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电子舞弊案
- 格式:pptx
- 大小:557.90 KB
- 文档页数:27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其思考论文(1)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庞大的上市公司市场的国家中,一些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不得不使用各种手段,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财务舞弊。
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发生的财务舞弊案例的分析,旨在探讨财务舞弊的原因、特点以及对企业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财务舞弊的定义与原因所谓财务舞弊,是指一些上市公司通过篡改、隐瞒或虚增财务数据、财务报告等方式,掩盖其真实经营情况,达到欺骗投资者、误导市场、追求短期利益的目的。
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竞争激烈,上市公司为了保持业绩增长,增强市场竞争力,利用财务操作来夸大业绩,获取更多融资支持,从而扩大生产和经营活动。
二、财务舞弊案例分析1.神华能源公司虚增营收案神华能源公司虚增营收案是我国知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典型案例。
该公司在2019年年报中虚增营收30.8亿元,涉及超过50家子公司,影响巨大。
其虚增营收主要是通过伪造广告服务等费用来实现的。
2.东方通信公司虚假交易案东方通信公司虚假交易案也是一起较为典型的财务舞弊案例。
该公司在2010至2013年间,通过虚构双方交易、虚报收入、提高净利润等手段,披露虚假财务信息,欺骗股民和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中弘股份借款标的虚构案中弘股份借款标的虚构案也是一起严重的财务舞弊案例。
该公司在2015年到2016年期间,虚构抵押、质押标的物,违规收取借款服务费等行为,造成银行多次鉴定、评估、检验的标的物并不存在,这意味着该公司销售及借款金额的超额夸大,拉高投资者期望值。
三、财务舞弊的危害1.给投资者带来损失财务舞弊行为直接违背了投资者获取真实信息的权益,投资者在欺骗下进行的投资必然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损失,造成对于公司的很大质疑。
2.影响市场的公正和透明财务舞弊行为会破坏市场公正和透明,使得市场的活力和秩序被破坏,降低市场活力。
3.破坏企业声誉财务舞弊行为劣化了企业形象,严重者会导致公司主体地位、信用等方面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损失。
东方电子审计案例一、主要人物介绍1、公司主要任务人物:隋元柏:上市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集团公司董事长高峰:董事会秘书、总经理助理、董事、证券办主任同时又是集团公司子公司烟台东方玉麟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方跃:总会计师、财务总监2、会计师事务所及主要人物:2001年及以前年度年报的审计师为山东乾聚会计师事务所,但从2002年度改聘山东正源信和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
刘天聚:山东乾聚会计师事务所的法人代表。
赵永兰,孙祥祚,徐艳燕,刘学伟:为东方电子审计过的山东乾聚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们。
二、公司简介东方电子公司全称为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现证券简称为东方电子(000682)。
东方电子一度被誉为经典蓝筹股、中国最优秀的上市公司,是中国配电自动化的龙头企业,也是当地的纳税大户。
东方电子自1997年1月21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来,走势凌厉,在股本大幅扩张的同时每股收益也保持在0.5元以上。
每年利润率大幅增长的同时,主营业务收入也成倍上涨:表1:东方电子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毛利率变化情况由上图可以看到东方电子1998-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总计多达27亿元,占到整个农网电力系统自动化改造市场的60%。
三、惊人业绩是否可信?1、东方电子的主营业务收入中,电力自动化占了销售大头,其中电网调度自动化才是东方电子的起家之本。
由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到公司从1998年至2000年这三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就占市场份额的60%,我国农村电网自动化改造领域发展的企业有200多家,其中当时的电网调度自动化行业中就主要有清华大学、电科院、南瑞、东方电子等几十家企业从事此项业务。
同时,在高级软件开发上,清华占龙头地位;硬件系统的开发上,则南瑞和电科院居首位;东方电子只是服务于行业的宝塔下方领域。
但是,只能充当配角的东方电子却占有这个行业打扮的市场份额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无法相信。
2、再看表1中东方电子的高利润率更是罕见。
清华大学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的专家曾得出过如下结论:“单从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企业的角度来说,百分之三十几的利润还是显得有点过高。
会计舞弊案例分析近年来,会计舞弊事件时有发生,在社会上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下面就选取蓝田股份及东方电子等会计舞弊事件做具体的描述。
一蓝田股份公司会计舞弊案分析(一) 蓝田股份公司会计舞弊案概述1 蓝田股份简介蓝田股份股票(600709)1996年发行上市,后改名为生态农业,以销售农副水产品和饮料为主营业务。
一直以来以“老牌绩优股”的形象出现在证劵市场。
公司总资产规模五年间增长了近十倍,上市后资产收益率始终位于上市公司的最前列,也曾以股本扩张了360%的骄人成绩,创造了中国股市的神话。
然而,在2002年1月12日,该公司管理人员却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被拘传。
2 蓝田股份优秀业绩引发疑问(1)应收账款比例低得令人难以置信。
在其公司2000年及2001年中期的应收账款均不足其上亿元销售的0.5%,这使人怀疑其巨额销售收入的真实性。
因为无论是其水产品还是饮料的销售都不可能是直接与每一个消费者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完成的。
(2)产品毛利率与同行相比高得异常。
2001年年报以及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水产品的毛利率约为32%,饮料的毛利率达46%左右,与同一行业相比毛利率高出很多。
而一般情况下,这种产品结构的企业,除非是基于产品市场被绝对垄断,产品价格由公司完全控制或产品具有超常低成本优势的情况才会有如此高的毛利率。
(3)融资行为与现金流量表现不符。
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增大了对银行的资金的依赖程度,流动资金借款增加了1.93亿元,这与其良好的现金流表现不太符合。
(4)巨额广告费用在报表中找不到支出。
公司2000年销售收入达到了5亿多元,而其中仅有3590万元是通过销售网点销售,而在中央电视台投放的巨额广告费用在报表中找不到支出,使其存在虚增股份公司利润的嫌疑。
(5)职工每月收入仅100多元,如此廉价的收入水平,对于历年业绩如此优异的蓝田股份而言,是不合理的。
(二) 蓝田股份产生会计舞弊的原因分析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
2∞4.2东方电子的背景分析东方电子的全称是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为000682,其经营业务包括微型计算机、计算机外部设备、电子调度设备、通讯设备、微机电源、电子元器件、计算机硬软件、机器设备、专用仪器、计算机技术、咨询服务、计算机键盘、程控交换机和计算机软件等。
东方电子自1997年在深圳上市流通后,其股价一度攀升,曾经是中国股市一支“绩优股”,但是,好景不长,2001年9月,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对东pq¥方电子进行了深入调查后发现,东方电子自上市以来,连续四年造假。
2001年11月21日,东方电子被深交所紧急停牌。
东方电子造假丑闻的消息一经公开,,便引起全社会韵广为关注!目前,sT东方电子造假一案的各项审理工作仍在进行当中。
东方电子的失败过程(一)上市之前的简要回顾东方电子的前身是烟台无线电六厂,创建于1971年,刚开始是~个生产手摇发电机和电喇叭的小企业。
1975年的时候,东方电子开始生产光电输入机和键盘。
在随后的经营战略中,东方电子将发展重心放在自动化电力产品上。
由于实施了正确的发展战略,东方电子的业务迅速增长。
在实力得到增强后,东方电子开始专注于电力行业的系统开发,最后发展成为一家大型上市公司。
据披露,东方电子上市之前的业绩一直很好,1993~1995年其税前利润分别为10333224.70元、21145786.68元和2426l762lo元,1996年1—9月的税前利润为2788l120.23元,显示出其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上市中期的造假事实分析■东方电子失败案探析作者:宋夏云, 曹筱春, 陈维茜, 蓝天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刊名:审计与理财英文刊名:AUDITING AND FINANCING年,卷(期):2004(2)参考文献(5条)1.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2.袁成本东方电子案水落石出 20033.东方电子造假案始末4.婕宁东方电子三名高官被判刑、民事诉讼有望重提 20035.张冬萍东方电子否认庭外和解、投资者将正式起诉 2003本文读者也读过(7条)1.阿鸿.方向明谁来拯救东方电子10亿不正当收入合法进账[期刊论文]-三联竞争力2005,42(8)2.赵艳东方电子财务造假丑闻的启示[期刊论文]-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3(6)3.刘慧芬由东方电子会计报表审计看民间审计职责[期刊论文]-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4,3(3)4.惊中"东方电子"案水落石出[期刊论文]-陕西审计2003(2)5.武智敏从"东方电子"事件引发的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思考[期刊论文]-陕西审计2003(z1)6.严荣华股市投资陷阱揭秘之三东方电子偷梁换柱[期刊论文]-产权导刊2006(10)7.田昊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大众商务(下半月)2010(2)本文链接:/Periodical_sjylc200402007.aspx。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无报表但案例很多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无报表但案例很多二、托付理财(一)常见的舞弊手段或陷阱利用银行贷款或募股资金进行托付理财业务,为隐瞒托付理财造成的窟窿,用支付股权转让款、购置不动产、受让非专利技术以及定期存单质押的方式填补,资金一进一出,不留痕迹地掩饰了托付理财资金的亏损。
(二)具体案例案例一:金花股份2000年年报披露,将公司临时闲置的资金24,400万元托付西安金业投资有限公司进行投资治理,协议约定年收益率为6%,现在公司账面货币资金还有5,871万元,其它他应收款显示大股东现在已占用资金3,5 35万元;2001年年报披露,该(托付理财)合同已到期,本金24,400万元,收益1,464万元已全部收回,现在账面货币资金有11,430万元,报表附注称有8,000万元是3个月定期存款(2001.12.30-2002.03.30),其它应收款显示大股东现在还占用资金3,292万元。
金花股份在最新的公告中如此讲明巨额资金被占用的来龙去脉:2001年12月28日,经公司临时股东大会批准收购金花投资持有的金花国际大酒店有限公司(下称“酒店公司”)97.14%的股权议案,支付股权转让金1 6,979万元,上述股权转让协议差不多履行完毕。
2002年2月6日,经公司第二届董事会十一次会议决议,公司借款给酒店公司28,000万元,全部用于金花大酒店开业前的装修和设备、设施购置。
2002年10月,按照有关方面建议,公司与金花投资协商,解除上述股权转让协议,金花投资归还股权转让款及酒店借款。
鉴于金花投资已将股权转让款用作其他项目投资,因此只能通过增加银行借款的方式归还上述款项。
2002年12月23日,金花投资归还了酒店公司借款28,000万元。
2002年12月至2004年5月期间,金花投资分期归还了股权转让款16,979万元。
自2004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后,银行信贷政策发生调整,贷款规模大幅度压缩,经与借款银行协商,将金花投资部分贷款到期后,以公司名义再转贷,共计31,700万元。
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一、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各显“神通”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现象屡禁不止,甚至可以用“造假成风”形容。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泛滥是制度缺陷使然,如股权结构的分裂(流通股上市、非流通股不能上市)、公司冶理结构存在缺陷(一股独大)、独立会计师丧失独立性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笔者对近年来影响重大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只包括已查明案件)作了梳理,遴选出十大上市公司管理舞弊案[1]。
1、原野管理舞弊案(会计师——深圳经济特区会计师)该公司自成立到上市两年时间内初始投资不实,频繁变动股东、虚增资本、对公司资产进行两次大幅度的调账升值并对升值部分进行不合理分配以及在资产评估中虚列资产项目。
1989—1991年该公司通过虚增销售收入、隐匿管理费用、炒卖本公司股票等手段虚增利润2.22亿元,1989—1991报表累计盈利为7742.5万元,实际累计亏损14457.5万元。
其中1、1991年11月原野公司与海南I公司和深圳L公司签署合作建造两座大厦的工程及承包利润的合同,合同规定,原野负责提供土地并办理开发经营许可证等有关事宜,I公司具体负责工程施工及房产经营,并承诺付给原野公司承包利润8500万元。
12月31日,原野公司在两座大厦王曙晖个没有动工、一个刚打地基的情况下,将所有承包利润8500万元作为本年实现的利润入帐,并倒算出销售收入2.76亿元,同时倒挤出销售成本和销售税金等数字。
2、1989年至1991年,原野公司共发生管理费用8300万元,其中1989年为1440万元,1990年为2730万元,1991年为4130万元。
原野公司将管理费用或列作开办费挂帐,或分摊给下属公司,下属公司摊不了的作为待摊费用等挂帐。
3、原野公司上市后,由于市价远高于面值,1990年,原野公司将名义上为其子公司持有的原价股票按市价抛向社会,从中获利3400万元记入当期利润。
股票卖出后,原野公司在帐务上作了母公司向子公司划转股票的会计记录。
东方电子案例分析东方电子案例分析报告[摘要]2001年,被誉为“中国第一股”的东方电子爆出财务舞弊丑闻,业界一片哗然,人们在谴责东方电子的同时,将矛头也指向了注册会计师甚至于当时的审计准则,到底是事务所不作为导致的“审计失败”,还是如同有些人声称的会计师事务所“情有可原”?本文从分析东方电子的舞弊手法入手,探究导致事务所审计失败的原因,再通过对比当时的《独立审计准则》和最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关键字]东方电子财务舞弊审计失败审计准则一、东方电子事件回顾1、股市骄子1994年,东方电子的前身、主营计算机键盘生产和销售的烟台无线电六厂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立了烟台东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并同时发行了内部职工股。
当时东方电子采用定向募集方式,向社会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其中社会法人股150万股,内部职工股3450万股,尽管每股面值1元,发行价1.6元,承诺每股分红不低于0.30元,但发行期限内却没有将股票售完,最后剩下1044万股内部职工股。
1997年,烟台东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发行价每股7.88元,开盘当天便冲高到每股18元。
作为第一大股东的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持有上市公司32.21%的股份,其旗下的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劳动服务公司持有2.2%的股份,而作为主承销商的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则成为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之一。
2000年,东方电子利润已达4.73亿元,增长了6.7倍,经过4次高比例的送配,总股本扩张了13.4倍,股本流通增长了35倍,但每股收益始终维持在0.5左右,被众多股评家和媒体冠以“中国最优秀上市公司”、“中国第一股”等称号。
2、东窗事发2001年5月15日,东方电子董事会公告:“公司拟通过增发新股和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规模分别为10亿元人民币和5.5亿元人民币,共计融资15.5亿元人民币。
”8月14日,东方电子董事会再次公告:“因未能与拟收购企业股权出让方达成协议,公司董事会拟放弃2001年增资发行A股的计划。
上市公司财政舞弊案例阐发一、现金〔一〕常见的舞弊手段或陷阱〔1〕隐瞒巨额的银行贷款;〔2〕高现金与高负债并存。
“双高公司〞坐拥大量现金而且成本开支不大,派息极低或者底子不派,但资产负债率却居高不下。
〔1〕隐瞒按期存单质押事实;〔2〕隐瞒包管金等货币资金受限事实;〔3〕隐瞒外埠存款的真实用途。
〔1〕通过“倒贷〞方式掩盖大股东占用资金或帮忙关联方偿还贷款1〕大股东平时占用资金,期末通过倒贷方式偿还〔即大股东贷款偿还上市公司欠款,上市公司过账之后当即替大股东偿还贷款〕,这样期末报表不表达大股东占用余额;2〕关联方无力偿还期末到期贷款,由上市公司通过倒贷方式垫付,之后由各关联方及时偿还,这样期末报表不表达借款余额。
〔2〕通过“封闭贷款〞制造上市公司虚假现金流或隐瞒大股东占用资金1〕通过银行提供回购业务,即由A公司开出银行承兑汇票,该汇票颠末质押贷出款项在银行内部封闭运行,款项的流程为A-B,B-C,C-D,D-A,并由A将汇票贴现偿还贷款,同时支付贴现利息;2〕上市公司向A、B公司别离开具银行本票,A、B公司再将本票直接背书给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大股东用此款偿还资金被占用的上市公司。
〔3〕通过制造现金流防止计提资产减值筹办,虚增利润总额上市公司委托关联方A贷款,A再将款项汇给与上市公司形式上无关联关系的B,由B购置上市公司已存在减值的资产,待上市公司收妥款项后再偿还关联方A。
这样上市公司既达到防止计提资产减值筹办的目的,虚增利润,又回避了关联交易。
将募股资金转移至账外买卖股票,为隐瞒事情本相,伪造或变造银行对账单。
〔二〕具体案例案例一:金花股份〔600080〕2005年10月14日公告,近期,公司在应上交所要求进行自查的过程中,发现存在控股股东金花投资及其关联公司占用公司资金问题,合计60,200万元。
公告称,公司自2004年11月起,将28,500万元以存单质押的方式为金花投资及其关联公司提供全额银行承兑包管。
东方电子造假案始末震惊全国的东方电子(000682)财务造假案2003年1月在山东一审终结,公司涉案的几位高层管理人员被以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原董事长、总经理隋元柏,有期徒刑2年,并处罚金5万元;原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高峰,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2.5万元;原财务总监、总会计师方跃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并处罚金5万元。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证券市场,一度号称中国第一股(股价最高时达330.6元,在深市中仅次于深发展)的东方电子是何等风光:业绩连年翻番,股价连年翻番,不仅是中小投资者追捧的对象,而且还是多家机构重仓持有的股票。
东方电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较之银广夏、红光实业等公司造假案,东方电子造假案的问题更加复杂,创下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数项“造假之最”——其造假时间跨度之长、造假手段之隐蔽、造假涉及金额之大均让人叹为观止。
随着案件一审终结,东方电子绩优高成长的伪装被一层层剥开,造假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精心编导职工股造富运动东方电子(000682)所属公司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山东烟台,本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
东方电子的神话是在证券市场中造就的,而这神话的源头与其内部职工股密不可分。
东方电子是由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作为独家发起人,于1993年3月采用定向募集方式设立的。
公司于1994年1月正式创立,总股本5800万元,每股面值1元,发行价1.60元,其中国家股2200万股,社会法人股150万股,1月8日至10日三天向内部职工定向募集内部职工股3450万股。
1994年1月9日,即定向募集第二天,时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隋元柏与当时负责股票发行的董秘高峰等人商议,由公司自己购买部分内部职工股,减小公司分红压力。
东方电子当时发行股票时承诺,内部职工股发行后,公司每年将进行不低于30%的现金分红。
于是,隋元柏就让当时的财务处负责人以烟台振东高新技术发展公司名义购买公司内部职工股1000万股,每股价格为1.6元。
东方电子公司审计案例基本情况分析江西财大继教会计与审计案例分析作业(二)一、东方电子公司审计案例基本情况东方电子一度被誉为经典蓝筹股、中国最优秀的上市公司,是中国配电自动化的龙头企业,当地纳税大户,拥有员工2000多名。
然而这种号称“东方不败神话”的实际情况是东方电子高管们以虚构的“主营收入”使得东方电子的2000年会计报表上“利润”高达4.73亿元,增长了6.7倍,并依托“好”业绩,与大庄家联手制造“题材”恶意操纵上市公司自身的股价,攫取巨额利益。
2001年7月证监会调查证实了东方电子的会计造假大案,是由东方电子的董事长、总经理、董事、董事会秘书、财务主管以及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各路“业界精英”联手参与。
2003年1月17日,山东省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董事长隋元柏、董事会秘书高峰有期徒刑两年和一年,并分别处以罚金5万元和2.5万元,总会计师方跃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5万元。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此案涉及的大庄家及会计师事务所则未受到牵连。
东方电子公司全称为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其证券简称为东方电子(000682)。
1996年12月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1030万股,每股面值1元,每股发行价7.88元。
公司股票于1997年1月21日在深交所首次挂牌上市交易,股票代码为06820(后改为000682),初次流通1720万股(含内部职工股690万股),内部职工股上市比例为20%,其余2760万股内部职工股按国家有关规定自新股发行之日起满三年后,可在二级市场上上市流通。
自上市以来一直是电力行业的明星企业,在股本高速扩张的基础上,东方电子会计报表显示连续三年实现业绩翻番,一度被全国各家权威机构评为中国最优秀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4年累计飙升60倍以上。
然而2001年7月,东方电子接受中国证监会调查,调查组发现1997年至2001年期间,东方电子的高管人员,在二级市场利用东方电子的资金,通过69个居民身份证对东方电子股票进行炒作,然后通过其在华夏银行开设的过桥账户“东方电子技术服务公司”,将大部分股市收益分散成多笔分别进人到东方电子账户,共计虚增主营业务收人17.0475亿元。
操纵利润财务舞弊案例案例一:“琼民源”事件“琼民源”公司,1988年7月在海口注册成立。
1992年9月,在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STAQ)系统中募集法人股3000万股,实收股本3000万元。
1993年4月30日,以琼民源A股的名义在深圳上市,成为当时在深圳上市的5家异地企业之一。
上市后的第二年,“琼民源”公司便开始走下坡路,经营业绩不挂,其股票无人问津,在1995年公布的年报中,“琼民源”每股收益不足1厘,年报公布日(1996年4月30日)其股价仅为3.65元。
从1996年7月1日起,“琼民源”的股价以4.45元起步,在短短几个月内股价已窜升至20元,翻了数倍。
在被某些无形之手悉心把玩之后,“琼民源”成了创造1996年中国股市神话中的一匹“大黑马”。
经过一番精心包装之后,1997年1月22日,琼民源公司率先公布1996年年报。
年报赫然显示:“琼民源”1996年每股收益0.867元,净利润比去年同比增长1290.68倍,分配方案为每10股转送9.8万股;年报一公布,“琼民源”股价便赫然飙升至26.18元;股市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动,有人为买入“琼民源”股票而欢呼,有人为错失良机而顿足、还有些人则报以疑惑——短短一年内有如此骄人的业绩,琼民源的利润从何而来?为了消除股民的疑惑,坚定投资者的信心,“琼民源”公司两次登报声明,进一步说明琼民源公司年报的正确性。
而对“琼民源”年报进行审计的海南中华会计师事务所也公开站出来,在媒介上表示报表的真实性不容置疑。
公司和事务所的“声明”使股市得到暂时的平静。
然而,经过1997年2月28日罕见的、巨大的成交量之后,证交所突然宣布:“琼民源”公司于3月1日起停牌。
时至今日,“琼民源”仍未复牌,成为至今为止中国股市停牌时间最长者之一。
被“琼民源”股票牢牢套住的众多中小投资者经过一年多的等待,终于在1998年4月29日等来了中国证监会对“琼民源”一案的处理决定。
中国证监会对琼民源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以及相关机构作出了行政处罚。
东方电子造假案始末震惊全国的东方电子(000682)财务造假案2003年1月在山东一审终结,公司涉案的几位高层管理人员被以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原董事长、总经理隋元柏,有期徒刑2年,并处罚金5万元;原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高峰,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2.5万元;原财务总监、总会计师方跃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并处罚金5万元。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证券市场,一度号称中国第一股(股价最高时达330.6元,在深市中仅次于深发展)的东方电子是何等风光:业绩连年翻番,股价连年翻番,不仅是中小投资者追捧的对象,而且还是多家机构重仓持有的股票。
东方电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较之银广夏、红光实业等公司造假案,东方电子造假案的问题更加复杂,创下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数项“造假之最”——其造假时间跨度之长、造假手段之隐蔽、造假涉及金额之大均让人叹为观止。
随着案件一审终结,东方电子绩优高成长的伪装被一层层剥开,造假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精心编导职工股造富运动东方电子(000682)所属公司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山东烟台,本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
东方电子的神话是在证券市场中造就的,而这神话的源头与其内部职工股密不可分。
东方电子是由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作为独家发起人,于1993年3月采用定向募集方式设立的。
公司于1994年1月正式创立,总股本5800万元,每股面值1元,发行价1.60元,其中国家股2200万股,社会法人股150万股,1月8日至10日三天向内部职工定向募集内部职工股3450万股。
1994年1月9日,即定向募集第二天,时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隋元柏与当时负责股票发行的董秘高峰等人商议,由公司自己购买部分内部职工股,减小公司分红压力。
东方电子当时发行股票时承诺,内部职工股发行后,公司每年将进行不低于30%的现金分红。
于是,隋元柏就让当时的财务处负责人以烟台振东高新技术发展公司名义购买公司内部职工股1000万股,每股价格为1.6元。
销售与收款循环案例分析——东方电子虚构收入案例案例分析目的通过对资本市场上典型案例的讨论,认识会计报表中收入舞弊这一特殊风险及其表现形式,理解收入审计中某些实质性程序的局限性,掌握如何运用分析程序查证收入舞弊。
案例资料一、东方不败的神话东方电子(股票代码000682)是由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作为独家发起人,于1993年3月采用定向募集方式设立的。
公司于1994年1月正式创立,总股本5800万元,每股面值1元,发行价1.60元。
其中国家股2200万股,社会法人股150万股,1月8日至10日三天向内部职工定向募集内部职工股3450万股。
1996年12月17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东方电子向社会公开发行1030 万股,发行价7.88元,总股本变为6830万股,其中国家股2200万股,社会法人股150万股,社会公众股1720万股(包括原内部取工股690万股),内部职工股2760万股。
1997年1月21日,公司1720万股社会公众股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其余的内部职工股2760万股,三年后上市交易。
根据东方电子公告的数字显示,自1997年1月21日上市以来,东方电子股本连年高速扩张,1996年度每10股送4股转增6股,1997年度每10股配1.667股,1998年中期每10股送8股,1999年中期和年终连续推出每10股送6股转增4股和每10股送2.5股转增3.5股。
而在股本大比例扩张的基础上,公司业绩与股本扩张保持了同步增长,其业绩表现如表1所示,创造了东方电子神话。
表11997-2000 年东方电子的业绩表现项目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2.37 4.50 8.56 13.75 主营业务毛利率(%) 47.3 47.3 52.9 47.1 每股收益(元) 0.51 0.56 0.53 0.52 二、对优良业绩的质疑伴随着东方电子的高速增长,出现了许多质疑声。
1. 不现实的收入与利润增长东方电子对外称公司涉足电力、通信、计算机行业,但真正能够给东方电子带来丰厚利润的却是其主业——电网调度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