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第21课)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杨家之子杨修在曹操面前机智应对的故事,展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对于文中一些古代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还需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文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可能有一定的困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文中古代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3.对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互动式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教案。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材料。
3.生字词卡片。
4.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材料,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古代词汇,进行解释和讲解。
如:“杨修是谁的儿子?”“曹操为什么对杨修刮目相看?”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情节,讨论人物关系,然后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场景。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杨修,你会如何应对曹操的提问?”“家庭教育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理解文章中的重要情节和台词。
•掌握生词词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情感。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案、教材、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工具。
•学生准备课本、笔和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杨氏之子的故事背景,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
2. 导入新课•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标题,谈论他们对《杨氏之子》的猜想和期待。
3. 教学主体•逐段教授课文内容,重点讲解生词词义和人物形象。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阅读和讨论故事情节。
•分组讨论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评价和态度,展开活跃的互动。
4. 学习小结•老师对学生进行小结和复习,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课堂延伸•提供课外阅读材料或写作任务,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小组表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与体验。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对故事情节的浓厚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学生们表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但也发现在生词词义的掌握和理解上还存在一些困难,下一节课需要加强相关的训练和引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获得知识,更能培养综合素养。
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 杨氏之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21 杨氏之子》,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谦逊有礼的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懂得待人接物的道理。
二、教学内容:《21 杨氏之子》讲述了杨氏之子孔君平在一次宴会上,以其聪明才智和谦逊有礼的品质,赢得了众人的赞誉。
课文通过孔君平的言行举止,展示了他的聪明和教养,以及他对待他人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
难点:理解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谦逊有礼的品质,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杨氏之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杨氏之子是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谦逊有礼的品质。
3. 学习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讲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谦逊有礼的品质,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 课堂展示: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杨氏之子聪明才智谦逊有礼七、作业设计:(1)杨氏之子是谁?(2)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谦逊有礼的品质是如何表现的?(3)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品质对你有什么启示?2. 以“我心中的杨氏之子”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一、导入新课: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杨氏之子的图片,或者通过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趣味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关于孔君平的趣事,让学生猜测这位杨氏之子是谁,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共2课时)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梁国杨家的儿子孔君平利用智慧和机智应对父亲的朋友的故事。
课文通过杨氏之子的回答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以及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对于古代寓言故事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品质,并运用相关的语文知识进行学习和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
2.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品质。
2.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杨氏之子的回答,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
3.讨论教学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杨氏之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2.呈现(10分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然后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词典,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表演课文中的情节。
通过表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品质。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a.杨氏之子为什么能够回答出那样聪明的话?b.你觉得杨氏之子的回答有哪些优点?c.你觉得我们应该向杨氏之子学习什么?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发挥想象,以“杨氏之子”为题材,编写一个类似的故事。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杨氏之子》的含义和主题;–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熟练朗读课文;–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语;–知道课文中的生动语言和描述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课文情节的喜爱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家庭孝敬的认识和重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词语;–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一些意境和情感描写。
三、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板书、课件、教材相关素材。
2.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整洁、温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课前小组讨论、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子欲养而亲不在”这句话的含义。
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学习新课1.师生共同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解释生词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三、讨论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杨氏之子的行为对父母的意义和影响。
激发学生对家庭孝敬的认识。
四、拓展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活动,让学生发表对课文的感想和理解。
五、作业布置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或故事延续。
五、教学反思这节课上,学生的表现整体较好,但在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方面还需加强。
下节课要结合课文内容,加大情感指导,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
以上为教学计划,借此启发学生对于《杨氏之子》这篇文章的理解,希望能帮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内涵,继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2.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含义。
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21杨氏之子》展开。
故事围绕杨兄弟在父亲买米的过程中相互帮助、分享快乐的情节展开,体现了家庭和睦、团结互助的主题。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主旨。
2.难点:通过分角色朗读和情感表演,理解人物内心世界。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案、角色卡片、分组卡片、录音设备。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阅读材料。
五、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视频或相关小故事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课文(15分钟)•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依次进行师生互动,解答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
3. 学习课文(20分钟)•分组卡片分发给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导师式点评,引导学生理解角色内心情感。
4. 课文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解释理解。
•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教育意义。
5. 情感体验(20分钟)•演绎课文片段,让学生体验课文中人物的情感。
•分组讨论,每组用表演形式呈现故事中的主要情节。
六、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梳理学生学习收获。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背诵课文中的关键段落。
•完成相关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自主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写读后感。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21杨氏之子》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加强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课《杨氏之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杨氏之子》的故事内容;–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掌握文章中生字词的意义;–学习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杨氏之子》,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华美德;–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热爱学习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掌握故事情节,理解作者用词。
2.难点:掌握生字词的意思,能够准确表达对文章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课《杨氏之子》教材;2.辅助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3.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图片、关于《杨氏之子》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利用图片和故事情节导入《杨氏之子》的故事,引起学生兴趣。
2.教学展开:–细致讲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和段落;–解释生字词的意义,帮助学生增加词汇量;–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想;–组织朗读和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活动设计:–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展开合作探讨;–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了解。
4.课堂总结:–小结故事主题,梳理故事情节;–回顾重点词汇,强化学生词汇记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但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扩展学生思维,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部编版五下语文第八单元第21《杨氏之子》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杨氏之子的故事内容,掌握中心思想和主要情节。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孝道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品德观念。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把握中心思想。
•难点: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蕴含的孝道精神,提炼出感悟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3. 教学准备
•班级课本《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课堂教学PPT
•板书、黑板笔
•学生讨论小组的准备
4.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通过对《杨氏之子》故事背景的简单介绍,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第二步:学生阅读
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内容,着重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第三步:讨论分享
组织学生讨论故事中体现的孝道精神,引导学生表达对故事的感悟和理解。
第四步:语言表达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事内容,把握故事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帮助学生提炼出深层次的感悟。
第五步:活动设计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合作,共同展示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杨氏之子》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升了对孝
道精神的认识和感悟。
6. 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总结故事中体现的孝道精神,以及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孝道精神,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亲
情和孝道,做一个懂得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选自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故事讲述了一个聪明机智的杨氏之子,在面对孔子的提问时,巧妙地回答,使孔子对其智慧赞叹不已。
本文主要通过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灵活应对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古代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文言文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灵活应对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寓言故事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2.难点:理解文言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灵活应对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多媒体教学设备3.课文翻译及相关资料4.教学卡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杨氏之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杨氏之子为什么能够巧妙地回答孔子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遇到问题时,是如何独立思考、灵活应对的。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和主人公的聪慧。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作者介绍】
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
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
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典叙》、《世说》10卷、《集林》200卷、《幽明录》20卷、《宣验记》13卷、《小说》10卷, 有《宋临川王刘义庆集》8卷。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刘义庆“秉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
当时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
他门下聚集
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
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
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
【教学目标】
1.认识“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
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谈话双方的身心。
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他机敏聪慧,回答别人时语言更是风趣机智、妙趣横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杨氏之子》吧。
2.读题,解题。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诣、为、曰、应、禽。
(2)引导学生读准节奏。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中间要停顿。
)
(3)反复读课文。
三、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1)其父:他的父亲。
其,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
设,摆放,摆设。
(3)此是君家果。
此,这。
君,您,古代对对方的尊称。
(4)未闻:没有听说过。
未,没有。
闻,听说。
(5)夫子家禽:先生您家的鸟。
夫子,古时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君平。
禽,鸟类。
以上问题,可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学生能够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四、体会语言精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来应答,妙趣横生。
杨氏之子才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可见他聪明机智,应对能力强。
)
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相比,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
“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水果”这个意思,反映出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
3.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体会杨氏之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拓展延伸。
1.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处。
2.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如歇后语、谚语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等。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中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智慧
语言的艺术
【教学反思】
本课从读入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弄懂文言文意思,品读对话体会语言的巧妙,并且通过拓展环节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