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绍安《落叶》诗词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37.45 KB
- 文档页数:2
无边落木萧萧下——古诗词秋之意象三:落叶秋天有最浓郁的色彩,最丰硕的果实。
秋天之后便是严冬,一切都将归于华美之后的寥落,秋天也有最伤感的况味。
在中国四季分明的北方,如果说春天用了所有花朵和枝叶招摇舒展,向天空致敬,那么秋天就是用了它全部的果实和落叶俯下身来,向大地感恩,并且,心甘情愿,从有到无,用一次彻底的陨落腾空季节,为下轮春风中的从无到有留出足够的生命空白。
如果说春天的花儿是草本的,娇嫩,柔弱,让人怜惜,那么秋天的花儿就是木本的,灿烂,磅礴,让人赞叹。
秋光照耀在一树一树的叶子上,把叶子燃烧成花朵,把花朵沉淀成醇酒,铺天盖地,让人陶醉得有些许震撼。
在秋天,草木从早春的鲜嫩,经历了整个酷暑的蓬勃,一直历练到秋天的丰厚、鲜艳。
这个时刻,它把最美的状态呈现在天地之间。
但是,马上就要跌入寒冬了。
秋天的盛景如此短暂,草木凋零得迫不及待……逝水带走的不只是落叶,还有流光。
人生的匆急之感,最容易在秋天激发。
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悲秋”。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辩》)千古之前,落叶扑簌而下的那个寻常秋天,宋玉的一声悲慨让草木的摇落一直摇到我们肺腑里。
关于离别、相思、生命仓促、年华凋零……这样的感慨从宋玉而下,一路悲歌,蔓延千古。
以至于杜甫去寻访宋玉故宅的时候还续上那声叹息:“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每到秋风又起,草木摇落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宋玉的悲伤。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太平御览》卷二十四),“榈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
”(陶渊明《酬刘柴桑》)。
落叶,是秋天的名片,是诗人寄托悲伤情感的载体。
早在宋玉之前的屈原,就将秋风、落叶,作为渲染环境、烘托悲伤气氛的意象: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湘君是湘水男神,湘夫人是湘水女神,即传说中的帝尧之女,舜的妃子娥皇、女英。
常州外国语学校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注】①蘼芜:一种香草。
山行清•姚范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风”本无形,却在诗人笔下各具神韵。
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风”的特点。
(2)这两首同写田野漫步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浣溪沙①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注)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知颍州时。
②六幺:绿腰,曲调名。
(1)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
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
(2)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3.古诗文阅读画堂春·寄子由①(宋)苏轼柳花飞处麦摇波。
晚湖②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
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
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
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绝句漫兴九首(其一)杜甫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乙)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释】《绝句漫兴九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
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
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一时成之。
(1)(甲)诗借________来写自己的处境,(乙)诗借________来写自己的心情。
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1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南邻杜甫锦里①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②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航:小船。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结合全词,“”、“”等景物体现“空”的意境。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3.古诗阅读南邻杜甫锦里①先生乌角巾②,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③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④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③航:小船。
④柴门:指作者自家的门。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
”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
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辙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2023哈尔滨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这两首诗都写到野步所见景色,但其特点不同:第一首诗是春景,第二首诗是的秋景。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拟人手法来写景抒情,请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诉衷情陆游青衫初入九重城①,结友尽豪英。
蜡封夜半传檄②,驰骑谕幽并③。
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
平章风月④,弹压⑤江山,别是功名。
【注释】①九重城:指京城。
②檄:檄文。
③幽并:幽州、并州,此指金国占领区。
④平章风月:写评品风月的文字。
⑤弹压:指点。
(1)全词上片忆旧:终日所对的是英雄豪杰,所作的都是羽书檄文;下片写今:终日所对的是,所作的都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2)书法课上,某同学要写上面这首词。
下列三种字体中的哪一种字体,能较好地展现这首词的情感?说说你的建议和理由。
(三幅字帖的书写内容请忽略)(1)江山风月;品评风月的文字(2)我会建议使用草书字体。
全词从“豪英”、“驰骑”的豪放到“志难成,鬓丝生”的悲凉以及最后只能品评风月的悲愤。
全词感情基调豪迈中透着悲愤,而草书气势豪迈,线条生动,比较符合这种感情的表达。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本题的解答要重点抓住“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分析。
同时要理解题目中的“对”的含义,“对”的是围绕着“风月江山”作词或写文章;“作”,只能是“平章风月”,意思是:品评风月的文字。
(2)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书法艺术的特点。
解答本题要注意把字体的风格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要联系起来。
从诗词内容来看,尤其是“结友尽豪英”“驰骑谕幽并”“志难成,鬓丝生”“平章风月”“别是功名”几句词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失落、悲凉和悲愤之情。
这样的情怀是与草书的风格特点吻合的,所以应该选择“草书”字体。
古诗《落叶》赏析古诗《落叶》赏析1作者简介修睦的俗姓、里居、生年均不祥,卒于梁太祖贞明四年。
光化中,为洪州僧正。
与贯休、处默栖隐为诗友。
后死于维杨朱瑾之难。
修睦著有处东林集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落叶--修睦[注]修睦:晚唐诗人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诗歌鉴赏这是一首以落叶为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首联通过视觉描写展现了落叶翻飞的情景:一场秋雨过后,庄稼已经收割了,闲置着的田地显得格外空旷,只见深红色的落叶脱离树干,层层叠叠地在半空里飞舞。
颔联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落叶的心理活动:落叶思绪翻飞,一心向往着春日,哪里肯相信自己在凭借秋风而飞舞呢。
颈联描写落叶飘零的动一态情景:有的翻飞着随流水而去,有的在暮色苍茫的河边盲目地飘荡。
尾联直抒胸臆,说自己要像青松那样傲一然一挺一立,四季常青,而不做落叶,随风飘荡,任意东西。
“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
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
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
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
是为实写。
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
“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颈联继续回到写落叶:落叶或随流水而逝,或在暮色苍茫中在河边的'上空飘零,一个“乱”字耐人寻味秋风中“乱”舞于空中的落叶,岂能不让人心情也“乱”?世事变迁,人生无常,有时和“落叶”何异!尾联诗人再次转折,将“落叶”和“松”对比,落叶飘零,而青松挺且直,面对秋风甚至寒冬,而依然翠绿如常!诗歌写物图貌,用笔灵活多变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视角写秋雨之后的落叶,为实写;第二联从“落叶”的视角着笔,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翻思”、“肯信”及“只应”二句的议论抒情,均为虚笔视角、笔法的变化,使诗歌变化多姿,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值得借鉴。
1.《九日登高》作者:王勃(唐)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注:虽主要写菊花,但也隐含了落叶的秋意。
2.《落叶》作者:孔绍安(隋末唐初)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3.《汾上惊秋》作者:苏颋(唐)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4.《落叶》作者:王建(唐)陈绿向参差,初红已重叠。
中庭初扫地,绕树三两叶。
5.《落叶》作者:齐己(唐)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
世上谁惊尽,林间独扫频。
萧骚微月夜,重叠早霜晨。
昨日繁阴在,莺声树树春。
6.《天净沙·秋》作者:朱庭玉(元)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
解与诗人意同。
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7.《少年游·重阳过后》作者:晏殊(北宋)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
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
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8.《和盛集陶落叶》作者:钱谦益(明)秋老钟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飞。
不知玉露凉风急,只道金陵王气非。
倚月素娥徒有树,履霜青女正无衣。
华林惨淡如沙漠,万里寒空一雁归。
9.《赋得清秋落叶》作者:徐渭(明)白帝乘秋秉素蜺,青娥挟露弄风威。
荣枯不敢违天意,摇落偏当寄客衣。
大漠霜凄随角散,孤城月白伴砧飞。
镜中不久繁桃李,愁杀秦川织锦机。
10.《落叶》作者:吴嘉纪(明)枝上曾几日,夜来秋已终。
又随天地意,乱下户庭中。
不静月斜处,偏惊头白翁。
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
11.《咏落叶敬步御制原韵·其二》作者:戴亨(清)东西飘泊散残红,寥落关山夕照空。
岂向御沟流锦字,已甘憔首逐飞蓬。
集无枯菀随凉雨,望断青葱忆好风。
最是蝉鸣凄绝处,萧萧声乱五更中。
12.《留别表弟方时父二首·四壁萧萧落叶声》作者:刘克庄(宋)四壁萧萧落叶声,招留聊试子交情。
不应华屋延珠履,得似蓬窗共铁檠。
幞被都无三宿恋,重裘未觉一寒生。
暮年彼此懽悰薄,相对清谈听断更。
13.《落叶》作者:李承烈(清)飘零毕竟较花迟,才见萧萧谢故枝。
与落叶有关的思乡诗词
1、“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唐代·马戴《灞上秋居》)
这句诗描绘了秋天落叶和孤独的夜晚,表现出诗人在他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2、“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唐代·孔绍安《落叶》)
这首诗写的是早秋时落叶的情景,以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漂泊异乡的苦闷。
其中,“飘零似客心”一句,将落叶与诗人的心情相比,表现出对故乡的眷恋。
3、“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汉·佚名《饮马长城窟行》)
这首乐府诗写的是一位妇女对远方丈夫的思念。
其中,“绵绵思远道”一句,表现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
4、“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唐代·韦应物《夏花明》)
这首诗写的是夏天绿树成荫,花朵明艳的景象。
其中,“朱萼缀明鲜”一句,用鲜艳的花朵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5、“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
”(唐代·温庭筠《宿云际寺》)
这首诗写的是自然风光和山寺的美景。
其中,“东峰弟子远相寻”一句,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
6、“画舸停桡,槿花篱外竹横桥。
”(五代·欧阳炯《南乡子·画舸停桡》)
这首词写的是船只停泊在桥边,槿花篱笆外竹子横桥的美景。
其中,“画舸停桡”一句,暗示了诗人远离故乡,思念家乡的心情。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检测试卷附解析1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诉衷情陆游青衫初入九重城①,结友尽豪英。
蜡封夜半传檄②,驰骑谕幽并③。
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
平章风月④,弹压⑤江山,别是功名。
【注释】①九重城:指京城。
②檄:檄文。
③幽并:幽州、并州,此指金国占领区。
④平章风月:写评品风月的文字。
⑤弹压:指点。
(1)全词上片忆旧:终日所对的是英雄豪杰,所作的都是羽书檄文;下片写今:终日所对的是,所作的都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2)书法课上,某同学要写上面这首词。
下列三种字体中的哪一种字体,能较好地展现这首词的情感?说说你的建议和理由。
(三幅字帖的书写内容请忽略)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遣意①(节选)【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①选自《杜诗详注》。
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字看出,颔联中的“②”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南邻杜甫锦里①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②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航:小船。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4.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落叶(隋)孔绍安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不肯下,犹言惜故林。
(写作背景)诗人孔绍安原是南朝陈的达官子弟(其父孔奂为陈的吏部尚书)。
隋灭陈时,孔绍安才13岁。
他曾对表兄虞世南说过:“本朝沦陷,分从湮灭。
”这首诗是陈亡后不久,孔绍安徙居京兆鄂县(今陕西户县)闭门读书期间所作。
孔绍安《落叶》诗词赏析
落叶
唐代: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译文
秋气早来,树叶飘落,令人心惊;凋零之情就如同这远客的遭遇。
树叶翻飞仿佛不愿落地;还在诉说着不忍离开这片森林。
注释
惊落叶:树叶好像受惊似的,纷纷飘落下来。
客心:漂泊他乡的游子心情。
犹言:好像在说。
惜:舍不得。
赏析
这首诗是借落叶以慨叹身世,紧扣落叶着墨,即景生情,寓托自然。
首句用落叶惊秋的形象,比喻诗人于家国破亡后的景况。
此诗开
头用个“早”字,便给了读者以好景不长的暗示,这个“客”字,使
我们联想起南唐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
即使孔绍安和李煜的时代
相距近四百年,各自的地位和处境也不完全一样,但其飘零感是类似的。
末两句叙诗人怀恋故国的感情。
它仍然采用比兴手法,紧扣落叶
着笔。
“翻飞二字,竭力形容诗人内心纷乱而又身不由己的神情状貌,可谓贴切。
全诗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写入秋落叶所引起的游子思归怀乡之情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惊,惊恐、惊讶。
客心,飘泊异乡的游子心情。
创作背景
孔绍安原是陈朝的达官子弟(其父孔奂为陈吏部尚书)。
随着封建王朝的更迭,他作为前朝的既得利益者,不可能不受到损害。
陈亡时,孔绍安才13岁。
此篇当是孔绍安于陈亡后不久“徙居京兆鄂县(今陕西户县)闭门读书期间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