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文化概述共7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8.76 MB
- 文档页数:70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
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
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传承其优良传统,对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了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时期、以阶级社会为基础的“制度形态”时期和以有阶级存在社会为基础的“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特征。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
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
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的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的和谐、协调。
情景交融、意象统一的美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品质。
标示突出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最基本的元素。
这一元素主要表现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对服饰意念表达中的等级尊卑标示、行业职业标示、行为道德标示以及年龄结构性别的标示上。
从原始部落头领与狩猎功臣服饰的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表示,从文官武官的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的标示,从官府制度中常服的礼制到今天的便服,晚礼服等,都彰显了其标示突出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说起东方服饰文化,人们一定会想起雍荣华贵的唐装,含蓄隽永的旗袍,而对于西方服饰文化我们却知之甚少,能想到的除了近代的西装,便是中世纪欧洲隆重华丽的贵族服饰。
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西服饰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一、色彩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好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
在上古时代,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
夏、商、周时天子的冕服为黑色。
后来随着封建集权专制的发展,人们把对天神(黑色)的崇拜转向对大地(黄色)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
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
它们被称为正色,其它颜色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
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代表纯洁、正直,紫色象征高贵。
中世纪时奇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饰得辉煌灿烂,引导人们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被人们向往。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
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
二、外形在外形特征上来讲,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
纵向的装饰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
清代服装相对来说比较肥大,袖口、下摆都有向外扩张之势。
然而,清代妇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几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脚面的旗袍,使旗人比历代妇女都显得修长。
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身材之弥补,在感官上产生视错觉,在比例上达到完美、和谐。
平顺的服装外形与中国人脸部较柔和的轮廓线条相称。
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唐装目前较为广泛的理解是指清朝时中国人所着的服饰。
其实唐装叫做“清装”更为合适,而“唐装”这一并不是十分合适的名词,来源于国外的“唐人街”,所以“唐装”是海外中国人之装,颇有国际化之意味。
唐装吸取了满清服装具有的款式和面料,同时采用了西式服装立体式剪裁。
“唐装”已经经历了很多改良,使源自满族的马褂又重新登上了时尚舞台。
比如现在的中式服装很少用连袖,因为连袖使得服装没有肩部,也不能用垫肩,那样肩部就不够美观;传统满式服装(旗袍、马褂)是不收腰的,女士穿着缺乏曲线美,现在的中式服装都改成收腰的了:过去的裙子下摆非常窄,走路只能迈碎步,现在把裙摆做大了,便于活动;还有像旗袍,传统的开襟特别高,现代人尽管比过去开放得多,但穿起来还是有点别扭,所以开襟就低多了。
大陆所称的“唐装”,基本上是清末的中式着装,据APEC会议各国元首所穿唐装的主要设计者余莺女士说,唐装应当是中式服装的通称,这主要是因为国外都称华人居住的地方为"唐人街",那"唐人"穿的衣服自然就应该叫"唐装"了。
另外,国外的一些华人也有称中式服装为"唐装"的说法,所以唐装的取名也颇有国际化的味道。
这种所谓的唐装是由清代的马褂演变而来的,其款式结构有四大特点一是立领,上衣前中心开口,立式领型:二是连袖,即袖子和衣服整体没有接缝,以平面裁剪为主;三是对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盘扣,扣子由纽结和纽袢两部份组成。
另外从面料来说,则主要使用织锦缎面料。
这种所谓的唐装并不是唐代的服装。
幞头纱帽和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最主要的服饰。
"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黑色布帛。
唐代是"撰头"盛行的时代,"幞头"的样式也富于变化,尤其是在唐武德初年至开元年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幞头"的形制经历过几次较大的变化。
总结/概论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但是国际公认的是从殷商开始算,因为有器物(甲骨,青铜器),文字(甲骨文,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周朝把青铜器叫金,所以叫金文。
)和古城遗址(殷虚)的明证,也就是公元前17世纪,这样算起来也就是3700多年,而一些新的考古发现,如二里头,被认为是夏朝都城的遗址。
在国家的推动下,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甲骨文中有在位国君与关于特殊天象记载的描述,把中国的信史向前推进到夏朝的开端(禹的时代),大概公元前两千年。
已经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发表夏商周年表,确定周朝开始于约公元前2070年。
这样,就有了中国历史四千年的答案。
再加上估算的尧,舜两朝年代,还往上数帝喾,颛顼,黄帝三代,这么加起来,才够五千年)。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
何为华夏?《左传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
可见,华夏族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礼仪道德兴盛为夏。
华夏二字在现实中的实体展示就是服饰、礼仪、经典。
华夏文明是炎黄血统、诗书礼仪文化和中华疆界统合在一起的实体。
由有服章之美开始(传统服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先正衣冠,后学做人,始于衣冠,大于博远)。
问孩子们怎么理解古装和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御寒、遮羞、审美),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