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SIGMA概论
- 格式:pptx
- 大小:2.38 MB
- 文档页数:36
六西格玛管理概论
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综合的管理理论,于1985年由威廉·克罗
姆·西格玛 (W. Edwards Deming) 提出,该理论旨在帮助企业通过改进
程序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
六西格玛管理可以看
做是一组质量管理的六个关键方面,它们源自顾客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
第一个是质量计划,即确定产品需求并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
制程序。
第二个是供应商管理,让供应商工作有效和高效地,提供优质、
有效的零部件和服务。
第三个是测量控制,包括产品检测、检验、测试,
及时发现产品质量问题。
第四个是过程控制,追踪并记录工艺过程以及基
于实验设计和范围控制的过程变量,以及对关键过程变量的改进,以达到
客户的期望。
第五个是员工培训,确保员工拥有良好的技能和必要的知识,以加强产品和服务质量。
第六个是管理体系,确保质量管理系统的完整性、实施性和有效性。
六西格玛概述范文
六西格玛(Six Sigma)最初是由Motorola公司在1986年创建的一
种管理思想。
它旨在追求完美的产品质量,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
六西格
玛方法学的基本思想是在产品质量的控制和改善方面使用统计学和管理工具。
其核心思想是将质量的不确定性降至最低,以达到最高的客户满意度,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管理流程改进和统计控制技术来实现。
六西格玛方法学的核心是对每个过程中的浪费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后
再采取措施做出改进,使改进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每个流程都可以极
大地提高企业的效率而实现质量提升,从而使客户满意度提高。
六西格玛
概念包括:
(1)目标定位:确定动机和目标,针对的客户需求,对过程和技术
问题进行分析,确定质量改进的相关指标。
(2)流程控制:根据过程中
的因素、变量和数据对质量进行控制。
(3)管理团队:建立一个专业的
管理团队,对企业的整体质量水平进行科学管理。
(4)数据分析:对质
量问题给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探索,以确定质量改进的各种技术手段。
(五)技术流程改进:改善质量控制技术,改进流程设计或流程操作,实施统计质量控制,实现质量改进。
六西格玛概述范文
六西格玛(Six Sigma) 是一种管理和改进生产过程的系统性方法,有助于改善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快速减少客户投诉,让企业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达到更高水平。
六西格玛体系中的西格玛(Sigma)指的是产品或服务质量水平,以常见的正态分布来衡量,3σ - 6σ分别代表技术特性不同的质量水平,
6σ越靠近期望值,则表示该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越高。
六西格玛是将标准工具和统计技术等综合应用于公司管理过程的,并最终通过决策分析、可视化等工具,持续改进公司业务效率,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六西格玛的基本思想是:对业务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再建立相关的KPI模型,从而改善组织的业务运作,最终实现绩效提升。
六西格玛体系有定性分析、流程分析、异常分析、测量分析等组成部分,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企业改善业务的问题,提高效率和质量。
六西格玛的定性分析是为了定性描述公司业务及管理的运作状况,用于发现业务的瓶颈,必要时,也可对管理模式进行重新改进;流程分析用于发现业务流程中可能存在的及时问题,通过时间、质量、成本等指标的监控,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异常分析。
一)六西格玛理论的由来六西格玛理论自产生以来,经过在实践当中的不断完善,已经成为当下最热门的管理理论。
其以全员参与、持续创新、高度精确化、极强的可操作性,对世界各国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已有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和企业,参与到六西格玛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当中。
六西格玛理论已经成为当今的显学。
下面我们介绍下六西格玛的由来。
二战结束后,美国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重振经济的同时,在亚洲的日本推行了“道奇计划”,帮助日本经济振兴。
“道奇计划”为日本经济的复苏提供充裕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加之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又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美国军需订单,以及1944年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日本提供的良好的国际金融环境,使日本经济逐步走出了战后萧条的阴影。
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日本企业开始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但是由于产品质量较差,导致日本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步展艰难。
20世纪50年代,日本开始从美国引人了质量控制的思想。
隶属日本科学技术厅指导的日本科学技术联盟邀请当时最负盛名的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威廉·爱德华兹·戴明(W. Edwards Deming)和约瑟夫·莫西·朱兰(Joseph M. Juran)传授质量管理的理念,日本企业积极学习借鉴,使日本产品的质最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日本企业质量管理取得的巨大成功,日本企业已经能够凭借良好的产品质量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从美国企业手中抢走了大量的订单,导致许多美国知名公司陷人经营危机。
摩托罗拉公司就是其中一员,其在同日本企业竞争中先后失去了收音机、电视机、半导体等市场。
在1985年时已濒临倒闭,摩托罗拉公司高层管理者认真总结经验,决定向日本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全面改替企业产品质量。
当时日本企业普遍迫求的产品质最控制水平是三西格玛,摩托罗拉公司为了在竞争中占得先机,雄心勃勃地提出了产品质量控制要达到六西格玛水平,这就是六西格玛理论的由来。
6Sigma管理蓝带培训教材第一章基础知识第一章基础知识第一节6Sigma概述一、6Sigma管理的含义1.一种统计工具6Sigma管理是一种工程师及统计学家用来精确调整产品及生产过程的高技术工具。
即一百万次机会中仅有3.4个缺陷。
2.一种管理方法6Sigma管理是一种把公司的定位转移到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的状态的方法,以此获取更大的利润和更强的竞争力。
3.一种企业文化6Sigma管理是一种以追求零缺陷为目的,不断改进、崇尚学习,倡导无边界的理念,是一种迅猛的“文化变革”。
6Sigma在数学的统计意义上而言,就是6个标准差、就是百万分之三点四,赋予6Sigma管理法的意义为每一百万次机会中仅3.4个缺陷,即每百万个产品或服务里面有3.4次不良的发生。
如今,6Sigma质量水平不仅表达了3.4DPMO,更反映了追求完美的经营哲学。
6Sigma管理已经从一个统计概念,发展为一种质量改进的方法、企业经营的战略和企业文化的理念。
二、6Sigma管理的历史1.6Sigma的雏形60年代,爱德华兹·戴明、约瑟夫·朱兰、费根堡姆等质量先驱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简称作TQC。
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统计工具,如鱼骨图等。
2.6Sigma的发明80年代后期,美国摩托罗拉公司诞生了6Sigma的概念,这个方法实际上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出来的,是TQM管理理念的“衍生物”。
3.6Sigma的发展90年代中期,杰克·韦尔奇领导下的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真6Sigma管理培训教材第一章基础知识正把这一高度有效的质量战略变成管理哲学和实践,从而形成一种企业文化。
4.6Sigma的推广近年来,6Sigma已从一种单纯的、面向制造性业务流程的质量管理方法,逐步发展为一种有效的提高服务性业务流程的管理方法和战略,在服务业的领域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另一值得注意的现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质量和速度成了企业不可缺少的要素,如果想既满足质量又提高流程的速度,即既要消除波动又要减少浪费,这就需要结合6Sigma管理和精益管理的方法,这就是6Sigma发展的方向——精益6Sig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