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简论
- 格式:docx
- 大小:34.57 KB
- 文档页数:8
简述中国书法中的哲学精神卫文明对于书法,古往今来有各种各样地认识和理解。
说书法是汉字的艺术造型,也有说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林语堂说,“书法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美学观念的基础。
”;宗白华说,“书法代替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
”而唐朝张怀瓘提出了“文则数言及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
”,他的话引证了“书为心画”的观点。
可见,书法是以文字(汉字)书写为基础,通过线条为表现手段,借助笔墨表达来追求自然物象之美,体现人格审美象征性,以达到对自然真理的感悟和追求,实现人文价值情怀,并且实现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然而,由于近现代受西方西学思潮的兴起和影响,尤其受到西方艺术思想的冲击,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全盘西化。
近年来很多国内外书法界的朋友,非常担心,传承了三千年的书法艺术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没落。
他们认为,纵观历史,书法文化艺术所遭遇的严峻挑战,无逾于今日者。
数千年来,书法在中国的社会生存中地位显赫。
许多位帝王的躬行实践和大力的提倡,士大夫的作为安身立命的首要技艺,以及全社会高度一致的认同趋向,使书法文化的传承从未遇到过大的危机。
而今天则不同了,在当今的现代社会里,高科技的日益发达,使书写由手工劳动变成了键盘上计算机的自动操作,地球村的逐渐一体化又使得中国独特的书法审美体系面临西方美学理论和戒律的冲击。
他们的危机感是有道理的,是有所依据的,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认为书法作为一门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在它的传承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却始终是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特质。
书法的魅力,归根结底来自其丰富的中华民族哲学的表现力,这一点是计算机打字永远无法取代的。
书法艺术,要以自身价值的确立为目标,而确立的标准就是中国优秀的哲学思想体系。
要树立这样一杆标尺,取得和西方文明和思想的平等对话权。
中国的优秀哲学思想不仅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精髓,更应该是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应该对全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分析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人民积淀千年智慧和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精神分析进行探讨。
1. 尊崇传统文化中国书法艺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充分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传承。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艺术家们通过笔墨纸砚的运用,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发扬融入作品之中。
书法艺术家通过研习古人的字帖,如《兰亭序》、《二王帖》等,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延续至今。
2. 追求艺术之道中国书法艺术强调“心境、气韵、神韵”,注重艺术家的修养和内涵。
书法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要求意境与技法的完美统一,既注重技术的准确性,又要有情感的抒发和艺术的灵感。
通过对书法的修炼与体悟,艺术家们追求一种超越物质的境界,在笔墨间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3. 启迪人心中国书法艺术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表达方式,能够直接启迪人心,激发人们的灵感和共鸣。
书法作品通常以简洁、凝练的方式表现出文字的魅力,唤起人们的思考和感悟,并传递出人生哲理和智慧。
书法艺术家们运用自己的才华与智慧,通过艺术作品传达出的情感和感受,引发观者产生思考和共鸣的回响。
4. 倡导思想与品质中国书法艺术在传承与发展中,始终倡导良好的思想和品质。
中国书法追求“字正、书法正、心正”,要求书法家不仅要熟悉技法,更要注重道德修养。
在书法家的作品中,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展示,更是一种心灵的显露。
书法艺术的创作背后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和品质,体现出人们对美好、高尚的追求。
5. 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中国特色。
它在形式上多样且丰富,不仅有隶书、楷书等书体,还有草书、行书等不同的风格。
书法作品中常见的横竖撇捺、虚实相宜、秀丽的节奏感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标志。
这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使中国书法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的辨识度与美誉度。
书法的文化精神书法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崇高精神。
中国古代文化强调美和德的统一,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品德修养。
在书法中,无论是隶书、楷书、行书还是草书,都要求写者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人品修养。
书法中的“气韵生动”是通过书写者的修养而产生的,它要求书写者以正派操守和崇高情操来对待书法创作。
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追求崇高境界的修行。
书法传递了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强调君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和谐、尊重和礼仪。
这些价值观在书法中有着深刻的表达。
书法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美感和匠人的精神,注重书写的规矩与礼仪。
书法中的“字有如其人”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关系。
书写者通过书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传达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书法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
在中国,书法被赋予了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书法的美不在于形式和技巧,而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深邃的意蕴。
中国的书法注重墨韵、笔画和结构的和谐统一,通过书写者的艺术创造力和感悟力,使文字与意境、形与神达到最佳的统一。
书法的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和美的独到理解,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内心境界追求的关注和追求。
书法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智慧。
中国的书法是中国古代文化悠久历史的结晶,也是先贤智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书法中,有着丰富的艺术理论、技法和研究。
中国古代书法家通过对书法的研究和实践,建立了一系列的理论体系和技法,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通过研究中国的书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智慧,认识到书法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博大,传达了中国文化的崇高精神和传统价值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和智慧。
通过学习和欣赏书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分析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书写工具与表现方式,更是对中国古人的思想、道德、品格以及审美追求的完美体现。
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古老艺术的价值与魅力。
中国书法艺术传递着浓厚的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文人学士倡导“士风”,视书法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
通过书写,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展现个人的情操和风采。
书法作品不只是文字的展示,更是文人的修养和人格的展示。
通过笔端的神韵和气息,中国书法艺术传递出对人类生活的深切关怀和人文关怀,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体现着对自然的崇敬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中国古人将自然界的山水草木视为书法的灵感和题材,通过笔画的运用展示出自然之美。
中国书法追求的是以极简洁的笔画勾勒出万象的境地,揭示事物的真实本体。
书法作品要求气势磅礴,寓意丰富,寓意着中国古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
中国书法艺术还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审美注重整体的和谐美和精神意蕴的表达。
书法艺术追求的是“气韵生动”,即通过线条的秀丽流畅和墨色的醇厚浑然,表达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息,展示出对美的追求和对精神境界的追逐。
通过观赏书法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增强审美的眼光和品味,培养对美的追求和鉴赏能力。
中国书法艺术传承了儒家文化精神、展示了人文精神、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和积极态度,同时又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观念。
这些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使中国书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有助于人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强大魅力,并且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书法的文化精神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精神。
书法的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尊崇文化传统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历史悠久、积淀深厚。
中国的书法经历了悠久的发展历程,追溯到甲骨文、金文等古老文字,一直延续到现代楷书、行书等不同的字体风格。
书法艺术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流派,代表着不同时期的文化风貌。
书法家们在对传统文化的不断研究和传承中,认识到书法传统的独特价值,并将其作为自己创作的源泉和灵感。
二、追求内涵与境界书法追求的是内涵与境界,而不仅仅是形式与技巧。
书法家通过研读古代经典作品和批评评论,体悟其中的哲理和情感,将自己的思想感悟融入到书法作品中。
书法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呈现,更是个人心境的抒发和表达。
书法家们注重的是作品的氛围、神韵和内涵,追求米黄、宣纸、硬笔、软笔等各种材质与工具之间的搭配,力求实现写意与结构的统一,传达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崇尚审美与艺术追求四、强调人文精神与情感传达书法家们注重塑造具有人文关怀的作品,通过书法艺术来表达自己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与感受。
书法作品中蕴含了作者对于人性、伦理关系、道德准则和社会价值的思考。
通过书法的笔墨韵味,书法家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传达给观赏者。
书法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丰富多样,有的表达对自然的敬畏,有的表达对乡土文化的热爱,有的表达对人生的冷暖,有的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反思等等,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广阔内涵。
书法的文化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尊崇传统、追求内涵与境界、崇尚审美与艺术追求以及强调人文精神与情感传达等多个方面。
通过研究与欣赏书法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分析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凝聚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承和表达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
通过分析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在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上。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将书法视为修身养性的途径,通过练习书法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在这一过程中,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方式。
中国书法秉承了“天人合一”的艺术理念,追求“心意相通、笔墨相应”,强调“心灵感应、笔墨相依”,体现了古代文人追求高尚品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中国书法艺术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精神内涵。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在其崇尚自然的艺术追求上。
中国古代书法家在书法创作中,首先追求的是自然美和自然法则。
他们借助自然界的万物生长、变化、运动的规律,从中汲取艺术灵感和营养,力求使书法作品具有自然的魅力和生命力。
在书法创作中,强调用笔墨表现自然界的山川河流、风雨云霞、花鸟虫鱼等自然景观,以及自然界的变化和运动。
通过书法艺术,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的尊崇和敬畏之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大自然的感悟和理解。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在其崇尚审美情趣和意境表达上。
中国古代书法家在书法创作中,注重书法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意境表达。
在书法作品中,追求意境的深邃和审美情趣的丰富,强调书法作品的意境表达和内在含义。
书法家不仅注重书法作品的技法和形式美,更注重作品所表达的精神意境和情感内涵。
中国书法艺术强调意境表达和审美情趣,追求笔墨意韵的传神和灵动,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审美情趣和意境表达的崇尚和追求。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在其崇尚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上。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简论彭其汉摘要: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积淀了国人的深层智慧,凝聚了中国文化的内在基因,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书法之滥觞,其深层次的文化性自古至今贯穿于书法教育的始末。
进入20世纪,传统文化受西方外来文化的的影响,学科分类思想日益为我国教育体系所重视,在这样的教育大背景下,“书法学”体系便应运而生。
然而在书法教育的过程中,西方快餐文化的充斥已使得书法的传统文化性愈来愈弱。
现代科技等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诸如电脑的普及)等等导致书法蕴含的艺术精神丧失殆尽。
关键词:书法艺术美学精神人格精神人文精神绪论:书法是以汉文字为载体的文化性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标准都要上升到书法的艺术精神,书法艺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门独特艺术,是民族文化、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所显现的文化现象。
在书法艺术的创作表现中,体现出“写”的意与天成,书法艺术的作品不能只是汉字勾画出的线条、符号,其中应该体现出一定的美学精神,表现人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书法对修身养性,陶冶性情,提升境界的重要性。
不能简单的把中国书法艺术看作是一门纯粹的艺术形式,更不能把他看成是纯粹的视觉艺术,计算机软件里的艺术字体更不能与书法艺术沾边,否则书法会失去它的艺术性,民族性,独特性,也会失去他的世界性。
因此,发掘、保存、传承中国书法艺术精神是迫不及待的,又是任重道远的。
一、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书法指书写的法度。
1、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
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
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雕刻刀、雕刻机、日常工具(主要是指质地比较坚硬的,能用来书写的五金、生活工具)等。
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品种之多,不胜枚举。
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2、狭义而言,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
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
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3、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
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2)、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
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的搭配都是书写者较为关注的内容。
与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形式意味很强。
古人所谓“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有关汉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它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极具指导意义。
(3)、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法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
与其他文艺理论一样,书法理论既包括书法本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其美学理论,而在这些理论中又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
比如关于书法中如何表现“神、气、骨、肉、血”等范畴的理论,关于笔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论以及创作论、品评论等等,都是有着自身的体系的。
(4)、书法艺术本体包括笔法、字法、构法、章法、墨法、笔势等内容。
书法笔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内容。
笔法也称“用笔”,指运笔用锋的方法。
字法,也称“结字”、“结构”,指字内点画的搭配、穿插、呼应、避就等等关系。
章法,也称“布白”,指一幅字的整体布局,包括字间关系、行间关系的处理。
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浓、淡、干、枯、湿的处理。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由此可知唐代书法的法度追求最高、最严谨,唐代书法成就也是书法史上最顶峰的。
二、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神1、书法艺术的线条美线条是书法的基础、灵魂,是书法赖以延续生命的重要媒介,也是书法家表情达意,精神、气质和学养得以流露的媒介。
汉隶的出现是书法艺术中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没有一种书体的表现力能与它相抗衡。
当然,更为直接的则是在于汉隶的主要贡献——解放线条,它对于我们研究线条美有决定性的影响。
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首先被欣赏者感觉到的也是线条,所以它也是欣赏者沟通书家的桥梁。
通过线条,欣赏者可以获得精神上美的享受,心灵上的慰藉、净化和震撼。
中国书法的毛笔工具为线条美的高层次塑造提供了极理想的支持。
欣赏者可以把线条作为审美对象,从视觉上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书法家们也把线条看成其作品的一种生命象征。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碑评第十八》中,有过这样的一段论述:“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
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逆,可谓美矣”。
在这里,“筋”、“骨”、“血”、“肉”四者,都是针对书法线条而言。
康有为认为书法线条美犹如一个人生命体的美,它体现出书法美的最高原则。
在中国书法艺术领域中,书法线条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力量感这里所谈的力量感,是书法中的一种巧力,是掌、指、腕、臂在人的意识协调和控制下且融合了书写者审美观念、书写经验的自然运动。
中国书法一贯强调笔力,卫夫人的《笔阵图》有云:“下笔点画。
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东汉蔡邕则在《九势》中指出:“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肌肤就是线条美的形式感觉。
一般而言,下笔有力,线条就美,就有丰富的肌肤内涵。
“在技巧之力中仍然有明和暗的对比关系:线条头尾顿挫转折者是谓‘明’,线条中截平稳运动的貌不惊人的力是谓‘暗’”。
这段话指出了线条力度美的真正所在。
富有力度的书法艺术作品之所以美,是因为它能使观赏者在这种凝固而静止的字形中领略到生命的风采、心灵的律动。
如果笔力弱薄,书法美就无法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
(二)立体感对于书法这一平面的艺术形式而言,立体感是一个矛盾的说法。
因为线条本身是平面化的存在,根本不可能符合三维空间的物理标准。
但是一副书法作品如果缺乏立体感,线条就单薄乏味,不耐看。
真正的立体感应是沉着、浑厚的并能让人感受到线条中蕴藏的丰富信息。
简要地说,书法所强调的立体感是一种抽象地经过提炼的空间。
在创作具体的书法作品中,又因书体不同以及书者的审美趣味各异而自具形态。
强调线条要具有立体感,当然与中国人的传统精神有密切的关系。
任何一种审美意识都离不开社会内容的制约,书法自也不例外。
如女书家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指出:“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这段话的推理公式是:书法——用笔为先;用笔——中锋居重;线条——要有立体感才美。
从书法美的角度来看,中锋技巧是绝对的。
而侧锋技巧是相对的,它无法独立运用,只能与中锋互相交替补充。
而且不能处于主要地位。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书法讲求笔法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线条美,而线条美中最主要的一条是立体感要强,要有厚度。
我们可以改造用笔的方法,但却无法跨过这个终极的书法美的目标。
它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技巧问题,而实质上是一个美的问题。
(三)节奏感我们从书法作品的节奏感里可发现一种活力,然后在活力里面体验到了生命的价值。
节奏的原则就是对比的交叉。
落实在书法形式上,则是空白与墨迹之比,空白大小之比,空白形状之比,墨迹点线之比,乃至墨迹粗细、干湿、方圆、转折之比。
大凡构成一种对比,都含有节奏的元素。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便是节奏之本。
线条在构成过程中笔的运动特征——松紧、轻重、快慢,就是线条节奏的具体内容。
种种运动的性质和种类也有不同,不管是何种性质的节奏,都是对比着而存在。
毛笔书法能够表现出很多书法家的个性。
每位书家生命的活力都体现了线条节奏感的审美价值。
如:空间节奏、用笔起伏节奏、空白节奏、方向节奏等。
节奏的原则相对于力量感、立体感的原则而言,似乎显得较为简单。
因为对力度和线条的厚度,我们都能从一个实际的起点出发,在外观形态上对此作深层次的描述。
但对于节奏而言,可视的形态比比皆是,不可视的深层内容又不仅仅是书法方面的内容,还牵涉到生理、心理方面的问题。
立体感、力量感与节奏感基本上囊括了线条审美意识的全部内容。
不仅如此,即便是在书法的运笔技巧方面,“三感”的存在也已经包括了技巧的全部空间内容。
力量感的构成是依靠提、按、顿、挫、转、折、方、圆,强调的是一种用笔的起伏——上下运动;立体感的构成,则依靠中锋为主的用笔,而笔法则落实到线条美的具体范围,追求的不只是在平的纸面上画出线,而是要塑造出立体效果;节奏感的构成是依靠速度的控制、断续连贯、轻重徐疾,有个推移过程,因此具有时间属性。
立体感与力量感,平面运动与上下运动,构成了立体的动作空间,再加上一个节奏感,又构成了时空对比,三者互相交叉,相互渗透,形成了书法技巧的最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2、书法艺术的独创美书法与国画一样,是东方独特的一种“美的艺术”。
欣赏书法艺术,不仅可以启发人们的思想情操和审美趣味,而对于欣赏者本身可提高其艺术之境界。
书法不可能像绘画那样具体描绘现实中多种事物。
然而,它的一点一画却能构成其特殊的艺术语言与韵律。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使人百看不厌而又有嚼榄的回味,这就是人的视觉对于这件作品所具有的形体和动态美产生的感受。
由于书法艺术于形体上分真、草、行、隶等不同书体,每种书体又有不同的风格与流派,再加上各人的性格、气质、艺术渊源和生活阅历不同,所以,其风格也就迥然各异了。
从欣赏的角度上说,也无绝对一致的标准。
但是,大凡称得上成功的作品,必有其吸引读者的地方,即书法的“功力”。
其内涵约可包括:笔法、墨法、章法、气韵等方面。
功力并非只体现在点画之中。
因为书法作品大多是积字成行、积行成章、成篇的整体。
“一点成一画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既要注意笔与笔之间的相互呼应,又要把部份美与整体美配合起来。
至于行书、草书、则不能单从一字去看;而是要看到这个与那个字,这一行与那一行,乃至整篇的笔力、笔势、笔意、疏密、张弛、均衡、向背配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