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与潮州
- 格式:docx
- 大小:17.08 KB
- 文档页数:2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意思“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出自唐朝诗人韩愈的古诗作品《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注释】⑴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
蓝关:在蓝田县南。
《地理志》:“京兆府蓝田县有蓝田关。
”湘:韩愈的侄孙韩湘,字北渚,韩愈之侄,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823年)进士,任大理丞。
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
⑵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
朝(zhā)奏:早晨送呈奏章。
九重(chón)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⑶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
八千,不是确数。
⑷“欲为”二句: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
肯:岂肯。
衰朽(xiǔ):衰弱多病。
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
圣明,指皇帝。
【翻译】一篇谏书早朝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广东去。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赏析】诗人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
这首诗和《谏迎佛骨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前四句写祸事缘起,冤屈之意毕见。
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
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
且一贬就是八千里。
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谏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富有胆识。
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仍旧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
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
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
韩愈在潮州做的四件事韩愈被贬到潮州那会儿,可真是遭了不少罪,但也给潮州留下了不少宝贝。
你想啊,一个大文人,突然间被扔到这么个偏远地方,心里头能好受吗?可他韩愈不一样,人家不光没垮掉,反而还干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把潮州整得跟变了天似的。
第一件事,就是驱鳄鱼。
可不是嘛,那时候潮州江里鳄鱼泛滥,老百姓吓得连河边都不敢去。
韩愈一到,嘿,他二话不说,写了一篇《祭鳄鱼文》,对着江水一顿念。
你说这事儿玄不玄?鳄鱼还真就给他吓跑了,从此潮州江畔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老百姓都夸韩愈是活神仙,这事儿也被传得神乎其神,到现在还有人津津乐道呢。
第二件事,就是兴水利。
潮州那地方,雨水少,庄稼老是长不好。
韩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带着老百姓一起挖渠筑堤,硬是把水给引了过来。
这下可好,庄稼喝饱了水,一个劲儿地往上窜,老百姓的收成也一年比一年好。
大伙儿都说,韩愈这是给潮州带来了福祉,真是个大好人。
第三件事,就是办学堂。
韩愈知道,要想让潮州真正富起来,光靠庄稼可不行,还得有文化。
于是,他就在潮州办起了学堂,亲自给孩子们上课。
他还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话一直激励着潮州的孩子,让他们知道读书的重要性。
到现在,潮州的文化氛围还特别浓,这都是韩愈打下的底子。
最后一件事,就是推广文化。
韩愈是个大文人,他当然知道文化的重要性。
于是,他就到处宣扬儒家思想,还带着老百姓一起写诗作画。
那时候,潮州的文化活动可多了,大伙儿都乐在其中。
韩愈还留下了不少诗文,成了潮州的文化瑰宝。
你看,韩愈在潮州干的这四件事,件件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他不仅让潮州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还给潮州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现在你去潮州,还能感受到韩愈当年的影子。
所以说啊,韩愈这个人,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的事迹也值得我们代代相传。
来到潮州,必须认识的伟人就是韩愈,韩文公祠正是纪念这一代文魁的地方,韩文公祠座落于韩江东岸、笔架山西麓,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祠前甬道尽端处之五十一级笔直石蹬道,因为韩愈是51岁来到潮州的。
“功不在禹下”这是潮州人们对韩愈最大的称赞,韩愈治潮八月,施行仁政,他祭鳄鱼,释放奴隶,兴办教育,为民众兴利除弊,为潮州的人文蔚起打下基础。
区内有“韩文公祠”石牌坊。
“天南碑胜”名家书法长廊、允元亭、侍郎阁、天水园、“溅玉沁芳”景观、石雕壁画长廊、韩愈勤政廉政展览馆、橡木园等多个景点,错落有致,庄静而严肃。
相传唐朝大儒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有幸迎来一代大儒。
后世潮州民众感恩韩愈,将当地恶溪更名韩江,笔架山改名韩山,韩愈远贬潮州,赢得江山皆姓韩。
最高点是「侍郎阁」,韩愈任潮州刺史期间,东山(即韩山)是他常游憩之地,还建有古揭阳楼。
因他被贬潮州之前官任刑部侍郎,故后人以侍郎名亭。
今侍郎阁系沿〝侍郎亨”旧实而建的新景点,建成于1989年春。
置身于阁上,凭栏远眺,舌城景色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韩愈与潮州的故事
韩愈与潮州的故事始于唐代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当时韩愈因为直言劝谏皇帝不要迎接佛舍利而触怒了宪宗,结果被贬为潮州刺史。
这是韩愈人生中的一个低谷,但也是他在潮州留下深刻印记的开始。
潮州地处岭南,当时属于边陲之地,文化相对落后。
韩愈到任后,深感责任重大,他决心改变潮州的面貌,提升当地的文化水平。
他首先从教育入手,大力推广儒学,开设学校,聘请老师,鼓励潮州子弟读书学习。
韩愈自己也亲自授课,传授学问,他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了学生们。
除了教育之外,韩愈还关注潮州的民生问题。
他发现潮州地区水利不便,影响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于是,他组织民众开挖渠道,修建水利设施,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
同时,他还关心百姓疾苦,减轻赋税,兴修桥梁,为民造福。
在潮州期间,韩愈还与当地文人雅士交往密切,共同探讨学问。
他的到来促进了潮州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韩愈的诗歌散文也在潮州广为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愈在潮州度过了不平凡的7个多月,他的努力和付
出为潮州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不仅改变了潮州的文化面貌,还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后来,韩愈虽然被召回京城,但他在潮州的事迹和精神一直被潮州人民传颂不衰。
如今,在潮州还有许多与韩愈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韩文公祠、韩江等。
这些都是对韩愈在潮州历史贡献的见证和纪念。
韩愈与潮州的故事
韩愈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散文家。
传说,韩愈曾经被贬到广东潮州做官,他在这里度过了底层生活的岁月,毫不在意谩骂和排斥,苦心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努力为民众办实事、解决问题,并大力倡导普及教育、提高人民素质的重要性。
在他的努力推动下,潮州民众的觉悟得到了提高,城市的文化氛围也日益繁荣。
潮州民众为了表达对韩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特意建造了一座“韩公祠”,是为了纪念他在潮州的功勋,保存他的教育精神及其智慧等,成为了潮州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而韩愈先生也因此被赞誉为潮州名人。
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韩愈的坚定和信念,也可以看到潮州民众的感恩之心。
他们的精神力量在时代的演进中,一直传承着,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
韩愈在潮州写的诗韩愈写的这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左迁”就是被贬,“蓝关”指的是长安蓝田县南,“侄孙湘”就是韩愈的侄孙,传说八仙中的韩湘子。
诗的题目,总结全诗简单翻译一下便是:因为被贬潮州,按照当时的法令,要即刻启程,限定时间离开长安城,所以韩愈匆匆忙忙走到了蓝田县南,在这里,韩湘赶来给韩愈送行。
来看看整首诗的内容: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第一: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韩愈被贬潮州,原因是他的一封朝奏《谏迎佛骨表》,由于这篇奏章写得实在是太“狠”了,惹怒了唐宪宗。
唐宪宗起初是要杀韩愈的,在名相斐度等人的劝解之下,唐宪宗稍微平息了怒火,只是贬韩愈到潮州。
按照大唐的政令,被贬就要即刻启程,是来不及带上家眷的,韩愈当时是一人先行出发到潮州。
朝奏对应的是夕贬,九重天对应的是路八千。
第二: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首联开门见山点明了事情的起因,颔联则表达作者自己的内心。
为何韩愈要写《谏迎佛骨表》呢?是为“圣明除弊事”,韩愈的出发点是好的,他认为唐宪宗迎佛,无论于己,于朝廷社稷,都是不好的。
后来唐宪宗明白了韩愈的苦心,选择了原谅他,他说韩愈“大是爱我,我岂不知,然愈为人臣,不当言人主事佛乃年促也”“肯将衰朽惜残年”,指韩愈不惜一切,不顾自身,当时韩愈已经五十二岁了,自己难道还考虑这衰朽的老身?看到对圣明,对朝廷和社稷不好的事情,他一定要大胆站出来,说出来,不会选择明哲保身。
第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这句诗开始写景,云横,雪拥,不仅仅写景,而且有象征意义在。
这句诗,将景色写得厚重大气且沉郁,风格像极了杜甫和陆游。
韩愈被贬潮州,独自先启程,当时正值正月,大雪纷飞,他来到了蓝田县,大雪阻路,万里阴云笼罩着整个秦岭。
游子思家,开始远走他乡了,韩愈便发出家何在的感慨,这次被贬潮州,韩愈的家人随后也来到了潮州,令人感到可怜的是,韩愈年仅十二岁的爱女,病死途中。
在火中生莲——韩愈与潮州.唐元和十四年,韩愈贬任潮州刺史。
潮州一任不到八个月,他没有因为失意而消沉,反倒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一系列为民谋利的工作中。
他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明,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潮州百姓永远记住了韩愈,潮州的山水、路堤、亭台,很多都为纪念韩愈而命名,后人因此赞道:“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这份永远的纪念,不仅因为韩愈能写一手锦绣文章,而且因为他抛却了个人荣辱,脚踏实地地为老百姓谋福利、做好事。
居尘学道,火中生莲;德润古今,道济天下。
这恰是今天来谈韩愈的意义所在。
无论为文为官,无论是进是退、是荣是辱,只要能力之内,必应“民”字当先。
爱民如子,视民如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到这十六个字,才能得到人们发乎内心的拥戴,一生功业才会在百姓的口口相传中永世流芳。
——编者.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
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康熙二十三年的一天,清代两广总督吴兴祚一路向东,从广州来到潮州的韩文公祠。
远山如骏马奔腾而来,海天一色中的石阶高耸云表。
岁月凋零,人心不老。
吴兴祚感慨万分,题诗勒石。
这一年是1684年。
此后300余年,因为这首诗,吴兴祚与他倾慕不已的文公韩愈一道,被镌刻在中国南疆的文化碑林。
以这一刻为终点,时光向前倒退865年——这是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短暂的“元和中兴”已经攀到了顶峰。
唐宪宗励精图治,国家政治由动荡渐渐回归正轨。
这一年,是值得书写的一年:李愬讨伐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横海节度使程权奏请入朝为官;申州、光州全部投降;朝廷收复沧、景二州;幽州刘总上表请归顺;成德镇上表自新,献德州、棣州;刘悟杀节度使李师道降唐;成德王承宗、卢龙刘总相继自请离镇入朝……藩镇割据的局面暂告结束。
端的是轰轰烈烈、扬眉吐气的一年。
这一年,还有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小到同这一年的任何一件事相比,似乎都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恰恰是这件小事,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命运。
韩愈对潮州的贡献和评价韩愈,对潮州的贡献可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想想看,那个时代的潮州,地理位置偏远,文化氛围还比较薄弱,跟大城市比,真是差得远。
不过,韩愈这个人可不是一般角色,他就像是风口上的一只雄鹰,冲破了重重障碍,给潮州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你想啊,他当年受命去潮州当刺史,那可真是个挑战,毕竟那地方既不繁华,也没什么名气。
可韩愈偏偏就是喜欢这种“与众不同”的地方,他觉得这正好可以让他施展拳脚。
到潮州后,韩愈可没闲着,他首先就着手搞教育。
那时候,地方上很多人对读书不太感兴趣,韩愈这位文化大咖可不干了,他开始倡导教育,鼓励大家读书。
他不光是说说而已,还自己亲自下场,开办学堂,教那些孩子们读书写字。
想想看,他把文化的种子在潮州这片土地上撒下,后来这片土地上开出繁花似锦的文化之花,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啊!韩愈不仅在教育上下了功夫,还特别注重道德教化。
他倡导儒家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
他常常对那些青少年说:“做人要有原则,要有底线!”哎呀,听着就觉得振奋人心。
他的这些思想深入人心,潮州的老百姓慢慢也开始注重家庭教育,重视孩子的成长,风气变得越来越好。
不得不说,韩愈真的是用心良苦,为潮州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韩愈在潮州还搞了不少基础设施建设。
他知道,光靠文化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条件。
他关注水利,动手修水渠,解决了农田灌溉的问题。
想象一下,以前农民们一到干旱季节,那真是愁眉苦脸,现在有了水渠,大家都欢欢喜喜的种田,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得多。
这可真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好例子啊。
再说了,韩愈在潮州的文学贡献也是不得不提的。
他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尤其是那些关于潮州山水的描写,真是美得让人心醉。
他用生动的词句描绘了潮州的美丽景色,仿佛把那些青山绿水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些诗歌不仅吸引了当时的读者,后来的人们读起来也是感慨万千。
韩愈把潮州的自然之美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真是“妙笔生花”!话说回来,韩愈在潮州的影响力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开而消失。
韩愈赞美潮州的诗
【诗篇】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唐代〕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诵析】
起笔两句,用一个极其强烈的对比介绍自己被贬的原因:
因为给皇帝上了一封奏疏,早上上表,晚上就被勒令去往潮州。
“九重天”“路八千”,两个数字的对比一下子抓住了人的眼球,顺带着勾起了读者的好奇:
你韩愈到底写了什么东西,让皇帝这么生气?
后面两句,韩愈就在回答这个问题了:我要为皇帝除掉社会上的弊病,就算让这一把老骨头捐弃道路,也在所不惜。
韩愈并没有点明具体的事件,因为是写给韩湘的,事件本身不言自明。
而且这一类事情也比较敏感,应该不好写在诗中。
颈联两句,写的是韩愈此刻在蓝田关的状态。
云横秦岭,阻挡了自己望乡的目光;雪拥蓝关,马儿已经不想再往前走了。
云横秦岭和雪拥蓝关,到今天人们也还在用着,用来表示路途艰险,前途莫测。
最后两句是说给韩湘听得:
你小子远道而来,知道你是有心意的;那就拜托你,不要忘记在瘴江边上收了我的一副枯骨。
瘴江这里并不是具体一条江河,而是泛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瘴江边则就指代贬所潮州。
整首诗看下来,叙述、写景、抒情三个内容融会贯通。
既有英雄之奋烈,又有骨肉之哀惨,真切的情感溢于言表,打动了无数与之经历类似人的心灵。
潮州人为何对韩愈怀有无尽深情?广东是韩愈不堪回首的地方,他一生两次被贬的地方都是这里,第一次是他三十五岁因关中大旱上书言事,得罪了京兆尹李实,被贬连州阳山做县令;第二次是他三十四岁因不满唐宪宗迎请佛骨搞得京城乌烟瘴气而上《谏佛骨表》,得罪了皇帝,被贬潮州做刺史。
这两个地方都在今天的广东,一个在广东北面,一个在广东东面。
这对于韩愈是大灾大难,但对于当地人民却着实是件好事。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韩愈在连州未见太多功绩,而在潮州虽只有七个月的时间,但这仅仅二百多天的时间里却使潮州面貌焕然一新,影响深远。
今天的广东了不得,是经济发展的大省,但在唐代这里确是蛮荒之地,多瘴气,甚至禽流感、非典也是会有的。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七擒孟获”中有一段就是兵士们因为多瘴气中毒死亡,正因为如此本地人烟稀少。
加之,这里距离中原文明较远,文化教育普及率很低,此前考中状元的只有三人,但韩愈到这里立即掀起学习大潮,一时间读圣贤之书蔚然成风,此后百余年时间,潮州出的状元逾百人。
一个蛮荒之地,经韩愈的改造变成一个状元大州,这不是奇迹吗?以至于到了宋代,人们竟将这里比作孔子的祖国邹鲁。
韩愈在潮州为政清廉刚直,备受百姓拥护,还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件大实事,如大兴水利,废除奴隶制,还有一件令人津津乐道的传奇。
原来流经潮州的一条叫恶水的河里面经常有鳄鱼出没,当地百姓辛辛苦苦饲养的牲畜常为其所掠,成为当地百姓大害,苦不堪言,试过很多办法都无济于事。
韩愈见状想出一条除鳄之计,一日他召集附近的百姓到江边集合,当所有人好奇这个韩市长有何妙计之时,韩愈拿起事先准备好的一篇《祭鳄鱼文》高声朗读,大意是:你这条鳄鱼在这里为非作歹多日,伤及百姓,罪大恶极,现限你三日赶紧离开,如若不然,后果不堪设想,随即将事先准备好的猪投入江中作为饯行礼品。
韩愈此举遭致百姓议论,多有怀疑,可没想到,三日之后这条鳄鱼果真离开了潮州。
当然,据说韩愈在这里动了点手脚,他往水里投的猪全身涂满了硫磺,而这个东西正是鳄鱼的克星。
潮州韩愈古诗词潮州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素有“诗城”之称。
它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文化传统而著名。
潮州的文化底蕴深厚,涌现出许多文人雅士,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唐代文学家韩愈。
韩愈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诗词作品享誉一时,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介绍潮州、韩愈和他的古诗词。
一、潮州的历史与文化潮州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
早在汉代,潮州就是一个繁荣的港口城市。
在宋代以后,潮州逐渐成为广东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潮州的繁荣和发展给了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展示才华的机会,其中就包括了我们接下来要讲的韩愈。
二、韩愈的生平与作品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新郑人,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文坛巨匠,以其清新俊逸的才华和独立思考的精神而闻名于世。
韩愈曾在潮州任过官,他的一段悲壮离别的经历也与这个城市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他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潮州的深情厚意。
三、韩愈的潮州诗词赏析韩愈的诗词作品表达了他对潮州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怀念。
以下是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潮州悲歌行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诗通过描述秋天的江南景色,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寂静而美丽的境界。
诗人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凭借精致的艺术描写,将潮州的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
玉人吹箫的画面,更是给人一种恬静、安详的感受。
除了这首诗,韩愈还有许多其他的诗词作品也涉及到潮州和对潮州的怀念。
这些作品以其婉转动人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人不由陶醉其中。
四、潮州与诗词之美潮州自古以来就被誉为“诗城”,这里的文化氛围深厚,人文景观丰富多样。
潮州的山川、河流和建筑等都成为了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之源。
加之潮州的独特气候和繁荣的经济,使得这座城市充满了诗词之美。
潮州的历史文化传统也使得这座城市在文人和艺术家中享有盛誉。
韩愈潮州事迹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他在潮州期间,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实事,例如兴修水利、赎放奴婢、兴办教育等,被潮州人民视为偶像,并为其立祠纪念。
以下是韩愈在潮州的部分事迹:
- 韩愈上任后,听说潮州有溺杀女婴的陋习,极为痛心,写下《论佛骨表》,并上奏朝廷,请求皇帝禁止此等行为。
- 韩愈还主持了一项筑堤蓄水工程,就是后人所称的“韩堤”。
- 在潮州,韩愈还释放了所有奴婢,并禁止买卖人口,此举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韩愈在潮州的事迹展现了他关爱百姓、注重民生的为官之道,对当地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韩愈为何深受潮州人民的尊崇韩愈,生于唐代,字退之,谥号文公,世称韩文公,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合称"韩柳"。
韩愈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晚年担任朝廷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上造诣很高,是文学家、散文家、哲学家、思想家,也是政治家。
自古至今,韩愈的诗文广为流传,我们读书时就都读过韩愈散文《师说》,韩愈提出的"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坚持"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理念,成为我们至今尊师重教的先祖。
韩愈在晚年,元和十四年因为唐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也因为这件事被贬为潮州刺史,来到我的家乡潮州,使荒凉落后的潮州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潮州的山水也因为韩愈而改姓。
因为韩愈在潮州当官,潮州也就有了韩江,有了韩山,韩山脚下有了韩山师范学院,有了昌黎路,有了昌黎小学,韩山上也有了韩文公祠。
潮州人民世世代代感恩韩愈,韩愈也成为潮州历代官员学习的楷模。
那么,韩愈到底为何受到潮州人民的尊崇,韩愈在潮州做了哪些历史功绩,有了哪些主要的历史贡献?其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韩愈的德化潮州对群体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历史上,唐代中央大员被贬到潮州的为数不少,如张元素、唐临、常怀德、卢怡,等等,但他们基本上没有在潮州人心灵世界中占据一席之地,也没有留下什么可供后人观瞻的文化遗迹。
是因为他们虽为中央大员,但没有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们的名声不响,他们在潮州没有大作为,因此,他们也只是匆匆过客。
而韩愈则不同,韩愈在潮州仅仅八个月,就赢得了不朽的声名,永远活在世世代代的潮州人生活世界之中,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尊韩"几乎是唐宋以来中国历代文人士子的共同心理。
因为韩愈是大名鼎鼎的诗人、古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思想家,韩愈在文学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作为修武人,思想渊源于儒家,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韩愈与潮州
潮州人,不忘韩公恩泽,他们将一州的山川土地都慷慨赠给了他:山是韩山,江是韩江,木是韩木,路是昌黎路,庙是韩文公庙。
韩愈与潮州
从旧城东门出来,走过湘子桥就来到韩江的东岸。
在沿江岸往北走一小段路,就来到韩山脚下,韩文公祠依着山势而上。
在高处的一座主体建筑内,供奉着一尊比例比真人大了近一半的韩愈塑像。
就像杭州人为了纪念白居易、苏轼,把西湖上的两条堤分别称为白堤、苏堤一样,潮州人为了纪念韩愈,也用他的姓来命名一些重要的地方。
潮州对韩愈的纪念来得更加的隆重,城市东边的河流恶溪是潮州最重要的河流被改名为“韩江”,韩江以东的山原为“笔架山”“东山”,也改名为韩山。
潮州人称这是“江山改姓”。
韩文公祠规模宏大,屋顶白色的嵌瓷花草装饰精细而雅致。
韩愈的塑像就在这个建筑里坐着,穿过大门正好对着潮州城。
韩文公祠始建于宋代,在明清有过大修。
建设者们似乎希望,潮州人能这样一直活在“韩文公”的注视下。
然而韩愈在潮州任职仅有7个来月。
韩愈是唐代的著名文人和官员,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被明代文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和同代的柳宗元并称“韩柳”,他还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的美名。
这些表明他在文学领域的地位。
但在潮州,韩愈的故事更具体更饱满。
公元819年,韩愈51岁了,在唐宪宗李纯的朝廷内,他官至刑部侍郎。
这一年,唐宪宗下旨打开皇家寺院法门寺供奉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的浮屠塔,接指骨入长安供奉。
指骨先在皇宫供奉,再送至各大寺院。
从百姓到贵族,竞相礼佛,唯恐在后,“有的百姓倾家荡产以供奉佛祖真身”。
韩愈上书《论佛骨表》,力劝皇帝莫迎指骨,而是将其“投诸水火,永绝根本”。
“韩愈谏佛”令宪宗震怒,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在潮州的7个多月内,治理了水灾,在很大程度上除掉了韩江上的鳄鱼灾害。
史料记载,韩愈刚到潮州就听百姓反映说“恶溪有鳄鱼”,他决心除掉鳄鱼,还写了一篇《祭鳄鱼文》。
这
篇散文提到,韩愈派遣部下把一只羊、一头猪投入恶溪给鳄鱼吃,并劝鳄鱼离开潮州前往大海,七天内不离开就将其全部杀尽。
潮州当地著名文史专家曾楚楠认为,韩愈带给后代潮州人最大的影响是振兴了潮州的教育。
“潮州人为什么崇拜韩文公,从他来了,振兴当地教育,文化素质相对大大的提高。
”
韩愈在潮州建立了一批学堂,大兴文化教育。
资料介绍,韩愈找来了潮州有名的秀才和他一起办学,并将自己在潮州的所有俸禄几乎全部投入办学。
一个被贬至边疆的士大夫,却未因为远离庙堂而颓丧,而是在百越蛮荒之地栽下重教育、重读书的种子,使得潮州的好学崇文之风尚开始形成,并且延绵千年至今。
因此也有“韩愈被贬,潮州受益”的说法。
曾楚楠说,唐之后,潮州文化素养相对比较高。
潮州元代《三阳志》记载,潮州在南宋时曾有两座书院,这在当时非常罕见,所谓“潮二书院,他郡所无,文风之盛,亦所不及也。
”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也成了潮州人的格言,古代潮州文风之盛令人惊叹。
曾楚楠从史志中发现,在南宋末年潮州人参加科举的考生超过万人。
而当时潮州人大概7万户。
“以一户5口人计,整个潮州40万人。
半边天没有资格参加科举,去掉一半,剩20万人。
上岁数的老人、小孩去掉,青壮年才剩多少。
这种文化氛围如何?”
至今在潮州,总能看到一些人沉醉于笔墨诗词的世界里。
70多岁的曾楚楠有自成一体的书法。
我们一起吃饭时,在上菜之前他将自己最近写的一组诗歌递给了我。
和很多人一样,与别人交流诗词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当地人中书法写得好,对联出得好的人总是受到尊重。
潮州人家门口的对联,有楷书、隶书、小篆,一个80多岁的老头还发明了一种八卦体,每个字体看起来都有明显的八卦形。
配上家家户户精心种养的兰花等植物,总令人感受到一股悠然自得的文化味。
潮州地处广东东南隅,三面环山,这种地理位置使潮州被本地人习惯称作“省尾国脚”,有趣的是,中华文脉却在这个角落之城传承至今。
整整1200年多前,被贬官的韩愈开启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