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特应性皮炎发病危险因素分析及早期健康教育干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77.02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2017版)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以剧烈瘙痒和湿疹样损害为主要特征,好发于儿童,大多数婴儿期发病,患儿往往有特应性素质[1]。
特应性体质主要是指个人或家属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和(或)AD史以及IgE显著升高[2]。
AD、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被称为儿童特应性三联征,三联征中AD发病年龄最早,因此在儿童期的发病率要远高于成年期。
与成人期AD相比,婴幼儿期AD无论在皮损分布、皮损类型、用药选择、护理与预防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
为规范我国儿童AD的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儿童AD诊疗专家依据国内外AD指南以及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针对我国临床诊疗特点制定中国0 ~ 18岁儿童AD的诊疗共识。
一、流行病学我国AD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2004年,中国10个城市问卷调查显示,1 ~ 7岁儿童AD患病率为3.07%[3]。
2012年上海地区问卷调查显示,3 ~ 6岁城市儿童AD患病率为8.3%[4],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开展中国首个AD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中国12个城市1 ~ 7岁儿童AD的患病率为12.94%, AD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步下降,从1 ~ 2岁年龄段的19.94%逐步降至6 ~ 7岁年龄段的10.39%,这与其自然病程一致;74.60%为轻度,23.97%为中度,1.44%为重度[5]。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遗传学机制:AD属多基因疾病,遗传是构成AD 易感性的重要因素[6]。
AD发病有母系遗传倾向:母方患AD,子女出生后3个月发病的概率为25%,2岁内超过50%;父亲有特应性疾病史,子女罹患AD的概率约为22%;父母双方有特应性疾病史,其子女AD患病概率高达79%[7]。
AD患儿父亲和母亲中AD的发生率分别为37%和63%[8],即母方患病的子女患AD的风险高于父方患病的子女。
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一、概述(一)定义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也称特应性湿疹(atopic eczema),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于常见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
特应性皮炎的特点是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患者往往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命质量。
在不同的年龄段,患者还常常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其他特应性疾病,故被认为是一种系统性疾病,需要按慢性病进行长期的病程管理。
(二)流行病学全球范围内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差异较大,发达国家儿童患病率达10%~20%,我国特应性皮炎患病率也有上升趋势,2002年10城市1~7岁儿童的患病率为2.78%,2014年12城市1~7岁儿童患病率达到12.94%,而1~12月龄婴儿患病率达30.48%。
目前,我国还没有成人特应性皮炎的流行病学数据,总体上患病率较以前升高,尤其是近些年已关注到老年患者的增多。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特应性皮炎发病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
遗传因素是本病的最强风险因素,需要关注患者父母等家族成员有无过敏性疾病史。
遗传因素影响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与免疫平衡。
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外界的气候变化、感染原和变应原刺激等;人们自身的生活方式改变,比如过多不合适的洗浴、过于清洁的环境、相对单一的西式饮食等;还包括环境暴露,如环境污染、被动吸烟等都可能通过改变基因表达引起免疫系统与皮肤屏障异常,这些都参与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也是特应性皮炎发病中重要的促发因素。
(二)发病机制虽然特应性皮炎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目前研究认为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皮肤菌群紊乱等因素是本病发病的重要环节,且三方面互为影响、互为诱因。
免疫异常和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使外界环境物质(如过敏原和微生物)易于侵入表皮而启动炎症反应,炎症因子可以抑制皮肤屏障相关蛋白的表达,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功能。
高职答辩题库-儿科专业进展部分1、儿童哮喘非侵入性气道炎症监测方法有哪些?答:①通过超声雾化高渗盐水诱导痰液,进行细胞学和炎症因子分析,哮喘时嗜酸细胞增多;②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哮喘时增多;③呼出气冷凝物测定,冷凝物含有8-异前列烷、半胱氨酰白三烯,哮喘时增多。
2、5岁以下儿童喘息的三种临床表型及各自特点。
答:①早期一过性喘息:多见于早产、父母吸烟者,为环境因素导致肺发育延迟所致,随年龄增长肺发育逐渐成熟,多在3岁之内得到缓解;②早期起病的持续性喘息(指3岁前起病):患儿主要表现为与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相关的反复喘息,本人无特应症表现,也无家族过敏性,喘息症状一般持续到学龄期,部分患儿在12岁时仍然有症状;③迟发性喘息/哮喘:有典型的特应症背景,往往伴有湿疹,哮喘症状常迁延至成人期,气道有典型的哮喘病理特征。
3、持续性哮喘危险性的预测指数是什么?如何评定?答:哮喘预测指数能有效地用于预测3岁内喘息儿童发展为持续性哮喘的危险性。
哮喘预测指数评定标准:在过去一年喘息≥4次,具有1项主要危险因素或2项次要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①父母有哮喘史;②经医生诊断为特应性皮炎;③有吸入变应原致敏的依据。
次要危险因素包括:①有食物变应原致敏的依据;②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4%;③与感冒无关的喘息。
4、儿童出现哪些症状高度提示哮喘?答:①每月多于1次的频繁发作性喘息;②活动诱发的咳嗽或喘息;③非病毒感染导致的间歇性夜间咳嗽;④非季节变化性喘息和喘息症状持续至3岁以后。
5、感染后咳嗽的机制答:急性呼吸道感染,咳嗽症状持续超过4周可考虑感染后咳嗽,其机制是感染引致气道上皮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和(或)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的鳞状化生和(或)持续的气道炎症伴有暂时的气道高反应性。
6、纤维支气管镜在儿科临床的诊断价值有哪些?答:(1)形态学检查:支气管黏膜是否正常、管腔是否变形、管壁的运动状态、有无赘生物、异物、出血点、窦道以及分泌液的情况;(2)下呼吸道病原学检测,不受上呼吸道病原污染;(3)组织活检:对疾病诊断率达到80%左右;(4)支气管肺泡灌洗:对细胞成分进行检测,诊断疾病。
儿童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要点儿童特应性皮炎发病率与病因在全球范围内,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差异较大,发达国家儿童患病率达10%~20%,我国特应性皮炎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002年10个城市1~7岁儿童的患病率为2.78%,2014年12个城市1~7岁儿童的患病率为12.94%,而1~12个月婴儿的患病率高达30.48%。
遗传因素是特应性皮炎发病的重要内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应答异常、皮肤菌群紊乱等是发病的基础。
对于婴儿来说,食物过敏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在儿童期和青春期,汗液是重要诱发因素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在所有年龄段,皮肤干燥和搔抓均会加重疾病。
而一些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也是促发因素。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治疗外用药物方面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常用外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和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
目前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为特应性皮炎治疗的一线药物。
建议把疾病严重程度作为首要因素考虑,不能单纯按照患儿年龄选择治疗药物。
初治时应选用强度足够的制剂,以求快速控制病情,此后逐渐降低外用制剂强度或使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或PDE4抑制剂维持治疗。
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主要有1%吡美莫司乳膏和0.03%或0.10%他克莫司软膏。
通常与外用激素联合应用或序贯使用,即短期内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之后可以转换为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主动维持治疗。
系统治疗方面1、系统抗炎药或靶向药物:对于规范且充分外用药物治疗仍不能控制的难治型、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建议酌情选用系统治疗,如糖皮质激素、达必妥、JAK抑制剂、环孢素等。
此类患儿可以转诊至上级医院。
2、抗微生物治疗:当继发大面积细菌感染或伴发系统性感染症状时,可使用系统抗菌治疗,首选一代或二代头孢类抗菌药物或半合成青霉素。
继发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时,首选阿昔洛韦治疗。
可以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酌情使用注射用人血丙种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