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手术治疗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06.54 KB
- 文档页数:4
这个星期看到脊髓组来了个车祸导致的中央束综合症的患者,以前只在解剖上看到过这个病。
回来仔细找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
中央束综合征(central cord syndrome):是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具有的特殊表现。
由于脊髓动脉分布的特征,表现为血管损伤时脊髓中央先开始发生损害,然后再向外周扩展。
上肢的运动神经偏于脊髓中央,而下肢的运动神经偏于脊髓的外周,造成上肢神经受累重于下肢。
因此,上肢障碍比下肢明显。
患者有可能自己步行,但上肢却部分或者完全麻痹。
以前的研究报道57%~86%患此综合征的患者可独立行走。
Penrod等(1990)观察了年龄对此综合征的影响,低于50岁的患者97%(29:30)可独立行走,高于50岁的只有41%(7:17)。
Foo发现源于颈椎硬化症的中央索综合征只有31%的患者能行走,平均年龄为65岁。
找了各处的资料,发觉的资料就是这么多,没有多余的讲这个方面的问题了,老师说之所以叫综合症就是因为原因不明,所以也没有特定单一的治疗方法。
对于这个患者的康复,我们根据评定解决他需要解决的康复问题。
我还找到了一些别的脊髓损伤的资料,看起来跟中央索综合症差不多,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就是这个损伤的另一个名字,有待证实。
鞭索综合征又称急性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是在外力作用下颈脊髓过伸引起的特殊临床综合征。
及时诊断,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多发生于颈部外伤之后,出现一系列脊髓神经损伤症状。
鞭索综合征发病机理:颈髓体积较大,而颈段椎管前后径比胸、腰椎小,且颈椎屈伸活动幅度大,故过伸性损伤多发生在颈髓。
颈椎过伸时,椎体与颈髓相对运动造成颈髓挤压,神经根和齿状韧带受牵拉,引起神经根及颈髓损伤。
这种脊髓损伤多发生在脊髓中央部,原因可能为:①中央部是脊髓前动脉与脊髓后动脉供血的末端,该区供血薄弱,容易受到缺血损害。
②脊髓中央部组织疏松,水肿易向上下蔓延。
③脊髓被挤压于前方的椎体后缘和后方前突的黄韧带之间,按照力学原理,引起脊髓中央灰质损害[1]。
脊髓损伤【概述】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由于椎体的移位或碎骨变突出于椎管内,使脊髓或马尾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胸腰段损伤使下肢的感觉与运动产生障碍,称为“截瘫”,而颈段脊髓损伤后,双上肢也有神经功能障碍,为四肢瘫痪,简称为“四瘫”。
按脊髓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可将其分为以下类型。
⑴脊髓震荡:与脑震荡相似,脊髓震荡是最轻微的脊髓损伤,脊髓遭受强烈震荡后立即发生迟缓性瘫痪,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全部丧失。
因在组织形态学上并无病理变化发生,只是短暂性功能抑制,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即可完全恢复。
⑵脊髓挫伤与出血:为脊髓的实质性损坏,外观虽完整,但脊髓内部可有出血水肿,神经细胞破坏和神经传达纤维束的中段。
脊髓损伤的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轻者为少量的水肿和点状出血,重者则有成片挫伤、出血,可有脊髓软化及瘢痕的形成,因此预后极不相同。
⑶脊髓断裂:脊髓的连续性中断,可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不完全性,常伴有挫伤,又称挫裂伤,脊髓断裂后恢复无望,预后恶劣。
⑷脊髓受压:骨折移位,碎骨片与破碎的椎间盘进入椎管内可以直接压迫脊髓,而皱褶黄韧带与急速形成的血肿也可以压迫脊髓,使脊髓产生一系列脊髓损伤的病理变化。
及时去除压迫物后脊髓的功能可望部分或完全恢复,如果压迫时间过久,脊髓因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软化、萎缩或瘢痕形成,则瘫痪难以恢复。
⑸马尾神经损伤:第二腰椎以下骨折脱位,可产生马尾神经损伤,表现为受伤平面以下出现驰缓性瘫痪,马尾神经完全断裂着少见。
此外,各种较重的脊髓损伤后,均可立即发生损伤平面以下驰援性瘫痪,这是失去高级中枢控制的一种病理现象,称之为脊髓休克。
2~4周后这一现象可根据实质性损害程度的不同而发生损伤平面以下不同程度的痉挛性瘫痪。
因此,脊髓休克与脊髓真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诊断标准】1.诊断依据⑴脊髓损伤的诊断:受伤平面以下出现驰援性瘫痪,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丧失,有感觉丧失平面及大小便不能控制。
颈髓损伤中涉及伤病关系及参与度相关案例的法医学分析--附2例报告摘要:目的:对2例颈髓损伤伤病关系法医学鉴定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相关案例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对2例颈髓损伤伤病关系法医学鉴定案例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其伤病关系及参与度。
结果:案列1中,被鉴定人认为外伤与自身退变共同作用致目前不良后果,所起作用基本相当,建议外伤为同等作用;案例2中,本次外伤系轻微作用,疾病占主要作用。
结论:在颈髓损伤涉及伤病关系法医学鉴定过程中,应充分了解被鉴定人受伤过程及受伤机制后,根据被鉴定人伤后临床表现特点及与其伤前比较有无加重、影像学资料及电生理检查,明确脊髓损伤及自身颈椎疾病(包括颈椎退行性变、颈椎病及颈椎先天性椎管狭窄等情形)的严重程度,综合评定伤病关系及参与度。
在法医临床鉴定实践中,如何确定颈髓损伤与自身疾病的因果关系的评定本类案件的关键点亦是难点。
本文通过对2例司法鉴定实践过程中的实际案例,结合对《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伤病关系标准理解进行分析讨论,旨在探讨颈髓损伤司法鉴定过程中如何把握因果关系分析的突破口和规律性,掌握颈髓损伤伤病关系的法医学鉴定方法,从而正确适用致残程度鉴定标准。
案例一:被鉴定人袁某因交通事故受伤,受交警大队委托对袁某进行伤残程度评定及伤病关系评定。
被鉴定人伤后临床表现:双上肢肌力约为2级,双侧握力明显下降,为0级,双下肢肌力约为0级,肌张力稍高,感觉丧失,足拇背伸肌肌力:左侧0,右侧0。
提睾反射:左侧-,右侧-,影像学资料提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颈椎间盘突出;C3/4椎间盘突出并脱出,椎管狭窄、脊髓受压;脊髓水肿;C4/C5、C5/C6椎间盘突出;临床行颈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中见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损伤严重,探查C2-C4水平椎管前方有钙化,重度卡压硬膜囊,硬膜囊受压向后方凸出,脊髓挫伤,水肿明显,硬膜下淤点,硬膜囊完整,予以修整双侧椎管内骨刺,使之光滑……诊断:颈椎过伸伤并脊髓损伤ASIA A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颈椎管狭窄症;创伤性颈椎间盘破裂;颈椎间盘突出症。
脊髓中央管周围综合征名词解释
脊髓中央管周围综合征,又称为脊髓中央管周围症候群,是一种脊髓病变,指的是在脊髓中央管周围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该综合征通常由脊髓中央管周围的结构受到压迫或损害引起。
这种综合征的主要特征是由于脊髓中央管周围的解剖结构受到压迫,导致神经传导受阻或损害。
常见的病因包括脊髓肿瘤、脊髓脊膜瘤、脊髓脊索囊肿等。
病人可能出现以下症状和体征:感觉异常,如感觉减退、疼痛、麻木或刺痛;运动障碍,如肢体无力、肌肉萎缩或痉挛;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如尿失禁、尿频或排尿困难。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患有脊髓脊膜瘤,肿瘤的压迫会导致脊髓中央管周围综合征的症状。
这个人可能感觉到下肢的麻木和刺痛,同时出现肌肉无力和尿失禁等症状。
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是常见的髓内良性肿瘤,起源于脊髓中央管周围的室管膜细胞,以脊髓中央管为中心向外膨胀性生长。
室管膜瘤可发生于脊髓髓内任何部位,以颈段最常见,约占60%[1]。
2005年4月~2007年4月我科收治室管膜瘤40例,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22例,女18例;年龄19~69岁。
依据术前MRI ,肿瘤长度用脊椎节段表示:最短1节,最长7节。
33例全切,7例次全切除。
无复发。
1.2手术方法均气管插管,采用全身麻醉,经后正中入路,行显微镜下髓内肿瘤切除术,还纳椎板、钛片固定。
术中均采用电生理监测[2],在沿脊髓后正中线切开时,应监测持续性体感诱发电位(SEP );在分离肿瘤和正常脊髓时,更应注意运动诱发电位(MEP )的变化,通常以MEP 的第1个波(D 波)为观察指标,若D 波的潜伏期延长10%,波幅下降50%,则应修改手术策略,必要时停止肿瘤切除[3]。
1.3评分和统计方法按照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制定的脊髓功能评分标准[4](表1),通过电话随访对病人手术前后的各项临床症状(包括病人上、下肢的运动功能,躯体的感觉水平及膀胱功能)分别进行评分。
将每项指标进行配对(如:术前上肢感觉-术后上肢感觉)后使用SPSS 统计软件包分析,采用配对比较的t 检验或秩和检验,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样本量的估算和正态性检验按照检验水准α=0.025(双侧),把握度β=0.01和两样本均数x 和标准差s (术前12.88±1.80,术后13.93±2.44)用查表法求得所需最小样本数为21例次(<40例次),样本例数满足条件。
预后判断指标本组无复发。
将术后恢复到正常功能作为最好的预期(即%改善)。
术后改善率=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预后分析(附40例分析)韩波,*王贵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50)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手术治疗的预后因素。
脊髓中央管综合征诊断标准脊髓中央管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脊髓疾病,其诊断标准对于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该病症至关重要。
根据国际医学界的共识和临床实践经验,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临床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下肢无力、感觉异常、尿潴留、排尿障碍等症状。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症状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加重因素等,以便更准确地判断是否符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二、影像学检查。
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MRI、CT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患者脊髓的病变情况,如脊髓水肿、脊髓压迫等,从而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三、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脑脊液检查可以发现蛋白质含量增高、细胞数增多等异常情况,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确诊脊髓中央管综合征。
四、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神经传导功能的异常情况,对于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诊断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五、病因学检查。
在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后,对患者进行病因学检查,包括病史询问、家族史调查等,有助于确定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诊断。
六、其他辅助检查。
如有条件,还可进行肌肉活检、遗传学检查等,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综上所述,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病因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只有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些诊断标准,才能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脊髓中央管综合征,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179近年来,由于各种交通事故、高度跌落事故等事故频发,导致临床外伤性颈椎脊髓损伤发病率不断升高,该疾病除对患者脊椎椎体造成严重损伤,同时累及周围韧带、附件等,对患者生命健康、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
既往临床对其主要采取X 线片检查,但该方法平片上显示颈椎骨折不够清晰,存在一定误诊率。
鉴于此,有研究显示,利用M R I 技术,可通过其表现信号,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脊髓受压情况,为临床疾病的诊疗提供科学依据[2]。
本研究随机纳入我院2019年4月—2020年5月收治57例外伤性颈椎脊髓损伤患者,对所有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其预后结果与M R I 表现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筛选2019年4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外伤性颈椎脊髓损伤患者57例,对所有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57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4例,年龄17~60岁,平均年龄(40.37±5.2)岁。
致伤原因:高空坠落6例、重物砸伤11例、车祸伤33例,其他撞伤7例;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本研究筛选标准:(1)所有患者对研究知情,自愿参与本研究;(2)纳入患者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不愿参与本研究者;(2)合并有精神或神经性疾病者;(3)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4)合并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本组57例患者住院治疗与观察时间3~86 d,平均时间为(58.14±13.55)d。
1.2 方法设备使用德国Siemens 3.0T Skyra 磁共振仪,MRI 检查于患者伤后2 d ~2年完成,所有检查操作依照设备说明书进行,应用颈部表面线圈。
设置参数:(1)SE 序列矢状面T1WI:TR/TE 设置300 ms/16 ms;(2)TSE 序列T2WI:TR/TE 设置为3000 ms/120 ms;(3)横轴位:TR/TE 设置为4100 ms/132 ms;扫描层厚5 mm、间隔1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