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七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11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解析:“崇仁坊”不在传统的东市与西市内,说明已突破两市的范围;“昼夜喧哗,灯火不绝”说明商业活动也突破时间的限制;“京中诸坊,莫之与比”说明崇仁坊已经是长安城内最为繁华的商业区,远远超过了传统的两市。
答案:D2.从战国时期开始直至清朝前期,重农抑商政策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对上述问题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自给自足的生产特点使商品经济被轻视B.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必须关心农民利益C.农业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D.国家人口以农民为主,没有广阔的商品市场解析: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一项基本政策,因为商业发展过度会威胁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基础,所以说重农抑商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必须关心农民利益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B3.《礼记》有“天子为藉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
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
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解析:封建统治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不会考虑人民利益,天子举行各种亲耕仪式,仅仅是为了表示自己重视农业生产,因为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是一切的根本。
答案:A4 明清统治者推行的闭关政策给中国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一定时期内防止了殖民势力入侵B.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C.暂时维护了东南沿海人民的利益D.最终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形成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
课后限时集训(十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时间:30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0·某某市期初调研)(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这些举措说明( )A.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B[材料中未涉及交易场所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材料“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和“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表明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有利于商品经济,故B项正确;放弃重农抑商政策与材料中“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反映的商业活动受政府监管不符,故C项错误;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与材料中“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不符,故D项错误。
]2.(2020·某某一中期初)诗人杜荀鹤在《送蜀客游维扬》中写道:“见说西川景物繁,维扬景物胜西川。
”唐人卢求在《益州记序》中也写道:“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
以扬为首,盖声势也。
”引文反映了( )A.长安、某某是汉朝最繁华的大都会B.某某、某某是唐朝最繁华的大都会C.临安、某某是南宋最繁华的大都会D.某某、某某是唐朝最繁华的大都会D[根据材料“《送蜀客游维扬》”“唐人卢求在《益州记序》”“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
”可知引文反映了唐代南方地区得到很大的发展,一些大城市出现,出现了某某和益州等大都市,即某某和某某,故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长安、某某、某某、临安,故A、B、C三项错误。
]3.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
据此可知西周( )A.形成契约精神B.规X商业行为C.履践重农抑商D.出现货币经济B[由材料内容可知西周时期由“质人”管理市场,并有制发买卖的契券,这有利于规X商业行为,故选B项;契约精神是指商品交易中自然达成的契约精神,这与材料中由“质人”管理市场,并制发买卖的契券无关,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西周商业规X发展的情况,未体现政府的商业政策,且重农抑商政策是从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西周时期由“质人”管理市场,并有制发买卖的契券,未体现货币作为商品交易的媒介,排除D项。
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学案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商人,长安城中有“东西市”的商业区,估客结交十常侍、公卿等权贵,因此排除A、B、C,选D项。
答案 D练1 史料考查古代对外贸易(xx·浙江4月选考)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解析材料反映了输往日本商船的商品情况,因此D项正确,其他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反映出来。
答案 D练2 文学作品里的历史知识考查(xx·浙江4月选考)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 )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解析“市晚鬻蔬迟”反映作者天晚没来得及吃饭,“夜船归草市”体现草市晚上仍然营业的史实。
故选A项。
答案 A练3 设置场景考查唐代商业状况(xx·嘉兴3月测试)《资治通鉴》记载,德宗贞元十三年:“置白望(唐代宫市宦者派在市场的采办人员。
因他们于市中左右望,白取民物,故人称‘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指街巷),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
”这反映出唐代( )①商业活动受到政府严格监管②商业活动范围的扩大③“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④宫廷的特权现象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根据材料“两市”、“要闹坊曲”、“宫市”,除两市外,尚有“要闹坊曲”和“宫市”,故②正确;根据材料“白取民物”、“宫市,则敛手付与”,宫廷有较大特权,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十八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1·南通模拟)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良贱通婚者的处罚规定十分严厉,然而至明代中晚期,朝廷的训令已成一纸空文,婚姻不问门第只论钱财的现象日益普遍。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发展改变社会习俗B.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弱化C.传统伦理道德彻底瓦解D.重农抑商政策难以为继【解析】选A。
据材料内容可知,明朝初年严格规定良贱不能通婚,到了明代中后期普遍变为不问门第只论钱财,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婚嫁倾向于经济利益,从而改变了社会习俗,故选A。
2.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
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 )A.专制集权继续加强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C.文化控制趋于严密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解析】选D。
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可知“赋役”改为“田赋”“户役”改变为“户口”,体现出国家对人丁方面的赋役有所调整,说明清朝前期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正确。
题干涉及的是经济问题,不是政治、文化问题,A、C错误;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不能等同于重农抑商政策弱化,B错误。
3.明末清初有人这样安排生计:“瘠田十亩,自耕仅足一家之食;若雇人代耕则与石田无异;若佃于人则计其租入,仅足供赋税而已……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蓄池鱼。
”这说明明清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废除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解析】选B。
材料中“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蓄池鱼”表明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表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2021·南通模拟)汉武帝时期,实行集中货币发行权和统一法币的政策,同时创立国家专营制度,专营的实业包括盐、铁和酒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 )A.巩固了西汉中央政权B.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C.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D.遏制了工商业的发展【解析】选A。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梳理·基础知识]“市”在历代的发展(d)[突破·核心要点]要点一唐宋“市”的发展史料一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读史用史] 史料一反映唐代开市闭市有时间限定。
但“市”的发展没有停止,“市”开始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经济现象是什么?提示:唐代“草市”的发展及后期“夜市”繁荣。
史料二(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读史用史] 史料二表明相对于唐代政府对市还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到宋代贸易场所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提示:“市”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
要点二唐宋的城市布局与“市”的变迁史料[识图解史] (1)图一中①指固定的长安“东市”“西市”。
图二中②指重要街道及商业繁华地区。
图示反映唐长安到宋汴京“市”怎样的发展?提示:突破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且出现专门市场,商业活动繁多。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提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活跃,推动了商业都会的崛起。
[精练·选考题组]【例】综合考查唐宋商业及商人状况(2016·浙江10月选考)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
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
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
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
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
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
”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商人,长安城中有“东西市”的商业区,估客结交十常侍、公卿等权贵,因此排除A、B、C,选D项。
答案 D练1 史料考查古代对外贸易(2017·浙江4月选考)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解析材料反映了输往日本商船的商品情况,因此D项正确,其他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反映出来。
答案 D练2 文学作品里的历史知识考查(2016·浙江4月选考)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 )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解析“市晚鬻蔬迟”反映作者天晚没来得及吃饭,“夜船归草市”体现草市晚上仍然营业的史实。
故选A项。
答案 A练3 设置场景考查唐代商业状况(2017·嘉兴3月测试)《资治通鉴》记载,德宗贞元十三年:“置白望(唐代宫市宦者派在市场的采办人员。
因他们于市中左右望,白取民物,故人称‘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指街巷),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
”这反映出唐代( )①商业活动受到政府严格监管②商业活动范围的扩大③“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④宫廷的特权现象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根据材料“两市”、“要闹坊曲”、“宫市”,除两市外,尚有“要闹坊曲”和“宫市”,故②正确;根据材料“白取民物”、“宫市,则敛手付与”,宫廷有较大特权,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考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梳理·基础知识]一、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c)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形成与发展: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是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3.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统治。
4.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
(2)(政治上)限制商人政治权力,堵仕途之路;(经济上)“重租税以困辱之”,发展官营工商业;(生活上)对其穿衣、建房、乘车等都有歧视性规定。
(汉代具体措施)5.影响(1)积极: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2)消极: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二、“海禁”政策及其影响(c)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原因: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
3.表现(1)明朝建立“朝贡”贸易体制,禁阻民间出洋贸易。
(2)清朝继承并发展了闭关锁国政策,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
乾隆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4.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突破·核心要点]要点一“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及目的史料一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重租税以团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读史用史] 史料一反映汉高祖以怎样的措施“抑商”?提示:课以重税,人格贬低,不得入仕等。
史料二民舍本而事末则其①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②无有居心。
——《吕氏春秋·上农》[读史用史] 史料二中①指财产轻便,②指不能长期安定的居住。
史料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理由是什么?提示:强调商人的流动性,不利于巩固国家统治。
要点二明清(前期)时期的对外政策史料漫画: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识图解史] 该漫画反映出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什么?有何影响?提示:闭关锁国政策。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精练·选考题组]【例】综合考查商业与商业观念(2017·浙江4月选考)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 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解析材料信息盐商家庭产生大量进士,反映了盐商希望自己的后代走仕途道路,A项正确。
答案 A练1 综合考查古代经济思想与商业政策(2016·浙江10月选考)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思想的是( )A.“海禁”政策始于清初B.“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C.“海禁”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D.“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海禁政策影响了海外贸易,妨碍了社会进步,因此D项正确。
答案 D练2 史料考查重农抑商观念和政策(2016·浙江4月选考)明代后期,有学者谓:江南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解析材料显示明后期四民经营“工商”“三倍于前”,说明传统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
C项符合题意。
A项表述错误;B项应在鸦片战争后;封建政府一直奉行抑商政策,D项错误。
答案 C练3 史料考查古代商业观念的变化(2017·金华十校期末调研)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
”这反映出当时( )A.宗族血缘观念的加强B.儒家重义轻利的理念C.贱商观念有所改变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解析根据材料“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得出贱商观念有所改变,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均排除。
答案 C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7·镇海中学等九校高二联考)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 )A.都市中的商业区B.工官监管的夜市C.物流通畅的草市D.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解析A项宋代以后出现商业区;C项“草市”,形成于南北朝时期;B项夜市最早出现在唐代后期扬州等地,北宋开始较为普遍;汉代“九市”是指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故选D项。
答案 D2.(2017·稽阳联谊学校联考)“市”是中国古代商品交换的场所。
下列有关“市”的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A.汉代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交易必须明码标价B.南北朝时出现了民间集市,政府设有“草市尉”管理C.唐代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具有完备饮食服务D.宋代的“市”突破了坊市限制,且对“市”不再监管解析A项指秦朝;C项宋代草市设施完备;D项应为“不再直接监管”。
答案 B3.(2017·嘉兴一中高三期末)唐诗中有“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的诗句,这一诗句说明唐朝( )A.出现了最早的“夜市”B.政府不再限制“市”的交易时间C.商业发展繁荣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解析材料无法体现最早,排除A项;B项应为宋代场景;D项在鸦片战争后。
答案 C4.(2016·3月温州模拟)唐代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市》中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这说明唐代( )A.开始出现“夜市”B.官吏不再直接监管“市”C.扬州“夜市”繁荣D.扬州成为地方商业中心解析A项“开始”,D项“地方商业中心”材料无法体现;B项是在宋代以后。
故选C项。
答案 C5.(2017·绿色评价联盟模拟)下列现象与下图中“市”的发展不符的是( )A.“市”突破时空限制B.“市”有庙会集市C.“市”出现繁荣的商业街D.“市”始设专门管理机构解析图中的夜市、瓦肆、商业繁华区主要沿街道而设,可以知道坊市的界限已经被打破,体现“市”突破时空限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图中有瓦肆,体现“市”有庙会集市,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图中商业繁华区,主要沿街道而设。
体现“市”出现繁荣的商业街,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市”始设专门管理机构是在汉代,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6.(2016·9月台州质量评估)西汉时期确立了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
这种情形开始转变于( )A.唐代B.宋代C.明代D.清代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开始有所转变。
答案 B7.(2016·9月金华十校联考)费正清指出,宋朝出现了“商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