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矫形术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3
江苏省脊柱畸形矫形手术技术管理规范(试行)为规范脊柱畸形矫形手术的临床应用,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机构对医疗机构申请开展脊柱畸形矫形手术进行审核的依据,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此项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脊柱畸形矫形手术是指通过内固定器械对各型脊柱侧凸畸形,脊柱后凸畸形以及脊柱侧后凸畸形实行矫形的外科诊疗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脊柱畸形矫形手术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三级医院,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骨科、心血管外科、呼吸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医学影像科诊疗科目,并设有脊柱外科、CT和磁共振成像诊断、神经电生理和康复专科和重症监护室。
(三)脊柱外科1、设置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年手术量在600台以上,具备较强的脊柱外科工作基础,其技术水平处于本省三级医院领先地位。
2、有至少2名具备脊柱畸形矫形手术诊疗技术资质的本院医师和1名具备神经电生理监护诊断技术资质的专职本院医师。
3、建立对诊治的脊柱畸形病人进行严密随访的完善机制(如登记制度),并配有专职人员。
(四)脊柱外科手术室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有完整的神经电生理监测设备(包括术中SEP和MEP监测)和术中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具备氧气通道、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设备和急救药品。
4、有存放内固定器械和其他物品与药品的器械药品存放柜,并由专人收发、登记、保管。
5、配备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高年资麻醉医师。
(四)重症监护室1、符合重症监护专业设置要求,病床6-8张以上,每病床占面积15-18M2。
2、符合脊柱外科专业危重病人救治的要求。
3、有空气层流设施、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除颤器。
4、能开展有创监测项目和呼吸机治疗。
5、有专职医生和护士,由具备5年以上重症监护实际工作经验的医护人员主持医疗及护理工作。
教育项目一:脊柱侧弯术前检查和准备?脊柱侧弯患者入院以后,需要进行详尽的术前检查。
其中包括:1)影像学: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片和左右最大弯曲正位片(了解脊柱弯曲的全貌和柔韧性,对于合并有比较严重后凸的患者还要拍摄最大过伸过屈侧位片);全脊柱三维CT扫描(所有患者都需要检查,以便了解脊柱的三维结构尤其是椎弓根的情况);全脊柱核磁共振(除了小于60度的特发性脊柱侧弯,所有患者都需要检查)。
如果你在来之前有近半年内的上述片子而且比较清晰的话,一般就不需要再检查了。
2)化验检查:主要包括所有的血液相关检查(了解血液系统和肝肾功能情况);3)心肺功能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和肺功能检查,这是了解心肺功能能否耐受手术的关键检查指标,只有合格了才可以进行手术。
术前牵引:来我院手术的患者,入院后就会开始牵引,其目的是通过牵引拉松脊柱周围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手术矫正的效果。
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头枕-下肢联合皮牵引,痛苦较小。
一般每天1-2次,每次30分钟左右,直到手术前一天为止。
教育项目二:脊柱侧弯术前一天病人需要做的准备?1. 术前一天不可随便离开病房,耐心等待麻醉医生会诊,了解自己的麻醉方式等。
2 .术前一天晚上一般8点以后不能再吃固体的食物,12点以后不能喝液体的食物,一直到开始手术都不能吃东西了。
3. 术前一天做好全身的清洁,特别是手术部位皮肤,医生进行手术部位标记,不要擦掉了,护士会根据手术部位做术前皮肤准备。
4. 有需要的话需要抽血配型,以备手术中需用血。
5. 医生根据情况开具术前用药,需进行药物皮试。
6. 准备术后需要用到的物品:一次性中单、口腔护理棉棒、水杯、吸管、便盆、尿壶等。
7. 练习便盆使用,深呼吸等。
8. 术前一天晚上保持心情放松,休息好。
9. 有体温升高,血压升高,妇女月经来潮等异常事件及时与医生沟通。
10.术前一天最好解一次大便,若患者有便秘史或3天以上未解大便,请提前告知护士,护士会采取开塞露等通便措施。
脊柱侧弯矫正术的手术配合脊柱侧弯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向侧方弯曲脊柱畸形。
脊柱从后面观察各椎骨都在一条垂直线上,从枕骨后中点至骶骨中脊间连线上,如果脊柱偏离这一轴线,称之为脊柱侧弯。
目的讨论脊柱侧弯矫正术的手术配合。
方法配合手术进行术中护理。
结论脊柱侧弯矫正术的手术配合可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避免手术中容易出现的感染等风险。
脊柱侧弯矫正术手术室护理脊柱侧弯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向侧方弯曲脊柱畸形。
脊柱从后面观察各椎骨都在一条垂直线上,从枕骨后中点至骶骨中脊间连线上,如果脊柱偏离这一轴线,称之为脊柱侧弯。
脊柱向侧方弯曲可引起肋骨、胸廓、内脏器官位置、形态及功能的改变,出现病理状态。
脊柱侧弯有非结构性和结构性之分。
脊柱侧弯多发生于脊柱的胸段和胸腰段。
首先出现的弯曲部位称为原发性弯曲,也称主要弯曲。
原发弯曲的上下可出现相反方向的曲线,称继发性弯曲,也称代偿性弯曲或次要弯曲。
在结构性脊柱侧弯时,脊柱还有旋转畸形,致使脊柱凸侧的肋骨向后突出,胸廓畸形,肋骨角的角度增大,可>90°,使后胸壁形成一条嵴状隆起,如剃须刀,故称为剃刀背畸形。
脊柱侧弯与胸廓畸形可使胸腔容量变小、活动受限,发育不良,从而影响心肺功能。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轻畸形进展,使患者获得进一步的良好发育非常重要。
脊柱侧弯的治疗目的:矫正侧弯畸形且阻止其进一步,恢复脊柱的生理弯曲,获得稳定,维持躯干平衡,改变外观畸形,尽可能减少融合范围,减轻或解除腰背部疼痛,最大限度的改善和维持心肺。
手术分两个方面:矫形和植骨融合固定。
矫形手术包括后路矫形手术和前路手术。
脊柱侧弯的矫正是三维空间的矫正。
必要时,可行肋骨畸形矫形术,对先天性脊柱侧弯,可行半椎体摘除,楔形椎体截骨术等。
矫形方法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为前路矫形,如前路松解、支撑植骨、Dwyer、Zielke、TSRH、CDH等;另一种为后路矫形,如 Harrlngton、Luque、Galveston及CD、Isola等。
脊柱后凸畸形的发生机制鉴别诊断和矫形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脊柱后凸畸形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畸形,主要表现为脊柱向背后弯曲,使得背部出现凸起。
脊柱后凸畸形并不仅仅是一个外表上的问题,它还可能导致骨骼系统的不稳定性,影响身体的正常运动和生活质量。
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脊柱后凸畸形的发生机制、鉴别诊断和矫形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脊柱后凸畸形的发生机制脊柱后凸畸形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一些研究表明,脊柱后凸畸形与基因突变有关,例如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等可能会导致脊柱发育异常,从而引发脊柱后凸畸形。
生活习惯不良,如长时间保持不良的坐姿、弯腰、提重物等也可能加重脊柱后凸畸形的程度。
在预防脊柱后凸畸形的发生过程中应该注意遗传和生活环境因素,及时发现和治疗脊柱后凸畸形。
在临床上,对于脊柱后凸畸形的鉴别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通过仔细的身体检查、X线检查和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脊柱后凸畸形的类型和程度。
脊柱后凸畸形主要分为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两种类型,结构性脊柱后凸畸形主要是由于脊柱骨折、脊柱侧弯等导致的,而非结构性脊柱后凸畸形则是由于肌肉和软组织的不正常紧张或缩短引起的。
根据不同类型的脊柱后凸畸形,医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三、脊柱后凸畸形的矫形术最新研究进展脊柱后凸畸形的矫形术是目前治疗该疾病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脊柱后凸畸形的矫形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术主要包括传统的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
传统的开放手术存在创伤大、术后恢复较慢等缺点,而微创手术则可以减小手术创伤、减少出血量、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
随着生物材料和三维打印技术的发展,个性化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术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术在手术前需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影像学检查、骨密度检测和神经系统评估等,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脊柱外科常见手术名称脊柱外科是一门专注于脊柱疾病治疗的外科学科,涉及到多种手术操作。
在脊柱外科中,有一些常见的手术名称,下面将介绍其中几种常见的手术。
1. 脊椎融合术脊椎融合术是一种常见的脊柱外科手术,用于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柱畸形、脊柱骨折等问题。
手术的目的是通过固定融合脊椎骨块,使其稳定并消除疼痛。
融合术可以采用自体骨或人工植入物进行。
2. 椎间盘切除术椎间盘切除术是一种用于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
在手术中,医生会通过切除椎间盘的一部分或全部来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
这种手术可以减轻疼痛、恢复椎间盘功能,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脊柱镜手术脊柱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适用于治疗脊柱间盘突出症、脊柱管狭窄症等疾病。
通过脊柱镜的引导下,医生可以进行精确的手术操作,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和创伤,并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4. 椎板切除术椎板切除术是一种用于治疗脊柱管狭窄症的手术。
在手术中,医生会切除脊椎的椎板,以减轻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
这种手术可以扩大脊柱管的空间,缓解疼痛和其他症状,并恢复神经功能。
5. 脊柱矫形手术脊柱矫形手术是一种用于治疗脊柱侧弯、脊柱裂和脊柱滑脱等畸形的手术。
手术的目的是通过植入螺钉、钢板等植入物来纠正脊柱的曲度,并使其恢复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这种手术可以改善患者的体姿、减轻疼痛,并避免进一步的脊柱畸形发展。
6. 植入人工椎间盘植入人工椎间盘是一种用于治疗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手术。
在手术中,医生会移除受损的椎间盘,并植入人工椎间盘来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和功能。
这种手术可以减轻疼痛、恢复脊柱的活动度,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脊柱外科手术是一项精细而复杂的技术,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和先进的设备支持。
通过这些常见的手术,患者可以获得减轻疼痛、恢复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机会。
然而,每个手术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患者在接受手术前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的利弊,做出明智的决策。
同时,在手术后的康复过程中,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恢复训练和注意伤口护理,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脊柱侧弯矫形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摘要】目的探讨脊柱侧弯矫形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7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76例纳入研究,双盲法分组,对照组(n=38)常规护理,观察组(n=38)围手术期精细化护理,对比效果。
结果脊柱功能评分,观察组比对照组高,而VAS评分则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34%),较对照组(81.58%)高(P<0.05);观察组精神状态、躯体、心理及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对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弯进行脊柱矫形术治疗的过程中,围手术期精细化护理的运用,有效改善脊柱功能和疼痛情况,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更高。
【关键词】脊柱矫形术;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弯;围手术期护理退变性脊柱侧弯有着较为严重的病情,高发于老年群体,主要症状表现为下肢、腰部疼痛等,对正常肢体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上对于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治疗,多运用手术的方式,而脊柱侧弯矫形术是常用的术式,有着比较好的效果,但易出现并发症,需配合精细、优质的护理,促进患者康复,有效改善预后[1]。
本次研究重点探讨了退变性脊柱侧弯老年患者,运用围手术期精细化护理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本院2020年4月-2021年7月接收的76例退变性脊柱侧弯老年患者进行研究,分组用双盲法,各38例。
纳入研究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经检查已得到确诊;患者均存在腰背部、下肢疼痛症状;没有手术禁忌症者;知情同意本次研究。
排除精神存在疾病者,耐受性比较差者;伴有肿瘤患者;重复手术的患者。
对照组男18例,女20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62岁,平均(70.26±2.45)岁;依据TheAebi分型,分为I型、II型、III型,分别为12例、14、12例;观察组男女比为17/21;年龄大小分别为77岁、61岁,平均(69.89±2.51)岁;TheAebi分型,I型(13例),II型(14例),III型(11例)。
脊柱侧弯经后路矫形术的手术护理目的:探讨脊柱侧弯经后路矫形术的手术护理方法。
方法:对18例脊柱侧弯患者采用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术进行治疗。
全部患者均采用脊柱矫形器械,植骨融合固定术。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24~48 h即可下床活动,术后住院7~14 d出院,随访1年,12例侧弯椎体基本复位,6例症状明显改善。
畸形得到矫正,暂无并发症,患者对手术效果较满意。
结论:手术室护士应全面了解手术过程,做好术前准备、熟练掌握各种手术器械及物品的使用方法,根据手术步骤及时传递所需器械,与医生密切配合,为手术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标签: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术;手术中护理脊柱侧弯是指脊柱的1个或数个节段向侧方弯曲伴有椎体旋转的三维脊柱畸形,在中国的发病率约为1%左右[1]。
脊柱侧弯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及早发现和及早治疗,是预防畸形加重和减少畸形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严重危害的最佳方法[2]。
一般>40°考虑手术治疗。
通过进行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在尽可能矫正脊柱侧弯和恢复脊性正常曲肢的同时,保持了脊柱的平衡,减少脊柱手术融合的范围,尽可能多的保留脊柱的功能,防止脊柱侧弯的不断加重。
本院2008~2010年共进行了18例脊柱侧弯手术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患者中,女性11例,男性7例。
年龄15~22岁,平均17.8岁。
按照国际脊柱侧弯研究会推荐的King方法分型:Ⅰ型6例,Ⅱ型2例,Ⅲ型5例,Ⅳ型1例,V型4例。
疾病均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及学习,严重地影响其心理发育,其中有1例为自闭症患者。
18例患者均行脊柱侧弯后路三维矫形术。
1.2手术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在气管插管全麻行胸腰椎后路下正中切口显露椎板,剥离棘突,清除椎板小关节囊附近残余韧带及脂肪软组织。
分别放置椎弓钩、腰椎椎板钩、横突钩。
再进行小关节植骨融合,凿去骨皮质,准备好植骨床,放置凹金属棍矫正凹侧畸形。
脊柱侧凸共平面矫正技术学习笔记视频链接1. 背景共平面矫正技术VCA(Vertebral Coplanar Alignment),2008年由西班牙医生Vallespir首先介绍,如图1所示,其特点为:●多点矫正,应力分散;●选择凸侧椎弓根,安全有力;●寻找共平面,间接去旋转。
图1 共平面矫正技术示意图2. 手术步骤共平面(单侧)矫正技术操作步骤如图2所示。
19图2 VCA技术VCA(单侧)操作步骤步骤如下:●首先手动复位(助手在身体侧施加外力,恢复大部分畸形);●在凸侧主弯曲每个节段置入单轴螺钉(固定螺钉),置钉范围为侧弯往上下节段延伸数个节段;●将连接套筒连接到每个椎弓根螺钉上;●将各个椎弓根螺钉连接套筒进行摆动,使得在开槽顶端附近实现共线(冠状面成为一条直线),用两根笔直棒穿过所有的连接套筒开槽,视为上、下矫正棒;●将下矫正棒向下压,通过上、下正常椎体椎弓根螺钉的位置将旋转的椎体进行复位,使得下矫形棒压入螺钉U型槽内(或接近),此时冠状面矫正完成,成为一条直线;●在上矫形棒上各个椎弓根螺钉连接套筒间嵌入隔离套管,放置不同高度的隔离套管,进而对矢状面进行矫正,恢复胸椎正常的后凸曲度;●在冠状面、矢状面均矫正到位时,保持凸侧的器械位置固定,在凹侧选择合适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将预弯成型(矢状面生理曲度)的矫形棒置入螺钉U型槽中,预锁紧螺塞;●拆除凸侧器械,此时以凹侧为支撑,重复凹侧动作,完成凸侧置钉、置棒,预锁紧;●最终锁紧,完成矫形。
3. 不同矫形技术对比3.1 VCA VS. 传统旋棒技术3.2 VCA VS. VCM4. 小结●VCA具有良好的去旋转作用;●VCA更适合于胸弯为主的脊柱侧凸;●操作简单、易行、便于掌握。
脊柱矫形术后病人的护理
脊柱矫形手术是治疗脊柱侧弯的手术方法,脊柱侧弯(俗称“罗锅”)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向侧方向弯曲伴有椎体旋转的三维脊柱畸形。
是青少年发育期比较常见的一种脊柱畸形,表现为:背部隆起、双肩不等高、骨盆倾斜等。
轻者影响美观,重者压迫内脏,影响心肺功能、消化功能;压迫神经,引起下肢感觉、运动障碍。
对于严重的脊柱侧弯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病因:
先天性脊柱侧凸、非结构性脊柱侧凸和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凸等病因较明确。
特发性脊柱侧弯至今病因尚未明了,但根据临床病例其发病原因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相关。
1)遗传有脊柱畸形家族史的人有更大的可能发展为脊柱侧凸。
2)脊柱结构变化发现侧凸的大部分畸形是外力引起骨及软骨的适应性改变。
3)椎旁肌的作用椎旁肌肌力的不平衡是脊柱侧凸病理改变较为重要的因素。
4)神经系统的改变许多临床和基础研究均显示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与脊柱侧凸发病有关。
5)其他先天性肩胛症、营养及代谢因素、坐姿不良和不恰当运动等引起脊柱侧凸的重要因素。
术后护理
1、生命体征监测
脊柱矫形手术创伤大,出血多,容易发生血容量不足,而低血容量往往造成器官组织的低灌注状态,易造成器官功能不全,从而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和影响脊髓功能的恢复。
因此,术后每小时要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做好记录,直至平稳。
如病人出现意识状态较差,表情淡漠、嗜睡,主诉口渴,皮肤黏膜干燥,弹性差,脉率>100次/分,尿色较深,出现少尿,应警惕低血容量休克的发生。
严密观察病情,每30分钟巡视一次,如血压趋于下降趋势,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同时做好抗休克的抢救准备。
2、脊髓神经功能观察
手术矫形后出现神经功能损伤包括:永久性和暂时性。
神经损伤主要原因与手术与手术中直接损伤、间接损伤、矫正过度脊脊髓被牵拉或缺血而受伤,硬膜外血肿直接压迫脊髓,均造成脊髓损伤。
严重者甚至瘫痪。
因此全麻清醒后,应立即观察下肢的活动,感觉是否同术前,如有严重活动障碍,下肢麻木,感觉减弱,疼痛难忍,甚至消失,应立即报告医生。
术后24小时,尤其在3小时内严密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让病人自主活动脚趾。
3、切口引流的护理
术毕一般放置引流管1-2根,手术后第一天负压引流为300-400ml,颜色为暗红色,术后第二天引流液明显减少,一般为50-100ml。
引流期间注意观察引流是否通畅和引流量、色的变化,若出现引流量多且稀薄、色淡且病人主诉头痛头晕时,要考虑是否有硬膜破裂、脑积液漏的可能。
应及时停止负压吸引,嘱病人采取去枕平卧位。
给予夹毕引流管,定时开放引流,依靠组织压力平衡防止脑脊液进一步外漏。
为硬膜瘘口的闭合提供条件。
当引流液低于50ml,颜色呈淡血性时可拔除引流,一般在术后48小时拔除引流管。
4、体位的护理
一般术后病人去枕平卧6小时,头偏一侧。
以便于后路手术切口压迫止血和预防术后麻醉呕吐引起窒息。
6小时后协助病人轴线翻身,侧卧以45°的位置为宜,身下垫翻身枕,预防脊柱上下部分反向扭转造成脱钩、钢丝断裂,导致手术失败。
术后一周左右给予抬高床头30-45°,并通知厂家做外固定支架。
术后2周切口拆线与穿戴支具,逐步练习步行。
5、支具穿戴方法
外固定支具的应用可以提高植骨融合率并保证内固定的可能性,同时减少长期卧床的并发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深受病人的欢迎。
支具穿脱要注意贴身柔软合体内衣。
指导病人上下床:按照床上90°坐、床边站、病室内的顺序进行。
6、并发症的护理
(1)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为一种严重并发症。
原因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直肠,发生梗阻,胃肠液反流。
临床上表现为恶心、腹胀、上腹部疼痛及间歇性呕吐等。
一般给予禁食、输液、胃肠减压,改变体位。
严重者进行手术探查。
(2)肺部并发症:矫形手术后常见的呼吸系统并发症有肺不张、肺炎、气胸、血胸和乳糜胸。
气胸是因为胸膜损伤引起,需要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血胸通常见于肋间或椎旁血管破裂,结扎线脱落,引起血压降低,引流量增多,呼吸困难,拍摄胸片可以作出诊断,需开胸探查进一步处理;乳糜胸是术中损伤淋巴管引起淋巴液渗漏,出现乳白色或引流液较淡,每日引流液>200ml,应视为乳糜漏。
术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如有气短、胸痛、体温升高等症状,
及时报告医生。
术后护士应指导病人进行有效咳嗽,并给予拍背,必要时雾化吸入治疗,帮助病人排痰。
(3)胃肠道并发症;前路术后易引起腹胀。
术后应随时注意腹部情况,应指导病人自我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由右下腹部至右上腹,由左上腹至耻骨联合,每天两次,同时腹部热敷。
推迟进食时间到肠蠕动恢复,腹胀期间减少止痛药的应用,当病人无腹胀、无呕吐、肠鸣音恢复,可给予饮水,如无不良反应,可进食流质,24小时后进食普食。
健康教育
1、向病人及家属解释长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功能锻炼应先快后慢,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可多做四肢活动,早期禁忌脊柱侧弯,扭转及
提取重物的活动和劳动。
以下每个每个项目交替进行,每次锻炼30
分钟,每天两次,以不感到疲劳、能耐受为原则。
2、呼吸训练病人穿戴支具后,采取座位或仰卧位,作深呼吸时有意
识地扩张凹侧的胸廓,吸气时有意识地将凸侧的胸廓躲避支具的压迫。
吸气时间为呼气时间的两倍。
3、腰背、腹部肌肉锻炼腰背肌的锻炼方法有五点式(即头、双肘、
双足支撑)和三点式(头、双足支撑)锻炼,背部离开床面抬起,维
持10-15秒后放松。
反复进行。
腹肌锻炼锻炼常采用腹部收缩运动:
缩减下腹部及臀部肌肉,抬高臀部肌肉,从一数到五,然后放松恢复
原来姿势。
平躺运动时,缩紧下腹部肌肉,抬高臀部,数一到五,然
后放松恢复到原来姿势。
单侧抱膝运动时,平躺屈膝缩紧下腹部及臀
部肌肉,双手合抱膝部,从1数到5,然后恢复原来姿势。
4、保持正确姿势翻身时应轴线翻身,不要扭肩防止内植物脱落,让
植块尽早愈合增加稳定性,避免神经脊髓的损伤站立时抬头挺胸。
座位时:两脚平踏地面,背部平靠椅背,臀部坐满整个椅面,躺时睡硬板床。
站立时:抬头挺胸,背部平直,收缩小腹保持双肩等高水平,避免剧烈体育运动,不做上身前屈动作,减少脊柱活动,尤其是脊柱扭转的动作。
卧位时:睡硬板床,侧卧时双膝弯曲,两腿之间夹枕。
仰卧时膝下垫个枕头,勿俯卧。
5、日常生活指导保持腰背部平直,渐进式增加活动量,避免剧烈运
动。
6个月内减轻身体负重。
早期禁止脊柱弯曲、扭转及提取重物等活动或劳动。
拾物品、捡东西时尽量保持背部平直,以蹲下弯曲膝部代替弯腰,物品尽量靠近身体。
刷牙洗脸时应双膝稍弯曲,勿弯腰。
沐浴时最好淋雨。
穿鞋时坐着或翘脚穿,或请别人帮忙穿。
手术后4-6周可作办公室工作,3-4个月后才可做出力的工作
6、出院指导:告知病人出院后3个月内在日常活动及睡眠时均应佩戴支具,3-6个月时可在睡觉时摘除,但在日常生活时还是需佩戴支具。
6个月后可摘除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