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 等式与方程
- 格式:ppt
- 大小:688.50 KB
- 文档页数:20
等式: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只要有等于号就是等式),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或者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1、下列式子是等式的是()① X=1 ② X>3 ③ x+y=2016 +1=2017 ⑤⑥⑦⑧⑨方程:方程是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看两个(1)有等于号(2)有未知数如:x 9 = 9 就是方程,满足两个条件,有未知数,有等于号x 9 不是方程,式子中没有等于号81 9 = 9 不是方程,式子中没有未知数注意:未知数不一定是x,还有可能是y或者别的符号2、下列式子是方程的是()① X=1 ② X>3 ③ x+y=2016 +1=2017 ⑤⑥⑦⑧⑨3、判断对错,并在(5)、(6)后面举出反例。
(1)99+1=100是等式()(2)99+1=100是方程()(3)x+1=100是等式()(4)x+1=100是方程()(5)方程一定是等式()(6)等式一定是方程()(7)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等式不变()移项:把等式左边的数移到右边需要变号(总结:加变减,减变加,成变除,除变成)。
如:3+7=10,将等式左边的3移到等式右边去,3前面要变成减号,等式就会变成7=10-3;同样的,把等式左边的7移到等式右边去,7前面也要变成减号,等式就会变成3=10-7.把等式9-5=4移项,5前面的是减号,移项要变号,等式变成9=4+5把等式97=63的7移项,9=637;把97=63的9移项,7=639把等式x 6 =5 的6移项,x=5 64、对下列式子进行移项,并计算除结果X 5 = 100 x 5 =100 X 76.4 = 99.2 x 76.4 =99.4 54.9 x = 35.8 12.5 x= 18.32x 5 = 100 x 5 = 100 x 3 = 12 3x 3 = 12 12x+8x-12=28 3(2x-1)+10=37x 12 = 36 0.7(x+0.9)=42 1.3x+243=24x+(3-0.5)=12 7x-8=2x+27 5x-18=3-2x18-x=1318=13+x(第一步,把x移到右边18-13=x(第二步把13移到式子左边)x=18-13(把x写在等式右边)x=540x=8 40 =8 x(第一步,把x移到等式右边) 408 =x(第二步,把8移到等式左边x=40 8(把x写在等式左边)x=55、解下列方程,详细写出每一步54.9 x= 35.8 18.3 x= 12.5 80x=20 63x=9 200x=4 10164x=504。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的方法与技巧小学数学解方程的方法与技巧理论依据:1、等式的性质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移项时运算符号要改变。
即:加一个数移到另一边变为减一个数;减一个数移到另一边变为加一个数;乘一个数移到另一边变为除以一个数;除以一个数移到另一边变为乘一个数。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2、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法:加数 + 加数 = 和;一个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
减法:被减数 - 减数 = 差;被减数 = 减数 + 差;减数 =被减数 - 差。
乘法:因数 ×因数 = 积;一个因数 = 积 ÷另一个因数。
除法:被除数 ÷除数 = 商;被除数 = 除数 ×商;除数 =被除数 ÷商。
3、移项的方法移项的基本类型:X + A = B;X - A = B;A - X = B;X = B - A;X = B + A;A -B = X;X × A = B;X ÷ A = B;A ÷ X = B;X = B ÷ A;X = B × A;A ÷ B = X;X = A ÷ B。
基础演练:利用加、减、乘、除运算数量关系解方程1)7X = 49两数相乘得到积,反过来说,其中一个数就等于积除以另一个数。
那么X做为其中的一个数,就等于积49除以另一个数7.即:7 X = 49;X = 49 ÷ 7;X = 7.练:1.5.55÷X=1.11,解得X=5.2.3.2÷X=0.8,解得X=4.3.438÷X=2,解得X=219.4.63÷X=7,解得X=9.综合训练:1.XXX,解得X=165.3.2.X +193 =978,解得X=785.3.X÷2.7=7,解得X=18.9.4.X÷22.2=2,解得X=44.4.原文已经没有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了,只需要对每段话进行小幅度改写即可。
五年级数学上册方程一、方程的概念。
1. 定义。
-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例如:2x + 3 = 7,其中x是未知数,这个式子又是等式,所以它是方程。
- 方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含有未知数(通常用字母表示,如x、y 等),二是是一个等式。
像3 + 5 = 8不是方程,因为它不含有未知数;而2x不是方程,因为它不是等式。
2.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等式包括方程和不含未知数的等式。
可以用集合的关系来表示,方程是等式这个集合中的一部分。
二、解方程。
1. 等式的性质。
-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例如:如果x+3 = 5,那么x+3 - 3=5 - 3,即x = 2。
-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例如:对于方程2x=6,等式两边同时除以2,得到2x÷2 = 6÷2,即x = 3。
2. 解方程的步骤(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 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号一边,常数项移到等号另一边。
注意移项要变号。
例如在方程3x+5 = 2x - 1中,把2x移到左边变为-2x,5移到右边变为-5,得到3x - 2x=-1 - 5。
- 合并同类项:对移项后的式子进行同类项合并。
如3x - 2x=-1 - 5就变为x=-6。
- 检验:把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看等式两边是否相等。
将x = - 6代入3x+5 = 2x - 1,左边=3×(-6)+5=-18 + 5=-13,右边=2×(-6)-1=-12 - 1=-13,左边等于右边,所以x=-6是原方程的解。
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 步骤。
- 设未知数:一般设要求的量为x(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其他字母)。
例如:一个数的3倍加上5等于14,设这个数为x。
- 找等量关系:根据题目中的条件找出等量关系。
在上面的例子中,等量关系就是“这个数的3倍加上5等于14”,即3x+5 = 14。
小学数学要有扎实的功底,这样才能保证在以后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费劲。
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推荐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式,希望能对大家基础知识的打牢有所帮助。
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方程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一元一次方程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
即例出代有的算式并计算。
代数:代数就是用字母代替数。
代数式:用字母表示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如:3x =ab+c总结:本文就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式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数学成绩的提高有所帮助,祝大家阅读愉快。
省市小学五年级数学学科教案第一单元课题:等式与方程第1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在辨析中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会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
2.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能力。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教学难点:弄清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思考与调整一、先学探究先学提纲:1、根据例1图,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根据例2图,天平往哪一边下垂说明什么?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3、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二、交流共享【学情预判】通过熟知的天平,基本能体会平衡、相等的意义,根据图示,能基本列出等式和不等式,但对于用完整、简介的语言表达方程的特点,估计有难度。
【后教预设】1、你知道天平是按照什么原理制造的吗?如果天平左边的物体重50克,右边的放多少克才能保持天平的平衡的呢?2、出示例1图。
(1)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把它写出来。
50+50=100 (板书)(2)为什么用等号连接?小结:像这样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就是等式。
等式的左边和右边表示相等的关系。
(指出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3、出示例1图(1)天平往哪一边下垂说明什么?(哪一边物体的质量多)(2)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指名板演。
)板书:x+50>100 x+50=150X+50<200 x+x=200(3)如果把这四个式子分类,应分为几类?为什么?指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就叫做等式,而这些等式与前面所看到的等式又有什么不同?(等式中含有未知数)(4)像x+50=100,x+x=100这样的等式叫什么吗?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数学方程知识点五年级数学方程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方程知识是非常关键的。
以下是一些五年级数学方程的知识点:1. 方程的定义: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例如,\( x + 3 = 7 \) 就是一个方程,其中 \( x \) 是未知数。
2. 解方程:解方程就是找到未知数的值,使得等式成立。
在上述例子中,解方程 \( x + 3 = 7 \) 就是找到 \( x \) 的值,使得等式两边相等。
解得 \( x = 4 \)。
3. 方程的类型:五年级学生主要接触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即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为1的方程。
4. 解方程的步骤:- 移项:将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式的一边,常数项移到等式的另一边。
例如,\( x + 3 = 7 \) 可以变为 \( x = 7 - 3 \)。
- 合并同类项:将等式两边的同类项合并,简化方程。
例如,\( x = 7 - 3 \) 可以简化为 \( x = 4 \)。
- 系数化为1:如果方程中未知数的系数不是1,需要通过乘法或除法将其化为1。
例如,\( 2x = 8 \) 可以变为 \( x = 4 \)。
5. 方程的应用: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解决速度、距离、时间的问题,以及分配问题等。
6. 列方程解应用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需要学会根据问题的条件列出相应的方程。
例如,如果知道总路程和时间,可以列出方程\( \text{速度} \times \text{时间} = \text{路程} \) 来解决问题。
7. 检查解的正确性:解出方程后,应该将解代入原方程,检查等式两边是否相等,以验证解的正确性。
8. 练习和应用:通过大量的练习题来巩固解方程的技巧,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可以逐步建立起对数学方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今后更高级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等式与方程(精品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等式与方程(精品教案)等式与方程(精品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间的关系。
会列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3.有机结合地方教育资源、我国在方程史上的贡献等内容渗透健康生活方式,爱家乡、爱祖国的数学文化等积极情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经历从现实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方程的过程,理解方程的本质。
教学难点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例1、例2挂图,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认识等式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它叫(天平)。
(结合课件演示)小明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砝码,天平(平衡了)。
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50+50=100)还可以怎样表示?(50×2=100)2.揭示:像这样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提问:这两个等式左边表示的是什么?右边呢?它们之间是(相等的)关系。
3.提问:小明从天平的左边拿走了一只砝码,这时候还能用等式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那该怎样表示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50<100,100>50)【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出发,经历从自然语言描述事件到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体会等号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数表示两个相等的量,它们的地位是均等的,突破原有等号作为表示运算结果时出现的符号的认识。
又通过对不平衡的情境的数学化表达,丰富对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
】二、认识方程1.用含用未知数的式子表示质量关系猜想:为了让天平达到平衡,小芳准备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
如果把把这个物体放下来,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呢?怎样用式子表示这里(指其中平衡的情况)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学生尝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一、方程的概念1.方程的含义:方程是一个等式,它包含有一个未知数,表示未知数的值满足等式。
2.方程的组成:方程由等号连接两个代数式组成,其中一个代数式称为等式的左边,另一个代数式称为等式的右边。
3.方程的表示方法:一般使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常用的表示方式为"未知数+运算符+已知数=目标数",例如:x+3=7二、解方程的方法1.倒退法:通过逐步倒退等式中的计算步骤,得到未知数的值。
例如:x+2=7,先减去2得到x=52.等式两边相等法:利用等式两边相等的性质,对等式进行运算,得到未知数的值。
例如:3+y=8,先减去3得到y=53.等式移项法:通过移项操作将同类项移到等式的一边,得到未知数的值。
例如:4x+5=9,先减去5再除以4得到x=1三、方程的应用1.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一些数加上5等于8,可以用方程x+5=8表示,通过解方程得到x的值为3,即这个数是32.列方程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列方程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一些数减去3等于8,可以用方程x-3=8表示,通过解方程得到x的值为11,即这个数是113.化解合并与分割问题:通过方程来化解合并与分割问题,求出合并前或者分割后每个部分的值。
例如,把一个数4等分,每一份是3,可以用方程3x=12表示,通过解方程得到x的值为4,即原来的数是12四、方程的常见错误1.忽略了方程中的运算:对于一个方程,必须进行正确的运算操作,不能忽略等号两边的计算步骤。
2.未知数读错或写错:在列方程或解方程时,要仔细确认未知数的字母表示,避免读写错误。
3.不正确使用运算法则:在解方程时,要正确运用运算法则,尤其是正负号的运算,避免计算错误。
4.引入新的未知数:解方程时,要及时记录求解的未知数,避免引入新的未知数,导致解题错误。
五年级数学方程知识点就介绍到这里,方程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学习方程的相关知识,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
等式与方程的含义-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等式的含义。
2.掌握等式两边可以交换的特点。
3.掌握如何通过加减法和乘除法来维持等式的平衡。
4.学习方程的概念和含义。
5.理解方程是用来求解未知数的。
二、教学重点1.等式的含义和特点。
2.通过加减法和乘除法来维持等式的平衡。
3.方程的概念和含义。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方程是用来求解未知数的。
2.通过加减法和乘除法来维持等式的平衡。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讲解等式和方程的概念和含义。
2.演示法:通过例子演示加减法和乘除法来维持等式的平衡。
3.练习法:通过练习题来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引入和扩展(5分钟)通过引入等式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式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
然后引入加减法和乘除法,告诉学生如何通过这些方法来维持等式的平衡。
2.讲解概念(10分钟)在讲解等式和方程的概念时,让学生知道等式是由两个表达式或数字之间用等号连接在一起的数学语句。
而方程则是含有一个或多个未知数的等式,并且我们需要求解这些未知数才能让等式成立。
3.演示解决等式(15分钟)通过例子演示加减法和乘除法来维持等式的平衡,让学生知道我们可以在等式两边同时进行加减法或乘除法来使它们平衡。
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等式两边可以交换。
4.引入方程(10分钟)在讲解方程含义时,让学生知道方程是用来求解未知数的。
我们可以把一个问题转化为一个方程式,然后通过求解未知数来解决。
5.练习(2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来巩固学生对于等式和方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同时,让学生理解问题转化为方程的过程,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6.总结(5分钟)通过总结,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一个简单的回顾和了解。
六、教学反思本次课堂教学属于基础性教学,但是也并非简单的知识技能教学,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动手能力均有一定的要求。
因此教学应注重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良习惯,并通过多种讲解、演示和练习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说课稿:《五年级下册等式与方程》一、教材分析本章是五年级下册数学内容的第十三章,共两个小节。
本章主要内容为:1.回顾等式的概念和性质,并通过例题引入方程的概念。
2.学习方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重点是理解方程中的未知数和等号的意义。
3.通过例题和练习,培养学生解决方程的能力,包括转换方程、解方程和应用方程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等式的概念与性质。
(2)掌握方程的概念与性质。
(3)能够解决问题中涉及到的方程。
(4)能够灵活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
(2)分析、归纳、思考等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耐心和坚持性。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2)方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灵活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举例等式和解方程问题,导入本节课的主题:等式与方程。
2.知识讲授:(1)等式的概念和性质:回顾等式的定义并介绍等式的性质,如等式两边交换位置,两边同时加减一个相同数等什么的。
(2)引入方程的概念和未知数:通过直观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方程的概念,解释未知数的含义。
(3)方程的基本性质:解释方程的基本形式和解方程的思路,如转换方程,化简方程等。
3.知识巩固:(1)练习题演示: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一些方程的练习题。
(2)组内合作:组织学生分组合作,互相出题以及解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
4.拓展延伸:(1)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解决问题。
(2)探究思考: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一些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程。
小学简易方程复习1、方程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2、等式的性质:①方程两边同时减去(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②方程两边同时乘以(除以)同一个数(零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移项: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根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①。
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 表示;(2)列出代数式;(3)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4)列方程;(5)解方程:去括号——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成1。
(6)检验、写出答案。
例题一:χ×(1-83)=132χ-83χ=132-------------【去括号】24χ-9χ=40---------------【去分母】15χ=40---------------【合并同类项】2-------------【系数化成1】χ=23例题二:甲乙两地相距345千米,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相遇。
客车每小时行5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解:设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
——————【设未知数】则货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为3x————————-【列代数式】客车与货车共同行驶的路程为3x+55×3————【列代数式】由题意知客车与货车共同行驶的路程为345km——【等量关系】因此,3x+55×3=345——————————————【列方程】求解:3x+55×3=3453x=345-55×3——————————————【合并同类项】3x=180X=60———————————————————【系数化为1】。
数学五年级上册解方程一、方程的基本概念。
1. 方程的定义。
-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例如:2x + 3 = 9,其中x是未知数,这个式子又是等式,所以它是方程。
2. 方程的解。
-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比如在方程x+5 = 7中,x = 2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所以2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3. 解方程。
-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二、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依据)1. 等式性质1。
- 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 例如:如果a=b,那么a + c=b + c,a - c=b - c。
- 在解方程x - 3 = 5时,根据等式性质1,方程两边同时加3,得到x-3 + 3=5 + 3,即x = 8。
2. 等式性质2。
-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 即如果a = b,那么ac=bc;如果a = b且c≠0,那么a÷ c=b÷ c。
- 例如解方程2x=10,根据等式性质2,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得到2x÷2 =10÷2,即x = 5。
三、解方程的步骤(以简单方程为例)1. 一步方程(如x+5 = 12)- 第1步:分析方程,这是一个加法形式的方程。
- 第2步:根据等式性质1,方程两边同时减去5,得到x+5 - 5=12 - 5。
- 第3步:计算得出x = 7。
2. 一步方程(如3x = 18)- 第1步:这是一个乘法形式的方程。
- 第2步:根据等式性质2,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得到3x÷3 = 18÷3。
- 第3步:计算得出x = 6。
3. 两步方程(如2x+3 = 9)- 第1步:先把2x看成一个整体,这是一个加法形式的方程。
- 第2步:根据等式性质1,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得到2x+3 - 3=9 - 3,即2x = 6。
- 第3步:再根据等式性质2,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得到2x÷2 = 6÷2,即x = 3。
小学五年级数学解析:方程的基本概念与解法一、方程的基本概念1. 等式与方程定义:等式是表示两个表达式相等的数学句子,如a + b = c。
方程是一种特殊的等式,其中包含一个或多个未知数,如x + 5 = 10。
例题解析:例题1:x + 3 = 7,这个等式中x为未知数,我们需要求出x的值。
解答: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出x = 4。
2. 未知数与解定义:方程中的未知数是需要求解的变量。
解是使方程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例题解析:例题2:在方程2x - 3 = 7中,求解x的值。
解答:2x = 7 + 3,2x = 10,x = 5。
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1. 移项定义:将方程中的一部分从等号一边移到另一边,改变其符号,以便于求解方程。
例题解析:例题3:解方程x - 4 = 8。
解答:x = 8 + 4,x = 12。
2. 合并同类项定义:将方程中的相同类型的项合并,以简化方程。
例题解析:例题4:解方程2x + 3x = 25。
解答:5x = 25,x = 5。
3. 乘法与除法运算方法:通过乘法或除法将方程中的系数消除,直接求出未知数的值。
例题解析:例题5:解方程3x = 18。
解答:x = 18 ÷ 3,x = 6。
三、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 商品定价问题例题解析:题目:某商品打8折后价格为160元,求该商品的原价。
解答:设原价为x,则0.8x = 160,x = 160 ÷ 0.8,x = 200元。
2. 行程问题例题解析:题目:一辆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了t小时,共行驶240公里,求t 的值。
解答:设时间为t,则60t = 240,t = 240 ÷ 60,t = 4小时。
3. 年龄问题例题解析:题目:小明比小红大3岁,5年后小明的年龄是小红的2倍,求小明和小红现在的年龄。
解答:设小红现在的年龄为x岁,则小明现在的年龄为x + 3岁。
5年后,小明的年龄为x + 8,小红的年龄为x + 5。
小学五年级解方程技巧小学五年级解方程技巧有以下几点:1,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2,简化法解方程。
3,加减乘除各部分关系解方程。
1,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首先我们利用等式方程来解方程,首先我们要了解到的就是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同一个数,方程的解是不会变化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乘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的解是不会变化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
方程的解是不会变化的。
利用这样的一个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是比较方便的也不会出现错误,最终可以将方程化简为一个比较简单的式子,直接可以得出答案。
简化法解方程: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方程来说,对于方程的式子做一个简化是相当关键的,所以在简化的时候需要对于方程内部的一些式子根据等式的性质来做出一个化简,最终将一个两步方程或者是三步方程化简成为一个一步方程。
3,加减乘除各部分关系解方程:加减乘除作为四则运算方式,在方程中是一定会存在的,可以根据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四个方面的关系来解方程,在减法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被减数=差+减数的关系,而且乘法是可以用一个因数=积除以另外一个因数来解答。
其中加法和除法都是一样的,只不过需要反过来计算。
解方程之后还有一步是最关键的,就是需要通过检验,用检验来验证一个得出来的解是不是成立的,主要是将这个得出来的解带入到所求的一个未知数里面,这样看一下等式是不是成立。
这样才能得出一个原方程的解,如果等式没办法成立的话,则是意味着解是错误的,应该重新计算。
解方程介绍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全部的解或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必须含有未知数等式的等式才叫方程。
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