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和潮州文化共19页
- 格式:ppt
- 大小:2.78 MB
- 文档页数:19
韩愈对潮州的贡献和评价韩愈,对潮州的贡献可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想想看,那个时代的潮州,地理位置偏远,文化氛围还比较薄弱,跟大城市比,真是差得远。
不过,韩愈这个人可不是一般角色,他就像是风口上的一只雄鹰,冲破了重重障碍,给潮州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你想啊,他当年受命去潮州当刺史,那可真是个挑战,毕竟那地方既不繁华,也没什么名气。
可韩愈偏偏就是喜欢这种“与众不同”的地方,他觉得这正好可以让他施展拳脚。
到潮州后,韩愈可没闲着,他首先就着手搞教育。
那时候,地方上很多人对读书不太感兴趣,韩愈这位文化大咖可不干了,他开始倡导教育,鼓励大家读书。
他不光是说说而已,还自己亲自下场,开办学堂,教那些孩子们读书写字。
想想看,他把文化的种子在潮州这片土地上撒下,后来这片土地上开出繁花似锦的文化之花,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啊!韩愈不仅在教育上下了功夫,还特别注重道德教化。
他倡导儒家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
他常常对那些青少年说:“做人要有原则,要有底线!”哎呀,听着就觉得振奋人心。
他的这些思想深入人心,潮州的老百姓慢慢也开始注重家庭教育,重视孩子的成长,风气变得越来越好。
不得不说,韩愈真的是用心良苦,为潮州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韩愈在潮州还搞了不少基础设施建设。
他知道,光靠文化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条件。
他关注水利,动手修水渠,解决了农田灌溉的问题。
想象一下,以前农民们一到干旱季节,那真是愁眉苦脸,现在有了水渠,大家都欢欢喜喜的种田,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得多。
这可真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好例子啊。
再说了,韩愈在潮州的文学贡献也是不得不提的。
他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尤其是那些关于潮州山水的描写,真是美得让人心醉。
他用生动的词句描绘了潮州的美丽景色,仿佛把那些青山绿水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些诗歌不仅吸引了当时的读者,后来的人们读起来也是感慨万千。
韩愈把潮州的自然之美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真是“妙笔生花”!话说回来,韩愈在潮州的影响力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开而消失。
韩愈在潮州韩愈(768—824年),世称“韩文公”、“韩昌黎”。
韩愈为潮州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印记。
唐朝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京城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
韩愈毅然上奏《论佛骨表》劝谏皇帝不要迎佛骨,为了维护社稷的稳定和百姓的安宁。
皇帝看后很生气,就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来做刺史。
缘此,潮州与韩愈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此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小编在这里讲几个与大家分享。
(一)韩愈祭鳄鱼古时候的韩江,有很多鳄鱼,会吃过江的人,把地方百姓害苦了,人们叫它做“恶溪”。
一天,又有一个百姓被鳄鱼吃掉了,人们谈鳄鱼变,人心惶惶。
韩愈知道后很着急,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于是便命令属下宰猪杀羊,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
只见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宣读《祭鳄鱼文》:“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迁徙于海……”据说在韩愈派人向恶溪投下猪羊并宣读檄文后,恶溪水面即出现暴风震雷,鳄鱼感其诚意,果然连夜西迁六十里,使当地再无鳄害。
事后,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叫做“韩埔”,渡口叫“韩渡”(又叫”鳄渡”),还把恶溪改叫“韩江”。
(二)韩愈过马牵山韩愈来潮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
他亲自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洪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
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再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筑堤线的标志,等到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要求按着竿标筑堤。
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
可是,当人们到了城北,一看,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经拱出来一条山脉,把北来的洪水堵住了。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
百姓们纷纷传说,这是“韩文公过马牵山”。
这座山,后来人们把它叫做“竹竿山”。
(三)韩愈设水布古时候,韩江里的放排工,又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一会儿跳下江,一会儿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因此常常得肚痛病和风湿病。
韩愈对潮州的影响说起韩愈,那可是文化圈里头响当当的大人物,尤其在潮州这片地界儿,他的故事啊,就像老榕树下的凉风,吹得人心里头那个舒坦,又带着几分历史的厚重。
想当年,韩愈老先生被贬到这潮州来,本以为是仕途坎坷,没想到这一来,却给潮州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简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成了潮州人心中的“活菩萨”。
韩愈一到潮州,那眼睛可不含糊,一眼就瞅见了这里的山好水好,就是百姓日子过得苦哈哈的。
他心里头那个急啊,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立马就卷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
他先是整顿吏治,把那些个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员整治得服服帖帖,让老百姓能喘口气,过上几天安稳日子。
接着,韩愈又干了一件大事儿,那就是兴办教育。
他深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于是亲自上阵,开办学堂,鼓励孩子们读书识字。
他还亲自授课,那学问,那口才,简直是“口吐莲花”,听得孩子们是如痴如醉,连大人们都忍不住围过来听。
这一来,潮州的文化氛围那是噌噌往上涨,人才辈出,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名城。
韩愈还特别关心民生,他看到潮州百姓饮水困难,就发动大家修建水利设施,引来了清泉,解决了百姓的饮水难题。
他还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让庄稼长得是又壮又实,百姓的粮仓那是满满当当的。
老百姓感激涕零啊,都说韩愈是“救星下凡”,给他立了碑,建了庙,世世代代供奉着。
韩愈在潮州的日子虽然不长,但他留下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他的故事在潮州民间广为流传,成了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每当夜幕降临,老人们就会围坐在一起,给孩子们讲述韩愈的种种事迹,那语气里充满了敬仰和感激。
孩子们听得是津津有味,眼睛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如今啊,你走在潮州的街头巷尾,还能感受到韩愈留下的文化气息。
那些古老的学堂、清澈的水井、肥沃的田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韩愈的功绩和贡献。
而潮州人民也始终铭记着这位伟大的先贤,把他当作自己的骄傲和自豪。
所以说啊,韩愈对潮州的影响那是杠杠的,他不仅改变了潮州的面貌,更改变了潮州人的心灵。
韩愈在潮州的传说韩愈在潮州的传说公元819年农历正月,韩愈带着耻辱、忧伤和失望离开长安,路过陕西蓝田关时,天正下着大雪,又传来了他的家人遭受株连被赶出京城、12岁的女儿病死路上的消息,悲愤万分的韩愈挥笔写下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
经过两个多月的颠沛流离,韩愈来到潮州,上任后立即视察当地的农业生产。
他下令开凿水渠,鼓励耕种,释放当地豪强掠取的奴婢。
潮州城外有一条河,经常有鳄鱼出没,伤害百姓,吞食牲畜,当地人把这条河叫作恶溪。
韩愈到潮州不久,就前往恶溪了解情况,然后组织具有捕鳄经验的人员,到河边驱除鳄鱼。
韩愈还写了一篇《鳄鱼文》,向危害地方的鳄鱼宣战。
如今,潮州人在传说当年韩愈祭鳄的古渡口上,修建了一座纪念亭子,表示对这位为潮州百姓做好事的落难官员的崇敬。
采访:“这块碑就是韩愈当年到潮州以后所写的一篇文章,叫《鳄鱼文》。
鳄鱼,潮州自古就有,但是在韩愈之前很多官员从来没有治理过。
韩愈上任还不到一个月,他马上就办了这件事。
相传韩愈这篇文章写完了,仪式举行以后,当天晚上又打雷又刮风又下雨,天一亮,整个江水都干涸了,结果鳄鱼往西跑了六十里,从此再不来危害老百姓了。
”韩愈在潮州最大的作为,就是兴办州学,提倡教育,韩愈为此捐出了他在潮州任上八个月的所有俸银,用于乡校的办学费用。
作为唐代著名的学者,韩愈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兴办学堂,把中原的教育和文化带到潮州。
韩愈在潮期间,还“以正音为潮人诲”,也就是推广唐朝的普通话、从事语言规范化的工作。
韩愈还启用当地优秀人才来管理州学。
采访:“当年潮州有一位叫赵德的,韩愈认为这个人完全可以胜任办学。
结果从一个没有官衔的人,一提就是海阳县尉,而且专门主管潮州的教育,所以尽管后来他(韩愈)调走了,潮州的教育不会受到影响,继承发展下去。
”作为唐代文坛上的领袖人物,韩愈一扫汉魏以来的奢靡文风,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成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潮汕民间故事韩愈的故事[韩愈走马牵山]唐代韩愈原在朝廷做大官,因写了一篇奏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皇帝看后很生气,就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来做刺史。
韩愈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
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拱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
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
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
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
”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山韩愈祭鳄鱼潮州的韩江,从前有很多鳄鱼,会吃过江的人,害得百姓好苦,人们叫它做“恶溪”。
一天,又有一个百姓被鳄鱼吃掉了。
韩愈知道后很着急,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便命令宰猪杀羊,决定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
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严厉地宣布道:”鳄鱼!鳄鱼!韩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
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
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夭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
七天不走,便要严处!”从此,江里再也没有看见鳄鱼,所有的鳄鱼都出海到南洋去了。
现在,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叫做“韩埔”,渡口叫“韩渡“,又叫”鳄渡”,还把大江叫做“韩江”,江对面的山叫做“韩山”。
韩愈设水布古时候,韩江里的放排工,又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霎时跳下江,霎时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于了又湿,常常得肚痛病和风湿病。
于是他们做工时便索性光着房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告到官府那里去。
官府交涉下来,放排工只好照旧又穿上衣服。
韩愈来到潮州后,这件事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跑到江边实地去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
第27卷第5期韩山师范学院学报Vol.27No.52006年10月Journal of H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Oct 12006收稿日期:2006)04)05作者简介:黄挺(1947)),男,广东揭阳人,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¹林大川5韩江记6(卷一,/庙联0),咸丰七年钓月山房刻本。
º两5唐书#韩愈传6俱同。
论韩愈治理潮州的文化理念黄 挺(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所,广东潮州521041)摘要:该文对韩愈在八个月的潮州刺史任上与大颠和尚的交往和兴办乡校两件事进行剖析,指出,必须把这两件事放到治国理政的层面上来理解。
与大颠和尚的交往,传达了韩愈吸取禅宗治心之长,用于治国济世的苦心。
而能够把治心与治国系联起来的,是/礼0的讲求。
用礼/化民成俗0,又要通过学校来完成。
为此,韩愈在潮州兴办乡校,目的是教平民以礼数,让他们懂得如何做个好百姓。
两个方面合起来看,表现了韩愈崭新的文化理念,也成就了他作为一个平民政治家的形象。
关键词:韩愈;潮州;治心与治国;乡校教育中图分类号:K 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83(2006)05-0001-05一清代林大川5韩江记6上,保留了一副韩祠佚联: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
¹楹联不知道是谁做的,林大川说,韩祠长联林立,就这联最被人传诵。
被传诵的原因,是它回答了许多人心中的疑问:韩愈才当了八个月潮州刺史,为什么潮州人这样景仰他,以至于/江山姓氏著千秋0(北京韩愈祠联语)?它说:韩愈之所以成为潮人的百世导师,是因为他改变了潮州这地方的文化面貌。
不是说韩愈贬潮之前,潮州没有自己的文化;也不是说韩愈贬潮之前,儒家文化对潮州没有影响。
不过,韩愈在贬潮八个月中间,确确实实给潮州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文化理念。
陈寅恪先生说:/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
韩愈到潮州的故事公元819年,韩愈任唐宪宗的刑部侍郎,因建议皇帝不要信奉佛教,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改派潮州任刺史。
刺史虽说是潮州最大的官,在皇帝眼里,就像已经被判“死缓”的地步。
潮州距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几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
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
韩愈此时,悲歌当哭,写下这首名篇,表达其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历经长途跋涉,从长安走了三个多月时间才到潮州。
按那时规矩,犯错误下放的官本一般都不问政事,因为怕惹火烧身。
但韩愈出于一个政治家的责任感,看到老百姓的疾苦不忍漠然,力所能及地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如办学校,兴教育,治水患,驱鳄鱼,解放奴隶,引进良种,甚至试着推广标准话。
到他调离潮州时,只在潮州任上不到八个月。
在许多官员来说,八个月能做成多少事呀,很有限。
但是,就是这短短的八个月,韩愈让老百姓看到了他勤政爱民的一颗心,他做到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鳄溪鳄鱼为害,他就带领军民在河边开“斗争鳄鱼誓师大会”,“命令”鳄鱼七天内必须滚出潮州。
天旱了,他与老百姓一起去祭大湖神,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他到山里祭山神。
尽管这些空话不能解决问题,但却赢得了老百姓的同情,何况在教育上真抓实干,把自己的钱捐出来,请自己的师兄赵德出来教学生,从此潮州开了一个新局面。
韩愈被贬到潮州短短八个月,便为潮州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
今天,千年以后的潮汕地区,崇韩敬韩一直成为习惯。
潮州城外鳄溪被改名韩江、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有胡耀邦题名的“韩文公祠”,旁边有韩山师院,街里有昌黎(韩愈号)路,市内有昌黎小学;潮阳大湖神庙旁有韩愈庙,公园里有景韩亭,灵山寺有韩愈塑像,山口有韩愈会大颠和尚的留衣亭,江堤上有驱鳄亭,真个是“潮州山水皆姓韩”。
潮州人为何对韩愈怀有无尽深情?广东是韩愈不堪回首的地方,他一生两次被贬的地方都是这里,第一次是他三十五岁因关中大旱上书言事,得罪了京兆尹李实,被贬连州阳山做县令;第二次是他三十四岁因不满唐宪宗迎请佛骨搞得京城乌烟瘴气而上《谏佛骨表》,得罪了皇帝,被贬潮州做刺史。
这两个地方都在今天的广东,一个在广东北面,一个在广东东面。
这对于韩愈是大灾大难,但对于当地人民却着实是件好事。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韩愈在连州未见太多功绩,而在潮州虽只有七个月的时间,但这仅仅二百多天的时间里却使潮州面貌焕然一新,影响深远。
今天的广东了不得,是经济发展的大省,但在唐代这里确是蛮荒之地,多瘴气,甚至禽流感、非典也是会有的。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七擒孟获”中有一段就是兵士们因为多瘴气中毒死亡,正因为如此本地人烟稀少。
加之,这里距离中原文明较远,文化教育普及率很低,此前考中状元的只有三人,但韩愈到这里立即掀起学习大潮,一时间读圣贤之书蔚然成风,此后百余年时间,潮州出的状元逾百人。
一个蛮荒之地,经韩愈的改造变成一个状元大州,这不是奇迹吗?以至于到了宋代,人们竟将这里比作孔子的祖国邹鲁。
韩愈在潮州为政清廉刚直,备受百姓拥护,还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件大实事,如大兴水利,废除奴隶制,还有一件令人津津乐道的传奇。
原来流经潮州的一条叫恶水的河里面经常有鳄鱼出没,当地百姓辛辛苦苦饲养的牲畜常为其所掠,成为当地百姓大害,苦不堪言,试过很多办法都无济于事。
韩愈见状想出一条除鳄之计,一日他召集附近的百姓到江边集合,当所有人好奇这个韩市长有何妙计之时,韩愈拿起事先准备好的一篇《祭鳄鱼文》高声朗读,大意是:你这条鳄鱼在这里为非作歹多日,伤及百姓,罪大恶极,现限你三日赶紧离开,如若不然,后果不堪设想,随即将事先准备好的猪投入江中作为饯行礼品。
韩愈此举遭致百姓议论,多有怀疑,可没想到,三日之后这条鳄鱼果真离开了潮州。
当然,据说韩愈在这里动了点手脚,他往水里投的猪全身涂满了硫磺,而这个东西正是鳄鱼的克星。
韩愈与潮州作者:明明来源:《广东第二课堂·初中》2016年第11期广东潮州市,有韩山,韩江,韩埔,韩渡,湘子桥等一系列历史名物。
韩愈与潮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诞生,可以从韩愈的一首诗说起。
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派使者去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书《论佛骨表》极力劝谏,为此触怒龙颜,被贬潮州。
当时的潮州,是南方一个荒僻而尚未开化的小城,与长安城相距千里。
被贬之际,已至人生暮年的韩愈,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对于一生仕途沉浮不已的韩愈来说,虽然屡遭贬谪,但这次却不是普通的被贬。
谏迎佛骨前的韩愈,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因功授职刑部侍郎,后又被委以为朝廷修订仪制、典章五礼方面的重任。
同时,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影响力与日俱增,一时学风为之转变。
韩愈从来积极提携年轻士子,早已桃李满天下。
此时的韩愈可谓处在人生最为“风光”的阶段。
而就在这样的人生节点,面对最高统治者的错误决策,面对浊世之风,韩愈毅然直谏,不惜陪上自己的仕途甚至生命,即所谓“肯将衰朽惜残年”。
如此抉择,不单单是“欲为圣明除弊事”,更是为践行儒家尽忠为民之道义。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被贬是韩愈信念的生命印证。
但对于潮州而言,却是一次历史机遇。
韩愈上任治理潮州,不过短短八个月,但他大力兴修水利,引进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以及激励文运。
潮州百姓大为受益。
尤其受益于韩愈的振兴文运。
潮州城从一个蛮荒之城,一举而成滨海邹鲁之地,从此举人进士不断,学风兴盛,民风醇化。
潮州百姓,念兹在兹,不忘韩愈的恩惠,于是潮州山水以韩姓命名。
韩愈的影响深入潮州的文化血脉。
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潮州人民为纪念韩愈,在韩山山麓,建成韩文公祠。
公祠历宋至今,数百年来,几经历史风云,仍矗立不倒。
韩愈刺潮(转载)韩愈刺潮(转载)潮州建制稳定的唐代,有很多着名的人物来到潮州,对潮州的生产建设及文化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这些人物中有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到潮州任刺史的李子兰,十四年调任湖南观察使,在潮州任职三年;贞元三年(787年)有御史中丞放任潮州刺史的李宿,两李都是正直为官、深爱人民,得罪于当局而被贬到潮州的,他们在潮州的西湖山上建观稼亭观察农业活动情况,促进潮州的农业生产。
潮汕文化历史:韩愈刺潮。
入潮州任职的还有不少大人物,如任过宰相的常衮,曾严禁卖官,堵塞后门,也在大历十四年九月贬到潮州任刺史。
会昌年间,宰相杨嗣复也谪任潮州刺史;任太子少保的李德裕,又于大中元年(公元847年),贬来潮州当司马(刺史助理)之职。
他们对于潮州社会的开发和繁荣,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唐代对潮州有着重要贡献的是韩愈。
他是河南孟县人,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教授),隔年,任监察御史,因上《论天旱人饥状》,得罪德宗皇帝,被贬到广东当阳山县令一年半,到51岁,任刑部郎中。
他是唐代的大文学家。
元和十四年1月(公元819年),因谏迎佛骨被贬到潮州任刺史。
他在这一年的3月25日抵潮州,而在同年10月调往袁州,治潮8 个月,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使人民世世代代纪念他,把江河定名韩江,把双旌山改名为韩山。
在韩祠里面有一面明朝嘉靖的碑刻,称颂韩愈“功不在禹下”。
足见后人对他评价之高。
首先是他关心民间疾苦,他一到潮州就访问群众,人们反映说“恶溪有鳄鱼”,他就前往观察,表示如不为民除害就是对不起人民,因此写了《祭鳄鱼文》,并驱除了鳄鱼。
同时,他很关心农业生产的发展,他在潮州写过《祭正雨文》、《祭界石文》、《祭大湖神文》,也在行动上祭神祈祷丰收,他认为如果天气不好,生产不好,人民缺乏衣食,国家也必缺赋税,把爱民与爱国统一起来,而且以对神的诚心去感动人民,化为夺取丰收的力量。
另一方面,韩愈在潮州认真团结各阶层人士,发扬积极因素,他虽因谏迎佛骨而被贬潮州,但仍敢于与潮阳灵山寺的高僧大颠往来,论理论佛,还留衣告别,暗示大颠要恢复正常人的状貌,引导拜佛的人民对佛教信而不迷,照顾各方人士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