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物理试卷分析

高三物理试卷分析

高三物理试卷分析
高三物理试卷分析

高三物理试卷分析

测试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下列物理量中,属于标量的是

A.动能B.动量

C.电场强度D.磁感应强度

2.F1、F2是力F的两个分力。若F = 10N,则下列哪组力不可能是F的两个分力

A.F1=10N F2=10N B.F1=20N F2=20N

C.F1=2 N F2=6N D.F1=20N F2=30N

3.某正弦式交流电的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A.电流的最大值为10A

B.电流的有效值为10A

C.该交流电的周期为0.03s

D.该交流电的频率为0.02Hz

4.两个电量相同的带电粒子,在同一匀强磁场中只受磁场力作用而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A.若它们的运动周期相等,则它们的质量相等

B.若它们的运动周期相等,则它们的速度大小相等

C.若它们的轨迹半径相等,则它们的质量相等

D.若它们的轨迹半径相等,则它们的速度大小相等

5.如图所示,a、b为静电场中一条电场线上的两点,一个带正电的试探电荷只在电场力作用下从 a 点沿

直线运动到 b 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点的电场强度比a点的电场强度大

B.b点的电势比a点的电势高

C.试探电荷在b点的电势能比在a点的电势能大

D.试探电荷在b点的速度比在a点的速度大

6.在一竖直砖墙前让一个小石子自由下落,小石子下落的轨迹距离砖墙很近。现用照相机对下落的石子进行拍摄。某次拍摄的照片如图所示,AB为小石子在这次曝光中留下的模糊影迹。已知每层砖(包括砖缝)的平均厚度约为 6 cm,A点距石子开始下落点的竖直距离约1.8m。估算照相机这次拍摄的“曝光时间”最接近

A.2.0×10-1s

B.2.0×10-2s

C.2.0×10-3s

D.2.0×10-4s

7.一列简谐横波以10m/s的速度沿x轴正方向传播,t = 0时刻这列波的波形如图所示。则a质点的振动

图象为

8.如图所示,理想变

压器的输出端有三组次级线圈,分别接有电阻元件R、电感元件L和电容元件C。若用

I R、I L、Ic分别表示通过R、L和C的电流,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M、N接正弦式交流电,则I R≠0、I L≠0、I C=0

B.若M、N接正弦式交流电,则I R≠0、I L≠0、I C≠0

C.若M、N接恒定电流,则I R≠0、I L≠0、I C≠0

D.若M、N接恒定电流,则I R≠0、I L≠0、I C=0

9.如图所示,运动员挥拍将质量为m的网球击出。如果网球被拍子击打前、后瞬间速度的大小分别为v1、v2,v1与v2方向相反,且v2>v1。重力影响可忽略,则此过程中拍子对网球作用力的冲量

A.大小为m(v2 + v1),方向与v1方向相同

B.大小为m(v2 -v1),方向与v1方向相同

C.大小为m(v2 + v1),方向与v2方向相同

D.大小为m(v2 -v1),方向与v2方向相同

10.在平直道路上,甲汽车以速度v匀速行驶。当甲车司机发现前方距离为d处的乙汽车时,立即以大小为a1的加速度匀减速行驶,与此同时,乙车司机也发现了甲,立即从静止开始以大小为a2的加速度沿甲运动

的方向匀加速运动。则

A.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一定不断减小

B.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一定不断增大

C.若,则两车一定不会相撞

D.若,则两车一定不会相撞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

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1.按如图所示的电路连接各元件后,闭合开关S,L1、L2两灯泡都能发光。在保证灯泡安全的前提下,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向左移动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L1变暗

B.L1变亮

C.L2变暗

D.L2变亮

12.如图所示,长为L的细绳一端固定,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给小球一个合适的初速度,小球便可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圆锥摆,设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A.小球受重力、绳的拉力和向心力作用

B.小球只受重力和绳的拉力作用

C.θ越大,小球运动的速度越大

D.θ越大,小球运动的周期越大

13.如图是磁流体发电机的原理示意图,金属板M、N正对着平行放置,且板面垂直于纸面,在两板之间接有电阻R。在极板间有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当等离子束(分别带有等量正、负电荷的离子束)从左

向右进入极板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板的电势高于M板的电势

B.M板的电势高于N板的电势

C.R中有由b向a方向的电流

D.R中有由a向b方向的电流

14.如图所示,足够长的两平行金属板正对着竖直放置,它们通过导线与电源E、定值电阻R、开关S相连。闭合开关后,一个带电的液滴从两板上端的中点处无初速度释放,最终液滴落在某一金属板上。下列说法

中正确的是

A.液滴在两板间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B.电源电动势越大,液滴在板间运动的加速度越大

C.电源电动势越大,液滴在板间运动的时间越短

D.定值电阻的阻值越大,液滴在板间运动的时间越长

15.北半球地磁场的竖直分量向下。在北京某中学实验室的水平桌面上,放置边长为L的正方形闭合导体线圈abcd,线圈的ab边沿南北方向,ad边沿东西方向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使线圈向东平动,则a点的电势比b点的电势低

B.若使线圈向北平动,则a点的电势比b点的电势低

C.若以ab为轴将线圈向上翻转,则线圈中感应电流方向为a→b→c→d→a

D.若以ab为轴将线圈向上翻转,则线圈中感应电流方向为a→d→c→b→a

16.如图1所示,物体受到水平推力F的作用在粗糙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通过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监测到推力F、物体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如图2所示。取g= 10m/s2。则

A.物体的质量m = 1.0 kg

B.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

C.第2s内物体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 2.0 J

D.前2s内推力F做功的平均功率= 1.5 W

第二卷

(计算题,共5题,共52分)

解答应有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答案

中必须写出数值和单位。

17.(10分)如图所示,轨道ABC被竖直地固定在水平桌面上,A距离水平地面高H = 0.75 m,C距离水平地面高h = 0.45 m。一质量m = 0.1kg的小物块自A点从静止开始下滑,从C点以水平速度飞出后落在水平地面上的D点。现测得C、D两点的水平距离为l = 0.6 m。不计空气阻力,取g = 10 m/s2。求

(1)小物块从C点运动到D点经历的时间;

(2)小物块从C点飞出时速度的大小;

(3)小物块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18.(10分)如图所示,用质量为m、电阻为R的均匀导线做成边长为l的单匝正方形线框MNPQ,线框每一边的电阻都相等。将线框置于光滑绝缘的水平面上。在线框的右侧存在竖直方向的有界匀强磁场,磁场边界间的距离为2l,磁感应强度为B。在垂直MN边的水平拉力作用下,线框以垂直磁场边界的速度v匀速穿过磁场。在运动过程中线框平面水平,且MN边与磁场的边界平行。求

(1)线框MN边刚进入磁场时,线框中感应电流的大小;

(2)线框MN边刚进入磁场时,M、N两点间的电压U MN;

(3)在线框从MN边刚进入磁场到PQ边刚穿出磁场的过程中,水平拉力对线框所做的功W。

19.(10分)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与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的时间相等,都为T0。我国的“嫦娥1号”探月卫星于2007年11月7日成功进入绕月运行的“极月圆轨道”,这一圆形轨道通过月球两极上空,距月面的高度为h。若月球质量为M,月球半径为R,万有引力恒量为G。

(1)求“嫦娥1号”绕月运行的周期。

(2)在月球自转一周的过程中,“嫦娥1号”将绕月运行多少圈?

(3)“嫦娥1号”携带了一台CCD摄相机(摄相机拍摄不受光照影响),随着卫星的飞行,摄像机将对月球表面进行连续拍摄。要求在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内,将月面各处全部拍摄下来,摄像机拍摄时拍摄到的月球

表面宽度至少是多少?

20.(11分)1897年汤姆生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汤姆生当年用来测定电子比荷(电荷量e与质量m之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真空玻璃管内C、D为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圆形阴影区域内可由管外电磁铁产生一垂直纸面的匀强磁场,圆形区域的圆心位于C、D中心线的中点,直径与C、D的长度相等。已知极板C、D的长度为L1,C、D间的距离为d,极板右端到荧光屏的距离为L2。由K发出的电子,经A与K之间的高电压加速后,形成一束很细的电子流,电子流沿极板C、D

的中心线进入板间区域。

若C、D间无电压,则电子将打在荧光屏上的O点;若在C、D间加上电压U,则电子将打在荧光屏上的P点,P点到O点的距离为h;若再圆形区域内加垂直于纸面向外、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则电子又打

在荧光屏上的O点。不计重力影响。

(1)求电子打在荧光屏O点时速度的大小。

(2)推导出电子比荷的表达式。

(3)利用这个装置,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测量电子的比荷?

21.(11分)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 = 30o 的光滑斜面的底端有一个固定挡板D,小物体C靠在挡板D 上,小物体B与C用轻质弹簧拴接。当弹簧处于自然长度时,B在O点;当B静止时,B在M点,OM = l。在P点还有一小物体A,使A从静止开始下滑,A、B相碰后一起压缩弹簧。A第一次脱离B后最高能上升到N点,ON = 1.5 l。B运动还会拉伸弹簧,使C物体刚好能脱离挡板D。A、B、C的质量都是m,重力加速度

为g。求

(1)弹簧的劲度系数;

(2)弹簧第一次恢复到原长时B速度的大小;

(3)M、P之间的距离。

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A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知道从矢量性角度理解物理概念。属于陈述性知识的考查。

难度等级:容易。

2.C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等规律的理解。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确定合力的取值,这道题的命题方式是常见考查方式的逆向思维。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本题可以采用逐个分析四个选项中两个分力的合力的可能取值,来判断正确答案。

难度等级:容易。

3.B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了正弦式交流电的图象、周期、频率、最大值、有效值等知识。题目主要考查了理

解能力。

难度等级:容易。

4.A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了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涉及到粒子运动轨迹半径、运动周期的计算等基本知识。要求学生具有在掌握基本概念、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题目提供的具体情景进行合理推

论,得出正确结论的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

选项A、B考查的是带电粒子运动周期;选项C、D考查的是带电粒子运动半径。学生根据题目和选项中提供的信息,比较容易得到正确答案。

难度等级:容易。

5.D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了电场强度、电势、电势能、电场力做功、动能定理等基本概念和规律。涉及如何利用电场线判断电场中电场强度的大小、电势的高低,如何利用电场力做功判断电势能的变化,如何应用动能定理判断粒子运动速度变化等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具有在掌握基本概念、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题目提供的具体情景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

难度等级:容易。

同学们可以做如下练习:

画出六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并比较:

①在哪些电场中有可能存在呈直线的电场线?

②在呈直线的电场线上沿电场线方向标出a、b两点,比较两点电场强度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③比较两点电势的高低,并说明理由。

④比较正点电荷在两点电势能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要建立如图所示图式的体验。

6.B

【说明】本题源于教材,以“小石子自由下落”为背景,主要考查了学生“将较简单的实际情景抽象为与之对应的物理问题,弄清其中的状态和过程,找出相关条件和主要因素”的应用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和

处理信息的探究能力。

首先要将“小石子自由下落”的过程抽象为“自由落体运动”,据此由题中叙述“A点距石子开始下落点的竖直

距离约1.8m”,求得石子下落到A点的速度为v=,由于是估算,可取g=10.0m/s2,得v=6m/s,AB的距离大约为0.12 m,所以石子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所需时间将小于0.02s,石子下落到B点的速度将小于

6.2 m/s,所以石子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所需时间将大于0.01s,所以正确答案为B选项。

本题难度:中等

7.D

【说明】本题考查对振动和波、振动图象和波动图象的理解,涉及到波长、波速和周期之间的关系,以及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振动方向之间的关系等知识,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

首先根据题中给出的信息可以求得简谐横波的周期T= 0.4s,其次确定t = 0时刻a质点的运动方向是沿y

轴负方向。所以正确答案为选项D。

同学们也可以将题干中的“t = 0”改成“t = 0.1s”,画出a质点的振动图象。这样可以进一步促进对振动图象

和波动图象的理解。

本题难度:容易。

8.B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了电磁感应,电阻、电感、电容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等知识。当M、N接正弦式交流电时,输出端的三组次级线圈上都会感应出正弦式交流电,电感线圈具有“通直流,阻交流,通低频,阻高频”的特性,电容具有“通交流,隔直流,通高频,阻低频”的特性,所以三组次级线圈中的电流都不等于0;当M、N接恒定电流时,输出端的三组次级线圈上都不会有感应电流,所以三组次级线圈中的电流都等于0。本题考

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

本题难度:中等。

9.C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了动量、冲量以及动量定理等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考查了学

生的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中等。

10.D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匀变速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定的具体问题,运用这些知识确定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考查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首先要理解和表征问题,弄清问题中给出的已知信息,判断物理过程的发展趋势,画出相关的“草图”并标明相关的物理量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画出两辆汽车的速度—时间图象。

本题可以从两个途径来确定正确答案。第一个途径可以说是“定性”的方法。由于甲车在后,具有初速度,所以乙车刚开始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甲、乙之间的距离是逐渐减小的。如果乙的加速度足够大,或者甲的初速度比较小,甲就可能追不上乙,最终甲、乙的距离会越来越大。所以A、B选项都不对。由于甲的初速度越

小,两车越不容易相撞,所以只能选D。

第二条途径就是通过数学计算加以判断。从乙开始起动时开始计时,则经过时间t,两车的距离为

,再根据抛物线的特点等数学知识可以进行判

断。

本题难度:中等。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

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1.AD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也涉及到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等知识。要求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定的具体电路,运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确定在滑动变阻器电阻变化时,电路中的总电流、通过各元件

的电流之间的变化情况,考查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要体验“局部的变化”如何引起“整体的变化”、“整体的变化”如何影响“局部的变化”的分析过程。

本题难度:容易。

12.BC

【说明】本题源于教材,主要考查了圆锥摆的相关知识,涉及到牛顿第二定律、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线速度、周期等知识,也考查了学生受力分析的技能。要求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定圆锥摆情景,在受力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分析圆锥摆的速度、周期与夹角θ之间的关系,考查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A、B选项考查学生的受力分析能力,受力分析一般都只分析性质力。

C、D选项考查学生对圆锥摆运动规律的认识。要求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再根据匀

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得出,或者,最终得出,

,所以当θ越大时,小球运动的速度越大,周期越短。

本题难度:中等。

13.BD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涉及到洛仑兹力、左手定则等知识。要求学生在磁流体发电机的背景下,合理利用题目提供的信息,正确应用相关知识,建立相应情景,分析电荷的偏转,最终得出

正确结果,考查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同学们还可以给定一些条件:如磁感应强度B、等离子体的速度v、板间距离d,求这个发电机的电动势E

等。

本题难度:中等。

14.BC

【说明】本题是一道力、电综合题。考查了电场、电容器、带电液滴在电场中受力、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速度、加速度等知识。本题着重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

带电液滴在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在水平方向受电场力作用,两个力都是恒力,所以带电液滴在竖直方向、水平方向都做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选项A错误;

电源电动势越大,板间电压越大,场强越大,所以带电液滴受电场力越大,液滴所受合力越大,加速度越

大,选项B正确;

液滴在板间运动的时间由水平方向的运动决定,电场力越大对应水平方向的加速度越大,所以运动时间越

短,选项C正确;

即便开关S闭合,电路也是断路的,所以电阻R的大小并不影响两板间电压的变化,选项D错误。

本题难度:中等。

15.AC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了地磁场、右手定则、楞次定律等知识。右手定则、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部分重要的内容,本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理解右手定则和楞次定律的区别与联系。右手定则是用于判断动生电动势方向

的一种方法,而楞次定律是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

另外也要求学生了解地磁场的分布情况。在北京地区,地磁场的竖直分量方向向下,水平分量由南向北(磁

偏角很小,6o左右,可不计)。

本题难度:中等。

16.CD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图象获取知识、建立相应图景的能力。题中涉及的知识包括物体的平衡、匀变速直线运动、摩擦力、做功及功率等,是一道力学综合题。

首先通过速度图象获取物体的运动状态,其次要确定受力情况,再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得出相关结论,如

下表所示。

时间段0~1s 1s~2s 2s~3s

运动性质静止匀变速直线运动

a=2m/s2 v0=0

v t=2m/s x2=1m 匀速直线运动v=2m/s

x3=2m

受力情况(水平方向)

结论f1为静摩擦力

F2- f2=ma

f2为滑动摩擦力

F3= f3

f3 =f2=μmg

第2s内物体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μmg x2=2.0 J,选项C正确;

前2s内推力F做功W F= F2 x2=3J,平均功率=W F/(t1+ t2)=1.5W,选项D正确;

本题难度:中等。

第二卷

(计算题,共5题,共52分)

解答应有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答案

中必须写出数值和单位。

17.(10分)

解:(1)小物块从C水平飞出后做平抛运动,由

得小物块从C到D运动的时间=0.3s

(2)从C点飞出时速度的大小m/s

(3)物块从A运动到C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得

- 0

得摩擦力做功

此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说明】本题是一道力学综合试题,涉及平抛运动、功、动能定理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尤其第(3)问,涉及利用动能定理求变力功的问题,要求正确分析物块从A运动到C过程中的受力、

运动和能量变化情况,合理选用动能定理。

本题难度:容易。

18.(10分)

解:(1)线框MN边在磁场中运动时,感应电动势

线框中的感应电流

(2)M、N两点间的电压

(3)只有MN边在磁场中时,线框运动的时间

此过程线框中产生的焦耳热Q = I 2Rt =

只有PQ边在磁场中运动时线框中产生的焦耳热Q =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水平外力做功W=2Q=

【说明】本题是一道力学、电学综合试题,涉及电磁感应、电路、能量转换与守恒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

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2)问要求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现象中有关电路的知识。

第(3)问,涉及利用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求力做功的问题,要求正确分析线框从MN边刚进入磁场到PQ

边刚穿出磁场过程中能量变化情况。

本题难度:容易。

19.(10分)

解:(1)“嫦娥1号”轨道半径r = R+h,由G=m r

可得“嫦娥1号”卫星绕月周期T=2π

(2)在月球自转一周的过程中,“嫦娥1号”将绕月运行圈数

n ==

(3)摄像机只要将月球的“赤道”拍摄全,便能将月面各处全部拍摄下来;卫星绕月球转一周可对月球“赤道”拍摄两次,所以摄像机拍摄时拍摄到的月球表面宽度至少为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了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万有引力定律等知识的考查。题目取材于“嫦娥1号”绕月运行的实际工作,情景真实,要求学生从题目表述中获取有用信息,并结合具体情景进行推理,从而解决问

题。

本题的难点是第(3)问,难在建立“随着卫星的飞行,摄像机将对月球表面进行连续拍摄”的情景。对于卫星的运行等立体的情景,在学习中可用实物协助建立相应情景。

本题难度:中等。

20.(11分)

解:(1)加上磁场后,电子所受电场力与洛仑兹力相等,电子做匀速直线运动,则

(2)若在两极板间加上电压U

电子在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通过极板区域所需的时间为

电子在竖直方向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

在时间t1内垂直于极板方向竖直向下偏转的距离为

离开极板区域时竖直向下的分速度为v y=at1

电子离开极板区域后做匀速直线运动,经t2时间到达荧光屏,

在时间t2内向下运动的距离为y2 = v y t2

则h= y1 + y2

解得

(3)说出任何一种合理方法均可,例如

a.测量出A与K之间的电压U′;再在两极板间加上电压U,电子将打在荧光屏上的P点;测出O P的长

度h便能计算电子的比荷;

b.测量出A与K之间的电压U′;只在圆形区域内加一方向垂直于纸面的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电

子将打在荧光屏上的P′点;测出O P′的长度便能计算电子的比荷;

c.在两极板间加上电压U,在圆形区域内加一方向垂直于纸面的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使电子打在荧光屏上的O点;再撤去两极板间加上电压,电子将打在荧光屏上的P′点;测出O P′的长度便能计算电子

的比荷;

d.只在两极板间加上电压U,电子将打在荧光屏上的P点;只在圆形区域内加一方向垂直于纸面的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电子将打在荧光屏上的P′点;测出O P、O P′的长度便能计算电子的比荷。

【说明】本题取材于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实验,本题的模型是大多数学生熟悉的。是一道力学、电学综合试题,涉及电场、磁场、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知识。

第(1)(2)问是常见的利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通过具体计算来解决相关问题的考查方式,第(3)问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不仅需要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新信息,构建合理的物理模型,还需要学生结合具体信息定性判断问题求解可能性,对学生探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第(3)问的目的是引导学习过程中对习题要有必要

的反思,以提高学习的效果。

本题难度:中

21.(11分)

解:(1)B静止时,弹簧形变量为l,弹簧产生弹力F=kl

B物体受力如图所示,

根据物体平衡条件得

kl =mgsinθ

得弹簧的劲度系数k=

(2)当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时A、B恰好分离,设此时A、B速度的大小为v3。

对A物体,从A、B分离到A速度变为0的过程,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此过程中A物体上升的高度

(3)设A与B相碰前速度的大小为v1,A与B相碰后速度的大小为v2,M、P之间距离为x。对A物体,从开始下滑到A、B相碰的过程,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A与B发生碰撞,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m v1=(m+m)v2

设B静止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 P,从A、B开始压缩弹簧到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的过程,根据机械能守恒

定律得

B物体的速度变为0时,C物体恰好离开挡板D,此时弹簧的伸长量也为l,弹簧的弹性势能也为E P。对

B物体和弹簧,从A、B分离到B速度变为0的过程,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解得x=9l

【说明】这是一道力学综合题。试题主要考查了物体的平衡、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考

查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应用能力。

着重要分析物理情景。静止、碰撞、分离、C物体恰好脱离D等状态对应的受力、能量,都是解题时要重

点分析的所在。

尤其是A、B分离时的状态,是解决本题后两问的关键。A与B分离的条件是A、B间的相互作用力(弹力)等于零。在分离前,两者一起运动,速度和加速度都相同,A和B整体沿斜面方向受弹簧弹力和重力沿斜面方向分力而做减速运动,随弹簧形变的减小,加速度的大小也随之减小,B对A的作用力也减小,直到作用力变为零时,将要分离,分离时A的加速度大小为gsinθ,此时B的加速度大小也应为gsinθ,所以弹簧处于自然状态,即A与B在弹簧处于自然长度时分离。此后A和B的速度和加速度就不相同了。

第(3)问中,对学生使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时要确定研究对象、确定始末状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的

是希望学习中对规律的使用要规范。

对A物体,从开始下滑到A、B相碰的过程,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对A、B和弹簧,从A、B开始压缩弹簧到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的过程,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对B物体和弹簧,从A、B分离到B速度变为0的过程,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本题难度:难

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分析

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分析 阳明二中黄嘉文 一、试题情况 1、期中考物理试卷主要特点:第一,题型稳定,试卷适中,题型包括:单项选择(36分)、填空(25分)、作图(9分)、实验(14分)、计算题(16分),满分为100分。第二,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第三,重点突出,重视双基。 2、试卷从平时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熟悉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相联系,考查了的本阶段所学物理知识,知识点覆盖面广,难度适中,没有偏题、怪题。题目所要求解决的问题指向性准确,学生不易产生歧意。总之,试卷注重学生基本能力考察,是一份能使学生接受的试卷。 3、单项选择题中12题的图印错了,印在第二大题去了。 4、考试的内容共有4章,包括:十三章内能,十四章内能的利用,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十六章电压电阻 二、学生答卷情况的分析 通过对学生试卷认真、仔细的批改,对各题认真的研究分析,对成绩客观公正的分析比较来看,整体还能达到了预期测试的目的。通过这次考试真实的检测了九年级学生这半学期来的学习情况,好的方面及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中好的措施和存在的不足,这将为以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下阶段教学指明方向。 1、大部分学生答题时还能较好的按要求作答。 2、但一些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技能掌握不够。 3、大部分学生对电路的分析都感到较棘手,出错率较高。如第6、10、11、14题。 4:答题规范性不强,计算题板书不规范,数据无单位,不写公式或符号乱用,如第24、25题。 5、实验,探究题学生得分率低.如第22题,学生没有理解探究内容的内涵导致错误。 三、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1、立足《课程标准》,作好教学工作。 2、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学要扎实。概念的意义、运用要清晰,教学举例要典型性、示范性。实验教学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关注实验想象,思考实验设计的个环节意义,解决实验中一些技术问题。实验后,再进行有关的实验题讨论,巩固所得知识经验,提高实验能力。 3、教学中更加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注重过程性分析与表达描述,强调物理现象的准确分析理解,在指导学生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关心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正确运用。 4、对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教学,要加强方法运用的意义讲解,要将所学习运用过的各种科学方法进行对比讲解,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教会运用。 5、教学中注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数据、计算公式、步骤、单位书写的规范要求等不可放松。 6、教学的同时,较强对学生多方面指导。指导学生审题方法;纠正物理名词中错别字;强化计算训练等等,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2013年11月

高三语文高三语文一模试卷质量分析报告

. . . . . . . 高三语文一模试卷质量分析报告 一、试卷命制情况及说明 四市一模语文试卷严格按照江苏省高考语文学科的《考试说明》的范围及要求来选材、命制的。试卷结构、题型、赋分及评分标准基本仿照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卷。按照考点要求,本试卷分别考查了语音辨析、成语使用、设置情境写排比句、压缩语段概括要点、文言实词、筛选信息作出判断、文言内容的理解及概括分析、文言语句的翻译、诗歌鉴赏、名句名篇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和提示性命题作文。文科加试题考查了文言语段的断句、文学常识、概括内容、名著阅读和材料分析鉴赏。整份试卷体现了以下特点: 1.强调基础知识和生活的结合 考查成语使用,选用了中国足协严厉处罚涉赌球队的材料,春节黄金周刚流行的新游戏、美国和中国在金融行业的较量、90后青年对《论语》的阅读和理解都有所涉及。12岁的徐州少年主动照顾患病的母亲,体现的是一种责任,奉献的是可贵的爱心,以此为材料命制的一道情景写句题起到了较好的教育作用,会引发考生长时间的思考,又为考生提供了写作的素材。此外,文学类文本“另一片天空”、论述类文本“公众掌控遥控板是最大的时务”和作文“眼光”都有较强的现实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引发考生思考,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2.模拟和预测结合 模拟试卷既要有模仿性,即紧跟上一年高考试卷的命题,又要有预见性,能够预测当年试卷的些微变化,起到一定的前瞻性,对考生有所启发、思考,提高考生的应试备考能力,提高得分。本试卷的语音辨析没有完全按照09高考试题的模式命制,而是考查了两组多音字和两组形近字(去年高考全部考查多音字),这样至少考查面广了一些。压缩语段,去年高考时一句话压缩,而且选用材料大多采用科技类较多。本试卷采用著名作家严文井有关寓言的形象描述,要求考生既要压缩内容进行概括,还要用简明直白的语言转述,与高考命题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3.接近高考难度,突出能力要求 去年江苏高考语文均分96分,无锡市均分102分。本卷经过200份试卷的抽样统计,均分为100.85,难度高于去年高考。因为一模考试有一个检测、诊断功能,重点是考查考生各方面的能力,看考生基础知识掌握是否全面,检测考

初中物理试卷分析

一、总体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最高分为100分、最低45分;及格人数达到90%左右。 1、班级间学生差别大,薄弱班级物理教学质量偏低,存在着较大的升值空间。 2、从卷面上看,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比较好。卷面工整,作题较规范。 3、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明显提高。本次考试与以往的考试在试题的难易程度和灵活性、综合性等方面都做了适当的调整。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学生思维比较开阔,思路准确,能联系实际并举一反三,从中反映出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有所提高,综合能力不断加强。 4、平均分和及格率需再提高。平均分和及格率是检查我们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我们还是要本着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和态度,从基础抓起,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效率,使我们的物理教学成绩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及原则 课程总目标是使初中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探究方法;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质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的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猜想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关心科学发展的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命题中坚持了有利于更新教学观念,有利于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在学习物理的初始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则。 三、学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 试卷整体对现有学生难度较大,造成两极分化特别严重,中下等学生得分率不高等结果;整张试卷体现出了难度系数偏大、计算量偏大、综合性强的特点;整张试卷特别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联贯及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而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针,没有进行过多的综合训练,这也造成学生对试卷不适应的结果。 四、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搞好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

高二物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二物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二物理备课组 一、试题分析 1、试题结构 单项选择题10个,每个4分,共40分;多项选择题5个,每个4分,共20分; 计算题4个,16题8分(考查力电综合,电功了率);17题8分(考查电流表的改装与计算);18题12分(考查力做功及能量转化的关系);19题 12分(考查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2、试题特点: 试题涉及选修3-1电学部分的两章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考查基础知识掌握及基本技能应用,特别是对电路的分析与计算以及电学实验的考查,尽可能渗透新课程理念,强化科学规律的应用、强化思维过程训练、强化学科方法的培养。总之,本套试题比较平和,难度把握好,无偏难怪题,题量适中,能够考查到学生掌握的多个知识层次。 二、试卷分析 从阅卷分析看,高二学生对高中学习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不注意学科方法和解题技巧的掌握。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熟练,基本技能应用能力、运算能力、实验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抽样学生各题平均得分情况,统计如下: 题号考查的知识点分值得分得分率 1 对基本概念的认识 3 1.6 53 2 电场强度的考查 3 1.5 50 3 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3 0.8 27 4 电路的动态分析 3 0.6 20 5 识图能力 3 2.3 77 6 区别各量单位 4 1. 7 42.5 7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4 1.7 42.5 8 游标卡尺与千分尺读数 4 0.7 17.5 12 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10 4.6 46 13 测电压表内阻 8 1.9 23.8 14 力电综合问题 10 15 电路分析和计算 15 3.1 21

16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 15 平均分62.5分。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审题和分析能力差:审题不细致,不准确,不全面,不按要求答;不会通过分析题目信息抓出问题的关键。 ②理解能力差:对概念的理解肤浅,答题时靠感觉。 ③实验能力差,抓不住实验原理。 ④数理结合意识差:不会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简单运算失误多。 四、教学改进措施: 1、强化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加强对物理过程的理解,通过受力分析、有效把握运动过程 中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强化运动草图、从而灵活运用规律。 2、加强学生的动手试验能力,在具体的试验中掌握试验过程,加强实验和物理模型间的联系 的引导,使学生能完成从具体物理过程到抽象的物理计算的过程转变。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规范性板书。给学生做好榜样作用,保证板书的完整性,规范性。 尤其是解题的板书,应重视物理过程,简化数学运算过程,给学生做好示范。 4、在概念的讲解中,多用生活中的实例。从具体的物理现象出发,先让学生有个感性的认识, 从生活中发现物理规律,从具体到抽象。加强学生对抽象的物理概念的理解,也可以通过一些对比、类比手段,把一些类似的物理概念总结起来,帮助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2010级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高三集备组) 【得分情况】 1——7题满分23分,年段有四、五十位同学得满分,每班近二十位同学得20分以上(含20分),十几位同学得15分(含15分)以下。 【评分情况】(按评分要求评分) 1、2题必修一课内必修一文言文阅读(4分) 这两题完成很好,基本上都选对了,个别学生做错一题,第2题错得较第1题稍多些。 默写名篇名句(6分) 第3题默写名篇名句得满分的同学较多约占三分之一,失分的原因主要是错别字,以(4)(6)句最甚,主要错误有如下:(1)“夙”错写成“宿”(2)“长”错写成“常”、“陆”错写成“路”(3)“尘”错写成“陈”、“庭”的广字头里面写成“延”字(4)很多同学句前漏了“又有”、“激”错写成“急”(5)“槊”错写成“塑”或“朔”(6)“无禁”错写成“不尽”;也有少数同学背错句子造成失分。 选择题4、5两题百分六十的同学全对,错一个的主要是第5 题错选为其它项。 第6题翻译句子5分,全对的占五分之一左右,此题可以看出学生认真复习与否,第一小题“道”“进”翻译错误“道义”“进一步”,第二小题“无厚”“有间”“游刃必有余地”也翻译不准确。 第7题半数学生断句三处全对,得3分,造成失分的错误主要是断在“以”、“有涯”和“为知者殆”后;另外有些同学漏做此题、只断一处或多断了两处。 【复习建议】 1、默写小测要坚持,可采取多种有效方式进行。同桌出题互考,课代表课前三分钟出题写在黑板上,每册一张试卷测试等等。 2、历来是文言文是考测的重点,也是学生得分的难点,也最能反映学生古文阅读水平的高低。做好注重必修课本课内文言文知识复习,注重向课外文言阅读进行能力迁移。 3、不断做学生思想工作,让他们上课认真听讲,不让语文拖后腿,尽量减少失误,这也是提高薄弱科成绩的最有效方法。 【古代诗歌鉴赏】8、(1)“思归之念” 【得分情况】 这道题四分,学生得满分的很少,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大多数学生拿2分与三分。【评分标准】 1)否定“思归之念”的,扣一分。 2)没有具体分析全诗的,要酌情扣分。 3)分析为归乡之情的得2分。 4)单纯分析景物描写,认为就是抒发闲适之情的,得1分。 (2)理解“合”字的含义: 【得分情况】 大多数学生得1分。 【评分标准】 以下两种答案打2分:1)准确写出“合”的字面义和句中义,以及手法和表达效果;2)写出“合”的意思,并结合“飞鸟望田飞”分析表达效果。 【教学建议】 1、教授学生诗歌鉴赏的审题步骤和解题模式。

2017年河南中考试卷分析

2017年河南中考 试 卷 分 析

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今年的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难易适中,题型稳中有变,个别题目问法灵活,体现了良好的区分度。在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对理解能力、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实际运用能力、鉴赏能力等相关能力的考查。整张试卷继续努力践行着“课标”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些核心理念。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中题型稳定、平和,稍有变化。其中,第5题“补写恰当语句使文段语意连贯”的题型,取代了去年的排序题,继2014年、2015年之后再次出现,但是难度不大,学生依据标点符号、运用“瞻前顾后”的方法即可写出答案。第6题材料题围绕传统文化,继续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较之去年,书写量增大,对于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又有了更高要求。 说明文的考查总分不变,依然是12分,但题量由去年的4个小题变成了3个小题,每题都是4分。学生答题时不仅要能准确提取信息,还要能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清晰地表述。 文言文考查《小石潭记》,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很多学生说,虽然在考前没有把这篇文章当做重点来复习,但是平常的复习已经比较扎实,对于课文基本内容和重点问题的把握比较准确,所以考场上并不慌张。也有部分学生说,考前对各种押题班、押题卷不能盲目相信,还是按部就班、跟着老师扎实复习最关键。 作文部分依然延续“二选一”的模式,并且与去年一样,由半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组成。半命题作文“越来越________的我”,给人扑面而来的亲切感:依然把“我”作为写作的核心,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精神世界。很多孩子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半命题作文,补题是关键。横线上填写

初三物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及反思

初三物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及反思 一、试题评价: 试题紧扣教材、课标、考试说明;知识点全、细、覆盖面广,重点突出,取舍合理;试题的设计数量合理,阅读量适中,呈现形式新,具有开放性,联系实际、日常生活、技术与社会,注重原题变式和改变;注重对“双基”和实验教学的考查,注重综合能力考查,注重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分析计算能力、物理的学科素养的考查;但这份题过于注重基础,试题的区分度不大。 二、试题主要特点: (1)面向全体,注重能力考查 此次测试,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我市的教学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获得较理想的成绩。采取低起点、小坡度、广覆盖的命题原则,(如计算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适当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基本概念的考察)突出其水平测试功能,采用活用教材、注重探究、关注过程、开放创新的方式创设新题,(如11题)以此来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体现其选拔功能。 (2)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考试的改革促进教学的改革,考试的改革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此次测试,做到“扣紧范围、活用教材、体现课改,联系实际、开放有度、着眼基础、注意能力、指导教学、有利创新”。对我校后期教学具有很好的向导作用。 (3)体现新课改精神 此次测试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难度相对稳定。考查内容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今后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物理知识和技能,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卷中第25题;试题的素材、内容方面体现考查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第10小题等;加强对实验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第20、21、22、23题等。 (4)探究创新,突出学科特色,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此次试题中,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和现代科学的有第1、2、3、5题,体现了物理的价值在于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的真谛。这些紧密联系社会、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的物理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注重学习过程,引导学法。注重学习过程,寻求学习规律,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不只是停留于单纯的知识的记忆,而是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并通过不断反思学习过程,悟出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如第25题通过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归纳,引导学生回味物理学习过程,悟法开窍。 三、答卷中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表现在对物理语言表述不清;对物理公式不能正确理解;对物理概念混淆不清,如21题、24题,计算能力非常薄弱如6、25题;不会分析物理图像如6题等等。 2.实验基本技能差。 3.能力与方法问题。阅读理解、综合分析与归纳、语言表达、科学探究等能力较差,对物理学科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不熟悉。表现在不会进行探究性学习;根据现象总结结论的能力较差;如21、22、23题。 4.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表现在不能根据所设计的问题情境,结合自身体验来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13题

物理月考试卷分析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吕燕莎 本次考试,考查的是《机械运动》、《声现象》的内容,题型有填空、选择、实验、计算四大题型,知识覆盖面广,难度适中,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学习、老师教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就学生在试卷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总结如下: 一、填空题 填空题得分率也比较低。但第3小题,第一空错误比较多,归纳法学生都知道但都写不出来。第7题这是关于“速度”的图像问题。类似题目讲过,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一块还有待加强。 二、选择题 选择题得分率不是太低,这说明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比较牢固的。选择题错误比较多的是:第11小题、第14小题、第17小题。第11小题是考察学生对速度单位换算掌握,这类题已经反复练习过,说明老师课堂上讲的东西,学生并没有真正接受,真正动脑思考动手计算学生的太少。第14小题很多同学没仔细看题,没有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很简单的一道题,这说明,学生在审题思考,看题这一块还有待加强。第17题,有关速度图像问题,路程时间图,课堂上我们也讲过,也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了,但还是没有掌握。 三、实验题 第18题失分率比较高。今后要多加强这方面的练习。这类题平时一再强调,学生也会说会写,但在使用中仍然出错,不记得估读,识图能力有待加强联系。 四、计算题 计算题并不难,书本上的作业题,但这次改头换面,学生在做题中仍出现了扣分情况,也是出乎意料的。主要问题是不写公式,不带单位,不能规范做题,反复强调的问题还是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今后也要多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经过反思自己这两个月的教学工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 1、提高自身的物理专业素养,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 3、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并落实到实处,对于在学习方面态度不积极的学生,一定要监督他们,尽快完成学习任务。

高中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纵观整套试卷,整体来讲,难度适中,无偏难怪题,从基础知识到能力考核再到文章的写作,从古文、古诗歌到现代文阅读,从题型到题量,各个方面把握的都很好。总体来说,语文试题基本成功。下面我将重点从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文默写以及作文这四个方面对这套试卷作具体分析如下。 这则文言文首先考察了学生对实词的理解,属于传统上对实词意思的理解考查;其次是断句,断句题须在学生读懂、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才可能作对。本次考试没有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但文化常识是近年来高考的新考点,文化常识题仍需在以后的复习中给予关注;然后是对文章的有关内容考查,是个传统题,难度也不大。在学生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是可以答对的;最后是两句翻译,难度也不大。但在翻译的过程中学生对重点字的理解有些偏差,如“恩遇弥厚”中的“弥”很多学生不能准确得理解出来,其实学生如果能够联想到“欲盖弥彰”这个词语的话,那么这个“弥”更加的意思就相对好理解了。从出题的角度看是符合考试规则的,从答题的考生的角度说,基本没增加什么难度。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中,有些词语的意思仍需注意,如“释褐”中褐指的是粗布或粗布衣服,依照旧制,新进士必须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而换穿官服,后来比喻做官或者进士及第授予官职。这样的词语积累多了,也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这次考查的是一首古诗,是唐朝白居易《夜筝》,而且有一问是这首诗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哪几句诗,这个出人意外,却也是情理之中。用这一方式,考查的是平日里考生对古诗,对课本,对基础的学习掌握程度,更为关键是,如果考生没有将《琵琶行》背下来并且理解,此题则全然无法下手。由此看,基本功的扎实是非常重要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基础知识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但是这首诗中的“紫袖”代指的是弹筝人这一点大多数学生的学生没有读数来,他们把紫袖的称谓纷纷指向作者。在评讲试卷的过程中,我会把“紫袖”代弹者,和“皓齿”代歌者,“细腰”代舞者这些特指的指代对象告诉学生。其次重点分析第二句中的炼字,两个“自”字,连用了两个“自”字,这并不等于说独处,而是旁若无人的意思。“自弹”,是信手弹来,得心应手;“自感”,则见弹奏者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唯其“自感”,方能感人。“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惟妙惟肖。旧时的乐伎大多有一本辛酸史,诗中的弹筝人虽未像琵琶女那样敛容自陈一番,但是从“暗低容”三个字就能使读者想象无穷。诗人就是这样,不仅引导读者去发现奇妙的无声之美,更是通过这一无声的时刻让读者去领悟,去想象那筝曲的绝妙之处,着一点和《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诗文默写题考得都是刚讲过的古诗文,分别是杜甫的《登高》,李白的《蜀道难》和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几个名句,原则上考察的常见名句,提示语简单明了,难度不大,但是学生这道题答得并不好,平均分3分4分左右。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将句子锁定准确,但是有个别字确实不容易写对。这也给我以后的教学提了个醒,以后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抽查学生对文言文和古诗词的背诵等记在心里,同样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将其中的重点字词书写出来,清清楚楚地呈现在卷面上,争取做到这样的题一分不失。 最后说作文,这是占半壁江山的一个大题。这次的作文仍是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一则寓言材料。一只小蚂蚁跟着哥哥去寻食,突然天下起了大雨,哥哥对着蚂蚁喊“快跑”,小蚂蚁却看到蜗牛在雨中慢悠悠爬着,不慌不忙。就问哥哥:“为什么蜗牛不跑?”哥哥说:“没伞的孩子就得拼命奔跑。”而且题中明确要求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也就是对文体特征有了明确的规定,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题材不限了。在我们这个物质相对丰富的社会,社会的层级差别也依然存在,有些人依仗上辈资本,过着得风得雨的生活,有些人出生于社会底层,便牢骚满腹,却不知行动。面对现实,青年们要有怎样的姿态生活才更有意义?这也是考生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这则材料要求写议论行文:我们可以试着分析现实是怎样的,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生命更加丰富有厚度。这里的“伞”是个喻体,比喻的是可以给人提供保护的外部条件,如富裕的家境、杰出的父母、个人的天赋、超人的优势等,也就是没有这些外部条件的人就必须努力拼搏。

九年级物理试卷分析

九年级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分析 葛家彬 一、题型评价: 题型结构:选择题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注重基本概念和规律、基本现象的理解。作图题实验探究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过程与方法,即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也对实验探究、信息搜集与处理等多种能力进行了考查。有不少题分别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物理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析处理信息能力、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难度分析:本试卷难度中等,试题中的内容除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外,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要求也比较高,试题考核的知识点分布较广,应用性较强。 二、试卷分析: 1、选择题大多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选择题得分率较高,其中出错比较多的有第9题。 2、填空题也是考查基础知识。其中出错比较多的有第3,4,6, 题. 3、作图题主要考查学生的作图动手能力,虽然比较简单,但很多同学没有注意细节,例如法线该用虚线,光线没有标箭头等,造成不必要的丢分。 4、计算题难度较大,得分率也较低,这说明平时的练习不够。阅卷中发现,部分学生不写物理公式,纯数字运算,缺乏正确的单位等。在平时教学中应给予必要的重视。 5、实验探究题实验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难度较大。实验探究最后一题考的是测量密度,该题对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要求非常高,该题充分体现出平时注重对基础知识理解的同时也更应该加强学生理解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今后教学的建议 1、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 新课程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要求这并不是不注重基本知识,而是要让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产生物理知识的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知识的学习作为培养能力的途径和载体。因此对物理基本知识的教学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要求更高、更科学了。 2、重视实验、探究教学

2018年中考物理试卷分析

2018物理中考试卷分析 新洲区汪集街孔埠中学:王正华 2018的物理试题依然延续了近几年物理试题的风格,稳中有变,难度微量下调,能够很好的考查学生的物理知识和物理能力,以及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我们的接下来的物理学习明确了方向。 一、试题中的“稳” 试题的结构没有任何变化,单选题、多选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的设置与2017完全相同。 1、选择、填空的试题变化很小,物理学史的考查依然没有出现,估算、声学和电磁波、热学、磁学、光的反射、运动和力、电能作为基础试题的考点,考查形式也基本没有什么变化;透镜成像、滑轮组机械效率、电路的定性分析,延续了2017的试题特点。 2、实验探究题题型也基本没有变化,24,25,26题仍为设计实验,而且来源于课本;24题是力学综合实验,同样在“拓展”的环节较大的提升了难度,增加了试卷的区分度;24,25题的电学综合实验考查的能力点也大多中规中矩,变化不多。 3、计算题仍然是力学和电学的综合计算,与了近几年物理计算的试题特点一样,27题第1、2问难度相对较小,让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分,都在最后一问提升难度,增加了试卷的区分度。 二、试题中的“变” 2018的物理试题与2017相比试题的难度,考查的形式,和一些

试题的考查内容都有一定的变化。 1、单选择、填空题的难度略有降低,真正做到了考查学生的基础,让大多数同学可以得分。多选考查的内容有所变化,考查的内容与2017有所不同,23题考查了物质的熔化和凝固;21题由2017力和机械能的综合转换为滑轮组机械效率定性分析,将力学部分不同的重点内容放在了同样重要的位置。题目的情景很新,滑轮组出现了全新的绕法,分析的方法相同,分析的难度增加,能力的考查非常突出,可能会成为大多学生的一个失分点。22题的浮力情景变了,但题目的难度没有增加。 2、实验探究题23题考查内容变化很大,由近几年大家已经习惯的“密度测量”转换为“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考查,应该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之外,但考查的能力点大多属于学生应该熟连掌握的范畴。“拓展”环节非常巧妙的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将常以计算形式出现的斜面知识放在了这里,全新的情境中,考查形式的改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非常高,不动声色的增加了题目的难度系数,增加的恰到好处。原来常出现在力学实验题的“评估”环节,首次出现在了电学实验25题中,看似轻松的两个问题,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考查更加深入,如果对实验的理解不是非常透彻,正确解答很不容易。其实是对学生今后的实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3、计算题27题考查的形式和内容是第二个出乎大家意料的所在。再次出现了在不同的情境下,以不同的形式考查相同的知识点。在最后一问,要进行分情况讨论,首先要看懂题意和电路图,然后才能进

【试卷分析】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20**年秋季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总体评价 这次考试,在考纲变化但没有标准的试卷样式前提下,我们高三没有借鉴他校的新题型来命题,而采用了20**年高考语文的试卷样式,只是要求学生选作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答题,可以说,既不变却也跟着考纲的变化在变,一方面,不作大幅改变,更不盲目改变,一切猜测的改变只会扰乱学生的心,先让学生接触小说类题型,这已经足够。所以试卷总分150分,各种试题的题型、题量、赋分值完全与云南省20**年高考试题接轨,可以说试卷中规中矩,没有偏题与怪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是一份现代气息浓、时代色彩强、人文内涵广的较好试卷。 二、试题具体特点 (1)侧重于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文言文侧重于学生古代汉语的理解、分析﹑综合运用,如理解文言实词、虚词,辨别与筛选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些试题的设置都强化了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2)侧重于对学生文化积淀的考查。如名句名篇的默写6分完全选用高中要求背诵的14篇古诗文,古诗鉴赏11分更是直接命题,涉及古诗词部分竟达25分之多,可以说有力地考查了古典文化的积淀。 (3)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无论是成语辨析,还是现代文阅读,都显示了命题人的特点风格和文化底蕴,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再也不能在语文的试场上成为佼佼者了,这也就为高三复习时要关注热点﹑焦点指明了方向。 二、我校考试情况分析我校参考人数,理科721人;及格人数,398人;最高分 110分;最低分64;总均分90.47;及格率55.20%,在富源县六个高中排名第三,与第一名胜景中学差距比较大,与富源一中差距不大。文科634人,最高分108分,最低分66,总均分,91.45分,及格人数401,及格率63.25%,全县排名第三。各班级的状况也参差不齐,重点班均分差距不到2分,在允许值范围之内,普通理科班之间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差距近6分,文科普通班差距达2分之多,这反映出各班学生备考的状况不平衡,需要教师善加引导,全心投入,把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成绩。 三、暴露出的问题 1、学生考试方面的问题:(1)学生对考试的重视不够。(2)个别班级有作 弊现象。(3)考试之前老师没有带领学生复习一节课,都是上到哪,就停在哪,这样,学生没有考试的整体思维。(4)一轮复习都是分专题的,学生忘记的以前学的专题的知识。 2、学生学习和知识方面的问题:(1)学生文化积淀较薄弱,中国古代文化常 识、成语题普通班据不完全统计,正确率不会高于20%,名句名篇默写平均分只有 5.6分,难度系数0.7,全校重点班班平均分未达到6分,而理专平均分竟只有3分 多。如此低难度的题目考试效果却不十分理想,原因是一方面教师检查背诵的力度不大,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态度存在功利性,不肯下功夫背诵,对语文学习总的时间投入不多。 (2)学生鉴赏能力不强,表述欠规范、欠准确,特别是古典诗词怎么应对,无所适从,学生既不懂如何鉴赏诗词,不懂诗词本身的内容和情感,更不懂按照什么步骤组织语言,有没有具体的套路,这道题均分1.1分,有的班级只有0.5分、0.8分。学生头脑中没有积淀诗词鉴赏必要的专业术语,不会说行话,下笔多正确的废话,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3)应试技巧掌握不够到位,如选择题不少同学选中某项,一见钟情后不再用别的选项来检验,以致出现差错。现代文阅读解题时

2017年高考文综试卷分析

文综试卷分析 思想政治试题评析(一) 合肥七中程静 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I卷政治试题注重基础、导向明确,很好地发挥了高考选拔人才和促进高中政治课教学质量提高的功能和作用。整份试卷命题取材丰富,考查有新意,时代特征鲜明,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试题考点分布均衡,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能够客观、公平、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科素养。具体来说试卷有如下特点: 一、试题结构稳中有变,突出主干知识考查。 今年文综全国I卷的政治选择题仍然是12题至23题,共12道。非选择题结构有所变动,题号由以往38题2小题和39题3小题调整为:38题考查经济生活(14分);39题考查政治生活(12分);40题第1小题考查文化生活(10分),第2小题考查生活与哲学(12分),第3小题开放性试题“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4分)。试题结构编排有所更新,但考查范围和分值依然保持原有模式。 试卷回避“偏”“繁”“旧”知识点,坚持考试内容的基础性与考试范围的规范性相结合。突出主干知识考查,但又不失考查深度。试卷集中考查了学生对所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掌握程度,体现对基础知识学习的高度关注。例如,没有出现令大多考生焦虑的计算题,考查了曲线题,但要求学生对互补品和需求曲线的相关知识综合掌握。

二、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优势。 试卷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育德”和“增智”的彼此交融,塑造知行合一,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39题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相关公职人员“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作出解释为背景,请学生分析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解释的原因及其意义。本题通过突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和国家意识,学科特色得到鲜明体现。 试卷还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通过生动的案例把传统文化具体化,引导考生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如:19题以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设置情境考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40题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为背景,让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其成功的原因。这些题目重在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感受我国科技进步的成果,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试题中还隐含众多的公平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等主流价值理念,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有利于学生感受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贯彻高考改革理念,深化学科能力考查。 试题坚持能力立意,精选题材构建问题情境,强化学科基本能力的考查,对学科素养的

2018年中考物理试卷分析

2018年中考物理试卷分析 一、试卷的基本情况 1.试卷的结构(表一) 2.分数分布符合考试说明要求,大致为:力学25分,电与磁学24分,光学5分,热学8分,声学2分,能量与能源4分,方法2分。 3.试题的基本特点 (1)注意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放在真实生动的情景中进行考查。 试题在考试的内容上约有80%以上的试题是通过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的知识面宽,覆盖面大,减小了考查的偶然性和片面性。特别是试题重视来自学生的生活体验,注意将物理学的基本知识放在真实、生动的情景中,通过学生对问题情景的分析和解决的过程来考查学生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能力,考查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和进一步学习的潜质。(2)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反映物理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影响。 试题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努力创设能引起学生兴

趣和联系实际的情景,试卷取材广泛,处处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试卷中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试题就有近21个,占到总题量的80%。所选素材近到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种现象,远到现代科技发展前沿的微电子技术,这些都让学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社会间的密切联系,拉近了物理与现实生活、生产以及科学技术间的距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物理学的巨大应用价值,使他们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3)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试题注意挖掘物理知识的人文教育价值,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切实有效地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许多题目都在一定的程度上渗透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好物理的积极性,在试卷中适时体现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渗透着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以及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4)注重课程的三维目标,从多层次、多角度将三维目标自然融合。 注重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归纳总结能力的考查,加强了对实验过程以及分析归纳等能力的考核,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科学方法的考查力度。把探究的精神自然融合在试题当中,引

物理试卷分析

丰乐镇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 八年级物理期末质量监测分析 一、试卷特点 (一)试卷内容 第一章至第六章,一至三章约占25%,四至六章占75% 。试卷内容分两卷,第一卷选择题,第二卷非选题,共28题. 从试卷中可以看出各知识块的结构、比例较合理,加强了主要知识的考查,增加了实验探究部分的占分比例,有利于考查学生能力。 (二)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试题注重基本概念和规律、基本现象理解,有70%的容易题,尽可能从基础知识着手,题目的难度虽降低了,但注意到了试题的灵活性。 (三)体现新课程的指导思想 试题体现了过程与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对实验探究、信息搜集与处理等多种能力进行了考查。 (四)加强了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试题加大了与实际联系的力度,有很多试题的情景取之于生活中,学生都比较熟悉,例如,选择题第7题(同一黑板上的字,有的同学看得清,有的座位上的同学看不清,找原因)、第23题(考察刻度尺、停表和温度计的读数),并且这些题都不是为联系而联系,而是真实地反映了“物理就在你身边”,帮助学生打破物理的神秘感,消除对物理的畏难情绪,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 (五)加大了实验探究的考查力度 试卷中的实验与探究作为试卷中的重要部分,且分值占25分,以此突出实验探究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充分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有利于指导物理教师的日常教学。如第24、25、26题(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和测液体的密度),都是实验的基本技能,第24题(平面镜成像),考查学生对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二、考试情况分析 三、最高分99,最低分2 总平均分:61.2 及格率:52.17% 优秀率:19% 统计结果看出在考生中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低分群较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失去兴趣和信心 在166份试卷中,最低分2分,30分以下占28人,这部分学生已不仅仅是物理知识没有掌握,而是丧失了学物理的兴趣,从他们的答卷可以看出这一点。 (二)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不到位 基本的概念和规律理解不透彻,往往表现在无法准确识别、判断那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如第7题,有些同学误选A,这些学生吴认为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是由于教室里光线暗了的原因。 (三)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水平低 试卷中的实验、探究的考查比较全面,涉及到对实验基本技能、基本现象、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实验过程和方法,但得分率都不高,说明在教学中这一环节还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提高,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观念,用新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分析报告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3月8—9日) 试卷分析报告 一、古文翻译第7题——阅卷人: 第一个句子—— 评分细则: 整体句意1分,关键词“以”:认为;“或”:或许;“执”:坚持;“乃”:才,各1分。 存在问题: 1、关键实词翻译不准确,如“以”误译为“以……为由”或“因为”。“或”误译为“或者”。“执”:误译为“执行”。 2、不会联系上下文,揣摩句子的意思和逻辑关系。把“执不奉旨”误译为“坚决执行不遵循皇帝的旨意。” 解决方法: 1、注意掌握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加强一词多义含义的积累 2、了解常见文言句式,加强句式知识的理解和积累 3、提倡语感阅读,强化揣摩上下文推断句意的能力 第二个句子—— 评分细则: 整体句意1分,关键词“谓”认为;“大臣在禄位者”定语后置,享有俸禄和地位的大臣;“尤”:尤其;“审”:清楚,明白,各1分。 存在问题: 1、关键实词翻译不准确,如“审”误译为审理、审查。“谓”误译为告诉,说。 2、典型句式把握不准确,没有译出定语后置。 3、不会联系上下文,揣摩句子的意思和逻辑关系。把“不审可得在此诏不”误译为“没有审理清楚就在诏书中颁布吗?” 解决方法: 1、加强一词多义含义的积累 2、加强句式知识的理解和积累 3、强化揣摩上下文推断句意的能力 二、诗歌鉴赏8、9题—— 第8题—— 评分标准:比喻手法1分,分析2分,对比手法1分,情感2分。答对偶和借景抒情结合学生的分析,如果恰当,也适当给分。 存在问题:1、艺术手法答错,比如托物言志,拟人,……。 2、答题不规范。答出手法,不做分析或分析不清楚 3、艺术手法不全面,只答比喻或是对比。 4、分不清手法,就将知道的手法全部写上,有的多达5种 应对措施:1、还应继续加强诗歌复习的讲解和练习,注意总结规律,教育学生仔细审题,注意题干的提示信息。 2、强化规范答题的思路,基础极差的学生,可以给他答题的模式,让他严格按照模式去答。

2018年期末考试试卷分析【精品范文】

2018年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2018年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31.(1)试题分析 (一)试题评价 本题组是31题材料分析题的第(1)问,以初中生小奇一家致富为材料,设问为“结合材料,分析小奇家致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分值为2分。本题主要考查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发展的知识,答案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学生可以从国家政策、个人努力、家乡资源三个角度组织语言回答,学生只要答到两个不同角度即可满分,试题难度适中。材料里也透露了部分答案的信息,如“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小奇家乡有自然风景优美,人文历史浓厚,学生通过审查材料也能获得答案信息,所以本题的设计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审题能力,分析能力,体现了考试大纲的要求。 (二)得分情况分析 本题总分2分,最高得分2分,最低得分0分,平均分1.5分,得分率75%,总体得分较好。

(三)学生答题常见错误 1、部分学生试卷留空白,或者书写差,字迹潦草看不清。 2、角度不全面,国家政策、个人努力、家乡资源三个角度只回答其中一个角度。 3、没有结合材料审题、答题,写的答案泛泛而谈,假大空,没有结合材料信息谈小奇家致富的主要原因。 (四)错误成因分析 1、考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不高,对材料不重视,只看设问不看背景材料,不会从材料中筛选关键词,利用材料透露的信息组织答案,所写答案没有针对性。 2、部分考生语言组织能力不强,表达不完整,只写几个字,马虎应对;或者表达不简洁,直接抄材料不归纳,答案指向性不明,导致写了很多分数也不高。 (五)教学意见和建议

1、提高学生针对材料中的关键词组织答题语言的能力,建议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和结合材料分析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多角度、多角度、有针对性答题的能力。 2、针对不同设问,规范答题格式,培养学生材料和考点相结合的答题习惯,避免空谈材料或者长篇大论堆积考点,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和答题规范。 31(2)小结 一、试题评价 本小题设问为:“如果你是小奇,用哪些理由说服父母选择这套方案?” 主要考查国情部分的核心知识点:“节能”“生态”“智能”,还有心理、道德、法律部分的“个性”“安全”“娱乐”,材料涉及网络、扶贫、乡村振兴、智能家居,范围涉及广泛,综合性强,要求紧扣材料,运用基础知识,具体化,材料化,知识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