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讲课稿:主症诊断思路
- 格式:doc
- 大小:63.30 KB
- 文档页数:32
《中医诊断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医诊断学》是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沟通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各学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基础核心课程,以研究疾病中各种症状、病名、证名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具备正确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情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的能力。
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共72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中医学专业主干基础课程之一,为后续学习临床各科奠定基础。
4.课程作用:《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以《中医基础理论》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中医诊断学》课程根据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基层中医医生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基于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而设置。
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基层医疗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内容的选取以满足基层中医医生岗位工作需求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在理论为实践服务、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指导下,结合中医行业现状、我校现有条件以及高职中医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制定该课程标准。
赤峰松山中蒙医院中医诊断学教案授课对象:非中医类别医师授课学时: 20学时授课时间:授课教师: 张凤侠《中医诊断学》教案题目: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诊断”“诊法”“诊病”“辨证”及“病”“证”“症”的含义。
2.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3.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学习方法。
内容1.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史、学习方法。
重点与难点:1.病、证(证名、证候、证型)、症(症状、体征)的含义。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讲述:一、介绍诊断及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地位(P1)。
简要介绍。
注意:诊断的概念,包括“诊”与“断”两方面,并且须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介绍诊法、诊病、辨证、病案书写四部分。
(一)诊法1.诊法的概念、内容、目的。
2.明确症状、体征的含义。
注意:症状与体征不同,前者为病人异常感觉,后者为医生检查所得。
两者均属于“症”,属病情资料,是辨证、辨病的主要依据。
(二)诊病1.诊病的概念、目的。
2.明确病名的含义。
注意: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做的概念与抽象。
辨病的结果是得出病名诊断。
(三)辨证1.辨证的概念与目的。
2.明确证、证名、证候、证型的含义。
注意:“症”“病”“证”的区别。
辨证的目的是得出证名诊断。
(四)病案书写明确病案的概念及病案书写的意义。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理论依据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
提问:什么是中医整体观。
2.重点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包括司外揣内、见微知着、以常达变三方面,明确其各自的含义。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重点介绍内容。
基本原则包括三方面: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明确各自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五、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简要介绍。
中医诊断学是在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代医家不断总结、丰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其中,影响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重要着作、作者是:1、《黄帝内经》;2、西汉,淳于意的《诊籍》;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4、西晋,王叔和的《脉经》;5、隋,巢元方《诸病杂候论》;6、宋,陈元择的《三因极—病证方论》;7、元,敖氏《伤寒金镜论》;8、明,张介宾《景岳全书》;9、明,李时珍的《滨湖脉学》;10、清,叶天士《外感湿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中医诊断学》视频讲稿一、概述尊敬的各位观众,大家好。
我将带领大家走进中医诊断学的神秘世界。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基于中医学理论体系,对人体健康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的一门学科。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了解病人的病情,还要探究其背后的体质、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素。
中医诊断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我们的祖先就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式,即“四诊”来全面了解和判断病情。
这四种诊断方式不仅体现了中医的精湛技艺,更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和精髓。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医诊断学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创新。
视频讲稿的形式,就是现代科技与中医传统诊断方式的完美结合。
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示中医诊断的过程和方法,使更多的人了解并认同中医的魅力。
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诊断疾病时,我们需要从整体角度出发,全面分析病人的病情。
这也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1. 介绍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在我们探讨这一传统医学分支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核心部分,它涉及对病患病情的综合分析,以决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它的价值和实际应用场景。
让我们谈谈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性。
中医诊断学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的重要性在现代医学中也在不断提升。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预防疾病:中医诊断学强调预防胜于治疗。
通过对个体体质的深入了解和判断,可以预测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并提前采取干预措施,从而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根据不同的体质类型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能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风险。
全面诊断:中医诊断学强调全面的身体评估,包括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脉象、舌象等多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单一的病症表现。
这种全面的诊断方式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避免误诊和漏诊。
朱文峰《中医诊断学》视频讲稿朱文峰中医诊断学讲稿第01章绪论: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司委托,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中心举办,由湖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研究所承担的,《中医诊断学》示范教学师资培训班,现在开始了。
我应邀担任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能够和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我感到很荣幸。
我们这次讲课所用的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十五”国家级规范教材,也是新世纪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规范教材——《中医诊断学》。
这门课程教材是由我主编的,现在由我来担任主讲,自然可以保证我们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但是,我觉得这次给大家讲课,形式和内容上还是不太一样。
我从事《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
按照国家管理局的规定,应该是以本科院校的学生为对象,而我们本科院校的学生都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开《中医诊断学》,他们在中医里面的知识,中医诊断学的知识,都是有限的。
而我们大家基本上都是教员,对于中医诊断学,应该是比较熟悉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这个课程讲好,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就是我讲的同志们可能都知道了,而同志们希望我讲的又不(一定)能够面向本科的同学讲。
所以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在这种教学的氛围上,都会有一定的差距,都会产生一个错位,这个错位就会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们这个教学,要进行全程的录像、录音,制成VCD光盘,还要在网上开展网上教学,要受到全国的同行,乃至全国中医界的检验,又要使今后学习起来能够便于接收,所以要讲这门的课难度还是比较大。
为了讲这一个课,我这一个多月整天都在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作幻灯片。
用多媒体教学,它好的地方就是知识比较丰富,形式可能多样一点。
但是它(也有)不足的地方,我没有版述,教员嘛,就是一支粉笔,一张嘴,我不带粉笔,一个字都不写,讲课里面这种生动性也就受到影响,这恐怕是不足的地方。
我们这一次的教材也好,教学内容也好,幻灯片的内容也好,除了要继承我们历史上优秀的中医诊断学的遗产以外,实际上我们全国从事中医诊断学第1页共879页朱文峰中医诊断学讲稿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第2页共879页朱文峰中医诊断学讲稿字合起来,就是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
第三节主症诊断思路第三节主症诊断思路任何病、证都必然会反映出一定的“症”,诊病、辨证就是要通过“症”而认识疾病内在的病理本质。
主症是病人的主要痛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临床诊断时,要善于抓住和确定主症,作为诊断的主要线索。
一、主症的诊断意义主症是指患者表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头晕、腹胀、厌食、咯血、腹内包块、失眠、血压异常、黄疸、带下、乳房肿块等。
对于每一种症状,不一定都能立即认识其内在的病理本质,尤其是内脏的病变,难以直窥其病所、辨别其性质,于是只能以外现的主要症状或体征代表疾病的主要矛盾,从而形成了以主症作为病名的现象。
如发热、自汗、盗汗、头痛、嗜睡、神昏、目盲、耳聋、耳鸣、牙痛、齿衄、失音、咳嗽、气喘、胸痛、心悸、心痛、呕吐、呕血、胃脘痛、胁痛、黄疸、腹痛、泻泄、便血、腰痛、带下、尿血、水肿等,虽然这些实际上都只是“症”,但以往一般将其视作为“病”,这就充分说明了主症在诊断中的主导作用。
通过主症可以理出诊察和诊断的线索。
在围绕主症进行比较和作出相关分析的思维中,通过对主症的辨折,常可确定病变的位置及性质。
如“咳嗽”,首先应通过咳嗽的程度等而区分其是否为主症,同时应详细询问咳嗽产生的原因(或诱因)、咳嗽的时间、特征;其次应了解咳嗽的伴随症状,如有无吐痰以及痰的质、量、色、气,有无气喘、胸闷、胸痛、喉痒等症;再次是询问全身的表现,如有无恶寒、发热、汗出,饮食、二便等情况,以及有关病史等;然后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如望舌、切脉、测量体温、听诊胸部有无异常声音、X线检查胸部有无异常改变等。
这样,可以作到诊察有序,不致遗漏,线索清楚,从而有利于思维判断。
二、确定主症的方法1.正确确定主症通常主症是患者表现的一个或数个最主要的症状和体征,在一定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不难确定。
然而由于病人的陈述往往零乱、主次不分,因而主症的确定是诊断过程的难点之一。
医生要善于从其所诉的病理表现中,发现要害,及时把握方向。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主症诊断思路主症的诊断思路。
主症诊断思路,我们在讲主诉的时候已经讲得比较详细了。
主症的诊断意义,临床上,很多病是以主要症状来命名的。
内科里面,原来《中医内科学》四十九个病,我印象里面有三十多个属于症状,都不是真正的病。
那不管它,我们现在看那是一个症状,古人都把它作为病,内科教材都把它作为病,发热、盗汗、耳鸣、胸闷、心悸、黄疸、咳嗽、胃脘痛等等,都是症状。
但是也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虽然它是个症状,但是确实是临床上的主要矛盾、是诊断疾病的主要根据,说明这样一个问题。
症状能不能够作为病名?我们说症状不是不能作为病名的,可以作为病名。
麻疹,那不是根据症状来的吗?我们就是讲疔疮那个疔,它也是根据那个症状表现像个疔,好多都是症状来的。
但是不是任何症状都可以作为病名的,不是任何症状都能作为病名,要作为病名,我提出这么几个条件,主要症状作为病名的时候,随便哪个症状,现在皮肤痒得很厉害,那就是皮肤痒病,不行吧!脱头发脱得很多,就是脱发病,不能说主要症状、任何症状都可以作为病。
作为病的时候,我说有三个条件。
一个,所包含的病种比较少。
这一种表现它基本上就只出现于这个情况,不会出现于其他的情况。
比如说呃逆,呃逆这个情况我们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病名,呃逆它就那么一种表现,除了这个,我们把它作为病的时候,其他任何症状都不能和它相比。
痛经,妇女的痛经,就是来月经的时候肚子痛得很厉害,就是指这么一种特殊的表现。
脱肛,肛门脱出来、掉出来,就是要脱出的表现。
所以它可以作为病名,而那个所谓大症是不能作病名的。
大症是什么意思?咳嗽,一个咳嗽有多少病?几十种病都可以出现咳嗽。
便血可不可以出现?便血我们说好多病,消化系统从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胃的急性胃炎、出血性胃炎,这些病可以出现吧,肠子的、肛门的病可以出现吧,肠息肉,肛门部的痔疮、癌、肛裂,全身的疾病,发热性的疾病,出现斑疹隐隐,出现斑疹显露的时候往往也可以有大便出血,那么多病都可以出血,因此,便血就不能作为一个病名,它包含的病种太多了,它不是很局限的那一种病。
所以一个条件,就是它只能够包含的病种少,特征性很明显,不是这个症状可以几十种病。
你说胃脘痛,作为一个病名,胃脘痛,多少病可以出现胃脘痛?所以胃脘痛像这样的不能作为病名,这是一个条件。
第二个,主症特别突出,其他的症状不明显。
这个症状特别突出,它既是个特征性,也是个主症。
夜啼,有的小儿,到晚上就哭,他那个时间,生物钟可能没有调整过来,白天就呼呼大睡,晚上就哭,有时候哭一通宵,他这个症状特别突出、特别明显,特别有特征性,因此,它可以作为病名。
遗尿,就是这个症状突出,不是一般的病情严重、神志不清楚的那种小便失禁,他就是晚上睡着了以后(遗尿)。
所以像这种特殊的,其他的任何症状,一个病人可能往往有十个八个症状、二十个症状,其他症状不能够和它相比,特别突出,它所包含的病种又少。
第三个,它的定义一定要明确。
定义明确什么呢?所指的这种病,就是什么情况下所特定的这种表现,就叫这种病。
比如说厌食,就讲这种病人要给它定好,他是怎么样的不能吃,甚至是看到食物就厌食,不是一般的不想、不欲食,不是一般的食欲不振。
崩漏病,是特指的那一种情况,什么情况?就是非月经期、正常的月经出血,要排除其他的问题,不是因为什么宫外孕的破裂,伴有腹痛什么那些情况的,不是因为腹部受伤,也不是因为全身的发热性的疾病出现了崩漏,发热斑疹、血友病,那些病都可以出现,也可以出现崩漏,不是指那种。
就特指的这一种,比如说西医讲的那种功能性的子宫出血,就是指的这一种情况。
它的定义要给它定好,它的诊断指标也非常明确,是指的这一种病。
肥胖,不是讲一般的这种肥胖,我说(的)肥胖是体重超过了多少,有这种表现的就叫肥胖。
所以主症,不能说主症不能作为病名,是可以作为病名的,有相当一部分的病是可以用主症来作为病名诊断的,但是作为病名诊断要具备一些条件。
特别是那个“大症状”,一个症状里面可以几十种病,都可以出现的那种症状,不能够作为病名。
黄疸,古人说黄疸很简单,实际上现在看呢,黄疸恐怕这病也有七种、八种、十种,新生儿的黄疸,输血引起来的黄疸,肝脏的疾病引起来的黄疸,胰腺的病引起来的黄疸,还有一种蚕豆黄引起来的黄疸等等,它包括很多种病,所以不能够简单的用一个黄疸来代替所有不同的病种。
这是作为主症的条件我们强调一下,诊断主症的依据,这些都不讲了,对辨证的诊断依据不讲了。
确定主症的方法。
这个也不讲了。
原来讲过了,抓住主症问深全,这些内容就不讲了。
围绕主症进行询问检查,我们曾经讲过几句话的,讲过要注意伴随症状,抓准主症问深全,主症相关紧相连,其他症状十问参,再作体查与检验。
这个我们开始讲主诉的时候已经把这句话,以及怎么样问诊的方法已经讲过了的,这些内容我们不讲了。
辨证诊断思维第四节的内容,辨证诊断思维。
昨天我们已经讲过了,辨证诊断思维已经讲过了。
辨证的诊断思路,就是怎么样的抓病位、抓病性,从证素来组合成证名。
那个辨证体系已经讲过了。
疾病诊断思路疾病诊断思路。
疾病诊断不是我们《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是临床各科应该要解决的,是一个感冒还是一个肺热病,是肺痨还是肺痈,是疔疮还是痈疽,这都是临床各科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作为诊断学,要讲一些共性的、对各科都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它是各科、临床各科诊断的基础。
那么临床各科诊断疾病的时候,在诊病的问题上,应该掌握一些什么共同的、基础性的东西?第一个要强调疾病诊断的意义。
病名,疾病诊断最后也就是要诊出一个病名来,是一个麻疹还是一个疟疾,是一个消渴还是一个风眩,或者是一个肺痈、一个肝痈,一个三痹、尪痹等等,你要诊断出一个病名来。
病名是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概念,它代表了这个病的本质和特征。
一讲到麻疹,麻疹是一种什么问题引起来的?以出疹点为突出表现,有发热这类的表现,一般经过了发热、出疹、恢复这么一个阶段,可以获得终身免疫等等这么一个病,那么麻疹它就代表了这个病的本质。
所以病名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不能由辨证或者西医的病名所代替。
这个问题为什么强调一下呢?本来是不成问题的,就是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医就只辨证,强调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这个强调得对。
而相反的就认为,西医是辨病的、西医是诊病,这也是对的,这个观点也对,西医特别重视是诊病,病已经诊断出来了,它的所有问题基本都可以带得出来。
中医的证候诊出来了,它下面的治法、处方、用药,我们昨天讲过,都可以带出来了。
西医重视病,中医重视证,有这个问题,再一发展,那就是中医就辨证、不诊病,西医就是诊病、不辨证,所以中西医结合就是西医的病,加上中医的证这个结合。
因此,中医的病不要了,中医不诊病,认为中医的诊病没有意义,中医的诊病是一种形式上的、没有起到真正诊断作用的病。
所以现在的杂志上非常忧郁的,确实我们现在杂志上那些报导,恐怕不是90%,95%的病名称都是西医的病,没有几个用中医的病名。
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呢?中医不诊病!中医没有疾病诊断!中医只会辨证,不会诊病!中医没有病这个概念!这完蛋了。
几千年来到我们这个时候中医是不会诊病的,病人来都是说我是诊病,干什么去?我去诊病去。
中医不会诊病,这个局面不是很危险吗?很危险!病都要用西医诊,并且道理还足得很,为什么足?中医的病,你看中医的病都是些症状,病人说我咳嗽,你诊断是咳嗽;病人说我肚子痛,你诊断是胃脘痛;病人说我腰痛,你诊断是腰痛;病人说头晕,你诊断说是眩晕,这算什么诊病?所以你中医诊病是假的、开玩笑,病人说什么,你诊断是什么,要你这医生干什么?你看我们西医诊断多好,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性心肌炎,诊断得多具体、多好。
那个病人说什么,你就是什么!所以中医诊病是可以不要的,可以用西医的病名来代替中医的诊病。
实际上,这个问题当时就争论很多,比如皮肤科的,是北京市中医院,就是宽街那个中医院,他们当时为主编,编的那个皮肤病全部是西医的东西,基本上没有什么中医的东西在里面,并且当时要作为国家标准,这个国家标准一发布出去,这就是根据!如果说余云岫要取缔中医、要消灭中医,没有实现的话,那我们现在到国家标准已经取缔了、已经可以消灭了。
为什么?中医没有病了、中医的病通通没有了,剩下一个辨证论治,有了这点东西,中医不诊病,当时因为我是课题负责人、作为第一负责人,这个时候我怎么办?你们好说,到时候罪魁祸首就是朱文锋,就是他搞的那个疾病诊断、临床诊疗术语,那个上面—国家标准已经没有病。
所以《伤科学》全部,《伤科学》现在全部是西医的病,当然伤科他们说,这个解剖位置不能再用过去的什么臑骨、什么枇杷骨,不能再用这名字了,股骨、肩胛骨,这是非常(好)的,所以全部是西医的,和中医医的病名完全是一套了,我们的诊疗术语,伤科病名一个不收,不收进来。
为什么?因为收进来以后,伤科病名到时候取消了,是我们取消的。
这个结论现在别人讲起来好像很轻松,到时候过了几十年、一百年,好多人一看,中医的病名什么时候没有了呢?就是那本《(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上面宣布没有中医的病名。
几千年的疾病诊断没有了行不行?中医是不是不诊病?内科可以这样说,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症状来的,这个是这样,因为内部的疾病我们中医当时还看不到黄疸,那到底黄疸怎么原因引起来的?没办法,只好根据黄疸这个主要症状。
水肿到底是心的问题、肝的问题?没有检查到到底是哪一个脏器出了问题,只能根据它的症状,辨证是肝、肾、肺什么的,找不到,只好笼统的称为水肿。
那么其他的科是不是都是这样?我们的皮肤科、疮疡科、外科多少种病?我看比西医的病名认识要详细得多,什么癣、疣、疥、湿疹、疮、痈、疔、疽、疖,每一个下面有几十种,几种疖,几十种痈,你说这不是中医的病?你能够确定得了,内科这部分以症状为病名的,其他的能够命名得了嘛,这是我们中医病名,可能是有不完整,定义不准确,概念比较乱,有些病是这样,我们把它改进过来就行了。
比如说现在我们讲咳嗽,围绕这一个咳嗽,我们现在把它分成很多个咳,那不就行了,为什么要取消?认为中医没有病,这不是一个一点点的—可有可无—(不)是一个小问题,这是涉及到中医的整过学术,今后向什么地方发展,承不承认中医的科学性的问题。
我们要讲中医的诊断,它是很重要的,不能把病这部分取消。
中医的病有不好的地方,或者说不完整的地方,我们可以改进。
西医的病就完整了、就绝对的好!西医的好多问题它现在认识到,实际上它没有办法命名,只好说什么什么综合征。
综合征是什么东西?我们现在甚至有什么电视综合征、空调综合征,有这种吧?各种各样的综合征,其实它也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认识,这个征现在还认识不到,它有这么个现象,就把它称为综合征。
有好多用西医的病名命名的,用那个人来命名的,库兴氏综合征,库兴氏综合征懂得英语的、懂得外语的可能还知道一点,我看那懂英语的不知道,完全是一个人的名字,它反映了疾病的什么特征?那个病名就那么科学得很!我们中医的你说是主症,没有反是映本质,毕竟主症也还是疾病的一个主要特征,这个病情它主要的,你不管哪一种咳嗽,咳嗽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它总还反映了一个特征,比那个什么人的名字来命名的,我看要反映得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