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目标理论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23.77 KB
- 文档页数:7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结构及理论应用研究综述摘要:已有研究表明,特定的、占有优势的成就目标定向对个体的成就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有单因素结构、二因素结构、三因素结构,四因素结构。
本文将梳理以往对于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的因素结构分析,并探讨成就目标定向与结果变量中存在的中介变量。
关键词: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结构理论研究Dweck通过分析研究发现被试者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倾向:退避或进取。
而这两种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个体所想要达到的目标不同。
我国学者郭春彦等(1997)定义:“成就目标指成就行为的目的,它具有认知(如对情境的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和学业)的特征。
”一、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的结构1.“单因素”结构。
Dweck(1983)首先提出了单因素结构理论,他认为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是同一纬度上的两个相对变量。
2.“二因素”结构。
“二因素”结构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学习目标定向与成绩目标定向是两个独立的维度,即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
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注重通过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倾向于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根据自定的标准来判断自身的能力;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注重于通过成绩获得对自己有利的评价或避免消极的评价,逃避挑战性的任务,个体通过社会化比较来判断自身的能力。
3.“三因素”结构。
Elliot等人将前人研究的成就动机理论中接近和回避动机之间的差异结合进理论框架,提出成就目标可分为三类:学习目标(接近倾向);成绩——接近;成绩——回避。
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接近目标定向根据预见的积极结果作出趋向性的自我调控;而成绩——回避目标定向的个体根据预见的消极结果作出的回避性自我调控。
4.“四因素”结构。
Skaalvik提出成绩目标的确定来源于学生对自我能力表现的关注、对他人对自己能力知觉的关注、对自己能力相对判断的关注和对于社会比较的关注。
而这些关注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学生定向于不同的成绩目标。
备考2020湛江教师招考:成就目标理论一、考情介绍成就目标理论主要是客观题备考:单选、多选、判断。
既有识记型考点,也有理解型考点。
最常见的是例子反选题,如描述一个人的表现,要求大家判断出种类。
也可以考查代表人物,或者多选题考查分为哪些种类。
二、理论详解成就目标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
1.成就目标理论开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Dweck等学者提出成就目标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成绩目标,是指学习是为了获得成绩,表现自己的能力;第二种是掌握目标,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
这两种目标均是趋近成功型目标。
2.到20世纪90年代,Elliot A.J.及其同事提出成就目标不仅有趋近成功型,还有回避失败型。
因此,将成就目标分为三种:掌握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
3.到21世纪初,美国密歇根大学的Printrich P. R.教授以及Elliot教授都认为掌握目标也存在趋近和回避型,进而提出了成就目标的四分法: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
4.Elliot等人又进一步发展了成就目标理论,提出了3 (任务定向、自我定向、他人定向) X2 (趋近成功、回避失败)成就目标模型,共存在六种成就目标:①任务趋近型:拥有任务所需能力,正确解决问题;②任务回避型:避免在任务上出错;③自我趋近型:实现自我能力,比自已以前的表现好;④自我回避型:避免比自己之前的表现差:⑤他人趋近型:追求能力比别人高,成绩比别人好;⑥他人回避型:避免能力比别人差,成绩比别人低。
本文主要介绍考频较高的第三个阶段的理论,这一理论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趋近-回避”维度和“掌握目标-成绩目标”维度。
第一个“趋近回避”维度。
趋近目标即追求成功的目标,该目标推动人们去寻求成就,使人产生成功的倾向或追求成功的动机,如考试中追求好成绩;回避目标为避免失败的目标,该目标推动人们避开成就情境,是担心失败的倾向或动机,如总担心考试不及格、逃避考试。
成就目标理论的研究进展①方平 张咏梅 郭春彦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 100037)〔摘要〕成就动机是近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对成就目标的研究倍受国内外关注。
文章以Dweck成就目标理论为基本出发点,探求其理论渊源、动机模式与分类研究的进展状况,为深入研究成就动机理论提供依据。
关键词 成就目标,学习目标,成绩目标,掌握模式,无助模式,社会目标分类号 59.845学生的智力水平对于学业成就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在学校成就情景中存在着两个使众多心理学家感到困惑的问题,即为什么智商和能力水平相同的学生,仍会表现出在学业成就上的显著差异?如何摆脱单纯“智力开发”所面临的困境,寻求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更好的方向?于是,许多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对于学习具有同样重要影响、对认识过程起调节和动力作用的非智力因素领域。
成就目标的研究是此领域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课题。
70年代末,Dweck、Nicholls、Ames等一些学者开展了对动机过程的成就目标定向的研究,并于80年代中期形成了相对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
90年代的今天,有关成就目标理论及实践研究不断深入。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成就目标作为具有创新性的发展方向,日益受到重视。
1 成就目标理论的渊源成就目标理论(achievement goal theory)作为一种成就动机理论,发展至今已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可以从早期的成就动机论和新近的社会认知论中探究其发展渊源。
1.1 早期成就动机理论对于成就动机的研究是近代动机心理学中的重要课题,此概念最早可以追至Murphy,但直至50年代McClelland等人才正式开展了对于成就动机的系统研究。
Lewin及其同事在期待×价值理论中首先提出两个独立的动机纬度(对于成功的期待和对于失败的回避)是行为的关键性决定因素。
随后McClelland以Lewin的理论为框架,构建了最初的成就动机理论,他认为“至少存在两种成就动机,一种围绕着躲避失败,另一种围绕着达到成功”。
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成就目标结构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指导教师:***20040501捅要过去二十年中,针对成就动机的大部分理论和实证研究都采用了成就目标的理论观点。
这一研究方向的研究者认为个体所有的行为都因个体所追求的目标而赋予意义、方向和目的。
文献综述部分对目前成就目标理论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包括最早提出的掌握一表现二分结构、成就耳标三分结构和2×2成就目标结构、社会性目标、成就目标与学习策略和自我能力感知的关系等。
本论文主要针对成就目标的结构,尤其是Elliot提出的2x2成就目标结构,研究它们的性质和相关因素。
研究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选取天津市二十一中学和天津市海河中学共663名学生为被试,主要研究了以下三方面问题——成就情境下学生所持目标的种类,一般性成就目标与社会性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数学成就目标与各种学业性后果变量之间的关系。
除此之外,还研究了成就目标和社会性目标的发展趋势。
主要结论如下:(1)学生在学习中持有多种学业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2)不同的成就目标与不同的社会性目标相关。
例如,趋向一掌握性目标与社会责任感目标、社会交往目标正相关,而趋向一表现性目标则与社会赞许目标、未来地位目标正相关:(3)一般性成就目标的发展不同于数学学科成就目标的发展。
对于一般性成就目标来说,两种掌握性耳标随年级呈下降趋势,而对于数学成就目标来说,两种趋向性目标随年级呈下降趋势:(4)不同的数学成就目标与不同的学业后果性变量相联系。
例如,趋向一掌握性嚣标与学习满意度正相关,而回避一表现性目标则与学习满意度负相关。
囊豢i黔毒研究的成果,在总讨论部零辫i夔女嗷量本研究中存在的局限,鬓麓iil霪黼茸标、鸳}蠢性目标、表■s%醑墒tg嚣、分对Elliot提出的2X2目标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
并对下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现性目标、趋向、回避、社会性目标ASTUDYONTHEACHIEVEMENTGOlALFRAMEANDITSRELA:TEDFACTORSAbstractOverthepasttwodecades,amajorityofthetheoreticalandempiricalworkconductedintheachievementmotivationliteraturehasusedanachievementgoalperspective.Researchersinthistraditionassumethatallactionsalegivenmeaning,direction,andpurposeby船goalsthatindividualsseekout。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发展的研究回顾与展望1 引言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之朝着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力。
它一般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强化功能。
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对行为起着使动作用;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朝着预定的方向前进;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而学习动机是寻求学习活动的意义并努力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益处的倾向。
1.1 成就目标成就目标理论是学习动机理论的一种,成就目标根据不同的研究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
Ames(1992)认为成就目标指的是成就行为的目的,是能力信念、成败归因和情感三者的整合模式; Urdan(1995)等人认为成就目标是学生对开展学习任务原因的一种知觉; Dweck(1988)等人将成就目标定义为“对认知过程的计划,它具有认知的、情感的和行为的结果”; Pintrich (2000)认为成就目标是“关于个体追求成就任务的理由和目的的认知表征”。
由此可知研究者对于成就目标的具体定义虽各不相同,但他们都认为成就目标是个体对所从事某一成就任务的目的或原因的认知。
Midgley(2001)认为成就目标是一种个体感知到的抑或行为的目的,涉及与胜任力有关的情景。
Elliottt(2005)认为成就目标指个体在特定的成就环境和成就任务中希望达到的目的,用于引导和维持起行为的目的(张承芬, 宿淑华, 李丽, 2004)。
我国学者方平(1999)认为成就目标就是成就行为的目的,具有认知(如对于情景的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和学业)特征。
1.2 成就目标定向的分类研究目标设置研究的取向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对目标自身特性的研究,例如目标的明确度、目标的难易程度、个体对目标的接受程度等;其二则集中在对成就情境下个体所采用占有优势的成就目标类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即以社会认知模式为基础的成就目标定向研究,它重视内部动机的维持与增强,强调个体的成就目标定向对动机的影响。
从成就目标理论来看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镇江市丹徒实验学校朱瑜莹摘要: 成就目标理论划分了学习目标和成绩目标。
研究表明,采取不同的目标取向的学生在选择学习任务、采取学习策略、执行学习任务、对困难的坚持性、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以及面对失败表现的情绪状态等都是不同的,这些结果对指导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目标定向、促进学生学业成绩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臵有利于学习目标定向的任务,对课堂任务进行分层布臵,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注重内容而且注重方式,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那么将会对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成就目标学习目标成绩目标课堂教学正文:在学校教育情境中一直存在着令众人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深感困惑的问题:智力水平相同的学生,学习成绩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寻找差异产生的原因时,人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多数时间是有明确动机的,阿特金森认为当人们用较高的社会标准评价自己行为的成败时,就表现出成就动机。
1、影响课堂成就目标的因素成就目标取向受个别差异的影响或受情境暗示的诱导已经得到证明。
Ames 认为,影响学生成就目标的课堂结构因素主要有课堂任务、学习活动的设计、评价学生的方式以及课堂中的责任定位。
课堂任务的性质是影响学生采取何种目标取向的首要因素。
Ames认为,课堂任务常常会引导学生对自身的能力、是否采用与努力相关的策略以及对学习结果的满意程度做出判断。
具有变化性和差异性的任务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采取学习目标。
评价学生的方式是影响他们目标取向的重要因素。
Ames 指出目前课堂学习中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以成绩为标准的,在客观上鼓励了学生采取成绩定向,例如,一个老师可以忠告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来取得成功(学习暗示),但同时又不自觉地挑选出更有能力的学生(成绩暗示)作为榜样。
教师对学生自律所持的态度以及教师让学生参与决策的程度也直接影响学生的目标取向,Ames采用了责任点这个概念。
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3):409~415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weck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发展及其展望彭芹芳李晓文(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上海 200062)摘要简单介绍了Dweck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形成过程,以突出其理论的主要价值。
文章重点分析了国内外研究者对目标取向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目标取向模型本身的探讨,二是目标取向的动态调节作用。
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Dweck理论的精髓在于能力观,而能力观培养是目前研究所欠缺的,应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该文分析了能力观培养的可能途径,并指出应从儿童自身发展的角度探索能力观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目标取向,学习调节,能力观培养。
分类号 B8481 Dweck目标取向理论的提出在成就动机研究领域里,回避型动机(avoidance motivation)和趋向型动机(approach motivation)是广泛认同的两类动机。
在不同倾向成就动机的作用下,个体或积极进取,或消极退却,产生了截然有别的行为倾向。
阿特金森(Atkinson)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提出了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两种倾向,这一发现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不少研究者尝试着去进一步揭示这两种倾向是如何产生的,Carol S. Dweck就是其中一位。
目标取向(goal orientation)[1]的概念最早来自20世纪80年代Dweck对小学生进行的一项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Dweck发现面临失败时,被试中出现了两种显著不同的反应模式。
一部分被试表现出失助(helpless)反应:他们很快变得沮丧,没有兴趣去继续解决这个任务,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问题解决策略也变得很随机,甚至根本达不到预期目的。
但另一部分被试似乎很喜欢挑战,仍然相信自己能够最终解决问题,并致力于探求更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
通过分析,Dweck发现被试出现退避或进取的不同倾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体追求的目标不同。
成就目标理论成就目标理论是众多动机理论中,最直接用于解释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并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理论。
1概述编辑成就目标成就目标在对动机的早期研究中,人们被认为是受环境控制的机械个体,没有主观能动性。
从生理学的角度探讨了人类觅食、攻击或逃跑等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些动机理论,如本能理论和驱动理论,被提出来解释所有人类行为的原因。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动机心理学逐渐抛弃了这一庞大而全面的研究范式,转向动机的各个分支,尤其是成就动机,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这一转变逐渐成为现代动机心理学的主导趋势,成就动机也成为动机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
20世纪80年代,Nicholls(1984)和Dweck(1988)将成就目标的概念引入成就动机领域,并使之成为90年代动机研究的热点。
与此同时,由于认知科学发展的影响,认知因素在刺激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目前已经提出了许多用社会认知概念来解释成就动机行为的优秀理论,如归因理论、自我效能理论、成就目标理论等。
其中成就目标理论是90年代动机研究的热点,涉及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人格心理学等。
它是学习动机在学校和体育情境中的应用的重要理论基础。
根据成就目标理论,评价“成功”的标准分为任务标准、自我标准和他人标准。
2应用程序编辑成就目标成就目标在现实生活中,需要使用激励激励策略的领域有教育和工作。
成就目标理论是用来解释教育语境中个体行为并指导教育实践的最直接的激励理论之一。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在掌握目标导向的条件下,个体通常表现出积极的、适应性的激励模式。
他们寻求挑战,专注于当前的学习任务,有效运用深度处理策略,如尝试探索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在面对失败时仍能保持积极的情绪和不懈的努力。
在绩效目标的情况下,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所以成功当然可以提高个体的自信心。
一旦失败,就很容易导致低能量评价,产生焦虑、羞愧、抑郁等负面情绪,干扰有效而全面的策略的使用,反映出一种不恰当的激励模式。
成就目标定向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赵颖;张丽彤;汪品淳
【期刊名称】《当代教育论坛》
【年(卷),期】2011(000)019
【摘要】通过回顾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的来源及概念演变,简述成就目标定向的分类,探讨掌握-回避目标和成就目标的适应性,阐述了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的现状,并提出了成就目标定向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取向.
【总页数】3页(P19-21)
【作者】赵颖;张丽彤;汪品淳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研究生学业质量研究——成就目标定向对研究生学业拖延的影响 [J], 安心;贾思蕾
2.成就目标定向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J], 赵颖;张丽彤;汪品淳
3.小学生班级心理环境、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J], 汪琼;余易达
4.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拖延——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 [J], 王莉华;高源月
5.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拖延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 [J], 王莉华;高源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3):310~314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成就目标的一种新分类——四分法*刘海燕邓淑红郭德俊(山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济南250014)(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北京 100037)摘要在成就目标二分法和三分法的基础上,依据能力划分的两个维度-能力的界定维度和效价维度,Pintrich和 Elliott等人提出了成就目标的四分法,将成就目标分成掌握-接近目标,关注于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掌握-回避目标,关注于避免完不成任务或避免失去已有的知识技能;成绩-接近目标,关注于表现得比他人优秀和胜过他人和成绩-回避目标,关注于避免表现得比他人更差或更愚蠢4种类型。
实证研究表明,四分法不仅完善了成就目标的分类研究,而且也为提高个体的成就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成就目标,四分法,掌握-回避目标。
分类号 B842成就目标是目标设置的延伸,是社会认知研究取向在成就动机研究中的具体表现。
关于成就目标的定义,研究者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概括而言,成就目标指成就行为的目的,它具有认知(如对于情境的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和学业)的特征[1]。
Dweck、Nicholls、Ames、Elliott等人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成就目标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是不同的,对个体成就的影响也是不同的[3~6]。
为此,许多研究者致力于成就目标的分类研究,力图深入地揭示成就目标存在的不同类型及其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从而为提高个体的成就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成就目标主要关注两种目标类型: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
近年来,Elliott、Skallvik、Midgley等人提出了掌握目标、成绩-接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的三分法[7~9]。
最近,Pintrich、Elliott等人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四分法,将成就目标分为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10,11]。
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成就目标研究述评【摘要】本文对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成就目标的研究现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指出相关研究的未来展望。
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目标不仅架起亍现在与未来的桥梁,也影响个体的认知与行为,并且不同目标还具有不同的动力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目标设置理论中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研究方法体系会越来越科学、研究内容会越来越深刻,这将对管理心理学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目标个体都是面向未来的,相对于成人而言,学生面对的未来时间更长远,他们的未来道路更漫长,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更具有可塑性,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正确的引导,了解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状况、成就目标的状况以及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成就目标间的关系,使学生对自己未来时间洞察力有进一步的认识,并达到自己的目标。
因此,了解个体的未来时间洞察力以及研究其对学生的成就目标产生影响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成就目标概述未来时间洞察力是理解个体现实行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个人的一种具有动力性的人格特征,它与人们的成就动机、丁作价僮取向、自我监控等均有密切联系,并对其认知、动机、情感和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此,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未来时间洞察力进行了定义。
Trommsdorff认为,未来时间洞察力作为一种认知图式,是根据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对未来事件的建构。
这种预期的认知图式在伸展广度、区分性、精确度、一致性和现实性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
Nuttin 进一步提出“心理未来本质上与动机有关……未来是我们主要的动机空间”。
在一些研究中,未来时间洞察力被解释为“态度”概念的变式,具有三种要素:情感、认知和行为意向。
研究者认为未来时间洞察力是人们对自己所思考的未来事物的态度。
知识(认知),指与未来有关的思想或期望,或社会关系知识。
评价是对未来特定事物的乐观或悲观的态度,也指对特定客体积极或消极的评价。
Seginer认为未来时间洞察力是个体有关自己未来的意象。
成就目标理论的研究进展①方平 张咏梅 郭春彦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 100037)〔摘要〕成就动机是近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对成就目标的研究倍受国内外关注。
文章以Dweck成就目标理论为基本出发点,探求其理论渊源、动机模式与分类研究的进展状况,为深入研究成就动机理论提供依据。
关键词 成就目标,学习目标,成绩目标,掌握模式,无助模式,社会目标分类号 59.845学生的智力水平对于学业成就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在学校成就情景中存在着两个使众多心理学家感到困惑的问题,即为什么智商和能力水平相同的学生,仍会表现出在学业成就上的显著差异?如何摆脱单纯“智力开发”所面临的困境,寻求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更好的方向?于是,许多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对于学习具有同样重要影响、对认识过程起调节和动力作用的非智力因素领域。
成就目标的研究是此领域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课题。
70年代末,Dweck、Nicholls、Ames等一些学者开展了对动机过程的成就目标定向的研究,并于80年代中期形成了相对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
90年代的今天,有关成就目标理论及实践研究不断深入。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成就目标作为具有创新性的发展方向,日益受到重视。
1 成就目标理论的渊源成就目标理论(achievement goal theory)作为一种成就动机理论,发展至今已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可以从早期的成就动机论和新近的社会认知论中探究其发展渊源。
1.1 早期成就动机理论对于成就动机的研究是近代动机心理学中的重要课题,此概念最早可以追至Murphy,但直至50年代McClelland等人才正式开展了对于成就动机的系统研究。
Lewin及其同事在期待×价值理论中首先提出两个独立的动机纬度(对于成功的期待和对于失败的回避)是行为的关键性决定因素。
随后McClelland以Lewin的理论为框架,构建了最初的成就动机理论,他认为“至少存在两种成就动机,一种围绕着躲避失败,另一种围绕着达到成功”。
Atkinson继续McClelland的工作,更为明确地将成就动机分为两种:一种是追求或希望成功的意向,表现出趋向目标的行动;一种是害怕失败的意向,想方设法逃脱成就活动或情境,避免预料到的失败。
每个人的成就行为都受到这两种动机相互制衡和消长的影响〔1〕。
由此可以看出,早期成就动机理论家十分关注成就情景中个体的两种明显不同的行为倾向,并且将这种趋势-回避的区分纳入早期的成就动机概念建构中。
他们的理论对以后有关成就动机研究具有历史性影响。
80年代,Nicholls提出了能力理论,该理论是成就目标理论最直接的渊源,从属于归因理论。
他认为在成就动机众多归因中,能力是了解成就动机的关键因素,能力的差异感觉和无差异感觉影响个人在成就情景中对任务难度的选择。
能力的差异感觉就是指个体面对成就情景时,对自己能力水平形成的一种高或低的判断。
有此感觉的个体把追求高能力表现为自己行为的目标,完成任务只是作为表现能力的一种手段。
能力的无差异感就是指个体面对成就情景时,将完成任务或学习作为他们行为的目标,能力只是完成任务的一种手段,重要的是在完成任务或学习过程中提高能力[2]。
由能力归因分类的系统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两种成就目标划分的雏形。
1.2 社会认知理论60年代末、70年代初,心理学领域出现了“认知革命”,动机研究深受影响。
Bandura在其倡导的社会认知理论中,认为个体因素(包括认知、情感和生理等方面)、环境因素和行为因素三者之间因相互影响而产生了三重交互决定作用。
社会认知理论将重点放在个体所具有的信念方面,主要包括他们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以及在成就情景中对背景因素知觉的信心。
Urdan和Martin[3]认为动机领域应包含自我功效理论、归因理论、期待价值理论和成就目标理论等成分。
这些理论都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学生动机和成就的理解,其中成就目标理论与学生参与成就活动的原因有直接的关系。
2 成就目标理论的内容2.1 成就目标的概念在目标理论中,成就目标表示个体为了获得或达到有价值的结果或目的参与成就活动的原因。
Maehr认为成就目标是有关能力活动的目的;Ames[4]认为成就目标指的就是成就行为的目的,是能力信念(belief)、成败归因(attribute)和情感(affect)三者的整合模式。
在此,能力信念即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情感即表现为对成就活动的不同方式的接近、参与和反应,并促进了行为意图的产生;成败归因即对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所做的解释。
Elliottt和Dweck[5]等人将成就目标定义为“对认知过程的计划,它具有认知的、情感的和行为的结果”;Ames将其定义为“学生对于学业成就、成功意义或目的的知觉。
”由此可以看出研究者对于成就目标的具体定义各不相同。
在上述各种定义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成就目标就是成就行为的目的,具有认知(如对于情景的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和学业)特征。
2.2 成就目标理论的内容70年代末、80年代初,Dweck、Nicholls等将成就目标概念引进成就动机理论。
80年代中期,Dweck 在社会认知框架的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以前成就动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成就目标理论。
Dweck[6]认为,由于儿童对智力与能力概念的理解不同,所以在成就情景中,儿童主要追寻的成就目标具体可分为学习目标与成绩目标。
追寻学习目标的个体认为智力是可以培养、可以发展的,因而力求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能力;追寻成绩目标的个体则认为智力或能力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因而力求搜集与能力有关的证据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有利评价,避免消极评价。
成就目标的理论提出后,在此领域内引发了大量的研究。
有的研究称这两种目标为“掌握关注和能力关注”或称为“学习目标和成绩目标”、“任务卷入和自我卷入”、“掌握定向和成绩定向”。
由于任务、学习、掌握概念之间关系是同质的,成绩、自我和能力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同质的,因而笔者将这些观点整合,统称为“学习目标和成绩目标”。
3 成就目标的动机模式及其实验研究Dweck [7]在陈述目标理论的同时提出在成就情景中,与成就目标的划分相一致,存在着两种动机模式:掌握模式与无助模式。
她认为两模式的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具体如表1所示)。
掌握模式促进富有挑战性的、有价值的成就目标的建立、维持和实现,此模式具有寻求挑战性任务、面对困难时坚持性高的特征。
相反,无助模式具有回避挑战、面对困难时坚持性低的特征。
具有学习目标的个体关注自身能力的提高与知识的掌握,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易形成掌握模式。
相对而言,具有成绩目标的个体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自己的能力是否充分及别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价,这就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易形成无助模式。
以此理论为基础,Dweck通过实验检验了两种模式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特征。
结果表明:在认知方面,具有不同动机模式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面对困难)对结果表现出不同的关注。
无助模式个体主要关心对自身能力的测量和评价结果,失败意味着个人能力不足。
相反,掌握模式的个体关心能力增长,关心学习的过程。
所以失败意味着在此项任务中努力和策略还不充分或需要变更,他们会继续努力,并将失败归因于策略。
在成绩方面,Dweck认为,一个具有无助模式的个体在面临失败时,其自尊心受到严重威胁。
这种威胁可能首先导致焦虑和羞耻感,使个体采取更保守的自我保护姿态,而对完成任务表现出厌倦,他们更向往低努力的成功。
而对于掌握模式的个体,即使失败也仅仅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进行策略方面的变化,所以他们在努力时会产生愉悦感。
与无助模式的个体相反,掌握模式的个体厌倦低努力的成功。
在行为方面,具有无助模式的个体倾向于选择较易的、更能保证成功的任务。
他们回避挑战,认为挑战将意味着令人厌恶的经历。
对于掌握模式的个体来说,理想的任务能增加知识、发展能力并带来愉快。
以此为出发点,学习目标个体更愿意寻求挑战性任务。
他们并不在意结果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是注重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新东西和提高能力水平。
表1 Dweck理论中成就目标及其相应的动机模式智力概念 成就目标 动机模式 特征表现认知:关心“如何尽快地提高自己的智力是后天培养 能力”?关心学习的过程。
的可以变化的 学习目标 掌握模式 对成败进行努力和策略归因。
情感:面对失败,焦虑程度适中。
行为:敢于面对挑战性任务,对困难有高坚持性。
认知:关心“自己的能力是否充分”智力是天生的 关心对能力的评价结果。
对成败进行是固定不变的 成绩目标 无助模式 能力归因。
情感:面对失败易产生高焦虑。
行为:不敢面对挑战性任务,对困难坚持性低。
4 成就目标的分类研究4.1 以接近-回避倾向为出发点的成就目标分类研究在成就目标理论形成前后,许多成就目标理论家将接近和回避动机之间的差异结合进他们的理论框架,提出成就目标可能存在着三种类型:学习目标(接近定向),将注意力集中于发展能力和掌握任务;成绩目标(接近定向),将注意力集中于得到对能力的有利判断;成绩目标(回避定向),将注意力集中于回避对能力的不利判断。
Elliott和Harackiewicz[8]认为,虽然最初三类型理论利用了接近和回避间的差异,但这种独立的接近、回避分类少有实验支持,因而被忽略。
他们进而提出目前的成就目标理论和测验,主要关注学习目标与成绩目标,但实质上此两种目标都属于对成就动机接近定向的分析,而对回避定向在成就目标中的作用涉及很少。
针对这种情况,他们将成绩目标分为指向于能力表现的成绩-接近目标和指向于回避无能表现的成绩-回避目标(与Dweck和Elliottt 1983年的观点类似),从而将成就目标理论进一步扩展。
Skaalvik[9]的最新研究支持了Elliott和Harackiewicz的理论。
他提出成绩目标的确立来源于学生对自我能力表现的关注、对他人对自己能力知觉的关注、对于自己能力相对判断的关注和对于社会比较的关注。
而这些关注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学生定向于不同的成绩目标。
据此,Skaalvik将成绩定向进一步划分为两类:“进攻型自我定向和防御型自我定向”、“自我-提高的自我定向和自我-击败的自我定向”,此种划分和界定类似于Elliott Harackiewicz的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
在上述研究中,对成就目标的划分虽然不尽一致,但都以成就动机的接近倾向和回避倾向作为出发点,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4.2 以社会性为出发点的成就目标分类的研究针对以接近、回避为出发点的成就目标分类,Miller和Greene[10] 则认为无论将成就目标划分为两种还是三种,本质上都认为个体在成就情景中的目标是对于能力的追寻,认为个体的动机差异来源于评价能力的参照系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