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 格式:pdf
- 大小:2.26 MB
- 文档页数:1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黑教联[2013] 41号依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黑教联(2012]71号,以下简称“黑龙江省2 0 11计划”)的总体要求,为做好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要求(一)总体目标以重大需求为牵引,以高等学校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探索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新模式,提升我省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总体要求,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结合我省重点发展规划,面向科学技术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建设一批“省协同创新中心”;在“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培育组建若干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鼓励高校围绕区域经济、行业产业及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组建“校协同创新中心”。
(二)协同创新中心类型1.重点建设“省协同创新中心”按照“黑龙江省2011计划”的要求,建设面向科学技术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四类“省协同创新中心”。
2.培育组建“国家协同创新中心”按照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国家2011计划”)要求,在“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培育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四类“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培育)”。
3.鼓励高校建立校协同创新中心鼓励高校依据自身学科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围绕区域经济、行业产业及学校自身发展需要,探索建设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的“校协同创新中心”.。
(三)实施范围面向黑龙江省内各类高校开放,以我省高校为实施主体,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国内创新力量参与协同创新体。
(四)实施周期“黑龙江省2011计划”自2013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
省教育厅和财政厅每年组织一次“省协同创新中心”的认定工作。
通过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运行期满后,省教育厅和财政厅将联合组织专家组评估验收。
探索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加快,高等教育已经逐渐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向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方向转变。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高等院校需要探索一种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三方面着手,让学生在跨学科的环境中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一、人才培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培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这种教育模式的局限性越来越显现出来。
高等院校需要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这一目标。
构建素质教育体系。
高校应当在课程设置中加入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开设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创新思维、团队协作、沟通能力、领导力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推行项目式学习。
在课程教学中,高校可以引入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实习实训。
高校应当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并锻炼自己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通过以上措施,高等院校可以培养更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学科建设: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发展在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中,学科之间往往是相对独立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也是按照学科专业来分工的。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教学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高等院校需要进行学科建设,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发展。
加强跨学科研究。
高等院校可以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或团队,邀请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和专家进行合作研究,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创新。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协同-跟进”模式探索朱文夫;浦玉忠【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也是我国高校面临的迫切的根本的任务。
但是由于缺乏新理念新模式,我国创新人才培养还存在着培育断层等问题。
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涵盖教育、管理、服务、活动四个方面。
要对人才培养实施“跟进式教育”,即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协同跟进,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协同跟进,制度建设协同跟进。
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系统的跟进式服务,将形成一种全新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s the strategic need of building an innovation country and the ur-gent fundamental task of our country.However,due to the lack of new ideas and new models,there are still big problems,such as education fault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s a complex system,covering four areas:education,management,services,and activities.Implementation of the“follow-up education”,i.e.collaborative follow-up of system building and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sys-tems,preponderant subjects and weak subjects.Systematic follow-up services will form a new training mode for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4页(P119-122)【关键词】协同理论;跟进理论;“协同-跟进”;教育模式;创新【作者】朱文夫;浦玉忠【作者单位】常州大学档案馆,江苏常州213016;常州大学校长办公室,江苏常州2131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0“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的实践与探索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高师院校和地方政府的共同职责所在。
衡阳师范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建立了“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打造了新型的教师教育基地和现代教师学习中心,开辟了高校、政府和中小学联合培育师资的新模式,是提升区域基础教育的教育存量和增量、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尝试。
标签:教师教育;三位一体;共同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但也导致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直接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农村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水平骨干教师严重匮乏,边远贫困地区补充合格教师困难,农村学校音体美、外语和信息技术等科目教师普遍短缺等显性矛盾已为人们所认识。
[1]这些矛盾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科学和均衡发展。
因此,共享高师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发挥地方政府的行政功能,迎合基层中小学的师资需求,构建“三位一体”的区域性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形成新型的教师教育基地和现代教师学习中心,实行“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开辟高校、政府和中小学联合培育师资的新模式,是提升区域基础教育的教育存量和增量、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尝试。
一、“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的实践与探索教师教育创新的“三位一体”是指高师院校、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协同创新的主体一体化,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基础教育实践有机融合的专业发展一体化,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合作学习的教育过程一体化。
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实行“1234”运行机制:即一个目标(教师专业发展)引领,优化两个方案(职前培养方案、职后培训方案),三位主体(地方师范学院、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协同,保障四项条件(实习经费和培训经费、实习基地和培训基地)。
1.立足教师专业发展衡阳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立足点,和常宁市教育局、耒阳市教育局对两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进行了深入调查,共同研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优化培养和培训方案,把强化专业培养、促进专业成长贯穿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每一个环节,为教师的终身发展提供保障。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背景
2.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3.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应用
4.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和未来发展
正文
【1.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背景】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源于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教育部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提出的一种教育改革思路。
【2.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2)科学研究: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生的科研能力,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
(3)社会服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将学校的教育资源服务于社会,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声誉。
【3.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应用】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1)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使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创
新能力。
(2)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增强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实力。
目前,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我国众多高校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4.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和未来发展】
尽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如何平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如何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等。
2012年10月第31卷第10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Oct.2012Vol.31No.10doi :10.3969/j.issn.1001-7836.2012.10.003收稿日期:2012-09-13基金项目: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专题项目“基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人才体系构建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HGJXHB 2110341)作者简介:祁艳朝(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高等学校师资管理研究。
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初探祁艳朝(哈尔滨工程大学人力资源处,哈尔滨150001)摘要:协同创新是支撑国家创新建设的新理念,是有关创新型国家及其主体要素建设的一项社会管理创新。
从协同创新的内涵出发,对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进行研究,对于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机制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2)10-0005-02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出发,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
这对高校既提出了新要求,又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作出了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
因此,准确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对于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从协同学理论和国内外协同创新实践来看,所谓协同创新,就是围绕创新的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助、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2]。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3篇第一篇:科教协同创新的重要性与潜力1. 概述科教协同创新的概念和意义(引出文章主题)科教协同创新指的是科学领域和教育领域之间的紧密合作和交流,旨在促进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结合,推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科教协同创新是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重大意义和巨大潜力,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2. 科教协同创新对拔尖人才培养的影响和作用科教协同创新通过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为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机遇。
首先,科研项目的参与可以提供给学生实践和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科教协同创新可以加速新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最后,通过与科学家和专家的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并参与到真实的科学研究中,深入了解科研过程和方法,提高他们的科研素养和独立创新能力。
3. 科教协同创新的实践案例(举例说明)以某大学为例,在某研究所设立了科研实验基地,学生可以通过申请加入实验室参与到真实的科研项目中。
例如,该实验室的一个研究项目是研究新型材料在太阳能转换领域的应用。
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实验室的日常工作中,掌握实验技能和方法,并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
同时,有机会与其他科研人员交流和讨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
这种科教协同创新的实践模式,为培养拔尖人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篇:科教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1. 科教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理念与目标科教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即使学生没有完全成熟的科研能力,也应该给予他们机会和平台去接触和了解科学研究。
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2. 科教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的实践案例某高校的一个科研中心设立了创新实验室,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实验室提供了一系列的培训和活动,包括研讨会、创新竞赛等。
龙源期刊网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作者:
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7年第05期
学校围绕建“一流本科”教育目标,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主动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形成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构建知识传授与探究、能力培养与建设、人格塑造与养成三位一体的本科教育培养范式,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健全人格的人才。
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学校主动作为,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多措并举、协同推进,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和社会效应。
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现状及探究作者:李一辰孙玲王雅楠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8期摘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针对科学研究、学科融合发展、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全面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改革。
本文针对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现状,以机制体制、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纵深发展展开研究,建议协同创新中心突破机制体制壁垒建立伙伴关系,形成创新共同体以保证其能长期稳定的运行,推进高校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协同创新;伙伴关系;创新共同体一、“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背景介绍“2011计划”是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启动的第三项国家工程,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深化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
该计划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1]明确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原则及重要任务,并对通过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提出“2011协同创新中心政策支持意见”,充分给予中心在机制体制改革、人事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优先权、自主权。
通过认定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为38家,覆盖 14 个省份,且基本分布在中、东部地区。
京(9)、苏(5)、沪(4)、湘(3)、浙(3)5 省(直辖市)占据 24 席,川、鄂、闽、津、陕各占 2 席,辽、豫、黑、皖各占 1 席。
[2]根据重大需求划分,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涵盖量子物理、司法文明、化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军民共建等多个国家发展重大需求领域。
协同创新中心作为一个创新综合体,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政府功能部门整合,将支持政策、科研实力和生产工厂一体化。
在创新环境、创新能力、创新实力上,都是高度匹配,是目前较为前沿的的协同创新模式。
探索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
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郜玉林
(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一直都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倍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做好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在构建更为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以及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对于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现阶段人才培养中,越来越多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方法也被应用其中。
基于此,本文重点对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策略新型培养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现代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对于创新性人才数量和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尽管近年来我国对于高精尖创新人才培养尤为重视,但是在培养模式以及培养方法方面却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高校作为现阶段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形式,在其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培养模式对于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具有着非常积极意义。
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将其应用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成为了现阶段高校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
1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概述
1.1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含义及特点
所谓的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指的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校与高水平研究机构紧密结合,以学生在两个不同平台和基地锻炼其综合能力为主要培养方式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以此来帮助学生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对于知识和技能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并在长期实践与学习过程中,实现对于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培养,这也是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
1.2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积极作用
高校是现阶段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应用到其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首先,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应用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可以对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在此基础之上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具体要求;其次,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应用到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全方位的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例如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等,相应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实现有效的提升,进而实现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提升。
2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实践应用策略分析
2.1创新人才培训理念
先进的人才创新理念是现阶段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要想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真正的应用到实际的高校教育工作过程当中,创新人才培训理念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策略。
首先,高校应树立学术无起点这一观念,简单来说,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树立“知识、能力及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观念,并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通过对学习、科研及工作一体化模式的应用,来实现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树立校所联合培养理念,具体来讲,指的就是在进行人才培训过程中,应对传统理念进行创新,将校所联合培养理念应用其中,结合陶行知教育观念,将理论、实践以及素养教学相结合,最终树立起一个先进的、完善的人才培训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出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积极作用。
2.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如果说人才培养理念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理论基础,那么人才培养机制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
在应用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性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创新同样尤为重要的一个策略。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想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应用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应在高校内部成立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通常来讲,高校和研究所应成立相应的教育中心,并委派相应的管理人员来对创新人才教学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并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其自身实际,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此来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对于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而言,由于其所涉及到的单位相对较多,为了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科研部门以及学生之间通常会签订相应的协议,因此,在进行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机制创新过程中,对协议保障进行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举措,简单来说,在进行协议保障创新时,应重点从学生考核方法、学习模式等多个方面全面性的进行创新,以此来保障学生的基本权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实现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最后,应给予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应的经费支持,无论是哪一种人才培养,对于经费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因此,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及科研单位应加大对于经费的投入,不断的对新技术以及新项目进行研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实现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3创新人才培养过程
除了上述的两项工作外,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创新也是实现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的重要举措。
在实际的创新过程中,高校及科研单位应首先对既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革新,同时创新考核机制,以此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真正的落到实处;其次,采用集中授课的方法来进行人才培养,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集中授课、研讨会及讲座的应用,来实现对于创新性的人才的培养,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最为前沿的技术,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发挥出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尽管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总体实力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是在创新能力方面,却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也正是因为如此,现阶段国家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而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根据现阶段社会发展对于创新人才的具体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真正意义上发挥出其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为
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性人才。
基金项目:课题: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NGJGH2016051。
参考文献
[1]黄治同.面向“新工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综合改革与实践
[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224-225.
[2]王应密,程梦云,温馨,王璐,陈琦,张佳妮.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创
新人才——华南理工大学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3(04):13-17.
教|育|观|点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22期/8月(上)—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