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全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 格式:docx
- 大小:17.41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描绘自然,赞美自然”,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本课《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取了五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钱塘湖春行》、《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示儿》和《春日》。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朝代、不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的诗词,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和领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喜欢通过讨论和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的诗词,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的诗词,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诗词的意境和内涵,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合作、问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自然环境的美好和保护。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8首阅读鉴赏题中考题汇总(背诵带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目录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龟虽寿(曹操)赠从弟(其二)(刘桢)梁甫行(曹植)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目录《浣溪沙》晏殊《采桑子》欧阳修《相见欢》朱敦儒《如梦令》李清照一、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进”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答: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
表达一个女子对远行心上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2、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答: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3、有一诗句非常有“新意”,表现了诗人的创造性,是哪一句?答:“馨香盈怀袖”。
香气本来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但作者却能把它写得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很生动形象。
4、结尾两句诗人是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请分析诗歌结尾的内涵。
答:可贵。
这花本来没什么稀罕,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相思怀念的主题。
5、“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赞赏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请赏析。
答:“盈”字用得好。
“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
一个“盈”字,暗示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任花香盈袖,愁绪百结。
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主人公深深的思念。
6、这首诗涉及了主人公的动作细节,请指出本诗这一细节,并简要分析这一动作内涵。
答:“攀条折其荣”一句,主人公情不自禁的折下一枝花,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包含五首古诗词,分别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这些诗词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诗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对诗词意象的理解、情感的把握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首古诗词的背诵和理解。
2.难点:对诗词意象、情感的深入把握,以及对诗词审美价值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词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词的美。
2.诵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古诗词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古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诗词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古诗词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介绍五首古诗词的作者、内容和背景,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学习目标通过诵读,品词明意,体会词的文学美,提高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设计意图:古诗词重点是背诵和默写,难点是赏析,而赏析必须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才能赏析,而理解诗意的基础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有助理解诗意,所以制定通过来理解诗意,进而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的学习目标。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通过重点是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诗意,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也就是这节课朗读是基础,但是农村中学的学生比较害羞,朗读时会出现不好意思读的现象,在这方面要正面引导,只要有一个观众,也要做最好的自己。
在品词明意这个环节,去年天气、旧亭台、徘徊等词中等生可能不能理解,所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
三、重难点教学重点:品词明意,体会词的文学美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四、知识网路浣溪沙(晏殊)词牌名节奏重音诗意感情赏析五、教学过程(一)流程一1.诗词导入2000多年前,孔子站在大河边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00多年前,李白面对黄河疾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现代,朱自清也曾急切地寻找答案,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面对时光流逝,“宰相词人”晏殊又有怎样的感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浣溪沙》(板书题目和作者)(设计意图:以学过的名家惜时的诗句来导入,不仅是对旧知识的复习与整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很快带入情境。
)2.投影出示,作者简介请同学结合课下注释谈谈作者。
谁来说作者的字?朝代?家?做过什么官?他的成就?咱们把作者情况汇总一下。
投影出示晏殊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抚州(今江西临川)人。
景德初年,他刚十四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
仁宗庆历中,晏殊曾多次担任参知政事,兼枢密使,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为官清廉,秉直从政。
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量才录用地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职者,这份万言书声震一时。
晏殊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
风格婉约,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
他的名作《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历来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欧阳修,范仲淹皆出于其门下。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说有关作者的知识,然后教师通过出示投影的方式进行汇总,既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学习目标(投影出示)学生齐读:通过诵读,品词明意,体会词的文学美,提高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齐读,强化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来学习。
)4.解题:关于这首词的相关资料,我请一名学生来读。
(投影出示解题。
)这首词选自《全宋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
这首词写了晚春薄暮之时的景象,感叹光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对时光流逝的怅惘。
(设计意图:通过对题目的解释,使学生明白这首诗的主题。
)很好,接下来我们将穿越时空,回到北宋,一起感受晏殊的留恋与怅惘。
(二)流程二1.朗读——读出音乐美评论(1)整体把握,感知内容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朗读——读出音乐美(投影出示)先来听读录音,要求听清字的读音,注意诗的朗读节拍和重音。
(2)最后一个词的读音是。
这首词的上下片节奏一样吗?(强调读音:徘徊。
节奏:上片2∕2∕3下片4∕3,词中上下片划分节奏的方法不一定一样,词不像诗歌,诗歌比如是2∕2∕3的结构,那么通篇都是2∕2∕3,因为诗歌讲究对仗,每一句和每一句都对仗,整首诗都对仗,而词讲究长短句,这是一种新诗体,长短句就是每句和每句词不需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对,它淡化了对仗这种修辞在词中的用法,所以在词中就有可能上片和下片采用不同的结构方式,所以大家不用纠结上片是2∕2∕3,下片要不要在“无可”和“似曾”后边也划一划,4∕3的结构完全可以。
另外,下片的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本身就是一个词,不要把词读破。
)(3)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这首读一读。
(4)师:好,停。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点评)(5)师:读古诗,除了注意节奏,还要注意应该重读的词,大家请看大屏幕,绿色的字是要重读的,谁来试试。
指名读(点评)(6)要想把一首词读好,除了字音,注意节奏和重音外,还要读出感情来,而感情必须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才能读好,接下来咱们进入第二个环节。
(设计意图:听、读古诗,初步感受诗的内容,通过读准字音、节拍、重音等体会诗的音乐美,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练习朗读,以朗读古诗来促进理解诗意。
)2.研读——读出诗意美(投影出示)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这首词,可以和小组交流。
(小组活动,质疑,解答。
)师: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举手。
生:学生发言,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共同解答。
师:接下来,咱们来一起来品词明意(投影出示:品词明意)师:“一曲新词”的一曲是什么意思?(生:一首)师:为什么说这首词要用“一曲”呢(生:不知)师:因为词是可以配上谱子唱出来的。
所以说一曲新词。
师:第一句的意思就是听着新词谱成的歌,喝着酒,可见诗人的生活多么的惬意。
师:来看第二句,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天气”的意思是生:去年这个时节的天气师:第二句的意思是,生:去年这个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旧存在师:第三句。
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写景,那么多的景物,作者为什么选择夕阳西下呢?咱们都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师:夕阳西下,就是太阳落山,太阳落山说明这一天就要过完了,所以在上片作者通过新词旧景的对比,以及夕阳西下的景物描写抒发昨是今非的惆怅,感叹时光流逝。
师:谁来说说上片的意思。
师:来看下片,“花落”是什么意思?生:花谢,师:花谢,点名了季节,说明这是暮春,这么美好的春天就要结束了,真是可惜呀!这是作者在感伤春天的离去,心情一定很低落。
师:下一句是“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归”的意思是?生:燕子飞回来了。
师:对,燕子飞回来了,说明又是一年过去了,花落是自然现象,谁也没办法,“燕归”是自然规律,所以作者把自然景物和诗人的感受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来表达春光易逝,怀旧伤春之情。
师:谁来翻译下片。
师:好,现在,咱们理解了词意,就可以带着感情读这首词。
咱们一起来看屏幕(投影出示下一张)师:第一句听着歌,喝着酒,生活和惬意,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读?生:轻松。
师:第二句写去年的天气和旧亭台,应该以什么样的口吻读。
生:回忆的口吻师:第三句呢?夕阳什么时候再回来?用什么语气?生:怀疑的语气师:第四句,花落了,春天要过去了,谁也无可奈何,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表达这中无可奈何呢?生:降调师:第五句,似曾相识燕归来,作者一定在想,这燕子是不是去年的那只燕子呢?作者说似曾相识,所以要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
师:最后一句,作者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来来回回的走。
他肯定不是单纯的走,一定是一边走,一边思考。
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生:低沉而缓慢。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这首词。
师:接下来,咱们先分小组读。
一会咱们比一比谁读的好!师:谁来展示(点评)配乐师:请大家用散文的语言写出这首词的画面。
(5分钟)生:指名读师:写不好,是因为没有注意这首诗的意象,咱们来欣赏一篇范文,看看,名家是怎么写的?(投影出示)师:谁来读一读。
师:一首词,除了会读,还要会赏,接下来咱们进入第三个环节。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究、集体解决的方式来完成目标。
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翻译古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自己结合课下注释也不能翻译的字词,提高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最后,小组也解决不了的由全班共同解决,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3.赏读——欣赏文学美(投影出示)师:请大家选取其中一个角度,进行赏析,用这样的方式写“从()中,赏析到()美。
理由是()”(3分钟)温馨提示:炼字之美、炼句之美、对比之美、景物之美、哲理之美、画面之美、修辞之美、内容之美、情感之美、语言之美……师:诗词注重积累,这首词背过的举手师:指名背师:齐背师:默写。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默写。
师:指派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判卷并改错,满分10分,错一减1,减完为止,给到黑板前默写的同学判完卷后,指令同桌交换判卷,错一改三。
(设计意图:古诗赏析是学习古诗的难点,所以通过提示学生赏析古诗的角度来让学生赏析古诗,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这个环节在答题模式上,我们把赏析和仿写综合在一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流程三1.小结师:今后咱们学诗词时,也要像今天这样,先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重音,理解诗意后有感情的读,来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2.结束语让我们以一篇《浣溪沙》的扩写,作为今天的结束语吧!绿蚁新醅酒,我小酌着,染着醇香的一阕新词,在宣纸上开出娴静的花来。
又是一年暮春时节,又是桃雨柳风的旧天气,又是枕霞撷月的小亭台,只那情怀、不似旧家时。
夕阳如血,已薄西山,夕阳啊,你几时又会重回碧落?我伸出手,却怎么也握不紧匆匆的时光。
人生如梦,匆匆如白驹过隙,这般无可奈何。
繁花落尽,那质朴而孤独的枝干,难道就是生命的本来吗?燕语呢哝,我顿生似曾相识之感,但花落仍再生,燕去春又回,光阴荏苒,逝去的,却再也唤不回。
曲径通幽处,我漫步在落英缤纷之中,任凭思绪在脑海发酵着,踱入庭院深深。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首古诗的扩写,提高学生的鉴赏力、想象力和写作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