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297.27 KB
- 文档页数:5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及作品研究综述1. 引言1.1 简介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她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内心世界闻名于世。
生于1830年的狄金森在普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但却拥有非凡的文学天赋。
她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生命、死亡、爱情和信仰等主题的探索,展现出她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情感。
狄金森生平中很少离开家乡阿默斯特的狄金森家园,但却通过信件和诗歌与许多文学界人士保持着联系。
她独特的写作风格被认为是超越当时时代的,充满了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元素。
虽然她的诗歌在生前几乎未公开发表,但却在她去世后被发现,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研究。
狄金森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被广泛传播,她的影响力不仅在文学领域,还影响了许多后来的诗人和作家。
她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诗人之一,其作品至今仍被人们珍视和传颂。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狄金森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文学风格、影响与评价以及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贡献和成就。
2. 正文2.1 生平经历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是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性诗人”。
她于1830年12月10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镇,是一个富有且保守的家庭的长女。
狄金森在家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就读于阿默斯特学院,并在那里展现出了她的文学天赋。
狄金森的生活十分低调,几乎没有离开过阿默斯特镇,整个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中度过。
她是一个内向而孤僻的人,几乎不与外界交往,甚至与家人之间也很少交流。
这种隐居生活使她有更多的时间沉思和创作。
狄金森在她的小房间里度过了大部分时间,每天都会坚持写作,直到她去世。
尽管生活如此隐秘,狄金森的诗歌却展现出了对生命、死亡、爱情、自然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她的诗歌风格独特,常常运用奇特的形象和隐喻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狄金森的作品在当时并未受到广泛认可,直到她去世后,才逐渐被发现并受到赞誉。
文学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综述是一种对特定研究领域已有文献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的学术写作形式。
下面是一个文学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标题:XXX领域文学文献综述摘要:本文旨在对XXX领域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总结归纳其中的研究成果和趋势。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调研与分析,作者发现了XXX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启示。
本综述从XXX领域文献的理论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展望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
一、引言:XXX领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发现其中的问题、挑战和机遇。
二、理论背景:本部分回顾了XXX领域相关理论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各种理论对该领域研究的影响。
重点介绍了几个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理论,包括理论A、理论B和理论C,并分析了它们对该领域的启示和贡献。
三、研究方法:本部分概述了XXX领域研究所采用的常用方法和技术,包括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和模型构建等。
以及近年来涌现的新兴研究方法,如网络分析、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等。
分析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并指出了未来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的方法。
四、研究结果:本部分对目前XXX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梳理了不同研究方向的发现和结论,并提出了未解决的问题和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
同时,还分析了研究结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并对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五、展望:最后,本文对XXX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提出了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值得关注的问题,并探讨了该领域的未来可能的挑战和机遇。
结论:通过对XXX领域文献的综述,本文总结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趋势,并从理论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展望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评价。
本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对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世纪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热点首先是流派研究。
国内对美国文学流派的研究热度不减,其中浪漫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是研究的重点。
当代少数族裔文学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这包括现代欧裔白人文学、黑人文学和华裔文学等。
接下来是作家研究。
国内学者对美国作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莫里森、福克纳、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著名作家身上。
同时,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当代作家的研究也在逐步展开,例如汤亭亭等。
在作品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主要对《红字》、《宠儿》、《了不起的盖茨比》、《紫色》、《麦田里的守望者》等经典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一些当代文学作品也受到了,例如《人与海》等。
除了以上热点,国内美国文学研究还涉及到文类研究。
现代欧裔白人小说、黑人小说和华裔小说是研究的重点。
这些研究热点表明,新世纪国内美国文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学界高度。
尽管国内美国文学研究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但在某些领域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
例如,对于当代美国文学的发展趋势和动态,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尽管国内美国文学研究涉及到多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族裔文学,但在研究对象方面仍然存在主流与边缘的分界现象。
这需要学者们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从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拓宽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新世纪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热点多元化、细致化的发展趋势为学界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角度和思考方向。
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高度和解决。
只有不断地深入探讨和研究,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进入新世纪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在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当前的研究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自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学科设置日益完善,研究方法变得丰富多样,论著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
同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当代文学开始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并参与到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中来。
十九世纪以前概述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
作为一个国家,它的历史只能从1776年7月4日算起。
作为历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美国文学史,严格地说,也是从这一天开始谱写的。
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新大陆之前,这块土地的主人是印第安人,他们的各个部落还处在原始公社制度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他们本身并没有发达的文学。
遭到殖民主义者的野蛮屠杀和驱赶之后,这个种族已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仅有的口头创作也几乎完全中断。
美国独立以前,北美大陆受欧洲人统治长达几个世纪。
由于残酷的殖民经治以掠夺财富和剥削廉价劳力为目的,因此,北美大陆既没有发达的经济,更没有发达的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利坚民族的文化,实际上是欧洲文化的移植,文学和艺术绝大数是欧洲的舶来品。
殖民地时期美国仅有的几位诗人和民间作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和自身生活的局限,也没有能写出具有美洲特色的作品。
独立之后,美国的文学虽然还处于襁褓之中,但它已经开始摆脱殖民文化的桎梏。
在民族独立的历史关头,美国人民,特别是作为当时站在革命斗争最前列的资产阶级左翼分子,已经认识到了建立民族文学的重要性。
一批年轻的诗人就曾预言,美国文学必将有一个灿烂的未来;他们满腔热情地为这个未来的灿烂文学增砖添瓦,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尽管如此,独立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还不能很快摆脱在文化上依附英国的状况,不利于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条件依然存在。
首先,在取得政治上的统一以后,各地区在经济、文化上的发展并不平衡。
当时西部大部分还是处女地,那里除了民间故事外,一时还不可能出现反映西部开发业迹的成熟作品。
在愚昧落后的南部,真正的民族文化无从谈起。
思想意识异常顽固的大不列颠王国的臣民,对这个新生国家总是抱着一种不可名状的仇恨和敌视。
他们鄙视美国的一切,当然也包括美国年轻幼稚的文学。
面对英国的一片嘲笑和挖苦声,已经获得了独立的美国人民决心使自己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拥有充分的发言权,他们需要有自己的工业、农业、科学和文化。
外国作品研究文献综述范文题目:外国作品研究文献综述外国作品研究在文学领域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和艺术风格,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本文将对外国作品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对外国作品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外国作品研究的发展历程外国作品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当时学者们开始关注其他文化的文学作品。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外国作品研究始于19世纪,随着欧洲殖民扩张和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增加,学者们开始系统地研究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
20世纪以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外国作品研究逐渐成为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外国作品研究的研究现状目前,外国作品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文学史、文化背景、艺术风格、主题思想等方面。
同时,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增多,外国作品也逐渐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成为国内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三、外国作品研究的未来趋势未来,外国作品研究将继续向着多元化、跨学科的方向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外国作品研究的范围也将不断扩大。
同时,随着文学理论和方法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外国作品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也将更加多样化和深入化。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和新媒体也将为外国作品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学者们更方便地获取和研究外国文学作品,而新媒体则可以为外国文学作品提供更广泛的传播渠道和读者群体。
四、结论外国作品研究在文学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学者能够加入到外国作品研究的行列中来,共同推动外国作品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也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关注和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从中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智慧。
美国文学发展历程探究美国文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欧洲殖民者开始在北美定居。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文学不断发展,展现了一些显著的特点和主题。
第一阶段:殖民时期美国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殖民时期,主要是英国殖民者通过传统浪漫、历史和神话来记录和传播其文化。
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包括威廉·布莱克斯通的《红色字母》和托马斯·哈丁的《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
18世纪中期,美国开始出现了革命性的思想和理念,这也影响了美国文学的发展。
美国启蒙时期的作家们致力于传达理性、自由和平等的思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托马斯·潘恩、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
他们的作品包括政治论文、科学论文和启蒙小说等。
第三阶段:浪漫主义时期在19世纪初期,美国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潮流——浪漫主义。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以个人和情感为基础,这种写作方式在其它方面也有所体现,例如创作诗歌、绘画和音乐。
美国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作家包括爱德华·波和威廉·坎伯尔·布莱安特,他们的作品大受欢迎,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期,美国文学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变,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作家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的个人和社会问题,他们试图以真实和客观的方式表现现实。
美国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包括马克·吐温、亨利·詹姆士和斯蒂芬·克莱恩。
20世纪30年代,美国文学经历了又一次巨大的转变,进入了现代主义时期。
现代主义作家反叛传统的写作方式,他们试图以新的方式表现现实世界。
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包括欧内斯特·海明威、弗里德里希·尼采和托马斯·曼。
总结美国文学发展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每个时期都有其特点和主题。
殖民时期的作品主要是以文化传播为主题,启蒙时期的作品致力于传达自由和平等的理念,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强调情感和个人主义,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品追求真实和客观表现,现代主义时期的作品反叛传统,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作品突破传统的写作规则和方式。
第24卷第5期宿州学院学报Vol .24,No .5 2009年10月Journa l of Suzhou Un i ver sity O ct.2009doi :10.3969�j .issn .1673-2006.2009.05.024近五年来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综述宗 蔚(宿州学院外语系,安徽宿州 234000)摘要:通过对近五年国内美国文学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分析,归纳出这一研究领域所出现的特点与创新之处,以及重要发展和研究动态。
关键词:五年;美国文学研究;特点;创新之处中图分类号:I 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09)05-0071-04收稿日期22作者简介宗蔚(),女,安徽宿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近年来美国文学作为国别研究仍保持着热点的状态。
美国文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系统,显示出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态势。
这一研究领域所出现的诸多特点与创新之处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的视域进一步延伸 美国20世纪的现当代文学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研究论文的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
众多现当代作家被介绍、研究和评价,有二战以前就已成名的福克纳、海明威、安德森、菲茨杰拉德、奥尼尔、庞德、艾略特等,也有二战后才崭露头角的梅勒、辛格、赖特、托妮莫里森、索尔贝娄、拉尔夫埃里森、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达德利兰德尔、辛西娅欧芝克、华裔作家赵健秀、汤亭亭、黄哲伦、美国印第安女作家波拉甘艾伦等。
论文所研究的范围涉及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多种文类。
美国文学研究还表现出了研究者们紧跟作家创作,即时回应当下文坛,与国外的文学发展同步合拍的特点。
美国当代文学作品在中国大陆学术界很快就受到关注,其中不乏对21世纪出现的美国文学作品的评论。
例如,朱雪峰探讨了厄普代克在2006年6月出版的《恐怖分子》的现实意义[1];王守仁从德里罗的《国际大都市》(2003)、罗斯的《反美阴谋》(2004)、多克特罗的《进军》(2005)、沃尔曼的《欧洲中区》(2005)入手,探索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的特色[2]。
近五年来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综述池大红 谭素钦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的论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单个作家作品研究、文类(体裁)研究、批评与理论研究、文学流派与思潮研究、美国文学的“整体”研究,以及对美国文学研究本身的研究等类型。
可以说,目前国内对美国文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系统,显示出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态势。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近五年来,国内的美国文学研究又出现了诸多创新之处,这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视域的延伸近五年来,美国20世纪的现当代文学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研究论文的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
相对而言,20世纪以前的美国传统文学研究则有“门前冷落鞍马稀”之势。
据《外国文学评论》中所附的《全国主要报刊外国文学研究文章索引》统计(以下有关统计数据均来源于此“索引”,不再一一注明),在对美国经典作家的研究中,有关霍桑及其作品的论文只有十来篇。
①研究其他的作家及其作品的论文也都未超出十篇。
而在美国现当代作家研究中,关于海明威的论文有三十多篇,福克纳的有二十多篇,索尔・贝娄的有近十篇,托妮・莫里森的也有十多篇。
在研究中涉及到的经典作家仅仅只有十多位,而有近100位现当代作家被介绍、研究和评价,其中既有二战前成名的作家,如海明威、福克纳等,又有二战以后崭露头角的作家,如小说家厄普代克、梅勒、欧茨、冯尼格、海勒、巴思、霍克斯、巴塞尔姆、托马斯・品钦、纳博科夫;戏剧家阿瑟・密勒、田纳西・威廉斯、阿尔比,黑人作家托妮・莫里森、爱丽丝・沃克,华裔作家汤亭亭、谭恩美、哈金(金雪飞)、任慧明、韩素音、任璧莲、於梨华、弗兰克・秦等。
近五年来的美国文学研究在拓展了以往的研究视域之外,还表现出了研究者们紧跟作家创作、回应当下文坛的即时性特点。
比如,杨昊成的论文《〈洛丽塔〉,一个哀伤的故事》②是就纳博科夫1991出版的新作《洛丽塔》而作的;陆薇的《超越二元对立的话语:读美籍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③和郭栖庆的《无奈的等待,等待的无奈:哈金和他的获奖小说〈等待〉》④中论述的《骨》和《等待》分别出版于1993年和1999年。
这些美国当代文学作品在远隔大洋的中国大陆学术界很快就受到关注,说明中国的研究者们的学术视野越来越开阔,与国外的文学发展逐渐走向同步合拍。
二、研究类型的扩展近五年来,国内的美国文学研究类型有所扩展,文类研究、整体研究、对研究本身的研究等类型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质量也越来越高。
(一)文类研究。
第一,对诗歌文类的研究。
在十五篇诗歌研究论文中,从整体上研究诗歌文类特征的有六篇。
其中,张子清的《美国禅诗》⑤论述了禅宗在美国的普及与发展情况,及其对美国诗人创作的影响。
彭予的《美国自白诗:选择“开放”》⑥介绍了美国自白诗的形成过程、形成原因与地位,并通过几位主要的自白派诗人的创作,详尽地论述了自白派诗歌的“开放性”特征。
张强的《意象派、庞德和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轫》⑦,从东方诗学、象征主义、直觉主义、尼采哲学、柏格森学说和存在主义等多个角度展开研究,是一篇全方位介绍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力作。
第二,对小说文类的研究。
万俊的《关于美国当代哥特小说》⑧介绍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哥特小说的类型及繁荣情况,并由此比较研究了美国当代哥特小说不同于传统哥特小说的特征。
林秋云的《美国当代小说主要变革评析》⑨详细阐述了美国当代小说的平面无深度、错乱零散化、文学拼贴画等后现代性特征。
此外,芮渝萍的《美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βκ也是一篇选题新颖的文类研究论文。
第三,对戏剧文类的研究。
周维培的《美国现代戏剧中的现实主义创作》βλ和《美国戏剧文化与戏剧思潮概述》βµ,都是对美国戏剧的精辟论述。
另外,还有对其他文类,如自传文学的研究也是近几年研究的重点,在这方面,杨金才的《19世纪美国自传文学与自我表现》β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以上例举的论文可以看出,文类研究对我们从总体上把握文学的内部规律有重要的帮助,对研究具体作品也有理论指导意义。
(二)整体研究。
近五年来出现了一批具有相当份量的高屋建瓴式的把握美国文学总体特征的论文。
这主要有:曹山柯的《独立多元整合——20世纪美国文学走向探微》βο,该文通过梳理多种社会文化、思想和流派,概括了20世纪美国文学既有在独立的主体意识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立化结构,又具有“百家争鸣”式的多元文化结构的特点,并从历时的角度归纳出美国文化在反传统文化上的整合功能。
翟士钊在《美国作家关于当代“文明”的危机意识》βπ一文中,借助历代作品中主人公或场景的反“文明”表现,勾勒出美国作家反“文明”的危机意识的轨迹。
此类论文还有田俊武的《美国遁世文学的构建》βθ等。
(三)对研究本身的研究。
这类研究中有许多重要的论文:如,杨金才的《当代美国自传文学研究概览》βρ、郭英剑的《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赛珍珠研究》βσ、刘荣强的《90年代国内海明威研究论述》βτ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冲的《重述19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文学的几个问题》χκ,该文对已经形成定论的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美国文学史进行反思和重新叙述,是一篇有独到见地的论文。
三、研究重点的转移与美利坚民族构成的复杂性有关,美国文学也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机勃勃的势头。
黑人文学、犹太文学、南方文学、少数族裔文学、女性文学的发展方兴未艾。
近五年来,对这些“非主流文学”的研究已成为热点,国内对其重视与关注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据统计,近五年发表的文章中,有近百篇是关于“非主流文学”的。
具体说来,“非主流文学”的研究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以张冲的《美国十九世纪印第安典仪文学与曲词文学》χλ、黄小群的《美洲土著人文化探源》χµ和刘萍的《美国印第安文学的崛起》χν等论文为代表的美国印第安文学研究,具有填补研究空白的作用。
第二,对南方文学的研究,仍主要集中于福克纳之上,但对南方文学中的女性作家,如奥康纳、尤多拉・韦尔第、凯瑟琳・安・波特等人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
关于南方文学研究的主要论文有:肖明翰的《<圣殿>里的善恶冲突》χο、詹树魁的《论〈我弥留之际〉的叙述手法》χπ、赵培玲的《评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χθ和刘国枝的《南方淑女情结与“百舌鸟之死”》χρ等。
第三,对犹太文学的研究持续升温。
邹智勇的《当代犹太文学中的异化主题及其世界化品性》χσ和《论当代美国犹太文学的犹太性及其形而上学性》χτ、周南冀的《犹太小说中的父亲形象》δκ、傅少武的《论索尔・贝娄小说主人公的认知方式》δλ、傅晓微的《辛格“民族忧煎情结”探析》δµ和倪冰的《论〈伙计〉的情节模式》δν等论文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上入手进行了探讨。
第四,在黑人文学研究中,一方面突出了对黑人文学理论批评的研究,代表性论文有嵇敏的《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概观》δο、黄晖的《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理论批评》δπ等。
另一方面,对黑人作家的研究视野还不够开阔,研究主要集中在托妮・莫里森、艾丽丝・沃克等作家身上。
比如,王守仁、吴新云的《美国黑人的双重自我——论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娃〉》δθ、王成宇的《〈紫色〉的空白语言艺术》δρ和谢群的《〈最蓝的眼睛〉的扭曲与变异》δσ等。
第五,华裔文学研究点面结合、大有可为。
王裕秋的论文《近二十年来美国华裔文学的崛起》δτ,概括了华裔创作的五种主要题材,总结了华裔文学崛起的内外部原因,对整体把握华裔创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个案研究中,卫景宜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华人英语作品中的话语功能:解读〈女勇士〉——花木兰》εκ和元华的《华裔美国女作家对中国传统的男权文化的解构:论汤婷婷的女权主义小说〈女勇士〉》ελ等论文都印证了美国华裔文学的崛起。
四、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在近5年来的对美国文学的研究中,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依然占主导地位,并且研究质量有相当大的提高,但许多研究者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努力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角度。
第一,用“新”理论阐释“老”问题。
众所周知,20世纪是理论“爆炸”的世纪。
在国内的美国文学研究中也出现了许多用新理论阐释经典作家作品的研究成果,如,孙宏的《美国文学对地域情的关注》εµ、乔国强的《当代美国犹太文学的文化解读》εν、舒伟、丁素萍的《20世纪美国精神分析学对童话文学的新阐释》εο、毕青、程爱民的《〈卢布林的魔术师〉中的符号矩形方阵》επ等论文,分别从文化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符号学等理论入手分析作品。
但我们也注意到,一些研究者陷入了“削足适履”的误区。
第二,文学研究与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紧密结合。
在这方面,《外国文学研究》杂志长期开设外国文学“教与学”专栏,使文学研究更贴近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徐绍建的《审美观照下的比较与辨析——关于大学语文课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εθ、陈鹤鸣的《西方文学个体自由精神与健全人格的培养》ερ等论文中都涉及了美国文学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第三,运用比较的角度和美文写作的方式也是近几年美国文学研究方法中的一种特色。
前者如王晖的《多元文化视野中民众生态与心态的书写方式——〈美国梦寻〉与〈北京人〉回眸》εσ、吴艳的《现代 传统的顺应与互动——艾略特、闻一多诗论比较》ετ和董洪川的《文化语境与文学接受——试论当代美国诗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φκ等。
后者如武月明的《从卫希礼和昆丁所经历的精神危机看南方的悲剧》φλ一文,融学术性、艺术性于一体,可读性强,颇具美文韵味。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近5年来,我国美国文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其中也还存在着诸多的局限,如研究中的反思性、争鸣性有所欠缺,与中国文学研究的互补性也有待加强。
①此类论文有:芮渝萍:《从〈红字〉看霍桑的宗教情结》,《名作欣赏》,1999年第5期;曹亚军:《霍桑及其〈红字〉之三:拒绝救赎教义的社会悲剧》(《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和《霍桑及其〈红字〉之二:“海关”及通奸罪的政治解读》(《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田俊武:《霍桑〈红字〉中的人名寓意研究》,《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1期;任晓晋、魏玲:《〈红字〉中的象征与原型的模糊性、多义性和矛盾性》,《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1期等。
②杨昊成:《〈洛丽塔〉,一个哀伤的故事》,《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1期。
③陆薇:《超越二元对立的话语:读美籍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
④郭栖庆:《无奈的等待,等待的无奈:哈金和他的获奖小说〈等待〉》,《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4期。
⑤张子清:《美国禅诗》,《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⑥彭予:《美国自白诗:选择“开放”》,《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1期。
⑦张强:《意象派、庞德和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轫》,《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