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考研政治真题及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31.50 KB
- 文档页数:14
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试题及答案详解——多选题二、多项选择题:17~33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7.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旅游管理考研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答案】BCD【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确立实践目的,制定实践方案;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并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从而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
这三个环节构成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并通过它们实现了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选项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和人的实践的基本特征,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上述实践运行过程中的三个环节正是在主体和客体对立统一的运动中实现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
故选项A不是实践把握的环节,应排除。
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CD。
18.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这表明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答案】ACD【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和人的创造活动的辩证统一,因此也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故选项A正确。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规律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人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认识、利用和驾驭社会规律,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可以对社会发展的可能途径进行能动地选择。
2006年考研政治试题分析题参考答案刘景山老师关于2006年考研政治分析题参考答案一、用真理的具体性分析一个寓言[参考答案]1、真理的具体性即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认为石狮子会逆流而上的判断,是真理。
因为这个判断符合事物的客观实际,并且是从实践经验当中得来的。
2、认为石狮子会原处不动或顺流而下的判断是凭一般的常识和猜测,没有对这一判断的准确性作具体的考察和分析,违背了真理的具体性、客观性,是主观主义的真理观。
二、关于政治经济学"倒牛奶"的分析[参考答案]1、本质区别: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资本的私人占有性和生产社会性决定的,这种矛盾是本质的、必然的,是不可克服的。
我国不存在资本的私人占有性和生产社会性的矛盾,出现"倒牛奶"的现象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是偶然的,不是本质矛盾决定的,是可以被克服的。
2、这种现象体现的是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相互关系的规律。
3、政府的应对措施是:(1)用经济手段对有关企业进行调控和指导,减少企业生产的盲目性。
(2)转变政府职能,为有关企业提供市场信息。
(3)要对企业进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教育,搞好循环经济。
三、关于毛概 "如何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的问题[参考答案]我国之所以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上述的政策是由不同时期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决定的。
1、在建国初期,我国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方针,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这是从我国的特殊历史条件出发的。
(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两面性的阶级,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有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2)我国经济落后,工商业不发达,需要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以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后来之所以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改造,是因为革命性质和对象发生了变化。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1. 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 变是世界的本原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变化的理解和确认。
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着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因此,在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恒地存在。
整个物质世界就是永恒发展变化着的世界。
换句话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即“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据此分析题中给出的四个选项:A项明显是错误的,因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变化只是世界存在的状态,而不是世界的本质;B项和D项谈的是对变化的理解,但是都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这样将A、B、D三项排除,只有C项才是正确选项。
2.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 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 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 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 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答案】 A【解析】本题是一道事实辨析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认识的本质、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的理解和把握。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客体的反映,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既有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更有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主体人是具有复杂结构和进行活动的社会性的人,它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必然会动用其内部结构的所有功能,对所反映对象的内容进行选择、整理、改造、解释、猜想等等。
因此,不仅能对客观对象进行直观的摹写,而且能对客观对象作出抽象和概括的反映;不仅能反映事物现在的样子,而且能反映它由于人的改造活动而可能成为的样子。
2006年四川大学482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四川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科目代码:482适用专业: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一、问答题(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1.结合我国政党制度的实际分析影响政党制度形成的因素。
2.分析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差异与联系。
3.试折我国的国家政体与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4.分析国际政治的基本行为准则。
5.分析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6.试述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功能。
二、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要求理论联系实践,围绕论题展开论证分析)1.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界定的理论分析我国当前政府职能转变问题。
2.以民主与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分析为理论基础,分析我国实施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绩效。
3.通过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总结,论析政治民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四川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科目代码:482适用专业: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一、问答题(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1.结合我国政党制度的实际分析影响政党制度形成的因素。
答: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从我国政党制度的实际分析可以得出影响政党制度的因素如下:(1)在特定的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利益结构。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占据社会主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这一利益的代表,因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其他政党代表劳动人民不同方面的利益要求,因而与执政党之间是合作和监督关系。
(2)各种不同的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发展成熟程度。
在中国,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思想武器,以严密的组织和纪律为组织力量,以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共产主义社会为奋斗目标,因而,它不仅最有资格,而且最有能力担任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核心力量。
2006考研政治真题答案【篇一:考研政治真题及解析06】ss=txt>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1. 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 变是世界的本原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 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 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 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 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3.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a.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4.“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说明a.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 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 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 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5.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4:1,m′=100%,一年周转4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分别是a. 80万,100%b. 40万,400%c. 40万,100%d. 80万,400%6.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职能资本,也获得平均利润,其直接原因是a. 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b. 产业资本家为销售商品将部分利润让渡给商业资本家c. 商业资本家加强对商业雇员的剥削d. 产业部门将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分割给商业部门7.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a. 股份制b. 股份c. 合伙制d. 公司制8.“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考研政治真题答案2006考研政治是中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考察学生对政治理论的掌握程度。
以下是2006年考研政治真题的部分答案,仅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C)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C. 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统一D. 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的统一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B)A. 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B.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 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市场调节为辅助D. 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经济为辅助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D)A.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 坚持改革开放D.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二、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ABCD)A. 富强B. 民主C. 文明D. 和谐2. 以下哪些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ABC)A.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B. 严密的法治实施体系C.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D. 高效的法治监督体系三、简答题1.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包括: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2.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原则。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四、论述题1.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育明教育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政管学院政治学理论考研参考书目考试科目一:政治学原理1、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莱斯利·里普森著:《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3、李景鹏著:《权力政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俞可平著:《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燕继荣著:《现代政治分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考试科目二:综合一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
(用胡绳版本的就可以)2. G.萨托利著:《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
3.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杨红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4.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
5.唐晓、王为、王春英著:《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 5年。
6.梁琴、钟德涛著:《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
7.谢庆奎主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8.杨凤春著:《中国政府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9.江荣海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第二版。
10.陈哲夫、江荣海等主编:《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上、中、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
11.陈哲夫著:《20世纪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育明教育考研咨询QQ1559022430 徐老师2006年政治学原理(一)、名词解释1.利益集团又称压力集团。
是西方常见的政治现象之一。
2006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16 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答案】C【解析】题干中“唯一不变”指的是绝对性,“变”指明了事物是运动和发展的。
这里讲的变化是指运动,不变是指静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选项 C 正确。
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世界上既有变(运动),又有不变(静止),变与不变的对立是相对的即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故选项 A、B、D 是错误选项。
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 C。
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答案】A【解析】从认识的本质可知,实践决定着认识的产生和发展,选项 B 错误。
人的生理结构对人的认识能力有制约作用,但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产生、发展归根结底是取决于实践,故选项 C 错误。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人感觉的改变而改变,选项 D 的说法显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选项 D 错误。
题中的话来源于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它的意思是说,音乐是客体,听音乐的人是主体,音乐感是人对音乐的认识。
认识之所以产生,主体和客体之间必须发生相互作用,仅有主体或客体都不可能产生认识。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因此,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 A。
3.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答案】D【解析】题中温总理引用的话来源于我国东汉王充的《论衡》,意思是,房子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老百姓的评说最重要。
06年政治真题5.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4:1,m'=100%,一年周转4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分别是______.A: 80万,100%B: 40万,400%C: 40万,100%D: 80万,400%参考答案: D 题目分值: 1.0 分您的答案: B 得分: 0.0详细解答: [命题出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三、四章:资本有机构成、年剩余价值量、年剩余价值率。
[思路剖析] 这是一道数字型案例题。
用数字的方式,考查对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把握。
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表明C+V为100万;资本有机构成4:1,表明C:V为4:1,即在100万资本中,C为80万,V为20万。
通过给定的剩余价值率(m:v)为100%,得出每周转1次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为20万;年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乘以年周转次数,20万乘以4,得出年剩余价值量为80万。
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除以可变资本,80除以20,得出年剩余价值率为400%。
[必背考点] 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应试对策] 这类题目有的人称之为计算题,实际上不贴切。
考查的并不是计算能力,而是用数字的方式考查对基本概念的把握,应该叫做是数字型案例题。
主要把基本概念记忆好,相互的关系界定清楚,把数字带进去,得出正确的答案并不困难。
6.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职能资本,也获得平均利润,其直接原因是______.A: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B:产业资本家为销售商品将部分利润让渡给商业资本家C:商业资本家加强对商业雇员的剥削D:产业部门将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分割给商业部门参考答案: A 题目分值: 1.0 分您的答案: B 得分: 0.0详细解答: [命题出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三章: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思路剖析] 这是一道记忆型的题目,考查记忆的准确。
200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治学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0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治学考研真题200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专业:行政管理考试科目:政治学一、名词解释(每个6分,共36分)1.阶级2.政党制度3.政体4.压力集团5.福利国家6.议会君主制二、简答题(共64分)l.简述利益的形成过程。
(8分)2.国家立法机关的职责一般有哪些?(8分)3.如何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制?(8分)4.怎样理解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的—致性?(8分)5.研究社会政治心理有什么意义?(8分)6.怎样理解政治统治合法性的意义?(12分)7.分析我国政党制度的利益基础。
(12分)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分析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联系和区别。
2.运用有关国家起源和国家本质的基本理论,分析权力腐败成为一种历史性、世界性政治现象的深层原因。
参考答案200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治学考研真题专业:行政管理考试科目:政治学一、名词解释(每个6分,共36分)1.阶级答:阶级是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人们由于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因而引起经济地位和收入不同而形成的大的社会集团。
由于阶级是与以所有制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基础联系在一起的,因而阶级在其内部构成和成员结合上,比其他社会群体要紧密得多,阶级利益在阶级社会中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基础性,它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其他利益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2.政党制度答:政党制度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政党制度的特点主要有:①政党制度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而设立的,其最大原则是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利益实现,因此,统治阶级可以根据自己利益和统治需要而随时改变政党制度。
②政党制度可以是成文法规定的,也可以是宪法惯例规定的。
政府制度一般具有法律明确、具体和特定的规定,而政党制度可以在宪法中作原则性规定,也可能按照宪法惯例而形成,并无明确的法律规定。
2006年考研政治真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变是世界的本质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C)解读:本题考查哲学第二章辩证法唯物论部分的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应用,属间接性试题。
恩格斯指出,辩证哲学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
针对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美国英特尔公司董事长葛洛夫指出:现代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后来,人们常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这里讲的变化是指运动,不变是指静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此题的正确选项是C。
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世界上既有变(运动),又有不变(静止),变与不变的对立是相对的即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故A、B、D 是错误选项。
2.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A)解读:本题考查哲学第四章认识论部分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的应用,属间接性试题。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过这句话。
他说: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说明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A是正确选项。
B、C、D的观点错误,也就是错误选项。
3.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D)解读:本题考查哲学第四章认识论部分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的应用,属间接性试题。
温家宝所引用的话来自汉代政论家王充的《论衡》,其意是说,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老百姓的评说最重要。
显然是说人民群众通过实践获得的经验(评说)对判断政府工作的得失是十分重要的。
此题A、B、C选项观点错误,不选,只能选D 项。
D项把直接经验等同于实践的看法来自(《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第33页),但严格说来,直接经验属于认识,不能等同于实践,同毛泽东的《实践论》中的观点并不符合。
4.“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表明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A)解读:本题是考查哲学第五章关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原理的应用,属间接性试题。
“民以食为天”,说明只有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去从事其他的一切活动。
所以,本题A项正确。
B、C、D项观点错误。
因为历史的基础是物质生活生产方式,决定人的本质的是社会关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5.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4:1,m’=100%,一年周转4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分别是A、80万,100%B、40万,400%C、40万,100%D、80万,400% (D)解读:本题考查的是第4章,“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这一知识点的内容,是政治经济学的常考点。
本题属于基本概念考查,具体讲,是考查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这两个概念,考查方式是通过数字计算引导考生理解基本概念,但并不需要死记硬背。
2004年的单选第12题(考查劳动收入这一概念)和2005年的单选第6题(考查固定资本的物质磨损这一概念)都有这一特点。
本题作为数字计算题其思考和计算的过程如下:①年剩余价值量:M=v.m′.n=(100万×1/5)×4次=80万(这里要注意题干中讲的m′=100%这一条件)②年剩余价值率:M′=v.m′.n/ v= m′.n=100%×4次=400%6.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职能资本,也获得平均利润,其直接原因是A、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B、产业资本家为销售商品将部分利润让渡给商业资本家C、商业资本家加强对商业雇员的剥削D、产业部门将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分割给商业部门(A)解读:本题考查的是第3章“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这一知识点的内容。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是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中的重要理论点和知识点,但并不是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在考研当中的常考点,本题是围绕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这两个基本概念进行考查。
商业资本并不创造剩余价值,但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职能资本,也要获得平均利润。
这是通过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以及它们之间的资本转移实现的。
因此,答案是A。
本题的考查目的在于引导考生理解市场机制如何配置资源,如何实现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以及资本家的剥削实质。
本题考查方式还在于引导考生重在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对于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的复习,考生应始终明白一条:死记硬背是一种事倍功半的复习方法。
7.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A、股份制B、股份合作制C、合伙制D、公司制(D)解读:本题考查的是第6章“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知识点的内容,是政治经济学的常考点,也是近几年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的考查热点。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
因此,答案是D。
8.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用这副对联形象地讽刺了A、主观主义的学风B、宗派主义的党风C、党八股的文风D、官僚主义的作风(A)解读: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三章党的建设中关于延安整风的中心内容——反对主观主义问题。
延安整风的内容包括A、B、C三项,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这副对联引自毛泽东所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19日)的讲话。
毛泽东以此对联讽刺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只知背诵马恩列斯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他们都凭主观,忽视客观事物的存在,这是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根本对立的。
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着两个联盟。
其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A、工人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B、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C、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D、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B)解读: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三章关于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内容。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即B、D项,其中主要的是B项。
10.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或半统治之下,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再加上土地广大,其结果是A、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B、封建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C、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D、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C)解读: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二章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最基本国情与特点问题。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或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试题中A、B、C、D均为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其中示范教材中把C项称之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基本国情与特点。
11.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好A、积累与消费关系B、投入与产出的关系C、速度与效益关系D、数量与质量的关系(C)解读:本题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六章的内容,考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核心是要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这一知识点的出处,来自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的观点。
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是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讲话中的一个重要关系。
故选项C是正确的,本题属直接性试题,考查记忆。
这一考题贯彻和体现了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精神。
1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在各项创新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A、科技创新B、制度创新C、文化创新D、理论创新(D)解读:本题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三章的内容,考查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基本要求的一个内容,就是要创新。
有关创新的观点出自中共十六大报告:“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
”故选项D是正确的。
本题属直接性试题,考查记忆。
对于此题只要是懂得哲学中关于精神、意识、理论的先导作用的道理就会做对此题。
这一考题贯彻和体现了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着力自主创新”的精神。
1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D)解读:本题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七章和第八章的内容的综合,运用哲学的矛盾同一性观点理解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本题属于理解的灵活发挥试题。
回答此题,运用哲学观点使用正选法和排谬法,就可以确定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属于形式、手段而都不是目的、基础、目标、内容,故A、B、C属错误观点、错误选项,只有D是正确观点、正确选项。
1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做到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比“十五”期末降低A、10﹪左右B、20﹪左右C、30﹪左右D、40﹪左右(B)解读:本题考查形势与政策试题,出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七大目标中的第二项目标,即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