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肺脑复苏的步骤

心肺脑复苏的步骤

心肺脑复苏的步骤
心肺脑复苏的步骤

心肺脑复苏的步骤

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不仅是自主呼吸和心跳的恢复,更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从心脏停搏到细胞坏死的时间以脑细胞最短,因此,维持脑组织的灌流是心肺复苏的重点,一开始就应积极防治脑细胞的损伤,力争脑功能的完全恢复。故将“心肺复苏”扩展为“心肺脑复苏”,并将其分为初期复苏、后期复苏、复苏后治疗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期复苏

初期复苏是呼吸、循环骤停时的现场急救措施,一般都缺乏复苏设备和技术条件。主要任务是迅速有效地恢复生命器官(特别是心和脑)的血液灌流和供氧。

初期复苏的任务和步骤可归纳为ABC:

A 、指保持呼吸道顺畅,

B、指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

C 、指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

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是初期复苏时的主要措施。

第二阶段后期复苏

后期复苏是初期复苏的继续,是借助于器械和设备、先进的复苏技术和知识以争取最佳疗效的复苏阶段。后期复苏的内容包括:

1、继续初期复苏

2、借助专用设备和专门技术建立和维持有效的肺泡通气和循环功能;

3、监测心电图,识别和治疗心律失常;

4、建立和维持静脉输液,调整体液、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衡;

5、采取一切必要措施(药物、电除颤等)维持病人的循环功能稳定。

(一)呼吸道的管理

为了获得最佳肺泡通气和供氧,或需要行机械通气治疗者,应施行气管内插管。而对于不适宜气管内插管者,可施行气管切开术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二)呼吸器的应用

便携式呼吸器,。。。。。。,尤其适用于有气管内插管者和病人的转运。

多功能呼吸器是性能完善、结构精细的自动机械装置。可按要求调节多项呼吸参数,并有监测和报警系统。使用这种呼吸器不仅能进行有效的机械通气,而且能纠正病人的某些病理生理状态,起到呼吸治疗的作用。主要在重症监测治疗室或手术室等固定场所使用。

(三)监测

1、应尽快监测心电图。因为心脏停搏时的心律可能是心室停顿,也可能是心室纤颤,其临床表现虽然相同,但治疗却不相同。只有心电图(或开胸直视)才能对二者进行鉴别。在复苏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其他心律失常,心电图监测可以明确其性质,为治疗提供极其重要的依据。

2、在后期复苏期间,尤应重视呼吸、循环和肾功能的监测。

3、在人工呼吸或机械通气时,都应维持Pa02在正常范围,至少不低于8 kPa (60 mmHg); PaC02在4.8-5.3 kPa (36-40 mmHg)之间。

4、应密切监测血压并维持其稳定,在条件允许时应监测直接动脉压,也便于采取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

5、留置导尿管监测尿量、尿比重及镜检,有助于判断肾的灌注和肾功能改变,也为输液提供参考。

6、对于循环难以维持稳定者,应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监测CVP,也便于给药

和输液。

(四)药物治疗

第三阶段复苏后治疗

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和缺氧性脑损伤是复苏后治疗的主要内容。而在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时,首先应保持呼吸和循环功能的良好和稳定。

(一)维持良好的呼吸功能

如果自主呼吸未恢复、有通气或氧合功能障碍者,应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节呼吸器以维持良好的Pa02, PaC02及pH..氧合功能对复苏后治疗尤其是对心、脑功能的恢复十分重要。如果发生低氧血症,可直接影响对心、脑的供氧,应对其原因进行判断,并作相应治疗。维持良好的通气功能有利于降低颅内压,可借助轻度过度通气,维持PaC02在3. 3-4. 7 kPa(25-35 mmHg)之间,以减缓脑水肿的发展。

(二)确保循环功能的稳定

循环功能的稳定是一切复苏措施之所以能奏效的先决条件,复苏后期必须严密监测循环功能。如循环功能不稳定,表现为低血压和组织器官灌流不足(如少尿、神经功能障碍),应对有效循环血容量及左心室功能进行评估,并及时纠正。血流动力学监测十分必要,重症病人应监测ECG、动脉压、CVP及尿量,必要时应放置漂浮导管监测PCWP和心排出量以指导临床治疗。应避免发生低血压,即使轻度低血压也影响脑功能的恢复。维持血压在正常或稍高于正常水平为宜,有利于脑内微循环血流的重建。复苏后期可能仍需要应用某些药物来支持循环功能,其目的是为了给其他更重要的治疗措施创造条件,但不能完全依赖药物,并应及早脱离这些支持。只有在不需要任何药物的支持下仍能保持循环功能正常

时,才能认为循环功能确已稳定。

(三)防治肾衰竭

呼吸循环骤停可能损害肾功能,严重者可发生肾衰竭。复苏后肾衰竭常使整个复苏工作陷于徒劳,必须强调预防。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维持循环稳定,保证肾脏的灌注压。尽量避免应用使肾血管严重收缩及损害肾功能的药物,纠正酸中毒及使用肾血管扩张药物(如小剂量多巴胺)等都是保护肾功能的措施。复苏后应监测肾功能,包括每小时尿量、血尿素氮、血肌醉及血、尿电解质浓度等,以便早期发现肾功能的改变和及时进行治疗。

(四)脑复苏

为了防治心脏停搏后缺氧性脑损伤所采取的措施称为脑复苏。人脑组织按重量计算虽只占体重的2%,而脑血流量却占心排出量的15%-20%,需氧量占全身的20%-25%,葡萄糖消耗占65%。可见脑组织的代谢率高,氧耗量大,但能量储备很有限。当脑完全缺血10-15秒钟,脑的氧储备即完全消耗,病人意识丧失;20秒钟后自发和诱发脑电活动停止,细胞膜离子泵功能开始衰竭;1分钟后脑干的活动消失,呼吸几乎停止,瞳孔散大;4-5分钟内脑的葡萄糖及糖原储备和三磷酸腺昔(ATP)即被耗竭。大脑完全缺血5-7分钟以上者,发现有多发性、局灶性脑组织缺血的形态学改变。当自主循环功能恢复,脑组织再灌注后,脑缺血性改变仍继续发展。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性损害是在再灌注后,相继发生脑充血、脑水肿及持续低灌流状态,使脑细胞继续缺血缺氧,导致细胞变性和坏死,称为脑再灌注损害.脑细胞从缺血到完全坏死的病理变化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有人观察到,在心跳停止5分钟后,以正常压力恢复脑的灌流,可见到多灶性“无再灌流现象”,可能与红细胞凝聚、血管痉挛、有害物质的释放等因素有关。因此,脑复苏的主

要任务是防治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以减轻或避免脑组织的再灌注损伤,保护脑细胞功能。

脑复苏的适应证一方面取决于初期复苏是否及时和有效,另一方面更应参照复苏过程中神经系统的体征。心脏停搏距心肺复苏开始的时间一般常难估计准确,而神经系统的体征对于此段时间的推断更具有意义。体温升高及肌张力的亢进、痉挛、抽搐乃至惊厥,都是脑缺氧性损伤的体征,说明脑缺氧的时间较长。复苏过程中应对这些体征进行监测和观察。体温的上升常先于肌张力的改变,但如不连续监测,则未必能及时发现。对肌张力的改变也应反复检查。估计心肺复苏不够及时者,且已呈现明显的脑缺氧性损伤体征时,应立即进行脑复苏。对心脏停搏时间很短((4分钟以内)的病人而盲目地进行脑复苏,很可能使本来能自然恢复的病程复杂化,甚至丧失恢复的机会。如果脑损伤的程度已使病人的肌张力完全丧失(即“软瘫,’)时,病情往往已接近“脑死亡”的程度,目前的脑复苏措施还无法使其恢复。脑复苏的原则在于防止或缓解脑组织肿胀和水肿。脱水、降温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是现今较为行之有效的防治急性脑水肿的措施。

脑复苏时的脱水应以减少细胞内液和血管外液为主,而血管内液不仅不应减少和浓缩,还应保持正常或高于正常并适当稀释。脱水应以增加排出量来完成,不应使人量低于代谢需要。脱水时应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不低于2. 0 kPa (15 mmHg),血浆清蛋白在30 g/L以上,维持血液渗透压在280^330 mmol/L。脱水治疗一般以渗透性利尿为主,快速利尿药(如速尿)为辅助措施。甘露醇是最常用的渗透性利尿药,用量为每次20%甘露醇0、5-1 g/kg静脉滴注,每日4^-6次,必要时可加用速尿20-40 mg以保持利尿有效。如发生颅内压突然剧增或疑有脑病发生时,可一次快速注人20%甘露醇50-60 ml(1 ml/kg)。血浆清蛋白的利尿作

用缓和且持续,可与甘露醇同时使用。而且清蛋白有利于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血容量,以缓解因脱水而使血容量紧缩的不利影响。高张葡萄糖也有渗透性利尿作用,但有加重脑水肿的可能,因而不作为脱水治疗的主要用药。一般于两次甘露醇用药之间,静注50%葡萄糖溶液50 ml,或可弥补甘露醇药效难以连续的不足。一般在第3-4天脑水肿达到高峰,因此脱水治疗应持续5一7日。

低温是脑复苏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低温可使脑细胞的氧需量降低,从而维持脑氧供需平衡,起到脑保护作用。体温每降低1℃可使代谢率下降5%-6%。低温是一较复杂的技术,不宜认为凡是心脏停搏者都必须降温。心脏停搏未超过3-4分钟或病人已呈软瘫状态时,不是低温的适应证。心脏停搏时间较久,或病人呈现体温升高或肌张力增高者,应予降温。如果心脏停搏的时间不明,应密切观察,若病人出现体温升高趋势或有肌紧张及痉挛表现时,应立即降温。如待体温升高达顶点或出现惊厥时才开始降温,疗效则难以满意。脑组织是降温的重点,头部以冰帽降温效果较好。将冰袋置于颈侧、腋窝、腹股沟和胭窝等大血管经过的部位,可达到全身降温的目的。开始降温时宜将体温迅速降到预期水平,一般为36-33℃。但在降温时易发生寒战反应,因此在降温之前即应开始用丙嗓类、苯二氮草类或巴比妥类药,以防发生寒战反应。降温幅度可因病人而异,但以降温达足以使肌张力松弛、呼吸血压平稳为准。降温可持续到病人神志开始恢复或好转为止。复温时只需逐步减少冰袋使体温缓慢回升即可。降温所用的辅助药则宜于体温恢复1-2日后再行停药。

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脑复苏中的应用虽在理论上有很多优点,但临床应用仍有争议。实验研究中激素能缓解神经胶质细胞的水肿,临床经验认为激素对于神经组织水肿的预防作用似较明显,但对于已经形成的水肿,其作用则难以肯定。

激素的应用宜尽早开始,心脏停搏的即时可静滴氢化可的松100-200 mg,以后用地塞米松20-30 mg/24 h。一般使用3-4日即可全部停药,以免发生并发症。

试述心肺脑复苏新标准中初期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精)

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心跳骤停常是骤然发生,能否迅速准确的开始抢救室决定复苏成败的关键因素。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心跳骤停,现场抢救时的基础生命支持措施相同,即C(Circulation)胸外心脏按压建立人工循环;A(Airway)保持气道通畅;B(Breathing)人工呼吸。人工循环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最迅速有效的是胸外心脏按压法。(一)胸外心脏按压法 1、胸外心脏按压法操作要点:(1)体位:即患者体位;患者应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2)部位:即按压部位,操作者位于病人一侧,以一手掌根部置于患者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剑突上二横指宽距离),手掌与胸骨纵轴平行以免按压肋骨,另一手掌压在该手背上。(3)姿势:即操作者身体姿势;操作者肘关节伸直,借助双臂和躯体重量向脊柱方向垂直下压。不能采取过快的弹跳或冲击式的按压,开始的一、二次用力可略小,以探索病人胸部的弹性,忌用力过猛,以免发生肋骨骨折、血气胸和肝脾破裂的并发症。(4)深度:按压深度;每次按压,成人使胸骨下压至少5cm;儿童 3cm±;婴幼儿2cm。按压后放松胸骨,便于心脏舒张,但手不能离开按压部位。待胸骨回复到原来位置后再次下压,如此反复进行。(5)频率:按压频率为至少100次/min。 2、胸外心脏按压的并发症由于按压时操作不当,可发生肋骨骨折,折断的肋骨骨折端可刺伤心、肺、气管以及腹腔脏器或直接造成脏器破裂,从而导致气胸、血胸,肝、脾、胃、膈肌破裂,脂肪栓塞等。 3、关于胸外心脏按压机制胸外心脏按压时,血流的产生主要有“心泵”和“胸泵”两种机制。“心泵机制”理论认为,胸部按压时,心脏由于受到胸骨和脊柱的挤压,导致心脏内的血液射向主动脉,形成血流。“胸泵机制”理论则认为,胸外按压引起胸内压升高,导致肺血管床中的血液流经心脏进入全身血管。此时,心脏就象一根输送血液的管道,失去了瓣膜的功能,而胸腔入口处的静脉瓣保证了血液向动脉方向流动。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当胸外心脏按压时,人工循环的动力有可能“心泵”、“胸泵”两种机制共存,在一定条件下发挥各自的作用。(二)胸内心脏按压法与胸外心脏按压相比,胸内心脏按压的效果较优,作胸内心脏按压时其心排血量可达正常的40~60%。脑血流量可达正常的60%以上,心肌血流量达正常的 50%以上。而标准的胸外心脏按压时,脑血流量为0-30%(平均9%),心肌血流量正常的3-4%,且有舒张压

双人心肺复苏具体操作流程

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教学技能竞赛现场双人心 肺复苏操作 具体操作流程 A口述:“各位老师下午好,我们今天进行的操作时徒手心肺复苏加简易呼吸囊的使用,操作目标:运用人工手法,快速恢复患者的循环、呼吸,预防和减轻脑水肿,有利于住院的后续治疗。” 一、自身评估 A、B口述:“操作者着装整齐,无长指甲,操作开始。” 二、评估环境: A口述:“操作环境安全。” 三、判断意识、呼吸: A口述:判断意识:“张三你还好吗?张三、张三你怎么了?”判断呼吸:“一看、二听、三感觉。(1001、1002、1003、1004、1005、1006)” 四、呼救: A口述:“病人无意识,呼吸不正常,快来人,携带急救物品准备抢救,抢救开始时间***。” 五、判断颈动脉搏动: A口述:“1001、1002、1003、1004、1005、1006。患者无大动脉搏动,准备胸外心脏按压。” 六、摆放体位: A口述:“患者处于复苏体位、卧于硬板床上。” (去枕平卧、解开上衣、松解裤带,呈复苏体位。操作者A立于患者右侧,操作者B立于患者头侧。)

七、胸外心脏按压: A在按压间歇分别口述:“按压频率大于100次每分;按压深度大于5cm;按压与放松比1:1;每次按压数数从01、02、03……(大声 26、27、28、29、30)。” 八、开放气道: B口述:(在A开始按压的同时进行,检查面罩、连接氧气)“患者无颈椎损伤、无活动性假牙;清除口鼻分泌物;(仰头举颌)法开放气道;(EC手法)固定面罩。 九、人工呼吸: 注意人工呼吸的间隙保持呼吸道开放并打开呼吸面罩。 B在人工呼吸间歇分别口述:“连接氧流量8-10升每分;潮气量400-600ml;呼吸频率8-10次每分;按压与呼吸比30:2。” 十、评估复苏指标: A口述,B整理人工呼吸用物:①②断大动脉搏动是否恢复;断呼吸是否恢复判断(间5~10秒钟)③判断瞳孔变化;④面色、嘴唇、甲床末梢循环是否恢复;⑤判断意识、肌张力是否恢复; B口述,A同时整理床单位:⑥心电图出现波形;⑦收缩压在;⑧有尿;记录抢救成功时间。 十一、健康宣教: A口述:张三,不要紧张,你刚刚出现了意外,经抢救已暂时脱离危险,但仍需住院治疗,我们会为你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请你配合。” B、用物按规定分类处理。

心肺脑复苏抢救常规

心肺脑复苏抢救常规 【概述】 心跳呼吸骤停属最危重的临床疾病状态,必须分秒必争进行 抢救,采用急救手段恢复已中断的呼吸循环称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CPR最早始于1958年,1960年将其标准化并广泛用于临床,最新的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于2010年重新修订。新指南对复苏程 序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将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 的基础生命支持程序从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为C-A-B。 【诊断】 一、病因 儿童呼吸心跳骤停多由于气道阻塞和缺氧,先引起呼吸骤停,继而心搏骤停,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疾病,由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而致的窒息成为小儿呼吸心跳骤停的主要直接因素。儿童呼吸心跳骤停的病因如下: 1.呼吸系统疾病:上气道阻塞(异物、反流、喉痉孪、喉水肿等)、下气道疾病(继发于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的疾病)。2.感染:败血症、脑膜炎。 3.中毒与药物过敏:麻醉性抑制剂、镇静剂、抗心律不齐药中毒、青霉素过敏。.

4.循环系统疾病:休克、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包炎、心律紊乱。 5.婴儿猝死综合征。 6.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颅脑外伤、颅内感染、颅内出血、颅内肿瘤、脑疝等。 7.创伤和意外:窒息、溺水。 8.代谢性疾病:酸碱和电解质紊乱。 二、临床表现 呼吸心跳骤停常有如下临床表现: 1.突然出现昏迷,部分患儿有一过性抽搐。 2.瞳孔散大。 3.大动脉搏动消失。 4.心音消失及心动过缓。 5.呼吸停止或严重呼吸困难。 6.心电图显示等电线或极缓慢心律。 如能早期掌握心跳骤停前的先兆,及时判断并尽早实施心肺复苏术常可提高患儿存活率,临床上迅速而准确的诊断依据是: 1.突然出现昏迷。 2.大动脉搏动消失。 3.呼吸停止。 与成人相比,小儿心搏骤停很少原发于心脏疾病,而多

最新版心肺复苏操作流程图

心肺复操作流程 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 3、100 4、1005…)告知无呼吸, 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 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0、判断复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 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心肺复= (清理呼吸道) + 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 后续的专业用药 据美国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1/2。而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 60-70%发生在院前。因此,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CPR初步训练,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成功,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初步的CPR按ABC进行。先判断患者有无意识。拍摇患者并大声询问,手指甲掐压人中穴约五秒,如无反应表示意识丧失。这时应使患者水平仰卧,解开颈部钮扣,注意清除口腔异物,使患者仰头抬颏,用耳贴近口鼻,如未感到有气流或胸部无起伏,则表示已无呼吸。 A(airway):保持呼吸顺畅 B(breathing):口对口人工呼吸

单人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单人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一、目的 通过实施徒手心肺复苏,建立患者的循环,呼吸功能,以保证期重要脏器的血液和氧气供应,尽快恢复心跳、呼吸和大脑功能,达到挽救其生命的目的。 二、对象 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 三、操作准备 1、护士准备:者装整洁 2、环境准备:确定周围环境是否安全。 四、操作要点 1、判断患者医师,拍肩并大声呼唤患者。 2、高声呼救,通知相关人员。 3、检查脉搏:摸颈动脉波动(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识别有无呼吸,检查时间不超 过10秒。 4、患者去枕平卧,解开衣领,暴露胸部。 5、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在胸骨中线与两乳头连线的相交处。 6、按压手法:一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根部叠放其上,双手指紧扣,手指翘 起不接触胸壁,手掌与胸骨水平垂直。 7、按压幅度: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5cm,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 度至少为胸廓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大约未4cm,儿童大约未5cm) 8、频率: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为1:1。 9、按压与呼吸比例30:2,没五个循环检查有无搏动。 10、按压部位准确,用力适当,节奏均匀,持续进行,迅速放松使胸廓复原,放松时手掌根部不离开胸壁。 11、开放气道: ①仰头抬颏法:检查患者头颈部,确定患者头颈部无损伤,以后置于患者前额,手掌向后下方施压,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手指放在靠近颏部的下颌骨下方,将颏部向前抬起,来开颈部。 ②拖颈压额法:检查患者头颈部,确定患者头颈部无损伤,一手抬起患者颈部,另一手以小鱼际肌侧下按患者前额,使其头后仰,颈部抬起。 ③拖颌发:抢救两手拇指置于患者口角旁,余四指拖住患者下颌部位,在保证头部和颈部固定的前提下,用力将患者下颌向上抬起,使下齿高于上齿,避免搬动颈部。 12、吹气方法:操作者一手捏住患者鼻孔,双唇紧紧包绕住患者口唇用力吹气,连续2次,每次吹气时间不超过2秒,同时检查患者胸部是否起伏。吹毕放开鼻孔,让气体自然由口鼻逸出。每次吹气量500-600ml。频率8-10次/分。 13、反复5个循环,观察心肺复苏是否有效,有效后停止抢救。 14、协助患者取舒适的卧位,整理用物。 五、注意事项 1、判断心跳、呼吸停止要迅速准确,尽早进行心肺复苏。 2、胸外按压要确保足够的频率和幅度,尽可能不中断胸外按压,每次胸外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的回弹,以保证心脏得到充分的血液回流。 3、人工呼吸每次吹气量大约500-600ml,吹气量过大可引起胃胀气,吹气量过小达不到吹气目的。 4、检查颈动脉,手法要快而准确,触摸时间不能超过10秒。 5、心脏按压部位准确,按压过程中手不能离开按压部位。胸外按压时肩、肘、腕在一条直

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

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 论文摘要:复苏学是研究导致机体氧输送突然停止或接近停 止的病理状态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发生机制和急救治疗的一门科学。这种病理状态严重影响心、肺和脑的功能,它是危重病领域的一个重要课 题,复苏学尤其强调发生机制、全身缺氧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现代心肺复苏方法在急诊医学、心脏学和麻醉学等多个学科都是富有挑战 性的课题。现代心肺复苏方法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挽救了众多人的生命,1956年除颤器的发明,1958 年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应用及1960年胸外按压的应用均大大推进现代心肺复苏学的迅速发展。现就近年来我国心肺复苏的某些进展作一介绍。 复苏程序的争议 心搏骤停患者临终前出现濒死呼吸(抽泣样叹气)对通气有代偿 作用,故认为心搏骤停现场急救应以胸外按压为主,不需要做口对口呼 吸。一些学者提出心肺复苏的ABC顺序应改为CAB顺序,即胸外心脏按压、气道开放、人丄呼吸。虽然CAB是可取的复苏步骤,但建立人工气道必须及时,C与AB间隔时间应W5Diin。对未被目击的心搏骤停的患者复 苏时不宜应用CAB顺序,应用传统的CPR顺序。 生存链的概念美国心脏协会用“生存链”这一名词来描述这一过 程,包括 4个相互依赖的环节: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基木心肺复苏.早期除颤 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社区内的生存链己意识到,需要通过改善社区 ECC体系来提高病人的生存率。1992年指南提出了“生存链”的基本概念,这一方法在复苏和ECC中得到了成功的证实。如评价院内心脏猝死预后的Utstein指南;用来检查儿童病人心肺急症的方法,都根据“生存链”的概念得到了发展。各个社区应该为院外危重病人不断完善及优化其救治系统。1992年指南中描述了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是降低急性心脏病有关的死亡率的一系列行动中重要的环节,这与Liaison国际复苏协会1997 年所推荐的方法相一致。现在强调要尽早进行电除颤;尽量缩短由胸外按压转到电除颤的时间,这样可以挽救更多的患者。

心肺脑复苏(CPCR)

心肺脑复苏(CPCR)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心肺脑复苏(CPCR)?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心跳停止意味着死亡的来临或临床死亡(clinical death)的开始,近代医学认为,因急性原因所致的临床死亡在一定条件下是可逆的。为使心跳、呼吸恢复的抢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由于脑神经最不耐受缺氧,所以心肺复苏的根本目的是脑复苏。仅有呼吸、心跳而无脑功能的的人(即所谓的植物人)对家庭和社会都是十分沉重的负担,目前已把心肺复苏扩大为心脑肺复苏(CPCR )。 第一节 心跳骤停的原因、类型和诊断 ?心跳骤停(Cardiac arrest)是指原来并无严重器质性病变的心脏因一过性的急性原因而突然中止博血而致的呼吸和循环停顿的临床死亡 状态。临床上又称为循环骤停。因其发生十分突然,而且往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是临床上极为紧急的情况。如不能得到极为有效的复苏,即意味着临床死亡的开始。所以必须迅速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以恢复循环呼吸功能,临床上称为心肺复苏(CPR)。 ?凡原有严重心脏病或其他治疗乏术的慢性病晚期发生的心跳停止均 不属此范畴,也非CPCR的对象。 一、心跳骤停的原因 ?引起心跳骤停原因好多,可大致分为心脏本身和外来因素。凡是能导致心博出量减少、冠状血流下降、心率失常、气道阻塞、心肺功能衰竭的各种因素均可引起心跳骤停。 ?1、心脏器质性病变:心肌病变、机体内环境的异常变化、过度使用抑制心肌收缩的药物等均可导致心跳骤停。如冠心病、心肌更塞、急性心机炎等; ?2、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改变:如大量失血、循环量严重不足、休克、椎管内麻醉平面过广、应用过量的血管扩张药、、血压骤降等;使用

2019心肺复苏指南1(中文版)

---------------------------------------------------------------最新资料推荐------------------------------------------------------ 2019心肺复苏指南1(中文版) 2010 心肺复苏指南(中文版)经过五年的应用实施,有相应的调整!几个最主要变化是: 1.生存链: 由 2005 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1)尽早识别与激活 EMSS;(2)尽早实施 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 CPR;(3)快速除颤: 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几个数字的变化: (1)胸外按压频率由 2005 年的 100 次/分改为至少 100 次/分(2)按压深度由 2005 年的 4-5cm 改为至少 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30: 2)(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 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 ABC 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 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 PEA 者常规使用阿托品(7)维持 ROSC 的血氧饱和度在 94%-98% (8)血糖超过10mmol/L 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 5s 3.整合修改了 BLS 和 ACLS 程 1 / 6

序图 2010 新亮点: 《2010`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2010`AHA CPR&ECC 指南》《2010`AHA CPR&ECC 指南》成人 CPR 操作主要变化如下:突出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保证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避免过度通气,保证胸廓完全回弹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 CPR 上 2、按压频率至少 100 次/分(区别于大约 100 次/分) 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 5 ㎝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6、避免过度通气 CPR 操作顺序的变化: A-B-CC-A-B ★2010(新): C-A-B 即: C 胸外按压A 开放气道B 人工呼吸●2005(旧): A-B-C 即: A 开放气道 B 人工呼吸 C 胸外按压生存链的变化★2010(新): 1、立即识别心脏骤停,激活急救系统 2、尽早实施CPR,突出胸外按压 3、快速除颤 4、有效地高级生命支持 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2005(旧): 1、早期识别,激活 EMSS 2、早期 CPR 3、早期除颤 4、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应及时识别无反应征象,立即呼激活应急救援系统。

抢救流程图

抢救流程图 心肺脑复苏流程 C: 胸外按压 基础生命支持 B:开放气道 第一阶段ABCD A:人工呼吸 吸 CBA A:气管插管 B: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机械通气 进一步生命支持 第二阶段ABCD C:抗心律失常药物、血管活性药物 D纠正酸中毒~保护中枢神经细胞及 对症 A:保证有效通气 B:依血气分析结果评估通气与换气持续生命支持效果 第三阶段ABCD C:维持有效循环、评估生命体征 D:危重症加强监护室系统监测,自主循环、心脏功能,等~进一步脑复 苏~防止并发症 心脏呼吸骤停抢救程序 1.呼叫EMS 1.观察 2.呼叫除颤判断病人 1.施行2次人工呼吸 2.相应治有反应无反应无呼吸疗 3.判断呼吸,开放气有无反应 2.判断循环 道~看、听和感觉,

有呼吸无脉搏 有脉搏 1.开始CPR,心肺复1.继续开放气道、人 苏, 工呼吸、给予高浓度1.放置于抢救体位,无 2.降颤器显示室颤/氧、呼吸支持外伤, 室还即行电击除颤首2.相应治疗 2.相应治疗 选200J 恢复自主循环持续室颤/室速或复发电机械分离心脏停搏 1.继续CPR,心肺复苏, 1.继续CPR,心肺复苏, 2.立即气管内插管人工辅助 2.肾上腺素1mg静注~每呼吸 3.建立静脉通道 3-5分钟1次 1.继续CPR,心肺复苏 2.争取心脏起搏 1.肾上腺素1mg静注~每3-5分钟 重复/加压素40U静脉注射除颤,300J~不成功则360J, 2.儿童0.014mg/,kg.次,~按 0.007mg/次递增已作气管内插尚未建立静脉通 道~可作气管内给药~此时药 物应稀释至5,10ml 病碳酸氢钠1mol/kg(CPR)有利多卡因1,1.5mg/kg静推~3,因效通气10分钟后~有代谢性酸中治 5分钟重复1次/可达150,300mg疗毒或高钾血症 静脉注 1.缺氧 2.酸中毒 3.心律失常 4.低/高血钾

心肺脑复苏技术规范化培训(大纲)

心肺脑复苏技术规范化培训 ——急诊室陆影 心跳呼吸骤停 原因: ?1、各种心脏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冠心病,且70%死于院外。 ?2、突发意外事件:电击伤、溺水、自缢、严重创伤。 ?3、手术及麻醉意外。 ?4、严重的酸中毒、高血钾、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 ?5、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和中毒、药物过敏等。 现场心肺复苏术 适应症 ?因突发意外事件(电击、溺水、自缢)心脏疾病、手术及麻醉意外、药物中毒、药物过敏、电解质紊乱等引起的心脏呼吸骤停者。 禁忌症 ?1、开放性胸外伤,合并有开放性气胸或张力性气胸者。 ?2、前胸有多根多处肋骨骨折。 ?3、心肺有严重损伤者。 基础生命支持复苏程序——BLS ?2011心肺复苏指南推荐按照英文字母C、A、B、D的顺序进行。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 D—电除颤 C—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促使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并使人工呼吸后带有氧的血液从肺部血管流向心脏,再流经动脉,供给全身主要脏器,以维持重要脏器的功能。 A—开放气道 ?1、判断患者有无意识 方法:轻轻摇动患者双肩,高声呼唤:“喂,你怎么了?”如认识,可直呼其名。如无反应,立即呼救。 ?2、将患者放置适当体位 正确的抢救体位是仰卧位。患者头、颈、躯干平直无扭曲,双手放于躯干两侧。 B—人工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 方法:a.在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患者口部张开的位置进行; b.用按于前额一手的食指和拇指,捏紧患者的鼻孔; c.首先缓慢吹气两口,以扩张萎陷的肺脏,并检查开 放气道的效果; d.深吸气后紧贴患者的嘴(要把患者的口部完全包 住); e.用力向患者口内吹气(快而深,直至患者胸部上 抬); f.每一次吹气完毕后,应与患者口部脱离,抬头看患 者胸部; g.吹气量约800—1200ml。

心肺复苏抢救流程之欧阳家百创编

仙桃市中医医院 欧阳家百(2021.03.07) 心肺复苏抢救流程 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 了?”告知无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 3、 1004、1005…)告知无呼吸 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 状软骨滑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有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一下) 5、松解衣领及裤袋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1/3处),用左手 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 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 按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9、持续2分钟的高效频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按30:2 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 脉搏动) 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清理呼吸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后续的专业用药根据美国今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1/2,而因心脏停搏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因此,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CPR初步训练,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心脏跳动停止这,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初步的CPR按ABC进行,先判断患者有无意识,拍摇患者并大声询问,手指甲掐压人中穴约5秒,如无反应表示意识丧失,这时应使患者水平仰卧,解开颈部纽扣,注意清除口腔异物,使患者仰头抬颌,用耳贴近口鼻,如未感到有气流或胸部无起伏,则表示已无呼吸。 A(airway):保持呼吸顺畅 B(breathing):口对口人工呼吸 C(circulation):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 A 保持呼吸顺畅 昏迷的病人常因舌后移而堵塞气道,所以心肺复苏的首要步骤是畅通气道。急救者以一手置于患者额部使头部后仰,并以另一手抬起后颈部或托起下颌,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怀疑有颈部损伤者只能托举下颌而不能使头部后仰;若疑有气道异物,应从患

2017最新版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第一步先评估患者 1、判断患者的意识;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大叔,醒醒”,确认患者意识丧失,无应答,立即呼救。 2、判断呼吸:解开上衣看---病人胸部有无起伏;听---有无呼吸音;感觉—口鼻有无出气,约 5秒(1001、1002、100 3、100 4、1005…),确认呼吸停止。(准备抢救车!除颤仪!) 3、判断有无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喉结部位),旁开两指,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确认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10秒)。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计时下午16:00.复苏体位—去枕平卧、背部垫硬板、松解裤带。 第二步行心肺复苏(CPR) 1、首先行(C)胸外心脏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交界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手指相扣,左手五指翘起,双肘关节伸直,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按压30次。 说明:(按压和放松时间1:1,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对儿童及婴儿则至少胸部前后径的1∕3 ) 2、(A)开放气道;患者置于仰卧位,判断无义齿,头偏向一侧,清理口鼻分泌物,头复位,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 3、(B)人工呼吸:(1)口对口人工呼吸—吹气时捏住患者鼻子,呼气时松开,吹起见胸廓抬起即可,嘴包严患者的口部。(2)应用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氧流量10L/分,一手以“CE”手法固定面罩,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8-10次/分。 CPR操作要点:按压与人工比例为30:2,持续进行5周期2分钟CPR(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再次判断效果,时间不超过10秒 第三步判断复苏是否有效: 可扪及颈动脉搏动;收缩压60mmHg以上;瞳孔由大缩小;对光反射恢复;口唇指甲由紫绀变红润;自主呼吸恢复。

心肺复苏活动方案

单人徒手心肺脑复苏技能(知识)大赛实施方案 项目名称:单人徒手心肺脑复苏 参赛对象:13高护1-20班、13助产班、13 涉外班及 13中专1-11班和13春护班 活动目的:为加强学院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学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院决定举办2014年度学生职业技能(知识)竞赛 1、掌握单人心肺复苏技术要点 2、掌握应急救护基础知识 3、为深化相关课程奠定基础 活动时间:9月9日-12月31日 活动形式、方案: 第一阶段:第三周—第五周(9月9日—9月28日)学习心肺复苏相关知识和技能阶段、积极动员参加大赛阶段 第二阶段:第七周—第八周(10月8日—10月19日)复习、强化训练阶段第三阶段:第九周(10月20日-26日)笔试考核阶段,初试进行相关技能知识考核(课堂进行),合格者自愿报名技能考核。 第四阶段:技能考核初赛,第10-12周(10月27-11月16日)技能考核指导训练;第13周(11月17日-23日)初赛; 第五阶段:技能考核复赛,第14-15周针对训练,第16周(12月8日-14日)复赛 活动训练计划及训练时间安排: 4-8周(9月15日-10月19日)课堂训练学习,之后每周周一----周五下午4:30--6:00训练(401室) 指导老师: 活动方案及评判标准 活动地点:护理实训楼410、401、406 活动所需器具:心肺复苏模拟人、治疗车、纱布(一次性2片包装)、弯盘、抢救记录卡、洗手液、手电筒、脚踏垫

[必考项目] 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中职组) 考核时间:3分钟之内完成操作 考核资源:心肺复苏模拟人、治疗车、纱布(一次性2片包装)、弯盘、抢救 记录卡、洗手液、手电筒、脚踏垫。 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操作程序及考核标准 评委签名:选手序号:操作时间:最 后得分: 项目总分项目内容技术要求分值扣分 素质要求(6分) 报告内容 报告选手参赛号码及比赛项目 语言流畅,态度认真,表情严肃 2 仪表举止仪表大方,举止端庄,轻盈矫健 2 服装服饰服装鞋帽整洁,着装符合要求,发不过肩 2 评 估 病 人(8分) 做出判断 (8分) ·判断意识(此步骤开始计时):拍打、轻摇病人肩 部并大声呼唤病人:“你怎么了?能听见我说话 吗?”(口述) ·判断呼吸:病人无呼吸或仅仅是喘息(口述) ·触摸大动脉搏动:以示指和中指触摸气管旁2-3cm 处的颈动脉,观察有无大动脉搏动(口述),10 秒钟内完成 ·紧急呼救:确认病人意识丧失,立即呼叫他人协助, 通知医生护士(口述) 2 2 2 2 操 作 步 骤(78分) 复苏体位 (6分) ·立即使病人仰卧位,置于硬板床或平地上 ·头、颈、躯干在同一轴线上 ·双手放于两侧,身体无扭曲(口述) ·抢救者站在病人右侧的肩、腰部 ·解开衣领腰带暴露病人胸腹部 2 1 1 1 1

心肺脑复苏术新进展与操作技巧.

心肺脑复苏术新进展与操作技巧 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张琦 心肺脑复苏术(CPCR)发展至今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世界上医学发达国家每隔一段时间就推出新的复苏指南,以将一些新的突破、新的进展加进去。最新的《国际心肺脑复苏与心脏急救复苏指南2005》是在2000年版本的基础上将一些规则做了修订,结合近年的相关文献现将新进展与操作技巧综述如下: 1、猝死 指看来健康的人或病情稳定或正在改善的患者,突然发生的非暴力性、未能预料的瞬间自然死亡。WHO规定其从发生到死亡的时间:1970年为24 h,1976年为6 h,目前改为<1 h。猝死的判定:①突然意识丧失,可伴有抽搐,对刺激无反应,多发生在心脏停跳后10 s内。 ②大动脉如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③呼吸停止,胸壁无起伏,口鼻无气流,发生在心脏停跳后30s内。④心音消失;面色发绀并苍白。⑤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多在心脏停跳后40~60 s后出现。医护人员在实施心肺脑复苏术前要加以判断。当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无心音,无自主呼吸。心电监护或心电图室颤、无搏动性电活动,即可判定呼吸、心跳停止。识别时间3~5秒,随即开始心肺脑复苏术。 2、复苏步骤 随心肺复苏研究理论与实践的进步,心肺复苏已从过去的心肺复苏三阶段法演变成初级心肺复苏三阶段ABCD四步法与高级心肺复苏五阶段四步法。详见表1: 3、新观点 3.1 简化成人BLS按压频度和按压/通气比:过去主张单人心肺复苏时胸外心脏按压与通气的比例为l5:2,双人为5:l,新的指南一律简化为30:2。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也由过去的80~100次/min改为100次/min。 3.2 更加重视气囊一面罩给氧:过去的观点认为通过气囊一面罩给氧的方法不如气管插管疗效确实可靠,现有资料证明两者的给氧效果几乎相同,所以在现场抢救时如条件许可应尽快施行气囊一面罩给氧。 3.3 现场除颤问题:鉴于猝死病人90%以上为室颤,所以是否及时进行电除颤是决定能否抢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新的指南建议在公众中推广、普及除颤相关知识,并在重要公共场所配制除颤器,以便能够及时应用。 3.4 重视脑复苏:如CPR成功之后脑未复苏并不等于复苏成功,因此脑复苏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亚低温保护脑和及时高压氧治疗对促进脑复苏有一定作用。勿庸置疑,脑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缩短脑缺血灌注时间。在复苏过程中同时使用短暂高血压,即在获得自主循环(ROSC)后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150~200 mmHg水平或平均动脉压11O~130 mmHg,维持1~3分钟;以血浆代用品稀释血液,使血红蛋白维持在3O左右;使中心体温降至34℃至少1小时,若持续昏迷可达12小时;ROSC后30~60分钟,控制通气(使PaCO2在40 mmHg)、血红蛋白及平均动脉压,以防止脑静脉压<25 mmHg。这些都是脑复苏的重要手段。 3.5 强调心肺复苏后续治疗的重要性:几乎50%的复苏后综合症患者,其死亡多发生在发病后24小时内,这主要是因为在自主环节恢复后,心血管功能处于不稳定状态。12~24小时后才可逐渐趋向稳定。1~3日后,心功能和全身情况将有所改善,但由于肠道的渗透性功能损害,特别是有肝脏,胰腺和肾脏的损害,则会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的发生。晟终,严重的感染经常会发生在心搏骤停数日后,此时患者常常迅速发展为多器官衰竭(MOF)而发生死亡。心肺复苏后主要的治疗目标是完全地恢复局部器官和组织的血液在灌注。特别是内脏和肾脏血液循环的恢复,而这些器官对缺氧缺血,心搏骤停后导致MODS起到重要的作

ICU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文字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复苏的心脏排血量为正常的30% 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1、判断反应;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有反应者可自动体位,无反应者平卧位。 2、呼救(EMSS):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并同时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判断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 3、100 4、1005…)告知无呼吸,。 3、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4--5cm),溺水或其他可能窒息一起的心脏骤停应该先做5组CPR,然后再打电话启动EMSS ,每分钟不低于100次。 4、开放气道;松解衣领及裤带1仰头抬颌法一手在患者前额用力使头部后仰,另一手在下頜下向上抬下颌,使下颌尖、耳垂与地面连线垂直。2托颌法:站在患者后面,双手托住患者下颌,保证头部和颈部固定的前提下,用力将患者下颌向上抬起,避免颈部搬动。检查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5、人工呼吸:1口对口2口对鼻3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约5--6 秒一次人工呼吸,每两分钟检查一次脉搏,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6电除颤:心脏骤停80%--90%由室颤引起,只做心肺复苏不能终止室颤,电除颤是最好的办法,每推迟1分钟存活率下降7--10%,右侧放在右锁骨下侧,左侧放在左乳头侧腋中线。首次360J非同步,一次电击后再做5组CPR. 7、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注意事项 1、口对口吹气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200毫升,胸廓稍起伏即可。吹气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会引起急性胃扩张、胃胀气和呕吐。吹气过程要注意观察患(伤)者气道是否通畅,胸廓是否被吹起。 2、胸外心脏按术只能在患(伤)者心脏停止跳动下才能施行。 3、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严格按吹气和按压的比例操作,吹气和按压的次数过多和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 4、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必须准确。不准确容易损伤其他脏器。按压的力度要适宜,过大过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按压的力度过轻,胸腔压力小,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 5、施行心肺复苏术时应将患(伤)者的衣扣及裤带解松,以免引起内脏损伤。 2005年底美国心脏学会(AHA)发布了新版CPR急救指南,与旧版指南相比,主要就是按压与呼吸的频次由15:2调整为30:2. 心肺复苏有效的体征和终止抢救的指征 (1)观察颈动脉搏动,有效时每次按压后就可触到一次搏动。若停止按压后搏动停止,表明应继续进行按压。如停止按压后搏动继续存在,说明病人自主心搏已恢复,可以停止胸外心脏按压。 (2)若无自主呼吸,人工呼吸应继续进行,或自主呼吸很微弱时仍应坚持人工呼吸。 (3)复苏有效时,可见病人有眼球活动,口唇、甲床转红,甚至脚可动;观察瞳

心肺脑复苏研究新进展

心肺脑复苏研究新进展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心肺脑复苏;研究;新进展 心跳骤停WHO规定,发病或受伤后24h内心脏停搏,即为心跳骤停。它可见于原发全身和心脏相对正常或无严重疾病的情况,如急性缺血、触电及急性药物反应等,也见于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心肺复苏是研究心跳呼吸骤停后,由于缺血缺氧所造成的机体组织细胞和器官衰竭的发生机制及其阻断并逆转其发展过程的方法,目的在于保护脑和心、肺等重要脏器不致达到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现代心肺脑复苏(cardiac 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的方法是在20世纪50~6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从1956除颤器的应用,1958年口对口人工呼吸及1960年胸外按压的应用,到70年代被广泛采用。随着心肺复苏(CPR)知识的普及与急救技术的培训,近40年来复苏成功率不断提高,现将心肺脑复苏研究新进展综述如下。 1 CPR的时间 复苏最重要的要求是在4min内给予合理的基础生命支持。常温下,脑血流中断超过4min将造成不可逆性脑损害。因此,CPCR开始

的时间越早越好。 2 CPR程序 常规为ABC,即气道保持(airway)、人工通气(breathing)和人工循环(circulation)。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重申:心脏骤停最初几分钟血中氧浓度仍高,而心排量与心脑血流量则急剧减少,这种变化与血中氧浓度下降是不平行的。因此认为人工呼吸不如胸外按压重要。CPR的顺序应为CAB。但对创伤、药物过量、溺水及儿童心脏骤停等发病机制主要由窒息引起的,CPR时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同等重要。鉴于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急救呼叫反应时间长,一般都超过10min,对大多数心脏骤停的院前急救来说,循环复苏与呼吸复苏并重更为务实。过多强调循环复苏比呼吸复苏更重要,容易引起误导。 3 心前区拳击 适应证为目击或监护下发生的心跳骤停的病人,已知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需在心脏骤停1min内进行,一次拳击可产生5瓦秒电能(用力时可达20~25瓦秒),可使Ⅲ度房室传导阻引起的心室停搏恢复一次心搏,可阻断折返而终止刚开始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拳击仅能1~2次,反复拳击有损心肌。 4 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 按压部位为胸骨下半部中点,两乳头连线之间。按压深度4~5cm,按压频率100次/min,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按压后充分放松,应尽量减少按压的中断,按压人每2min轮换,保证按压质量。口对

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

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摘要:复苏学是研究导致机体氧输送突然停止或接近停止的病理状态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发生机制和急救治疗的一门科学。这种病理状态严重影响心、肺和脑的功能,它是危重病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复苏学尤其强调发生机制、全身缺氧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现代心肺复苏方法在急诊医学、心脏学和麻醉学等多个学科都是富有挑战性的课题。现代心肺复苏方法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挽救了众多人的生命,1956年除颤器的发明,1958年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应用及1960年胸外按压的应用均大大推进现代心肺复苏学的迅速发展。现就近年来我国心肺复苏的某些进展作一介绍。 复苏程序的争议 心搏骤停患者临终前出现濒死呼吸(抽泣样叹气)对通气有代偿作用,故认为心搏骤停现场急救应以胸外按压为主,不需要做口对口呼吸。一些学者提出心肺复苏的ABC顺序应改为CAB顺序,即胸

外心脏按压、气道开放、人工呼吸。虽然CAB是可取的复苏步骤,但建立人工气道必须及时,C与AB间隔时间应≤5min。对未被目击的心搏骤停的患者复苏时不宜应用CAB顺序,应用传统的CPR顺序。 生存链的概念 美国心脏协会用“生存链”这一名词来描述这一过程,包括4个相互依赖的环节: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基本心肺复苏、早期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社区内的生存链已意识到,需要通过改善社区ECC 体系来提高病人的生存率。1992年指南提出了“生存链”的基本概念,这一方法在复苏和ECC中得到了成功的证实。如评价院内心脏猝死预后的Utstein指南;用来检查儿童病人心肺急症的方法,都根据“生存链”的概念得到了发展。各个社区应该为院外危重病人不断完善及优化其救治系统。1992年指南中描述了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是降低急性心脏病有关的死亡率的一系列行动中重要的环节,这与Liaison国际复苏协会1997年所推荐的方法相一致。现在强调要尽早进行电除颤;尽量缩短由胸外按压转到电除颤的时间,这样可以挽救更多的患者。 “生存链”的概念包含了几个重要原则: 1.如果这一链环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薄弱,生存率将会降低。 2.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应出现问题,那一环节最为重要?当然,及时发现紧急情况,并立即开始救治的环节最重要。如果没有人发现、识别病情,立即开始求救的话,病人是不可能生存的。由于快

2013新版心肺复苏操作流程CAB

BOU/CPR580心肺复苏模拟人(2010操作标准) 美国心脏学会(AHA)2010国际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标准 (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为“至少100次/分” (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 (7)维持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 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 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 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6、避免过度通气 CPR操作顺序的变化:A-B-C→→C-A-B

心肺复苏 = (清理呼吸道) + 人工呼吸 + 胸外按压 + 后续的专业用药据美国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 1/2。而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因此,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CPR初步训练,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初步的CPR按ABC进行。先判断患者有无意识。拍摇患者并大声询问,手指甲掐压人中穴约五秒,如无反应表示意识丧失。这时应使患者水平仰卧,解开颈部钮扣,注意清除口腔异物,使患者仰头抬颏,用耳贴近口鼻,如未感到有气流或胸部无起伏,则表示已无呼吸。 A(airway):保持呼吸顺畅 B(breathing):口对口人工呼吸 C(circulation):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 A保持呼吸顺畅 昏迷的病人常因舌后移而堵塞气道,所以心肺复苏的首要步骤是畅通气道。急救者以一手置于患者额部使头部后仰,并以另一手抬起后颈部或托起下颏,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怀疑有颈部损伤者只能托举下颏而不能使头部后仰;若疑有气道异物,应从患者背部双手环抱于患者上腹部,用力、突击性挤压。 B 口对口人工呼吸 在保持患者仰头抬颏前提下,施救者用一手捏闭的鼻孔 (或口唇 ),然后深吸一大口气,迅速用力向患者口 (或鼻 )内吹气 , 然后放松鼻孔(或口唇),照此每5秒钟反复一次,直到恢复自主呼吸。 每次吹气间隔1.5秒,在这个时间抢救者应自己深呼吸一次,以便继续口对口呼吸,直至专业抢救人员的到来。 C 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 检查心脏是否跳动,最简易、最可靠的是颈动脉。抢救者用2-3个手指放在患者气管与颈部肌肉间轻轻按压,时间不少于10秒。 如果患者停止心跳,抢救者应握紧拳头,拳眼向上,快速有力猛击患者胸骨正中下段一次。此举有可能使患者心脏复跳,如一次不成功可按上述要求再次扣击一次。 如心脏不能复跳,就要通过胸外按压,使心脏和大血管血液产生流动。以维持心、脑等主要器官最低血液需要量。 选择胸外心脏按压部位:先以左手的中指、食指定出肋骨下缘,而后将右手掌侧放在胸骨下1/3,再将左手放在胸骨上方,左手拇指邻近右手指,使左手掌底部在剑突上。右手置于左手上,手指间互相交错或伸展。按压力量经手跟而向下,手指应抬离胸部。·胸外心脏按压方法:急救者两臂位于病人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对中等体重的成人下压深度应大于5厘米,而后迅速放松,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复位。如此有节奏地反复进行,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频率为每分钟不低于100次。 一、人心肺复苏方法:当只有一个急救者给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术时,应是每做30次胸心脏按压,交替进行2次人工呼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