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和世界体系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184.50 KB
- 文档页数:12
大二世界近代史复习知识点近代史是历史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从17世纪开始到现代社会形成的历史进程。
大二世界近代史是大学本科阶段的必修课,它涵盖了近代国际关系、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对大二世界近代史的复习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近代世界体系变革1. 西方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以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标志,结束了欧洲长达三十年的宗教战争,确立了以君主国家为基础的现代国际体系。
2. 巴黎和会:1814年至1815年,由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和英国四强国在拿破仑战败后召开的会议。
通过重新划定欧洲国界,确立了以平衡势力为基础的体系,维持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
3. 一战后的巴黎和会: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战胜国在巴黎召开的和会。
通过《凡尔赛和约》等协议,对战败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和领土调整,导致了二战的根源。
二、近代国际关系1. 帝国主义扩张: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列强开始对其他弱小国家进行殖民、控制和经济剥削,形成了帝国主义体系。
其中以英国、法国和德国为主的列强争夺非洲和亚洲殖民地的行为尤为突出。
2. 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近代历史见证了农民工业化和商品经济的崛起,以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
工业革命的推动使得工业产量大幅增长,资本主义逐渐成为主要经济模式。
3. 国家民族主义的兴起: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主义运动兴起,推动了许多国家的独立和统一进程。
其中,德国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以及巴尔干半岛民族问题都是该时期的重要事件。
三、世界大战和国际合作1.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至1918年,由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引发的一场全球性战争。
战争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经济崩溃,并最终导致了多个帝国的解体。
2.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至1945年,由法西斯德国、日本及其盟国挑起的一场全球性战争。
战争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结束后全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原因、过程及其历史作用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国际间的买卖而使各国国内市场得以联系起来的交换领域。
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和扩大,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
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国际贸易从区域性贸易发展成为囊括整个世界范围的历史。
资本主义创造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满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1、原因:⑴第二次工业革命本身促进了通讯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巩固和扩大了机器大工厂,提高了工作效率,推进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⑵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源。
市场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载体,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实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
⑶交通运输业的空前发展,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依托。
⑷以机器大工业为中心的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对立的国际分工体系趋于成熟,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2、形成过程:①从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此间起到决定作用的是新航路的开辟。
原先局限于地中海、波罗的海贸易,扩展到大西洋,随着西方殖民者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欧洲、亚洲、美洲、非洲逐渐联系在一起。
地区间的联系加强。
此处所指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早期发展时期极力开辟海外市场的种种表现和贸易的跨国现象,并不是说世界市场已经形成,因为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还不足以改造全世界。
②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60、70年代——世界市场扩展时期此时期,具有决定作用的是工业革命。
海外市场的扩大,商品需求的激增,提出了生产技术的变革要求,于是发生了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开展及向其他国家的扩展,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资本主义各国为夺取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世界。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世界近代现代的国际关系,如果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的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期:一、17世纪下半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开展了最激烈的角逐与斗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7世纪下半期至18世纪中期。
(1)特征:欧洲列强(英荷法)争夺殖民霸权。
(2)结果:英国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掌握海上霸权(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2、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1)特征:欧洲列强到世界各地强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加强对殖民地人民掠夺;欧洲资产阶级要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进行斗争(18世纪末19世纪初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为争夺巴尔干而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19世纪70年代的普法战争等)(2)结果: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激起了亚非拉人民的反抗(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海地独立运动;西属、葡属拉美的独立斗争;19世纪中期出现的亚非拉革命风暴);导致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神圣同盟的建立;维也纳体系的确立);法、俄势力削弱,德国势力开始崛起。
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特征: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世界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加剧。
(2)结果: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同时也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亚洲的觉醒;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在这一时期,英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实力强大,一度成为“世界工场”,所以始终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列强争霸的主要对手。
二、从“一战”后至“二战”期间为第二时期此时,美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与之相反,欧洲主要国家却因战争而遭受不同程度的削弱。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通过新航路,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第二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列强纷纷加人殖民扩张行列,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第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进行全球性的扩张,从而把全世界落后的自然经济地区纳人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四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进行资本输出,在世界范围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建立起来。
对资本主义的影响:世界市场的形成为资本主义的扩张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商品的流通范围得以扩大,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世界的影响: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大肆向外扩张,抢占更多的殖民地,加剧了东西方的差距,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
对世界的积极影响:为落后地区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加速了东方落后生产方式的瓦解,迫使东方向西方学习,。
专题世界格局的演变供稿人:犍为二中彭素蓉(此稿仅供老师参考,不足之处敬请指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16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欧洲为中心,英国占主导地位,东方从属西方的格局开始形成。
2.第二阶段:特征:列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
3.第三阶段:特征:为争夺世界霸权,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
美国参战,开始插手干预欧洲事务。
日、美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冲击。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关系的中心开始由欧洲向它的两侧——美国和苏俄转移。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所有条约或协定的总称。
确立:①1919年1月,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实质是分赃会议),签订包括)在内的一系列和约,形成凡尔赛体系。
②1921年,美日对德《凡尔赛和约》(内容p44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限制海军军备以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和一系列条约,形成华盛顿体系。
区问题;签订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内容p46打破:经济危机(1929——1933)引发政治危机,德、日等国为摆脱危机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逐渐打破了凡——华体系。
崩溃:凡尔赛体系结束:二战的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
华盛顿体系结束: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评价:(1)凡尔赛体系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2)华盛顿体系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
这是体系内部多种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资本主义战后统治新秩序,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世界近代现代史阶段特征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世界现代史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相互斗争和相互发展和学习的一部历史。
复习近代史注意几条线索:经济(世界市场)、政治、思想文化、国际关系(世界市场)、民族解放运动等,其中要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等原理来理解。
1、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14、15世纪至18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产生并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A. 14、15——17世纪早: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时期经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4、15世纪,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地中海和西欧一些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表现,有力地冲击着封建自然经济,瓦解着封建制度。
思想: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开始兴起。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形成和壮大,他们迫切要求冲破天主教会和封建传统观念的桎梏,获得民主权利,发展资本主义,于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这些斗争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世界市场:.世界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16世纪前,人类生活的各个地域基本上彼此隔绝。
新航路开辟,打破了这一状况,使世界各民族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国际关系: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及殖民掠夺和扩张,亚非拉的落后。
高考详细考点:经济+新航路开辟(必修二90):知道资本主义萌芽即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思想:文艺复兴(必修三112面)——实质;核心;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三杰及代表作品、走向高级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意义---解放思想,天主教权威受到挑战;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
宗教改革(必修三114)——原因;实质;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意义。
电气时代: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核心内容】新兴工业不断涌现,垄断资本主义到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但出现不平衡。
【阶段特征】1、总体特征:大企业时代到来,资本主义向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过度(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2、政治:(1)垄断资产阶级开始干预国家政治。
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2)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激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3)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更加健全,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日、德是个别、暂时现象);(4)新型的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亚洲觉醒:中国、印度、土耳其)(5)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合法斗争为主,经济斗争为主,有组织的斗争增加。
3、经济:二次工业革命(美德:迅速。
英法:缓慢。
日俄: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促进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产生垄断(组织),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4、思想: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爱迪生与电的应用,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理论(20世纪初));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文学艺术出现了新的成就(印象派绘画与音乐(德);现代主义、电影和电视)。
5、对外:(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2)主要资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斗争;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背景条件四、影响二、垄断的产生和发展(一)背景:1、资义发展,资产阶级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2、资义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3、少数大规模企业为追求高额利润,放弃自由竞争原则,控制商品生产、价格和市场;(二)产生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1929——1933年弊端显露;2、途径:生产和资本的集中;3、方式:兼并、联合、购买;4、表现: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价格和市场;5、形式:美国——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程度最高);6、行业:新兴工业和钢铁行业;(三)影响:1、积极:(1)实质:资义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是资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2)政治:主要资义国家过渡到帝义阶段,资义走向成熟;(3)经济:①优化了资本配置,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义的无序性,促进了资义经济的发展;②资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消极:(1)经济:市场被瓜分,价格被控制,必然影响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2)政治:①形成过程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造成社会不稳,阶级矛盾尖锐;②垄断资本家越来越多的干预国家经济政治生活,,资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的代言人;(3)对外:帝义对外输出资本,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加深了亚非拉国家两半程度;政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一)含义:主要指资本主义国家在形成、发展、成熟过程中,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通过殖民扩张、商品倾销、原料掠夺、资本输出和对世界的瓜分,使世界市场形成,确立了一个无所不包的世界整体。
二十世纪国际关系演变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①“一战”后帝国主义在相互争夺和相互勾结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基本特征②从战后初期的剧烈动荡转为和平发展,继而30年代的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崩溃;③主要矛盾从英美矛盾转为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①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州、中东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②战后初期,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等方面展开激烈争夺,美国主宰世界的计划落空,但暂时抑制了日本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确立并加强了在世界事务中的主导地位;主要史实③在30年代大危机影响下,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④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不设防区,严重冲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⑤30年代,由于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反法西斯国家与法西斯国家的的矛盾成为这一时期国际社会的最主要矛盾,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 这一矛盾基本得到解决。
2、雅尔塔体系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基本特征: ②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世界格局。
③改变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④深深打打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①联合国的成立;②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和德国分裂;③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实施“马歇尔计划”;主要史实④北约和华约组织成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⑤美苏争霸;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冷战)结束。
注意:雅尔塔体系、冷战、两极格局与美苏争霸的关系: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世界大国(主要是美苏)按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的原则划分政治版图与势力范围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冷战是美国二战后在欧洲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是美国全球霸权主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