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问题_内部控制的发展、演变(ppt 27)
- 格式:ppt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26
内部控制的定义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阶段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随着外部竞争的加剧和内部强化管理的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纵观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大致上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1.内部牵制阶段内部牵制(internal check),是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以确保所有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控制机制。
内部牵制制度的内容内部牵制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与牵制。
不相容职务指的是不能同时由一个人兼任的职务。
我们知道,每项业务的处理都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执行、记录和检查等五个步骤。
在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下,为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任何部门或个人不能独揽业务处理的全过程,不同步骤应交由不同的部门或人员去完成。
换言之,有五项要求。
第一,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执行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第二,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批准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第三,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记录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第四,保管某项财产的职务与记录该项财产的职务要分离;第五,保管与记录某项资产的职务与账实核对的职务要分离等。
由此可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与牵制,即要求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具体实行时,包括四个要点(即: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四个要点)。
第一,识别不相容职务,即对通常不能由一个人兼任的职务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这些职务包括出纳与记账、业务经办与记账、业务经办与业务审批、业务审批与记账、财物保管与记账、业务经办与财物保管、业务操作与业务复核;第二,合理界定不同职务的职责与权限,只有这样,才能在有关各司其职的前提下,去合理地分离不相容职务,也只有这样,一旦出现问题,才能准确地分清责任;第三,分离不相容职务,在进行定岗和分工时,注意将不相容职务分离开来,使其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第四,必要的保障措施,如物理措施(保险柜、专用钥匙等)或技术措施(网络口令等),定期的岗位轮换等。
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内部控制是因管理的需要而产生,是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内部控制大体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拓展期四个阶段。
萌芽期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被提出、认识和接受。
但在此前的人类社会发展中,早已存在着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初级形式,这就是内部牵制。
在古罗马时代,对会计账簿实施“双人记账制”,由两名记账人员同时在各自的账簿上对同一业务加以登记,然后定期核对双方的记录,以检查有无记账差错或舞弊行为,进而达到控制财物收支的目的。
在20世纪初,内部控制的主要特点是要求组织中任何个人或部门都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业务权利,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在各个部门或个人之间形成一定的牵制关系,以查找错误、防止舞弊为主要目的,以职责分离为主要特征。
1通过具体的管理实践,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根据内部牵制的基本思想,在组织结构、业务程序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控制措施,如,相互制约、相互检查和相互协调,为内部控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世界行经济大危机后,许多企业加强了对生产经营的监督与控制,使企业的内部控制超越了会计的范畴,进入到企业所有部门及全部业务活动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跨国公司的出现,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业务日益复杂,而且在异地的分支机构不断出现,使得企业管理者无法事必躬亲,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与企业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的各类控制制度,使企业的业务程序化、标准化,人员职责分工制度化,以避免错误和舞弊。
随着企业管理实践的深入以及企业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内部控制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仅仅针对财务会计领域或单项业务活动进行控制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的管理需要。
在新的形式下,要求内部控制转向面向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由此,内部控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发展期。
发展期在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一系列外部事件的发生,使内部控制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内部控制的定义与演变历程学习导航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全面认识内部控制;●了解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掌握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进程。
一、什么是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的过程。
1.内部控制的主体内部控制的主体不是某一个人,也不是某一个部门或岗位,如同财务工作和人力资源工作,不只涉及财务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而是与企业的所有员工都相关,只有所有员工都了解财务工作和人力资源工作,企业的财务工作才会健康,人力资源工作才会做好。
企业的内部控制如果只有董事会和总经理重视,那么内部控制体系不会做好,只有企业的各个业务流程衔接部门理解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支持并贯彻执行,内部控制体系才有可能真正健康化,否则只是形式主义。
2.内部控制的目标实施内部控制,是要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性、可靠性和真实性。
目标效益性控制的目的不是增加成本、限制人员自由、限制弹性,首要目标是保证经营活动的效益性,产生增值。
将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性控制到位,会为企业带来很大好处:第一,企业能够赚钱;第二,企业赚钱具有持续性;第三,企业赚钱比较有质量。
很多企业赚钱没有质量,只追求账面利润,而忽视现金利润。
如果将内控做好,不仅能够让企业效益更好,而且会大大提升效益的质量。
数据的可靠性企业实施内控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例如,财务制度中的财务核算制度,就是依据国家财政部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制定的,这对于企业的财务处理非常重要,因为针对同样业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会得到不同的处理效果。
法规的真实性法规的真实性是指,要按照国家的法律制度实施内部控制制度。
3.内部控制的目的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主要有四大目的:实现企业目标实施内控可以实现企业的目标,包括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
确保企业守法经营实施内控可以保证企业各经营层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减少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