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之战》知识点积累(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3.95 KB
- 文档页数:1
学生用书[P76~P78]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禽夏说阏与B.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C.从间道绝其辎重D.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解析:选C。
A项,“禽”同“擒”,捉拿。
B项,“戏”同“麾”,军队中的帅旗。
D项,“萆”同“蔽”,隐蔽。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视亲疾.疾:疾病B.信乃益.为疑兵益:更加C.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假:给予D.吾奇兵绝.其后绝:断绝解析:选B。
益,增设。
3.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敢引兵遂下是乃.仁术也B.陷之死地而.后生有牵牛而.过堂下者C.毕贺,因.问信则无恒产,因.无恒心D.汉之.败却彭城臣固知王之.不忍也解析:选D。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副词,才;副词,表判断。
B项,连词,表承接,然后;连词,表修饰。
C项,介词,趁机;副词,就。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欲东.下井陉击赵B.引兵东.C.鼓.行出井陉口D.西乡对,师.事之解析:选B。
B项是名词作动词,其余各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樵苏后爨.,师不宿饱爨:灶台B.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罢:疲惫C.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详:同“佯”,假装D.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陈:布阵解析:选A。
爨,名词用作动词,烧火做饭。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乃.敢引兵遂下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B.其.势粮食必在其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C.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愿以.十五城请易璧D.赵军望见而.大笑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解析:选C。
A.副词,才;副词,却。
B.指示代词,那;语气副词,表示揣测。
C.介词,用。
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李左车认为韩信定会利用井陉之险背水而战,故提议“深沟高垒”以“绝其后”。
井陉之战文言知识点总结一、背景井陉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曹魏与东吴都是当时中国的大国。
曹魏是北方的霸主,而东吴则是南方的强国。
这两个国家经常发生战争,争夺对方的土地和资源。
井陉之战就是曹魏与东吴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
在井陉之战之前,曹魏和东吴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和对抗。
曹魏的司马懿认识到东吴对曹魏的威胁,于是决定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以削弱东吴的势力。
而东吴的孙皓则是不甘示弱,决心与曹魏军队进行一场决战,以展现东吴的军事实力。
于是,井陉之战就在双方的对抗之下爆发了。
二、战役井陉之战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曹魏与东吴之间的军队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资。
双方都准备充分,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在战役开始时,曹魏军队采取了进攻的策略,他们派出了精锐部队,率先进入东吴的领土,并与东吴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曹魏的军队在战斗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优秀的战斗技能,他们勇猛无畏,一路攻城掠地,给东吴的军队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面对曹魏军队的进攻,东吴的孙皓精心部署,采取了防守的策略,他集中了大量的兵力,布下了重重的防线,企图抵挡曹魏军队的进攻。
虽然东吴的军队在战斗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但面对曹魏军队的强大军力,他们还是无法抵挡住曹魏的进攻,最终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在战役的最后阶段,曹魏的军队发动了总攻,他们集中了所有的兵力,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在这场战斗中,曹魏军队发挥了他们的优势,一举击溃了东吴的防线,俘虏了大批的东吴士兵。
最终,井陉之战以曹魏军队的胜利告终,东吴的军队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三、影响井陉之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这场战役彻底削弱了东吴的军事实力,使得曹魏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霸主。
其次,井陉之战的胜利使得曹魏的势力更加壮大,为曹魏在三国时期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井陉之战也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井陉之战的内容井陉之战发生在公元960年,是北宋时期一场重要的战役。
当时,北方辽朝与南方宋朝一直存在着领土争夺和冲突。
井陉之战正是辽朝和宋朝之间为争夺井陉一带而展开的一次激烈战斗。
随着时间的推移,井陉之战成为历史上一次扭转战局的关键战斗。
井陉地区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山西省交界处,是北方重要的交通要道。
宋朝出于巩固国境和北进的需要,将井陉视为战略要地,并派遣了一支由安禄山为首的大军前往。
安禄山作为宋朝的核心将领,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他率领的军队在战场上屡次获胜,成为宋朝北方进攻的关键人物。
而辽朝也十分重视井陉地区的战略重要性,他们派遣了一支由辽朝乃颜为首的军队前去抵抗宋军的入侵。
乃颜是一位勇猛无畏的将领,他率领的辽朝军队在北方战场上屡战屡胜,声名远播。
因此,井陉之战成为了两个战略力量之间的一场决战。
井陉之战发生的时候,正值北方严寒的冬天。
辽军和宋军在井陉一带展开了激烈的冲突。
双方因为争夺这片战略要地而展开了多次交锋。
首先,辽军占据了地利优势,利用地形和天气条件对宋军进行了多次进攻。
宋军一时间陷入困境,失去了对战局的掌控。
然而,宋军并没有放弃,他们调整了战略,采取了一系列灵活的防守措施。
首先,他们利用地形进行隐蔽作战,尽可能减少自身的伤亡。
同时,他们加强了边界的守备,防止敌军渗透,牢牢守住井陉地区的防线。
随着战役的进行,宋军的抵抗越来越强烈,辽军开始感到了压力。
在一次阻击战中,辽军遭遇到了一次重大的失败,这给了宋军士气上的巨大提升。
宋军士兵们用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战斗精神,成功地抵制了辽军的进攻,开始对辽军形成了明显的压制态势。
在井陉之战的最后阶段,宋军发动了一次反攻,迅速将辽军逼到了绝境。
经过几天几夜的激战,宋军最终取得了胜利,成功地将辽军赶出了井陉,争夺到了这片战略要地的控制权。
井陉之战的胜利,为宋朝北进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宋朝的统一大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这场战斗也成为了宋辽两朝之间的一次决定性对抗,展示了宋军的强大战斗力,令辽朝开始对宋朝产生了一定的畏惧。
《井陉之战》课后练习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井陉()翟王翳()荥()阳爨()郦食()其()裨()将2.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视亲疾疾病B.信乃益为疑兵更加C.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给予D.吾奇兵绝其后断绝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A.夜半传发B.军皆殊死战,不可败C.其实不过数千D.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乃敢引兵遂下是乃仁术也B.陷之死地而后生有牵牛而过堂下者C.毕贺,因问信则无恒产,因无恒心D.汉之败却彭城臣固知王之不忍也5.下列句中加粗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师事之A.吾得兄事之B.危士臣,构怨于诸侯C.为肥甘不足于口与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6.下面句子中补出的省略内容错误的一项是()A.今予之生地,(士兵)皆走B.聚兵(于)井陉口C.坚营勿与(汉军)战D.还报,(张耳)则大喜7.翻译下列句子。
⑴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
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
”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
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高三语文《井陉之战》山东人民版知识精讲【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井陉之战》二. 学习目标1. 熟读文本,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 了解古代谋略思想的丰富内容,合理规划自我人生。
3. 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谒、亡、益、绝、疾、师、壁、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且、而、以、与、其”等虚词的用法。
4. 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重点、难点:重点: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2.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3. 对韩信性格的把握难点:1. 较难翻译的语句2. 井陉之战的启示一. 韩信简介:韩信,汉初大将。
淮阴人。
初属项羽,继投刘邦,因萧何荐为大将。
楚汉战争中,刘邦用其策定关中。
刘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成皋时,他领军袭魏攻赵,以数千人背水列阵,用“陷之死地而后生”之策,破赵军20万。
遂后率军东进,攻打齐国,大败齐楚联军,自立为齐王。
汉高祖元年,与刘邦合围项羽,设下十面埋伏,高唱楚歌,迫使项羽自杀于垓下。
汉兴,改封楚王。
人告其谋反,贬为淮阴侯。
后又被告谋反,为吕后所杀。
善将兵,著有《兵法》三篇。
二. 内容梗概:汉军在彭城败退之后,塞王、翟王、魏王相继叛汉。
汉王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王,韩信运用计谋,俘虏了魏王,平定了魏地。
然后向东北进攻赵国和代国,摧毁代国之后,汉王又抽掉汉信精锐部队,去抵御楚军。
韩信和张耳率领几十万人马,想要东下突破井陉口。
广武君向成安君献计,能打败韩信的军队,成安君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韩信得知后非常高兴,才敢领兵进入井陉狭道。
半夜传令出发,挑选两千名轻装骑兵,在山上隐蔽着观察赵国军队,等候时机,冲进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
情况果然像韩信预料的一样,汉军前后夹击,打败了赵军,活捉了广武君。
众将献上首级向韩信祝贺时,韩信才说出取胜的秘密,使汉将们由衷地佩服。
三. 研讨探究:1. 井陉之战韩信取胜的关键是什么?提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计划的制造和利用赵军的错误,巧妙的掌握士兵的心理状态,奇正并用,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
井陉之战井陉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战。
发生在公元公元1218年,这场战争是金朝与西夏联军之间的一次对抗。
本文将从背景、经过和影响等方面来介绍井陉之战。
背景:井陉之战发生在南宋初年,当时中国北方地区分立着多个政权,其中包括金朝和西夏。
金朝为中国北方的主要统治者,而西夏则是西北地区的一个强大的部族政权。
公元1206年,蒙古帝国崛起,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
他们迅速扩张,征服了众多土地,威胁到了周边的政权,其中就包括金朝和西夏。
经过:公元1211年,蒙古帝国的成吉思汗率领大军进攻金朝。
经过几年的战斗,蒙古军队征服了金朝的大部分领土,并且迅速向南宋边界推进。
这使得南宋朝廷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他们开始重视起金朝这个强大的敌人,并试图与西夏结盟,共同对抗蒙古帝国。
公元1217年,南宋与西夏达成了联盟协议,他们决定一同对抗蒙古帝国。
然而,由于南宋的主战派和主和派在对待金朝的态度上存在分歧,南宋朝廷一直没有采取决定性的行动。
公元1218年,西夏国王李纲决定率领军队进攻蒙古。
他从井陉关进入蒙古领土,准备与南宋军队会合,共同对抗蒙古。
然而,蒙古军队早已得知消息,他们派出将领耶律乙辛率军迎击李纲。
在井陉关,李纲的军队遭遇了蒙古军队的围攻。
面对军事上的压力,李纲决定采取防守策略,并派遣信使前往与南宋军队会合。
然而,由于时间的问题,南宋军队未能及时赶到,李纲的军队在井陉关陷入了包围战。
在长时间的围攻下,李纲的军队士气低下,物资短缺,最终不敌蒙古军队,井陉之战以西夏军队的失败告终。
影响:井陉之战的结果对南宋和西夏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于南宋来说,井陉之战是他们与西夏共同对抗蒙古的一次失败。
这使得南宋朝廷对蒙古的威胁更加清晰,并进一步加强了他们与金朝的和解,以应对共同的敌人。
对于西夏来说,井陉之战标志着他们与蒙古帝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西夏的失败使他们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不久之后,蒙古军队攻入了西夏的首都,西夏最终灭亡。
井陉之战也标志着西夏国王李纲的败亡及西夏的衰落。
《井陉之战》知识点积累(含答案)
《井陉之战》积累1.通假字禽夏说阏与通“擒”,捉拿。
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通“麾”,军队中的帅旗。
必为二子所禽矣通“擒”,擒拿。
亦已罢极通“疲”,疲惫。
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通“蔽”,隐蔽。
详应曰:“诺。
”通“佯”,假装。
背水陈通“阵”,布阵。
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通“佯”,假装。
东乡坐通“向”,方向。
兵法右倍山陵通“背”,背后。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通“抚”,抚爱。
诣荥阳以距楚通“拒”抵御。
2.古今异义其实不过数千古义:它的实际情况。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一词多义以信为左丞相把(介词)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用(介词)诣荥阳以距楚来(目的连词)信与张耳以兵数万带领(动词)齐、赵亦反汉与楚和跟(介词)信与张耳以兵数万和(连词)信之下魏破代攻克(动词)欲东下井陉击赵去(动词)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并列连词此乘胜而去国远斗修饰关系连词今如此避而不击转折连词赵军望见而大笑承接连词壁皆汉赤帜,而大惊因而(因果连词)其八月这(代词)其锋不可当他的(代词)其势粮食必在其后那(代词)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将要(副词)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并且(递进连词)归视亲疾病(名词)若疾入赵壁快速(形容词)即绝河关反汉切断(动词)从间道绝其辎重断绝(动词)信乃益为疑兵于是(副词)乃敢引兵遂下才(副词)4.常见实词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逃亡(动词)齐、赵亦反汉与楚和反叛(动词)至国封地(动词)汉王使郦生说豹劝说(动词)塞临晋堵塞(动词)信乃益为疑兵增设(动词)信乃益为疑兵虚张声势以迷惑敌人的军队陈船欲度临晋摆开(动词)引兵迎信率领(动词)汉王遣张耳与信俱派遣(动词)汉王遣张耳与信俱一起(动词)诣荥阳以距楚往(动词)信与张耳以兵数万几(数词)汉辄使人收其精兵军队(名词)师不宿饱军队(名词)今井陉之道道路(名词)车不得方轨并排(动词)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给予(动词)从间道绝其辎重小路(名词)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住宿(动词)夜半传发传令(动词)必空壁逐我军营(名词)走水上军逃(动词)有能生得者购千金悬赏(动词)诸将效首虏献(动词)今予之生地给与(动词)5.常见虚词汉之败却彭城助词,用在主谓之见,取消句子独立性即绝河关反汉立即(副词)信遂虏豹于是(副词)汉辄使人收其精兵就(副词)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将要(副词)则诸侯谓吾怯那么(承接连词)韩信使人间视偷偷地(副词)若疾入赵壁你们(代词)诸将皆莫信不(副词)赵将虽斩之虽然(转折连词)顾诸君不察耳只是(副词)今予之生地如果(假设连词)6.词类活用引兵东向东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北击赵、代向北(名词作状语)欲东下井陉击赵向东(名词作状语)鼓行出井陉口击鼓(名词作状语)师事之像对待老师那样(名词作状语)7.特殊句式汉之败却彭城省略句魏王盛兵蒲坂省略句禽夏说阏与省略句聚兵井陉口省略句新喋血阏与省略句坚营勿与战省略句必为二子所禽矣被动句广武君策不用被动句成安君,儒者也判断句何以加之介词宾语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