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转型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直接带来了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世界地理知识、域外文明知识以及诸多西洋器物,对于中国知识界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也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变化,这种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百家争鸣可以与之媲美。
这一时期的中国人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世界、政治、教育、经济、社会、自然界万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变。
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西方的标准重新估定其价值,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这一历史过程被称为“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使得近代中国逐渐从单一文化逐渐向多元文化迈进,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关键词近代中国西学东渐思想观念文化影响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但伴随着鸦片战争的开始,西方文明的流入,中国传统文化也在接受着挑战和考验。
西学和中学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文化差异,诸如纲常名教、专制独裁、男尊女卑、夷夏之辨、重农抑商、“天不变、道也不变”等一些旧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或否定,并逐渐为民主、自由、平等、博爱、重商、进步等一些新的价值观念所取代,民主和科学开始成为近代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念。
西学东渐的几次比较大的历史时期可以概括为洋务运动时期、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
因此也就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进程。
“西学东渐”首先是以鸦片战争拉开帷幕的。
清政府末期一部分有先见之明的士大夫为了救亡图存,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
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仅仅表现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办各类工厂,加紧军事建设,企图“师夷长技以制夷”但随着这些西方式物质文明的传入,西方文明的思想观念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渐染也悄然开始。
甲午战争以后,伴随着新的危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主张通过在中国实现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来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使得一批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思想,卷入到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旋涡中,人们追求的社会目标有了明显的变化。
课题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课时1课时课型复习课科目历史班级姓名流程具体内容笔记栏考纲要求重点:掌握中国历史上四次转型时期的阶段特征及表现。
难点:明清时期阻碍社会转型的因素;新中国三次大的经济体制转型【课前导入】“社会转型”的基本内涵就是指社会的整体性变动。
具体来说,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它不是指社会某个领域的变化,更不是指社会某项制度的变化,而是指社会生活具体结构形式和发展形式的整体性变迁。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二、明清民国时期——向资本主义过渡三、新中国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发端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西周成型的我国古代早期文明被以小农经济、中央集权为特点的我国古代文明所取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表现与影响1.推动因素(1)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直接原因:争霸战争和各国改革变法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2.转型的主要表现(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制、分封制崩溃;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3)文化上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4)阶级上贵族阶层逐渐失去政治特权,经济上日趋衰落;“士”阶层活跃;拥有大量土地的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的兴起。
3.文化上:教育上重视劳动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文艺学术上提出“双百”方针。
4.外交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民族独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社会风尚上:崇尚节俭、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形成◆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时期,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为突出的时期。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一、近代政治转型(专制→民主共和)✧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1.上海开埠:1843年2.租界的辟设:1845年,以《虎门条约》为主要依据《上海土地章程》的订立。
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3.租界华洋杂处的开始小刀会起义4.租界的市政机关:工部局5.对租界的认识(结合材料,辩证看待)✧觉醒与抗争二、近代经济转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逐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中国现代化的开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受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代表:发昌机器厂(上海)、继昌隆机器丝厂(广东)三、近代思想转型✧思想潮流的演进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①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后,西学对中国文化产生很大的冲击。
②内容:保持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采西学、制洋器、以求自强。
③指导运动:洋务运动④评价:促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迈出了现代化道路上的第一步;但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
2.进化论①背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②书刊:严复的《天演论》③内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④评价:从思想上、舆论上为戊戌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了条件⑤影响:给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孕育了一批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
3.共和革命(三民主义)①背景: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在中国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②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③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④革命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可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⑤评价: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4.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①背景:辛亥革命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社会的黑暗形成强烈的反差。
②开始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西学东渐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西学东渐对现代中国的双重意义如今我们都承认,近代以来的中国发展是与西方文化的传入有着密切关系:沉重的中国近代史不仅仅表现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政治的殖民化和半殖民化过程,而且更深层地是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哲学观念,逐渐渗入中国传统文化并与后者形成对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处于劣势或被动的地位。
当然,这首先要归咎于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的消极作用,这已经由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们揭露得非常清晰透彻了。
但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正是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才使得进步的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中对人性的摧残以及其他各种弊端,才会兴起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
“传统文化”之“传统”,正是由于“新文化”的出现而得以彰显。
进一步地说,这种“新文化”的出现正是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
如果我们承认西学东渐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没有西方文化的传入,就没有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样也就没有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否则我们可能就会仍然生活在那样一种文化之中,而不会把它看作是一种“传统”。
[①]然而,西方文化的传入在给中国带来新的文化的同时,也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西学东渐的这种双重作用是同时产生,相辅相成的。
我们常说“挑战与机遇并存”,但对于中国文化本身而言,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挑战从一开始就是我们被迫接受的,因此,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文化的挑战更多于他们为我们带来的机遇。
在史称“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虽然是仰仗当时先进的钢枪烈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正如马克思所说,不幸的是,这种“野蛮人的方式”却代表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最新趋势,也就是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
我们还应当看到,这场以科技发展为先导、以重工业建设为主导的工业革命,背后却深刻地隐藏着西方文化的普遍价值和宗教观念,这特别表现在达尔文“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进化论思想和“普天之下,皆为上帝臣民”的基督教信仰中。
52、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西学东渐”的过程近代现代的思想解放过程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也是西方进步思想与中国国情结合的过程,呈现渐进的阶段性规律:近代西方的学习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先是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由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到洋务运动,这是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第一步,但由于固守封建制度而失败;新兴资产阶级,由技术的学习上升到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将向西方学习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但由于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而陷于困顿;五四运动使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中国人由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质变到向俄国学习走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最终在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侵略逐渐加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人士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形成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和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近代史上的每次重大的政治运动都以思想的解放为先导。
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就带来了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
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新文化运动兴起。
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形成了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转型
一、思想潮流的演进
两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论,以图“借法自强”,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器物变革的第一步;甲午海战后,维新派从西方引入进化论,以求变法图强,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共和思想,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起中华民国。
(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
1.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后,在西学的冲击下,中国面临“千古变局”。
2.产生: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此一思想后成为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
3.目的:在保持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前提下,“采西学,制洋器,以求自强”;
4.实践: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堂,翻译西书,派遣留学生;
5.评价:
①冲击了保守的观念,促进了西学新知传播和社会观念变革,中国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②限于器物层面零星学习西方,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
③从实践上来看,以中体西用为指导的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后败于日本,渐趋沉寂,未能实现中国的富强的目的。
其思想被维新思想取代。
(二)、进化论的输入(B)
1.背景:
①甲午战败后,有识之士认识到“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除从中国儒家经籍中寻找变法依据之外,还积极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吸取和借用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作为思想武器。
其中,最重要的西学理论就是进化论。
②甲午战败后,在民族危机刺激下,东渡日本的留学生人数大增,有志之士皆想实际考察明治维新的成功之道。
2.严复及其《天演论》
①翻译的时间、内容:1897年,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并以此为依据,阐述维新变法主张,呼吁自强保种。
②作用:进化论认为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进化论的输入和传播,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循环论思想,为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戊戌变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天演论》的影响极为深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广为中国青年所接受,对当时和后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
小结:从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论到维新派从西方引入进化论,表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地深入,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在这些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社会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三)、三民主义(共和思潮)(B)
1.背景:(可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
①维新变法运动失败,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②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学广泛传播,留学大潮到来;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⑤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孙中山在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坚定地走了革命的道路,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目标,从而掀起了共和革命的大潮。
2.内容:(革命思想的宣传)
①创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光复会的成立;
兴中会的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②发行革命书刊,宣传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如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
③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如同盟会的成立;(同盟会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评价:
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是三民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这一纲领在鼓动与宣传革命、动员和组织群众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又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思想上指导。
二、新文化运动的勃兴(B)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为国人从西方引入了“民主”与“科学”两位先生,以图救治中国的黑暗;在中西文化的讨论中,进一步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是传播马克思主义。
(一)、“德先生”、“赛先生”
1.背景:理想与现实、新制度与旧心理的巨大落差;
政治上:袁世凯复辟帝制,先进中国人为改变现状而寻找新的出路;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与尊孔复古势不两立;
总之,不彻底改造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心理状态等精神层面的文化,以顺应物质和制度文化发展的需要,那么中国文化的真正现代化就从无谈起。
2.过程:
①开始:
◆时间地点:1915年9月、上海
◆代表人物:陈独秀
◆标志:《青年杂志》创办。
后改为《新青年》
②阵营: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陈独秀、刘半农等人
③活动中心:北京大学(1917年《新青年》迁到北京)
④旗帜:民主与科学
⑤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民主与科学的影响(或作用):
①德、赛两先生被引入中国后,成为中国启蒙运动最深入人心的形象,指引了人们前进的目标和方向;
②猛烈冲击了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层面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③德、赛两先生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
④民主与科学精神对整个中国现代化的过程有深远的影响。
归纳小结:西学东渐过程
(二)中西文化论战(B)
1.原因:
新文化运动以旧易新,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的主张,激起了一些人的强烈反对。
2.概况:
第一阶段:杜亚泉《东方杂志》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进行了反驳;第二阶段:五四运动以后。
章士钊、梁启超:新旧调和论、中西文化化合说;梁漱溟明确主张维护儒家文化;
李大钊、胡适、瞿秋白等人以《每周评论》、《新青年》为舆论阵地,进行论战。
3.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不同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性,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进一步传播了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新文化精神,其主流是正确的,但存在着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着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
拓展延伸
三、科技与文化的发展(A)
西方近代科技被引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大量译书机构的创办,推动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各类报刊的创办,在开启民智、传播西学、普及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社会生活的变迁(A)
五、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C )
(一)、“西学东渐”是指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二)、晚清民初的西学东渐 1.过程: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1840——1895年左右) A 开眼看世界: B 洋务运动:
(2)第二阶段: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1895——1915年左右) 2.特点:
沿海-内地;器物-制度-文化心理;源源而入,节节嬗变。
3.西学东渐的影响:源源而入,节节嬗变。
推动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
(3)第三阶段:民国初年到“五四”时期(1915年到1919年左右)
◆国人对西学的反应:被动接受到主动效法再到自主选择。
◆西学东渐的影响:源源而入,节节嬗变。
①思想演进的潮流: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进化论;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
②新式教育发展:洋务学堂;新政学制;民国教育等
③近代科技、文化传媒的发展:詹天佑与京张铁路;冯如与飞机;《申报》等
④社会生活变迁:轮船、铁路、汽车、西餐、歌舞等;市政建设:公共道路、城市供水、公共照明系统等;(交通通讯的改进,民间社团的兴起等)
⑤社会风俗变化:西装、西方礼仪等;
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等
⑦英式、美式等政治制度:戊戌变法与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与三权分立的中华民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