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三章、第四节
- 格式:ppt
- 大小:368.50 KB
- 文档页数:19
《倒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榆林市米脂县南关小学马小艳【教材依据】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倒数的认识》。
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教学中,我将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
从分数乘法的口算入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主动探索发现它们的乘积都是“1”,从而引出倒数的概念;然后再借助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利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自主探究出一个数的倒数的求法,初步感知两个数互为倒数的关系;最后让学生探究0有没有倒数,使学生对倒数的认识更为全面。
最后在练习题中,我设计了流畅性练习、变通性练习、独特性训练。
流畅性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变通性练习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最后让学生做到自行解答;独特性训练再次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体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这些多层次的练习,从流畅性到变通性再到独特性,循序渐进,逐渐进入较高水平的发散思维状态。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一个倒数的方法,进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2)方法与途径: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归纳等活动,经历探究求一个数的倒数的过程;(3)情感与评价: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情感,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思想;(4)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教学。
3.教学重点: 知道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4.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的含义, 0为什么没有倒数。
5.教学关键: 掌握倒数的意义。
6.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教学法。
二、教学准备:有关《倒数的认识》的教学资料、课件。
三、教学过程(一)认识倒数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法,现在请同学们完成课本第31页的“算一算”。
师:仔细观察,你们能发现什么?生:它们的乘积都是1。
师:对,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
你们还能写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生:(齐)能!师:那好,请你们写出乘积是1的任意两个数,看谁写得多,而且能写出不同的类型。
难点:理解循环小数产生的原因。
1.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循环现象吗? 例:春→夏→秋→冬2.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商的特点。
2÷7 2÷11周期问题: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现象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出现,比如每周七天,从星期一开始,到星期日结束,总是以七天为一个循环不断重复出现。
我们把这种会重复出现的规律性问题称为周期问题。
方案/ 知识点 循环小数的意义 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熟练 掌握 生疏可能原因及对策知识点一 循环小数的意义问题(1)导入 平均每秒跑多少米呢?过程讲解1.观图,读题,理解题意并列式已知条件是王鹏跑400m 用了75秒,所求问题是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可知,求平均每秒跑多少米,用除法计算,列式为400÷75。
易错提示 此题虽然没有除尽,但计算结果不是近似数,因此要用“=”连接。
2.用竖式计算400÷75难点点拨计算中发现,余数重复出现25,商3也重复出现,在余数后添0继续除,总也除不尽,小数位数是无限的,写商时对于重复的数字,先写出几个后,其余的用省略号代替。
400÷75=5.333…(m)25答:平均每秒跑5.333…m。
问题(2)导入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
28÷18=78.6÷11=过程讲解1.用竖式计算28÷18=1.555…2.观察两个竖式及商的特点计算28÷18时,余数重复出现10,商的小数部分从十分位起重复出现5,商可用1.555…表示;计算78.6÷11时,余数重复出现5和6,商的小数部分从百分位起重复出现4和5,商可用7.14545…表示。
3.意义点拨(1)循环小数:像5.333…,1.555…,7.14545…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2)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就是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课题: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课型:新授课一、教材分析:本节所处的地位、特点、作用本节选自北师大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第三章第四节第一课时内容,教学大纲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并会简单的应用。
这是《新大纲》中增加的新内容,不仅为传统的高中数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机会,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的方程,已掌握二元一次方程与平面直线的对应关系,同时也学习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为研究二元一次不等式与平面区域的对应关系做了准备。
这一节内容,是介绍直线方程的简单应用(即简单的线性规划)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1)学习者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已教过的经验和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看,对于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弄清楚和理解掌握口诀“直线定界,取点定域”,“系数化正、左小右大”。
学生前两节学习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理性思维能力已经有了初步形成,但存在个别差异。
2)学习者个性特征:高一(E)班是普通班,而且是高一中数学比较差的一个班级。
全班整体数学基础比较薄弱。
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做到细致,耐心。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能画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会解决简单的关于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学会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路和观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3、情态与价值: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增强数学的情感体验,提高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重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会画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教学难点:准确画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关键:理解掌握口诀“直线定界,取点定域”,“系数化正、左小右大”。
第四节 有机合成人教版选修5化学第三章第四节有机合成学问点练习含答案学问点一 有机合成的过程1.有机合成的概念有机合成是指利用简洁、易得的原料,通过有机反响,生成具有特定构造和功能的有机化合物。
2.有机合成的任务目的化合物分子骨架的构建和官能团的转化。
3.有机合成的过程4.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 (1)引入碳碳双键的方法①卤代烃的消去,②醇的消去,③炔烃的不完全加成。
(2)引入卤素原子的方法①醇(酚)的取代,②烯烃(炔烃)的加成,③烷烃、苯及苯的同系物的取代。
(3)引入羟基的方法①烯烃、炔烃及水的加成,②卤代烃的水解,③酯的水解,④醛的复原。
1.推断正误(1)乙醇和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响都生成乙烯,且反响条件也一样。
( )(2)制取氯乙烷时,可以用乙烷和氯气在光照时反响,也可以利用乙烯和氯化氢发生加成反响。
( )(3)乙烯及氯化氢、水能发生加成反响,说明可以利用烯烃引入卤素原子和羟基。
( ) (4)加聚反响可以使有机物碳链增长,取代反响不能。
( ) 答案:(1)× (2)× (3)√ (4)×2.化合物丙可由如下反响得到:C 4H 10O ――→浓硫酸,△C 4H 8――→Br 2溶剂CCl4丙(C 4H 8Br 2),丙的构造简式不行能是( )A .CH 3CH(CH 2Br)2B .(CH 3)2CBrCH 2BrC .CH 3CH 2CHBrCH 2BrD .CH 3(CHBr)2CH 3答案:A3.以H 2O 、H 218O 、空气、乙烯为原料制取,写出相关反响的化学反响方程式。
有机合成中常见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1.卤素原子的引入方法(1)烃及卤素单质的取代反响。
例如: CH 3CH 3+Cl 2――→光照HCl +CH 3CH 2Cl(还有其他的氯代苯甲烷)CH 2===CH —CH 3+Cl 2――→△CH 2===CH —CH 2Cl +HCl (2)不饱和烃及卤素单质、卤化氢的加成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