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格式:ppt
- 大小:7.12 MB
- 文档页数:26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空间尺度2.了解自然带的概念、类型和分布3.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能力目标1.通过比较不同自然带的景观图,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2.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和案例探究、资料阅读等方法增加感性认识,为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奠定基础。
3.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熟悉主要的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三、德育目标结合差异性的学习,理解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因地制宜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点】1.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教学难点】1.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库:图片,①热带雨林与苔原;②温带落叶阔叶林与温带荒漠;③理想大陆气候模式图与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叠加;④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分布【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导入新课】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图5.6)中可以看出,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自然带分布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课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启发提问】(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并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我国南方炎热而北方温凉呢?【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
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
【介绍】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板书】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启发提问】同学们再仔细读图,看看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的自然带也具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呢?【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对!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5.1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标解读】1、前置限定:“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属于资料型与案例型前置限定。
“图表”主要指可以反应地域分异规律的图表,如“世界陆地自然地带”分布图等;实例主要指现实生活中能够体现地域分异规律的例子,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垂直地域分异”等。
2、行为动词:“分析”“分析”是指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
分析的意义在于细致地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
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纬向、经向、垂直三个维度,要求学生能够从这三个维度对地域分异规律加以考察。
3、学习内容:“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差异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同时存在着明显的特征差异,无论是纬向、经向、垂直三维都存在差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具有全球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最基本规律。
在掌握差异性规律的基础上,需要将其予以实际应用,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解释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采用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的教材,辅以鲁教版的相关内容。
教材首先从常见的地域差异现象入手,情境设计中的天山景观就是一个“引子”,对地域差异做了相关阐述,系统地介绍了地域差异是什么、有何特点和如何形成等问题,为下文做铺垫,然后分别以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为标题,基于地理学的空间尺度视角,从全球尺度到山地尺度,深入和系统地讲解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本节教材共包含四大框题:地域差异;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
除正文内容外,共包括一个情境导入(天山)、六幅图片(一幅世界陆地自然地带分布图、四幅植被景观图、一幅喜马拉雅山脉的垂直地域分异示意图)、两个案例(元素迁移与地域差异的形成、草原上的盐碱地)、一个活动(比较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垂直地栏目内容功能取舍/二次开发情境导入利用多种景观并存的天山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冰川、草原、森林、荒漠能并存于天山之中?它们在天山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利用垂直地带性表现创设情境为激发学生兴趣,贴近生活,故舍弃此导入,利用油菜花开放时间差异进行导入框题一:地域差异正文: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表现(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维度)利用文字解释地域差异,为下文地域分异规律做铺垫地域差异部分辅以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尺度差异在学完整节课后进行说明案例:元素迁移与地域差异的形成解释降水、土壤、植被之间的关系作为学生分析地域差异产生的原因时的阅读材料框题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正文:介绍纬向与经向分异规律利用文字解释纬向与经向分异规律采用学生探究的方式得出此结论图5.7世界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体现自然地带的纬向与经向分异规律采用,并且辅以鲁教版的两个针对此图的探究任务图5.8苔原景观、图5.9热丰富内容由于不知道图片的地点,故带雨林景观、图5.10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图 5.11温带荒漠景观替换为知道地点的图片框题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正文:介绍垂直分异规律利用文字解释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采用学生探究的方式得出此结论活动:比较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垂直地域分异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采用框题四:地方性分异规律正文:介绍地方性分异规律利用文字解释地方性分异规律,体现非地带性采用案例:草原上的盐碱地体现地方性分异规律采用自学窗从分布特点推测成因开拓视野学生课下自学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过气候、植被、土壤的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还未将三者联系起来并且放在不同的区域加以考察;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际体验、网络、电视等对地域差异具有一定的感知,但还未形成系统的认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但对于难度较高较为复杂的图还需要加以引导得出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与组成1.1 自然地理环境的定义解释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自然因素的总和。
1.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地形等。
1.3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讲解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强调它们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1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差异表现,如气候类型的分布、水文特征的区域差异等。
2.2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探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大气环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2.3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讨论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改变。
第三章:气候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3.1 气候差异性的表现介绍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差异,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3.2 气候差异性的原因分析气候差异性的形成原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洋流等因素的作用。
3.3 气候差异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阐述不同气候类型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如气候对植被分布、水文特征的影响等。
第四章:地形地势差异性及其影响4.1 地形地势差异性的表现解释地形地势差异性的概念,介绍不同地形地势类型的特点和分布差异。
4.2 地形地势差异性的原因探讨地形地势差异性的形成原因,包括地壳运动、岩性差异、外力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4.3 地形地势差异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地形地势差异性对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第五章:生物多样性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5.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价值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强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价值。
5.2 生物多样性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关系探讨生物多样性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下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2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1.自然带的形成:整体性的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受不同气候影响,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差异,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植被和土壤类型不同,构成了不同的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自然带受气候影响而形成的,其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注意:1.沙漠气候对应的是荒漠带;2.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温带草原气候、温带荒漠气候)3.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温带落叶阔叶林)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受气候影响比较大,其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地带性分布。
主要有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但受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等因素影响,自然带也呈现出非地带性,简言之,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或者在该出现的地方没有出现。
二、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热量】自然带的更替:热带雨林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硬叶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冰原。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水分】自然带的更替:森林——草原——荒漠。
【中纬度陆地最明显】(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水热条件】自然带的更替:冰川积雪带——荒漠带——高山草甸带——**——基带(海拔从高到低)。
【在低纬度的高山分异明显】1.自然带的分布:(1)分布规律:垂直带谱变化(由低到高)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
(2)基带:山麓所在的自然带,由当地的纬度决定;(3)雪线:常年积雪的下界,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
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
①温度因素:同一高度的山体,雪线高度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反映了气温的影响。
同一山体,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②降水因素: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③地形因素: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
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
读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自然带是()A.温带常绿阔叶林带B.山地落叶针叶林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2.影响图示自然带从赤道到极地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B.水分C.光照D.土壤肥力【答案】1.C 2.A【解析】1.图中甲自然带位于40°--60°大陆西岸,所处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该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正确、A错误;图中显示的是水平自然带的分布,不是山地自然带的分布,B错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地中海气候区的自然带,D错误。
故选C。
2.从赤道到极地,因为纬度不同,所以热量不同,因此从赤道到极地影响图示自然带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是热量,A正确;水分是从沿海到内陆的自然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B错误;光照和土壤肥力不是自然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CD错误。
故选A。
【点睛】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地区,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与之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山地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受多种环境因子共同作用。
通过现代技术定量分析得出我国某山地各植A.坡度B.光照C.气温D.降水4.以小叶青冈栎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该山地西北坡长势较好,推测西北坡是()A.梵净山阴坡B.阴山背风坡C.太行山阳坡D.阿尔泰山迎风坡【答案】3.C 4.A【解析】3.由表格可知,不同高度的坡度和降水差异不大,AD错误;表格中没有光照的信息,B错误;由表格可知,该山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且植被由常绿林到落叶林到灌丛,符合气温降低(热量减少)导致的植被变化,C正确。
故选C。
4.由表格可知,海拔500~1000米处是常绿阔叶林,该山应位于亚热带地区,阴山、太行山和阿尔泰山都不在亚热带地区,BCD错误;梵净山位于贵州,地处亚热带地区,且西北坡应是阴坡,蒸发较弱,水分条件好,A正确。
§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分布2、世界主要自然带的分布、特点及成因能力目标:1、能够根据不同的区域图、模式图分析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2、能够根据区域气候、区域地形图分析自然带的类型、分布及成因【高考动向】陆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域分异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体现,是今后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主要考查学生图表分析、地理规律理解、空间分布等思维能力。
有可能与区域开发,农业生产活动等方面结合来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点突破】考点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自然带【基础回顾】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指地球表层大小不一、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的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各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
2、自然带的概念看课本P913、自然带类型(以北半球为例。
依据气候类型的分布填写相应的自然带并标出相应纬度)【拓展深化】1、特殊自然带(1)一种气候类型形成两个自然带:(2)两个自然带对应一种气候类型:2、在亚欧大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西岸高于东岸,原因何在?【对点训练】读右图,结合所掌握知识,回答1~2题。
3.右图中①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C.热带荒漠带D.热带季雨林带4.右图中①②③三地自然条件相比较( )A.②地降水最多B.只有③地的植被为森林C.①地年均温最低D.②、③两地均受暖流影响考点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基础回顾】填写下表:1、为什么高、低纬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最为明显? 中纬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最为显著?2、关于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几个规律性问题(1)影响山地垂直帯谱的因素有那哪些?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相同高度的山带谱越复杂。
②山体海拔:海拔愈高愈复杂(有极限),海拔愈低愈简单;③山体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④降水:降水多的山坡带谱复杂。
5.2 - 1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习目标】·掌握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原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新课学习】1.课时.. 知识点1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自主学习(课本P 91)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如何表现的?怎样区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自然地理环境中可以存在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地域分异规模有大有小,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全球性地域分异: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如陆地自然带的分布2.陆地自然带是如何形成的?通常以什么为主要代表类型?☞合作探究 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及其分布1.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分布有何关系?读课本P 91图5.7“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必须填写: 2016级 班 组 姓名布”,完成下图空白处自然带的类型。
2.识记各自然带的类型与分布(3分钟左右),总结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热带气候区、亚热带气候区→常绿林温带气候区→林亚寒带气候区→林3.同属于亚热带气候区的地中海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二者在自然带植被上有什么差异?为什么?知识点2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二)☞自主学习(课本P91-92)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⑴该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原因是什么?是以什么基础的?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热量变化⑵读课本图5.7,举例说明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如何体现出来的?①低纬、高纬:热带雨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②中纬度地区:西部:亚热带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5.2 - 2东部:亚热带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中部:亚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⑴该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原因是什么?是以什么基础的?受的海陆分布的影响,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水分变化⑵读课本图5.7,这种地域分异在哪个纬度地区比较明显?试举例说明。
大陆自然带种类最多的大洲是A、南美洲,B、亚洲,C、非洲,D、北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习目标】1.知道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知道存在不同尺度的地域差异,能在地图说出陆地上自然带的名称。
3.会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知识要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 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但其中的不同地区,存在着显著___________。
陆地环境及其各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至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或称地域分异),即___________。
自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地带性然垂直地带性带非地带性自然带二、陆地自然带1.自然带的含义?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_________位置和__________位置互相不同,分别具有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类型,并且占有一定的宽度,在地球上成_________状分布,叫自然带。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与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根据图示,完成:北极圈北极圈A.大陆西岸气候类型与对应的自然带:萨瓦纳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B.大陆东岸气候类型与对应自然带: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思考与练习】1. 各陆地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A. 气候B. 地形C. 水文D. 植被2. 大陆自然带种类最多的大洲是()A.南美洲B.亚洲C.非洲D.北美洲3.南半球缺少的自然带是()①硬叶林带②针叶林带③阔叶林带④苔原带A.①②B.②④C.①③ D .②③ 4.有关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自然带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②自然带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③每个自然带都有自己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④每个自然带都有自己典型的地质环境和水文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5. 广东地区对应的自然带是( )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 温带荒漠带6. 发育两种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 )A. 地中海气候B. 温带海洋性气候C. 温带大陆性气候D. 热带草原气候7.发育同一种自然带的两种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B. 温带海洋性气候C. 温带大陆性气候D.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__________地带性)【思考与练习】8.地理环境各要素在南北方向产生有规律更替的主要原因是()A.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B.距海洋远近不同C.地势高低起伏D.受寒暖流影响不同9. 同处南北纬30°―40°的两地,大陆东岸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大陆西岸却分布着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这主要是因为两地的()A. 光热水的数量不同B. 地形条件不同C.水热组合不同D. 土壤条件不同10. 读右图,回答:(1)图上四个自然带的名称是A 、B 、C 、D (2)该地区地带性表现明显,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 (3)纬度地带性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有关陆地环境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正确表述是( )①其成因主要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匀②这种分异规律足以热量为基础的,但与水分状况也有关③这种分异表现为,地表景规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④我国由多雨的东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即体现了这种分异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2. 符合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是()A. 自然带随纬度变化方向更替B. 自然带沿纬线方向更替C. 自然带沿东西方向更替D. 自然带沿南北方向延伸【思考与练习】13. 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两极表现较为明显B.以热量为基础C.南北延伸,东西更替D.各自然带南北更替14. 读右图,回答:(1)“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必修一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备人:青州二中周存娟使用时间:2013年1月4日【使用说明】1.结合课本将课前预习内容填好并记住,准备上课检查。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3.合作探究部分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由组长汇总讨论结果,准备发言。
4.学案用完后上交检查。
【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带概念及地域分异规律.2.掌握陆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的原因。
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课前预习案一、陆地自然带的形成水热组合 ______自然带二、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条件)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形成基础________变化自然带更替方向______方向,即纬度变化的方向或经线延伸的方向自然带延伸方向______方向,即经度变化的方向或纬线延伸的方向分布典型的地区低纬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地区图示读课本91页图5.6世界自然带的分布,回答:1.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纬度地区:(1)大陆东岸从低纬到高纬,陆地自然带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陆西岸从低纬到高纬,陆地自然带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陆内部从低纬到高纬,陆地自然带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非洲大陆西海岸,从赤道向南北,陆地自然带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____________的影响,形成的条件是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