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 格式:doc
- 大小:12.86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语言发展的发展历程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汉字文字系统。
下面将按照时间顺序概述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
1. 古代汉字文字(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1840年):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是古代汉字文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等不同的阶段。
古代汉字文字是主要的书写系统,记录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2. 古代汉语(公元前3世纪-公元14世纪):古代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口语形式。
在古代,中国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不同地区的方言逐渐演化并形成了不同的古代汉语方言体系,如古汉语北方方言和古汉语南方方言等。
3. 中古汉语(公元9世纪-公元14世纪):中古汉语是古代汉语进一步发展演化的阶段。
随着唐朝和宋朝的兴起,中原地区的方言成为中古汉语的主要基础,并逐渐形成了官方语言的规范。
中古汉语的发展也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如佛教经典的汉译对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近代白话文(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其中包括了对汉字文化的改革。
在这一时期,一些学者开始提倡使用白话文进行写作和交流,以促进汉语的现代化。
这对中国语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帮助形成了现代标准汉语。
5. 现代标准汉语(20世纪初至今):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语言改革和标准化措施。
在这个过程中,基于北方方言的官话成为了中国的共同语言,并在教育、媒体和政府中广泛使用。
现代标准汉语的规范化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语言的统一和普及。
总结来说,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古代汉字文字、古代汉语、中古汉语、近代白话文和现代标准汉语等阶段。
这些阶段的发展与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密不可分,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和语言的影响。
如今,中国语言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在国际交流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基础常识」古音概说所谓“古音”是指古代汉族书面语言的语音。
汉族的书面语最早见于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
但甲骨文反映的古音资料很少,看不出当时的语音特点,所以我们讨论的古音是从两周时代谈起的。
从周秦到现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其间汉语语音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
现代是指以北京音系为标准音的现代汉语的语音。
古代三个时期,一般是指以周代《诗经》音为代表的先秦两汉的上古音,以隋代《切韵》音为代表的南北朝到唐宋的中古音,以及以元代《中原音韵》为代表的近古音。
就学习古代汉语来说,掌握上古音是用处最多、作用最大的,但从学习音韵学来说,中古的《切韵》音又是基础。
前人就是在《切韵》的基础上,上溯古音,下推今音的。
所以我们这节讲“古音概说”,先介绍一点儿中古《切韵》音的知识,然后谈上古音。
《切韵》是隋代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之后新编的一部韵书。
韵书是按韵编排的,是供诗人选字用韵的,《切韵》的作者有颜之推、萧该、卢思道、刘臻等八九个人,执笔的是陆法言。
由于作者大都是当时著名的士大夫,所以《切韵》编写出来以后,很有影响,受到文人的推崇,唐宋王朝都用它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
后来为《切韵》增字加注的人不少,著名的有唐代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韵》、孙愐的《唐韵》和宋代陈彭年与丘雍等的《广韵》。
字数不断增加,篇幅不断扩大,书名也改了,但体例和音系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现存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切韵》是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韵》唐写本,《唐韵》写本已残缺不全。
只有《广韵》有多种刻印本,流传最广。
1982年北京中国书店还影印过,书名《宋本广韵》。
《广韵》是广切韵,即切韵的扩大的意思,全名叫《大宋重广韵》。
它以平、上、去、入四声为纲,共分五卷,平声因字多分修两卷,共57韵,上声一卷55韵,去声一卷60韵,入声一卷34韵,合计206韵。
它基本上是以隋唐时代的洛阳音为基础,吸收了一些魏晋以来的古音和方音成分,分韵多而细。
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中国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古代汉语也是从不同语言分支发展而来的,能够追溯到商汤和周朝的时期。
古代汉语的演变涉及到音位改变及其它语言的影响,已经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为古汉语,秦汉语,中古汉语,以及现代汉语。
古汉语是从汉谚,唐诗和春秋战国时期歌谣开始的,它表达了古代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思想。
古代汉语的结构完整,记载了古语的语法结构,以及有关名词、动词和其他词汇的形态转换,是一种非常丰富的语言。
古汉语的文学作品中包括《诗经》、《书经》、《春秋》,并有许多影响至今的句法结构,深入人心。
随着秦朝的统一,随着汉语的标准化和统一,汉语开始发生变化,秦汉语开始出现。
秦汉语结构更加完整,语法变化更大,已经发展成一种独立的语言。
其基本特征是有许多对外语的影响,而且由于文书的发展,大量的贴近实际的词语也出现了,使用范围更加广泛,语义更加精确。
中古汉语是在秦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表现出更强烈的思想感情,更加细致入微地表现出古代汉人对社会、宗教和价值观的思考,以及他们对自然界和人文世界的观照。
中古汉语除了保留了原有古汉语几乎所有的语法结构外,还添加了一些新词语,例如折叠表达法、修辞、句法、语法等等。
中古汉语的文学作品中,代表性的有《红楼梦》和《西游记》等。
现代汉语则是在中古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词汇,语法结构有所变化,句子构造也有所不同。
现代汉语最大的特征就是口语化,表达更简洁了,节奏变得更加流畅,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许多叙事性的文体,以及现代应用的文体。
此外,现代汉语还接受了现代西方语言外来文化的影响,如拼音和拉丁文,可以说现代汉语是历史上语言演化的一个里程碑。
古代汉语的演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是历史见证中国文化多元发展的宝库,每一次变化都传承了每一代汉语使用者的精神文化理念。
古汉语,秦汉语,中古汉语以及现代汉语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成为历史上无价的财富。
古代汉语的三个发展阶段古代汉语是指距今两千年之前至十七世纪末期的汉语,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潜在意义。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三个发展阶段进行简要介绍。
第一阶段:古汉语(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古汉语的时间跨度从公元前221年始皇帝统一中国开始,到公元220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
具有代表性的古汉语著作有《诗经》、《尚书》、《春秋》、《礼记》和《周礼》等。
古汉语的特点是音韵、语法和词汇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在古汉语时期,汉字的书写和发展达到顶峰,基本上形成了现代汉字的形态。
在发音方面,古汉语的声调数量较少,一般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个声调。
而且古汉语的语音系统比现代汉语要简化。
在语法方面,古汉语的文言语法体系十分严谨,语法范式基本上稳定,而且语法规律的变化相对较少。
在词汇方面,古汉语的词汇量和词义含义都较为固定,表面上的易变性仅仅是因为不同作家和地区供用的各自古汉语文本所需的单词和用法存在一定的区别。
总体而言,对于现今的中文来说,古汉语语言体系和讲话规则都非常陌生,但其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却一直都是中国文化的基石和象征。
第二阶段:中古汉语(公元581年-公元1368年)中古汉语发展起始于隋朝,而结束于元朝。
在中古汉语时期,汉语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如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中古汉语和古汉语之间的区分。
在发音方面,中古汉语开始出现语音的变异,如增加了一些声调和声韵变化。
在语法方面,中古汉语的文言语法体系开始走向灵活和简化,出现了标点符号和声助词的使用。
在词汇方面,中古汉语的词汇量和词义含义有所增加和变化,出现了一些新词和用法,如“朝”、“晚”、“策马长板”。
总的来说,中古汉语在句法和词汇上开始出现一些变化,尤其是在动词、名词、形容词等语言元素的区分上的细化。
中古汉语的变化也使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和哲学的著作出现了一种新的质感和风格。
【中国历史】关于中国古代音韵演变简史的资料中国古代音韵演变简史概论:中国音韵演变主要有四个阶段:上古音(狭意上来讲,仅限于秦汉时的中原古音,以其为雅言。
)中古音(唐以前的中原语音)注:由于汉至唐的几百年来,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人大量融合,中原音韵发生一定变化,并向南迁西。
近古音(主要形成于宋元阶段)注:原有的洛阳正音与北方的燕京语音发生大融合(历史原因),基本奠定了今日的语音发音。
现代音(民国至今)以上是中国古代雅言(也就是官方语言)的演变过程,方言接下来会详细论述。
下面的资料是经某一位姐姐整理过的,都是很有价值的研究材料:一:写在前面的话汉语古音韵以及其发展历史一直是一个比较生僻的研究方向,不太为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所知。
本人不敢称精通古汉语音韵学知识,实际上连粗通都不算。
充其量,不过是比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更多的涉猎这一方面而已。
写作此文,希望能够以通俗的语言将汉语古音韵学的基础知识,历代汉语的音调,声韵母和历史演变介绍给大家。
更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得到真正的“大家”和“高人”的指导。
二:今古音存在着巨大差异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万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古汉语语音也不例外。
从古到今,古汉语语音一直都在不停的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
但是,这一点往往被相当多的人忽略。
我曾在某网络帖子上看到有人大言不惭的宣称:“汉语是最优秀的语言,因为其稳定性高,传承性好,现在的小学生还能琅琅上口的朗诵楚辞”。
此论断简直慌天下之大谬!首先不说语言文字都是文化的直接载体,文化本身便不存在优劣,那么其载体也没有优劣之分了。
其次,此论断混淆了语音和文字的关系,汉语是通过像形,表“义”的文字,而不是西方文明体系的拼音文字,方块文字的读音变化是很难从书面文字上发觉的,于是便往往被人忽略。
从汉语的上古时代到现代,经历三四千年,汉字读音会因内外因素不断的变化,比如原本只是细微差异的读音变成有明显的差异;民族融合带来的外来语言与本地语言融合,或者某地区长期隔绝导致与其他地区的语音差异等。
《古代汉语》第一篇:《古代汉语》一、古代汉语的定义、分期及它的两大系统等1、古代汉语,就是指我们的祖先长期使用的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
2、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可以把古代汉语分为:远古汉语(殷商甲骨文时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代以后至五四运动前期)-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注:近古汉语,宋元至鸦片战争战争时期;早期现代汉语,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3、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古白话。
4、清废除科举制后设立小学,小学分为文字、音韵、训诂,隋唐以后分此三类。
二、汉字的构造(一)汉字的历史1、汉字的形体演变:甲骨文(卜辞)-金文(钟鼎文)-战国文字—大篆(籀文)—小篆(秦篆)—隶书—草书、楷书(真书、正书)行书(1)汉字起源于图画。
(2)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又叫卜辞、殷墟卜辞,是我们发现最早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图画性。
它是殷商王朝用来记载占卜吉凶之事的文字,已具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结构,也有一些借用表义的假借字,是最早的成系统的古文字。
(3)金石文字:较甲骨文,字形比较稳定,传达的文字信息更丰富,展示的社会面更开阔。
①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本是奴隶主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具,后来主要用来祭祀、宴请上面以记载典祀、歌颂战功、订立盟约等。
②石文:可在石头上的文字。
(4)篆:①大篆,又叫籀文、篆籀,秦代建立以前秦地区使用的文字。
②小篆,被成为中国汉字的第一次革命,基本上脱离了图画抽象,较规范;笔画趋向简单,圆润。
(5)隶书:又叫八分书,有美感,很舒展,据说是秦朝狱隶陈邈发明,有古隶在(或叫秦隶)和今隶(或叫汉隶)之分,向方块字迈进了一大步,笔画简单,明了,是中国汉字的第二次革命。
:①上古音时期──先秦至魏晋(约公元前10~公元5世纪);②中古音时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纪);③近古音时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纪);④现代音时期──清代至现代(17~20世纪)。
1上古音一般以《诗经》韵脚和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
《诗经》并非一时一地的作品,谐声字是用声旁表音的字(如“途、除、徐、叙、斜”都用声旁“余”表音),来源更要复杂一些,但这两种材料反映的语音系统是相当一致的。
上古声母共有30个左右。
2、中古音一般以隋唐时期盛行的韵书《切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
《广韵》对《切韵》的增订主要在字数和释义,对《切韵》的语音系统并没有重大的改动,现在研究《切韵》音系一般就都以《广韵》为主要依据。
《切韵》并没有系统地列出它的声母系统,根据后人分析归纳,大体上是和传统的三十六字母相当的。
3近古音一般以元代周德清所编《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
《中原音韵》所代表的近古音语音系统比《切韵》所代表的中古音语音系统简单得多,已经相当接近于现代北京话。
《中原音韵》改变了《切韵》以声调为纲的编排方法,改为以韵为纲,各韵之下分列声调,然后再分为若干小韵,同音字都列在同一小韵内,并没有单列声母。
《中原音韵》把韵母分为19个韵部,19个韵部实际共包括40多个韵母,只有中古韵母的1/3左右,这主要是因为中古入声韵到近古已经全部消失,和阴声韵完全合并。
例如“东、冬、钟”在中古本是3个韵,到近古就合为一韵。
可能共有20个声母(不包括零声母),把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类,和现代北京话完全相同,中古的平声根据声母的清浊到近古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类:中古清音声母读阴平,如“通、诗、坡、春”;中古浊音声母读阳平,如“同、时、婆、纯”。
语音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汉语有一些方言到目前还保留着中古音甚至上古音的一些特点。
上古语言到现代汉语的演变
上古语言到现代汉语的演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 上古汉语:上古汉语是中国古代汉族的母语,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7世纪。
上古汉语以“尚古文”(古文
字形态)为主,发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
2. 中古汉语:中古汉语是上古汉语演变而来,出现在公元7世纪至14世纪。
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
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演变。
词汇和语法也有一定的变化,但基本上仍可理解。
同时,中古汉语还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比如藏语、蒙古语和满语等。
3. 近代汉语:自16世纪明朝时期至20世纪初,随着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革,汉语经历了重要的演变。
在清代,随着康熙字典的编纂和推广,标准的字音和字义开始形成。
同时,汉语的语法规范也逐渐确立,词汇表达和句法结构也相对稳定。
4. 现代汉语:20世纪以来,现代汉语通过国家教育系统的规
范化和标准化,成为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通用语言。
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相对稳定,但也受到外来语的影响,特别是英语和新近的科技术语。
总的来说,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演变表现出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变化,同时也受到历史、文化和外来影响的塑造。
这个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国语言的丰富多样性和文化传承的历程。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一、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
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①上古汉语: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
其书面语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
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
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
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二、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1汉初到东晋末: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
著作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郑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
著作有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
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
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刘淇《助字辨略》、陈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孙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三、什么是文字: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
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
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
汉语语音演变发展历程汉语语音演变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
以下是一个简要的叙述。
最早的汉语语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周时期。
当时的汉语语音系统相对简单,主要以单音节为主,声调数目较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语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与演变,形成了不同的方言与口音。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地理和政治的分化促使汉语语音的差异进一步扩大。
各地的方言逐渐发展独特的语音特点,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方言群体。
这些方言群体以不同的语音系统为基础,呈现出不同的音韵变化。
汉朝时期是汉语语音发展的重要阶段。
汉朝的建立促进了中原地区的方言融合。
汉语语音表现出对方言多样性的相对统一趋势。
这个时期的标准汉语语音系统在后来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宋元明清等时期汉语语音发生了大量的变化。
从一个音节的单音语言系统,汉语逐渐发展成为以多音节为主的声调语言。
声调的存在使得汉语的语音特点更加多样化。
近代以来,汉语语音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通讯和交流的频繁使用,各地方言之间的语音差异逐渐模糊。
标准汉语的推广也使得方言的语音特点受到压制。
如今,普通话成为了中国共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话的标准语音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普通话的发音标准是基于北京话为基础进行制定的,尽管仍然存在各地方言的影响,但整体趋于一致。
总的来说,汉语语音演变发展历程非常复杂和多样化。
它是地理、历史、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结果。
今天,我们可以在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中听到各种各样的汉语方言和口音,这也反映了汉语语音的丰富多样性和持续发展的趋势。
汉语语音史的
发展
汉语语音史的发展一般被分为五个时期:
1、夏商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770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汉语语音系统形成的开始。
在这一时期,汉语语音系统已经形成了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以及低音(阴去)和高音(阳去)之间的对立。
2、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在这一时期,汉语语音系统出现了大量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声调的变化,由原来的四声变为六声:上声,去声,入声,上入声,去入声和仄声,使得汉语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3、汉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这一时期,汉语语音系统发生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声调方面。
中古汉语的声调系统已经发展成十三声:上声,去声,入声,上入声,去入声,仄声,上仄声,去仄声,入仄声,上入仄声,去入仄声,上去声和上去入声。
4、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在这一时期,汉语语音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声调方面。
宋代的汉语声调系统已经发展成十五声:上声,去声,入声,上入声,去入声,仄声,上仄声,去仄声,入
仄声,上入仄声,去入仄声,上去声,上去入声,仄韵母和上仄韵母。
5、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在这一时期,汉语语音系统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声调的变化,由原来的十五声发展成今天的四声。
此外,还出现了许多音变现象,如后元音的变化、辅音的变化、韵母的简化等。
各朝各代语音典范一:先秦时期。
上古时代,五帝时期和后来的夏、商时期,中原黄河流域地区是华夏先民的主要活动地带。
周以前汉语的具体形式已无可考,据传当时的标准语是周时期标准语的前身。
周期的汉语标准语,一般认为就是《诗经》的语音,即雅言。
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
据专家称,周代文字学的是殷商文字。
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学习的。
古代的雅言(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就是夏言。
夏建都在洛阳,然后殷代建都也在洛阳周边。
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是在洛阳一带,可以说古代的普通话是以古洛阳话为标准音的。
二:秦汉两朝。
秦朝具体用什么语音无法考证。
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
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
三:两晋与南北朝。
西晋承袭汉代,以洛语为国语。
永嘉之乱,洛京倾覆,东晋迁都建康,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
四:隋唐时期。
隋朝统一中国,编《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
唐承隋制。
隋、唐国语为“汉音”,或“秦音”。
隋唐都长安,并以洛阳为东都,此时中原及关中汉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
五:宋朝。
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
中原雅言的历史达一千五百多年。
周以后,各朝随着国都的迁移,雅言的基础方言也随之修正,历代正统汉族王朝,都不遗余力的推广雅言。
雅言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唐诗宋词作品大量涌现,各周边国家皆争相学习中原雅言。
六:元朝。
元朝法定蒙古语为国语,后以元大都的汉语语音为标准音,称为“天下通语”。
七:明朝。
明以中原雅音为正,明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音为基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
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从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约40万占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而南京官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
八:清朝。
古代汉语41. 引言古代汉语作为中国的传统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古代汉语,我们可以了解和感受古人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古代汉语的发展、特点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古代汉语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
在周朝时期,古代汉语开始形成,并逐渐成为统治阶级和文化精英的语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汉语逐渐演变,形成了不同的阶段。
2.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古代汉语的起始阶段,主要以《诗经》、《论语》等古代文献为代表。
这个时期的古代汉语以韵律和节奏为特点,注重平仄和格律的配合。
2.2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古代汉语的全盛时期,也是古代汉语文字和文化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逐渐丰富起来,并形成了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楚辞》、《唐诗三百首》等。
2.3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古代汉语的后期阶段,也是汉语演变最为明显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古代汉语的发音、词汇和语法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影响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和社会变革的推动。
3. 古代汉语的特点古代汉语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
3.1 语法结构复杂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较为复杂。
在古代汉语中,词序灵活,常常通过词的位置和谓语的作用范围来确定语义关系。
3.2 字义丰富古代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一个词汇往往有多种含义。
根据句子的语境,同一个词汇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和含义。
3.3 注重音韵美感古代汉语注重音韵美感,讲究平仄、押韵、声调等音韵效果。
古代诗歌和韵文多使用平仄和格律等技巧,以达到优美的音韵效果。
4. 古代汉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古代汉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4.1 文化传承古代汉语作为中国的传统语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代文学作品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表现形式,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作品,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风貌。
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中国古代文字术语传统上被分为文字、书面语、古代汉语三部分,而古代汉语又可以根据其发展历史进行不同时期的划分。
在汉语发展史上,可以从古代汉语历史上将其划分为古汉语、秦汉语和两汉以后的文言。
而汉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为古汉语的语音,它的变化则清晰地说明了汉语历史上演变的趋势,而其历史分期也影响着汉语发展史的进程。
古汉语在这里指两汉以前汉语的发展状况。
从归纳上看,古汉语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
第一,汉藏时期:这一时期上古汉语的特征是口头传统,它的语音记录方面几乎没有传从古代就已诞生的汉藏关系,藏关系是汉语语音系统的基础,它的特征为濒临舌尖的后元音和宕音鼻音,语音的发展也被限制在口头传播范围之内,在这一时期间,大量的词汇已发展成汉语的早期形式。
第二,《左传》时期:这一时期汉语语音有了明显的进步,主要是因为在此期间《左传》出现,《左传》是中国第一部文献,它既统计记载了汉语的大量词汇语义,又有大量的音迹,记录了古汉语的大量特点,比如再音及词形变化等等,同时也有古汉语语音特点如声调和注音等,这有利于汉语发展。
第三,魏晋时期:由于《左传》的发展,在魏晋时期,汉语语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拼音记法也得到了普遍使用,而且这一时期伴随着大量著作书籍的出现,这些书籍对汉语语言的影响也越来越
深入,这对今天的汉语的发展也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催化剂。
第四,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也可以被视为汉语语音的一个新的开端,它把汉语语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它建立起一种新的书面体系,历史上常用的“平水音”系统也随之出现,这种平水音系统以及整个汉语的语音系统也有了质的提高,使汉语语音发展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以上就是古汉语语音历史分期划分的相关内容,从古代汉语的这四个历史阶段来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汉语语音的不断发展,而汉语随着发展的过程也越来越丰富,对于汉语语言史的研究也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