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16届高三语文四模试题有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38.37 KB
- 文档页数:29
宁夏银川一中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搞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诗呢?那是因为诗和我们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这个民族把诗意看作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质。
说到底,西方人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而我们中国人则是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譬如说,苏东坡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提到了一个典故:尧统治天下时,手下的法官皋陶要杀犯人,但尧反对了三次,主张不杀。
主考官欧阳修特地问苏东坡这个典故的出处,苏东坡坦然回答:“何需出处!”他是根据策论的需要,自己编造出来的。
还有个例子是《史记》。
《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史书,但鲁迅对它有这样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里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
譬如“鸿门宴”,写得如此精彩,所有的细节都栩栩如生,但鸿门宴在历史上有没有如此真切地出现过呢?其实司马迁只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是真实的历史。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那么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也是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在为我们民族留下那样一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
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
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
2016届高三年级第四次诊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高三第四次诊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B “经济地位决定了城市等级体系”不正确,文中说“在一些新兴的经济区域,逐渐形成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并重的城市等级体系”,政治因素仍起着重要作用。
2.B “削弱了长安、洛阳这两个城市的政治地位”错,原文说“唐代全国性城市仍以长安、洛阳为首”,可见长安、洛阳这两个全国性城市的政治地位并未削弱。
3.C. 原文“较大城市中出现同类商品的集中贸易,中小市镇中形成以某类商品交易为主的专业化贸易”,选项“使得唐代较大城市商品的集中贸易和专业化贸易”错。
4.B5.C(“和亲政策最早始于唐代”错;)6.D(“将赤岭作为两国的边界”是金城公主的建议。
)7.(1)有僧人把修习佛法作为职业,等到死了的时候尸体不放入棺材,只是把尸体送到近郊用来饲养鸟兽。
像这样很多年,当地人称那些地方叫“黄坑”(“殓”“但”“积年”各1分,大意2分)(2)李暠风度仪容美好严谨,所到之处都被人称赞威严庄重,朝廷称赞他有宰相的声望。
多次受封后作为武都县的地方长官,不久拜为太子少傅。
(“所历”“伯”“俄”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李暠,淮安王神通的玄孙,清河王孝节的孙子。
李暠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侍奉母亲非常谨慎。
唐睿宗的时候,多次升迁转任卫尉少卿。
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因为悲伤过度骨瘦如柴,家人及关系密切的亲属从不曾看见他说笑。
开元初年,任汝州刺史,管理严格简朴,州县一派肃然。
和他的哥哥李昇、弟弟李晕,感情尤其深厚。
李昇等人每个月从东都洛阳来探访李暠,悄悄地往来,州中人都不知道,李暠像这样清廉谨慎。
不久任太长少卿,三次升职后任黄门侍郎,兼任太原府尹,同时任太原以北各军节度使。
太原过去有个习惯,有僧人把修习佛法作为职业,等到死了的时候尸体不放入棺材,只是把尸体送到近郊用来饲养鸟兽。
像这样很多年,当地人称那些地方叫“黄坑”。
黄坑旁边有上千条饥饿的狗,它们吃死人的肉,因为伤害小孩及体弱者,远近的人们为此很忧虑,前后官员都不能禁止。
宁夏银川一中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命题:高淑萍王亚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8题,共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②“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
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
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
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
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
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③“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
首先是“一”。
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
其次是“二”。
“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
再次是“五”。
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
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
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
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
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银川一中2016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
《周易·系辞传》:‚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易》。
借助卦象,并通过象的规范化的流动、联结、转换,具象地、直观地反映所思考的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统模型,推断天地人物之间的变化,这种思想方式渗透到了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
道家庄子主张‚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明象》)的命题,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
中国儒释道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
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
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
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而要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则离不开默思冥想的‚玄览‛。
老子主张‚涤除玄览‛。
‚涤除‛即否定、排开杂念,‚玄览‛即深入静观。
这是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才具备的一种思维状态。
庄子主张‚心斋‛、‚坐忘‛。
‚心斋‛即保持心境的虚静纯一,以便直接与道契合。
‚坐忘‛即心灵空寂到极点,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忘却了自己的肉身和智慧,物我两忘,浑然冥同大化之境。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银川一中第一次模拟考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由青蒿素产业化带来的双创启示草容屠呦呦荣获诺奖,是对她个人的奖励,也是对青蒿素产业化的褒奖。
屠呦呦之所以能在科研成功40多年后获奖,是由于青蒿素在使用中所产生出的巨大社会影响,为这一奖项的实至名归,增添了厚重的分量。
这其中,产业化功不可没。
由屠呦呦获奖,我们更可一探科研与产业化之间的关系。
创新与创业,这样的双创可以相辅相成。
屠呦呦取得的无疑是原始创新成果。
对于疟疾这个古老的病种,全球曾经有100多个国家受此困扰,每年感染人数达上亿,无数生命在蚊蝇肆虐中被夺去生命。
在屠呦呦获奖前,已有4位科学家,因与抗疟疾有关的科研而获得诺贝尔奖。
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人类的顽强阻击下,疟疾疫情已大大缓解,只在非洲地区,疟疾仍是一些国家棘手的病疫。
作为生物世界的一部分,疟疾从来都在不断变异中重获新生。
为此,科学家也总在寻找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武器。
面对当时疟疾对国际主流抗疟疾药物产生的抗药性,屠呦呦另辟蹊径,从中药中找到了青蒿素,从而为人类又一次战胜这一致命顽症提供了保证,这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精品】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让汉字再简化周溯源张广照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表意、象形文字,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载体。
工具性是汉字的最根本的属性。
创造工具是创新,使用工具也要创新,人们在使用汉字中也在改变着汉字。
祖先造字要考虑到识字、写字,考虑到实际运用。
首创者不可能考虑周全,一步到位,后来者可以继续改进提高。
5000多年来,汉字简化有很大的发展进步,但相对英文来说,易学易记易写的问题至今没有完全解决好。
于是汉字变成了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之一。
现在国际社会的“汉语热”日益升温,进一步简化汉字,将更有利于中文走向世界。
简化是汉字进化、优化、美化的必由之路。
汉字是字中有字,笔画多的字通常可以拆分成几个字,笔画多少在识别时没有难易之分,只是在书写时繁简才有不同,而求简求快是书写的自然要求。
几千年来汉字演变的趋势,从整体上说是从图画到线条到笔画;从数量上说是从少到多再到少;从结构上说是从简到繁再到简;从字型上说,是从不统一到长扁再到方;从笔画形态上说,是从不规则到弧形再到波浪形再到平弧相间的演变。
汉字大变化是社会大发展的反映,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大发展。
汉字简化的动力主要来自民间。
汉字从根源和雏形上来说,来自劳动人民,但经过采集、整理和加工创造而形成的汉字,则出于史卜和达官贵人之手。
商代甲骨文就相对成熟,比较系统。
但因一字多形,字形复杂,仅为少数人掌握和垄断,是贵族化的标志。
西周末期,民间兴学,文化下移,文字走出史卜之手,越来越多的人识字用字学文化,简化文字便成众望所归。
简化的结果,文字的神秘色彩被淡化,字形中包含的原始意义被淡忘,人们越来越把文字作为一个词的符号来对待,线条化、平直化、简单化是基本趋势和要求。
中国历朝历代官方民间都在进行着简化工作。
宁夏银川一中2016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D(“全部是歌颂”错,原文“歌颂为主”“劝百讽一”)2、A(“文人的鸿篇巨制绝迹”错,原文“文人鸿篇巨制形式的大赋作品逐渐减少”)3、C(“写作汉大赋的作家地位较高”,错,原文“汉代经学盛行,辞赋家的地位低下”)4、C(豫通“与”参与)5、B6、D(“礼乐教化得以恢复”错。
原文说“如其礼乐,俟之明宰”,意思是“至于那礼乐教化,只能等开明的太守来做了”。
)7、(1)全家照看他,顿时荒废了生产,即使是母亲妻子,也不免有些厌倦了(阖生业虽三个字各一分,句意2分)(2)王公虽贵重(高贵),但没有为他一个人专设一种礼节的道理,说行跪拜之礼,这或许是各位(考虑)的事情。
(重或事宜)8、相同:两首诗都写到了因为听到笛声引起的的情感变化(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
(2分)不同:《春夜洛城闻笛》写到了笛子吹奏的具体曲调是《折柳曲》,并由此曲而引发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分)《春夜闻笛》只写到听笛后迁客的感情变化,没有写具体的笛曲。
(2分)9、借“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思乡思归的情感。
(迁客士卒的乡愁)(2分)春天来了大雁北飞,而自己只能孤单在江南作客,以雁能北归来反衬自己不能归,更看见其思乡情感之浓烈。
(3分)10、(1)(嗟呼!)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1(1)D、3分。
C、2分。
A、1分(“深信不疑”不对,起先人们有怀疑。
)B、(“心理知道理亏”不对,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已经治好了马三的腿,这其中有隐情。
)E、(文章对每一个人物都采用相同的塑造手法不对)(2)①医术高明,获得很高的声誉。
他用三贴药为病人接骨,并能很快就好;为杨镖头和孙接骨治病。
②、宽容大度、乐观镇静。
他总是面带微笑,即使马三带人砸他的医堂也坦然面对;孙接骨寻衅报复,他并没有记仇,依然为他治病。
③医德高尚,能为病人着想,得到病人信任。
银川一中高三语文第四次月考试习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习题。
(9分,每小习题3分)绿色电脑碳排放给全球带来的危机,早已拨动了人们忧患意识的神经,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成为拯救地球、延续文明的热门话习题。
从节水节电到购买环保产品,低碳消费已经成为很多人身体力行的事情。
而随着绿色环保概念日渐深入人心,电脑厂商也开始推出绿色电脑。
在日常生活中,电脑作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伴侣,每天所消耗的能源和释放的热量往往被忽略。
而事实上,有汇报曾经指出,电脑在所有IT设备产生的碳排放中占得比例最大,一台电脑每年可制造约0.1吨的二氧化碳。
在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IT设备所消耗的巨大能源不能不让人侧目。
更重要的是,电脑等IT产品正在快速普及,它们的节能问习题注定将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电脑仅单纯注重性能提高已不符合时代要求。
目前,从硬件厂商到普通用户,都更倾向于健康绿色节能型的产品,它既可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又响应了环保理念的号召。
绿色电脑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全社会的一致认可,也承载着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
20XX年1月,索尼在国际消费电子展会上首次展出来了具有环保理念的VAIOW系列上网本电脑。
VAIOW系列电脑秉承了绿色的概念和严格的认证管理办法。
在此基础上,为了更为积极地减缓地球变暖问习题,索尼公司还提出了“节能”、“循环利用”和“创造新材料、新能源”这三大解决方案,并逐步落实到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
VAIOW系列电脑的机盖以及掌托中约有20%的材料是由废品回收的DVD/CD光盘中的塑料再生而成,外包装也摒弃了传统纸箱包装,使用回收材料做成的环保便携包。
此外,该系列电脑还采用了电子版本代替部分纸质的说明书,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纸张的使用。
VAIOW系列电脑所倡导的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或概念,而是希望“低碳”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自然而然地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
作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厂商,惠普在绿色环保领域一直处于领先水平,特别是创新性地提出了“绿色科技生态圈”的概念。
绝密★启用前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勇于突破人生的边界盛玉雷“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
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这是杨绛先生96岁时,于《走到人生边上》一书前言里写的话。
从价值的坐标出发,人生边缘的确并不意味着终点。
探索人生的价值,关键不在于时间的长短;一个人跋涉的远近,最终取决于能不能突破人生的边界。
有一位大学教授,每逢开学都这样向新生讲述学习的意义:如果把人类截至目前的所有知识围成一个圆,那么每个人的学习经历,就是从圆心向外不断伸展的过程;直到有一天,当顺滑的边缘有了凸起,就意味着稍稍延展了人类知识的边界。
正是一个又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凸起,才让知识的圆圈愈加宽广,文明的薪火越烧越旺。
在相当意义上,人类文明的拓展,就是一次次重构边界、扩展边界的过程。
对个体说,人生价值的飞跃,又何尝不需要对边界的突破与拓展。
然而,突破人生边界的关键一击,往往离不开化茧成蝶般的磨炼。
在穿过被称为“海上坟场”的智利合恩角后,船长郭川以诗明志,他“恐惧过、绝望过、崩溃过,但从没放弃过”。
女潜水员徐海燕为了让水下长城的奇观重现于世,打破了平淡生活的“合理设定”。
现实中,总有一群人行进在人类活动范围的边缘,勇敢地探索着未知的世界,挑战着生命的极限。
数据显示,目前,共有数千人登顶珠峰,有数百人进入太空。
他们,都可谓人生的突破者。
“将无法实现之事付诸实现,正是非凡毅力真正的标志。
”打破边界,单有冒险品质还不够,尤需蓄积不平凡的坚韧。
1953年的青藏高原“远看是山,近走是川”,还是公路交通的空白。
被称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带领1200多名筑路军民,用手中的铁锹和十字镐向世界屋脊徒步进发。
有人问起公路的起点,慕生忠把铁锹往地上一戳,喊道:“我们的帐篷搭在哪里,哪儿就是格尔木。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银川一中第二次模拟考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坚持‚四分法‛,即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
与诗歌和小说比较,散文这一文体颇似平淡之水,没有酸、甜、苦、辣、咸五味,却几近于道,而真正的‚道‛包含在无色之色、无声之声和无味之味中。
同理,我们在散文理论的建构中,也应避开各种干扰,去体悟其中的‚道‛。
②散文是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
如果说,小说是民族历史的再现,诗歌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散文则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从先秦散文到‚唐宋八大家‛、晚明小品、‚五四‛白话散文,语文试卷第1页(共12页)再到2 0世纪9 0年代的‚散文热‛,散文创作成绩辉煌,不容忽视。
古人有言:‚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这意味着散文这种文体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
③散文还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
当今的港台散文、东南亚和欧美华语散文蓬勃发展,都得益于中国传统散文的滋养。
如果回溯文学和文化历史,就可以发现散文是‚文体之母‛,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是由散文呈现的,‚散文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
宁夏银川一中2016届高三语文四模试题(有答案)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银川一中第四次模拟考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赋与汉代文学与时代紧密相连,汉赋也是如此。
除文学内部发展因素外,汉代社会对汉赋的生产、消费等有重要的影响。
汉赋生产与两汉社会的兴衰基本同步。
汉初基本上是汉代社会的休养生息阶段,汉赋生产也处于初期阶段。
现存的赋作,最有代表性的是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这些作品体制上继承楚辞传统,抒情言志,篇幅短小,而且内容上明显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汉赋生产的繁荣期是武帝以后到东汉中期。
大一统的天下,文人心向中央,盛世激发了作家的情怀,于是,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
这是时代的产物。
典型代表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这些大赋采用对话体,以状物为主,风格上呈现出“全”而“大”的特点。
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两汉整个思想界成为经学的天下,大赋所体现的正统思想以及形式上的“劝百讽一”,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写照。
东汉和帝以后社会走下坡路,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党锢之祸使文人与社会逐渐疏远,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地震、蝗灾、水灾、瘟疫等随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文人士大夫内心世界发生了重要变化,深感人生迷茫。
此期经学衰落,道家思想又占据了重要位置。
社会的剧变带来汉赋的新变,文人鸿篇巨制形式的大赋作品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以抒情为主的小赋。
这种赋继承屈原、贾谊的传统,代表人物和作品如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等,他们突破汉大赋的创作模式,由外部世界的描绘转向内心世界的抒写,由体物转入写志,个人的思想、感情成为作品的主要内容,这是东汉后期社会带来的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由以上可以看出,汉代社会影响着汉赋生产。
首先影响辞赋生产者,如辞赋作家的地位、遭遇、追求、情怀等。
汉代经学盛行,辞赋家的地位低下,被视为倡优一类人物,亦可见地位之低下。
就作家的追求、情怀而言,当社会处于鼎盛时期,辞赋家就有很强的自豪感,主动与时代靠拢;当衰世时,辞赋家更多关心的是自我内心。
其次,时代影响辞赋作品,包括思想、体制、风格、内容等。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时代与文学是互动关系。
时代一方面影响汉赋生产,同时汉赋也反映时代的风貌,为时代服务。
“天子之事”中,那种磅礴的气势,宏大的景象,强壮的声威,无不体现着大汉帝国的时代精神。
东汉后期赵壹等人的辞赋揭露社会黑暗,也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时代不仅影响汉赋生产,而且影响汉赋消费。
汉赋由于辞藻华丽,典型的汉赋大多是宫廷作品,或歌颂,或讽谏,所以基本在宫廷和知识阶层传播。
当然,抒情性的辞赋也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大部分还是在文人范围之内。
(摘编自《光明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与时代紧密相连,汉赋的发展就能证明这一点,当然,除时代因素外,汉赋发展也有文学内部发展的因素。
B.汉赋产生于汉代初期,这一时期汉赋的代表作有《鵩鸟赋》,其内容明显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C.汉初汉赋的发展,在作品体制上继承楚辞的传统,篇幅不长,《吊屈原赋》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D.汉武帝以后,规模宏大,内容全部是歌颂的大赋兴盛,这些赋体在风格上呈现出“全”而“大”大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东汉和帝以后,文人鸿篇巨制形式的大赋作品绝迹,代替它的是抒情为主的小赋,其代表作有张衡的《归田赋》。
B.东汉和帝以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继承了屈原、贾谊的传统,个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这类作品的主要内容。
C.汉代社会影响着汉赋的生产,首先影响着辞赋作者,在社会鼎盛时期,辞赋作家就有很强的自豪感。
D.时代不仅影响着汉赋的生产,也影响汉赋的消费。
典型的汉赋大部分是宫廷作品,基本在宫廷和知识阶层传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初的抒情小赋与东汉末年的抒情小赋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这同特定的时代有关系。
B.赵壹的《刺世嫉邪赋》创作模式突破了汉大赋的创作模式,内容上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也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C.汉代社会影响着汉赋作家,汉赋作家的作品也反应着时代,写作汉大赋的作家处在盛世,地位较高,写抒情小赋的作家地位普遍较低。
D.东汉末年,辞赋作家多写以抒情为主的小赋,作家多抒写内心世界,这类辞赋,大部分是在文人之间传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颜含,字弘都,琅邪莘人也。
含少有操行,以孝闻。
兄畿,咸宁中得疾,阖家营视,顿废生业,虽在母妻,不能无倦矣。
含乃绝弃人事,躬亲侍养,足不出户者十有三年。
石崇重含淳行,赠以甘旨,含谢而不受。
或问其故,答曰:“病考绵昧,生理未全,既不能进啖,又未识人惠,若当谬留,岂施者之意也!”本州辟,不就。
东宫初建,含以儒素笃行补太子中庶子。
豫讨苏峻功,封西平县侯,拜侍中,除吴郡太守。
王导问含日:“卿今莅名郡,政将何先?”答曰:“王师岁动,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国弊家丰,执事之忧。
且当征之势门使反田桑数年之间欲令户给人足如其礼乐俟之明宰。
”含所历简而有恩,明而能断,然以威御下。
导叹日:“颜公在事,吴人敛手矣。
”未之官,复为侍中。
以年老逊位。
成帝美其素行,就加右光禄大夫,门施行马,赐床帐被褥,敕太官四时致膳,固辞不受。
于时论者以王导帝之师傅,名位隆重,百僚宜为降礼。
太常冯怀以问于含,含曰:“王公虽重,理无偏敬,降礼之言,或是诸君事宜。
鄙人老矣,不识时务。
”郭璞尝遇含,欲为之筮。
含曰:“年在天,位在人,修己而天不与者,命也;守道而人不知者,性也。
自有性命,无劳蓍龟。
”桓温求婚于含,含以其盛满,不许。
惟与邓攸深交。
或问江左群士优劣,答曰:“周伯仁之正,邓伯道之清,卞望之之节,余则吾不知也。
”其雅重行实,抑绝浮伪致仕二十余年,年九十三卒。
遗命素棺薄敛。
谥日靖。
丧在殡而邻家失火,移棺绋断,火将至而灭,佥以为淳诚所感也。
(节选自《晋书》卷六十八)降礼:行跪拜之礼。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躬亲侍养躬:亲自。
B.本州辟,不就就:就职。
C.豫讨苏峻功豫:预先。
D.其雅重行实,雅:一向。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且当征之势/门使反田桑/数年之间/欲令户给/人足如其礼乐/俟之明宰。
B.且当征之势门/使反田桑/数年之间/欲令户给人足/如其礼乐/俟之明宰。
C.且当征之势门/使反田桑数年/之间欲令户给/人足如其礼乐/俟之明宰。
D.且当征之势门/使反田桑数年/之间/欲令户给人足如/其礼乐俟之明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颜含少时以孝悌闻名乡里。
其兄颜畿有病,母亲和妻子服侍得有些厌倦,颜含却放弃一切事务,辛勤服侍,十几年如一日。
江南富豪石崇听说了,非常敬佩,特赠美味以表敬意。
B.颜含为人正直,不趋炎附势。
有人想巴结王导,征求他的意见,他没有附和;强权人物桓温请求和他结为儿女亲家,他因为桓温的权位达到了极点,没有答应。
C.颜含儒雅质朴、品行敦厚,因此深受晋成帝的器重;为他办理丧事期间邻家失火,移动棺材时绳索又断了,火即将烧到棺材时就灭了,人们都认为是他的德行感动了神明。
D.颜含曾被任命为吴郡太守,宰相王导问他上任后先干什么,他回答说:“先把游民从有钱人家征召出来,使他们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去,不要几年,就会户给人足,礼乐教化得以恢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阖家营视,顿废生业,虽在母妻,不能无倦矣。
(2)王公虽重,理无偏敬,降礼之言,或是诸君事宜。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
完成8~9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8.两首诗都写到了“闻笛”,在写作的角度上有什么异同?9.《春夜闻笛》借“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作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10.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6分)(1)得民心者得天下,这道理千年不变,正如《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足以抵御秦国而保全自己的途径是“,”。
(2)《蜀道难》中“,”两句,从侧面写出蜀道高俊险要,就是擅长飞翔的鸟和擅长攀爬的动物也过不去。
(3)《春望》中“,”两句,从头发的变化写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赵三贴刘剑飞清末民初,谯城南门里有一赵家正骨堂,主堂大夫姓赵,名重山,擅接骨,尤擅配制膏药,人称,“赵三贴”。
这赵三贴长得白白胖胖,又终日爱笑,活脱就是庙里的弥勒,可甭看他身胖体拙,手上功夫却是了得,碰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笑眯眯地看着对方,伸出胖手这么一摸,里面怎么回事,立马清清楚楚。
而后,谈笑间,趁人不备,忽而双手如电,分抓断骨两端,一推一送一按一揉,但闻咔咔几响,不待那人喊疼,断骨已经接上。
随即,再往伤处敷一贴膏药,上两块夹板,就算完事。
临走时,照例给伤者另拿两贴膏药,嘱咐好七天一换。
回去了,出二十一天,伤处自愈。
按赵三贴的话讲,他这三贴膏药是有讲究的:一曰正骨,二曰生肌,三曰闭合。
不管你是骨裂骨折、伤胳膊断腿,只要贴完他这三贴药,准能行动如常。
起先,谯城人多不信,伤筋动骨一百天,哪有那么快就能好了的,可见其所治伤者无不是三贴药即能活动,不禁啧啧称奇。
于是,就给他送了个绰号,叫“赵三贴”。
有一年,谯城震远镖局的杨镖头外出护镖,路遇悍匪,被打得四肢齐断,奄奄一息,抬回来,看了几个大夫,均是摇头叹息,说是伤势太重,即使能治,也要落个终身残疾,后来找到赵三贴,接上断骨,贴了膏药,到了一个月头上,就能在院子里打拳练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