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docx
- 格式:docx
- 大小:79.06 KB
- 文档页数:7
训诂学考试资料训诂学复习重点A.概论部分:第一讲1、训诂产生的原因。
①时代有古今②地方有南北③文词有雅俗※ 2、训、诂概念及“训”和“诂”连言的含义。
①“训”先秦时已经多见使用,《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本意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
“训”也可以专指古书注解的一种,在篇名后加上“训”字②“诂”字始用于汉代,“诂”也可以做“故”,指古语、名词。
引申之,解释古语也叫“诂”。
“故”和“诂”是古今字。
③从汉代开始,出现了“训诂”一词。
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动词时是一个动宾短语,即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时,指对古语所作出的解释。
3、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与语义学关系至为密切。
训诂学是以语义为核心的,解释古书中的字和词的含意是它的主要内容。
文字、音韵、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运用,也是服务于解释语义这一基本目的的。
2)与文字学的关系。
根据字形推求字义、词义。
3)与音韵学的关系。
①识假借②因声求义;语音不断发展变化③探义根,明孳乳。
4)与语法学的关系①明语词;②识辞例(即构词法、词法、句法)。
词的具体义是由语言环境和语法决定的。
5)与修辞学的关系训诂既要讲明文意,必然要涉及各种修辞手段,也就是说,必须通过词面的意义,从词的含义和潜在意识挖掘文意。
6)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典文献学包括的面很广,而和训诂学关系比较大的,有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和辨伪、辑佚等。
7)训诂学和校勘学古籍多讹误,只有建立在文字准确无误基础之上训诂才是可信的,这就需要进行校勘;而校勘古籍又需要一定的训诂学知识,故训诂学和校勘学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8)训诂与语文(古文)教学第二讲1、训诂的内容。
①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
训诂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在解释字词。
②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等内容※③阐明语法——串通句意时,注意确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暗示语法结构。
训诂学期末复习资料训诂学是研究文字的发音、义理和用法的学科,是汉字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汉字的学习中,训诂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大家进行训诂学的复习和提高,本文将从训诂学的定义和目标、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训诂学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一、训诂学的定义和目标训诂学是对文字进行解释和研究的学科,它的主要目标是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文字。
在古代,文字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准确地理解文字的含义对于有效沟通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训诂学的目标就是通过对文字的发音、义理和用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为正确理解和使用文字提供理论依据。
二、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字义的辨析、音韵的考证和文献的整理等。
字义辨析是训诂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它通过对文字的用法和语境进行分析,准确理解文字的具体含义。
音韵考证是训诂学的另一重要方法,它通过对文字的音韵演变和变异进行研究,揭示文字在声音上的演变规律。
文献整理是训诂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揭示文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
三、训诂学的应用训诂学在古代主要应用于文字的翻译和解释,为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现代,训诂学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首先,训诂学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文字,提高语文水平。
其次,在文化传媒领域,训诂学可以为文字的传播和交流提供理论指导,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传达效果。
此外,在文化产业中,训诂学可以为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提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总结起来,训诂学作为研究汉字发音、义理和用法的学科,在汉字学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训诂学的定义和目标、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应用领域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训诂学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希望本文的资料能够对大家进行训诂学的复习和提高提供一些帮助。
如果你有兴趣和需求,建议深入学习相关的教材和参考文献,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训诂学水平。
《训诂学》复习资料14汉语言文学田昭波一、填空题1.“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享所作的《毛诗训诂传》。
2.音韵学汉末受佛学声明的影响,发明了反切注音法。
3.语音学,语义学,语法学是由王力先生提出来的。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号称“五经无双”的许慎编写的。
5.王圣美提出“右文说”的观点。
6.清代戴震提出义理之学、文章之学、考核之学。
7.第一部方言词汇著作是西汉杨雄撰写的《方言》。
8.上古音是指先秦两汉。
9.章太炎先生提出“国学”。
10.黄侃(章太炎学生)亦曾留学日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和经学。
二、名词解释1.声训:声训又称音训。
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推求词义的来源,以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就声音关系而言,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2.集解:集解是由注释者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解释,权衡取舍,间出已意。
3.注;“注,灌也。
”注书一义由灌注之义引申而来,注也是对经籍的解说。
4.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或:疏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5.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6.章句: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是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7.正义:正义又名“疏”,也称“注疏”、“义疏”,即“正前人之疏义”的意思,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
8.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
“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三、音形义分类音形义精髓:因声求义,以形索义,音近意通。
文字学上:音(字音),形(字形),义(字义),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
也就是:音:读音形:写法义:意思音,是指一个字的发音,如“铱”发音为“yi1”.一个字至少有一种发音,也可以有多种发音.有的字虽然只有一种发音(如“啊a”),但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变音.例:在句子“你啊!”中,“啊”发“呀ya”音。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训诂学简答题P91、训诂学功用:古文教学、古籍阅读、古籍整理、辞书编纂2、训诂学任务: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与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体例、方式方法、原则和运用。
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诂学要研究这些,但还要研究比这些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4、训诂学不等于语义学: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的学科,训诂学涉及到语言的意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
如文字是校勘、探求语源等内容。
5、训诂学既古老又年轻:从中国古代语言学发展历史来看,训诂学创始得最早。
所以古老。
但就语方科学成长的时间来看,科学的训诂学的产生是比较晚的。
6、训诂不等于训诂学:训诂是一种工作,训诂学是研究训诂这门工作的一门学术。
7、训诂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
汉族历代文献是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汉字。
文字研究内容涉及到音义,但主要是形,训诂学研究主要内容是语义。
训诂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P338、互文见义在所表达的意义上和修辞手法应怎样理解:一是上下两句的词语要相互补充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意义。
如:公入而赋,姜出而赋,是指二人在入洞和出洞时都是吟赋。
二是上下两句交替使用不同的词语以避免行文的单调枯燥。
如:贽币不通,言语不达。
通和达就是互文见义。
9、人为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障碍:讹字、通假、衍文、脱文、错简。
10、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讹误字、避讳字。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
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距关,母内诸候,秦地可尽王矣中的内和纳的关系就是古今字。
通假字: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所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多称通假。
前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从有到有的过程。
前一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训诂的方法一训诂的方法1.以形索义2.因声求义3.据文证义4.析词审义5.辨体明义二、以形索义:外在形式的利用。
什么是“以形索义”?结合材料说明以形索义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以形索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也就是“依形求义”的训释方法。
如:古书有“梦黄能”。
《金文编》“能”像熊的样子,可知“能”是“熊”的古体字。
运用“以形索义”要注意:(1)文字形体与词义的关系。
从《说文》的说解可以清楚地看出文字形体与词义的关系。
如:“莫”为会意字,像太阳西下在天边草丛里,表示“暮”的意思。
(2)古文字与训诂。
依靠殷商系文字——甲骨文,可以更好训释词义。
如《说文》“追”、“逐”二字互训,古书里看不出二字区别;甲骨卜辞“追”的对象是人,“逐”的对象是兽,后来才混而不分。
(3)笔意与笔势。
在运用以形索义这一方法时,要涉及笔意与笔势问题。
只有较早的文字才有笔意。
汉字发展的结果,字形日益显示不出一点一画的意思,与字义的联系切断,就成为“笔势”。
如:小篆的“民”的形体无法解释字义,必须上推到古文去考察。
古文“民”从女,作捆绑状,是俘虏的形象。
这说明,运用以形索义须以笔意为据。
(4)防止望文生训,主要是:因不明古义而望文生训,如:古书“堕肝胆”,有人释为“肝胆涂地”,其实“堕”古有“输”义,句指“把心交出来。
”因不明通借而望文生训,如:古书“动容”,有人误解“容”为“容貌”,其实“容”为“动”义,“动容”是同义复词。
三、“厥意”即字形中反映的词义,也就是笔意。
运用以形索义原则须以笔意为据,发展的结果,字形日益显示不出一点一画的意思,甚至有的只是象征性的符号,字形与字义的联系疏远了,就切断了,就成为“笔势”了四因声求义(声训)---内在形式的利用。
声训”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解释字义①音义的各种关系:偶然性、约定性、回授性、延展性、类聚性、多元性。
②因声求义的条件:特征类似的事物,语音可能相同或相近;必须以古音为标准③因声求义的轨道:通假借、明方言、寻语源。
训诂学复习资料训诂学复习资料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注释方法的学科,是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注释是学者们进行研究和传承的基础,因此训诂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介绍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一些常用的训诂学方法。
一、训诂学的基本概念训诂学,简单来说,就是对文献进行解释和注释的学问。
它主要研究古代文献的语言、文字、词义、句法等方面的问题,帮助读者理解文献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训诂学的目的是还原文献的原貌,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的意义。
二、训诂学的发展历程训诂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研究。
最早的训诂学方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传》和《公羊传》。
这些传注是对《春秋》的注释和解释,对后世的经典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训诂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三、常用的训诂学方法1. 字义研究:字义研究是训诂学的基础,它主要研究文字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对古代文字的解释和比较,可以帮助读者准确理解文献中的字词。
2. 句法分析:句法分析是训诂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主要研究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
通过对句子的分析,可以揭示文献中的逻辑关系和修辞手法,帮助读者理解文献的意义。
3. 文字考证:文字考证是训诂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主要研究文献的版本和流传情况。
通过对文献的比较和整理,可以还原文献的原貌,避免因版本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4. 注释编撰:注释编撰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它主要研究如何对文献进行注释和解释。
通过对文献的细致研究和理解,可以为读者提供准确的注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献的意义。
四、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作用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读者准确理解文献的意义,避免对文献的误解和曲解。
其次,它可以揭示文献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观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最后,它可以为后世的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推动古代文献的传承和发展。
《训诂学》训诂的内容复习要点一、训诂工作包括哪些内容?(一)注音。
即给古籍中的生僻字词注音。
古籍上的注音方法概括起来有四种:A﹑描写法。
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B﹑“读若”法。
“读若”法是以某字的读音为标准,指示人们照这个字的音去读即可知其音的方法。
C、直音法。
以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
D﹑反切注音法。
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二)释义。
包括 A﹑训释词义。
词是句子组成的基本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词的意义。
因此准确的解释词义,就成了训诂的重要内容。
B﹑释句。
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1)翻译。
这又分为两类:a 直译:直译指译文与正文词义大致相应,语法结构基本相当的翻译。
b意译:不拘正文和语法结构的翻译。
(2)串讲:就是把句意连贯起来,作概括的讲述。
它可以针对一个句子,也可以针对一群句子。
c点明含意。
点明含意,指不解释句子的字面意义,只是指明句子内容的实质,即所谓“言外之意”。
(3)阐述章旨。
章旨,指诗文篇章大旨。
(4)、释成语典故。
a解释成语。
古籍中的成语,多是前人的名篇或名人的语句,也有不知来源的古语,也有流传的谚语、俗语和格言。
历代训诂学家或解释其来源,或解释其意义,或解释其引用者的用意等。
B解释典故。
其中包括两项内容:解释某些诗文中隐含的故事;指出诗文中某些典故的出处。
(三)(三)说明语法修辞和分析句读。
为了准确解释词义和文义,训诂工作还常解释相关的内容,包括一解释语法 a、解释词语的顺序b、解释介词与宾语的位置c、解释否定句宾语的位置d、解释押韵倒语二、讲解修辞a、指明比喻 b、指明替代 c、指明避忌 d、指出双关三、分析句读。
分析句读,就是给古书断句标点。
二、古代有几种注音方法?举例说明。
(1)、描写法。
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如:A横口踧口(《释名·释天》):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
……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
B长言短言《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一、训诂和训诂学1.”训诂”的提出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文字小学音韵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训诂在这三方面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文字方面首推《说文解字》——同时它也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训诂方面比较早的是《尔雅》,音韵方面的《切韵》《广韵》等等。
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我们知道,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这些研究更多的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古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与西方的研究接轨。
名称改变的同时,方法理论也进步了。
2.”训诂”的含义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
叫做“训诂”。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训诂”与“诂训”无别。
到底什么是“训诂”或“诂训”,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中分别作了解释。
(1)“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方言,也用当时的通行语言进行解释,也是“诂”。
比如:《诗经释文》:“楚人名火曰燥,齐人曰毁,吴人曰 (h ui3) .”陆宗达先生概括为,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去解释,就是”诂”。
(2)“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一般是用较多的词语去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
包括对词的具体的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等。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训诂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一、训诂和训诂学1.”训诂”的提出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文字小学音韵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训诂在这三方面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文字方面首推《说文解字》——同时它也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训诂方面比较早的是《尔雅》,音韵方面的《切韵》《广韵》等等。
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我们知道,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这些研究更多的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古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与西方的研究接轨。
名称改变的同时,方法理论也进步了。
2.”训诂”的含义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
叫做“训诂”。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训诂”与“诂训”无别。
到底什么是“训诂”或“诂训”,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中分别作了解释。
(1)“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方言,也用当时的通行语言进行解释,也是“诂”。
比如:《诗经释文》:“楚人名火曰燥,齐人曰毁,吴人曰 (h ui3) .”陆宗达先生概括为,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去解释,就是”诂”。
(2)“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一般是用较多的词语去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
包括对词的具体的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等。
训诂学期末复习资料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1.谓:既可以解词,又可以解句,解词时被训词均放在术语前,解句时,被解释的内容可不出现而直接用术语带出讲解内容2.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用来解释词义时,主要是沟通词的相关含义和古今变化。
3.之言:“之言”的主要作用是以音义相通词作为训释词,从而沟通两词的同源关系。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肆献祼享先王郑玄注:祼之言灌,灌以欎鬯,谓始献尸求神时也。
“祼”和“灌”同源词,音义相通。
《周礼•春官•大宗伯》:蔽芾甘裳,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裳,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裳,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郑玄笺:拜之言拔也。
“之言”在这里是指出“拜”为“拔”的假借字,不过也没有超出通过语音线索寻求语义的功能二、填空题1、《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所谓“尔”就是(“近”)的意思,“雅”就是(“正”)的意思。
2、《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作者是(扬雄),成书于(西汉末年or公元1世纪初),全称叫做(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3、《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许慎),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释名》的作者是(刘熙),成书于(东汉)。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他兼具汉儒求实与宋儒创新的长处,代表宋元明最高成就。
三、翻译1 《国语•召公谏厉王弥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句读: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翻译:卫王发怒,找来卫巫,让他去侦探诽谤国王的人。
卫巫把自己侦探到的诽谤国王2 《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句读: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翻译:房子前壁开了四扇窗子,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
3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句读: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一、训诂和训诂学1.”训诂”的提出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文字小学音韵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训诂在这三方面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文字方面首推《说文解字》——同时它也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训诂方面比较早的是《尔雅》,音韵方面的《切韵》《广韵》等等。
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我们知道,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这些研究更多的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古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与西方的研究接轨。
名称改变的同时,方法理论也进步了。
2.”训诂”的含义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
叫做“训诂”。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训诂”与“诂训”无别。
到底什么是“训诂”或“诂训”,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中分别作了解释。
(1)“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方言,也用当时的通行语言进行解释,也是“诂”。
比如:《诗经释文》:“楚人名火曰燥,齐人曰毁,吴人曰(hui3) .”陆宗达先生概括为,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去解释,就是”诂”。
(2)“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一般是用较多的词语去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
包括对词的具体的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等。
1.训诂学:是研究训诂规律的科学,是对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是训诂实践的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训诂学就是研究并揭示以语言解释语言的具体规律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使之成为有系统有条理而可以因简驭繁的科学.主要任务:研究历代汉语中词语的音形义结合的形式与规律,研究如何正确解释这些词语的的方法和条例.必要性:学习古代汉语的需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的需要,进行文言文教学或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内容:释词(中心工作),解句,解释语法现象,说明修辞方法,发凡起例,注音校勘及其他.2.变文:在句式结构不同的非对偶句中为避免重复而变换词语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义的修辞方式.3.对文:即两词相对他是由于用了对偶的修辞方式而形成的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现象,即处在相同结构中的相应位子的两个词其意义往往相同或相反.4.推源:即根据声音的线索推求事物的得名之源,方法:A,系联同声符的字老考求他们共同的语义B,辗转系联音同音近的字以确定其语源之义.5.义训8法1利用工具书及古注2排比归纳语言材料3根据一书之通例4利用语法规律5利用语言环境6利用修辞方式7利用校勘8利用方言佐证.6.古音相近的三种情况:A.声同韵近即本字和声母相同,韵部有对转旁转旁对转或通转等B.韵同声近即本字与借字的韵相同而声母具有旁纽双声关系C.声韵皆近即本字与借字的声母具有旁纽双声等关系韵具有对转旁转关系.7释词的三种形式:A.正文体,即古代文献的正文之中对词的解释,包括义训形训声训同字为训B.传注体即通常见于注释中的训诂,又称注疏体,往往随文做释,这种训诂体式以解释字词句为主,成熟于西汉初年以毛亨的<诗故训传>为代表C.专著体即以专书的形式来解说词义.有2种方式,一个一个的词进行训释(说文),对一组词进行训释(尔雅),专著体著作有(尔雅,说文,方言,释名).释词是第一位的工作,包括解释词的本义,说明词的引申义,说明假借义,指明词语的典故出处,说明方言俗语,训释虚词.8.为什么说训诂学是知道古文研究和古文教学的利器?A.借助训诂学可以发现词语的变化差异从而对不同时代的词语作出正确的解释B.可以发现词语的替代现象C.可以解决在古文阅读和教学中遇到的莫衷一是的问题D.可以解决在阅读古书中遇到的一些误注或未注的疑难问题E.凭借训诂不仅可以判断注释的正误还可以了解某词某句解释的缘由.9.校勘的方法:A.对校法,又称死校法即选用同一古籍的祖本或较好的另本作底本,而以其他各种有价值的版本作副本,然后相互对读,遇到不同则注记B,本校法,又叫内证法即用同一本书前后对比总而抉择异同校正讹误C,他校法,即利用他书籍校勘本书有叫外证法D,理校法,利用文字音韵训诂等其他方式来推定正误,辨明是非的校勘方式.10.注释中出现错误的原因:A以今律古而误B不明出典而误C不明通假而误D对多音多义词不加分辨而误E 不明古代制度习俗而误F只注明出处没有说明词义.11.<<说文解字>>的学术价值:A.段玉裁对大徐本<<说文>>进行了校勘B.全面的阐明了许书的体例C.段能按照文字的音形义并重的原则训诂,即根据徐铉所注的反切和他自己所定的古音17 部为线索以音韵为骨干进行训诂,从而作出了独特贡献D.段的注释不仅能说明字的本义还能阐明引申义区分正义借义精确的辨析同义词并能阐明文字的发展变化及古今词义的演变,这就对许慎的说解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和阐发.在词义学和词汇学上达到了新的高度.12.重视近代汉语词汇的训诂研究的原因:A.汉语词汇史的完善需要B.近代文献的整理需要(A.不明近代汉语会导致标点断句的失误B.不明语词或词义会出现注释错误)C.辞书编撰的需要D.现代方言词语研究的需要.13.训释近代汉语词语的困难:A.缺乏训诂依据B.文字书写多歧声训困难C.词与词组难以判定容易误解D.缺乏古代和现代的方言资料引证不易E.外族音译词多训释困难.14.. 近代汉语训释方法:A.辨析文字校勘错误B.利用前人注疏和其他佐证资料C.排比归纳推勘词义D.比较异文细究变文E.详考对问利用连文F方言佐证参考习俗G利用因声求义15.为什么可以因形求义:A汉字是记录汉语符号的音形义的统一体B汉字有形义相一的原则,在创造文字的时候总是力图通过这些记录与语言的符号形象而直观的反映出符号形式所承担的意义内涵,从而起到视而可识察而见义的作用,如"混凝土"的意义,人们造出"砼"字义即"人工石".早期汉字多遵照形义相一的要求而据义绘形,我们可以通过起形体结构来分析其意义,因形求义就是训诂学家利用这一特点而创立的训诂方法.16.为什么可以因声求义:A.因声求义是汉语中声义相同的语言现象,文字是书写符号,语音和寓意有本质的联系,黄侃说"凡声之起,非以表情感,即可写物音,由是而传焉,声义具而造形以表之,然后文字萌生".这就说明了形音义三者的关系B.新词和原有词之间,在声音和词义上往往具有一定的联系即"声义相因".从时间和地域的角度来考察在汉语中有相当的词语都存在着这种音义之间的联系,因此我们在考求词的意义时可以通过声音去考求.17.对因声求义的见解:A.戴震主张"疑于义者,以声考之,疑于音者以义证之"B.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中说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三,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圣人之制字有义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C.王念孙在<广雅疏证自叙>中认为窃以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D.王氏父子主张就古音以求其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主张考之文义参之古音.。
训诂学考试重点笔记一、字词的形音义关系那可是重中之重啊!你想想看,就像盖房子,字词就是那一块一块的砖头,形音义就是砖头的形状、质地和用处。
比如说“解”这个字,它在古文中有不同的读音和意义。
“解(jiě)”可以表示分解、解开,像“庖丁解牛”,这是我们常见的用法。
而“解(xiè)”在古文中还能表示姓氏或者官名呢。
要是搞不清楚这个,就像盖房子用错了砖头,整个理解都会垮掉的呀!二、训诂的方法可得好好掌握。
有互训、递训、同训这些。
这就好比是解密的钥匙啊。
互训就像两个人互相指着说,“这个是那个,那个是这个”。
比如“老,考也”“考,老也”。
递训呢,就像是接力赛,一个传一个。
像“崩,薨也;薨,卒也;卒,死也”。
同训就像是一群小伙伴有共同的名字,像“初、哉、首、基”都有开始的意思。
要是没掌握这些方法,就像在迷宫里乱转,找不到出口的。
三、古代的注释书也是考点满满呢。
像,那可是训诂学的宝藏啊。
你要是把它当成一座宝山,里面的每一条注释都是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
比如说郑玄对的注释,那详细得就像给穿上了一件厚厚的棉袄,把每一个字的含义、每一首诗的背景都解释得清清楚楚。
要是忽视了这些注释书,哎呀,那简直就像守着金山却去讨饭一样傻啊!四、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这几个概念可不能混淆啊。
古今字就像是祖孙关系,新的字是从旧的字发展出来的。
像“莫”和“暮”,以前用“莫”表示日暮,后来为了区分,就有了专门的“暮”字。
异体字呢,就像是双胞胎,虽然长得有点不一样,但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像“泪”和“涙”。
通假字就像是借东西,本来该用这个字,却临时借了另外一个字来用。
比如“蚤”通“早”。
要是把它们弄混了,就像把自己的亲戚都认错了,多尴尬呀!五、词义的引申和演变也很关键哦。
这就像一颗种子长成大树,不断地发展变化。
比如说“兵”这个字,最初的意思是兵器,像“弃甲曳兵而走”里的“兵”就是兵器的意思。
后来引申为拿着兵器的人,也就是士兵的意思。
再后来又有了战争、军事等意思。
《训诂学》期末考试重点1、训诂:“训”、“诂”二字都是指语言解释,意义相近,经常连用,两字的次序早期不固定。
后来次序趋于稳定,逐渐凝固成一个双音词,指的是解释语言的工作以及解释古书语言形成的训诂资料。
后来又成为学科名称。
2、传统小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3、《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4、先秦时期训诂学特点:1、字词训诂都是正文体训诂,就是对字词进行解释的时候,都散见于文献资料的正文里,是正文的组成部分。
2、训诂重点在于补充材料,阐发思想。
5、两汉时期训诂兴盛的原因:(1)、重视文化建设(2)、经学的带动(A、汉武帝:“独尊儒术”B、“五经”:《诗》《书》《礼》《易》《春秋》C、经学弟子可以不服徭役,优秀者可以做官D、读研古书成为社会时尚,古书新注本、新解说不断涌现,同一经书常有多家注本流行,互相辩难争鸣。
)(3)、今古文经学的斗争6、今文经特点:根据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解读经书,阐发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因而他们注释往往繁冗庞杂,穿凿附会,大搞繁琐考证、义理发挥,甚至宣扬谶纬迷信,神化儒家经典。
7、古文经学的特点:反对今文经学的义理发挥,注重语言文字方面的训释,按照字义解释经文,不逞臆说,不搞繁琐考证,也不虚妄迷信,比较实事求是,言简义明,风格朴素,学术性强。
汉代就有“朴学”之誉,后人又称之为“汉学”8、汉代训诂成就:(1)、整理注释古代典籍(毛亨:《毛诗故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2)、纂集资料创立专书9、《尔雅》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整理、解释古代文献词语的专著,也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也是唯一被列为儒家经典的小学著作。
10、《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字书。
内容包括序录和目录一卷,正文十四卷,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
创建了部首,把全部汉字纳入到540个部首中。
部首和部首之间,以形体或意义相近为排列顺序。
同一部首内的字,一般也按照意义之间的联系排列。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2. 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以形索义、因声求义、3•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 音义类。
4•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5. 黄侃先牛认为:诂就是故,木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木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 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6•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寻求本字、推求语源7•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为句读8. 两汉时期已确立了两种基本的训诂体式,即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 9. 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注,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 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疏10. 古今汉语都有“狼狈” 一词,唐人段城式《夕阳杂组》将“狼”与“狈”说 成两种动物,此说屈于旧训诂弊端中的望文生训 三、名词解释题1. 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 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
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 寻求义理。
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 度的传统。
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2. 《尔雅》:《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 始辑录,经过较长时间的递增相益,汉初才完备。
是一部由儒家门徒缀辑古代故 训而成的专书,是一种义书,按事类分为十九篇。
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 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各种名物。
《尔雅》突破了随文释义的局限,开创 了词典式工具书的先例,被奉为训诂之祖。
3. 《方言》:《方言》(全称《轄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是一 种义书。
全书按事类分为十三卷,同条语词采用“义”的系联标准。
《方言》是 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具有很高的 语言学价值。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 A.《毛诗诂训传》 C.《说文解字》2.魏晋隋唐时期是( 训诂的产生期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共5分) 最早见于(A )B.《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D.《尔雅》 A .C.3. B.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 D . C A. 许慎 B.梅膺祚C. 段玉裁D. 戴震 4. 《墨子间诂》属于 (D )A. 传注B. 章句C. 义疏D. 集解 5. 《释名》的作者是 (C) A. 许慎 B. 段玉裁C. 刘熙D. 黄侃 、填空题1. 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形训、 声训、 义训。
比较互证。
4.《释名》:《释名》东汉刘熙著,分为二十七篇,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书,是一种义书。
《释名》不同于一般的训释书,它不满足于简单的解释词义,而是要解释词语咅义的来源。
5.《经籍纂诂》:《经籍纂诂》清代阮元撰集,汇辑古书中的文字训释编排而成的训诂书,屈集合贮存型训诂纂集专书。
全书按照《佩文韵府》分韵编字,《佩文韵府》所没有的字就根据《广韵》或《集韵》增补。
卷次按《佩文韵府》分一韵为一卷,共一百零六卷,别有补遗一百零六卷,分附于正编每卷之后。
全书所辑录的文字训释都是唐以前的经传子史的注释和唐以前的训诂书、字书、韵书、音义书屮所有的。
这部书搜罗极为丰富,在字的训释Z 外,还兼顾到经传的异文, 字的假借和古文异体,这些都列于每字之末。
6.传注:对原文进行解释,同时把作者的意思传达给读者,以字为基本单位进行训释。
代表: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合成《三礼注》)、颜师古《汉书注》。
7.因声求义:一种利用语音线索来明假借、系同源、考证古书词义的方法。
“因声求义”的两大作用:破假借、求语源。
推求语源的工作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系源,在根词不确定的情况下,归纳和系联同源派生词叫作系源。
其二是推源,从同源词中确定根词与源词,推寻词义来源的工作叫推源。
&通假:通假,就是在用字吋不写本字而取另一个声咅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9.以形说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辩识声读的专书。
10.义训:又称肓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同一个词或者一串次来育•接说明某词的含义的方法,其特点是简明而准确.11 •同源词:由同一词派生出來,因而音义省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词.12.章句:离章辩句的意思,章句是汉代流行的一种注解形式,他的特点是不以解释词义为主,而是重在分析和串讲句意,有章篇意.13.增字足义:把被释词放在释词的地位,另外增加一个或几个词以完足词义的训释.四、说明下列各例属何种训诂方式1、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尔雅•释宫》)互训2、党、晓、哲,知也。
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方言》)互训3、二足以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
(《尔雅•释鸟》)义界4、邑外曰郊,郊外曰野。
(《诗政训传》)义界(就位置而言)5、天,颠也。
(《说文解字》)音训(音近为训)6、福者,备也;备者,备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之谓备。
(《礼记》)递训7、采,采取也,从木从爪。
(《说文解字》)形训8、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者,得也。
(《庄子•齐物论》)递训9、舌L,治也。
(《尔雅•释诂》)反训10、黑与青谓之蔽,五色备课之绣。
(《诗政训传》)义界(就颜色而言)五、简答题1•如何利用声音来求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解决同咅替代问题,排除通假造成的形、义分离现象, 求得本字,以便更好地运用以形说义的原则;第二,是解决方言词的问题,求得方言词声音变化的轨迹;第三,是推求语源,解释某些词诠释命名的由来。
2.义界的实质、原则是什么?它的局限性是什么?①凡以一句解一字之义者,即谓之义界。
②原则是确切而简要地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③局限性:首先,定义难以下得精确;其次, 文字往往冗长。
3.通释语义与随文释义的区别是什么?两者相对而言,都是训释词义。
解释词的意义有所不同,前者解释的概括义,后者解释的是具体义。
解释的方法不同,前者离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作总括性的注解,即解释的不同是某一词语在霜句,某篇乃至某书里的含义,而是某一词语常用的,基本的或全部的含义;后者则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解释对彖而作的有个性的解释。
释义体例上有所不同,前者全面研究各个词语法含义给以准确而简明的解释;后者顾名思义,是随文而释。
4.简述《说文解字》在训诂学上的主要贡献。
《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对文字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也是我国以及世界上的第一部字典。
《说文》在训诂学上的主要贡献是:1奠定了“六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
2首创了汉字的部首分类法,其中的540部,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至今仍被使用。
3确立了分析汉字的本义的原则。
5.解释文意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A串讲大意B分析句读C阐述语法D显示修辞E申诉章旨F考证名物,典章制度G引证史诗、故事II评论原文6•解释“望文生训”的含义,并说明产生这一训诂弊病的主要原因。
答:A望文生训就是就某字的字面加以解说,其实跟原文的意义毫不吻合B主要原因a不明假借而望文牛训b昧于古义也会产牛望文牛训c连绵词无定字7•清代训诂的特点是什么?答:A清代训诂学者重视证据,反对臆说。
凡有论说,必有证据,而且强调证据的时代性,孤例单证者不能做出结论B善于利用古音学的研究成果以解决训诂上的问题。
清代学者戴震等人注重研究音义关系,特别在解释假借、连语、探索词源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C 确立了历史变化的观念,能注意语言各方面的古今异同,区别古形与今形、古咅与今咅、古义与今义,这是前代学者所不具备的眼光D从语法的角度來分析作品屮的语言,如王念孙《读书杂志》都能从汉语的词性和句法结构上去讨论训诂问题E清代训诂数量大大超过前代,训诂体式也更加宀*夂兀奋O8.有人说《尔雅》是我国第一部同义词词典;有人说《尔雅》是我国第一部百科词典。
这两种说法有何依据?答:A《尔雅》共有十九篇,他们是:释沽、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重、释鸟、释兽、释畜B前三篇所释,是表达一般咅义的词语,采用“词义类聚”的编排,无异于“同义词词典” C后十六篇所释为各种各物,即专科词语、无异于“百科词典”9.什么是笔意?什么是笔势?答:笔意一一崔够看出原始造字的意图,也就是说,能用所记录的词的本义直接解释的形体,称作这个字的笔意。
笔势一一文字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形体简化, 趋于整齐,渐渐符号化,脱离了原始的形状,因而也就很难从中观察出词的本义,变得不可解释了,这种形体叫做笔势。
10・什么是以形索义?运用字形探求词义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以形索义是运用表意汉字的字形与他所记录的词汇相互适应的关系来推求本义的方法。
在运用字形探求词义的具体实践时,必须注意:1.只有木义才宜接与字形切合。
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义叫木义。
2.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
3•注意“笔意”同“笔势”的区别。
“笔意”指能够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笔势”指经过演变趋向符号化,从而看不出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4.注意“造意”同“实义”的区别。
造意是指字的造形意图,实义是由造意中反映出的词义。
11.举例说明“曰、为、谓之”的用法。
这几个术语一般都是两个以上连用并举,既然释义,又辨析同义词,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词总是放在后面,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 “叫做”“称作”。
如《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馋。
”《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Z康,六达谓Z庄,七达谓Z剧膠,八达谓Z崇期,九达谓Z逵。
有时,“曰”、“为”、“谓之”也单独使用,那就是一般的解释了,与一般解释不同的是,被释词是放在术语的后面。
例如:《诗•周南•汉广》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毛传:“六尺以上曰马。
”《诗•召南•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孔颖达疏:“墙谓之墉。
”12.“读曰”、“读为”与“读若”、“读如”有什么不同?读曰、读为,用本字来说假借字的《书•共典》:“播时百谷。
”郑玄注:“时,读曰苗。
”《诗•卫风•氓》“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
”有时“读为”也用于注咅,类似“读若”。
《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七曰奇拜。
”杜子春注:“奇,读为奇偶Z 奇。
”读若,读如,一般用于拟声注音《说文》“读”篆下段氏注云:“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
”《仪礼•聘礼》:“门外米三十车,车秉有五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