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
- 格式:ppt
- 大小:511.00 KB
- 文档页数:23
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1) 1剩余价值的本质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劳动力的价值由三个部分组成: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在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2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一方面,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同时,将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又凝结在新产品上,形成新的价值。
两者之和构成商品的价值。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不会发生增殖。
要使价值增殖,只有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使工人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
这个超过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
这样,工人的整个劳动时间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里进行的劳动叫做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里进行的劳动叫做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指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那部分时间。
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必要产品或必要价值。
与“剩余劳动时间”相对。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①绝对剩余价值的含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②工作日长度的决定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涉及到一个工作日的长度的问题。
工作日的长度在一定限度内可以伸缩,其最低界限是必要劳动时间,最高界限受生理界限(工人在24小时的自然日内,只能消耗一定量的生命力。
内容简介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济学巨著。
其中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马克思在这部巨著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人类社会必然由资本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规律性;在阐述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时,也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还预见了未来社会的某些社会经济的一般特征。
资本论对认识资本主义和研究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资本论进行节选时,我们力求完整地反映原著的重要理论观点。
本书保留了资本论原有的目录。
本书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第2卷收载的资本论节选为依据,对个别章节作了一些增补。
目录:说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摘自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1.生产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a)[生产和消费](b)[生产和分配](c)最后,交换和流通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4.生产。
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
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关系。
法的关系。
家庭关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1867年第一版序言1872年第二版跋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二章交换过程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七章剩余价值率第八章工作日第九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第十一章协作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五章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第十六章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第六篇工资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十八章计时工资第十九章计件工资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理论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节选)恩格斯写的1855年版序言(节选)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第五章流通时间第六章流通费用第二篇资本周转第七章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第八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卷1说明1-18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16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17-3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39-53[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39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64-61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62-135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62[Ⅰ]62一、费尔巴哈64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641.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66[Ⅰ]74[Ⅰ]98[Ⅰ]103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131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136-195第二章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136第一节方法136第一个说明137第二个说明141第三个说明142第四个说明143第五个说明145第六个说明147第七个即最后一个说明151第二节分工和机器156第三节竞争和垄断170第四节所有权或租177第五节罢工和工人同盟188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196-214马克思: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1848年1月9日在布鲁塞尔民主协会召开的公众大会上215-229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230-247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248-3071872年德文版序言2481882年俄文版序言2501883年德文版序言2521888年英文版序言2541890年德文版序言260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266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268共产党宣言271一、资产者和无产者272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285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2951.反动的社会主义295(甲)封建的社会主义295(乙)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297(丙)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298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301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302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305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波兰的演说1847年11月29日在伦敦举行的纪念1830年波兰起义十七周年的国际大会上308-311马克思的演说308恩格斯的演说309马克思:危机和反革命312-315马克思:资产阶级和反革命316-320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321-363恩格斯写的1891年单行本导言321雇佣劳动与资本33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1850年3月364-375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376-481一1848年的六月失败377二1849年6月13日401三1849年六月十三日事件的后果433四1850年普选权的废除467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482-578[一革命前夕的德国]482[二普鲁士邦]491[三德国其他各邦]500[四奥地利]504[五维也纳起义]510[六柏林起义]514[七法兰克福国民议会]518[八波兰人、捷克人和德意志人]522[九泛斯拉夫主义。
2017年长春市直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政经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的办法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1)含义: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
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
(2)工作日的最低和最高界限。
劳动力的买卖关系没有为工作日确定一个标准长度。
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
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这样,工作日不可能等于或大于 24 小时,而必然小于 24 小时。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含义: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3)在实际中,所有资本家通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获取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各个资本家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
这就是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简而言之,超额剩余价值是因,而相对剩余价值是果(区别: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因果关系)。
(4)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同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其源泉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在资本主义社会,各个资本家企业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是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5)在工业中,个别少数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一,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版4卷目录汇总(5篇)第一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版4卷目录汇总卷1 说明1-18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16 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17-3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39-53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39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64-61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62-135 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62 [Ⅰ]62一、费尔巴哈64 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64 1.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66 [Ⅱ]74 [Ⅲ]98 [Ⅳ]103 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131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136-195 第二章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136 第一节方法136 第一个说明137 第二个说明141 第三个说明142 第四个说明143 第五个说明145 第六个说明147 第七个即最后一个说明151 第二节分工和机器156 第三节竞争和垄断170 第四节所有权或租177 第五节罢工和工人同盟188 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196-214 马克思: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1848年1月9日在布鲁塞尔民主协会召开的公众大会上215-229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230-247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248-307 1872年德文版序言248 1882年俄文版序言250 1883年德文版序言252 1888年英文版序言254 1890年德文版序言260 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266 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268 共产党宣言271一、资产者和无产者272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285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295 1.反动的社会主义295(甲)封建的社会主义295(乙)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297(丙)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298 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301 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302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305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波兰的演说1847年11月29日在伦敦举行的纪念1830年波兰起义十七周年的国际大会上308-311 马克思的演说308 恩格斯的演说309 马克思:危机和反革命312-315 马克思:资产阶级和反革命316-320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321-363 恩格斯写的1891年单行本导言321 雇佣劳动与资本33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1850年3月364-375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376-481 一1848年的六月失败377 二1849年6月13日401 三1849年六月十三日事件的后果433 四1850年普选权的废除467 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482-578 [一革命前夕的德国]482 [二普鲁士邦]491 [三德国其他各邦]500 [四奥地利]504 [五维也纳起义]510 [六柏林起义]514 [七法兰克福国民议会]518 [八波兰人、捷克人和德意志人]522 [九泛斯拉夫主义。
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1)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①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一方面,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同时,将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又凝结在新产品上,形成新的价值。
两者之和构成商品的价值。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不会发生增殖。
要使价值增殖,只有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使工人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
这个超过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
这样,工人的整个劳动时间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里进行的劳动叫做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里进行的劳动叫做剩余劳动。
②剩余价值的本质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①绝对剩余价值的含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②工作日长度的决定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涉及到一个工作日的长度的问题。
工作日的长度在一定限度内可以伸缩,其最低界限是必要劳动时间,最高界限受生理界限和社会的道德界限制约。
这两个界限有很大伸缩性,使工作日的长度成为一个可变量。
工作日的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阶级力量的对比。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①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因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马原复习资料(仅供参考)一、概念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
★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p40)★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p43)★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思维和存在谁是本质(2)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统一性。
】★适度原则:是指事物保持质和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p46)★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p63)★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p95)★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p95)【是指社会生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社会存在的反映。
】★生产力: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p100)★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它代表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和物质关系。
(p101)★人民群众:【是指以劳动人民为主干,在人口中占多数的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社会力量。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p143)★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家之所以能采取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因为工作日是一个可变量,它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内变动。
但是,靠绝对地延长工作日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有很大局限的。
因为工作日的延长限度既取决于劳动力的生理界限,又取决于社会和道德界限。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
为了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由于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构成,并且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生活资料的价值就会降低,劳动力价值也会随之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则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在现实的经济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并不是降低劳动力价值,而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企业采用新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可以缩减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但在销售商品时,仍然按照社会价值出卖。
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这一部分剩余价值,就叫做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因为在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其他企业也会采用新技术,一旦新技术被普遍采用,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了,生产某一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减少,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其他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消失了,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劳动过程最初是抽象地,撇开它的各种历史形式,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来考察的(见第五章)。
在那里曾指出:“如果整个劳动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加以考察,那末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在注(7)中还补充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
”在这里要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就劳动过程是纯粹个人的劳动过程来说,同一劳动者是把后来彼此分离开来的一切职能结合在一起的。
当他为了自己的生活目的对自然物实行个人占有时,他是自己支配自己的。
后来他成为被支配者。
单个人如果不在自己的头脑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动起来,就不能对自然发生作用。
正如在自然机体中头和手组成一体一样,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了。
后555来它们分离开来,直到处于敌对的对立状态。
产品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即结合劳动人员的共同产品。
总体工人的各个成员较直接地或者较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
因此,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
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
上面从物质生产性质本身中得出的关于生产劳动的最初的定义,对于作为整体来看的总体工人始终是正确的。
但是,对于总体工人中的每一单个成员来说,就不再适用了。
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工人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资本生产。
因此,工人单是进行生产已经不够了。
他必须生产剩余价值。
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
如果可以在物质生产领域以外举一个例子,那末,一个教员只有当他不仅训练孩子的头脑,而且还为校董的发财致富劳碌时,他才是生产工人。
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1)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①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一方面,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同时,将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又凝结在新产品上,形成新的价值。
两者之和构成商品的价值。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不会发生增殖。
要使价值增殖,只有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使工人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
这个超过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
这样,工人的整个劳动时间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里进行的劳动叫做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里进行的劳动叫做剩余劳动。
②剩余价值的本质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①绝对剩余价值的含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②工作日长度的决定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涉及到一个工作日的长度的问题。
工作日的长度在一定限度内可以伸缩,其最低界限是必要劳动时间,最高界限受生理界限和社会的道德界限制约。
这两个界限有很大伸缩性,使工作日的长度成为一个可变量。
工作日的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阶级力量的对比。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①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因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1)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①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一方面,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同时,将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又凝结在新产品上,形成新的价值。
两者之和构成商品的价值。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不会发生增殖。
要使价值增殖,只有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使工人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
这个超过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
这样,工人的整个劳动时间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里进行的劳动叫做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里进行的劳动叫做剩余劳动。
②剩余价值的本质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①绝对剩余价值的含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②工作日长度的决定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涉及到一个工作日的长度的问题。
工作日的长度在一定限度内可以伸缩,其最低界限是必要劳动时间,最高界限受生理界限和社会的道德界限制约。
这两个界限有很大伸缩性,使工作日的长度成为一个可变量。
工作日的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阶级力量的对比。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①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因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