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的法律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264.89 KB
- 文档页数:4
隐含治国的诗句
以下是一些蕴含治国理念的诗句:
●“治身如治国,夭寿人所为。
”——陈傅良《再用喜雪除夕二韵寄宗
简》
●“治国宜将治圃看,垦除容易整齐难。
”——洪咨夔《同孙子直和李
参政东园韵十绝》
●“居乡多令望,治国蕴嘉猷。
”——廖行之《挽龚宣教世基》
●“善治国者不忘危,善操身者不忘死。
”——汉代思想家扬雄
●“圣人治国,其犹伺敌。
”——北宋文学家苏轼《策别安万民》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西汉时期刘安的《淮南子》
●“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解老》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
《孟子·公孙丑上》
这些诗句都表达了治国理念,包括公正、法律、道德、智慧和仁爱等。
它们强调了国家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自省和修身,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法学:中国法律思想史考点(最新版)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中国近代曾对“国家为主体,人民为客体”的说法提出严厉批判的思想家是( )A.章太炎 B.孙中山 C.谭嗣同 D.杨度 本题答案: 2、名词解释 参考古今,博稽中外 本题答案: 3、单项选择题 柳宗元认为,法律起源于( )A.礼 B.权 C.术 D.势 本题答案: 4、单项选择题 辽、金、元时期,对“八议”制度提出批评的皇帝是( )A .金熙宗 B .耶律楚材 C .耶律阿保机 D .金世宗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密----------------------------------封 ----------------------------------------------线----------------------本题答案:5、多项选择题孙中山先生新民权主义的新内容集中体现为()A.取消列强在华特权B.主张直接民权C.恢复关税自主权D.实行耕者有其田E.强调主权在民本题答案:6、名词解释洋务派本题答案:7、单项选择题()即“隆礼”又重法,是儒法合流、礼法统一的先行者。
A.子产B.荀子本题答案:8、问答题试述资产阶级革命派法律思想的内容及特点。
本题答案:9、单项选择题唐代创立九卿议刑制度的是()A.唐局祖B.唐局宗C.唐太宗D.唐玄宗本题答案:10、单项选择题“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反映出龚自珍主张()A.无为而治B.变法改革C.重典治国D.君主专制本题答案:11、名词解释《大学衍义补》本题答案:12、填空题“立法以便民为本”是()提出的主张。
本题答案:13、单项选择题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是我国法律史上最早的关于律、令的明确界说,提出者是()。
法学:中国法律思想史考试题及答案模拟考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句话出自( )。
A .《礼记中庸》 B .《论语学而》 本题答案: 2、问答题 简述沈家本“会通中外”的法律思想的主张。
本题答案: 3、单项选择题 在建立君主立宪、实行三权分立的问题上,康有为着重探讨的是建立( )A .代议机构 B .司法机构 C .行政机构 D .宪法机构 本题答案: 4、问答题 简述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
本题答案: 5、单项选择题 提出“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主张的思想家是( )A .王夫之 B .顾炎武 C .黄宗羲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密----------------------------------封 ----------------------------------------------线----------------------D.张居正本题答案:6、单项选择题管仲立法思想的特征是()。
A.重农主义B.重商主义C.重工主义D.工商并重本题答案:7、名词解释“缘法而治”本题答案:8、填空题魏源的变法主张是“()”。
本题答案:9、单项选择题提出“一祖之法无不敝”,力主变法的近代改革派思想家是()A.张之洞B.魏源C.康有为D.龚自珍本题答案:10、问答题论述启蒙思想家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
本题答案:11、问答题简述王安石“大明法度,众建贤才”的主张本题答案:12、多项选择题下列哪些内容体现了以礼入法、礼法结合的特点?()A.官当B.八议C.准五服治罪D.重罪十条E.亲属相容隐本题答案:13、问答题“天下之法”本题答案:14、问答题清末礼法两派在法律思想上斗争的实质。
1、殷商、西周时代政治思想的发轫与初步发展重点掌握:殷商帝王、周公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殷商帝王的王权专制政治观念王权专制观念的来源:第一,上帝崇拜。
第二,祖先崇拜。
二、周公重在调节的政治思想1、对传统天命观的修正第一,他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即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
第二,他提出天根据德行“求民主”。
民主即民之主,就是君主。
他认为,君主是由天定的,选择的标准就是德行。
第三,他主张以民情见天命。
他适应西周初年政治的需要,对传统的天命进行了重大修正。
否定了天命不可变的传统观念,认为天命的存废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有德,从而成功地为西周政权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2、施政的指导思想他为了巩固西周王朝的统治,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有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
其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就是他的保民和慎罚思想。
第一,关于保民他从历史教训中认识到,要实现周朝的长治久安,就必处理统治者与民的关系。
最重要的要做到“保民”。
第二,关于慎罚他鉴于前车之鉴,力主慎刑罚。
在观念上,他把“慎罚”视为德的一项基本内容。
在刑罚与德的关系上,他认为德是根本,刑罚是辅助。
他根据周初的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提出了德的思想;主张按照德的要求,敬天、敬祖、明德、保民、慎罚,处理好统治者与民、与天的关系,以上得天助,下得民和,最众确保周朝统治的长期延续。
评价:总之,他的治国思想,既有神秘性,又有较多的世俗内容,体现了一个头脑清醒的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政治思想的争鸣与繁荣重点掌握: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流派与重要思想家一、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孔子(仁和礼)、孟子(性善论)、荀子(礼治)儒家学派的主要特点:第一,尊崇先王之道。
第二、崇尚礼仪。
政策原则倾向于人治,德治。
第三,尊崇孔子。
二、道家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其特点为:第一,主张“道”。
第二,主张无为而治。
三、法家代表人物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子。
主要理论为:第一,主张运用国家强制权力治理国家,建立统治秩序。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重点总结 第一章商代西周的政治思想(不重点看) (1)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各部落由氏族公社向国家形态转变。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家长制家庭与部落征服共同作用的结果。 特点:1.保留了部落的某些特征(国家是松散的联盟,对本部族成员和被征服者实行分治政策)2.土地公有3.君主制度 (2)西周的重要政治经济制度 1.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2.分封制:同姓子弟和古代帝王后裔。 3.井田制:土地公有。以家庭为单位平均占有土地,农户上缴十分之一的实物地租或九分之一的劳役地租。 (3)商代祖先崇拜和王权观念 1.占卜成为重要的事务,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统治者向成名宣示其权力神圣性和合理性) 2.从祖先崇拜到王权至上 (4)西周初期“敬天保民”思想 周公“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思想。他提出“天佑有德”“惟命不于常”“明德慎罚” 第二章:春秋时期的政治思想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1)“天下有道“的政治思想。“道”是作为判断社会政治良否的标准。符合道义的社会便是好社会。符合道义的社会特征包括:1.有着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一秩序。2.道德品行良好。 3.社会关系和谐 (2)“仁“与修身。”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仁“有三要点。爱人为仁、克己复礼为仁、 敦朴厚重为仁。仁是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是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前提。孔子认为诗人还要进行修养,包括养成“克己忍让”的美德、恪守“忠恕”之道、安贫乐道、安分守己 (3)“礼”的德政教化。恢复礼制是走出社会动乱的根本途径,主张用礼规范社会生活,重建社会政治秩序。礼是适用于社会各面的行为准则。礼是个人的行为规范,也是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君主做到礼的规范便是德政,而做到以德治国应该做到富民均平、举贤才、教化主张。孔子还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才。 二、老子的“无为而治”政治思想 (1)老子的“道”论。道是老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道先于物质世界并且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存在,道是物质世界的本原,并且决定着具体事物的属性。本质为无的道孕育了世界万物。,道是社会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法则。 (2)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老子设想的理想社会有以下几个特征:国家规模小,人口少、生活在原始状体下,人们长期实践形成的知识与技能失去了价值、人们没有知识欲望目的的生活、人们之间没有交往每一个小国相互隔离。 (3)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可以使民众保持淳朴善良的品质。无为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慎征伐。老子的无为而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在本质上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无为诗人回到原始蒙昧的状态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 一、孟子的“仁政”思想 (1)”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性善论),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也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所以可能的前提。 (2)”王道“论。孟子倡导王道而拒绝暴政。他所说的王道是符合道义的政治,统治者应该道义在先,不能有任何追逐利益的主观动机,最好的政治只能从改善民生开始。,也表达了孟子期望统一的愿望。 (3)君权天授论。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天。孟子一方面强调天是君主权力的来源,另一方面也强调君主权力必须遵守天的意志。 (4)施仁政的政治主张。仁政核心是改善民心。仁政是治国的根本原则,能不能行仁政是决定一个国家成败得失的关键。仁对于社会每一个人也是至关重要的。孟子对仁的理解来自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对统治者的道德品质提出较高要求。主张君主与民同乐。实施仁政包括:制民之产、轻徭薄赋、保护工商业。 三、荀子以性恶论为前提的礼治思想 (1)“性恶”论。荀子全部政治思想的理论出发点是性恶论。人本性变现为某种与生俱来的感官需求。人恶会引起社会动乱,进而导致贫穷。政治活动的任务就是抑制人恶的本性。所以人需要摆努力创造善,就是“化性起伪”。 (2)礼治与恢复三代之治。礼的起源: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与社会矛盾发展的结果。礼的作用:礼是约束社会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在礼的约束下人们有正当的社会生活也是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礼与法的关系:礼比法重要,礼具有政治指导作用的一般原则,法是统治者所运用的工具,但饭以强制性特征对礼具有重要补充作用。恢复三代之治原因:时代近,易于效法、三代的制度完美。最终他支持恢复井田制分封制。 (3)尚贤使能与富国富民。赏贤使能是君主第一要务,明君善于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经济上主张富国富民,这是统治阶级重要的责任,措施有:以礼调节人的物欲、重农抑商、薄税敛。 四、墨子以兼爱尚贤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1)兼爱非攻。社会动乱根本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兼相爱交相利是解决社会纷争最有效途径。墨子反对战争,提倡非攻,理由是战争是亏人自利行为,亏人自利便是不义、战争是人类不义行为、战争影响民众生活妨碍社会发展。墨子理论有一定合理性,但认为所有战争是不义有些片面。 (2)尚贤主张。统治者不知尚贤是因为不知他的重要性。应该任人唯贤,墨子不亲疏不论贵贱,比儒家前进了,有利于扩大国家统治基础。 (3)尚同主张。社会动荡,人们意见不统一。墨子人任,每个人应该放弃自己观点服从君主意见。这一主张导向必然是极端的君主专制政治。 五、庄子以返璞归真为主旨的政治思想 (1)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基于自然的理解做出的设想更加原始。他追求返璞归真,人与人之间没有交往,靠能力生活。体现了庄子对自由的追求,却脱离了现实。 (2)社会批判精神。他认为他生活的战国时代是糟糕的时代。批判有:圣人名曰治天下,其实是乱天下。现实社会的伦理规范都是道德衰败的结果。 (3)君道无为的思想主张。帝王治国在于顺应天道天道的本质就是无为自然。君主无为臣子有为。实施无为做到两点:君主应该心静恬淡、不以智慧技巧治国。这一思想成为汉初黄老学派思想来源。 六、商鞅的法治思想 (1)人性好利论。人性好利是与生俱来的,礼义法度对人约束有限,但这并不是坏事,君主可以因势导利使民众用于耕战,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2)“利出一孔与奖励耕战。一耕二战是国家最重要的事,耕与战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国家实行奖励耕战的政策,堵塞耕战以外的任何利益渠道。耕可养战,战可促进农业生产。这一主张使得秦国强大起来。 (3)法治主张。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的作用包括:定分、胜民、富国强兵。关于法的实施,这商鞅主张:刑无等级、明发利民、轻罪重罚。商鞅提出的法已经有了进步性,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他的理论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一味用法约束人民却不用法保护他们的权利,脱离事实具有随意性。 七、韩非法术势兼用的君主专制思想 (1)历史观与人性观。他把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他反对儒家以古非今、效法先王的主张。从上古到今发生了几个变化:物质财富供求关系的变化,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物质才读增长速度,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权力本质的变化,天子权势变弱。对于人性观,韩非认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收好利的本性支配,计划而行是人的行为法则。他认为应该从利的角度解释人的全部社会行为。人的好利本性源于人的生物本能。国家应该利用引导利的本性为君主专制服务。人性论对人间关系实质揭示是深刻的,但是也否定了伦理道德具有片面性,人不单单只有单纯的厉害关系。 (2)君主之上的观念。他认为君主的利益高于一切。君主是国家的主任,君主是国家的私有物。民众要无条件服从君主,为君主所用。他还给民众划分了等级。这对于君主专制有一定积极意义。 (3)法术势兼用的主张。法的特征包括:法是文字记录的成文法、法的对象是民众、法要公开。权术指的是君之驾驭臣下的手段,术是君主专用的。势是权势,权利与地位的总称,君主用法术的前提。势包括刑和德,是君能够君临臣民的根本条件。法术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势是君主用法术的前提,法是君主维护权力的地位手段。君主用权术的要领:君主无见其所欲、虚静无事、设法隔断大臣与民众、大臣与大臣之间的联系、去做让民众赞誉的事情、控制重臣的政治经济实力、循名责实,参验群臣。治国必须实行法治具体法治原则有:法一二固、以其所重禁其所轻、法不阿贵。这些理论加强了君主专制。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一、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秦国统一后废除六国旧制,指定颁布法律统一度量衡、钱币和文字,全国推行土地私有制,统一赋税制度。西汉文帝景帝时期实行轻徭薄赋、重农抑商、与民休息的政策。进入东汉农业手工业进步,豪强地主兼并与割据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阻碍与破坏力量 二、秦始皇天下一统的政治思想 (1)君权至上的统治思想。他信奉并实践法家的以法治国主张。首先更改帝王名号其次取消谥法充分体现了君权至上的思想。将君主的政治权威强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2)中央集权与”大一统“政治思想。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官僚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大统一思想包括:天下一统于皇帝,土地臣民无不为皇帝所有、皇帝一统天下具有政治正当性、维系大一统治秩序 (3)严刑峻法的法治思想。继承了韩非的文化专制思想并付诸于实践。秦始皇的专制严刑峻法加剧了社会矛盾造成文化浩劫。 三、李斯极端专制的政治思想 (1)文化专制思想。主张思想统一理由为:统一思想学术有利于国家政策法令实施、有利于强化君主权威天下一统的政治需要。他主张收书烧书、禁绝言论、集发家思想于一 (2)督责之术与帝王专权思想。是一种君主统驭群臣的政治权术,手段与做法包括:深罚与独断。他的思想过于极端加剧秦国的灭亡 四、陆贾儒道结合的政治思想 (1)以仁义为本的治国主张。以仁义文本的治国方针出发,提出要着重处理好三个关系:一德治与刑罚的关系二是义与利的关系三是政策与民心的关系。这些主张对于缓解汉初矛盾消 除秦政积弊形成新的治国思想有着积极意义。 (2)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陆贾将儒家的德治忠孝礼义教化身份等级思想融合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之中为无为而无不为体现黄老道学派特色。他要求政府减少行政干预减少傜赋,减轻刑罚,忠臣子孝、尊尊亲亲上下有序、老安少怀 (3)统物通变的政治调节思想。统物观察天文地理和人事,通变根据时势与世事的发展变化进行适宜的调节不墨守成规。圣人通过观察天地确立人道制定运用社会政治的方法原则。陆贾的政治思想以仁义文本又倡导无为而治对汉初政策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贾谊儒法相济的政治思想 (1)总结秦朝速王教训。秦统治者的根本错误在没有随政治形势变化调整政治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根据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治指导思想和政策。 (2)民本思想与倡四维、兴教化的主张。 民本与是仁政:百姓是国家根本统治者的国策是固本具体政策仁爱民众,实施德政其点有二:实行仁政以利民、富民,减轻刑罚,政不扰民 倡四维,兴教化:主张以礼治国思维包括礼、义、廉、丑,“张四维”教化天下实现大治。要害在移风易俗使人们遵守身份等级规范,
法律思想史题型包括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单选1.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大体可以概括为: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
2.“天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最早出现于夏朝3.殷商奴隶主以迷信鬼神著称,“股人尊神,率民事神:(《礼记。
表计》)4.“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所反映的法律思想“以德配天”5.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的提出,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
6.嫡长继承制是西周宗法登记制完备的核心。
7.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思想和礼治思想8.周公所制的礼,是维护宗法等级制的工具。
他始终贯穿着这样几个原则,即:“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其中“亲亲”和“尊尊”是它的基本原则。
9.宗法礼制的基本特征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10.“明德慎罚”思想形成于西周11.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是最早提出区分故意和果实、惯犯和偶犯的思想家是周公。
12.管仲认为,对过去的法制不能简单地废弃或否定,而要选择其好的方面加以创造性地运用。
13.依法理政、统军和治民,是管仲加强君主集权的重要措施,也是他对西周礼治的重大修正。
14.“四民分居定业”思想的具体化是“三国五鄙”制度。
15.管仲主张,法令是制定必须适应民众好财争利的习性,以建立和保障新的封建经济制度。
这是管仲在立法方面,尤其是经济立法方面的主张。
16.管仲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著名论断。
17.管仲的以重商为主为特征的立法思想,即在加强官营商业、手工业的同时,又提倡重农节用,抑制富商大贾。
18.在农业方面,主张“均地分力”,“与民分货”的思想家是管子。
19.子产从礼的起源的角度,指出礼不仅与仪有本质区别,是最高的自然法则,而且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行为规范。
20.子产在论述礼是天、地、民的总规则的时候,着眼点在于“民”,强调民要服从天地的准则。
21.中国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始自铸刑书。
《中国法律思想史》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是开放教育本科法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开设本课程,旨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根据高等本科教育的要求和多媒体远距离教育的特点,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依据客观历史事实,实事求是地阐述和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法律理论和观点。
通过对中国历代法律思想的教授,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基本内容,从中吸取有借鉴意义的东西,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服务;同时,努力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做到:(-)掌握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基木内容。
(二)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理解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法律理论、观点, 辨别并吸取其中有借鉴意义的东西,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服务。
(三)大致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媒体的运用(一)文字教材本课程文字教材为《中国法律思想史》,它全面、系统阐述中国法律思想的基木内容,是本课程的基本教学依据,也是复习、考试的基本依据。
教材各章后所附注释及思考题作为教学参考资料主要起开拓学习视野、帮助学牛自学的作用。
(二)咅像教材本课程音像教材为录音磁带,共36学时。
它是对文字教材内容的补充和阐释,起帮助学生理解文字教材内容的作用。
(三)网络课件内容较全面,针对每章的重点及难点进行分析,并附有自测习题及相关的参考资料。
对辅导学生的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计算机网业在安徽电大主页中,开辟开放教育试点辅导专栏。
该课程的学习辅导、教学信息、教学要求、作业要求等定期公布。
第二部分大纲本文第一章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夏奴隶主的〃天命〃、〃天罚〃思想;明确商奴隶主的〃天命〃、〃天罚〃思想;掌握西周的君权神授说。
(在〃教学目的与要求〃中写有〃掌握〃二字的,即教学重点。
下同)教学内容:1、夏奴隶主?quot;天命〃、〃天罚〃思想2、商奴隶主的〃天命〃、〃天罚〃思想3、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第二章维护宗法等级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教学目的与要求:明确以〃亲亲〃、〃尊尊〃为原则的礼治;掌握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
《中国法律思想史》期末练习题二资源来源: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宗法礼治的基本特征是(B )A.明德慎罚B.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C.明分使群D.令顺民心2.“明德慎罚”思想形成于(B)A.东汉B.西周C.三国D.南北朝3.西汉董仲舒“德主刑辅”的主张,所赖以引申的理论是(C)A.天人合一B.天气C.人情D.国法4.“五权宪法”所发展的西方政治学说是(C)A.五权分立B.权能分治C.三权分立D.天赋人权5.“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是我国法律史上最早的关于律、令的明确界说,提出者是(A )。
A.杜预B.张斐C.刘颂D.王弼6.朱熹的“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思想体现在刑罚手段上为(A )。
A.主张恢复肉刑B.主张取消肉刑C.主张扩大赎刑D.主张取消赎刑7.“事皆决于法”,反映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坚持(A)A.法家的法治思想B.法家的势治思想C.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D.儒家的人治思想8.先秦法家中,主张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是(.D)A.商鞅B.慎到C.申不害D.韩非9.春秋时期,邓析所著的“竹刑”是我国古代(C).A.第一部成文法B.第一部公布的成文法C.个人著述的法律文件D.官方文件10.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是(B)A.孙中山B.张之洞C.康有为D.沈家本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唐初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是(BCDE)。
A.严刑峻法B.安人宁国C.法贵简当D.德主刑辅E.明正赏罚2. 宋明时期改革家中,主张将法律教育与官吏选拔结合在一起的有(AB)A.王安石B.范仲淹C.张居正D.丘漕E.朱熹3.道家提倡实行愚民政策,消除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主张(ABC)。
A.“绝仁弃义” B.“绝圣弃智” C.“绝巧弃利”D.“立公弃私” E.“弃礼废道”4.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中的"五权"包括(ABC )。
A.立法权B.司法权C.考试权D.纠察权E.教育权5.荀况注重对法的理论探讨,他提出的重要的法学概念有(BCD)。
嫦娥奔月出自哪里嫦娥奔月主要内容嫦娥奔月出自哪里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早出现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览冥训》,全文是“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
《淮南子》中的意思是,后羿在西王母那求得了长生不死药,后来被嫦娥偷取,服食之后,奔月成仙,后羿非常的后悔。
在《淮南子》的记载中,没有记载嫦娥和后羿之间的关系,故事中的嫦娥不是被迫服食不死药的,而是做了一个小偷,自己偷食不死药成仙的。
嫦娥和后羿的夫妻关系是在东汉时期,由一个文人在注释《淮南子》的时候提出来的,而嫦娥奔月的完整故事也是后来才补充上去的。
《淮南子》之中没有记载嫦娥奔月的详细的内容,只是简单的介绍了嫦娥偷了后羿的不死药,成仙奔月。
《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和其门客编修的一部宣传道家思想的哲学著作,但是其中也包括了很多的百科类的内容,也可以算做是一部百科全书类的著作。
刘安编写《淮南子》的初衷是为了反对汉武帝刘彻的政治思想,后来,刘安造反被杀,这部著作被汉武帝命人改编,删除了一些他认为不正确的思想,保留了那些百科类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淮南子》,变成了一部和《山海经》差不多的志怪读物。
《淮南子》中记载的“姮娥”就是后世人们称作的嫦娥,因为犯忌讳,所以后世被改为嫦娥,这个人最初出现在《山海经》中,《山海经》中认为她是月亮之母。
嫦娥奔月主要内容现在广为流传的嫦娥奔月的版本,是这样的: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民众生活非常的艰难。
后来有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在昆仑山顶,弯弓射下九日,只留下一个太阳来照亮大地。
后羿受到天下人民的爱戴,后来后羿又娶了帝俊的女儿姮娥,就是人们所称的嫦娥。
后羿又收了很多的徒弟,来传授自己精湛的箭术。
后羿在生活空闲之余,都会带领自己的徒弟出去打猎,一边磨练箭术,一边采集食物。
后来,后羿去昆仑山求取道术,在回来的途中碰到了前来访友的西王母。
西王母知道后羿一直都想修炼成仙,为了表彰他为天下百姓所做的功劳,西王母就赐给了他一颗不死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