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在我国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与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150.72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海关EDI和电子商务技术应用过程的5个阶段1.前期调研阶段中国海关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EDI应用的研究工作。
主要是通过广泛地参加国际组织的各种研讨会和工作会议,对世界范围内的EDI应用现状和发展动态进行研究。
开始是概貌了解,然后逐步深入,最后基本掌握了实施EDI应用的关键技术。
比如通过参加世界海关组织(WCO)每年一次的IT工作会议,着重对美、英、澳、日等国家海关的EDI系统进行比较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海关正值全力以赴地推广应用面向海关业务管理的报关自动化系统,而上述国家海关已先后进入EDI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时期,这对我国海关是一个很大的启示,认识到海关IT应用的发展方向应是无纸化的EDI。
2.研制开发阶段1992年9月海关总署办公会议做出决定,批准EDI系统工程正式立项,为此成立了由署领导亲自挂帅的EDI工程领导小组,并从全国海关抽调了30余名计算机与海关业务专家组成了工程组。
工程组于1993年3月完成EDI系统所需14个EDIFACT标准报文子集的制订工作,7月完成系统总体技术方案设计,9月开始至1994年1月,只用5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用于普通货物的软件设计。
随后于1994年11月完成了用于快递货物的软件设计。
1995年1月完成了基于微机平台的普通货物软件设计。
EDI系统按运行平台分,有基于ALPHA服务器和INTEL服务器两种;按适用范围分,有适用于普通货物(海陆空运)和快递货物(空运)两种;从EDI 应用深度看,有仅限于货物进出口申报业务的,也有用于货物进出口申报、审单、放行业务的。
3.试点应用阶段在海关总署的统一部署下,EDI系统的试点应用工作,于1994年4月首先在北京首都机场海关进行,9月起在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海关进行。
起初仅用于普通货物进出口的。
随着快递货物EDI系统的开发成功,1994年底和1995年初又将该系统分别投入到上海虹桥机场海关和北京首都机场海关使用。
EDI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工作原理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系统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企业间文档交换的系统。
它采用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实现企业间的电子数据交换。
EDI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1. 数据格式标准化EDI系统使用标准的数据格式,如EDI标准、XML等来定义数据字段和结构。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确保企业间的数据交换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同时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
2. 通信协议建立企业通过网络建立与合作伙伴间的通信连接,通常采用TCP/IP协议作为传输层协议,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传输。
3. 数据转换和编码在数据交换过程中,企业需要将内部数据格式转换为标准化的数据格式。
EDI系统通常提供数据转换引擎,可以将企业的内部数据转换为标准的EDI格式。
4. 数据传输和接收在获得标准格式的数据之后,EDI系统使用合适的通信协议将数据传输给合作伙伴。
接收方的EDI系统接收到数据后,根据定义好的数据格式进行解析和处理。
5. 数据处理和交换接收方的EDI系统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验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然后,根据业务需求进行进一步处理,如订单确认、发货通知等。
处理结果将会反馈给发送方的EDI系统,以确认数据交换的成功与否。
应用EDI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它可以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如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
下面是EDI系统的一些常见应用:1. 供应链管理EDI系统可以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协同工作。
通过EDI系统,企业可以快速、准确地与供应商和客户进行业务数据交换,包括订单、发货通知、发票等。
这有助于提高供应链的可视性、响应速度和效率。
2. 物流配送EDI系统在物流行业的应用非常广泛。
物流公司可以通过EDI系统和运输商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实现运输计划、运输状态、签收确认等信息的实时传递。
这有助于提高物流配送的可靠性和效率。
3. 电子商务EDI系统也可以应用于电子商务领域。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人类利用电子通讯方式进行贸易活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开始了用电报报文发送商务文件;70年代人们又普遍采用方便、快捷的传真机来代替电报,后来人们开始采用EDI(电子数据交换)作为企业间商务的应用技术,这也就是电子商务的雏形。
第一节1995-1998年中国电子商务萌芽1990年,联合国推出了迄今为止唯一的一套EDI标准(UN/EDIFACT),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由此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一场电子商务的序幕。
同世界电子商务发展的历史一样,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也是从EDI应用开始的。
1990年,当时的国家计委、外经贸部、中国海关等部门组成了联合小组,研究UN/EDI-FACT标准在中国的应用,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以及与之相关领域的应用。
电子数据交换(EDI)在我国外贸企业中得到应用。
我国早期的电子商务是以国家公共通信网络为基础,以国家“金关”工程为代表,以外经贸管理服务为重要内容逐步发展起来的。
我国政府相继实施了金桥、金卡、金关等一系列金字工程,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作了良好的铺垫。
1993年3月,国务院的一次会议上提出并部署了“金桥”工程(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
9月4日,“金卡”工程启动。
同年,国务院提出实施“金奖”工程。
1994年9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建设启动。
10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启动。
1995年1月,中国电信开始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
1995年4月,中国科学启动百所联网工程。
在此基础上,网络不断扩展,形成了中国科技网(CSTNET)。
同年,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家互联网应用服务商,“中国黄页”推出了定位于外向型企业的贸易撮合服务,为国内外企业搭建了全新的贸易桥梁。
1996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
1996年,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CIECC)正式成立。
电子商务-EDI什么是EDI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交换的技术。
它使不同的企业能够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中互相传递和处理商业文件,例如订单、发票和付款通知等。
EDI通过标准化数据格式和网络协议,实现了企业间的无纸化交流,提高了交易的效率,降低了错误和成本。
EDI的优势EDI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 提高效率:EDI自动化了数据交换过程,减少了人工介入以及手工处理数据的时间和成本。
企业可以更快速、准确地处理订单、发货和付款等业务操作。
2. 具备可跟踪性:EDI能够提供实时数据的交换和更新,在交易过程中,企业可以实时了解订单和物流的状况,提高供应链的可见性和效率。
3. 减少错误:EDI通过标准化数据格式和网络协议,消除了手动数据输入和翻译的错误,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4. 节约成本:EDI省去了纸质文件和人工处理的成本,减少了传真、邮寄和存档等环节的费用。
同时,EDI也降低了库存和运输成本,提供更加精确的库存和需求预测。
EDI的应用场景EDI在电子商务中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订单处理EDI可以用于快速、准确地处理订单。
当客户下订单后,EDI可以将订单数据自动传输到供应商的系统中,供应商可以实时查看、处理和跟踪订单状态。
EDI还可以自动将订单在供应商系统中转化为发货单,从而加快了订单处理的速度,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物流管理EDI可以与物流公司的系统进行对接,实现订单的自动分配和安排。
通过EDI,企业可以追踪订单在物流过程中的实时状态,包括发货、运输和交付等环节。
这样一来,企业可以更好地控制物流的效率,提高交货的准时性和准确性。
结算与付款EDI可以实现企业间账款的自动结算和付款。
在交易完成后,EDI可以自动将销售数据传输到财务系统中,供应商可以根据销售数据生成应收账款,并自动发送给客户。
当客户确认并支付账款后,EDI会将付款数据传输给供应商的财务系统,实现自动对账和结算。
EDI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1. 简介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即电子数据交换,是利用标准化格式和电子通信技术,在不同的企业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业务合作的方式。
EDI电子商务系统是一种基于EDI技术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可以实现企业之间的高效、准确、可靠的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
2. EDI电子商务系统的架构EDI电子商务系统的架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2.1 数据格式标准化在EDI电子商务系统中,各个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需要遵循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常用的标准包括EDIFACT、XML和X12等。
通过标准化的数据格式,不同企业可以实现数据的无缝对接和互操作。
2.2 通信方式EDI电子商务系统采用安全可靠的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常见的通信方式包括EDI VAN(Value Added Network)、互联网和专线等。
通信方式的选择取决于企业的需求和业务规模。
2.3 数据转换和映射不同企业的内部系统可能使用不同的数据格式,EDI电子商务系统需要对数据进行转换和映射,使得不同格式的数据可以互相理解和使用。
数据转换和映射可以通过EDI中间件或者EDI转换工具来实现。
2.4 安全认证和权限管理EDI电子商务系统需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因此需要进行安全认证和权限管理。
通过加密、数字签名和身份验证等方式,确保只有授权的企业可以访问和使用数据。
2.5 业务流程管理EDI电子商务系统需要支持各种业务流程的管理,包括订单处理、发货通知、付款文件等。
通过系统的自动化和流程化,可以提高业务的效率和准确性。
3. EDI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场景EDI电子商务系统可以应用于各种行业和企业,特别适合以下几个应用场景:3.1 零售业在零售业中,供应链的管理和协调非常重要。
EDI电子商务系统可以帮助零售商和供应商实现订单、发货和付款等数据的及时传递和处理,减少订单处理时间和错误率。
3.2 制造业制造业的供应链也需要高效的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论文EDI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作者程舒春系(院)经济学院专业物流管理年级2008级学号*********指导教师王宏福日期2011/06/14EDI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程舒春(安阳师范学院经济学院, 河南安阳 455000)摘要:EDI在我国存在技术不成熟、用户不重视效益分析、重复建设、缺乏协调和相关法律不健全等问题。
因此,必须在管理制度、法律保障、DEI标准化工作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
关键词:EDI;无纸贸易;电子商务EDI以电子形式和电子传递的方式进行商业、贸易单据的交换,取代了纸张单据,因此也把EDI称为无纸贸易]1[。
EDI(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中文为电子数据交换,港、澳及海外华人地区称为“电子资料联通”。
简单讲,EDI 是指按照协议,对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标准经济信息,经过电子数据通讯网络,在商业贸易伙伴的电子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自动处理]2[。
一、EDI的产生背景及其发展(一)EDI的产生背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爆发石油危机,西欧北美工业发达国家从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
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在各个领域普及应用。
七十年代中期微处理机微型机的出现和发展推动着计算机向社会各部门的推广应用,通信网络的发展,国际数据传输网及增值网的出现,为EDI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3[。
同时人们也对这种新的技术有所期待,原因主要有: 传统纸单证业务存在弊端。
国际商务对标准化的客观要求。
市场竞争出现新特征。
库存管理的变化。
跨行业EDI的应用要求。
(二)我国EDI的发展我国自1990年始,国家计委、科委将EDI列入“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1991年9月由国务院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办公室同国家计委等16个部委、局( 行、公司) 发起成立“中国促进EDI应用协调小组”。
同年10月成立“中国EDI FACT委员会”并参加亚洲EDI理事会。
EDI在各种领域的应用实例参考文献:卜庆锋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课程130403143谢苏燕一、EDI介绍EDI的全称是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也就是电子数据交换。
它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出使用的国际标准,它是指一种为国际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消息报文格式,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方法。
例如,国际贸易中的采购订单、装箱单、提货单等数据的交换。
二、EDI的实际应用了解了EDI,接下来我们看一看EDI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20 世纪 60 年代一 70 年代初,世界范围爆发石油危机,西欧北美工业发达国家结束了使用廉价石油发展工业的阶段,开始从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
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在各个领域普及应用。
70 年代中期,微处理机微型机的出现和发展推动着计算机向社会各部门的推广应用,通信网络的发展,国际数据传输网及增值网的出现,为 EDI 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20 世纪 60 年代末,在美国和欧洲几乎同时出现了电子数据交换(DEI)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我国自 1990 年引入 EDI 技术以来,EDI 的应用与推广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经贸部先后召开了中文 EDI 标准研讨会和国际无纸贸易战略与技术研讨会,并把 EDI 列入“八五”重点应用项目。
1991 年,国家科委、外经贸部、海关总署等部门共同组织成立了“中国促进 EDI 应用协调小组”并,“中国 EDI 理事会(CEC)的名义参加了亚洲 EDIFACT 理事会”(ASEB),成为该组织的正式会员,有力地促进了 EDI 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90 年代初, EDI 应用最多的是进出口贸易行业,目前, EDI 应用不仅在国际贸易中继续深入发展,在其他行业和部门中也飞速发展。
商检、税务、邮电、铁路、银行、工商行政管理、商贸等领域都已运用 EDI 方式开展业务。
EDI在我国贸易领域应用的现状我国自1990年引入EDI技术以来,EDI的应用与推广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经贸部先后召开了中文EDI标准研讨会和国际无纸贸易战略与技术研讨会,并把EDI列入“八五”重点应用项目。
1991年,国家科委、外经贸部、海关总署等部门共同组织成立了“中国促进EDI应用协调小组”,并“中国EDI理事会(CEC)”的名义参加了亚洲EDIFACT理事会(ASEB),成为该组织的正式会员,有力地促进了EDI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1992年5月我国召开了“中国EDI发展战略与标准化”研讨会,决定建立国家EDI试验系统(海关总署、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的外运海运空运管理EDI系统),地区EDI试验系统(广东、山东、江苏、上海、福建)和行业EDI试验系统(山东抽纱企业集团公司的轻纺出口业务EDI系统、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EDI应用系统)。
1995年1月,中国海关完成了EDI 海关系统的全部开发工作,制定了EDI海关系统所需的15个EDIFACT标准报文子集,开通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EDI海关系统。
1996年2月我国外经贸部成立了国际贸易EDI服务中心。
同年12月18日,联合国贸易网络组织中国发展中心(CNTPDC)在北京成立,同年北京海关与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在我国首次开通EDI通关电子划款业务。
与此同时,各省、市、自治区及中央部委也几乎都设立了专门职能部门来负责协调EDI 的应用推广工作。
经过各级政府部门的努力推广,EDI从应用最多进出口贸易行业逐渐扩展到了商检、税务、邮电、铁路、银行等领域,开始在我国逐步得到推广。
三、EDI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随着EDI在我国的逐渐普及和推广,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主要问题存在于法律层面和技术层面。
1.法律层面的问题(1)计算机自动发出的要约和承诺的效力问题以EDI方式进行的商务活动中,计算机可以根据交易双方按预先编制的程序自动发出要约和承诺,从而使合同成立,而毋需当事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