选考内容 考点针对练(二)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16
人教高考语文一轮选习练题(2)及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B),强调①“有雾霾骂市长”是地方民众的公共诉求,治理雾霾应该大而化之....每个人、每个单位、每个企业都应尽一份力。
②人民币汇率风险、国内股债市场缺乏趋势性机会、美元升值,投资者希望资产配置全球化,工银瑞信全球美元债券应运而生。
....③从假手机、假移动电源、假移动硬盘到假欧元硬币,淘宝上的假货可谓应.有尽有,也难怪大家都称之为“万能的淘宝”。
...了,但在道德学步的阶段,④人的善行要是这么自然而然,那就真是从善如流....搞点“吾日三省吾身”,还是极为必要的。
⑤50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商业精英纷至沓来,出席了世界经济论坛年年会。
....地为用户作知识普及与使用⑥事实上,在新产品的推广方面,厂家苦口婆心....指导必不可少,关门经营的出路总归是极其狭窄的。
A.②⑤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①④⑥[解析]①“大而化之”原意就是使美德充分表现出来,并达到融化贯通的境界。
现在通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
不合语境。
②“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
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使用正确。
③“应有尽有”是个褒义词,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
假货不能叫应有尽有。
色彩不当。
④“从善如流”指形容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而自然。
望文生义。
⑤“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使用正确。
⑥“苦口婆心”比喻善意而又耐心地劝导。
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A.为了加强市民交通安全意识,国庆长假期间,我市交警在各个高速收费站口检查乘客是否存在不系安全带的违法行为。
B.关于虚打折扣、违法促销、销售伪劣产品等网购热点问题,省工商部门将开展为期两个月的网络交易监测专项行动。
C.小镇招聘了一批本地居民担任安保员,开展信息采集,纠纷排查等工作,充分发挥本地人熟悉民情的优势,能更好地与群众沟通。
高频考点二终身学问识字始——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1.(2012·山东)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镶嵌精萃休闲装轻描淡写B.瑕疵鄙薄邀请赛赔理道歉C.怃然琵琶和稀泥玲珑剔透D.推辞观摩元霄节伶牙俐齿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音近、形近造成的别字。
A项萃—粹。
B项理—礼。
D项霄—宵。
2.(2011·山东)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签署发贴子雍容华贵万事俱备,只欠东风B.端详螺丝钉额手称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C.惊诧震慑力眼花瞭乱一言既出,驷马难追D.延袭扫描仪不屈不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答案 B解析A项贴—帖。
C项瞭—缭。
D项延—沿。
3.(2010·山东)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依稀膨涨戈壁滩云蒸霞蔚B.涵盖阴霾捉谜藏烘云托月C.贻误甬道交谊舞寥若晨星D.吆喝绪论擦边球名门旺族答案 C解析A项涨—胀;“膨胀”,指物体的体积增大,泛指事物的扩大或增大,与水无关。
B项谜—迷;“捉迷藏”指儿童游戏,一人蒙住眼睛摸索着去捉躲藏者,也比喻言行故意使人难以捉摸,不是“谜语”。
D项旺—望;“名门望族”中的“望”是声望,此处不是“兴旺”义。
4.(2008·山东)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驰骋原生态疾风劲草吉人自有天象B.诀别声讯台震耳欲聋真金不怕火炼C.问侯顶梁柱目不暇接明人不说暗话D.受理高架桥粗制烂造在其位谋其政答案 B解析A项吉人自有天象—吉人自有天相。
C项问侯—问候。
D项粗制烂造—粗制滥造。
1.高考对字形考点的要求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要求?答案《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为“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能够区分形近字、音近字,二是不写错字、别字、繁体字、已经淘汰的异体字、不规范的简化字。
2.高考在这一考点上有怎样的命题特点和考查趋势?答案高考字形考查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
直接设题考查,知识点上以同音字、形似字为主,主要考查“三常”字(常见字、常用字、常易混字),范围大致是国家语委公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2 500个常用字和1 000个次常用字。
考点二鉴赏诗歌的语言——此中真意,细加涵咏韵味长鉴赏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
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炼字(品味关键词)、赏析诗眼、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
突破一炼字(品味关键词)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开头说此处是“空山”,而后面却写了人的活动,你觉得“空山”一语用得是否准确?有何作用?【思路导引】1.动词分析时可从人(物)的动作特点的角度进行,同时,要注意挖掘动词在语境中的“动态之美”。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穿”“拍”“卷”三字生动形象,请加以品味。
答:答案“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拍”字,运用拟人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卷”字,表现了江涛冲击堤岸后形成雪花的力度。
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赤壁山势的险要高峻和水势的汹涌澎湃,有声有色地展现了古战场雄壮的画面。
2.形容词分析时要注意其修饰的生动传神和语意双关,同时注意所用的修辞和形容词活用情况。
请简析“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中“阔”字的作用。
答:答案“阔”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3.副词运用恰到好处,能体现动作的情态和人物心理的变化,也能表现某种状态的程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中的“方”“始”有何表达作用?答:答案表现了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
2019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选练习题(2)及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2019·湖北省武汉市调研)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书院__①__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中心,__②__是学术思想的研究中心,但其最基本的功能__③__是教育。
在中国传统教学内容体系中,经学、文史等一直是教学的主体,书院的教学内容__④__以此为主,但书院__⑤__是一种相对自由灵活的教育体制,__⑥__也有专业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
解析:选D。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
解答这道题,应先通读文段,找到突破口。
然后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③处前面说“其最基本的功能”,如果填“不只”,表明书院最基本的功能除了教育还有其他,下文理应介绍,但下文并无提及,因此“不只”放在此处不恰当,排除C项。
⑤处后面说书院“是一种相对自由灵活的教育体制”,这是在陈述一个既成事实,因此不能用“如果”(表示假设),排除A项。
“必须”语气太重,用“毕竟”更合适,故排除B项,选D项。
2、(2019·皖南八校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拥有历史文物资源是一座城市的幸运,可文物遗址保护区不断让步于经济开发,说明管理者对于历史文物的珍视程度,还未与历史文物资源的价值相匹配。
B.因为历史文化名人所处的历史环境,或者其较高的专业成就,对大众有陌生感,所以大众对历史文化名人形成一定的知识壁垒也是很正常的。
C.新年前后,观众朋友们对正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的《血战钢锯岭》《萨利机长》等好莱坞影片好评如潮,也引发了国人对于英雄与信念的争论。
D.中国提出亚太地区安全构架理念,不是要推倒现有的安全机制框架,而是对现有亚太安全机制进行调整、完善,补充基于双边同盟的亚太安全理念的局限和不足。
解析:选A。
B.主客体颠倒,在前一个“大众”之后加“来说”。
C.偷换主语,“引发……争论”的应是“影片”,在“也引发”之前加“这些影片”。
D.搭配不当,“补充”改为“弥补”。
高考对小说语言的鉴赏有两个角度:一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即作者的叙述语言(用语特点和语言风格)。
体现在高考中往往有两大考法:理解重要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艺术。
考法1 理解重要语句含意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语句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语句的临时意义;再次要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分析命题角度☞题干示例审题定向(1)(2017·浙江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一种美味》)(2)(2016·山东卷)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
(《琴声何来》)(3)(2016·浙江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母亲》)题干中往往有“解释”“赏析”等作答动词和“语句”“句子”“含意”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熟知类题通法☞理解重要语句含意“3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根据题干关键字眼,分清是考查作者叙述语言含意,还是考查小说中人物语言含意。
前者,要揣摩作者表达的意图;后者,一要品味语言本身特点,二要体会语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点。
第二步:抓角度,析内涵分析除阐明语句表层含意外,应着重挖掘深层含意。
挖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角度:抓句中关键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抓句子所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抓句子运用手法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第三步:依模板,规范答此类题最宜采用“手法+内容+效果”的方式作答,即“判断艺术手法→分析表达内容→点明效果(作用)”。
规范答题思路☞[典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欢乐颂陈 毓①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
第2天字形1.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针贬急燥海市蜃楼无耻之尤B.铲除脉络仗义直言各行其事C.座镇誊写专心致志平心而论D.安祥蛰伏源远流长鸠占雀巢答案C解析A项贬—砭,燥—躁。
B项直—执,事—是。
C项座-坐。
D项祥—详,雀—鹊。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寄予发祥地安分守己精诚所致,金石为开B.侯爵老俩口拨乱反正壁立千仞,无欲则刚C.跟贴打圆场偏安一隅呼之即来,挥之即去D.涵盖无名火信而有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答案D解析A项致—至.B项俩-两。
C项贴-帖.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合龙震撼雕梁画栋张皇失措B.对峙诟骂川流不息没精打彩C.文身雾蔼划地为牢云销雨霁D.装璜贸然姗姗来迟陨身不恤答案A解析B项彩—采.C项蔼—霭,划—画.D项璜—潢,陨—殒。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寥廓以身作则一笔钩销白璧微瑕B.葱笼融会贯通缘木求鱼始终不渝C.沧桑如法炮制喧宾夺主怙恶不悛D.谙熟语无伦次不胫而走既往不究答案C解析A项钩—勾。
B项笼—茏。
D项究—咎.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忽悠大杂烩袖手旁观入不敷出B.桥礅增值税呆若木鸡平心而论C.诀窍原生态乐不可知虎视眈眈D.筹码捅漏子声嘶力竭铤而走险答案A解析B项礅—墩.C项知—支。
D项漏—娄.6.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粗糙妍媸毕露应运而生轻歌慢舞B.扼杀源远流长言简意该承前启后C.驰援毁家抒难疾风劲草通霄达旦D.借鉴大相径庭稗官野史歌声嘹亮答案C解析C项两个错别字,抒-纾,霄—宵。
A项慢—曼。
B项该—赅。
D项全正确。
7.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果腹木讷珠联璧和嘉言懿行B.奇葩裹挟独辟蹊径曲突徙薪C.法码信笺语焉不详舐犊情深D.雾霾针砭认人唯贤仗义输财答案B解析A项和-合。
C项法—砝.D项认—任,输—疏。
8.下列句子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有错的一项是()A.全市各地要克服麻痹.(pí)大意思想,再接再厉,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突破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近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的选择题是考查题型的变化,而非考查内容的变动。
这一命题形式注重考查对古代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了考点的覆盖面。
“四选一”的考查形式降低了命题的难度。
考生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精准找到命题设误点,即可得出正确选项。
一、掌握答题原则1.宏观把控,综合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但是其综合性明显加强,答题时需要全面分析诗歌。
2.体察入微,着眼细部。
命题者经常会在细微之处设置陷阱,经常采用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等方法设误。
3.关注选项,辐射全诗。
命题者设置的四个选项,其内容大多是正确的,对于解决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和理解全诗内容具有积极作用。
二、突破命题设误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还山宅杨师道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槎:读chá,指小舟。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设误角度形象特点概括不当、用词不准错项分析B项,“衰败景象”与全诗意境不符,全诗表现的是对山宅周边景物的喜爱之情。
2.阅读下面的晋诗,完成后面题目。
赴洛道中作陆机①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案辔②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注】①陆机:西晋文学家。
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后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
②案辔:案,同“按”。
突破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两首或几首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与单首诗歌的鉴赏没有实质的区别,只是外在形式上的区别。
命题时往往选取不同诗歌在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意象意境等方面的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进行比较。
具体设题时有: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或同一首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达技巧的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或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等等。
因此,做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时,应整体把握不同诗歌,分辨不同诗歌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分别从诗歌中找到具体依据。
语言类比较主要有微观语言比较和整体风格比较两类。
对“字词句”型的微观语言比较主要通过“炼字”在单首诗歌内进行比较。
但对于不同诗歌语言风格的比较主要是就诗歌、诗人的整体风貌而言。
【即练即悟】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答:解析这道题属开放性比较题目。
古诗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诗不同的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鉴赏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有所不同。
这首诗的第三句有的版本作“别秋江”,两种用语都表达了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但“引愁心”用拟人化手法更富感情色彩,与“别秋江”相比更胜一筹。
答案“雁引愁心去”更妙。
因为:①“引”在文中是“带走”的意思,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与后面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而“雁别秋江去”则无此效果。
②“引愁心”运用拟人手法,更能表达出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
而“别秋江”则只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表达技巧的比较主要有三个角度:常见修辞、表达方式(抒情和描写考查居多)、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