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课件(全册)
- 格式:pptx
- 大小:76.62 MB
- 文档页数:22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课件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课件第一单元神奇的电磁铁引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电磁铁是一个非常常见而又重要的物品。
在电的产生、传输、储存和利用中,电磁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单元,我们将通过三个实验来探究电磁铁的奥秘和原理。
实验1: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实验步骤:1、准备一根长10厘米的导线,一个1厘米见方的铁钉,一个电池,一个电压表,一些导线和一个滑动变阻器。
2、将导线沿着铁钉缠绕20圈,导线的两端分别接在电池的正负极上。
3、将接通电源的导线靠近一块磁铁,观察是否有吸引力。
4、改变导线的缠绕圈数,重复步骤3,观察吸引力的变化。
5、使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电流大小,观察吸引力的变化。
实验结果:当导线缠绕在铁钉上时,靠近磁铁的一端会表现出明显的吸引力。
导线的缠绕圈数越多,吸引力越强。
电流增大时,吸引力也会增强;电流减小时,吸引力会减弱。
实验2:探究电磁铁的磁极变化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电磁铁,一个指南针和一个电源。
2、将电磁铁的一端靠近指南针的南极,观察指南针的变化。
3、改变电磁铁的接线方式,将电源的正负极交换位置,再次靠近指南针的南极,观察指南针的变化。
实验结果:当电磁铁的北极靠近指南针的南极时,指南针的指向会发生偏转。
当电源的正负极交换位置后,电磁铁的南北极也会发生改变,此时靠近指南针的南极,指南针的指向也会发生偏转。
实验3:探究电磁铁的应用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带有电磁铁的扬声器,一个播放器和一个连接到扬声器的导线。
2、将播放器的音频输出连接到扬声器的输入端,然后播放音乐。
3、观察扬声器的纸盆振动情况,并记录。
4、拆开扬声器,观察电磁铁在纸盆振动中的作用。
实验结果:当音乐信号通过扬声器时,电磁铁的线圈会受到音频信号产生的磁场影响,从而产生磁力。
磁力的变化会引起纸盆的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拆开扬声器后可以发现,电磁铁的线圈在纸盆的背面。
总结:通过这三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电磁铁的一些基本特性和原理。
《生态平衡》教案教学内容:1、生态平衡(1)生态平衡的概念(2)生态平衡的特征2、生态平衡失调(1)生态平衡失调的概念(2)生态平衡失调的特征(3)生态平衡失调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教学目的:1、掌握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特征。
2、掌握生态平衡失调及其标志。
3、了解生态平衡失调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4、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生态观点去观察分析一些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生态平衡的特征以及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
教学方法: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长期保持稳定(相等或分别稳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在较长时间内处于稳定状态,且在遭遇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从受冲击的状态恢复到稳定状态,人们把生态系统的这种稳定状态称为生态系统平衡,通称为生态平衡。
二、生态平衡的特征(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输入和输出平衡)。
(二)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三)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三、生态平衡失调(一)概念当外界干扰压力(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很大,使生态系统的变化超出其自我调节能力限度时,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随之丧失。
此时,系统结构遭到破坏,功能受阻,整个系统受到严重伤害乃至崩溃。
(二)导致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的原因1、生态系统内部原因在生态系统中引进一个新种或者某个主要成分的消失都可能给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影响。
2、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的有害因素。
3、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为造成的生态平衡失调。
(三)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的标志1、平衡失调的结构标志主要表现群落中生物种类减少;种的多样性降低;结构渐趋简化。
2、生态平衡失调的功能标志在功能上表现为能量流动受阻或物质循环障碍。
(四)解决生态平衡失调的对策1、明确由于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资源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对自然与自然资源的干预程度也会越来越大,生态系统永远保持平衡状态是不可能的。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各种各样的能量》公开课教学设计(有配套课件)5.1各种各样的能量二实小潘亚清一、教材分析能量是抽象的。
能量的这一属性使得小学生难以从形象化的角度来进行直接观察。
所以,教材将此内容安排在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来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形象中去发现能量、研究能量、认识能量。
教材不追求学生掌握严格意义上的“能量”的概念,只要求学生能理解能量的客观存在和形式多样。
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引导学生发现能量的存在。
提出问题: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一些现象:放风筝、热气球升空、汽车行驶等引导学生说出它们是靠什么运动的?2.动手实验,探究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让学生在动手“做”中理解概念。
3.进一步讨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能量都有哪些作用,从而体会能量对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二、学情分析本课原是六年级内容,此次放在五年级来上,首先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把握教学目标。
从知识结构上分析,五年级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的条件)、《空气的性质》(热空气)《无处不在的力》(风力、水力)、《神奇的声音》(振动)《人的消化》(食物转换能量)、《电和磁》(电能)、《机械》(机械运动)等知识,已经储备了一定的与能量相关联的知识体系,这与本课认识能量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原知识结构也存在与新概念形成的矛盾,这就需要通过正确的引导。
通过分析、体会去提升。
另外,五年学生还未学《物质的变化》,因此还不清楚什么叫化学变化,因此,本课对“化学能”这一知识的介入,会简单带到,不足深入探究。
因此,本课的定位将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开始,逐渐让学生建立物体的运动与工作需要有“能量”的作用,进而用能量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进一步开解能量的概念。
从科学方法来分析,五年级学生对对比实验也不陌生,之前做过《小车的运动》《摆的研究》等对比实验;基本会做控制变量的科学探究实验,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之二,就是把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作为巩固和提高五年级学生对比实验这一探究能力上,从而进一步认识能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