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合集
- 格式:docx
- 大小:43.64 KB
- 文档页数:12
科学概念: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
过程与方法: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2、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2、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1、教师课前实地踏勘家乡可供学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选定地点。
2、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录像或照片。
家乡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没有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污染……要真正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就要去实地考察,考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这一次,我们将一起到去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地点就定在某某某某。
2、讨论:考察前我们应做些什么呢?考察时要注意什么?(确立考察主题,设计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安全等。
)3、小组讨论制订考察计划。
计划包括这些内容:目的、地点、时间、器木才、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分工、注意事项……可参考教材84面的样稿。
二、实地考察: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取样。
考察地点宜离学校较近。
考察过程强调纪律。
2、考察时先看水域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有没有废水排放;再看看水的颜色怎样,水里有没有动植物,水面有没有污染物,最后取一瓶水样,带回学校进行检验观察。
3、对采回的水样进一步观察。
(1)把水样静置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杂质沉淀下来,杂质是什么?(2)用显微镜检验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三、观察讨论:1、回学校后,按照教材85面的“我的考察报告”提示观察水样,填写报告。
2、与自然水和生活污水比较,判断家乡的自然水域是否已被污染?如果已污染,分析原因,如果未污染,讨论为什么?3、请学生就如何保护家乡的水环境提一提建议。
可以组织学生撰写相关的环保小论文。
教学目标:1、知道进行一项大的活动(事情)首先要从整体上进行计划和组织。
2、能较好的分析讨论他人的经验。
3、培养学生严禁认真的科学态度。
一、创设情境导入:上课时,打开实验室的门(不大),让学生进入“暗室”。
师:走进这个房间瞬间,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谈一谈.这时,学生的感受会有两方面,一是阴凉舒适,最多的是昏暗害怕、不方便。
鼓励学生能从不同的侧面对事情进行评价,选定我们今天“想使这里亮起来”。
师:我们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采光不足的问题?师生交流。
师:假如你是地下停车场的负责人,你是那条街道的负责人,当你发现这里采光不足时,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大多能想到安上各种各样的灯,既节能又美观。
(因为电视、生活中常见这样的场景。
)没有去实地考察、广集方案的意识。
师:这么大的工程,我们怎么能一个人或几个人一商量就去草率的进行呢?想一想我们“郑东新区”是多么的美,我们的“水立方”、“鸟巢”、还有那世人称赞的“奥运会开幕式”,“奥运会的口号”,舞动的“京”字,熊猫的名字……这些活动大家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做得这么出色呢?学生讨论,但是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活动也可“招标”。
师:人们对于一项重大的事情,不是拍拍脑门,一次冲动就做出决定的。
很多时候通过招标、邀请、比赛、论证会等方式,广征方法和建议,从中筛选出设计方案后,才进行实施的。
我们也可以开展一个“采光设计方案邀请赛”,邀请我们全体学生参与设计,从中选取方案,让其我们每个小组都来设计吧。
师:就像我们家卫生间、厨房一样,能通过改造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时,我们是不会把房子推倒重建的。
也像我们身边的都市村庄一样,怎么改也达不到现代大都市的要求时,我们就会设计一套新的方案,重新进行建造。
我们的设计方案相应的可以分成“改进型方案”和“理想型方案”两种。
出示15页的“采光方案设计邀请赛”图片,注意要求。
师:你们对哪里的采光不足进行设计呢?怎样参加这次邀请赛呢?小组讨论,制定一个可行的研究计划。
小组讨论,写计划。
(这时的学生还可能没有达到“实地考察,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制定方案,实验验证方案,用模型解释解决方案”的水平)教师巡视倾听、必要的指导。
师:我们可以参考16页奇妙小组的研究计划,对比自己的方案,修改完善我们的总体研究计划。
教师进行小组指导。
四、交流总结。
一、阅读奇奇的科学日记,提出生活中的采光不足的问题教材中的科学日记一方面作为提出问题的材料,要激发学生产生回忆,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这篇日记也是学生科学日记的样张,教学中,应对学生渗透关注生活,并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科学思索的教育。
二、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的采光问题。
生活中采光不足的现象很多,大多数学生都会有所经历。
教材通过人物语言暗示这里应该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把讨论的内容进行梳理和记录,为后面的研究作内容上的铺垫。
三、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动员参加采光设计邀请赛。
积累了一系列的关于采光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发动学生开展一次采光设计邀请赛。
比赛规则可以参照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商量决定。
计划考虑得越周到,研究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引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是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
首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研究载体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分组。
然后引导各小组必须明确研究的目的,清楚自己将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明白下一步即将去做什么。
考虑到学生独立研究能力是有限的,建议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探究学习任务。
分组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按研究内容分,也可以按照自愿结合的方式,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进行适当调节。
一、教学目标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在不停地绕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相变化是月球在不断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发生的。
2.能够对月相变化的原因做出合理的假设和猜想;能够用模拟实验探究月相形成的原因。
3.愿意倾听其他同学对于月相变化原因的观点和评述。
二、教学准备大白纸、记号笔、黄色乒乓球、台灯、铅笔、粉笔。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提出研究问题(1)出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盈月、满月、凸亏月、下弦月、残月这八种典型月相的图片,让学生根据从农历初一开始出现的顺序排列。
(2)提出研究问题:月相的变化是怎样形成的?2.形成研究假设(1)让学生以小组进行讨论:月相每个月重复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让学生在班上汇报自己的想法。
(3)把学生按照不同的解释分成小组,并且根据自己的想法作出一个示意图。
在绘制示意图之前,为了让不同学生画的示意图能够被相互理解,教师提出以下几点要求:①示意图要表示出从北极俯瞰时,地球和月球的位置;②当月球处于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时所出现的月相。
③月球绕地球转动的方向(4)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的示意图。
其他的学生可以针对示意图提出疑问并要求解释。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大家做出的不同假设以及针对各种假设存在的疑问。
3.设计模拟实验(1)让持有不同见解的学生设计出一个模拟实验来检验示意图中展示的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①用什么来代表示意图中的地球、月球和太阳?②怎样表示月球绕地球的运动?③怎样观察月球在不同位置时出现的月相?(2)让学生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准备试验所需要的材料。
第二课时1.进行模拟实验(1)让学生按照不同的假设分成小组进行模拟实验。
(2)教师巡视、指导不同小组进行实验的情况。
2.汇报实验情况(1)让各组学生汇报模拟实验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他们回答:①在实验中你是怎样让月球绕地球运动的?你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②如果要看到新月的时候,月球应该在什么位置?这时对应的日期应该是什么时候?如果要看到其他典型的月相,月球应该在什么位置?③在你的模拟实验中月相变化的顺序和我们实际观测到的月相变化的顺序是不是一致的?④根据模拟实验的情况,你认为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吗?如果不正确,你的根据是什么?要怎样修改?3.总结月相形成的原因?(1)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交流总结月相形成的原因。
(2)让学生思考:如果月球绕地球运动的方向反过来,对于月相的变化有什么影响?4.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结果修改自己所作的月相成因的示意图。
《斜面的作用》说课稿一、说教材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的内容,是本单元认识的最后一种简单机械。
本课是按照“问题――实践――结论――应用”的思路编写的。
课文分三部分:1、通过工人利用斜搭的木板往车上搬运重物的实验,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斜面。
2、通过实验认识斜面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分为两段:首先认识斜面有省力作用,然后认识斜面的坡度越大用力越大;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3、指导学生认识斜面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想。
其中“用实验验证斜面是如何省力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运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注意控制变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教学拟达到以下目标:前三个坡度,最后最小的坡度用塑料板搭一支笔来完成。
为保证对比实验中塑料板搭在斜面以上的部分也相同,借助两厘米宽的纸条使露在斜面以上的部分和纸条宽相同就行了。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
(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实验记录单)四、学以致用先启发举例:通过教师用线在圆珠笔上绕两种螺旋线让学生观察后比较哪种螺丝更容易拧进木板中去,问学生为什么你会这么选择?然后想一想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再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斜面。
最后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简单机械?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缺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板书:7.斜面的作用斜面可以省力坡度越大用力越大坡度越小用力越小本次科学课件主要讲解的是地球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自转1.定义:地球自转是指地球以西向东的方向自转一周的运动。
时间为一天24小时。
2.影响:地球自转对地球生态环境、气候和地球上生物的生长以及人类活动都有一定的影响。
3.术语解释:(1)太阳直射:是指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到地球上的其中一点;(2)昼夜交替:指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形成白天和黑夜的变化;(3)地轴:是指连接地球两极的轴线。
二、地球公转1.定义:地球绕着太阳一周的运动叫做公转。
时间为一年。
2.影响:地球公转对季节的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3.术语解释:(1)黄道:在天球中看,太阳表面上跑的轨迹叫黄道;(2)赤道:是地球上一条假想的大圆,它与地球自转轴交于两极,将地球分成南北两个半球;(3)春分、秋分:是指地球公转到其中一位置时,太阳处于天球上的位置。
春分时,太阳的位置在赤道上,秋分时,太阳的位置仍在赤道上。
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都是地球的基本运动之一、地球的这两种运动,影响着整个地球的物理、地理和气候环境,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活动目标:1、了解常见蔬菜的食用部位,并尝试进行分类。
2、乐意向同伴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蔬菜,懂得多吃蔬菜身体好。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