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9.第九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 第2课时 法律保障生活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下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下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法律保障生活》是本学期的第三次法治教育课程。
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法律对于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作用、法律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如何树立法治观念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法律的基本知识,对于法律的作用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不足,对于如何运用法律保障自己的生活还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对法治观念的误解,认为法律与自己生活关系不大,或者认为只要遵守法律就可以,无需过多关注法治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以及法律与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治的观念,提高法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以及法律与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亲身参与角色扮演,体验法律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4.总结讲解法:在课程结束后,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涵盖案例、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的PPT。
2.案例材料: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角色扮演剧本:编写适合学生的角色扮演剧本,提前分发给学生准备。
4.学习任务单:制定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图片,包括法律符号、法庭、警察等,引导学生关注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2框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法律在我们身边》是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法律保障我们的生活,保护我们的权益。
课文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的具体内容和实际运用还不够了解。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法律是国家制定的一种行为规范,可以保护公民的权益。
然而,他们对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和重要性可能还缺乏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到法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法律保障我们的生活,保护我们的权益。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3.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和重要性。
2.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法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景模拟法: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法律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2.准备情景模拟的材料和道具。
3.制作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如交通规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具体的法律案例,如校园欺凌、交通事故等,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2课时法律保障生活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富滩中学肖卫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法律的含义,明确法律的特征,懂得法律是生活的保障,知道公民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能够体会法律是我们的“保护神”。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法律特征的学习,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明白法律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懂得法律规定的权利不容侵犯,法律规定的义务必须履行;通过用法律知识分析简单的案例,培养学生判断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法律的作用和特征【教学难点】法律的作用和特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5年4月,从株洲来长沙务工的尹某在某酒吧遗失手机,服务员饶某捡到手机并使用多日。
尹某和好友刘崇、刘繁在酒吧门口要求饶某支付500元赔偿金,遭到饶某等人的拒绝,双方发生口角。
刘繁手持棒球棍,对饶某、迟某等人进行殴打,造成一人轻伤、一人轻微伤。
法院判决被告人刘繁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缓刑两年;被告人刘崇有期徒刑一年四个月,缓刑两年。
想一想:这则材料表明了法律具有什么特征和作用?教师总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法律、道德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法律保障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
什么是法律?法律有哪些主要特征?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法律的特征1.法律的来源活动一:来源上看法律在我国,制定法律的权力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法律的制定过程包括法律案的提出、审议、表决和公布四个环节。
法律案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后,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实施。
想一想:(1)从法律的来源上看,法律有什么特征?提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2)法律与道德的来源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提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法律保障生活一、学习目标1.认识法律的含义,明确法律的特征。
2.懂得法律是生活的保障,知道公民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
3.知道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
二、自主预习1.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和,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基本形式。
2.法律的实施以强大的国家力量作后盾,而其他行为规范主要依靠、信念、习俗、教育和等力量保证实施。
3.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
4.法律规范着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三、合作探究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
开始时,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老师。
后来便放纵自己,曾因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
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加赌博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
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钱到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就作案多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1)从陈某失足的轨迹来看,他的行为受到过什么准则制约?这些准则有什么不同?(2)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最终被判刑,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法律的规范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四、随堂演练1.“法的制定”是国家机关依照其职权范围通过一定程序制定法律规范的活动。
我国创制法律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①制定②颁布③实施④认可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这表明法律( ) A.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B.由国家制定或认可C.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3.与道德相比,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其特殊性表现在( )①靠社会舆论保证实施②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③由国务院制定或认可④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4.“法律是根高压线,谁碰上它谁触电;法律是个守护神,惩处违法护好人。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下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法律在我们身边——法律保障生活》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下第九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法律是保障人们生活的重要手段。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明白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对法律有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法律的理解较为表面,缺乏深入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生活中的法律实例较为感兴趣,喜欢通过案例分析来理解法律。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法律是保障人们生活的重要手段。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3.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感受法律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4.讲解法:对法律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法律观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2.制作PPT,展示案例和教学内容。
3.准备情景模拟道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生活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
例如:某学生在校园内受到欺凌,他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2.呈现(10分钟)呈现更多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法律的作用。
如:购物时遇到假冒伪劣商品,消费者如何维权?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案例,让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9.2《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学校:授课班级:七年(1)班授课教师:【课程依据】本节内容选自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九课。
课程依据是:1. 课标依据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四、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中(二)分学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规定:初中阶段(7-9年级)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认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与公民意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七下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的第二课时:法律保障生活,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法律的作用。
本单元统领整个法律部分的学习,力图展现法律包含的公平、正义、自由、和谐等因素。
教材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强调法治思想、法治精神的渗透,着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带领学生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对生活的保障作用。
引导学生自觉崇尚法律,感受法律的威严与作用。
通过法律与道德规范的对比,阐释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结合与人们公共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法律规定和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例,引导学生明确法律的作用。
并完成课标的要求“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懂得了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律在调整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矛盾纠纷,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我们的一生。
已经对法律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体会,由于他们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思维水平和社会经验有限,他们对法律的认识比较片面,一提起法律他们更容易联想到,威严、强制性,很少能想到法律的保障作用,有的同学违法犯罪浑然不知,缺少法律意思。
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法律的特征法律、道德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__行为规范__,它们共同__约束__人们的行为,__调整__社会关系,__维护__社会秩序。
1.法律是由__国家制定或认可__的。
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和认可,是国家__创制法律__的__两种基本形式__。
道德等其他行为规范不是由国家制定的。
2.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法律的实施以__强大的国家力量__作后盾,而其他行为规范主要依靠__社会舆论__、信念、习俗、教育和__行政__等力量保证实施。
这是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__最主要特征__。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__一律平等__,任何人都没有__超越法律__的特权。
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__国家法律__,都必须承担__相应的法律责任__。
二、法律的作用法律__规范__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__保护__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__社会环境__。
1.规范作用:木受绳则直,人学法则慎。
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
法律让我们懂得在__社会生活__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法律也为我们__评判__、__预测自己__和__他人的行为__提供了准绳,__指引__、__教育__人向善。
2.保护作用:在生活中,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
法律通过__解决纠纷__和__制裁违法犯罪__,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__合法权益__。
随着我国__法治建设__的不断推进,法律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知识提升1.从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围三个方面,讨论法律与道德、校纪校规有什么不同?2.正确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诉人们行为的模式与标准,对人们的行为起指引、评判、教育、预测和强制的作用。
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
第2课时法律保障生活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法律的含义,明确法律的特征。
2.懂得法律是生活的保障,知道公民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
3.知道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
二、自主预习
1.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和,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基本形式。
2.法律的实施以强大的国家力量作后盾,而其他行为规范主要依靠、信念、习俗、
教育和等力量保证实施。
3.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
4.法律规范着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
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三、合作探究
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
开始时,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老师。
后来便放纵自己,曾因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
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加赌博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
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钱到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就作案多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1)从陈某失足的轨迹来看,他的行为受到过什么准则制约?这些准则有什么不同?
(2)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最终被判刑,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3)法律的规范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随堂演练
1.“法的制定”是国家机关依照其职权范围通过一定程序制定法律规范的活动。
我国创制法律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
①制定②颁布③实施④认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这表明法律( )
A.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B.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C.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
3.与道德相比,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其特殊性表现在( )
①靠社会舆论保证实施②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③由国务院制定或认可
④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法律是根高压线,谁碰上它谁触电;法律是个守护神,惩处违法护好人。
”这句话体现了我国法律( )
①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②制裁违法犯罪行为③保护公民的一切权利④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016年,国家全力审查地方政府高层贪腐问题。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织成员、副院长曹卫平涉嫌严重违纪,2月接受组织调查,一个月后被免去职务,成为新年落马的首虎。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B.法律只对贪腐问题具有强制性
C.只享受权利,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会受到加倍惩罚
D.国家制定法律完全是为了惩治犯罪分子
五、课后反思
【答案】
自主预习
1.制定认可
2.社会舆论行政
3.特权
4.全体社会成员
合作探究
(1)从陈某的失足轨迹来看,他的行为受到过道德、纪律、法律的制约。
不同点: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道德等其他行为规范不是。
②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法律的实施以强大的国家力量作后盾,而其他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俗、教育和行政力量保证实施。
这是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
(2)法律、道德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因此遵守规矩十分重要,如果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3)①法律规定我们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
②法律让我们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③法律也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
随堂演练
1.D
2.B
3.B
4.A
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