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下册造一艘小船
- 格式:ppt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11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造一艘小船》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造一艘小船》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船的浮沉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小船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小船的浮沉原因,进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对于浮沉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浮沉原理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船的制作过程,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船的浮沉原理,知道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小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船的浮沉原理,知道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2.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船,并理解小船的浮沉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小船的浮沉原理。
2.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小船的制作。
3.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小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各种船只,引发学生对船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小船的浮沉原理,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理解船的浮沉原因。
3.制作:让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所学浮沉原理,设计和制作自己的小船。
4.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小船,并讲解小船的浮沉原理。
5.总结:对学生的制作过程和作品进行评价,总结船的浮沉原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船的浮沉原理1.船的形状和结构2.船的浮力3.船的重力4.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制作过程、作品质量和团队协作能力三个方面进行。
制作过程主要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作品质量主要评价学生对浮沉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团队协作能力主要评价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
教科版科学五下1.4《造一艘小船》教案一. 教材分析《造一艘小船》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下的第一章第四节。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浮力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在教材中,已经给出了制作小船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如何测试小船的浮力。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按照教材的步骤进行制作,并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才能使小船更稳定等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于浮力原理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动手操作方面有较强的兴趣,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但同时,五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控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浮力原理,知道如何制作一艘稳定的小船。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小船的制作技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浮力原理。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小船的制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师用书。
2.制作小船所需的材料:如塑料瓶、木棍、绳子等。
3.测试浮力的工具:如称、水等。
4.计时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浮力原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制作好的小船,让学生初步了解小船的结构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教材的步骤,开始制作小船。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才能使小船更稳定等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完成小船的制作后,教师学生进行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如:如何使小船更稳定?让学生思考和探究。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记忆。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五年级下科学说课稿-造一艘小船_教科版《造一艘小船》说课稿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造一艘小船》。
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
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对于船,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许多学生有乘船的经历,有折纸船的经验。
他们知道船的作用,也乐意设计制造一艘自己的小船。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知道了船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装载的货物也就越多的规律。
鉴于此,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用橡皮泥造船,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用其他材料造船,船的展览会,船的发展史)和学生的已有认知,我为学生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从而增大装载量。
2、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相同重量橡皮泥制造的小船,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探究橡皮泥小船如何才能装载更多的货物,从而达到更大的装载量。
教材的处理: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动手设计制造橡皮泥小船,找到橡皮泥小船能装载更多货物的方法,从而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我对教材做了比较大的调整,把“船的发展史”放在课堂导入部分,将“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和“船的展览会”放在最后,可以作机动地处理。
为了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教科版科学五下1.4《造一艘小船》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造一艘小船》这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船的原理,学习制作一艘小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教材以实验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感受科学原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原理有一定的理解。
但他们在实验操作、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方面还需要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船的原理,学会制作一艘小船,并能解释其浮力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船的原理,制作小船的方法。
2.教学难点: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创新设计小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实验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导者、协助者的身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实验步骤和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各种船只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船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制作小船的步骤,讲解浮力原理。
3.学生制作:学生分组制作小船,教师巡回指导。
4.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5.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探讨小船的改进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总结升华: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环保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船的原理浮力原理制作小船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环保意识兴趣、热情八. 说教学评价本课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实验操作、团队协作、创新设计等方面进行。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造一艘小船》教案一. 教材分析《造一艘小船》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各种船的结构特点,学习设计船的图纸,并动手制作一艘小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船的基本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船的设计和制作方面,学生的经验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各种船的结构特点,知道船的设计原理。
2.学会设计船的图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动手制作一艘小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船的结构特点,学会设计船的图纸,制作一艘小船。
2.难点:船的设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船的图片和视频、制作小船的材料。
2.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小船制作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船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船的结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船的设计原理和制作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船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自己的船的图纸,并动手制作一艘小船。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
5.拓展(5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了解我国古代的船舶文化,分享自己的收获。
6.小结(3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船的结构特点和设计原理。
7.家庭作业(2分钟)学生课后完成一幅关于船的手抄报,展示自己对船舶文化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