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导学案(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07.00 KB
- 文档页数:4
4 课诗两首
明必来,正义必胜。
他这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交替性诗人”诗歌的
”夫妻二人商量后,决定到异地去闯一条路,找一个生活水平比较低,但更利于写诗的环境。
于是他们卖掉了祖父遗传下来的农场,再加上几年
【学法指导】在自主学习中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清思路——读懂
、你怎样理解“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句诗。
伫立(zhù)
年级组教导处。
大亚湾实验学校七年级(地理)第周教学案编号J08 课题印度班级姓名备课人审核人课型新授课总课时 2 第几课时 1 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能根据地图,描述印度的地理位置特点;2、能根据资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3、能对照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印度地形图、印度降水分布图,分析印度水稻、小麦的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对应关系。
重、难点1、西南季风对印度粮食生产的影响;2、印度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流程【印度地理位置】1、读地图册的《世界政区图》和课本P31《印度地形图》,熟悉印度的地理位置:(1)纬度位置:绝大部分位于10°N~30°N,主要处于______带和______带(热量带);(2)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______部,喜马拉雅山脉以南至______洋之间,西临______海,东濒______湾;是欧洲、非洲从海上通往____洲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2、印度的人口:2011年达到______亿,增长速度______。
【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1、气候类型及特点:印度以________气候为主,全年______,降水季节差异大,一年明显地分为______、______两季。
每年______至次年______月,盛行来自亚欧大陆的______季风,气流干燥,降水______,形成______季;每年______月,盛行来自______洋的______季风,降水______,形成雨季。
______季风很不稳定,______灾害频繁。
2、印度的农业:______和______是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
【复习导入】说一说东南亚的地形特征与城市的分布规律。
【预习案反馈】教师针对学生在预习案中错误率高的题,进行统一讲解,学生订正。
【课堂探究】【探究一: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优势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优势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地理印度教案【篇一:七年级地理《印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篇二: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七章第三节印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
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我们要了解、爱护、珍惜这个人类的家园。
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①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②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难点:农业的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
并且通过设计导学案,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极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感受异域风情。
上课时,教师提问:歌曲好听吗?学生回答:好听。
教师:好听,就是听不懂歌词,那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是哪一国的歌曲?从而引出印度。
但是并不直接开始新课教学,而是从印度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入手,播放印度舞蹈视频,展示印度服装、恒河沐浴、湿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讲解期间更是运用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颜值很高来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很快对印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把学生分成八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教学设计《印度》教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名师资料《印度》教学设计山东省莱州汇泉学校张英娴■课标要求1.学会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4.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5.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对照地图和课文,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
2.学会运用资料,分析印度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3.通过分析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培养由表及里地剖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4.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5.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
【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归纳印度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和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学会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印度经济发展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2.树立发展中国家经济也能腾飞的坚定信念。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印度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和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教学策略依据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为主,适时补充各种图文资料,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印度的各种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注重合作探究法、图导图练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学法指导,使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
1.根据导学案的要求,预习课文。
2.搜集一些有关印度风土人情的或图片等资料。
七下语文目录第一单元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2。
爸爸的花儿落了学案3。
丑小鸭学案4。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案未选择的路学案5。
伤仲永学案第二单元6.黄河颂学案7。
最后一课学案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学案9。
土地的誓言学案10。
木兰诗学案第三单元11.邓稼先学案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案13。
音乐巨人贝多芬学案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学案15。
孙权劝学学案第四单元16.社戏学案17。
安塞腰鼓学案18。
竹影学案19。
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学案20。
口技学案第五单元21.伟大的悲剧学案22。
在沙漠中心学案23。
登上地球之巅学案24。
真正的英雄学案25。
短文两篇学案第六单元26.珍珠鸟学案27。
斑羚飞渡学案28。
华南虎学案29。
马学案30。
狼学案第一单元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目标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2.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学习时间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阅读字词过关,第二、三课时阅读探究勤学过程:1、字词过关:(《查看三点一测》)2、说说鲁迅,谈谈背景。
3、鲁迅名言:4、第二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5、泥墙根一带的趣事有:(每件事的概括限七字以内)6、这段话的描写角度多变,其中对“泥墙根一带“的描写角度依次是:听觉到觉到觉到觉到觉到觉。
7、写景必须抓住特征,这段文字写静物时主要抓住它们的来写,写动物时主要抓住来写。
8、“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9、“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10、阅读第七段,思考下列问题:第一、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第二、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基于课标的课堂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印度设计者白黎红
单位呼和浩特市三十五中学授课年级七年级__
2、印度位于中国的,南部主要地形区是高原,印度北部是山脉。
3、印度大部分地处带,以气候为主,受影响降水丰沛。
4、
5、关于印度自然地理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
B.全国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C.西南季风对印度降水影响较大
D.西濒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
6、印度的邻国中没有下列国家的()
A 中国
B 越南
C 缅甸
D 巴基斯坦
7、每年6~9月为季,此时所吹的季风与农业生产关系特别密切,当该季风不稳定时往往就会造成灾害,为了抗御这种自然灾害,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板书设计第二节印度
位置:23.5°N穿北部※忧患
地形1、世界第二人口国:河流人口多、增长快
气候:热带季风
2、水旱灾害频繁
人口。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自学内容: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自学目标:1 、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自学重点亚洲的位置特点;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自学过程:一、回顾上学期所学内容,说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说出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二、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1、请同学们读2页教材及图6.1(“东西两半球图”)回答,亚洲在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和。
2、学生看“亚洲的范围图”)回答。
读2页6.2图完成P3活动一(1)(2)1)、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南面是洋、北面、东面洋。
2)、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完成P3活动二(1)、亚洲的西北是洲,以、、、、、为界。
(2)、西南临,以为洲界;(3)、东北隔着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隔海相望。
3、读2页6.1图找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1)、亚洲不但所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七大洲面积比较”图)从此图可以看出面积最大。
2)、读6.2(东西两半球图)比较各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东西距离最长。
亚洲是世界大洲。
二、学生读图(亚洲地理分区图)1、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个分区?中国位于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国家?2、亚洲有几个分区是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北面的是亚、西北的是亚、西面的是、、在中国南面的是亚。
三、学生读(“亚洲地形图”)讨论回答。
引导: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及气候等方面。
了解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1、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地形图?2、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A组:青藏高原、海拔在米,喜玛拉雅山、海拔在米,及主峰、海拔在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全册导学案第一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位置、地形)导学案年级:七年级科目:地理课型:新知探索时间:序号:【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2、分析亚洲和欧洲的地形等自然地理知识【学习重难点】亚洲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重点)【自主互助合作学习】一、“亚细亚”和“欧罗巴”1、古代,人们把地中海以东的地方称为“”,以西的地方称为“”,后来,亚细亚成为的名字,欧罗巴成为的名字2、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合称,这是世界上面积最的大陆二、亚洲和欧洲的位置提示分析位置,要从三方面入手:①经纬度位置②半球位置③海陆位置1、根据提示,分析亚洲的位置亚洲南到,北到,东到,西到,亚洲地域十分辽阔,北部深入以内,南部延伸到以南2、根据亚洲的经纬度位置,判断半球位置亚洲主要位于、,它同时跨四个半球3、读图1-1,分析亚洲的海陆位置亚洲北临,东临,西临,南临,西南隔运河与相邻,东隔海峡与相邻,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的大洲4、根据亚洲位置的分析方法,分析欧洲的位置①欧洲的经纬度位置是②欧洲全部在,主要在③欧洲北临,西临,南临,东临,西南隔海峡与相望三、亚洲和欧洲的地形特征提示分析地形特征,要从四方面入手:①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②地势起伏状况③主要地形类型及特殊地形④地形分布1、读图1-1,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①结合图1-5 图1-6,从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分析,亚洲地形以、为主,平均海拔,是除南极洲以外海拔最的大洲②结合图1-5,亚洲地面起伏,高低,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最高的山脉,最高的山峰,又有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③亚洲地势中部,四周,以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的山脉有、、④大陆东侧和东南侧有世界上规模最,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由北向南依次是、、、,这些群岛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地壳活跃,位于火山地震带上2、根据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分析欧洲地形特征①地形以为主,平局海拔世界最②地面起伏③地势高,低④以地貌为特色【巩固练习】1、频临亚洲的大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2、下列属于欧洲的平原中,位于最东的是A 西欧平原B 波德平原C 东欧平原 D西西伯利亚平原3、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产生的是A 喜马拉雅山脉B 东非大裂谷C 安第斯山脉D 落基山脉4、读“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图中最高的山峰海拔为米,陆地最低处的海拔为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米,说明了亚洲的地面起伏,高低②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洲的地形中,、的面积广大,地势高,低③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洲的分界线,连接了海与海【课堂小结】1、读图1-1,找到下列地形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半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朝鲜半岛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马来群岛2、亚洲的世界之最最高的山脉:最高的山峰:最高的高原:陆地最低点:最大的半岛:最大的群岛:第一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气候、河流)导学案年级:七年级科目:地理课型:新知探索时间:序号:【学习目标】分析亚洲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学习重难点】1、亚洲复杂多样的气候(重点)2、欧洲的气候特征(难点)【自主互助合作学习】一、亚洲和欧洲的气候提示分析一个地区的气候,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气候类型的分布②影响气候的因素③气候的主要特征,分析气候要通过气温和降水两个因素,分析气温,根据所在的维度位置说明所处的温度带,分析降水,根据纬度、海陆位置1、亚洲的气候①纬度位置:位于之间,跨三带,亚洲有、、气候②海陆位置:靠近海洋,距海近的地方形成气候,具有典型的,距海远的地方形成气候,具有典型的③地形因素:地形复杂,起伏大,同一纬度不同海拔地带表现出明显的分布规律综上,亚洲气候具有、、的特点,在亚洲,唯一缺少的气候类型是2、季风①含义:随季节不同而风向的风,是由差异造成的②简述亚洲季风的成因③冬季风与夏季风的比较读图1-8 1-9,思考季风风向的成因风总是从温度处吹向温度处,从气压处吹向气压处3、欧洲的气候①纬度位置:位于,以气候类型为主②海陆位置:距海,受海洋影响,特性显著③和典型,这两种气候均在欧洲分部最广二、亚洲和欧洲的河流、湖泊1、亚洲的河流①读图1-1,找出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河流,记住它们的名称、位置注入太平洋的:、、、、注入印度洋的:、、注入北冰洋的:、、②根据亚洲地形特点,分析亚洲河流的特点第一,大和多发源于中部的,顺地势呈向四周奔流入海成因:亚洲的地势第二,内流区面积广大成因:亚洲低于辽阔,内陆距海较远,降水稀少,河流水量小,蒸发量大,喝水很难长途跋涉注入海洋,形成内流河③长江长度和流量都居亚洲,世界湄公河是亚洲流经国家的河流,发源于,在我国称为2、亚洲的湖泊读图1-1,找出亚洲具有特色的湖泊的位置,记住它的独特之处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最高的湖泊:3、欧洲的河流①受平原地形的影响,欧洲河流河网,水流②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欧洲河流水量,径流量季节变化,有利于运输③受海陆轮廓影响,欧洲河流(长度),绝大部分是(内、外流河)④读图1-13,分析多瑙河流经、、、、、、、、⑤多瑙河—莱茵河运河在内河航运中的价值:将南北向的莱茵河与东西向的多瑙河两大水系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航运大动脉【巩固练习】1、亚洲与欧洲相比,气候最显著的差异是A 年降水量大B 年平均气温高C 大陆性显著D 年温差较小2、欧洲通航里程最长的河流是A 多瑙河B 莱茵河C 第聂伯河D 伏尔加河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①世界气候复杂多样,同为亚欧大陆,在西岸主要分布着气候和气候两种,而东岸则相对复杂,自北向南依次为A B CD 而广大的内陆则为气候②说说你所在的地区属于哪种气候类型,并说出该气候类型的特点4、对比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气候特征气温气温年较差降水成因冬季夏季大陆性海洋性5、简述欧洲的河流特征第一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人口、国家、民族)导学案年级:七年级科目:地理课型:新知探索时间:序号:【学习目标】说明亚洲的人口分布、民族、语言、政区等人文地理知识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自主互助合作学习】一、亚洲的人口1、现状①亚洲是世界上人口的大洲,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在亚洲有个,分别是、、、、、②亚洲的人口稠密区是,这里自然条件,人口稀疏区是,这里自然条件2、问题亚洲人口数量,人口增长,会带来等一系列的问题二、欧洲的人口1、现状欧洲人口居世界第位,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的一个大洲,城市人口比重,近年来,欧洲出现现象2、问题欧洲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洲,面临等问题三、亚洲和欧洲的民族1、亚洲是一个多民族的大洲,现有民族,亚洲多民族国家有、,单一民族国家有、2、欧洲多民族国家有、,单一民族国家有、四、亚欧的地理分区人们习惯上把亚洲分为、、、、、欧洲分为、、、、第一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时间计算)导学案年级:七年级科目:地理课型:新知探索时间:序号:【学习目标】1、实际地方时、世界时、时区、区时的概念2、学会简单的区时和时区换算【学习重难点】计算时差、区时【自主互助合作学习】1、地方时:2、世界时:3、时区(1)国际上规定把全球划分为个时区,以经线为中心(这条经线穿过),东西跨7.5°为中时区(零时区),向东、向西各划分为个时区,其中和合为一个时区,每个时区中间的经线为该时区的经线,这条经线的时间就是该时区的区时,东经度代表时区,西经度代表时区(2)时区的计算时区数=①余数≤0.4或者>0.5时四舍五入,整数为时区,根据经度判读东西时区②余数等于0.5,说明是两个时区的分界线③余数为0,说明为所在时区的中央经线4、区时(1)含义:(2)区时时差的计算:相邻两个时区,时间相差小时,相隔几个时区,区时差几个小时(3)区时时差的计算方法①计算口诀:东早西晚,东加西减,异加同减②计算方法上图为计算区时时差的数轴图,以为中心,东时区用号表示,西时区用号表示,从已知地时区的钟点开始数起,向东每一个时区加小时,加到24小时的时候,就要将日期,向西每一个时区减小时,减到0时,就要将日期例一:计算东八区与东六区,东六区与西六区相差几个小时?例二:已知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为2010年1月1日12时,求东十区区时,西二区区时的日期时间?例三:已知北京时间为2010年1月1日23时,求东十区区时日期时间?例四:已知北京时间为2010年1月1日5时,求中时区区时日期时间?注:区分北京时间与北京的时间北京时间:北京的时间:5、国际日期变更线(1)含义:(2)计算口诀:东东西,减一天,西西东,加一天【巩固练习】1、(2008 宜昌)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于北京时间(东八区)8月8日20时举行,在莫斯科(东三区)收看现场直播的时间是A 7时B 9时C 15时D 23时2、瑞士某比赛于当地时间(东一区)2007年6月7日18点进行决赛,在北京收看现场直播的时间为A 6月7日11点B 6月8日1点C 6月7日9点D 6月8日3点3、欧洲杯足球赛的决赛将于2008年7月15日14点在伦敦体育馆举行,北京的球迷小王应在什么时间收看现场直播A 14点B 16点C 6点 D 22点第一章第二节非洲(位置、地形)导学案科目:七年级地理课型:新知探索课授课时间:序号: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2.初步学会从自然角度分析非洲的人种特征;从历史原因分析非洲的人口分布,以及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这一现象。
课题: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班组名姓名日期:3月5日编号08一、学习目标:1、印度的地理位置||。
2、印度的地理地形||。
3、分析印度的人口增长特点||。
自研自探环节(20分钟)合作交流环节(10分钟)展示提升环节(20分钟)【主题1】印度的地理位置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0||,结合图7.32||,图7.34||,翻到课本P4图6.5||,明白印度的位置及其邻国||。
知识生成:1、纬度位置:线穿过印度中部||,印度领土位于带和带||,印度是面积最大的国家||。
(在图中描出回归线)2、海陆位置:①印度南部是洋||,东部临湾||,西部邻海||。
(在图中填注)②陆上邻国:在图中填出(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③在图中填出克什米尔地区||,它由哪两个国家实际控制?3、比一比||,查一查:以上知识点谁记得快!【主题2】印度的地形、河流、城市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1||,结合图7.34||,了解印度的地形、河流、城市1、读图7.34||,发现印度地形区的分布特点是从南到北||,由三大地形区组成:北面有山脉||,中部平原||,南面有高原||。
由此得出印度的地势特点是:||。
2、印度的重要河流塑造了平原||。
3、☆易错题:结合P7页的图6.8||,印度河主要流经(国家)||。
4、①是________(城市)②是________(城市)③是印度首都________(城市)【主题3】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劣势学法指导:研读课本P31——32内容||,结合图7.36和阅读材料||,思考印度的人口特点及印度未来人口增长趋势||。
知识生成:1、图7.35说明印度是一个的国家||。
互助组就自研时不会的问题进行交流||。
一对一的帮扶对子进行帮扶||。
共同体四人或五人一小组||,对随堂笔记的答案进行统一||。
进一步讨论答案不相同的小题及互助时未解决的问题||。
对子组确定主题||,研究展示方案||,参照展示要求||,分派好任务||,同时进行组内预展||,准备精彩展示||。
展示单元一展示内容:主题一①画出地图||,结合地图展示印度的地理位置:a/在图中描出回归线位置;b/标注字母||,说出濒临的海洋;c/在图中标注数字||,说出邻国||。
d/在图中找出克什米尔地区||,说明它由哪两个国家实际控制||,并找出相应的范围||。
②展示组任选一组与本组PK||,将邻国及隔海相望国的卡片贴到黑板简图上相应的位置||。
(每组只能派一个代表)展示单元二展示内容:主题二①画出简图||,标出三大地形区||。
②用红粉笔标出:印度河、恒河||。
③标上数字:说出三大城市||。
④任意抽查其他同学的掌握情况||。
展示单元三展示内容:主题三展示要求:①画出图7.36||,了解印度的人口情况||,分析图7.36||。
②了解印度的人口政策||。
③组织辩论赛:展示组为正方||,点评组为反方||,正反两方站到自己的黑板前||,先亮出各方观点||,再轮流论证本方的观点||。
正反两方每次只能派一位队员发言||。
理由充分||,得0.5分||。
(10分钟)1、下列关于印度自然地理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B 、印度河主要流经印度和孟加拉国C 、恒河水量丰富||,全年水流平稳||,有利于航运D 、东频阿拉伯海||,西临孟加拉湾 2、位于印度西北部的国家是 ( )A 、尼泊尔B 、孟加拉国C 、巴基斯坦D 、斯里兰卡 3、下列经纬线中||,经过印度国地的是 ( )A 、赤道B 、北回归线C 、南回归线D 、本初子午线 4、关于印度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印度隔海相望的国家是斯里兰卡B 、印度和我国的西藏、云南两个省级行政区接壤C 、与印度交界的东南亚国家有缅甸、孟加拉国等D 、西面邻国巴基斯坦属于西亚国家 5、读“印度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国家:L : 麻纺织 I : 麻纺织 F : 麻纺织J : 麻纺织 O : 麻纺织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克什米尔居民却基本上信奉伊斯兰教||。
1846年查谟首领从英国人手中买下了被占领的克什米尔||。
而克什米尔人口数倍于查谟||。
这 就种下了后来争端的根源||。
印巴分治后||,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因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而引起的争端||。
克什米尔全称查谟和克什米尔||。
位于南亚次大陆北部山区||,与中国新疆和西藏接壤||。
1947年印巴分治前||,克什米尔原为一个土邦||,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500万||。
穆斯林占人口的77%||,印度教徒占20%||。
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巴分治时英国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问题||。
蒙巴顿方案规定克什米尔可以自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宣布独立||。
1947年10月||,印巴在克什米尔发生武装冲突||。
同年底||,印度将争端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裁决||。
1948年 8月||,联合国安理会印巴委员会提出分 3个阶段(停火、非军事化、公民投票)解决争端的建议||,印巴双方均表示接受||,并分别命令各自部队于1949年1月1日停火||。
同年 7月27日||,印巴双方代表团就停火线问题签署协议||。
按照停火线||,印度占据克什米尔3/5的地区||,人口约400万;巴基斯坦占据2/5的地区||,人口约100 万||。
但双方在非军事化和公民投票问题上陷于僵局||。
后来||,印巴两国为解决争端曾多次举行会谈||。
1953年||,两国总理会谈后发表联合公报||,表示争端“应该遵照该邦人民的愿望加以解决”||,“确定人民愿望的最实际的方法是举行公正无私的公民投票”||。
此后||,巴基斯坦一直主张举行公民投票||,而印度则以巴基斯坦参加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为理由||,宣布举行公民投票的原则已不适用||。
1956年11月||,印占克什米尔制宪议会通过宪法||,宣称克什米尔“是印度联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75年 2月||,印度政府宣布印占克什米尔“加入印度联邦”||,成为印度的一个邦||。
巴基斯坦政府对此表示抗议||。
近年来||,印巴双方都在力求通过谈判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以扫除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这一重要障碍||。
③KL M N第三节印度(第二课时)班组名姓名日期:3月7日编号09一、学习目标:1、分析了解印度的气候类型及特点||。
2、分析印度气候条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2、了解印度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二、学习策略:自研自探环节(20分钟)合作交流环节(10分钟)展示提升环节(20分钟)【主题1】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及特点学法指导:阅读课本P33||,结合图7.38和图7.39||,明白印度的气候类型及特点||。
知识生成:1、印度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和||,以为主||。
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分明显的为两季||。
2、冬季风特点:至为印度的||,盛行东北季风||。
东北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气流干燥||,降水稀少||。
3、夏季风特点:为印度的雨季||,盛行季风||。
西南季风从印度洋上带来了丰富的水汽||,降水丰沛||。
4、根据观察得出图甲是季风||,图乙是季风||。
(填“夏”或者“冬”)5、列表比较冬季风、夏季风特点||。
季风名称风向(风来的方向)时间气流特点影响(降水)夏季风冬季风6.分析:季风不稳定→→印度的时间分配很不稳定→→灾害频繁→→印度的生产很不稳定||。
【主题2】分析印度气候条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4——P36||,结合图7.42、7.43||,思考印度的粮食生产特点1、印度人口众多||,和是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
2. 对照P34图7.42与P31图7.34||,指出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区的主要地形||。
3. 推测水稻和小麦分布区的气温差异||。
4. 对照图7.42与图7.43||,说出印度水稻和小麦主要分布区的年降水量差异||。
表演:印度的两次绿色革命||。
角色:粮食、土地、专家互助组就自研时不会的问题进行交流||。
一对一的帮扶对子进行帮扶||。
共同体四人或五人一小组||,对随堂笔记的答案进行统一||。
进一步讨论答案不相同的小题及互助时未解决的问题||。
对子组确定主题||,研究展示方案||,参照展示要求||,分派好任务||,同时进行组内预展||,准备精彩展示||。
展示单元一展示内容:主题一1——4题①画出简图||。
②分析热带季风气候1月、7月的风向、特点、降水情况||。
③判断图甲、乙的风向||。
展示单元二展示内容:主题一5、6题①列表比较冬季风、夏季风特点||。
②分析夏季风对印度粮食生产的影响||。
展示单元三展示内容:主题二1——4题①画简图7.42||,7.43||,7.34②分析印度水稻、小麦与地形、降水之间的关系||。
展示单元四展示内容:主题二情景表演印度的两次绿色革命||。
第一幕:第一次绿色革命第二幕:第二次绿色革命展示单元五展示内容:主题三展示单元六展示内容:主题三活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