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级旋转倒立摆系统
- 格式:doc
- 大小:924.50 KB
- 文档页数:13
一级倒立摆的系统分析一、倒立摆系统的模型建立如图1-1所示为一级倒立摆的物理模型图1-1 一级倒立摆物理模型对于上图的物理模型我们做以下假设:M:小车质量m:摆杆质量b:小车摩擦系数l:摆杆转动轴心到杆质心的长度I:摆杆惯量F:加在小车上的力x:小车位置ɸ:摆杆与垂直向上方向的夹角θ:摆杆与垂直向下方向的夹角(考虑到摆杆初始位置为竖直向下)图1-2是系统中小车和摆杆的受力分析图。
其中,N和P为小车与摆杆相互作用力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量。
注意:实际倒立摆系统中的检测和执行装置的正负方向已经完全确定,因而矢量方向定义如图所示,图示方向为矢量正方向。
图1-2 小车及摆杆受力分析分析小车水平方向受力,可以得到以下方程:M ẍ=F-bẋ-N (1-1)由摆杆水平方向的受力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方程:N =md 2dt 2(x +l sin θ) (1-2)即: N =mẍ+mlθcos θ−mlθ2sin θ (1-3)将这个等式代入式(1-1)中,可以得到系统的第一个运动方程: (M +m )ẍ+bẋ+mlθcos θ−mlθ2sin θ=F (1-4)为推出系统的第二个运动方程,我们对摆杆垂直方向上的合力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方程: P −mg =md 2dt 2(l cos θ) (1-5)P −mg =− mlθsin θ−mlθ2cos θ (1-6) 利用力矩平衡方程可以有:−Pl sinθ−Nl cosθ=Iθ (1-7)注意:此方程中的力矩方向,由于θ=π+ɸ,cosɸ=−cosθ,sinɸ=−sinθ,所以等式前面含有负号。
合并两个方程,约去P和N可以得到第二个运动方程:(I+ml2)θ+mgl sinθ=−mlẍcosθ (1-8)设θ=π+ɸ,假设ɸ与1(单位是弧度)相比很小,即ɸ<<1,则可以进行近似处理:cosθ=−1,sinθ=−ɸ,(dθdt )2=0。
用u来代表被控对象的输入力F,线性化后的两个运动方程如下:{(I+ml2)ɸ−mglɸ=mlẍ(M+m)ẍ+bẋ−mlɸ=u(1-9)假设初始条件为0,则对式(1-9)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可以得到:{(I+ml2)Φ(s)s2−mglΦ(s)=mlX(s)s2(M+m)X(s)s2+bX(s)s−mlΦ(s)s2=U(s) (1-10) 由于输出为角度ɸ,求解方程组的第一个方程,可以得到:X(s)=[(I+ml2)ml −gs2]Φ(s) (1-11)或改写为:Φ(s)X(s)=mls2(I+ml2)s2−mgl(1-12)如果令v=ẍ,则有:Φ(s)V(s)=ml(I+ml2)s2−mgl(1-13)如果将上式代入方程组的第二个方程,可以得到:(M+m)[(I+ml2)ml −gs]Φ(s)s2+b[(I+ml2)ml+gs2]Φ(s)s−mlΦ(s)s2=U(s) (1-14) 整理后可得传递函数:Φ(s) U(s)=mlqs2s4+b(I+ml2)qs3−(M+m)mglqs2−bmglqs(1-15)其中q=[(M+m)(I+ml2)−(ml)2]假设系统状态空间方程为:X=AX+Buy=CX+Du (1-16) 方程组对ẍ,ɸ解代数方程,可以得到解如下:{ẋ=ẋẍ=−(I+ml2)bI(M+m)+Mml2ẋ+m2gl2I(M+m)+Mml2ɸ+(I+ml2)I(M+m)+Mml2uɸ=ɸɸ=−mlbI(M+m)+Mml2ẋ+mgl(M+m)I(M+m)+Mml2ɸ+mlI(M+m)+Mml2u(1-17)整理后可以得到系统状态空间方程:[ẋẍɸɸ]=[01000−(I+ml2)bI(M+m)+Mml2m2gl2I(M+m)+Mml200010−mlbI(M+m)+Mml2mgl(M+m)I(M+m)+Mml20][xẋɸɸ]+[(I+ml2)I(M+m)+Mml2mlI(M+m)+Mml2]uy=[xɸ]=[10000010][xẋɸɸ]+[0]u(1-18)由(1-9)的第一个方程为:(I+ml2)ɸ−mgl ɸ=mlẍ对于质量均匀分布的摆杆可以有:I=13ml2于是可以得到:(13ml2+ml2)ɸ−mgl ɸ=mlẍ化简可以得到:ɸ=3g4l ɸ+34lẍ(1-19)设X={x, ẋ, ɸ , ɸ},u=ẍ则有:[ẋẍɸɸ]=[010000000001003g4l0][xẋɸɸ]+[134l]uy=[xɸ]=[10000010][xẋɸɸ]+[0]u(1-20)以上公式推理是根据牛顿力学的微分方程验证的。
单级倒立摆稳定控制摘要单级倒立摆是一种受控系统,在工业控制和机器人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篇文档将介绍单级倒立摆的结构、原理和控制方法,特别是借助PID控制系统来实现单级倒立摆的稳定控制。
单级倒立摆是一种类人形机器人,它通常由一个水平旋转的轮子和一个通过电机传动的滑移杆组成,最后再由摆杆上的陀螺控制实现倒立。
这种结构使得单级倒立摆成为了机器人应用领域中的一个挑战问题。
为了实现单级倒立摆的稳定控制,需要在控制系统中引入一个合适的控制机制。
PID控制算法是一种最为通用的控制算法之一,常被用于像单级倒立摆这样的机器人平衡控制。
PID控制PID控制是一种基于反馈的控制系统,在工业和机器人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PID控制通过比较实际的输出值与期望的输入值之间的差异,来作出对输出值的控制。
PID控制可以对输出值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精度进行控制,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工业和机器人控制系统。
PID控制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比例(P)、积分(I)和微分(D)控制。
比例控制反馈调整输出值,使得实际输出值逼近期望输入值。
积分控制记录过去所有误差,并将这些误差相乘来调整输出值。
微分控制通过记录过去的误差变化率,来防止输出值的快速变化。
在单级倒立摆稳定控制中,采用PID控制可以较好地解决因摩擦力、惯性、重心偏移等因素导致的系统不稳定问题,进而实现系统的平衡控制。
单级倒立摆的稳定控制实现单级倒立摆的稳定控制需要进行以下步骤:步骤1:系统建模将单级倒立摆系统建模,根据运动学和动力学原理,得到系统的运动方程。
步骤2:PID参数调节通过对PID控制算法中比例、积分、微分三个部分的参数进行调整,得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步骤3:PID控制实现将PID控制器与单级倒立摆系统进行连接,实现单级倒立摆的稳定控制。
本文档介绍了单级倒立摆的结构、原理和控制方法,分析了PID控制算法在单级倒立摆稳定控制中的应用。
通过对步骤进行深入的解析,得到了单级倒立摆的稳定控制方法。
单级倒立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小组成员:武锦张东瀛杨姣李邦志胡友辉一.倒立摆系统简介倒立摆系统是一个典型的高阶次、多变量、不稳定和强耦合的非线性系统。
由于它的行为与火箭飞行以及两足机器人行走有很大的相似性,因而对其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由于倒立摆系统本身所具有的上述特点,使它成为人们深入学习、研究和证实各种控制理论有效性的实验系统。
单级倒立摆系统(Simple Inverted Pendulum System)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物理模型,其结构和飞机着陆、火箭飞行及机器人的关节运动等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对倒立摆系统平衡的控制方法在航空及机器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倒立摆控制理论产生的方法和技术将在半导体及精密仪器加工、机器入技术、导弹拦截控制系统、航空器对接控制技术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倒立摆仿真或实物控制实验是控制领域中用来检验某种控制理论或方法的典型方案。
最初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50年代,单级倒立摆可以看作是一个火箭模型,相比之下二阶倒立摆就复杂得多。
1972年,Sturgen等采用线性模拟电路实现了对二级倒立摆的控制。
目前,一级倒立摆控制的仿真或实物系统已广泛用于教学。
二.系统建模1.单级倒立摆系统的物理模型图1:单级倒立摆系统的物理模型单级倒立摆系统是如下的物理模型:在惯性参考系下的光滑水平平面上,放置一个可以在平行于纸面方向左右自由移动的小车(cart ),一根刚性的摆杆(pendulum leg )通过其末端的一个不计摩擦的固定连接点(flex Joint )与小车相连构成一个倒立摆。
倒立摆和小车共同构成了单级倒立摆系统。
倒立摆可以在平行于纸面180°的范围内自由摆动。
倒立摆控制系统的目的是使倒立摆在外力的摄动下摆杆仍然保持竖直向上状态。
在小车静止的状态下,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倒立摆的稳定性在摆杆受到微小的摄动时就会发生不可逆转的破坏而使倒立摆无法复位,这时必须使小车在平行于纸面的方向通过位移产生相应的加速度。
一阶倒立摆控制系统设计首先,设计一阶倒立摆控制系统需要明确系统的参数和模型。
一阶倒立摆通常由一个平衡杆和一个摆组成。
平衡杆的长度、摆的质量和位置等都是系统的参数。
根据平衡杆的转动原理和摆的运动方程,可以得到一阶倒立摆的数学模型。
接下来,根据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稳定性分析是判断一阶倒立摆控制系统是否能够保持平衡的重要步骤。
常用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有判据法和根轨迹法。
判据法通过计算特征方程的根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根轨迹法则通过特征方程的根随一些参数变化的路径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在进行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
常见的控制策略有比例控制、积分控制和微分控制等。
比例控制通过将系统的输出与期望值之间的差异放大一定倍数来控制系统;积分控制通过积分系统误差来进行控制;微分控制通过对系统误差的微分来进行控制。
在选择控制策略时,需要考虑系统的动态响应、稳态误差和鲁棒性等指标。
在选定控制策略后,进行控制器的设计和参数调节。
控制器是实现控制策略的核心部分。
控制器可以是传统的PID控制器,也可以是现代控制理论中的模糊控制器、神经网络控制器等。
控制器的参数需要通过试探法、经验法或者系统辨识等方法进行调节,以使系统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和性能评估。
在实验中,需要将控制器与倒立摆系统进行连接,并输入一定的控制信号。
通过测量系统的输出响应和误差,可以评估控制系统的性能,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综上所述,一阶倒立摆控制系统设计的步骤包括系统参数和模型确定、稳定性分析、控制策略选择、控制器设计和参数调节、实验验证和性能评估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动态响应和鲁棒性等因素,以实现一个稳定可靠、性能优良的一阶倒立摆控制系统。
倒立(dàolì)摆简介倒立(dàolì)摆系统是理想的自动控制(zìdònɡkònɡzhì)教学实验设备,使用它能全方位的满足自动控制教学的要求。
许多抽象的控制概念如系统稳定性、可控性、系统收敛速度和系统抗干扰能力等,都可以通过倒立摆直观的表现出来。
倒立摆系统具有模块性好和品种多样化的优点,其基本模块既可是一维直线运动平台或旋转(xuánzhuǎn)运动平台,也可以是两维运动平台。
通过增加角度传感器和一节倒立摆杆,可构成直线单节倒立摆、旋转单节倒立摆或两维单节倒立摆;通过增加两节倒立摆杆和相应的传感器,则可构成两节直线倒立摆和两节旋转倒立摆。
倒立摆的控制技巧和杂技运动员倒立平衡表演技巧有异曲同工之处,极富趣味性,学习自动控制课程的学生通过使用它来验证所学的控制理论和算法(suàn fǎ),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
由于倒立摆系统机械结构简单、易于设计和制造,成本廉价,因此在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它已成为常见的控制教学设备。
同时由于倒立摆系统的高阶次、不稳定、多变量、非线性和强耦合特性,许多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人员一直将它视为研究对象,并不断从中发掘出新的控制理论和控制方法。
因此,倒立摆系统也是进行控制理论研究的理想平台。
直线运动型倒立摆外形美观、紧凑、可靠性好。
除了为每个子系列提供模块化的实现方案外,其控制系统的软件平台采用开放式结构,使学生建立不同的模型,验证不同的控制算法,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实验和研究。
由于采用了运动控制器和伺服电机进行实时运动控制,以及齿型带传动,固高公司的倒立摆系统还是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教学实验平台,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电机拖动、定位和速度跟踪控制实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部件特征和系统集成方法。
一. 系统(xìtǒng)组成及参数:倒立摆系统由水平移动的小车及由其支撑的单节倒立摆构成(gòuchéng)。
一级倒立摆系统分析一级倒立摆系统由一个垂直的支撑杆和一个质量为m、长度为l的摆杆组成。
摆杆的一端通过一个旋转关节连接在支撑杆的顶端,另一端可以自由地在重力作用下摆动。
我们将摆杆的摆动角度定义为θ,并假设摆杆的运动是平面运动,不考虑摆杆在垂直方向上的移动。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级倒立摆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角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到以下方程:1.支撑杆垂直方向受力平衡方程:-mgl sinθ = 0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
2. 摆杆绕旋转关节的转动惯量为I = ml^2/3,根据转动惯量的定义可以得到角加速度α与力矩τ之间的关系:τ=Iα其中τ = ml^2/3α。
3.摆杆绕旋转中心的转动方程:τ = Iα = ml^2/3α = -mgl sinθ可以得到α与θ之间的关系:α = -3g/(2l)sinθ。
以上方程可以描述一级倒立摆系统在垂直方向上的平衡和旋转运动。
其中,第一条方程表示摆杆在垂直方向上的受力平衡,第二条方程表示摆杆的转动惯量及其与角加速度之间的关系,第三条方程表示摆杆绕旋转中心的转动方程。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线性化分析来研究一级倒立摆系统的稳定性。
线性化是一种将非线性系统近似为线性系统的方法,通过计算系统在一些平衡点附近的一阶导数来实现。
我们首先要找到一级倒立摆系统的平衡点。
根据第一条方程,当θ=0时,系统达到平衡。
在这个平衡点,摆杆不再摆动,所有受力均平衡。
接下来,我们对系统进行线性化。
首先将θ分解为平衡点的偏差值Δθ和小量δθ,即:θ=θ_e+Δθ+δθ其中θ_e为平衡点的角度。
将上述表达式带入到第三条方程中,并只保留一阶项,可以得到线性化的转动方程:α = -3g/(2l)(sinθ_e + cosθ_e Δθ +cosθ_e δθ)。
我们可以进一步线性化该方程,即将sinθ_e和cosθ_e在一阶项展开,并忽略二阶项,得到:α=-3g/(2l)(θ_e+Δθ+δθ)。
单级倒立摆控制系统设计及MATLAB中的仿真第一步是建立单级倒立摆的数学模型。
单级倒立摆可以通过旋转关节将一根质量均匀的细杆与一个平台相连。
细杆的一端固定在平台上,另一端可以自由旋转。
细棒的旋转角度用θ表示,质心的位置用x表示。
根据牛顿力学和杆的动力学方程,可以得到如下数学模型:1.摆杆的运动方程:Iθ'' + mgl sin(θ) = u - F (1)其中,I是摆杆的转动惯量,m是摆杆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l是摆杆的长度,u是控制输入(摆杆上的转动力矩),F是摩擦力。
2.质心的运动方程:m(x'' - lθ'²cos(θ)) = F (2)接下来是设计控制器来控制单级倒立摆。
一个常用的控制方法是使用线性化控制理论,其中线性化是将系统在一些工作点附近线性近似。
在这种情况下,将摆杆保持在垂直方向,并使质心静止作为工作点。
线性化系统的转移函数为:H(s) = θ(s)/u(s) = (ml²s² + mg)/(s(ml² + I))为了稳定单级倒立摆,可以使用自动控制理论中的反馈控制方法,特别是状态反馈。
状态反馈根据系统的状态变量来计算控制器输入。
为了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首先需要判断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
根据控制系统理论,如果系统是可控和可观测的,则可以设计一个线性状态反馈控制器来稳定系统。
在MATLAB中,可以使用控制系统工具箱来设计单级倒立摆的控制系统。
首先,通过建立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由线性化系统得到)来定义系统。
然后,使用控制系统工具箱中的函数来计算系统的稳定极点,并确定所需的反馈增益以稳定系统。
最后,可以使用MATLAB的仿真工具来模拟单级倒立摆的响应,并进行性能分析。
在进行仿真时,可以将倒立摆的初始状态设置为平衡位置,并应用一个输入来观察系统的响应。
可以通过调整控制器增益和系统参数来改变系统响应的性能,例如收敛时间、超调量和稳态误差。
基于拉格朗日建模的单级倒立摆起摆与稳定控制拉格朗日建模是一种经典的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数学方法。
倒立摆是一个典型的动态系统,在控制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拉格朗日建模可以描述单级倒立摆的运动方程,进而实现其起摆和稳定控制。
单级倒立摆由一个固定在支撑平面上的杆和一个可以沿杆轴旋转的质量小车组成。
杆的角度记为θ,小车的位置记为x。
首先,通过拉格朗日方程可以得到倒立摆的动力学方程:L = T - U其中,L为系统的拉格朗日函数,T为系统的动能,U为系统的势能。
对于单级倒立摆,可以将系统的动能和势能表示为:T = 1/2*m*ẋ^2 + 1/2*I*θ̇^2U = m*g*l*cos(θ)其中,m为小车的质量,I为杆的转动惯量,g为重力加速度,l为杆的长度。
ẋ和θ̇分别表示小车和杆的速度。
将动能和势能代入拉格朗日方程,即可得到系统的动力学方程:d/dt(∂L/∂ẋ) - ∂L/∂x = Fd/dt(∂L/∂θ̇) - ∂L/∂θ = 0其中,F为施加在小车上的外力。
经过计算,可以得到如下的方程:m*ẍ - m*l*θ̈*cosθ + m*l*θ̇^2*sinθ = FI*θ̈+ m*l*ẍ*cosθ - m*g*l*sinθ = 0这就是单级倒立摆的动力学方程,描述了杆的运动以及小车的受力等关系。
接下来,可使用控制理论中的各种控制方法,例如线性控制、非线性控制等,来实现单级倒立摆的起摆和稳定控制。
通过施加合适的控制输入F,使得杆保持在垂直位置附近,并稳定在指定的位置。
总之,基于拉格朗日建模的单级倒立摆起摆与稳定控制,通过分析系统的动能和势能,得到系统的动力学方程,然后使用控制理论中的方法进行控制设计,从而实现摆杆的起摆与稳定控制。
基于MATLAB的单级倒立摆控制系统设计单级倒立摆是一种常见的控制系统,其结构简单,但具有较强的动态控制性能。
本文基于MATLAB对单级倒立摆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并详细介绍了设计过程和结果。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单级倒立摆的结构和动力学模型。
单级倒立摆由轴、电机和旋转杆组成,电机通过轴和旋转杆相连。
倒立摆的目标是使旋转杆竖直,即使旋转杆的角度保持为0°。
为了实现倒立摆的控制,我们借助PID(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控制器。
PID控制器是一种常用的线性控制系统,其中,比例系数(P)、积分系数(I)和微分系数(D)能够根据系统的需求进行调整。
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系统的控制目标。
倒立摆的目标是使旋转杆的角度保持为0°。
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一个控制器,使得当旋转杆角度发生偏差时,控制器能够迅速响应,并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
首先,我们需要获取倒立摆的角度信息。
我们可以通过连接传感器获取角度信息,并将其输入到MATLAB中进行处理。
然后,我们需要设计PID控制器来控制倒立摆。
在MATLAB中,可以使用pid函数来创建PID控制器对象,然后使用tune函数来调整PID控制器对象的参数。
调整PID控制器参数的过程通常可以通过试验和观察实现。
我们可以将倒立摆设置为初始状态,并控制器输出控制信号,然后观察倒立摆的响应。
根据实际观察,我们可以逐步调整PID控制器的参数,以达到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的要求。
在完成PID控制器的参数调整后,我们可以进行仿真实验。
在MATLAB中,可以使用sim函数来进行仿真实验。
通过仿真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倒立摆的控制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通过在MATLAB中进行控制器设计和仿真实验,我们可以对单级倒立摆进行控制系统设计。
该设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并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对设计进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之二基于状态空间法单级倒立摆的控制系统设计一、 单级倒立摆介绍倒立摆系统具有高阶次、不稳定、多变量、非线性和强耦合等特性,是控制理论的典型研究对象。
如机器人行走过程中的平衡控制、火箭发射中垂直度控制和卫星飞行中的姿态控制等均涉及到倒置问题对倒立摆系统的研究在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均有着深远意义。
单级倒立摆系统的原理图,如图1所示。
假设已知摆的长度为2l ,质量为m ,用铰链安装在质量为M 的小车上。
小车由一台直流电动机拖动,在水平方向对小车施加控制力u ,相对参考系差生的位移s 。
若不给小车实施控制力,则倒置摆会向左或向右倾倒,因此,它是个不稳定的系统。
控制的目的是通过控制力u 的变化,使小车在水平方向上运动,达到设定的位置,并将倒置摆保持在垂直位置上。
已知单级倒立摆的各项数据如下所示:,5.0,1.0,2m l kg m kg M ===g m g kgm I /8.9,025.02==图1 单级倒立摆模型二、 控制系统设计任务1、 查阅文献,建立单级倒立摆的状态空间数学模型。
取状态变量[]T ss x θθ =。
测试系统的开环特性。
2、用Matlab 分析系统能控性,能观性及稳定性。
3、 通过状态反馈配置改变闭环系统极点。
闭环极点自行决定。
采用极点配置后,闭环系统的响应指标满足如下要求为:● 摆杆角度和小车位移的稳定时间小于5秒● 位移的上升时间小于2秒● 角度的超调量小于20度● 位移的稳态误差小于2%。
4、 假设系统的状态[]T ss x θθ =均无法测量,为实现上述控制方案建立系统的全维观测器,观测器极点自行决定。
采用带有观察器极点配置后,闭环系统的响应指标满足如下要求为: ● 摆杆角度和小车位移的稳定时间小于5秒● 位移的上升时间小于2秒● 角度的超调量小于20度● 位移的稳态误差小于2%。
5、 假设系统的状态[]T ss x θθ =中,只用位移s 可以测量,其他状态变量均无法测量,为实现极点配置,建立系统的降维观测器,观测器极点自行决定。
单级倒立摆经典控制系统摘要:倒立摆控制系统虽然作为热门研究课题之一,但见于资料上的大多采用现代控制方法,本课题的目的就是要用经典的方法对单级倒立摆设计控制器进行探索。
本文以经典控制理论为基础,建立小车倒立摆系统的数学模型,使用PID控制法设计出确定参数(摆长和摆杆质量)下的控制器使系统稳定,并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
关键词:单级倒立摆;经典控制;数学模型;PID控制器;MATLAB 1绪论自动控制理论是研究自动控制共同规律的技术科学。
它的发展初期,是以反馈理论为基础的自动调节原理,并主要用于工业控制。
控制理论在几十年中,迅速经历了从经典理论到现代理论再到智能控制理论的阶段,并有众多的分支和研究发展方向。
1.1经典控制理论控制理论的发展,起于“经典控制理论”。
早期最有代表性的自动控制系统是18世纪的蒸汽机调速器。
20世纪前,主要集中在温度、压力、液位、转速等控制。
20世纪起,应用范围扩大到电压、电流的反馈控制,频率调节,锅炉控制,电机转速控制等。
二战期间,为设计和制造飞机及船用自动驾驶仪、火炮定位系统、雷达跟踪系统及其他基于反馈原理的军用装备,促进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
至二战结束时,经典控制理论形成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主要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的分析问题。
经典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线性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用常系数微分方程来描述。
它包含利用各种曲线图的频率响应法和利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微分方程的时域分析法。
这些方法现在仍是人们学习控制理论的入门之道。
1.2倒立摆1.2.1倒立摆的概念图1 一级倒立摆装置倒立摆是处于倒置不稳定状态,人为控制使其处于动态平衡的一种摆。
如杂技演员顶杆的物理机制可简化为一级倒立摆系统,是一个复杂、多变量、存在严重非线性、非自治不稳定系统。
常见的倒立摆系统一般由小车和摆杆两部分构成,其中摆杆可能是一级、两级甚至多级。
在复杂的倒立摆系统中,摆杆长度和质量均可变化。
一级倒立摆的系统分析一、倒立摆系统的模型建立如图1-1所示为一级倒立摆的物理模型图1-1 一级倒立摆物理模型对于上图的物理模型我们做以下假设:M:小车质量m:摆杆质量b:小车摩擦系数l:摆杆转动轴心到杆质心的长度I:摆杆惯量F:加在小车上的力x:小车位置ɸ:摆杆与垂直向上方向的夹角θ:摆杆与垂直向下方向的夹角(考虑到摆杆初始位置为竖直向下)图1-2是系统中小车和摆杆的受力分析图。
其中,N和P为小车与摆杆相互作用力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量。
注意:实际倒立摆系统中的检测和执行装置的正负方向已经完全确定,因而矢量方向定义如图所示,图示方向为矢量正方向。
图1-2 小车及摆杆受力分析分析小车水平方向受力,可以得到以下方程:M ẍ=F-bẋ-N (1-1)由摆杆水平方向的受力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方程:N =md 2dt 2(x +l sin θ) (1-2)即: N =mẍ+mlθcos θ−mlθ2sin θ (1-3)将这个等式代入式(1-1)中,可以得到系统的第一个运动方程: (M +m )ẍ+bẋ+mlθcos θ−mlθ2sin θ=F (1-4)为推出系统的第二个运动方程,我们对摆杆垂直方向上的合力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方程: P −mg =md 2dt 2(l cos θ) (1-5)P −mg =− mlθsin θ−mlθ2cos θ (1-6) 利用力矩平衡方程可以有:−Pl sinθ−Nl cosθ=Iθ (1-7)注意:此方程中的力矩方向,由于θ=π+ɸ,cosɸ=−cosθ,sinɸ=−sinθ,所以等式前面含有负号。
合并两个方程,约去P和N可以得到第二个运动方程:(I+ml2)θ+mgl sinθ=−mlẍcosθ (1-8)设θ=π+ɸ,假设ɸ与1(单位是弧度)相比很小,即ɸ<<1,则可以进行近似处理:cosθ=−1,sinθ=−ɸ,(dθdt )2=0。
用u来代表被控对象的输入力F,线性化后的两个运动方程如下:{(I+ml2)ɸ−mglɸ=mlẍ(M+m)ẍ+bẋ−mlɸ=u(1-9)假设初始条件为0,则对式(1-9)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可以得到:{(I+ml2)Φ(s)s2−mglΦ(s)=mlX(s)s2(M+m)X(s)s2+bX(s)s−mlΦ(s)s2=U(s) (1-10) 由于输出为角度ɸ,求解方程组的第一个方程,可以得到:X(s)=[(I+ml2)ml −gs2]Φ(s) (1-11)或改写为:Φ(s)X(s)=mls2(I+ml2)s2−mgl(1-12)如果令v=ẍ,则有:Φ(s)V(s)=ml(I+ml2)s2−mgl(1-13)如果将上式代入方程组的第二个方程,可以得到:(M+m)[(I+ml2)ml −gs]Φ(s)s2+b[(I+ml2)ml+gs2]Φ(s)s−mlΦ(s)s2=U(s) (1-14) 整理后可得传递函数:Φ(s) U(s)=mlqs2s4+b(I+ml2)qs3−(M+m)mglqs2−bmglqs(1-15)其中q=[(M+m)(I+ml2)−(ml)2]假设系统状态空间方程为:X=AX+Buy=CX+Du (1-16) 方程组对ẍ,ɸ解代数方程,可以得到解如下:{ẋ=ẋẍ=−(I+ml2)bI(M+m)+Mml2ẋ+m2gl2I(M+m)+Mml2ɸ+(I+ml2)I(M+m)+Mml2uɸ=ɸɸ=−mlbI(M+m)+Mml2ẋ+mgl(M+m)I(M+m)+Mml2ɸ+mlI(M+m)+Mml2u(1-17)整理后可以得到系统状态空间方程:[ẋẍɸɸ]=[01000−(I+ml2)bI(M+m)+Mml2m2gl2I(M+m)+Mml200010−mlbI(M+m)+Mml2mgl(M+m)I(M+m)+Mml20][xẋɸɸ]+[(I+ml2)I(M+m)+Mml2mlI(M+m)+Mml2]uy=[xɸ]=[10000010][xẋɸɸ]+[0]u(1-18)由(1-9)的第一个方程为:(I+ml2)ɸ−mgl ɸ=mlẍ对于质量均匀分布的摆杆可以有:I=13ml2于是可以得到:(13ml2+ml2)ɸ−mgl ɸ=mlẍ化简可以得到:ɸ=3g4l ɸ+34lẍ(1-19)设X={x, ẋ, ɸ , ɸ},u=ẍ则有:[ẋẍɸɸ]=[010000000001003g4l0][xẋɸɸ]+[134l]uy=[xɸ]=[10000010][xẋɸɸ]+[0]u(1-20)以上公式推理是根据牛顿力学的微分方程验证的。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综合设计单级旋转倒立摆系统1 引言单级旋转倒立摆系统一种广泛应用的物理模型,其物理模型如下:图示为单级旋转倒立摆系统原理图。
其中摆的长度1l =1m ,质量1m =0.1kg ,横杆的长度2l =1 m ,质量2m =0.1kg ,重力加速度20.98/g m s =。
以在水平方向对横杆施加的力矩M 为输入,横杆相对参考系产生的角位移1θ为输出。
控制的目的是当横杆在水平方向上旋转时,将倒立摆保持在垂直位置上。
图1 单级旋转倒立摆系统模型单级旋转倒立摆可以在平行于纸面3600的范围内自由摆动。
倒立摆控制系统的目的是使倒立摆在外力的推动下,摆杆仍然保持竖直向上状态。
在横杆静止的状态下,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倒立摆的稳定性在摆杆微小的扰动下,就会使倒立摆的平衡无法复位,这时必须使横杆在平行于纸面的方向通过位移产生相应的加速度。
作用力与物体位移对时间的二阶导数存在线性关系,故单级倒立摆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系统。
本文综合设计以以在水平方向对横杆施加的力矩M 为输入,横杆相对参考系产生的角位移1θ为输出,建立状态空间模型,在原有系统上中综合带状态观测器状态反馈系统,从而实现当横杆在旋转运动时,将倒立摆保持在垂直位置上。
2 模型建立本文将横杆和摆杆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定义以下物理量:本文将横杆和摆杆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定义以下物理量:M 为加在横杆上的力矩;1m 为摆杆质量;1l 为摆杆长度;1I 为摆杆的转动惯量;2m 为横杆的质量;2l 为横杆的长度;2I 为横杆的转动惯量;1θ为横杆在力矩作用下转动的角度;2θ为摆杆与垂直方向的夹角;N 和H 分别为摆杆与横杆之间相互作用力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量。
倒立摆模型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
图2 倒立摆模型受力分析摆杆水平方向受力平衡方程:2111222(0sin )2l d N m l dt θθ=++(1θ2l —横杆的转动弧长即位移)摆杆垂直方向受力平衡方程:2111122(cos )22l l d H m g m dt θ-=-摆杆转矩平衡方程:22111222sin cos 22d l lJ H N dt θθθ=-横杆转矩平衡方程:21222d M Nl J dt θ-=考虑到摆杆在设定点12,=0θθ附近做微小振动,对上式进行线性化,即N22sin θθ≈,2cos 1θ≈ ,20θ≈&,其中23ml J =,近似线性化得到,()212222222120.10.50.98010.50.5130130d N dt H d H N dt d M N dt θθθθθ⎧=+⎪⎪-=⎪⎪⎨=⋅-⋅⋅⎪⎪⎪-=⎪⎩整理上式可得倒立摆的状态方程:21221114.71524110032M M θθθθθ∙∙∙∙∙∙∙∙⎧-+-⎪⎪⎨⎪+-=⎪⎩ 本文参数代入计算可得:12224.64211.05312.3799.474MMθθθθ∙∙⎧=-+⎪⎨=-⎪⎩&& 取状态变量如下:11213242x x x x x θθθθ∙⎡⎤⎡⎤⎢⎥⎢⎥⎢⎥⎢⎥==⎢⎥⎢⎥⎢⎥⎢⎥⎢⎥⎣⎦⎣⎦&112233440010000 4.642011.053000100012.37909.474x x x x M x x xx ⎡⎤⎡⎤⎡⎤⎡⎤⎢⎥⎢⎥⎢⎥⎢⎥-⎢⎥⎢⎥⎢⎥⎢⎥=+⎢⎥⎢⎥⎢⎥⎢⎥⎢⎥⎢⎥⎢⎥⎢⎥-⎣⎦⎣⎦⎣⎦⎣⎦&&&&故[]1211341000x x y x x θ⎡⎤⎢⎥⎢⎥==⎢⎥⎢⎥⎣⎦3 稳定性和能控性分析3.1 稳定性分析判断一个系统是否稳定,只需判断该系统传递函数的极点是否都在左半平面。
基于stm32的单级旋转倒立摆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摘要本文对单级旋转倒立摆的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STM32F103为核心的控制器设计,在控制策略上采用经典控制理论PID 的控制算法,实现对单级旋转倒立摆旋转臂及摆杆的同时闭环控制,通过传感器采集摆杆的状态数据,实时调整直流电机的转向和转速,以调整摆臂的角度,使摆杆恢复到动态平衡状态。
在非平衡状态下,通过传感器的实时检测,能够通过功能键设计,使摆杆能稳定到一定的角度。
最终测试结果表明系统控制策略有效。
关键词:STM32F103;直流减速电机;增量式PID1引 言倒立摆控制系统是自动控制理论的重要研究平台,可对应于火箭垂直发射控制技术,因此对它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目前对倒立摆的研究主要分为系统力学分析及建模,控制算法及仿真,而对实现手段少有研究。
文章讨论了以STM32为核心的倒立摆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它实现了经典双回路PID 控制算法对旋转单级倒立摆的控制策略。
2 方案设计与论证2.1总体方案描述整个系统分为系统模块、编码器模块、电机驱动模块、电机模块、电源模块、键盘模块、显示模块。
各模块的系统框图如图1.1所示。
图 1.1 系统框图编码器模块键盘模块电机模块电机驱动模块显示模块控制模块2.2方案比较与选择2.2.1芯片控制模块方案一:采用传统的51系列单片机。
传统的51单片机为8位机,价格便宜,控制简单,但是运算速度慢,片内资源少,存储容量小,难以存储大体积的程序和实现快速精准的反应控制。
并且受时钟限制,计时精度不高,外围电路也增加了系统的不可靠性。
方案二: 采用stm32f103单片机stm32f103单片机,具有功能强大、效率高的指令系统,以及高性能模拟技术及丰富的外围模块。
方便高效的开发环境使操作更加简便,低功耗是其它类单片机难以比拟的,集成度较高,编程相对简单。
综上,选择了性能跟好的stm32f103单片机。
2.2.2电机选择方案一:普通直流伺服电机普通直流伺服电机有价格低使用简单等优点,但其扭矩较小,可控性差,此系统要求控制精度高速度快,直流电机则不能满足要求。
倒立摆系统结构
倒立摆概述
倒立摆系统主要由计算机、A/D、D/A、电机、电位器以及一些机械部件所构成。
计算机作为数字控制器实现对系统的实时控制,同时也为操作者提供人一机界面,完成对系统的监督功能,如实时画图、数据采集等:A/D、D/A接口板插在计算机内,完成数模、模数的转换;放大器用于电压和功率的放大;电机是系统的执行元件和速度反馈元件:电位器是测量元件,它分别检测了小车相对于轨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和摆与铅垂线的角度偏移和角速度。
单级倒立摆系统的整套机械部件分别安装在两块底板上,底板上固定着导轨支架、电机底座和滚动轴承等装置。
通过导轨支架安装好小车滑行的导轨,小车用电机和滚动轴承通过传动皮带实现运动,小车连着电位器。
如图所示的分别是倒立摆系统的原理图和结构图。
倒立摆系统原理图
倒立摆系统结构图
倒立摆是一个数字式的闭环控制系统,其工作原理如下:
小车在电机的拖动下沿固定的直线轨道进行运动,相应的产生了小车的直线位移、速度、倒立摆偏移角位移和角速度,这些变量都可以通过安装在不同部位的电位器测得。
测得的数掘通过A/D转换送到计算机,经过计算机内部对数据处理后产生控制指令,该控制指令经D/A变换、放大器放大后再输出给电动机,从而产生相应的控制作用,从而实现对小车位移和倒立摆角位移的控制。
控制对象是能在轨道上滑动的小车,小车上面竖立~个倒立摆。
当小车运动时,倒立摆就会与小车一起摆动。
用电位计测出摆角e和小车的位移X送到A/D转换成数字信号,通过控制器对信号进行控制,控制量经D/A转换成模拟量,经放大后给执行电机,电机经传动装置带动小车运动,使车和倒立摆到达预定位置并通过车的运动控制e角,以使摆角为零,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综合设计单级旋转倒立摆系统1 引言单级旋转倒立摆系统一种广泛应用的物理模型,其物理模型如下:图示为单级旋转倒立摆系统原理图。
其中摆的长度1l =1m ,质量1m =0.1kg ,横杆的长度2l =1 m ,质量2m =0.1kg ,重力加速度20.98/g m s =。
以在水平方向对横杆施加的力矩M 为输入,横杆相对参考系产生的角位移1θ为输出。
控制的目的是当横杆在水平方向上旋转时,将倒立摆保持在垂直位置上。
图1 单级旋转倒立摆系统模型单级旋转倒立摆可以在平行于纸面3600的范围内自由摆动。
倒立摆控制系统的目的是使倒立摆在外力的推动下,摆杆仍然保持竖直向上状态。
在横杆静止的状态下,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倒立摆的稳定性在摆杆微小的扰动下,就会使倒立摆的平衡无法复位,这时必须使横杆在平行于纸面的方向通过位移产生相应的加速度。
作用力与物体位移对时间的二阶导数存在线性关系,故单级倒立摆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系统。
本文综合设计以以在水平方向对横杆施加的力矩M 为输入,横杆相对参考系产生的角位移1θ为输出,建立状态空间模型,在原有系统上中综合带状态观测器状态反馈系统,从而实现当横杆在旋转运动时,将倒立摆保持在垂直位置上。
2 模型建立本文将横杆和摆杆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定义以下物理量:本文将横杆和摆杆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定义以下物理量:M 为加在横杆上的力矩;1m 为摆杆质量;1l 为摆杆长度;1I 为摆杆的转动惯量;2m 为横杆的质量;2l 为横杆的长度;2I 为横杆的转动惯量;1θ为横杆在力矩作用下转动的角度;2θ为摆杆与垂直方向的夹角;N 和H 分别为摆杆与横杆之间相互作用力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量。
倒立摆模型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
图2 倒立摆模型受力分析摆杆水平方向受力平衡方程:2111222(0sin )2l d N m l dt θθ=++(1θ2l —横杆的转动弧长即位移)摆杆垂直方向受力平衡方程:2111122(cos )22l l d H m g m dt θ-=-摆杆转矩平衡方程:22111222sin cos 22d l lJ H N dt θθθ=-横杆转矩平衡方程:21222d M Nl J dt θ-=N考虑到摆杆在设定点12,=0θθ附近做微小振动,对上式进行线性化,即22sin θθ≈,2cos 1θ≈ ,20θ≈,其中23ml J =,近似线性化得到,()212222222120.10.50.98010.50.5130130d N dt H d H N dt d M N dt θθθθθ⎧=+⎪⎪-=⎪⎪⎨=⋅-⋅⋅⎪⎪⎪-=⎪⎩整理上式可得倒立摆的状态方程:21221114.71524110032M M θθθθθ••••••••⎧-+-⎪⎪⎨⎪+-=⎪⎩ 本文参数代入计算可得:12224.64211.05312.3799.474MMθθθθ••⎧=-+⎪⎨=-⎪⎩ 取状态变量如下:11213242x x x x x θθθθ•⎡⎤⎡⎤⎢⎥⎢⎥⎢⎥⎢⎥==⎢⎥⎢⎥⎢⎥⎢⎥⎢⎥⎣⎦⎣⎦112233440010000 4.642011.05300010012.37909.474x x x x M x x x x ⎡⎤⎡⎤⎡⎤⎡⎤⎢⎥⎢⎥⎢⎥⎢⎥-⎢⎥⎢⎥⎢⎥⎢⎥=+⎢⎥⎢⎥⎢⎥⎢⎥⎢⎥⎢⎥⎢⎥⎢⎥-⎣⎦⎣⎦⎣⎦⎣⎦故[]1211341000x x y x x θ⎡⎤⎢⎥⎢⎥==⎢⎥⎢⎥⎣⎦3 稳定性和能控性分析3.1 稳定性分析判断一个系统是否稳定,只需判断该系统传递函数的极点是否都在左半平面。
编写Matlab 语句可得该系统的传递函数,即 A=[0,1,0,0;0,0,-4.642,0;0,0,0,1;0,0,12.379,0]; B=[0;11.053;0;-9.474]; C=[1,0,0,0]; D=0;Gss=ss(A,B,C,D);G1=zpk(Gss)G1 =11.053 (s+2.898) (s-2.898) -------------------------- s^2 (s-3.518) (s+3.518)Continuous-time zero/pole/gain model.从结果可以看出,传递函数存在一个在复平面右半侧的极点,故该系统是不稳定的。
3.2 能控性分析判断系统是否完全能控,只需判断该系统能控性矩阵是否为满秩,即[]21n C Q BAB A BA B -=若CrankQ n =,则该系统是完全能控的。
根据Matlab 语句中Qc=ctrb(A,B),即A=[0,1,0,0;0,0,-4.642,0;0,0,0,1;0,0,12.379,0]; B=[0;11.053;0;-9.474]; C=[1,0,0,0]; Qc=ctrb(A,B); n1=rank(Qc)n1 = 4从结果可以看出该系统是完全能控的,可以实现任意极点的配置。
3.3 能观测性分析与判断能控性类似,只需判断该系统能观测性矩阵是否为满秩,即01n C CA Q CA -⎡⎤⎢⎥⎢⎥=⎢⎥⎢⎥⎣⎦若0rankQ n =,该系统是完全能观测的。
借用Matlab 语句中Qo=obsv(A,C),即A=[0,1,0,0;0,0,-4.642,0;0,0,0,1;0,0,12.379,0]; B=[0;11.053;0;-9.474]; C=[1,0,0,0]; Qo=obsv(A,C); n2=rank(Qo)n2 = 4从结果可以看出该系统是完全能观测的,故可以配置状态观测器4 状态反馈分析4.1 原系统Simulink 仿真及分析根据现代控制原理,绘制原系统的状态模拟图,如图3所示。
图3 原系统状态模拟图运用MATLAB 中的Simulink 来对原系统进行仿真,首先可以得出原系统的4x 3x xSimulink仿真模型如下图4所示图4 原系统Simulink仿真图通过Simulink仿真可以得到原系统的零状态响应,其中初始值2=0.174,M=0,响应曲线如下图所示图5 原系统2θ和M 零状态响应曲线从仿真波形可以看出,在初始扰动情况下,摆杆不会稳定到垂直位置,横杆会一直运动,故原系统不稳定,这与上文所述传递函数有左半平面极点符合。
4.2 状态反馈分析由于原系统是不稳定的,要使系统稳定,需要加入状态反馈,使系统的极点全部位于左半平面,状态反馈的结构图如图6所示。
B⎰CBK()r t ()u t ()y t ()x t ()x t图6 状态反馈系统的结构图控制系统的各种特性及其品质指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闭环系统的零点和极点的位置决定。
极点配置问题就是通过对状态反馈矩阵的选择,使其闭环系统的极点配置在所希望的位置上,从而达到期望的性能指标的要求。
极点配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是一个工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问题。
我们这里采用一种工程实践中经常用到的简便方法-主导极点法,其基本思路是先根据期望的性能指标和经验公式确定一对主导闭环极点,然后将另外的非主导极点放在复平面上远离主导极点的位置设倒立摆控制系统期望的性能指标为:阻尼系数 ξ=0.6,调节时间 ts=2s 。
亦即控制系统在任意给定的初始条件下,能够以适当的阻尼 ξ=0.6 (大约 10%的超调),在 2s 钟内将摆杆恢复到垂直平衡位置。
根据控制理论的经验公式得到无阻尼自然频率为:ωn =4/ ( ts • ξ) =4/1.2=3.33 P=wn •ξ由上述条件的很容易构建一个二阶系统,其两个极点为: p1 = -2.0000 +2 j p2 = -2.0000 -2 j它们就是需要的主导极点,控制系统的性能主要由这两个主导极点决定。
另外两个非主导极点 (为简化取两个实数极点)经过反复试验整定,分别取距离两个主导极点4 倍和 5 倍的远处,即:p3 = -8.0000 p4=-10.0000本文设计的状态反馈要求系统期望的特征值为:-10;-8;-2+j;-2-j 。
手算求解状态反馈阵K 有待定系数法和直接法,由于矩阵A 阶数较高,本文使用Matlab 中K=place(A,B,P1),求解K 。
A=[0,1,0,0;0,0,-4.642,0;0,0,0,1;0,0,12.379,0]; B=[0;11.053;0;-9.474]; P1=[-10;-8;-2+2j;-2-2j]; K=place(A,B,P1)K =-6.8931 -4.9957 -26.2369 -8.1525状态反馈[][]1234 6.8931 4.997526.23698.1525K k k k k ==----运用MATLAB 中的Simulink 来对原系统进行仿真,得到状态反馈模型仿真图如下图7所示。
图7 状态反馈Simulink仿真图同理可得,初始值2=0.174θ,M=0的零状态响应,响应曲线如图8所示。
图8 状态反馈系统2θ和M零状态响应曲线从响应曲线可以看出,在2=0.174θ,=0M的初始扰动下,经过3s左右的时间,摆杆回到垂直的位置,这说明加入状态反馈后可以使原系统达到稳定状态。
5 带状态观测器状态反馈系统分析5.1状态观测器的设计由于在系统建模时状态变量并不是都是能直接测量,因此人为地构建一个系统来实现状态重构也即状态观测。
状态观测器的结构图如下,即图9状态观测器的结构图观测器的状态方程为:()()x A x G y y Bu A GC x Bu Gy∧∧∧∧=+-+=-++显然选择观测器的系数矩阵A GC-的特征值均具有负复数,就可以使状态估计逐渐逼近状态的真实值。
本文设计全维状态观测器的特征值为:-10,-8,-2+2j,-2-2j,同理根据语句G=place(A’,C’,P2)可得123422.0000172.3790-158.6252-597.5613GGGGG⎡⎤⎡⎤⎢⎥⎢⎥⎢⎥⎢⎥==⎢⎥⎢⎥⎢⎥⎢⎥⎣⎦⎣⎦5.2带状态观测器状态反馈分析带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由3个部分组成,即原系统,观测器和状态反馈。
图10 综合后Simulink仿真图初始值2=0.174,=0M的零状态响应曲线如下图11 综合后零状态响应曲线从上面响应曲线可以看出,加入观测器后系统在3s左右达到稳定,这是因为观测器后极点特征值的实部更加偏离原点,极点离远点越近,达到稳定的时间越短。
此外,综合后超调量略有增加。
综合后阶跃响应如图12所示。
图12 综合后阶跃响应曲线从响应曲线可以看出,加入阶跃M=1后,摆杆发生左右来回振荡,振荡幅度较大,最终摆杆处于垂直位置,横杆位于一个具体位置。
6 总结单倒立摆是一个非线性系统,通过近似线性变化,得到一个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
选择一组状态变量11=x θ,2=x θ•,32=x θ ,42=x θ,线性定常系统做稳定性,能控性和能观测性分析,得出原系统是不稳定,完全能控的,完全能观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