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话说温州》——实业名家
- 格式:ppt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22
我的家乡———温州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来自温州,身为一名导游在向游客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时,我更高兴能向大家介绍我的家乡——美丽的水乡——温州。
温州,文化灿烂的东瓯名镇,公元前192年是东瓯王驺摇的都地。
公元323年建郡,为永嘉郡,传说建郡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一周,故名鹿城。
公元675年始称温州。
历史上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是青瓷发源地之一,造纸、造船、丝绸、绣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国历史上均有一定地位。
南宋时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之称。
温州是南戏故乡,14世纪中叶温州著名剧作家高明的《琵琶记》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温州人杰地灵,代有名家,南宋时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永嘉四灵”为代表的江湖诗派,近现代的孙诒让、夏鼐、夏承焘、苏步青等,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科学史上都具有重大影响。
温州人凭借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第一个实行金融利率改革,第一个制定私营企业条例,第一个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个实行国有土地有偿转让等。
200余万温州人在全国、在世界各地建起了众多的温州城、温州街、温州村、温州店。
走南闯北的温州人,把温州经济与全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联系在一起,这成为我国一个独特的经济现象,它不仅促进了温州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温州人的贡献。
温州的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有雁荡三绝(灵峰、灵岩、大龙湫),南麂列岛,四大藏书楼之一的玉海楼,百丈漈刘基故里等等。
温州在自然资源上亦是,温州兼有山海之利,各种资源较为丰富。
土地资源除耕地外主要有海涂、三江(瓯江、飞云江、鳌江)淤滩和20余万公顷山地。
水资源总量为141.13亿立方米。
海洋资源主要有沿海及东海大陆架海底铁锰结核以及石油、天然气等;东部沿海诸县滩涂养殖面积达10余万公顷,养殖蛏、蚶、蛎、虾、蟹、蛤等。
南麂列岛有贝、藻类490余种。
沿海主要渔场有洞头、北麂、南麂、乐清湾等,鱼类有带鱼、黄鱼、鳗鱼、鲳鱼、马鲛、鳓鱼、鲈鱼等370余种。
小学五年级《地校课程——话说温州》第五单元教案单元主题: 实业名家缝纫工到发明家李毓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提起李毓蒙, 在瑞安乃至温州, 几;“我的弹棉机成功啦!”;1916年初夏, 在瑞安城郊的乡间小道上, 有位衣冠;眼见为实;也许人们难以想象, 一个小裁缝怎么与弹棉机的发明联;18岁那年, 李毓蒙出师回老家开了一间裁缝铺, 凭他;李毓蒙想制造一种机械, 使弹棉郎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双麒麟”誉满全国;弹棉机制试成功消息很快传遍浙南大。
许漱玉清光绪十八年(1892)到温州益大布店充学徒, 时年13岁。
二十三年, 在县城殿巷(今公园路)自开小布店, 4年后稍有积蓄, 在曹仙巷租房开许云章绸布店, 规模稍大, 开始雇用店员、学徒、司账等三四人。
货真价实, 顾客盈门, 积21年之久, 资财益富, 遂于1917年买下五马街平屋店面七间, 独出心裁, 拆建成温州第一座3层楼店面, 当即轰动全城。
吴百亨出生在温州市的一个城市贫民家, 家住温州市沙帽河街, 家境困难, 只读了3年书, 当过放牛娃、西药房学徒。
1921年与他人合股开办一家由他任经理的西药房百亨药房。
经过几年的锐意经营, 药房在温州同行业中享有声誉, 业务不断扩大, 吴百亨因此积累了一笔资金。
1925年前后, 温州同全国一样, 在“五四”运动和“五卅”惨案之后, 有些知识分子大声疾呼, 要使国家富强。
吴百亨从百亨药房制造本牌新药, 获利较厚的经验中, 也觉得办实业更有意义。
爱国心切的吴百亨坚定了自己要“振兴实业, 抵制洋货”的决心。
单元教学目标⒈初步了解实业名家的创业历程, 体会其创业的艰辛与成功。
2. 学习实业名家艰苦创业、善于创业、诚信经营、爱乡爱国的精神。
3.培养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教学重点: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企业必须具有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教学难点: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企业必须具有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时间: 3教时累计课时: 第6课时第一课许漱玉教学目标1.了解许漱玉的艰苦创业历程, 体会人们对其的多元评价。
五年级《话说温州》教课计划一、教材特点1、突出地方文化特点,拥有当地性。
以瓯越文化为基本内容,摄入温州人闯世界的生动案例,说明温州变迁,突出温州人的创业精神。
b5E2RGbCAP2、尊敬学生的独到性和差别性,做好一般性和特别性、多样性和典型性的有机联合。
3、着重综合性。
课程着重各学科领域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合,并按照少年少儿的认知规律,一表现课程的综合特质。
p1EanqFDPw4、拥有开放性。
在学习内容、活动组作业与练习、评论等反面,给教师、学生供给了更多、更好的时机和空间。
二、课程目标1、感情与价值观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课活动中,让学生领悟温州人“走出去,站得稳”的精神和“发奋图强,共生共荣”的品行。
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确立优秀的基础。
DXDiTa9E3d2、能力学会认识四周事物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虑。
学会联系社会生活实质解决问题,培育学生察看、信息采集、现场观察、检查、制作等能力。
RTCrpUDGiT3、认知初步认识温州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地区文化特质等方面的状况,认识温州人的创业历程。
三、内容目标(一)自然地理环境1、认识温州地理地貌的特点2、认识温州天气的特点(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1 、认识温州人的血缘、地缘和人缘的关系,以及人们对寿子女、财产和地位的态度,检查温州人的就业观点,职业特点,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为此后就业和发展确立基础。
5PCzVD7HxA2、认识温州抢先发展家庭工业、专业市场和个体私营经济。
认识温州从“质量立市——品牌兴业——信誉温州”的市场经济变化发展的进度。
jLBHrnAILg3、认识温州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温州城市的现状与远景,城市的聚集功能和文明辐射程度的提早,构思温州的将来,做文明的现代的温州人。
xHAQX74J0X(三)地区文化特质1、认识温州的风俗民情,意会温州文化发展的连续性、人简性和人文偏向性。
2、认识温州的文物遗迹,剖析从温州人的迁移看温州人的乡土观点,意会温州社会的变迁,温州人的行为方式的行为动因。
六年级下话说温州(共1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六年级话说温州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为解决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这就需要地方课程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灵活多样性和实用性。
乡土教材是开发地方课程的首选目标。
温州作为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前沿阵地,通过乡土教材《话说温州》的实践和探索,既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际能力和团队精神中,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1、从温州地域特点和温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以公民教育的需要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点,以现实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作为学习和探索的领域,从而获得一些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实践技能。
2、《话说温州》乡土教材设定为六大章节内容:⑴温州自然资源(二)⑵温州文物古迹(二)⑶温州文化名人⑷地方戏⑸品牌兴业⑹腾飞的温州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乡土环境,传承家乡文化,欣赏乡土风情,激发爱乡情怀,保护乡土资源,解决家乡问题,尊重多元文化,促进族群和谐。
2、情感目标和价值观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家乡的自然、人文环境,使学生真实地感受自己与乡土之间的密切关联,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帮助学生整理乡土生活素材,透过教学活动来正视乡土文化的价值,进而了解关爱乡土,培养对乡土的情感及责任,建立服务家乡的情怀。
3、能力目标:评价和尊重多元文化,服务家乡,解决家乡问题,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我校地处偏僻,学生接触面不广,视野不够开阔,导致学生知识不丰富。
再加上学生家长识字不多,而且家里没有电脑可供课前查寻资料。
学生有的只是对事物的好奇和热情。
因此,我们上《话说温州》比较难。
我所任教的六班级的学生,大多数是温州地区的,只有少数是外地民工子女。
有部分学生对温州的地理地貌,气候特点有点儿了解,但不够透彻。
小学五年级《地校课程——话说温州》第五单元教案单元主题:实业名家缝纫工到发明家李毓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提起李毓蒙,在瑞安乃至温州,几;“我的弹棉机成功啦!”;1916年初夏,在瑞安城郊的乡间小道上,有位衣冠;眼见为实;也许人们难以想象,一个小裁缝怎么与弹棉机的发明联;18岁那年,李毓蒙出师回老家开了一间裁缝铺,凭他;李毓蒙想制造一种机械,使弹棉郎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双麒麟”誉满全国;弹棉机制试成功消息很快传遍浙南大。
许漱玉清光绪十八年(1892)到温州益大布店充学徒,时年13岁。
二十三年,在县城殿巷(今公园路)自开小布店,4年后稍有积蓄,在曹仙巷租房开许云章绸布店,规模稍大,开始雇用店员、学徒、司账等三四人。
货真价实,顾客盈门,积21年之久,资财益富,遂于1917年买下五马街平屋店面七间,独出心裁,拆建成温州第一座3层楼店面,当即轰动全城。
吴百亨出生在温州市的一个城市贫民家,家住温州市沙帽河街,家境困难,只读了3年书,当过放牛娃、西药房学徒。
1921年与他人合股开办一家由他任经理的西药房百亨药房。
经过几年的锐意经营,药房在温州同行业中享有声誉,业务不断扩大,吴百亨因此积累了一笔资金。
1925年前后,温州同全国一样,在“五四”运动和“五卅”惨案之后,有些知识分子大声疾呼,要使国家富强。
吴百亨从百亨药房制造本牌新药,获利较厚的经验中,也觉得办实业更有意义。
爱国心切的吴百亨坚定了自己要“振兴实业,抵制洋货”的决心。
单元教学目标⒈初步了解实业名家的创业历程,体会其创业的艰辛与成功。
2.学习实业名家艰苦创业、善于创业、诚信经营、爱乡爱国的精神。
3、培养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教学重点: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企业必须具有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教学难点: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企业必须具有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时间:3教时累计课时:第6课时第一课许漱玉教学目标1.了解许漱玉的艰苦创业历程,体会人们对其的多元评价。
一、教学目标:l、学习用各种方法搜集资料,并进行简单地整理和应用。
2、通过调查、访问、参观等,认识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积极地为家乡献计出力。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认识到家乡在发展过程中的美中不足,坚信家乡的未来更美好。
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l、观察书上的一组关于家乡崭新面貌的优美图片,学生边看,老师边描述2、同学们,这么美的地方知道是哪里吗?对,它就是我们温州的名城的——龙港(板书)。
它是中国第一座农民城。
3、你觉得龙港哪里很美?(二)交流互动,激发共鸣1、这么美丽的地方,作为一名温州人,我们有理由感到自豪,因为可爱的家乡是我们成长的地方,他正发生着同新月异的变化。
那么,家乡的过去是什么样的呢?现在又如何?现在让我们共同看书来交流交流。
2、昔日龙港。
学生看书描述昔日龙港的样子。
读一读龙港民谚:方岩下,方岩上,只见人流过,不见人住下。
让学生说一说感受,这句民谚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3、今日龙港。
看了昔日龙港的景象,我们在一起来看看现在龙港的境况,学生一起欣赏图片:龙港大道,城市夜色,龙翔广场,江滨外滩,高楼大厦……看了那么多,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回忆龙港的过去,与龙港的现在形成今昔对比。
4、家乡的变化真是天翻地覆,那么,你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变化呢?5、小结:勤劳的龙港人在党的领导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新天地,才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富饶。
(三)提出问题,课外延伸龙港巨大的变化,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到了自豪与骄傲。
我们的家乡,现在所处的环境有发生变化吗?回家仔细调查一下,这些变化好还是坏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第2课时(一)问题引入,激发思考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龙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我们身边的环境,你有发现什么变化吗?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汇报。
2、巨大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烦恼汽车多了,空气差了,楼房多了,绿地少了……有位小朋友还写了这样一首小诗《高楼与花园》。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桥墩小学2015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话说温州》教案第一单元自然资源(二)1、海洋资源教学目标:1、通过搜集资料、交流汇报、欣赏图片等活动,了解温州丰富的海洋资源概况,激发热爱家乡海洋的思想情感。
2、在活动中,提高搜集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温州的海洋资源概况。
教学难点:搜集资料、发布信息。
教学过程:一、导入1、直接出示:21世纪是海洋世纪。
2、谈话: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教学“探访宝库”1、讨论:海洋有哪些资源。
2、归纳:渔业、养殖业、运输业、旅游业、动力能源、海底资源等。
3、教师补充哦温州海洋资源的特点。
三、教学“走进贝藻王国”1、欣赏图片导入。
2、说说你对南麂列岛的认识。
3、讨论:为什么南麂列岛会有“贝藻王国”的称号?为什么会成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为什么是我国唯一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洋类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四、新闻发布会1、生将搜集的有关温州海洋开发利用方面的喜讯或内容在班级里进行发布。
2、课外继续搜集身边这方面的资料。
作业布置:做一份“海洋环保手抄报”或“海洋环保剪贴报”。
2、旅游资源教学目标:1、通过搜集资料、推销介绍、欣赏图片、观看音像资料等活动,知道温州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2、提高搜集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温州的旅游资源。
教学难点:搜集资料、发布信息。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温州方言歌谣《温州是个好地方》。
2、说说方言歌谣中的温州景点。
二、教学“鸟瞰温州”1、看教材上的地图。
2、说说你从图上看懂了什么?3、在地图上补上自己知道的旅游景点。
4、教师补充介绍部分景点面积、特点等资料。
三、我当小导游1、设计有特色的旅游路线。
2、给自己的旅游路线取个好听的名字。
3、向组内同学介绍。
四、教学“数据大盘点”1、看教材中的数据,从中知道了什么信息?2、介绍自己搜集到的其他的有关旅游业发展的数据。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四年级第一学期《话说温州》教案一、家乡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变化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天气预报的主要含义。
2.会用温度计等进行简单的观测,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3.激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兴致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学生根据数据和地图分析和比较气温的变化。
教学过程:1.导入(1)谁知道今天早晨气象台预报的气温是多少?(2)请一位学生看看我们教室里的温度计,它有多少度?(3)我们教室里的气温是不是和气象台预报的一样?(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导入课题——气温的变化2.台预报的是什么环境下的气温。
(1)学生参观学校气象站。
(2)百叶箱(没有气象站的学校看课本第35页的百叶箱插图)(3)观察百叶箱,并进行讨论。
①百叶箱的构造怎样的?②百叶箱这样的构造有什么作用?③百叶箱里有哪些仪器?④百叶箱应放在什么地方?⑤百叶箱里的气温和外界气温有什么不同?(4)谁知道气象台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3.测测教室里的气温(1)想一想:温度计应该挂在教室的什么位置比较合适,怎么挂?(2)请学生设计一下,你认为怎样测教室气温的变化:①一天测气温几次②什么时候测(3)把自己的观测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4.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1)观察课本第36页上图,2002年不同季节的气温记录。
比较一下: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里,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距有什么不同(2)观察课本第36页下图:2002年12月8日的气温变化折线图①想一想:做折线图时,应注意些什么②教师示范:制作气温折线图从这幅图中,12月8日工资这天的天气变化有什么特点: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3)模仿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①学生模仿12月8日的气温变化折线图,做出自己记录的一天的气温折线图②教师提示:学生应一天、一天地作折线图(4)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制作的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第二课时梅雨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形成辩证分析问题的价值取向。
五年级话说温州教案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学年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基础教育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为指导,本着让中小学生了解温州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区域文化特质的目的,使小学生认识到温州人“走出去、站得稳”的精神和“自强不息、共生共荣”的品格,为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丰厚的本土精神资源。
二、教学目标3、认知:初步认识温州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区域文化特质等方面的情况,了解温州人在二十多年改革发展中,“闯世界,创市场”的创业历程。
三、内容目标(一)自然地理环境2、认识温州气候特点:多梅雨,多台风,气候温湿,时序分明,旱涝不断,懂得温州的天时涵养了温州人性格特征:勤劳、紧性、敬事、认真,具有承受困难的耐性和韧劲,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抗御自然灾害所激发的内在创造力,领悟由此形成的性格上的双重组合。
(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1、了解温州人的血缘、地缘和人缘等的关系,以及人们对寿命、儿女、财富几地位等的态度,调查温州人的就业观念,职业特点,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为学生今后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
2、了解温州率先发展家庭工业、专业市场和个体私营经济;率先进行国民经济市场化的实验;率先开展以股份合作制为重点的企业制度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温州模式。
了解温州人从“质量立市——品牌兴业——信用温州”的市场经济变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3、了解温州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基础设施的根本改善,温州城市的现状与前景,城市的集聚功能和文明辐射程度的提高,构想温州的未来,做文明的现代化的温州人。
(三)区域文化特质1、了解温州的风俗民情(饮食文化、礼仪文化、丧葬文化……),分析温州人的生死观、时间感、价值观和思维特点,领悟温州文化发展的连续性、人简性和人文性倾向性。
2、了解温州的文物古迹,特别是古村落群的聚落形态和侨民的聚落形态,分析从温州人的迁徙看温州人的乡土观念,领悟温州身会的变迁,温州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动因。
第1篇一.教材简要分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基础教育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温州市在小学开设了《话说温州》这门地方课程,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信息搜集,现场考察,参观访问,讨论制作,专题研究等方式了解温州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区域文化特质等内容,从而认识家乡,能进一步的形成热爱自己的家乡情感,才会去建设家乡,也就会自然的热爱祖国,这是情感的过度。
《李大同双炊糕》是对四年级下册风味小吃中的《楠溪麦饼、瑞安双炊糕》的|一种本地化的处理,基于学生对楠溪麦饼不熟悉,和影响学习效果,结合本地学生的实际而偏向李大同双炊糕的认识和了解。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李大同双炊糕的发源地,创始人、制作配料、及方法。
尝一尝双炊糕、感受它的口味特点,当一回小小宣传员和小小设计师把李大同双炊糕介绍给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让他们感受到身为温州瑞安人而骄傲和自豪,增进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地方课程注重综合性,将各学科领域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并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因为是身处瑞安,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楠溪麦饼,瑞安也很少有麦饼店,学生生活经验对双炊糕的认识相比之下就好多了,社会上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也更多,有利于学生的调查和访问。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对教材作出了大胆的处理,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大同双炊糕,创始人,发展历程,取得成绩,简要了解它的配料和制作工艺,引导学生如何将李大同双炊糕推向世界。
同时在课外延伸中也让学生去进一步认识其它的风味小吃,如楠溪麦饼等。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空洞的,说教的成分比较多,因此在设计本课的过程中我对此进行了反思,尽量能把教学内容跟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避免空洞无物,通过让学生了解李大同双炊糕的发源、发展、以及伟大的创业思想,让学生在品尝中感受双炊糕的独特风味。
通过参观访问和调查访问了解其原料、制作工艺及其发展历史,当回设计师,设计“让李大同双炊糕走向世界”的方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感悟到李大同双炊糕的悠久历史和饮食文化价值,为家乡的特产而感到自豪,对创始人的敬佩之情,从而进一步发展热爱家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