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肿大淋巴结穿刺细胞学与病理组织学诊断对比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12 MB
- 文档页数:2
FNAC 与FNA-Tg 测定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比较研究齐淑轶邓莅霏谢梅朱雪清史俊勇赵鹏刘洁基金项目:江西省科技厅社发项目(编号:20142BBG70079);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41122)作者单位:330029江西省肿瘤医院通讯作者:邓莅霏【摘要】目的比较细针穿刺细胞学与细针穿刺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测定在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47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中对手术切除的颈淋巴结进行直视下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并对抽吸物的洗脱液进行甲状腺球蛋白的测定,检测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分别计算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转移性淋巴结(n =46)中甲状腺球蛋白浓度的中位值为5251ng /ml (1.79408300ng /ml ),阴性淋巴结(n =11)中甲状腺球蛋白浓度的中位值为0.68ng /ml (0.04 125.4ng /ml )。
细针穿刺细胞学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89.13%、100%和91.22%。
以100ng /ml 为阳性界值,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测定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则分别为93.48%、90.90%和92.98%。
结论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细针穿刺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测定具有和细针穿刺细胞学相同的诊断效率。
【关键词】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球蛋白;细针穿刺;淋巴结转移;细胞学DOI :10.3969/j.issn.1001-5930.2019.03.031中图分类号:R73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30(2019)03-0457-03Comparative Study on Cytology and Thyroglobulin Measurement in Fine-needleAspir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QI Shuyi ,DENG Lifei ,XIE Mei ,et al.Jiangxi Cancer Hospital ,Nanchang ,330029【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diagnostic values of 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FNAC )and thyroglobulinmeasurement in fine-needle aspiration washout fluid (FNA-Tg )in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DTC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Methods 47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Fine-needle aspirations were performed on cervical lymph nodes which were surgically resected for cytology and measurement of Tg in washout fluid.ResultsThe medianvalue of FNA-Tg in metastatic lymph node (n =46)was 5177ng /ml (1.79 408300ng /ml ),while lymph node without metas-tasis (n =11)showed a median level of 0.63ng /ml (0.04 125.4ng /ml ).The diagnostic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FNAC was 89.13%,100%and 91.22%respectively.With the threshold of FNA-Tg level at 100ng /ml ,the diagnostic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FNA-Tg was 93.48%,90.90%and 92.98%respectively.Conclusion FNA-Tg showed acomparable effectiveness to FNAC for the diagnosis of DTC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Key words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Thyroglobulin ;Fine-needle aspiration ;Lymph node metastasis ;Cytology(The Practical Journal of Cancer ,2019,34:457 459)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DTC )手术治疗后的预后良好,但易于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然而,颈部淋巴结的非肿瘤性病变(反应性增生及炎性改变等)也很常见,目前鉴别淋巴结性质最直接的方法是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ine needle-aspira-tion cytology ,FNAC ),但FNAC 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诊断者的个人水平和经验。
淋巴结活检病理报告
病理学检查结果:
病变组织:淋巴结组织
病变类型:淋巴结转移癌
病变组织病理分级:Grade III
病变所侵及的组织:未侵及淋巴结周围的脂肪组织及血管组织活检部位:颈部淋巴结
检查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检查号:xxxxx
医师签名:xxxx
备注:
淋巴结是人体内的重要器官之一,常被许多疾病侵犯。
此次活检发现,该淋巴结为淋巴结转移癌,是一种以恶性肿瘤为特征的淋巴系统病。
病理分级为Grade III,属于较为严重的恶性病变。
需要进一步注重身体健康,积极治疗,尽快产生好的作用。
颈部淋巴结专转移标准
颈部淋巴结转移是指癌细胞从原发灶转移到颈部淋巴结区域。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标准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淋巴结大小,一般来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标准之一是淋巴结的大小。
通常认为直径大于1厘米的淋巴结可能是病理性的。
然而,对于不同类型的癌症,这个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2. 淋巴结数量,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标准还包括淋巴结的数量。
如果在颈部CT或MRI检查中发现多个淋巴结受累,医生可能会考虑这是转移的标志。
3. 形态特征,转移淋巴结的形态特征也是评估的重要标准。
转移淋巴结通常呈现不规则形状,边界模糊,甚至可能出现坏死等特征。
4. PET-CT检查,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手段,可以帮助评估淋巴结转移。
PET-CT可以通过检测代谢活跃度来发现潜在的淋巴结转移灶。
5. 病理学检查,最终的确诊通常需要通过淋巴结活检并进行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淋巴结内是否存在癌细胞转移。
总的来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标准是一个综合评估的过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来综合判断。
如果怀疑颈部淋巴结转移,建议及时就医并进行全面的检查以获取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淋巴穿刺病例报告模板摘要淋巴穿刺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适用于淋巴结肿大、淋巴系统感染和淋巴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报告通过分析一例淋巴穿刺病例,总结其临床表现、诊断过程、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
通过这一病例报告,希望对淋巴穿刺的重要性和临床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介绍淋巴穿刺是通过取得淋巴结的细胞学活检材料,进行细胞学检查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提供淋巴系统内部的信息,对于淋巴结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病例报告病例描述患者,男性,59岁。
主诉颈部淋巴结肿大并伴有发热和流感样症状。
患者病程两周,由于症状未能缓解,因而来就诊。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了一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大直径约2厘米,质地中等,有一定的压痛。
患者伴有疲倦、食欲差、低热和盗汗等全身症状。
此外,患者无其他症状或体征。
检查与诊断为了明确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患者进行了淋巴穿刺检查。
经过细胞学检查,发现大量原始细胞,核分裂象增多,胞浆比较丰富,并呈现一定的异型性。
这些结果表明患者可能患有淋巴瘤。
进一步对患者进行CT扫描和PET-CT检查,发现患者的全身淋巴结均有不同程度的肿大,以及肺部和肝脏的结节状病变。
综合临床表现、淋巴穿刺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患者被确诊为非何杰金淋巴瘤。
治疗患者在确诊后被转至肿瘤科进行进一步治疗。
根据临床分期和患者的整体情况,采用了化疗和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案。
患者经历了多个疗程的化疗后,肿瘤体积明显减小,且淋巴结肿大明显改善。
患者的全身症状逐渐消失。
随访和预后患者在治疗后保持定期随访,包括体格检查、血液学指标和影像学检查。
截止目前,患者已经连续两年无疾病复发,预后良好。
结论淋巴穿刺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对于淋巴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该病例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淋巴穿刺的临床应用和诊断过程。
对于类似病例的患者,早期淋巴穿刺检查能够明确诊断,采取及时治疗,提高预后。
同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更好地发挥淋巴穿刺的作用。
淋巴结转移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淋巴结转移是肿瘤扩散的一种形式,通常是由原发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管系统传播到淋巴结引起的。
淋巴结转移是肿瘤病程中的关键指标之一,对于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非常重要。
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也备受重视。
一般来说,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三个方面来确定。
在临床症状方面,淋巴结转移患者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皮肤变红变热、全身乏力等表现。
这些症状往往是由于肿瘤细胞在淋巴结内生长而引起的。
影像学检查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和PET-CT等。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观察淋巴结的形态、大小、血流灌注情况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进而判断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影像学检查只能提供初步的诊断信息,最终还需要通过组织学检查来明确诊断。
组织学检查是淋巴结转移诊断的“金标准”。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病理活检,将可疑的淋巴结组织取出进行镜下检查,判断是否存在肿瘤细胞的存在以及肿瘤的种类和分级。
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也可以辅助确定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在临床实践中,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淋巴结大小和形态:一般情况下,正常淋巴结的大小在1厘米以内,形态规则,边界清晰。
如果淋巴结超过1厘米,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则考虑可能存在转移。
2.淋巴结内部结构:正常淋巴结呈均匀的密度或信号,内部结构清晰。
而转移性淋巴结内常可见坏死区、囊肿形成、不规则边缘或强化等异常表现。
3.淋巴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转移性淋巴结常常紧密粘连或凸显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晰。
4.淋巴结血液供应:转移性淋巴结往往血流灌注增加,可见明显的富血供区域。
5.淋巴结组织学检查:病理活检是确诊淋巴结转移最可靠的方法,通过镜下检查淋巴结组织中的肿瘤细胞,确定是否存在转移。
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估过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判断。
淋巴结肿大诊断详述*导读:淋巴结肿大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一诊断:1、了解与淋巴结肿大有关的详细情况如发生部位发展范围发展速度自学症状伴随症等一个区域淋巴结肿大称局限淋巴结肿大多见于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及恶性肿瘤转移应按淋巴引流区域寻找原发病社两个区域以上淋巴结肿大要考虑为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慢性淋巴结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淋巴瘤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布鲁菌病血清病结缔组织病等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初期可只表现为一个区域的淋巴结肿大以后其他区域淋巴结才相继肿大对于病史短的要注意继续观察有时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只表现为一个区域淋巴结肿大明显而患者多忽视了其他肿大不明显的部位因此要结合详细有体格检查确实部位及范围2、以发现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症状来就诊者有些是因为疼痛而发现肿大有些是无疼痛而偶然发现的伴疼痛的淋巴结肿大多为急性炎症引起常有局部红肿热等炎症表现如非特异性淋巴结炎而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常见于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瘤等3、淋巴结肿大病史较长者往往提示为慢性炎病症病如结核菌等感染以及其他慢性疾病如慢性型Gaucher病等局部淋巴结进行性肿大应注意肿瘤转移及淋巴瘤应按淋巴结引流区域寻找原发灶4、伴随症状可以对淋巴结肿大的病因提供重要线索淋巴对肿大伴有相应引流区域感染灶者如右股淋巴结肿大伴右脚气感染颌下颏下淋巴结肿大伴扁桃体炎牙龈炎腋窝淋巴结肿大伴乳腺炎耳后淋巴结肿大伴头皮感染者可诊为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伴皮肤瘙痒者应考虑变态反应或霍奇金病局部淋巴结肿大伴低热盗汗消瘦者提示为淋巴结结核恶性淋巴瘤或其他恶性肿瘤等淋巴结肿大伴周期性发热者多见于恶性淋巴瘤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伴有发热出血贫血者主要见于各种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晚期淋巴瘤等偶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饮酒后约20分钟左右出现病变部位的疼痛(酒精疼痛)见于部分霍奇金病患者5体格检查1)检查时要按一定顺序进行才致发生遗漏依次为耳前耳后乳突区枕骨下区颌下颏下淋巴结颈淋巴结群锁骨上窝腋窝滑车上腹股沟及胭窝等处淋巴结触诊时应注意肿大淋巴结的部位数目大小质地表面压痛活动度有无粘连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瘢痕等急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时肿大的淋巴结常有明显触痛局部有红肿热等急性炎症表现慢性感染时一般肿大的淋巴结疼痛轻微质地中等可互相粘连淋巴结结核时若组织发生干酪坏死则可触到波动恶性淋巴瘤之淋巴结常明显肿大质地硬如软骨淋巴结转移癌则质地围有橡皮样感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易推动2)检体发现淋巴结肿大时要结合其他阳性体征对病因进行综合分析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伴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者应考虑为急性扁桃体炎淋巴结肿大伴黄疸应考虑黄疸疽型肝炎恶性组织细胞病钩端螺旋体病等淋巴结肿大伴皮疹者多见于某些传染病或变态反应性疾病全身淋巴结肿大伴发热者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淋巴瘤等3)深部淋巴结肿大不易触及常因其肿大压迫邻近器官出现相应表现而就诊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可压迫上腔静脉引起上腔静脉区域血液回流受阻表现为头面及上肢水肿颈静脉怒张等上腔静脉压迫征群;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可压迫输尿管引起肾盂积水压迫太阳神经丛可引起严重而顽固的腰背疼痛于前倾坐位疼痛减轻平卧位则疼痛加重;脊椎旁淋巴结肿大压迫脊髓可致截瘫;肺病所致纵隔淋巴结肿大压迫喉返神经可导致声音嘶哑压迫食管可致吞咽困难等6实验室检查1)血象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对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淋巴结肿大伴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但有些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亦可不高但中性粒细胞常增多淋巴结肿大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而淋巴细胞增多者常考虑病毒感染但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第二周时白细胞常有升高且在三周内常可发现异常淋巴细胞(1O%-20%或更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寄生虫感染或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淋巴结肿大伴有外周血幼稚细胞者多为白血病或癌肿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时除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2)骨髓检查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对白血病浆细胞瘤恶性组织细胞病高雪病尼曼一匹克的诊断有决定性意义必要时应做骨髓病理学检查对于转移性癌肿虽难以识别原发部位但对识别转移性癌细胞有决定性意义3)血清学检查疑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可做嗜异性凝集试验效价在1:80以上有临床价值>1:200可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对疑有钩端螺旋体病者可做凝集溶解试验超过1:400效价为阳性对疑有性传播疾病者可做HlV抗体梅毒血清学检查对疑有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反应性淋巴结肿大时应做相应血清学检查4)淋巴结穿刺针吸涂片检查淋巴结肿大较明显且位置表浅者可用较粗注射针头进行淋巴结穿刺用较大负压抽吸少量内容物涂片检查此法简便易行5)淋巴结病理学检查淋巴结肿大较明显且病因不明者若无手术禁忌一般需常规做淋巴结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可做淋巴结印片对其病变细胞做形态学检查比病理切片所见更清晰7、器械检查1)淋巴管造影深部淋巴结如盆腔腹膜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不易触及淋巴管造影是了解其是否肿大的一种特殊检查方法在淋巴管炎时常显示淋巴结增多增大边缘光滑恶性淋巴瘤时则表现为增大的淋巴结内部结构被破坏呈泡沫状淋巴结转移癌的淋巴结边缘不规则呈虫蚀状常有内部结构充盈缺损或淋巴管阻塞2)放射性核素扫描注射到皮下或组织间隙内的放射性胶体物质被吞噬细胞吞噬后进人毛细淋巴管引流至相应淋巴结可用Y 照相机或扫描机获得淋巴结和淋巴通道的影像如注射至足12趾间一定时间后可使腹股沟骼外骼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等显像对于判断深部淋巴结肿大及明确肿大性质有重要价值如一处或多处淋巴结影像明显增大放射性增高多为淋巴瘤瘤体如一处或多处淋巴结影像缺失或放射性明显减低或明显延迟常提示淋巴结内有转移瘤存在3)其他 X线检查CT检查B型超声纤维内镜等检查可协助明确原发病灶的部位及性质二、分类:1、感染性淋巴结肿大1)非特异性淋巴结炎由局部组织的急、慢性感染引起的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结肿大称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病理细胞医学和组织病理学是医学中重要的分支,两者密切相关,但又各自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篇文章将就病理细胞医学与组织病理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它们之间的通信和区别。
一、病理细胞医学的定义和特点1. 病理细胞医学是病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疾病引起的细胞形态学改变和细胞生物学变化。
2. 病理细胞医学主要通过细胞学检查,对细胞排列、核浆比、核分裂指数等进行分析,以辅助临床诊断和疾病鉴别诊断。
3. 病理细胞医学的特点在于可以通过细胞学检查迅速准确地发现细胞形态学异常,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组织病理学的定义和特点1. 组织病理学是病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疾病引起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和结构变化。
2. 组织病理学主要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对组织的细胞构成、结构和形态进行分析,以帮助临床诊断和疾病鉴别诊断。
3. 组织病理学的特点在于可以通过组织形态学检查全面了解组织结构的异常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三、病理细胞医学与组织病理学的通信1. 病理细胞医学与组织病理学都是病理学的重要分支,都是通过对细胞和组织的形态学检查来帮助临床诊断和疾病鉴别诊断。
2. 病理细胞医学和组织病理学在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着密切的通信和互补作用,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3. 病理细胞医学和组织病理学的结果常常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共同解释,以最终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四、病理细胞医学与组织病理学的区别1. 病理细胞医学主要研究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和生物学变化,主要通过细胞学检查进行,其分析对象为细胞。
2. 组织病理学主要研究组织的形态学改变和结构变化,主要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其分析对象为组织。
五、结语病理细胞医学和组织病理学是病理学中极为重要的两个分支,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通信和互补的作用。
病理细胞医学和组织病理学的研究成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于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颈部肿大淋巴结穿刺细胞学与病理组织学诊断对比研究白占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青海 海南)摘要:目的总结对比分析颈部肿大淋巴结穿刺细胞学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
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病理科接收的496例颈部肿大患者为研究对象,先后分别进行颈部细针穿刺活检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对比二者检查结果的符合性。
结果以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穿刺细胞学诊断符合率为99.39%,其中诊断良性病变的符合率为99.37%(475/478),诊断恶性病变的符合率为85.71%(18/21)。
结论组织病理学检查是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但穿刺细胞学检查更快速、方便、经济,在有病理组织学依据下诊断准确性更高。
关键词:颈部肿大;淋巴结穿刺;细胞学;病理组织学;临床诊断中图分类号:R551.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53.020本文引用格式:白占祥.颈部肿大淋巴结穿刺细胞学与病理组织学诊断对比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3):39,47.0 引言淋巴结肿大是多种因素所致的,其中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最高,多为炎症、肿瘤[1]。
现就我院496例颈部肿大患者的穿刺细胞学检查资料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资料进行归纳和对比,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病理科接收的496例颈部肿大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56例,女性240例;年龄30~81岁,平均(50.8±1.1)岁。
1.2 研究方法①细胞穿刺:患者仰卧位,枕头垫高肩部,头后仰,脱去上衣,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嘱患者勿吞咽或咳嗽,碘伏和酒精两次消毒操作区域,以无菌干燥注射器快速刺入肿大的淋巴结,再反复推拉针栓抽吸。
在负压下让注射器和针头脱落后平稳拔出针头,再重装注射器,将针芯的穿刺喷涂到玻片上。
进行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
②组织学检查:细胞学诊断提示后切取活检标本,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最后切片、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
2 结果以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穿刺细胞学诊断符合率为99.39%,其中诊断良性病变的符合率为99.37%(475/478),诊断恶性病变的符合率为85.71%(18/21),见表1。
表1 穿刺细胞学、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对比穿刺细胞学例数组织病理学淋巴瘤结核伴肉芽肿性病变恶黑转移癌炎症淋巴瘤880000结核伴肉芽肿性病变29025040恶黑210100转移癌1002180炎症4570000446合计496927212446 3 讨论淋巴系统是一个重要的脉管系统,以淋巴器官、淋巴管组成,具有防御作用。
淋巴器官包括胸腺、脾、腭扁桃体及全身约800个淋巴结[2]。
颈部约350枚淋巴结,在人体淋巴系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
淋巴系统主要作用具体表述为滤过淋巴液、产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来参与免疫应答[4]。
淋巴系统和血液系统相通,在机体发生病变下对应淋巴结也会发生异常,主要包括炎性、肿瘤性两大类,而肿瘤性又分为转移性肿瘤、原发性肿瘤[5]。
淋巴液经左侧胸导管、右侧大淋巴导管汇流至锁骨上淋巴结,全身任意部位的恶性肿瘤出现淋巴道扩散都可转移至颈部,表现出颈部淋巴结肿大[6]。
临床上对于收治的颈部淋巴结肿大者多考虑是肿瘤或炎症所致,需进一步检查[7]。
穿刺细胞学及组织病理学均是常用的检查手段。
①淋巴结结核: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中一半以上为淋巴结结核,多为青少年,患者以乏力、盗汗、低热等症状为主,外观可见单个或者多个串联,活动度良好、质硬、无压痛。
穿刺也为褐色、灰白、颗粒或豆腐渣样、黏稠,细胞学检查除炎症之外可见上皮样细胞、郎罕氏细胞。
其中上皮样细胞的细胞核无规则性,为梭形、长圆形、杆形。
郎罕氏细胞胞界模糊、胞质丰富、胞核数量多,形状方面主要呈马蹄状、半环状。
组织病理学诊断除了有上述特征,还包括干酪样坏死,且细胞由中心向外分布层次清晰,上皮样细胞围绕中心呈放射状的干酪样坏死,并分布于其他炎症组织中。
②炎症:穿刺细胞学诊断化脓性淋巴结急性炎症前要先详细探寻疾病史,是否存在病程不超过2周的红、热、肿、痛等情况,这类肿大的淋巴结非常柔软,穿刺时进针很容易,穿刺物为脓血或脓性,涂片主要为中性白细胞,有坏死碎屑、吞噬脂质细胞。
淋巴结慢性炎症则病程长达3个月以上,质地硬、无压痛,穿刺进针相对困难一些,涂片内主要为成熟淋巴细胞,可见各阶段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巨噬细胞、网状细胞[8]。
淋巴结增生性炎症病程短、质软、压痛,滤泡反应性增生后涂片内转化的中心细胞、中心母细胞、异型网状细胞较多,核分裂现象明显。
组织学上不论多么复杂的细胞成分、多么奇怪的形态,都只限于滤泡内[9]。
滤泡外为分化成熟的淋巴细胞外套,淋巴窦、被膜均保持完整。
穿刺涂片中因观察不到上述组织学改变极易被误诊。
③转移癌:年龄超过50岁的颈部肿大患者多为转移癌,一般认为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者多因胃肠等腹腔肿瘤转移所致,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这多因食道、肺等胸腔肿瘤转移所致,颈部淋巴结肿大者多因甲状腺癌、鼻咽癌转移所致,颌下淋巴结肿大者多因鼻腔、口腔、面部肿瘤转移所致。
也存在乳腺、睾丸、卵巢、尿道、前列腺等肿瘤转移至上述部位的病例。
转移癌包括鳞癌、腺癌、未分化癌,均·临床研究·(下转第47页)克氏针固定是手部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常用方法,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中,利用克氏针穿过骨折两端,对骨折部位的进行复位固定。
考虑到克氏针对于骨折部位并无加压作用,容易发生松动,存在针道感染的发生风险[6]。
因此,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中,需要配合外固定方法,临床常见方法包括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固定支架、牵引制动固定等手段。
确保骨折断端紧密贴合,进而提高复位效果,保障固定的稳定性,无需配合外固定方法。
经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后,患者可以接受早期功能恢复训练,加快骨伤愈合和手功能的恢复。
实施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具有创面小、污染轻、固定强度高的优势,能够为患者的快速良好康复提供良好的保障[7]。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后,手部开放性骨折患者的握力、捏力和拇指对指功能明显恢复,骨伤愈合时间更快,有助于缩短其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充分凸显了克氏针内固定在手部开放性骨折临床治疗中的优势作用。
综上所述,在手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内固定治疗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是良好的治疗选择,在促进骨伤愈合和手功能恢复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参考文献[1] 沈建军.螺纹加压骨针固定治疗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5):73-74[2] 葛友平,王干生,凌爱军,等.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对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8):258-259.[3] 陈敏聪,苏凯毅.锁骨骨折应用石膏绷带加弹性绷带外固定治疗[J].按摩与导引,2001,17(4):43.[4] 宋茜.螺纹加压骨针固定治疗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手部功能恢复的影响[J].淮海医药,2018,36(1):35-37,40[5] 杨继国,石玮,陈伟达,等.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对手部骨折患者愈合时间、屈伸范围及治疗效果的影响[J].浙江创伤外科,2017,22(3):503-504 [6] 杨利,曾可培,仙登沁,等.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治疗132例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9):1290-1291.[7] 熊胜文,谢玉珍,周卓.碎骨钻孔肌腱线捆绑联合克氏针内固定在手指甲粗隆粉碎性开放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6):757-758.有各自细胞学特征和组织学特征,组织学分型诊断不难,但细胞学分型不可勉强,以免导致错误导向[10]。
④淋巴瘤:原发性淋巴瘤比较少见,患者有乏消瘦、发热、肝脾肿大等液电,组织学诊断属于非霍金奇淋巴瘤,存在淋巴窦被破坏、薄壁血管增生、被膜浸润、滤泡消失等情况,有弥漫性浸润性肿瘤淋巴细胞,且呈克隆化。
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涂片检查技术操作简单、快速、经济、创伤小,是近些年兴起的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筛查的一种手段,特别是在微小肿瘤筛查中效果明显,能达到早期诊断、初步分型、评估预后等多种目的,但对诊断医师的专业水准有较高要求,且最好要具备组织学诊断基础,如此才能避免假阳性、假阴性结果,提高细胞学诊断准确性[11]。
本组496例颈部肿大患者分别接受穿刺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发现以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穿刺细胞学诊断符合率为99.39%,其中诊断良性病变的符合率为99.37%,诊断恶性病变的符合率为85.71%,这充分表明穿刺细胞学是一种安全、灵敏性检查手段,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相比,穿刺细胞学主要局限在于难以观察到组织结构以及缺乏免疫组化、基因检测等技术。
部分肿瘤病变只累及部分淋巴结时穿刺难以获得代表性病变细胞。
遇到恶性肿瘤病例时还须进一步分型和明确其来源,淋巴瘤就必须切除完整淋巴结后免疫组化后确诊。
肿瘤生长快,而穿刺细胞少,也会造成漏诊。
干酪样坏死期结核在穿刺涂片时不能发现类上皮细胞,也会误诊。
涂片太厚或固定不良、染色深浅不一均会导致结果出现误差。
总的来说,要在穿刺细胞学诊断基础上尽量切取活体组织检查,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1] 夏艳.超声对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1):45-48.[2] 卢敏艳,方洁莹,袁雅婷.探究颈部血管超声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黑龙江医学,2017,41(7):679-681.[3] 梁坚林.探讨超声造影在颈部淋巴结结核穿刺活检术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7,18(2):164-166.[4] 张更臣,李俊来,黎晓林,等.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对颈部淋巴结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30(4):295-298.[5] 王文莉,韩灵敏.超声对颈部淋巴结性质鉴别及治疗价值的观察[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7,28(1):12-14.[6] 李敏,梁朝阳,郭俊唐,等.颈部淋巴结超声分析及活检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决策的价值[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4,35(7):680-683. [7] 张文智,杨高怡,孟君,等.超声造影在颈部淋巴结结核粗针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5,31(3):211-213.[8] 王金荣,高攀,马洪芳,等.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0):1534-1536.[9] 沈建红,刘广健,吕明德,等.超声引导下切割式与抽吸式颈部淋巴结粗针活检的比较[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7):501-503.[10] 万岁桂,孙雪静,惠吴函,等.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侵犯[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0,18(2):473-476. [11] 糜公仆,王劲,周旭,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MYC、Bcl-2阳性表达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7):25-28.(上接第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