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的评定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儿童肌张力分级的评定标准
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止状态下的紧张程度,肌张力分级评定通常用于评估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情况以及运动功能。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儿童肌张力分级评定标准:
1. 正常肌张力:肌肉柔软且有一定的弹性,活动自如。
2. 肌张力稍高:肌肉稍微紧绷,但不影响关节活动范围。
3. 肌张力增高:肌肉明显紧绷,被动运动时有较大的阻力,关节活动范围受限。
4. 肌张力极高:肌肉非常坚硬,被动运动几乎不可能,关节活动严重受限。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简化的评定标准,具体的肌张力分级评定可能会因评定方法、儿童年龄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对于儿童的肌张力评估,建议由专业的医生或康复治疗师进行。
他们可以通过详细的观察、触摸和被动运动来评估肌张力,并结合儿童的年龄、发育水平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如果您对儿童的肌张力问题有疑问或担忧,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康复专家以获得准确
的评估和建议。
教案肌张力的评定第一章:肌张力的概述1.1 肌张力的定义解释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紧张程度。
强调肌张力对于维持身体姿势和运动的重要性。
1.2 肌张力的类型介绍主动肌张力和被动肌张力两种类型。
解释主动肌张力是指肌肉在自主运动时的紧张程度,而被动肌张力是指肌肉在被动拉伸时的紧张程度。
1.3 肌张力的评定方法介绍常用的肌张力评定方法,包括目测评估、量角器评估和肌电图评估等。
强调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
第二章:目测评估法2.1 目测评估法的原理解释目测评估法是通过观察和描述肌肉的外观和行为来评估肌张力。
强调观察肌肉的紧张程度、形状和运动范围的重要性。
2.2 目测评估法的步骤介绍进行目测评估时的具体步骤,包括观察肌肉的外观、观察肌肉的运动和记录观察结果等。
强调观察时的细节和准确性。
2.3 目测评估法的注意事项介绍在进行目测评估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选择合适的观察角度、注意肌肉的协调性和避免主观臆断等。
强调客观性和可靠性。
第三章:量角器评估法3.1 量角器评估法的原理解释量角器评估法是通过测量肌肉的运动范围和角度来评估肌张力。
强调测量肌肉运动范围和角度的重要性。
3.2 量角器评估法的步骤介绍进行量角器评估时的具体步骤,包括准备量角器、测量肌肉运动范围和记录测量结果等。
强调正确使用量角器和准确性。
3.3 量角器评估法的注意事项介绍在进行量角器评估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选择合适的量角器、注意肌肉的协调性和避免主观臆断等。
强调客观性和可靠性。
第四章:肌电图评估法4.1 肌电图评估法的原理解释肌电图评估法是通过记录肌肉的电活动来评估肌张力。
强调肌电图对于了解肌肉活动的详细信息的重要性。
4.2 肌电图评估法的步骤介绍进行肌电图评估时的具体步骤,包括准备肌电图设备、记录肌肉电活动和分析记录结果等。
强调正确使用肌电图设备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4.3 肌电图评估法的注意事项介绍在进行肌电图评估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选择合适的肌电图设备、注意肌肉的刺激和避免干扰等。
肌张力的评定标准
肌张力分级标准按照改良的Ashworth分级标准,在临床多分为5级即0-4级,分级越高肌张力越高。
1.0级:肌张力正常,肢体随意运动、姿势正常。
2.1级:肌张力稍微增高,受累部位被动屈伸时,关节和肌肉活动至正常范围最后阶段会有微小阻力,或者出现运动卡顿、突然释放,没有明显的姿态异常。
3.1+级:肌张力有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的50%时出现最小阻力。
4.2级:肌张力显著增高,在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肌肉张力都明显增强。
用力的运动受累部分尚可运动,可能出现轻度的姿态异常。
5.3级:肌张力更加明显增高,被动运动困难,受累部位的关节、肌肉比较僵硬,能活动的范围小,姿态出现较明显的异常。
6.4级:肌肉完全性僵直,受累部位被动屈伸时候呈现僵直,不能活动。
肌张力增高,可能跟神经肌肉损伤、锥体外系异常等有关。
出现肌张力增高,建议患者及时就诊,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
肌张力评定一、肌张力分类1、正常张力被动活动肢体时,没有阻力突然增高或降低的感觉2、高张力肌肉张力增高,高于正常休息状态下的肌肉张力3、低张力肌肉张力降低、低于正常休息下的肌肉张力4、张力障碍肌肉张力紊乱或高或低无规律的交替出现二、关节活动范围通过检查各关节部位的活动能够范围来了解肌张力,也是临床上的常用方法.肌张力增高关节活动能够范围加大,常用的检查方法如下:1、内收肌角检查时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两膝关节,使其下肢保持伸直位,然后缓缓地将下肢向两侧展开到最大程度,观察测量两大腿之间的角度。
2、腘窝角小儿仰卧位,屈曲大腿呈膝胸位,然后展开小腿使其尽量伸直,注意臀部不要离开床面,册来那个小腿与大腿之间的夹角。
3、足背屈曲小儿仰卧位,屈曲髋膝关节,检查者以拇指抵小儿足底,其他手指握住小腿与足跟,将足向小腿方向背屈,测量足背与小腿前面的角度。
正常时1岁内小儿在60—70之间,大于此角度表明肌张力增高。
4、足跟耳征小儿仰卧位,扶小儿足部向同侧耳的方向尽量牵拉,臀部不离开桌面,测量足跟与髋关节的连线与桌面的角度。
5、围巾征检查观察上肢肌张力可作围巾征检查,检查者手托住小儿颈背部使呈半卧位,另一手将小儿手通过前胸拉向对侧肩部,使上臂绕颈部观察小儿肘部位置,正常新生儿肘不过躯体中线,4—6个月小儿可越过中线,肌张力增高时则达不到中线位置,肌张力降低时小儿手臂可围绕颈部,向围巾围住颈部一样。
不同月龄小儿关节活动度正常范围检查项目1—3月4-6月7-9月10—12月内收肌角40-80 80—100 100—140 130-150腘窝角80—100 90--—120 110—160 150—170足跟耳征80—100 90-130 120-——150 140--—170足背屈角60—--70 60-——70 60—-—70 60—--70以上所列数字单位为“度”三、拉起抬头检查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拉其手腕部慢慢拉起小儿至45度时稍停片刻,观察头与躯干位置,再拉至座位观察竖头情况。
肌张力评定0-5级分级
肌张力评定0-5级分级如下:
0级:肌肉没有任何收缩力,没有任何运动能力,表现为完全瘫痪。
1级:肌肉有轻微萎缩,可以收缩,但不能带动肢体活动维持肢体的正常动作。
2级:肢体可带动关节在床面上平行挪移,但不能够支撑自身重力,不可抬离床面,离开床面不能自主移动。
3级:肢体能抵抗自身重力,也可抬离床面自主移动,但不能对抗摩擦阻力,稍加外力便会掉下来。
4级:肢体可做轻微的抗阻力动作,但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相对于正常人稍弱。
5级:肌张力完全正常,可支撑身体进行正常活动。
肌张力评定标准
肌张力评定标准是一种评估患者肌肉紧张程度的方法。
通常使用以下标准进行评定:
1. 松弛(0级):肌肉完全松弛,无张力。
2. 轻度增加(1级):肌肉感到轻微的紧张,但可以轻松地移动肢体。
3. 中度增加(2级):肌肉紧张度明显增加,需要一定的力量才能移动肢体,但仍能主动完成动作。
4. 重度增加(3级):肌肉非常紧张,需要很大的力量才能移动肢体,但仍有可能完成动作。
5. 极重度增加(4级):肌肉极度紧张,无法主动移动肢体,即使用力也无法使其移动。
这些评定标准通常用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肌肉疾病导致的肌肉紧张程度。
根据患者的肌张力评定结果,医生可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肌张力评定分级
肌张力评定分级是一种用于评估患者肌肉紧张程度的方法。
根据肌张力的程度和表现,医生可以将患者的肌张力分为几个等级。
常见的肌张力评定分级包括正常、轻度、中度和重度肌张力。
正常肌张力表现为肌肉松弛,没有明显的抵抗感。
轻度肌张力表现为肌肉稍微有些紧绷,但能够自如地活动。
中度肌张力表现为肌肉紧绷明显,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
重度肌张力表现为肌肉极度紧绷,几乎不能自如活动。
对于患有肌肉紧张症状的患者,肌张力评定分级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 1 -。
肌张力低下评定标准1. 什么是肌张力低下?肌张力低下是指肌肉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减弱或缺乏,导致肌肉的收缩力量减小。
在医学术语中,肌张力低下被称为低肌张力或低张力症。
这是一种神经肌肉疾病,常见于婴幼儿和儿童。
2. 肌张力低下的评定标准肌张力低下的评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下面是常用的几种评定标准:2.1 猩红脸评定法通过观察患者脸部肌肉的收缩情况来评定肌张力的低下程度。
正常情况下,刺激脸部皮肤会引起肌肉的收缩,使脸部变得红润。
而肌张力低下的患者在受到刺激时,脸部肌肉的收缩反应会减弱或完全缺失。
2.2 肌张力评分法肌张力评分法是通过对肌肉的抵抗感受来评定肌张力的低下程度。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测试,评定患者对外界力量的反应。
评定标准一般为0-5分,0分表示完全无肌张力,5分表示正常肌张力。
2.3 肌张力测力仪评定法肌张力测力仪是一种专门用于评定肌张力的仪器。
患者会被要求进行一系列的肌力测试,测力仪会记录下患者的力量输出。
通过比对正常人的肌力水平,可以评定患者的肌张力低下程度。
3. 肌张力低下的临床表现肌张力低下的患者常常表现出一系列症状,包括但不限于:3.1 运动发育延迟肌张力低下的患者在运动发育上会较同龄人有所延迟。
他们可能晚于其他婴幼儿开始翻身、爬行、站立和行走。
3.2 姿势异常肌张力低下的患者常常呈现出异常的姿势,如头部无力下垂、肩膀内收、腰部无力曲伸等。
这些异常姿势会影响他们的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
3.3 运动协调障碍肌张力低下的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常常缺乏协调性。
他们的动作可能显得笨拙,不够灵活。
这会给他们的日常活动带来困难。
3.4 肌张力改变肌张力低下的患者的肌肉常常呈现出柔软、松弛的状态。
肌张力低下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固有肌张力,使得肌肉的紧张度减低。
4. 肌张力低下的诊断与治疗4.1 诊断肌张力低下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观察和肌肉功能测试来进行。
鉴于肌张力低下的病因多种多样,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肌张力分级标准口诀肌张力分级标准口诀是指根据患者肌张力的不同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的级别,并且给出相应的口诀,以便医护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肌张力情况。
这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肌张力分级标准口诀的相关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肌张力分级的标准。
肌张力分级通常分为五级,分别是0级、1级、2级、3级和4级。
0级表示没有肌张力,1级表示轻微肌张力,2级表示中等肌张力,3级表示明显肌张力,4级表示极重肌张力。
了解这些级别,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肌张力情况。
接下来,让我们来学习肌张力分级标准口诀。
口诀是一种便于记忆的方法,通过口诀可以快速回忆起相关知识。
对于肌张力分级标准口诀来说,它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更快速地评估患者的肌张力情况,从而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0级无肌张,松软如棉。
1级轻微张,拉伸略受阻。
2级中等张,弹性明显减。
3级明显张,活动明显受限。
4级极重张,活动极度受限。
通过这个口诀,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每个级别对应的肌张力情况,便于在实际操作中进行评估和判断。
在临床实践中,准确评估患者的肌张力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预测病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肌张力分级标准口诀,医护人员可以更加迅速地了解患者的肌张力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和护理,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肌张力分级标准口诀是临床实践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个口诀,可以更好地进行临床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和治疗。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这一知识点,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专业水平,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肌张力的评定
定义: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
它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
正常肌张力的分类:
正常的肌肉张力并表现为多种形式。
如:
(1)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为静止性肌张力。
(2)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
(3)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
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
异常肌张力的分类:
肌张力低下:张力低于正常静息水平,对关节进行被动运动时感觉阻力消失的状态。
轻度:1、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同时收缩较弱2、肢体放置,短暂抗重力3、能完成功能性动作。
中度和重度:1、不能完成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同时收缩2、肢体放置,不能抗重力维持规定体位3、不能完成功能性动作。
肌张力增高:
痉挛(spasticity):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僵硬(rigidity):无论做哪个方向的关节被动活动,对同一肌肉,运动的起始和终末的抵抗感是一样的,也就是主动肌和拮抗肌张力同时增加。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以张力损害、持续的和扭曲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运动功能亢进性障碍。
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体位和肢体位置、中枢神经系统的状态、不良心理因素、患者对运动的主观作用、合并问题的存在、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药物、环境温度等。
肌张力评定适应证与禁忌证(手法评定):
(1)适应证:神经病变(如上运动神经元或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或疾患)所导致的肌张力异常(如增高、降低或波动);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或肌力减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所导致的肌张力改变。
(2)禁忌证:四肢骨折未作内固定,关节的急性炎症,四肢肌肉急性扭伤等。
肌张力分级(改良Ashworth分级):
0级无肌张力的增加
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的后50%均呈现最小的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易地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运动困难
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肌张力评定的注意事项:
(1)对清醒受检者,评定前说明检查目的、步骤、方法和感受,消除紧张。
(2)评定时摆放好受检者体位,充分暴露被评定肢体。
(3)先检查健侧同名肌,再检查患侧,两侧比较。
(4)应避免在运动后、疲劳及情绪激动时进行检查。
(5)检查时室温度(22-240C),动作时间(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