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品牌塑造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9
河南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吴頔来源:《大观》2022年第07期摘要:我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旅游是文化发展的载体和途径,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将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相融合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多样,文化旅游品牌鲜明。
应对相关制度、机制进行改革创新,深入贯彻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全面整合行业内外的资源,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从融合发展的视角构建“老家河南”文化旅游品牌发展新格局,同时还要通过网络媒体等大力推广文化旅游产品,以促進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省。
关键词:文化旅游;“老家河南”;文旅融合一、河南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河南省地处中原,有着悠久的历史。
近年来,该省份的文化旅游事业蒸蒸日上,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如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开封清明上河园、洛阳栾川老君山·鸡冠洞旅游区、焦作云台山等旅游资源的开发,为河南省建设旅游强省提供了充足动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也加大了对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
在此背景下,河南省要适时转变发展理念,从“文化强省”到“文化旅游大省”,真正达到稳增长、惠民生、调结构的目的。
河南省是全国最大的旅游市场之一,近年来旅游产业的收入在全省GDP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而文化旅游则是指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
河南省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如著名文化旅游景区——少林寺享誉世界,洛阳龙门石窟、安阳甲骨文、开封宋代文化等都是河南的标志性文化。
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可以极大地推动当地居民的就业和消费。
另外,旅游景区具有综合消费性和可重复消费性的特点,可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当前,河南省正处在旅游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对相关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要敢于创新,把握好发展契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要把根亲文化旅游研究和开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张金岭盛世至,文化兴。
壬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再次将根亲文化这块最耀眼的河南文化品牌推向历史的前台。
河南物华天宝,山河壮美,人文荟萃,旅游吸引物丰富多彩、不胜枚举,是当之无愧的旅游资源大省,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旅游吸引物太多了,未必是好事,容易造成“浮云遮望眼”,分散了注意力,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为此,必须站在华夏历史文明发展创新的战略高度,去粗取精,提炼升华,抓住河南最具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文化主题,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形成热点,取得实效。
思想学术界提出,河南拥有六种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核心吸引物,即“古(文化)、河、戏、拳、根、花”。
我们认为,在这六大旅游核心吸引物中,“根亲文化”是其中最重要、最闪亮、最具全球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旅游吸引物,其他5个吸引物应当围绕根亲文化这一文化主题形成海纳百川、众星捧月之势。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中,应当把“根亲文化”研究和开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河南拥有无可比拟的“根亲文化”资源优势。
中原文化与我国其他地域文化相比,具有鲜明的正统性、原创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三皇五帝”与河南关系密切,从夏至金的3500年间200位帝王建都于河南,形成了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占据半壁江山的局面;中国姓氏300大姓中源于河南的有171个;汉唐宋明的河南名人占全国第一;河南的文物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地下文物数量全国第一,地上文物数量全国第二,时间跨度长、种类齐全、价值高、分布地域广,这些都雄辩地证明了河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文化之根。
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核心是根亲文化。
纵观全国,河南的自然山水总体上不占优势,河南发展旅游的优势是以根亲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资源。
河南旅游以文化旅游为特色,以文化为“鲜花”,以自然山水为“绿叶”。
河南旅游最大的优势和后劲无疑是文化,这早已是旅游界的共识。
而在河南旅游文化中,从本质而言,最为突出的就是一个“根”字。
河南寻根旅游“深层次”发展的策略分析河南作为中国的中部省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素有“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称。
因此,河南寻根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
为了实现河南寻根旅游的“深层次”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策略分析。
一、建设河南寻根旅游基础设施首先,建设河南寻根旅游基础设施是实现深层次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包括修建道路、提升交通运输能力,以便游客能够更加便捷地前往各个寻根旅游景点。
同时,加强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其次,加强河南寻根旅游景区的保护和开发。
河南寻根旅游的核心在于历史文化遗址和名人纪念地,因此要重视对这些景区的保护工作。
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修缮古迹,保护历史建筑,保持景区的原始风貌。
同时,加强对景区的开发和利用,注重景区的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二、整合河南寻根旅游资源河南具有丰富的寻根旅游资源,涵盖了中原文化的精髓和河南人的历史。
为了实现深层次的发展,需要充分整合这些资源。
首先,加强对寻根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河南有着众多的名人纪念馆、古迹遗址等寻根旅游景点,应该通过整合这些资源,构建寻根旅游线路,使游客可以一站式地了解和体验河南的历史文化。
其次,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河南作为中原文化的发祥地,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豫剧、纸剪等。
要加强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同时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文化展览、演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中原文化的魅力。
三、提升河南寻根旅游的品质和服务水平为了实现河南寻根旅游的“深层次”发展,还需要提升旅游的品质和服务水平。
这包括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同时,借鉴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处理机制,保障游客的权益。
四、加强河南寻根旅游的宣传推广要实现深层次的发展,必须加强河南寻根旅游的宣传推广。
加大对河南寻根旅游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向国内外游客推介河南的文化遗产和寻根旅游资源。
论河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魏俊巧2014年1月下半月刊经济发展研究前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它更多地利用文化产业某些外在的、表象上的东西。
如文物古迹、历史遗迹、民俗表演、节庆、历史传说和其他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从而使游客获得审美体验。
文化旅游应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把这样的文化能够具体的用表现形式展现商业化、娱乐化、让游客能够接受具体的、形象的文化。
因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应该是一种深层次的创新融合。
这种融合要在目标指向、内涵构成、表现形式等方面保持一致。
在文化旅游中,只有这样的深层次的融合文化旅游,才可以让河南省的文化资源大省,发挥资源应有的优势。
(二)选择创新的文化形式,独树一帜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
文化旅游强调,文化是一种生活形态,对河南而言,底蕴深厚的中原文化是挖掘不尽的文化金矿,这也为河南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旅游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寻求创意的差异。
从文化创意的角度对历史遗迹等旅游产品进行重新打造,让沉寂的历史活起来,是激活市场和满足市场的重要一着。
充分发挥河南省丰厚文化资源优势,进行再创造,再包装,用现代的、创新的、商品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比如新郑黄帝故里连续8年成功举办的拜祖大典,让新郑市在春天有了秋天般的收获,据了解,在2013年拜祖大典期间的经贸洽谈活动中,新郑市共签订投资项目53个,总金额达476亿元。
电影《少林寺》是对少林武术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创新,它为少林寺景区带来了经久不衰的滚滚客源。
(三)加强文化旅游中的体验感,提高可持续发展旅游的本质是追求身心健康和精神愉悦,如何将沉闷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者能体验参与的旅游项目,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体验的完美链接,从而提高河南文化旅游的附加值和影响力由于大力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实施精品战略,河南省已成功打造了中原古都文化游、华人寻根祭祖游、中原红色文化游、三国文化主题游、水浒文化游、黄河文化游、南水北调生态文化游、世界文化遗产游、功夫文化体验游等多个特色精品,成为河南旅游面向国内外推介的重点品牌,形成沿黄城市群的具有中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特色的沿黄文化为主体,以豫北和豫南文化旅游产业区为两翼,以各地特色文化旅游区块为支撑,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区域性文化旅游产业产品发展新格局,这一发展态势的形成,使得文化体验游的发展处在一个前景广阔的市场环境之中,带动河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河南人闲暇节日消费河南文化旅游的一种时尚的休闲形式。
河南省乡村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引言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河南省乡村旅游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对河南省乡村旅游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河南省乡村旅游的现状河南省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目前,河南省乡村旅游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
1.旅游资源丰富河南省拥有五大文化遗产和三大自然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少林寺、云台山等。
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2.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近年来,河南省加大了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道路、住宿、餐饮等设施的建设。
这些举措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旅游产品丰富多样河南省乡村旅游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观光游,还涵盖了农家乐、农业体验、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
这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也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二、河南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尽管河南省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基础设施不足虽然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区域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
有些乡村地区交通不便,缺乏高标准的住宿和餐饮设施,限制了游客的到访和停留。
2.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一些乡村地区的旅游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缺乏专业的旅游人员和培训,导致游客体验不佳。
与此同时,一些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低水平仿制、缺乏创新等问题。
3.缺乏品牌推广和宣传河南省乡村旅游在品牌推广和宣传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乏。
缺乏有效的宣传渠道和手段,导致很多潜在游客对河南乡村旅游的了解和认知度不高,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解决方案为了解决河南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的水平,改善游客的出行和停留条件。
河南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作者:朱婷婷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8年第11期随着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地位的逐渐加重,河南旅游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
河南比较经典的“古、河、拳、根和花”旅游主题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并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怎样在新时期更好地将旅游与文化进行融合,优化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升级,是将河南旅游业提升到一个新水平的关键。
(一)文化资源在河南的旅游业中,文化与旅游的结合非常密切,河南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其旅游产业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化旅游为起点。
多年来,河南省政府立足于该地区丰富、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以郑、汴、洛3个城市为主进行发展,拥有4个著名古都和3个世界文化遗产地,并将国家重点文化与历史文化名城相结合,打造出高质量的文化旅游产业。
河南还积极整合旅游、教育、文物等文化资源,建设或改造了大部分文化遗址。
许多著名景点已是河南文化旅游业的主力,在世界上都有不小的名气。
此外,独具特色的文化表演艺术节目,深刻地展示了河南旅游的文化素养,促进了河南旅游业的发展。
(二)文化类型河南文化类型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两大类。
历史文化旅游业是借助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而兴起的一种旅游产业,包括风景名胜区和借助物质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文化及名人公园等,历史文化的代表为少林寺、龙门石窟。
社会文化的代表则是清明上河园,其是在利用社会文化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开发出的一种旅游产业,业务涵盖民族民俗旅游景区、城市文化旅游点、假日娱乐旅游等,如指定剧场、现场剧场、当地特色商业街和主题公园等。
在河南,旅游业一直以历史文化为重点,通过利用历史文化建设而成的旅游产品已发展成为区域旅游的主要景点,并在河南文化旅游结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发展社会文化旅游业是当前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河南社会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与历史文化旅游产业一起,加快了河南文化旅游业的升级。
河南省乡村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一、引言二、河南省乡村旅游现状分析1.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尚不充分2.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乡村旅游发展3.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亟待提升4.乡村旅游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5.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仍需加强三、河南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分析1.乡村旅游开发缺乏创新2.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支持3.乡村旅游产品质量不高4.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不稳定5.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手段落后四、解决河南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的建议1.加强乡村旅游创新开发2.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力度3.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4.完善乡村旅游营销体系5.加强乡村旅游产业化,推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五、案例分析1.南阳贺龙纪念馆的乡村旅游2.安阳贾村古民居乡村旅游3.洛阳汉阴豆腐乡村旅游4.驻马店五龙口景区乡村旅游5.商丘丹尼斯农业生态园的乡村旅游六、结论引言:乡村旅游是继城市旅游之后,中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之一。
由于具有金钱、文化、资源、市场四大特点,乡村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游客和投资者的热捧,成为了当今中国旅游业的重要产业。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本篇论文就从河南省乡村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做出相关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河南省乡村旅游现状分析1.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尚不充分河南省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如龙门石窟、洛阳白马寺、黄河风景区、商丘狮子楼等。
但是这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不充分,旅游产品的种类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2.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乡村旅游发展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为薄弱,如道路交通、餐饮住宿、景点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给游客带来了不便,也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3.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亟待提升河南省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还亟需提升,旅游从业者的素质普遍较低,导致游客满意度不高,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4.乡村旅游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河南省乡村旅游产业化程度不高,很多乡村旅游企业的规模较小,资金短缺,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这些都制约了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
河南寻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建议及对策研究寻根旅游文化资源是河南省的优势旅游文化资源,为了充分、合理的发挥河南寻根旅游文化资源的优势,针对当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一、开发要同中求异,寻求资源整合河南虽然在寻根文化上占有相当优势,然而其他省市也有深厚的寻根文化资源,也都在寻根旅游这块做文章。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同质寻根旅游产品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这对河南寻根旅游资源的开发造成不小的冲击。
尤其是福建,作为我国著名的侨乡,是寻根旅游市场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因此,寻根旅游产品的开发,要突出河南自身的特色,避免雷同,可考虑和其他地方的寻根旅游产品形成互补。
此外,湖北随州寻根文化的发展思路也值得我们借鉴。
在激烈的“故里”之争中,随州走出一条合作开发实现共赢道路。
随州市旅游局局长易发明介绍,随州目前与河南、陕西、湖南等省相关景区成立“炎黄文化旅游景区协会”,致力于共同深挖炎黄文化内涵,推进炎黄文化品牌进一步发展。
为此,如寻根节之类大型活动甚至可以“轮流坐庄”,在各省景区间轮换承办。
另外,河南省内同一类寻根遗址有多处,如何有选择、有重点地建设是寻根旅游开发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这些资源该怎么利用,该怎么有序地开发,由谁来开发和整合,应该有一个统一规划,否则开发将会陷入无序或相对无序的状态。
可由省政府主持,省旅游局和文物局牵头,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召开论证会,宏观运筹,科学规划,具体指导对景区、景点的开发。
或委托省内相关学术研究机构,通过调研,形成发展思路,做为省政府指导各地开发的理论依据。
比如河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相关科研部门花费数年时间,编制出河南寻根资源整体发展战略,作为官方统一开发寻根经济的思路,以避免无谓的争论。
二、丰富寻根旅游资源的内涵(一)开发寻根旅游资源,必须树立文化统帅旅游的发展观。
原因有二:一是寻根旅游的文化性强。
寻根旅游是在诸多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进行的旅游。
可以想象,没有根祖文化便不会有寻根,寻根地没有相关的宗族文化遗存,就不能吸引、留住游客。
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品牌塑造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张红珍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4年第12期张红珍随着中原大文化建设脚步的加快,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
如缺乏长远的科学规划,缺乏健全组织和科学分工,缺乏深入研究和资源整合,品牌意识不强等。
对此,本文提出应列出根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顺序,建立一个“根亲文化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做到统一部署,共同做好寻根文化旅游品牌的研究整合、开发利用、宣传保护工作;要把寻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放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制定长远的工作规划及目标,把根亲文化活动的开展与招商引资、对外经贸、科技交流、文化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等对策。
作者简介:张红珍(1974- ),女,汉,河南新密人,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影响。
引言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形象不够独特鲜明,资源的特色以“古(古文化)”、“河(黄河)”、“拳(少林和太极)”、”根(中华民族之根)”、“花(开封菊展、洛阳牡丹花会)”等为整体特征。
这使得河南省文化旅游缺乏鲜明的旅游主题形象,因为这些特征并非都是河南独有的。
特色是衡量一个地区对游客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有特色才有吸引力和竞争的优势。
选择与树立适度的具有高度代表性的省级根亲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对河南文化旅游的大发展来说显得非常迫切。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赋予了河南厚重的“根文化”旅游资源。
河南的“根文化”包括中华民族之根和中华文化之根,中华民族之根体现的是血脉之根,中华文化之根体现的是文化纽带与精神维系。
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何将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建立健全,形成优化机制,把河南和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推向新的高度,进而带动旅游产业大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河南根亲旅游品牌塑造的现状(一)河南发展根亲旅游的重要意义广大华裔与中原地区有着血缘、地缘、史缘上的联系。
河南固始根亲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研究发表时间:2010-08-02T13:58:36.15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4月第3期作者:朱玉宝朱玉勤[导读](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云南昆明 650031)中图分类号:K93/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016-02摘要:根亲文化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旅游形式。
固始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缘,成为闽台及东南亚华人华侨的重要的祖根地之一。
加快根亲文化旅游发展,对推动固始旅游的发展,振兴固始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加强区域交流和合作,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文中分析了固始根亲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提出了根亲文化旅游开发的战略措施。
关键词:河南固始;根亲文化;战略意义;策略措施河南省固始县地处鄂豫皖三省结合部,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那里的地势平坦,便于牛马车驾的行驶,同时也是南下渡过长江到闽浙必经之地。
在由晋唐至明清的漫长岁月里,作为历史上中原地区向皖苏闽粤浙赣尤其是闽台一带移民的肇始地和集散地,在中原移民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和深远影响。
其间有四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潮”,举族南迁固始籍民,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农耕文明,加速了我国东南边陲社会的发展进程。
经数代繁衍迁徙,移居闽地的固始籍后裔渐次遍布闽、浙、粤、港、澳、台等及日、新、马、菲、加、美等国,无数闽台同胞、海外侨胞,由古至今谱载口授,代不失传;牢记乡关祖地,勿忘“光州固始”。
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华人华侨来到固始寻根谒祖、反哺投资兴建家园。
固始因而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原侨乡、唐人故里”。
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如何发展区位地缘和旅游资源优势,无疑是固始旅游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根亲文化的定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比较一致看法是: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础,以姓氏和宗族为纽带对祖先发源地追索和探究的一种区域文化现象。
它的主要特点有:血缘性、地域性、凝聚性和情感性。
河南根亲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探讨作者:徐海冰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年第11期河南作为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孕育出裴李岗文化与龙山文化,是夏商文化的直接前驱。
近年来,为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步伐,河南提出根亲文化资源开发战略,旨在向游客提供寻根问祖旅游产品及服务,充分挖掘根亲文化的潜在价值。
文章探讨河南根亲文化资源开发,并提出开发策略,以实现河南根亲文化资源功能的充分发挥。
一、河南根亲文化资源概述(一)河南根亲文化的内涵河南在各朝代均占据重要的经济、文化与政治地位,夏、商、东周、东汉、北宋等朝代均在河南建立都城及陪都,河南成为“天下之中”。
当代著名人类学家张光直在“中国互作用圈”理论中提到这一问题,他认为,裴李岗文化的迁徙与扩张促进早期中国文化圈雏形的形成,中原地区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随着时代演变以及民族延续、庆典活动、姓氏演变等文化元素的积累沉淀,河南形成根亲文化,大量海内外游客依照历史发展脉络回到河南地区寻根问祖,根亲文化成为河南历史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河南根亲文化资源开发的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根亲文化资源开发的意义体现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提高河南旅游影响力两方面。
其一,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方面。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及各级地方政府均将根亲文化资源开发视为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自根亲文化资源开发以来,河南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次、旅游總收入、景区数量持续增加。
以河南固始县为例,其自2009年举办首届固始根亲文化节以来,以人文遗址为依托,重点发展旅游经济,与亚太旅游联合会等协会签订相关协议,成为海内外华人华侨寻根访祖的首选地,旅游总收入与游客接待人次逐年稳步提升。
其二,在提高河南旅游影响力方面。
根亲文化是河南旅游业的重要品牌,具有极强的文化凝聚力,对海内外华人、华侨具有深远影响,彰显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目前可供考证的4 820个姓氏中,共计1 834个姓氏起源于河南,占比率高达38%。
河南根亲文化旅游专题研究一、根亲旅游专题研究目的(一)根亲文化旅游研究的意义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凸显河南地位、服务全国大局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富民强省的宏伟事业。
根亲文化独具特色,富有强大的吸引力,而河南具有丰富的根亲文化资源,是凝聚海内外华侨华人的原动力,也是河南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重要纽带。
弘扬根亲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集体凝聚力,有利于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文化认同感,有利于提升河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根亲文化旅游研究目标围绕河南旅游“心灵故乡、老家河南”这一全新的旅游品牌,通过根亲文化旅游专题研究,挖掘好、整理好、利用好根亲文化旅游资源,着力培育游客参与体验性强、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力的根亲文化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具有品牌价值的根亲旅游目的地,策划特色根亲文化旅游项目,打造品牌根亲文化旅游线路,把河南建成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
二、根亲文化旅游资源概述(一)根亲文化内涵1、根亲文化内涵“根亲文化”是中原文化的特质,以姓氏文化资源和历史名人文化资源为主要内涵的文化形态,她是由根亲而发生、发展的一种追族索缘、血脉相继的文化现象,包含姓氏文化、农耕文化、政治文化和民俗文化等丰富的内容,有着地缘特征、情感特征、开放特征与和谐特征等显著特点,中原“根亲文化”由此形成华夏历史文明传承的血脉之根、精神之根。
精神之根主要体现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而血脉之根主要体现在血缘关系、姻缘关系、乡土情结和姓氏方面。
根亲文化的本质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对于“家”与“根”的信仰和崇拜。
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注重乡情祖谊的民族,古人甚至给动物、植物也赋予这种情怀,所谓“木本水源”、“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狐死首丘,越鸟南栖”,“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尊祖敬宗、报本反始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性,正是一种来自祖先遥远血脉里的神秘力量,把后世祖孙凝聚在一起,在他们心中充满了共同的骄傲和荣光。
浅谈河南文化品牌的整合传播现状及策略河南省以文化品牌为重点建设的文化产业大繁荣,发轫于2008年文化改革试验区的建设。
正在经历“七年之痒”的河南省,其文化资源分量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不相匹配,文化品牌的传播效果差强人意;与周边省份相比,其在文化资源转换为经济效益方面能力较差。
曾经历过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一日千里的河南省,如何弥补自身文化品牌传播发展的短板,在互联网时代继续弄潮直上?一、河南文化品牌整合传播的背景河南的文化产业像一个睡眼惺忪的孩子,在懵懂和徘徊中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十八大以来的政策红利正在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方式推动着整个中国文化产业进入新的发展轨道,以创新驱动为主导的“新常态”为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近的顶层设计、《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提出推动着中国与沿线各国广泛开展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获批设立为河南文化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的“互联网+”也为文化品牌的传播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河南文化品牌发展中的问题分析(一)因循守旧,品牌化意识较弱河南地处中原,思想观念上相对保守,很多文化品牌缺乏危机感和适应时代发展的主动性。
由于部分地区的文化相关部门的文化品牌化意识和品牌创新意识较为淡薄,思维方式也不到位,导致区域内具有潜力资质的一些文化品牌错失了发展的良机。
思想是行动先导,思维意识的缺乏必定成为河南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软肋。
(二)分布分散,缺乏文化竞争力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关性强的文化品牌的开发如果能够进行科学的高效整合,就有利于形成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效应。
河南省的许多文化品牌项目并不是不具备国际品牌化接轨市场的潜力,而是因为它们分布分散,文化产品结构单一,缺少在全国独领风骚的“拳头产品”,很难形成知名品牌效应,也很难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
另一方面,许多有着极强关联性的品牌因为分布分散,各自为政地进行开发,造成了文化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开发,不利于文化品牌的健康发展。
河南寻根旅游“深层次”发展的策略分析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旅游资源丰富。
为了推动旅游业的“深层次”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策略分析。
一、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河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如少林寺、龙门石窟、开封府等。
同时,河南还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文化资源,在推动旅游业“深层次”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深化对这些文化资源的研究与挖掘,注重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河南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品质和服务水平河南地域广阔,交通便利,但与其它省份相比,一些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旅游交通、住宿、餐饮、旅游咨询等服务设施。
通过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品质和服务水平,可以为深化旅游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便捷、优质的旅游体验。
三、推动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融合发展休闲旅游与文化旅游的结合,已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河南具有得天独厚的休闲环境,如大别山、云台山、华山等,同时还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将两者相结合,推动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打造融合度高、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从而推进“深层次”旅游业的发展。
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推出多样化旅游产品河南旅游资源丰富,形成了众多的旅游景点和线路。
在推动“深层次”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群体和不同爱好,推出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线路,例如著名的“鸭子窝石林漂流”、“少林武术文化旅游线”、“新乡玫瑰谷”等,吸引更多的游客深度参与到旅游之中。
以上是河南寻根旅游“深层次”发展的策略分析,通过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融合发展以及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等方式,可以实现旅游业的质量和效益提升,并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品牌塑造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旅游管理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品牌塑造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张红珍随着中原大文化建设脚步的加快,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
如缺乏长远的科学规划,缺乏健全组织和科学分工,缺乏深入研究和资源整合,品牌意识不强等。
对此,本文提出应列出根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顺序,建立一个“根亲文化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做到统一部署,共同做好寻根文化旅游品牌的研究整合、开发利用、宣传保护工作;要把寻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放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制定长远的工作规划及目标,把根亲文化活动的开展与招商引资、对外经贸、科技交流、文化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等对策。
作者简介:张红珍(1974- ),女,汉,河南新密人,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影响。
引言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形象不够独特鲜明,资源的特色以“古(古文化)”、“河(黄河)”、“拳(少林和太极)”、”根(中华民族之根)”、“花(开封菊展、洛阳牡丹花会)”等为整体特征。
这使得河南省文化旅游缺乏鲜明的旅游主题形象,因为这些特征并非都是河南独有的。
特色是衡量一个地区对游客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有特色才有吸引力和竞争的优势。
选择与树立适度的具有高度代表性的省级根亲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对河南文化旅游的大发展来说显得非常迫切。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赋予了河南厚重的“根文化”旅游资源。
河南的“根文化”包括中华民族之根和中华文化之根,中华民族之根体现的是血脉之根,中华文化之根体现的是文化纽带与精神维系。
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何将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建立健全,形成优化机制,把河南和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推向新的高度,进而带动旅游产业大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河南根亲旅游品牌塑造的现状(一)河南发展根亲旅游的重要意义广大华裔与中原地区有着血缘、地缘、史缘上的联系。
海外华人寻根的起点是海外,中转地是闽粤东南沿海地区,终点是中原河南。
对客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而言,河南是其寻根祭祖的首选之地。
根文化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寻根旅游是河南省文化旅游的优势所在,寻根旅游是侨居国外的移民及后裔或国内旅居异地的居民及后裔因眷恋故土和亲朋回到祖籍地寻根的一种旅游。
寻根旅游是按旅游主体的出游动机划分的一种旅游类型,其特点重在“寻根”。
河南具有丰富的根文化旅游资源,这是发展寻根旅游的重要基础。
寻根旅游作为一种媒介,可以通过展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激发人们内心的“根”情结,通过“根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和中华民族紧紧连在一起,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增进中原人民与海内外华人的亲情和友情,促进海内外华人的团结和共同发展加快祖国的统一大业建设,因此寻根旅游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寻根旅游已成为河南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着重点,并在国内外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河南根亲旅游品牌塑造现状:品牌开发初见端倪近年来河南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尤其是各地根亲文化节的举办不仅搭建了一个弘扬中原文化、展示厚重河南的平台,更为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运用资源优势提升品牌中国5500万海外游子中80%的人祖籍在河南。
信阳、固始、潢川、唐河等河南地市素有闽台祖地、中原侨乡之称,为闽台一带移民的起源地,移民后裔更是遍布东南亚与欧美各地。
近年来,河南省把“寻根文化”作为一项浩大的民族凝聚力工程来抓,吸引了大批海外炎黄子孙前来中原,归乡认宗,恳亲拜祖,使河南省成为全球华人“中华文化之旅”中名副其实的精神家园。
具体如下:始祖品牌与寻根基地。
淮阳有太昊伏羲陵,新郑有黄帝故里,灵宝有黄帝陵,内黄有颛顼与帝喾二帝陵,泌阳和桐柏有盘古祭祀、沁阳有神农(炎帝)祭祀。
利用三皇五帝的人文始祖和为诸多姓氏的共同祖先的特点,打造河南寻根旅游文化的大品牌,并以此创建相关的基地。
名人品牌与寻根基地。
姜太公是姜、吕、卢、丘、高、齐等50余个姓氏的祖先,太公故里与墓在卫辉,周公庙在洛阳,文王演易的地点在汤阴,武王庙在获嘉。
应充分利用姬姓之众多姓氏的特点,叫响名人寻根旅游的品牌,形成相当规模的基地。
古国品牌与寻根基地。
商都在郑州、安阳等地,与商相关的姓氏有67个;郑国都城在新郑,与郑相关的姓氏有145个;卫国都城在淇县、濮阳等,与卫相关的姓氏有163个;宋国都城在商丘,与宋相关的姓氏有227个。
河南有着丰富的古国资源,要在保护的同时,形成古国旅游品牌与寻根旅游基地。
郡城品牌与寻根基地。
历史上,在淮阳设有陈郡,在开封设有陈留郡,在商丘设有梁郡,在浚县设有顿丘郡与黎阳郡,在卫辉设有汲郡,在武陟与沁阳设有河内郡,在郑州与荥阳设有荥阳郡,在洛阳设有河南郡,在灵宝设有弘农郡,在许昌与长葛设有颍川郡,在上蔡与平舆设有汝南郡,在南阳与邓州设有南阳郡,这些郡均为某些姓氏的郡望所在,要利用郡城资源,开发和建设相关姓氏的寻根旅游基地。
固始品牌与寻根基地。
固始是中原地区与闽台地区联结的纽带,由于唐朝时固始人陈政、陈元光开辟漳州,王潮、王审知建立闽国,因此在闽台地区至少有60余个姓氏的先祖为固始籍。
因此,固始是闽台人心目中的“洪洞大槐树”,固始是闽台人心目中的中原的化身,要围绕固始的特点,叫响品牌,建立闽台寻根旅游目的地。
2、举办专题活动打响品牌。
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近年来已成为河南根亲旅游的一个重要品牌,吸引大批海内外炎黄子孙到此寻根拜祖。
在提升河南形象方面,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作为一张能够叫得响、应者众的大品牌、大名片来倾力打造的。
河南省固始县从2008年10月20日至22日成功举办的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到2013年已成功举办了备受世人关注的“唐人故里?闽台祖地”数届中国固始根亲文化节,迅速使上千名海内外宾客抵达固始游览观光。
拜祖大典作为形式、载体、途径,打造、打响文化旅游品牌是方向和重点。
拜祖大典在彰显了厚重河南的无穷魅力及传播中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品牌塑造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河南省根亲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利用、发展现状的调查,发现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品牌塑造在近年来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整体上看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优势,概括起来主要差距表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根亲文化旅游管理上的不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的支持。
根亲文化是中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是从目前河南省根亲文化建设和品牌塑造缺乏政府层面科学管理,在管理层面上处于文化管理的边沿地带,既得不到科学的指导,也得不到有效的支持。
一是缺乏长远的科学的规划。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没有同等对待根亲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尤其对根亲文化缺乏研究,甚至没有一个总体思路,致使河南省根亲文化旅游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松散的民间组织,低效能的运作方式,拉人头式的营销方法表现十分突出。
二是缺乏健全组织和科学分工。
根亲文化旅游研究整合、开发利用、宣传保护、投资建设不是哪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统战、政协、宣传、文化、社科、文物、史志、旅游、商贸等相关部门共同配合,共同努力,这就需要统一组织,分工协作。
从目前来看,河南省根亲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既没有一个稳定的组织结构,也没有政府主管部门,各地根亲文化资源研究开发利用各自为阵,各个部门的相合配合、分工协作还没有建立起来,形成共同开发的合力。
三是缺乏深入研究和资源整合。
深入研究根亲文化旅游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对外交流,宣传河南,发展经济。
目前河南省根亲文化旅游处于个人分散研究,或者民间组织研究,研究的层次也往往是历史的追溯和家族家谱的续写,根亲文化的研究成果没有很好的宣传出去,扩大影响,也没有切实有效地转化为促进寻根观光旅游、商贸合作的动力。
(二)根亲文化旅游运作上的不匹配从运作的层面来看,河南省根亲文化旅游在挖掘和利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商业运作方面,尤其在根亲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方面还停留在较初级的阶段。
根亲文化旅游品牌,和其他文化品牌一样,是以某个特定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名称、商标、标志、形象和符号为特征,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具有专有性、排他性和可识别性。
河南根亲文化旅游还没有独特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即“核心竞争力”。
一是宣传力度不够,联谊视角狭窄。
根亲文化是河南省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要把这些资源变成我们的财富,就必须把它宣传出去。
但是河南省在这方面宣传力度不够,由于联谊视角狭窄,没有在海内外多渠道、多形式、多媒体地大力宣传,也没有有声势、有实效地进行宣传,更没有精心策划宣传创意。
比如编撰根亲文化旅游系列丛书,制作寻根文化旅游光盘,建立寻根旅游网站,发布寻根旅游信息,利用海外华文媒体等方式方法运用明显不足。
另外河南省在根亲文化上没有构建以外宣部门为主,各个相关部门参与的大外宣格局,炒热寻根文化,增强海内外对祖根地的了解和认同。
要利用各种形式、多种机会积极举办寻根文化活动,以开展寻根文化活动为载体把我们的根亲文化旅游资源宣传出去,扩大影响力、知名度。
充分发挥侨台部门在海外联谊的优势,发挥他们在实施寻根旅游开发战略的重要作用,积极走出去参与海内外其它地区的宗亲社团、姓氏文化组织的寻根联谊活动,加强与东南沿海侨台部门、根亲文化民间团体和研究部门的联谊,实现根亲文化旅游资源的共享和对接。
二是开发力度不足,品牌意识不强。
要使河南省的根亲文化旅游资源成为促进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就必须加大投入力度,政府要投入必要的研究宣传,围绕根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寻根文化产业,实施产业带动战略。
但是河南省对根亲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缺乏激励方式、优惠政策,特别在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资金进入,鼓励私营企业特别是房地产企业参与方面几乎还是空白。
缺少根亲文化旅游相关标志性建筑、根亲文化系列景点和根亲文化园,也没有根亲文化旅游品牌基地。
三是急功近利倾向严重,缺少战略眼光。
根亲旅游品牌塑造,寻根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促进对外经贸交流,促进外资来河南投资兴业,促进全省旅游事业、文化事业发展,成为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力量。
但是由于许多地方政府急功近利倾向严重,缺少战略眼光,急于见成效的思想影响了根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进程,普遍存在基本定位不清的情况。
三、河南根亲旅游品牌塑造对策分析(一)建立健全根亲文化管理中原经济区视角下的根亲文化研究要有一个组织,通过组织实现个人和科研机构的相互协作,相互交流,做到资源共享,以便为开发利用和研究成果转化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列出根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顺序,结合海内外的寻根情况,及时调整,使开发能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