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分级诊疗指南共70页
- 格式:ppt
- 大小:7.97 MB
- 文档页数:70
国家卒中中心级别分级卒中(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由于脑部供血不足或者脑血管破裂引起的脑部功能障碍,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卒中的发病率逐年攀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在我国,卒中已经成为了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对于卒中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卒中防治的重要基础设施,国家卒中中心在中国的建设逐渐得到重视。
国家卒中中心是指卒中临床救治、预防、科研和教育的重要机构,是协调全国卒中防治工作、推动卒中管理优化、提高卒中救治水平的重要平台。
针对不同医院的卒中防治能力和水平有所差异,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国家卒中中心的建设进行了分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一级国家卒中中心是卒中防治的最高水平单位,设立有卒中急救中心、卒中病房、卒中门诊、卒中康复中心等,具备了完整的卒中防治体系和综合研究能力。
一级国家卒中中心在卒中救治和防治方面有着领先的技术和经验,对卒中的早期诊断、急救处理、病情评估、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具有较高水平,是卒中患者的首选治疗机构。
同时,一级国家卒中中心还具备开展卒中相关科研和学术交流的能力,可以为卒中的防治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二级国家卒中中心是在一级国家卒中中心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延伸的机构,具备了一定的卒中防治能力和研究实力,对于卒中的防治工作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级国家卒中中心设有卒中专科医护人员和各类专业设备,可以为卒中患者提供全面的诊疗服务。
同时,二级国家卒中中心也参与卒中防治领域的科研项目,为卒中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技术支持。
三级国家卒中中心是在一级和二级国家卒中中心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完善的机构,主要是为了提高卒中防治的普及和覆盖范围。
三级国家卒中中心设有一定数量的卒中床位和专业人员,可以辐射周边地区,为卒中患者提供临床服务。
同时,三级国家卒中中心还建立了卒中院前急救和转诊网络,加强对卒中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提高卒中防治的覆盖率和及时性。
中国卒中诊疗指南
1. 简介
卒中(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
很大的负担。
为了提供有效的诊疗方法和指导,中国制定了卒中诊
疗指南。
2. 目的
中国卒中诊疗指南的目的是提供全面、标准化的卒中诊疗方案,以提高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3. 指南内容
3.1 卒中分类
- 缺血性卒中
- 出血性卒中
3.2 诊断标准和流程
- 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
- 进行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
- 根据特定诊断标准确定卒中类型
3.3 急性期治疗
- 静脉溶栓治疗:适用于缺血性卒中患者,需在4.5小时内开始治疗
- 血管内治疗:适用于特定患者群体,需在6小时内开始治疗- 支持性治疗:包括维持患者呼吸、循环、液体平衡等
3.4 康复期治疗
- 康复护理:通过物理治疗、言语康复等方法促进患者恢复功能
- 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应对卒中后的心理困扰
3.5 预防措施
- 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危险因素
- 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
- 定期进行卒中相关筛查和评估
4. 实施和评估
中国卒中诊疗指南应由卒中专科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遵守。
指南的实施应定期进行评估,以确保其符合最新的医学发展和国家政策。
5. 结论
中国卒中诊疗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卒中诊疗方案,旨在提高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指南的有效实施需要相关专业人员的支持和合作。
---
*注意:本指南的内容仅供参考,临床操作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决策。
*。
脑卒中的分级诊断标准主要分为五级,从轻度到重度分别为:轻微卒中、轻型卒中、中型卒中、重型卒中和危重型卒中。
具体诊断标准如下:
1. 轻微卒中:临床症状轻微,无明显神经功能缺损,仅表现为一过性肢体麻木或无力,持续时间短暂,通常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
2. 轻型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轻,但持续存在。
主要表现为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但不影响日常生活,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正常。
3. 中型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等,表现为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并伴有一定程度的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如穿衣、洗漱等需要他人帮助。
4. 重型卒中: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表现为完全性偏瘫或去脑强直状态,日常生活能力严重受损,需要他人照顾。
5. 危重型卒中:神经功能缺损极度严重,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生命支持设备维持生命,预后极差。
注意:以上分级标准并非绝对,不同患者病情可能有所差异。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评估和诊断。
脑卒中的分级标准
脑卒中,也被称为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其分级标准有多种,包括脑卒中评估量表(NIHSS)等。
脑卒中评估量表(NIHSS)是一个包含11个方面的评估量表,包括唤醒水平、回答提问、执行命令、最佳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协调运动、感觉、最佳语音、构音以及忽视。
NIHSS的评分范围为0-42分,分数越高,神经受损越严重。
具体的分级如下:0-1分:正常或近乎正常;1-4分:轻度卒中/小卒中;5-15分:中度卒中;15-20分:中-重度卒中;21-42分:重度卒中。
此外,肌力评估也是脑卒中的一种分级标准。
具体来说,零级是指无肌张力的增加;一级是指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关节被动活动时末端呈现最小阻力,或者突然卡住;二级是指肌张力明显增加,大部分肌肉呈现较大阻力,但是受累的关节被动活动比较容易;三级是指肌张力严重增高,受累关节被动活动困难。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脑卒中的分级应根据具体症状由专业医师进行判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治疗和护理。
1。
脑卒中诊疗规范前言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疾病,患者通常表现出突发性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如面瘫、肢体瘫痪等。
脑卒中的高发率和高病死率使之成为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疾病之一。
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于拯救患者生命和降低疾病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
诊断标准根据2010年“中国脑卒中指南”对脑卒中的分类,“脑卒中”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亚急性脑梗死。
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可作出以下诊断:1.脑梗死:表现为突发神经功能缺损、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脑血管造影或随访CT/MRI提示脑梗死。
2.脑出血:表现为突发神经功能缺损、脑血管造影或头颅CT/MRI提示脑出血。
3.亚急性脑梗死:表现为近期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头颅CT/MRI提示亚急性梗死灶。
急救措施•去除卒中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控制糖尿病、戒烟限酒、降低血脂等。
•紧急制止脑出血:包括快速补足循环血量、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控制颅内压等。
•溶栓治疗: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后3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
•神经保护及修复:脑卒中后应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语言康复、运动康复等。
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适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等。
•抗凝治疗:适用于心房颤动等合并症或高危险因素的患者。
常用药物有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
•降脂药:适用于脑梗死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常用药物有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
预防措施•生活方式调整:如合理膳食、增加体育锻炼等。
•动脉硬化治疗: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危险因素。
•血容量增加治疗:适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抗凝治疗:适用于出现潜在血栓形成的患者。
脑卒中的治疗需要贯穿整个疾病的过程,从急救、药物治疗到康复治疗,这些措施都是缺一不可的。
希望本文对于关注和预防脑卒中的读者有所帮助。
脑卒中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安徽省脑卒中分级诊疗指南(2015版)一、我国脑卒中的现状(包括我国及本省)脑卒中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首要杀手,它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医疗负担和经济损失。
据估算,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65岁以下人群约占50%,表明我国脑卒中年轻化趋势严重,且每年仍以13%的速率在上升,复发率高达17.7%。
近年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个月时病死率约为3.3%~5.2%,3个月时病死率9%~9.6%,死亡/残疾率为34.5%~37.1%,1年病死率11.4%~15.4%,死亡/残疾率33.4%~44.6%。
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者数(包括已痊愈者)600~700万,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
据统计全国县以上医院每年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住院费用在100亿元以上,间接治疗费用4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脑卒中防治中急需建立的长效机制。
世界各国脑卒中防控经验表明,针对脑卒中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一级、二级预防措施,可以避免大多数脑卒中的发生,控制已患病者的病情,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前兆,也是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的重点之一。
各国指南均指出,脑卒中或TIA患者规范的二级预防药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改善临床预后,但我国出院3个月后的缺血性脑卒中和TIA患者,仅有63.6%的患者持续服用所有出院时开具的脑卒中二级预防用药,大大增加了复发风险。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一个急症,一旦发病都具有急、危、重的特点,治疗是否及时、合理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因此其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目前,被证明最为有效的脑卒中治疗方法有3种:超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早期康复治疗和持续康复治疗以及脑卒中的一级、二级预防治疗。
精品文档
中风(Stroke)也叫脑卒中。
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脑卒中
1、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病人总数的60%-70%,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具体包括:血栓性脑梗塞、栓塞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多发性脑梗塞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发病急骤,多数无明显头痛、呕吐等先兆症状;有颈动脉系统或(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闭塞或扭曲。
造影摄片时应将颈部包含在内;急性脑缺血性中风发作24-48小时后,头部CT可显示缺血病灶。
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动脉系统的狭窄和闭塞;局部脑血流测定,可提示局部脑缺血病变。
2、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病例的30-40%,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又分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是由于脑内动脉破裂,血液溢出到脑组织内。
蛛网膜下腔出血则是脑表面或脑底部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进入容有脑脊液的蛛网膜下腔和脑池中。
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突然出现意识障碍和偏瘫;CT表现为高密度影区,出血可破入脑室。
临床上根据患者意识清醒与否、是否昏迷、偏瘫程度等将出血性中风分为三级。
检查方法
常见检查项目
颅脑MRI检查、颅脑CT检查、脑血管造影、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检查
.。
第四章注射剂的特点药效迅速、剂量准确、作用可靠适用: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不宜口服的药物可局部定位注射给药不方便,注射时易引起疼痛易发生交叉污染、安全性不及口服制剂生产不便,成本,价格高注射剂的质量要求pH:≈7.4(血液),4~9渗透压:量大、静注:与血浆等渗或偏高渗稳定性安全性澄明:无可见异物或不溶性微粒无菌无热原注射剂的溶剂制药用水注射用油:大豆油、茶油、芝麻油其他:乙醇、PG、PEG、甘油补充:细菌内毒素/热原检查1.热原检查法(家兔法)费时、繁琐——药典法不宜用于放射性药剂、肿瘤抑制剂2.细菌内毒素检查法(鲎试剂法)快捷、灵敏用于生产过程中热原控制、不能应用家兔进行热原检测的品种注射剂的附加剂举例抗氧剂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偏碱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偏酸金属离子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缓冲剂(调剂pH)醋酸-醋酸钠、枸橼酸-枸橼酸钠、酒石酸-酒石酸钠、乳酸助悬剂CMC、明胶、果胶增溶/润湿/乳化剂吐温、PVP、卵磷脂、普朗尼克、脱氧胆酸钠注射剂的附加剂举例抑菌剂三氯叔丁醇、苯甲醇、苯酚、甲酚、尼泊金局麻剂(止痛)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渗调节剂氯化钠、葡萄糖、甘油填充剂乳糖、甘露醇、甘氨酸保护剂乳糖、蔗糖、麦芽糖、人血红蛋白稳定剂肌酐、甘氨酸、烟酰胺、辛酸钠热原的性质水溶性不挥发性:蒸馏水器上附隔沫装置耐热性:180℃-200℃ 2h,250℃ 30~45min650℃ 1min→破坏热原滤过性:1~5nm其他:不耐强酸、强碱、强氧化剂、超声波可被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吸附热原的除去方法:药液或溶剂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凝胶滤过法、超滤法、反渗透法、其他方法容器或用具高温法、酸碱法热原的基本性质热原的除去方法水溶性、滤过性·凝胶滤过法(分子筛滤过法)·超滤法:3~15nm超滤膜·反渗透法:三醋酸纤维膜、聚酰胺膜耐热性·两次以上湿热灭菌、提高灭菌温度、时间·高温法:180℃ 2h或250℃ 30min其他·吸附法:活性炭、离子交换法·微波、超声波·酸碱法:重铬酸钾硫酸洗液、稀NaOH影响溶解度的因素药物分子结构与溶剂:相似相溶温度影响晶型:稳定型小,不稳定型大溶剂化物: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剂化物粒子大小:难溶性药物微粉化(≤0.1μm)加入第三种物质:助溶剂、增溶剂、电解质QIAN:结温晶粒三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加入增溶剂:表面活性剂助溶剂:碘→碘化钾、咖啡因→苯甲酸钠制成盐类使用混合溶剂:潜溶剂(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水)制成共晶(阿德福韦酯+糖精)其他:温度↑,改变pH,微粉化、包合冻干制剂常见问题及产生原因含水量偏高:液层过厚、真空度不够、干燥时供热不足、干燥时间不够、冷凝器温度偏喷瓶:预冻温度过高或时间太短、产品冻结不实、升华供热过快、局部过热产品外观不饱满或萎缩眼用制剂的质量要求pH渗透压:与泪液等渗,滴眼可高渗,洗眼等渗无菌:眼外伤/术后,抑菌剂×,单剂量包装微生物限度:无外伤滴眼剂,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剂量黏度澄明度:混悬型,>50μm粒子≤2,90μm×,F≥0.9装量:滴眼剂≤10ml,洗眼剂≤200ml贮存:密封、避光、开启后用4周眼用液体制剂的附加剂调节pH (缓冲液):磷酸盐、硼酸、硼酸盐调节渗透压:氯化钠、葡萄糖、硼砂抑菌剂:三叔苯尼汞调节黏度:MC、PEG、PVA、PVP乳膏剂油相凡士林、植物油、液状石蜡、石蜡、蜂蜡、硬脂酸、高级脂肪醇乳化剂O/W:钠皂、三乙醇胺皂类、脂肪醇硫酸(酯)钠类(十二烷基硫酸钠)、聚山梨酯W/O:钙皂、羊毛脂、单甘油酯、脂肪醇高级酸辣饭掬水洗桑拿乳剂——乳化剂的分类表面活性剂:单分子膜,吐温、司盘高分子化合物:0/W阿拉伯胶/西黄蓍胶/明胶/杏树胶/卵黄固体粉末:硅皂土、氢氧化镁/铝、二氧化硅,白陶土 0/W氢氧化钙/锌、硬脂酸镁 W/0QIAN:美女淘贵、因美盖新气雾剂的优点方便剂量均一比雾化器容易准备,治疗时间短气溶胶形成与病人的吸入行为无关所有MDIs的操作和吸入方法相似高压下的内容物可防止病原体侵入气雾剂的缺点不正确使用会造成肺部剂量较低/不均一肺部沉积量通常较低——干扰因素多,吸收不完全无法递送大剂量药物没有剂量计数器抛射剂代表品种特点氢氟烷烃类HFA-134a(四氟乙烷)HFA-227(七氟丙烷)新型,破坏臭氧作用小碳氢化合物丙烷、正丁烷、异丁烷易燃、易爆压缩气体CO2、N2、NO 非液化压力易降低氟氯烷烃类(氟里昂、CFC)F11、F12、F114 心脏致敏、破坏臭氧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内容物溶液、混悬液、乳液溶液、混悬液、乳液微粉化药物+载体(乳糖):胶囊、泡囊、多剂量贮库抛射剂有无无药物释放方式耐压容器特制阀门抛射剂喷射手动泵压力、高压气体、超声振动干粉吸入装置患者主动吸入给药途径肺部吸入、腔道、黏膜、皮肤、空间消毒肺部吸入、腔道、黏膜、皮肤、空间消毒肺部吸入、腔道、黏膜、皮肤栓剂基质的类型油脂性·可可豆脂·半合成/全合成脂肪酸甘油酯(椰油酯、棕榈酸酯、混合脂肪酸甘油酯)水溶性·甘油明胶(水:明胶:甘油=10:20:70)·PEG·泊洛沙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