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DR技术诊断准确率及影像学特征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28.10 KB
- 文档页数:4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诊断陈军;毕冲;刘忠岐【摘要】目的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56例分别采用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等方式对患者展开影像学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X线确诊率为67.86%,CT确诊率为76.79%,MRI确诊率为100.00%,经MRI检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确诊率高于X 线检查、CT检查,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CT检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确诊率高于X线检查,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中,MRI技术作为一种临床常用影像学诊断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效果优于X线检查和CT检查.【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8(009)022【总页数】3页(P110-112)【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X线;影像学【作者】陈军;毕冲;刘忠岐【作者单位】一汽总医院放射科,吉林长春 130011;一汽总医院放射科,吉林长春130011;一汽总医院放射科,吉林长春 1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临床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属于一种常见骨关节疾病,好发于中年、青年人群。
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临床症状、体征表现不明显,因此很容易出现漏诊、误诊情况[1]。
虽然此病的发病机理不完全清楚,但是病理过程的研究却有一定成就,一般认为,不管病因为何,其病理改变都相似,早期主要为细胞坏死,中晚期则表现为细胞坏死与修复反映并存。
现阶段,无创影像学检查为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诊断的有效措施。
现阶段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技术有X线、CT、MRI等[2]。
本次研究中,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诊断价值进行分析为目的,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确诊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56例,包括有男34例,女22例,年龄21~67岁,平均(42.5±2.3)岁,病程2周~19个月,平均(6.7±1.4)个月。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其影像学诊断对于病情评估和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其特点。
1. X线检查X线检查是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手段之一。
在早期的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例中,X线检查可能无法显示明显的异常。
在病情进展后期,X线检查可显示股骨头的形态改变、骨骼密度降低、骨质疏松和骨质塌陷等典型表现。
2. MRI扫描MRI扫描是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
MRI可以直接观察到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变,对其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典型的MRI表现包括股骨头信号改变、软骨下均一低信号区和骨髓水肿等。
3. CT扫描CT扫描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中也有一定的价值。
CT扫描可以提供更清晰的骨骼结构图像,可以观察到股骨头的骨骼缺损、骨质变薄和骨质塌陷等表现。
CT扫描还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病因导致的骨骼病变。
4. 骨扫描骨扫描是一种全身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常用于了解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变范围。
骨扫描可以发现股骨头的局限性或弥漫性放射性同位素摄取异常,但不能提供病变的详细解剖结构。
5. 股骨头造影股骨头造影是通过向关节腔内注射造影剂,使用X线或CT进行观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它可以显示股骨头的血液供应情况、关节腔突出等信息。
股骨头造影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较为敏感。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包括X线检查、MRI扫描、CT 扫描、骨扫描和股骨头造影等多种方法。
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优势和适应症,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进行诊断。
及早发现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变,有助于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减轻病情和改善预后。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1.引言股骨头缺血坏死,又称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骨髓缺血性疾病。
影像学诊断在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步骤和技术。
2.影像学检查流程2.1 X射线检查2.1.1 正位X射线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初期,正位X射线可能显示正常或有轻微的关节腔变窄。
随着疾病的进展,股骨头出现不规则性骨质疏松、囊状骨坏死区和骨折线。
2.1.2 侧位X射线侧位X射线可用于评估股骨头坏死的程度和形态。
股骨头缺血坏死时,侧位X射线可显示股骨头塌陷、髁间裂缝和骨质疏松。
2.2 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股骨头坏死信息。
关键的CT参数包括切片厚度、间隔和软组织窗宽窗位。
CT扫描可用于评估股骨头坏死的程度、骨骼结构的塌陷和骨折线。
2.3 MRIMRI是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MRI具有高分辨率、多平面观察和无损检查的优点。
关键的MRI序列包括T1加权像、T2加权像和增强扫描。
MRI可以显示股骨头的缺血、坏死区、骨骼结构塌陷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
3.影像学诊断标准根据影像学表现,股骨头缺血坏死可以分为多个阶段。
根据不同阶段的病理改变,我们可以准确地诊断和分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常用的股骨头缺血坏死分期方法包括国际骨科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rthroscopy, Knee Surgery and Orthopaedic Sports Medicine,ISAKOS)分期和法国频谱学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分期。
4.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供参考:附件1:股骨头缺血坏死X射线影像附件2:股骨头缺血坏死CT扫描影像附件3:股骨头缺血坏死MRI影像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缺血性坏死:由于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组织坏死。
MRI\CT\DR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检查和诊断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MRI、CT、DR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4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均经MRI、CT、DR检查,对三种诊断方法诊断的准确率进行评价。
结果:该组患者经诊断均存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0髋,MRI、CT、DR三种诊断方式对ANFH分期Ⅰ~Ⅳ期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7.1%(68/70)、84.3%(59/70)、74.4%(52/70),三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DR难以显示ANFH的早期表现,MRI是早期诊断ANFH最准确、最敏感的检查方法,CT能较好的反应骨质的细微结构改变及钙化。
标签: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数字化成像技术;磁共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中多数足由于大量应用激素、酒精中毒、外伤、脂肪栓子等引起[1]。
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老年人的骨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约25%可恢复功能。
ANFH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维持关节功能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关于ANFH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为寻找更好的诊断ANFH的影像学方法,现对本院2005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4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经MRI、CT、DR诊断的情况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组患者43例,均为本院收治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其中,男性18例,女性25例,年龄60~86岁,平均66岁,病程3个月~15年,临床表现:髋关节活动后肿胀、疼痛、跛行,甚至不能行走。
发病原因:激素引起27例,外伤性6例,酒精性3例,其他不明原因7例。
病变部位:单侧患病12例,双侧29例,共70髋病变。
1.2 诊断方法本组患者均经MRI(核磁共振)、CT(计算机断层扫描)、DR(数字化成像技术)检查,MRI检查设备使用西门子公司的1.5T MR Scanner高场强超导磁共振成像仪,行双髂常规横轴位T1WI、T2WI、冠状位T2WI及脂肪抑制。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
引言
影像学诊断方法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赖于常规X线摄片、磁共振成像(MRI)和骨显像等技术。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1. 常规X线摄片
常规X线摄片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对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初步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常见的X线表现包括股骨头的密度减低、骨小梁疏松和骨骺早期闭合线模糊等。
由于其分辨率的限制,对于早期缺血坏死的诊断效果有限。
2. 磁共振成像(MRI)
MRI是一种无创、多平面、多序列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通过MRI可以观察到股骨头骨骺的供血情况、骨髓腔改变、软骨损伤和关节面的变化等。
骨髓水肿、骨骺信号改变、关节积液和股骨头的变形是MRI 诊断缺血坏死的重要指标。
3. 骨显像
骨显像是一种核医学检查方法,对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检查具有一定的价值。
通过给患者注射放射性示踪剂,观察示踪剂在股骨头中的分布情况,可以评估股骨头的血液供应和骨骼代谢情况。
骨显像对于早期缺血坏死的检测敏感性较高,但在异常骨代谢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误诊。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是早期发现和治疗该疾病的关键。
常规X线摄片、MRI和骨显像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各自具有
不同的优势和特点。
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提高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准确诊断率。
但需要注意的是,影像学诊断结果仅为医生判断的参考,临床表现和病史仍然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122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0月 第3卷第19期各项功能激活[4]。
需要注意的是,在机器正常使用时,应点击system setup并记录密码,以备系统重新安装时输入使用。
在重装系统并对专用软件进行激活后,重启机器系统正常运行。
3 案例三旋钮及按键失灵3.1 故障现象通过增益调节旋钮对GEV730彩超诊断仪调节时,显示区域的扇形分布放大倍数混乱并,无法正常的进行放大或缩小调节。
除此之外,在仪器的使用过程中不时出现不同程度的注释按键、确认按键、清除按键以及冻结按键等按键的触按失灵情况。
3.2 故障分析与维修由于G E V730在使用过程中仅有部分按键出现失灵情况,而其他按键均能正常使用,且扇形区图像显示及超声显示均能正常运行,首先可以排除由于计算系统功能失常引发旋钮及按键失灵。
进而考虑到机器使用时间较长,发生故障的旋钮及按键均使用频率较高,初步判断引起故障的原因为由于长期使用导致的按键片及旋钮接触点磨损以及按键闭合线路接触不良[5]。
在对旋钮进行故障维修时,应更换作为旋钮主要功能部件的编码器,为避免维修过程中引发二次损伤,在焊接过程中应注意尽量避开焊接部分的相关线路铜线布置。
在编码器更换后,旋钮功能恢复正常。
在对按键进行故障排查时,经拆卸观察发现,由于长期使用按键片接触点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薄膜,可以通过更换按键片或清除按键片接触部分间的氧化薄膜解除故障,在彻底清除氧化物之后,按键功能恢复正常。
4 结语综上所述,当GE V730彩色超声诊断仪发生不定时自动关机故障时,应对计算机系统及主机电路进行检查,确定故障原因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故障排查;当仪器发生系统无法正常启动故障时,应重新安装Win2000系统并激活730专用软件的各项功能解除故障;当仪器发生旋钮及按键失灵故障时,应通过及时更换旋钮编码器,清理按键片接触面氧化物或更换按键片排除故障。
由此通过高效准确的故障排查全面提升GE V730彩超仪的使用效率,避免给医院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研究现状及进展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是一种常见的骨髓病变,其主要表现为股骨头组织缺血、坏死和骨质疏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影像学检查在ANFH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探讨。
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摄影、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和核医学显像等。
X线摄影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可显示股骨头的形态和密度改变。
典型的X线表现包括股骨头局部硬化和囊变,并可观察到病变的进展。
早期ANFH的X线表现常常不明显,因此对于早期诊断并不敏感。
CT扫描是一种可以提供三维图像的影像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显示骨骼结构和病变的形态。
通过CT扫描,可以观察到股骨头局部硬化和囊变,且比X线更敏感。
CT扫描还可以对骨折、骨坏死的程度和形态进行准确的评估。
MRI是诊断ANFH的最佳选择,其具有高分辨率和多参数成像的优势。
通过MRI,可以显示股骨头的血供情况和缺血程度,以及坏死区域的大小和位置。
MRI还可以评估骨骼结构和软组织的病变情况,对于早期诊断和病变的定量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核医学显像是一种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示踪骨骼血流和代谢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核医学显像技术包括骨显像、SPECT和PET。
这些方法可以提供骨骼血流信息和代谢情况,对于ANFH的早期诊断和病变进展的监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影像学方法也被引入到ANFH的诊断和治疗中。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可以在无对比剂情况下获取组织的水分分子扩散信息,对于早期ANFH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磁共振弹性成像(MRE)可以评估骨骼组织的力学特性,对于ANFH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检查在ANFH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在ANFH的诊断和病理评估方面各具特点,在临床实践中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研究现状及进展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NFH)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常发生在中年人和年轻人身上。
这种疾病会导致患者髋关节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影像学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1. 影像学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干预和治疗非常重要。
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射线检查、CT扫描、MRI等。
X射线检查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可以用于初步诊断和观察病情进展。
X射线检查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敏感性较低,往往需要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
CT扫描可提供更为准确的骨髓灌注信息和精细的骨骼结构影像,对于临床上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骨骼结构和血管供应情况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
MRI是当前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敏感和特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患者骨髓水肿、骨髓内脂肪代谢异常以及局部血供情况,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程度和范围。
根据MRI所显示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程度和范围,医生可以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为四期。
即以病变程度严重程度为四组:期I为正常;期II为骨髓水肿;期III为局部缺血坏死(中度缺血性坏死);期IV为坏死后期。
每个期别依据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MRI上的特征来定。
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评估中,不仅要关注股骨头的病变情况,还需要全面评估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和骨盆结构的情况,包括肌肉、韧带、关节囊等。
因为这些结构的病变情况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引导下的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
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影像学引导下的手术治疗可以更加准确地找到病灶部位,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而放射介入治疗则可以通过影像引导下的微创手术技术,直接对患者股骨头进行血运重建,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情况。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研究现状及进展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骨关节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影像学技术在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一、X射线X射线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帮助医生观察股骨头的形态和密度变化。
在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射线表现为局部骨质疏松,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骨头的塌陷和破坏。
但X射线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具有一定局限性,因为X射线无法显示骨骼内的血液循环情况。
二、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MRI可以清晰显示股骨头的病变情况,如骨髓水肿、骨髓脂肪变性和坏死灶的形成。
MRI还可以评估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指导临床治疗。
三、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清晰显示骨骼的三维结构和密度分布。
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CT可以辅助判断骨头的塌陷和破坏程度,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四、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PET-CT是一种核医学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来显示股骨头的代谢情况。
通过PET-CT检查,可以了解股骨头血液循环和骨细胞活动的情况,帮助医生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准确诊断和评估。
目前,针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研究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一方面,各种先进的影像学技术的应用使诊断更加准确、全面;影像学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1. 探索影像学技术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2. 发展更加精准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3. 结合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研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 X线 ,CT,MR影像临床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各类影像学技术在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以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就所有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检出率对比,MRI>CT>X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实现诊断,其中MRI在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诊断中具有高检出率、高准确率的优势。
关键词: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X线;CT;MRI;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本病发生与骨组织缺血有关,以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从而对患者生活产生不利影响[1-2]。
随着病情的迁延,本病还可对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下肢运动系统产生不可逆损伤,因此在临床中要予以重视。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并无特异性症状,很容易误诊为肌肉损伤、骨折等疾病,因此早期的准确诊断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疗的关键所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共选取样本80例,均为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72岁,病程1-9个月,平均病程5.8±1.8月。
1.2诊断标准1.患者以腹股沟、臀部和大腿部位关节疼痛为主诉入院就诊。
2.查体可见髋关节内旋活动受限。
3.有明确的髋部外伤史、皮质类固醇应用史或酗酒史,存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能。
4.核素扫描中股骨头内有热区和冷区划分。
5.影像学检查中可见股骨头塌陷、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上部结构异变等特征。
1.3纳入排除标准1.入组患者均经诊断和治疗实证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2.患者就诊时同时经X线、CT和MRI三种影像学诊断。
3.入组患者病历资料完整。
1.4方法及评价指标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8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探究,统计所有患者不同影像学诊断方法检出情况和准确率。
DR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放射诊断价值分析发布时间:2022-03-10T02:39:30.21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4期作者:薛瑞春田金环[导读] 研究DR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放射诊断中的价值薛瑞春田金环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聊城 252600摘要:目的:研究DR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放射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设置2021年1月--2021年12月为观察时间段,设置3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资料回顾分析法,研究DR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放射诊断中的诊断质量。
结果:3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中,Ⅲ期发病率最高为48.57%,其次为Ⅱ期发病率为31.42%,Ⅳ期发病率为28.57%,最低为Ⅰ期发病率为5.71%。
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可以采用DR检查能够清晰了解其病理结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DR;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放射诊断在临床治疗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髋关节疾病,该种病症能够在任何年龄发病,患者在发病早期行DR检查变化轻微,甚至出现一些异常,因此很容易造成误诊,该种病症在早期发病并不明显,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患者的症状逐渐加重,能够对肢体活动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虽然新型的检查手段逐渐出现,但是由于部分基层医院设备更新存在滞后的情况,因此采用DR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
基于此,在本组研究中分析DR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放射诊断中的价值,现将分析结果呈现于下文中[1]: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观察2021年1月--2021年12月3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患者在31--74岁之间,平均年龄47.62±3.15岁,病程在1--5年,平均病症2.71±0.66年,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
患者临床表现为大腿内侧、腹股沟、髋关节组织出现隐痛的情况,尤其在活动或疼痛严重,同时出现中晚期疼痛加重的情况。
1.2检查方法在检查过程中,采用髋关节正位拍摄,焦片距离100厘米,在检查后对病情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复查方案,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DR及CT诊断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X线及CT影像学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本院近时间段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的DR及CT检查的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
结果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各期均有其病理及影像学特点。
结论 DR及CT影像学检查是基层医院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主要诊断方法【关键词】数字X摄影体层摄影术 X机计算机技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1-0121-02【Abstract】 objective analysis unit image of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X-ray and CT manifestations, to explore the diagnostic value. Data methods the hospital in recent period of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were DR and CT image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Results of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f each stage are the pathological and imaging features. Conclusion images of DR and CT examination is the primary hospital of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main diagnosis method 【keyword】digital X photography tomography computer of X machine technology of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骨缺血性坏死又名无菌性坏死、骨软骨炎、骨软骨病等,是一组发生原因不同、部位各异、命名也不一致的疾病。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DR技术诊断准确率
及影像学特征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DR技术诊断准确率及其影像学特征。
方法:将我院近年来(2021.3-2022.3)期间收治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
作为观察对象,共30例,所有患者均需采取DR技术检查,分析DR技术的诊断
准确率及影像学特征。
结果:DR技术诊断中可见,初期和早期诊断准确率较低,为70%、80%,中期及晚期诊断准确率均较高,为100%、100%;经影像学检查可
初期、早期、中期、晚期患者的影像学均不相同,初期患者多见无异常表现,而
随着疾病进一步发展可见骨质密度增大、软骨损坏或变形。
结论:DR技术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但对早期及初期的诊断仍有一定局限性,临床
可联合其他技术加强对早期及初期疾病的诊断,保证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DR;诊断准确率;影像学特征
引言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骨组织受到多种原因影响缺
血所致,严重可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临床主要以早发现早治疗为主。
然而,在实
际检查过程中,初期及早期患者常由于股骨头并未发生病变因此诊断准确率较低,随着疾病进一步发展成为中期及晚期时患者股骨头已经出现严重坏死现象,增加
了临床治疗难度。
DR技术是临床常见的诊断方式,能够通过观察股骨头病变情况
确定疾病类型,从而选择治疗方案。
对此,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股骨头缺血
性坏死患者用DR技术检验,旨在分析其诊断准确率及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断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可靠的研究依据,见下文。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近年来(2021.3-2022.3)期间收治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作为观
察对象,共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3-78岁,平均
56.38±2.64岁;病程1-6年,平均4.94±0.25年;病变单侧28例,双侧22例;技术性坏死14例,外伤性坏死12例,酒精性坏死13例,原因不明11例;患者
检查前均知情研究内容并自愿加入;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包括活动疼痛、肿胀、跛行、关节活动受限、肢体短缩、臀肌萎缩、屈曲畸形等。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需采取DR技术检查,使用GE全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飞Definium 6000,且均需要采集患者双侧股骨头标准的正位摄片。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需采取DR技术检查,分析DR技术的诊断准确率及影像学特征。
2.结果
2.1分析诊断准确率
DR技术诊断中可见,初期和早期诊断准确率较低,为70%、80%,中期及晚
期诊断准确率均较高,为100%、100%,详见表1所示。
表1:诊断准确率分析【n(%)】
组别初期
(10)
早期
(20)
中期
(10)
晚期
(10)
DR技术7
(70.0)
16
(80.0)
10
(100.0)
10
(100.0)
2.2分析影像学特征
经影像学检查可初期、早期、中期、晚期患者的影像学均不相同,初期患者
多见无异常表现;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者可见坏死部位骨质密度逐渐增加,且
周围囊性变化明显,出现斑片状、点状密度减低的相关影区变化,但病灶内关节
间隙无病变;中期患者检查可见股骨头软骨变平或破裂,密度相对增大,软骨下
低密度区为新月征,关节间隙并无明显萎缩;晚期病变主要以软骨变平破裂为症状,同时可见软骨变形,骨板不平整。
3.讨论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主要是由于股骨头血供受损或重点,导致骨髓成分及骨细
胞死亡后的组织修复所致的股骨头结构改变、塌陷等情况。
近年来,受到多种因
素影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可致残疾,对群众的
身心健康均构成了严重影响[1]。
股骨头坏死临床病理分期主要分为四种,如在早
期时无法检出疾病,当疾病发展至中晚期时可导致患者失去正常的行动能力,这
对日常生活可造成严重影响[2]。
从影像学角度可见,正常股骨头形态完整光滑,
骨小梁粗,可延伸至关节面,呈放射状等排列。
而在受到多种影响到发生股骨头
缺血性坏死时可见患者发生病理改变,且病变方式基本相同。
本次研究中利用DR
技术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了检查分析,其中,初期和早期诊断准确率较低,
为70%、80%,中期及晚期诊断准确率均较高,为100%、100%,研究可见,DR技
术虽然在疾病中期和晚期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但在疾病早期及初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可能是由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从病理发展开始,其周围肉芽阻滞及新生
血管并不会延伸,且骨质也不会发生明显改变,因此初期的DR技术并不能观察
到病理改变[3]。
而当疾病逐渐发展,新生血管等延伸至坏死骨区时则可见死骨边
缘出现囊状改变,因此该部位可见新生骨带缠绕,利用DR技术可顺利检出疾病。
DR技术具有成像快、操作简单、后处理功能强等优势,是目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的主要诊断方式,在中晚期时,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可达到100%[4]。
但DR技术在
早期及初期的检查中诊断率不甚理想,对此,临床可在疾病早期联合其他影像学
技术,尽可能降低疾病的误诊及漏诊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5]。
综上所述,DR技术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但对早期及初期的诊断仍有一定局限性,临床可联合其他技术加强对早期及初期疾病的诊断,保证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苏明忠,林少波.DR技术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0,29(07):1265-1267.
[2]闫玉滨.DR与传统X线投照技术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50):127-128.
[3]丁文武.DR技术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9):122-123.
[4]武桂生,潘丽伟.DR技术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分析[J].双足与保健,2018,27(19):129-130.
[5]闵磊,梁冬梅,怀文丽.使用不同的影像学技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07):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