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4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二)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1)掌握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性质、编排方法和使用方法;(2)掌握汉字的构造、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知识,学会分析一定数量常用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本义;(3)掌握古汉语词汇知识以及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掌握古代汉语语法(句法和词法)知识及其特点;(5)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6)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及语音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汉语音韵学知识解释古代有关的语言现象;(7)学会给古书标点断句和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培养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8)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格;(9)理解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特点,培养欣赏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和分析浅近诗歌格律的能力;了解古代词的基本知识。
(六)使用原则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
这是本门课的难点所在。
一是讲读与自学相结合。
重点讲授第一、二两册、第三、四两册主要由学生自学。
另,第一、二册中的文选、通论部分皆由教师讲读,而常用词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
这样,可以在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基本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二是与其他课程互补。
古代汉语课,历来以散文为主,韵文只涉及较少部分,如《诗经》、《楚辞》等。
二、教学内容绪论(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主要讲授古代汉语课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教材的内容、特点及要求,以及如何学好古代汉语课。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古代汉语(Ancient Chinese)课程编码:课程类别:限选课适用专业:对外汉语教育专业本科开课学期:1、2总学时:108学时(理论课78学时+文选课30学时)总学分:6先修课程:无并修课程:现代汉语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对外汉语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限选课。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和解释古代汉语文字、语音、词汇、语法等现象的能力。
课程系统讲授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古代汉语的形成及特点,古代汉语的文字、语音、词汇、语法等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
该课程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而必须同时是引导学生认识汉语言文字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因与规律,认识古代汉语与“人”的本质关系、与文化的本质关系、与一切人文学科的本质关系,从而使学生开拓学术视野,激发相应的研究兴趣和创造能力。
选用教材:《古代汉语》(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郭锡良主编参考书:[1]《古代汉语》(全四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5年挖补本。
[2]《古代汉语》(全三册),解惠全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版。
[3]《古代汉语》(全三册),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
[4]《古代汉语教程》(上、下册),周光庆、杨合鸣主编华中师大出版社, 2001年6月版。
二、课程教育目标1、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
2、能对经典文章作深层分析,并能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科学认识古代汉语的语言事实。
3、培养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
4、引导学生认识汉语言文字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因与规律,认识古代汉语与“人”的本质关系、与文化的本质关系、与一切人文学科的本质关系,从而使学生开拓学术视野,激发相应的研究兴趣和创造能力。
三、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编通论第一章绪论(一)学时:2学时(二)要求1、掌握:(1)汉语史的分期;(2)文言文;(3)古白话文;(4)古代汉语的研究对象;(5)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书面语。
语言有口语的形式,也有书面语的形式。
口语一发即逝,不能传于异时,留于异地。
书面语可以借助文字等手段传下来。
古代没有留声机、录音机等设备,我们对古人口语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但借助古书,我们可以知道古书面语的情况。
所以说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古代汉语主要是指书面语。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言,即通常所说的文言文。
一是六朝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即通常所说的古白话。
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古代汉语如何演变成现代汉语,古白话是很重要的资料。
唐代的禅宗语录、变文,宋代的理学语录(如《朱子语录》)、话本小说,元代的戏曲道白、白话碑文(元代使用八思巴文,译为汉语一般就是白话),明清时期的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
古白话也有不好懂的地方,如白居易诗:“长忧到老都无子,何况新生都是儿”。
这里的“儿”如果按照现代汉语来理解,这诗就不通了。
实际上这里的“儿”是特指女孩子,唐代妇女也自称“儿”。
有些古白话如果没有深入研究,要清楚其含义还是相当困难的。
不过相较于文言文而言,古白话与现代汉语毕竟更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基础,要读懂古白话还是比较容易些。
因此古白话一般不作为古代汉语这门的主要研究对象。
那么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就缩小到了古代汉语书面语中的第一个系统:文言文。
文言文的范围很广,从先秦到近代都有,现代还有一些浅近的文言文。
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唐宋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写的古文,也是文言文。
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也都是文言文,这些都是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
总之,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就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的书面语,即文言文。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1019(秘书学、新闻学、汉语国际教育)/ 0933060(小学教育)课程名称:《古代汉语》总学时数:48学时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如秘书学、新闻学等)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授课对象为本科生。
2.教学目标及意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以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言现象及其理论知识,以便为阅读古代汉语作品、为理解古今汉语的语言现象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的概括论述。
教学要求:(1)掌握古代汉语常见的语言现象,并了解其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力求贯通古今,注重沿流讨源,通过古今汉语比较来把握古今代汉语的异同。
(3)课堂讲授与课后辅导、课外练习相结合。
4.教学重点、难点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现象与规律的认知与把握,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学难点之所在。
5.教学方法与手段概述通论,指导阅读,加强练习。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主要参考书目: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5月第3版2.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6月版3.许嘉璐主编《古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4.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3版5.许威汉《训诂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5月版6.裘锡圭《汉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9月版7.蒋绍愚《古汉语词汇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8.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版9.杨伯峻《古汉语虚词》,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5月版10.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1980年9月版7.其它根据部颁教学大纲,结合本专业教学实际,课程于二年级开设,全学年上课十六周,每周三节,共计四十八学时。
二.正文绪论一.教学要求主要明确三个问题,即:什么是古代汉语,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课程名称古代汉语二、学分8学分三、总学时数144学时四、指导思想、目的要求古代汉语是汉语文学专业本科生的主干基础课。
它以科学的语言学理论为基础,通过讲授文言名篇和古汉语基本知识与理论,使学生掌握常用字的词义差别和用法,基本扫清古书中虚词、实词、语法等方面的阅读障碍,借助古注和工具书比较顺利地阅读古代文献。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具有撰写浅近文言诗文的动手能力。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奠定继承传统文化和进一步学习语言学的基础。
五、教材《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9年。
六、章节及主要内容第一单元第一节简介《左传》的作者,成书年代及版本。
精讲文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解释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鄢、共、寐、亟、祭、虢、葺、乘、遗、匮、阙。
重点解释词语:初、堪、贰、及、葺、完、兵、具、羹、启。
让学生注意下列语法现象:使动用法。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为”加双宾语。
名词用如动词。
“是之谓”的用法。
要求掌握以上所讲内容。
背诵全文。
阅读《齐晋鞍之战》。
第二节文选《左传·齐桓公伐楚》:精讲全文。
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召、陉、女、朐、处。
重点解释词语:侵、虞、无以、履、伯、为、绥、涉、征、好、池。
说明下列语法现象:陈述句中用“是”复指提前的宾语。
介词宾语在介词前面。
要求掌握以上所讲内容。
背诵全文。
第三节文选《左传·晋灵公不君》:精讲全文。
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辟、蹯、畚、稽、鲜、食、宦、箪、与、橐、大、诒、为。
重点解释词语:君、莫、先、死之、假寐、田、舍、焉、书法。
说明下列语法现象:名词用如动词、否定句中宾语前置、今……于此/有……于此表假设。
使动用法。
“之”的不同用法。
背诵”初……遂自亡也“一段。
阅读《子产不毁乡校》。
第四节古汉语通论。
怎样查字典辞书:介绍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几种主要方式。
讲解下列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康熙字典》的编纂者,成书情况,部首排列,收字情况,释字体例,使用方法及王引之、王力的考证和订误。
古代汉语通论复习重点教学大纲+常考知识点(王力版)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一)绪论部分1. *△什么是古代汉语?2. 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3. 怎样学好古代汉语?(二)*文字部分1. *△六书与三书2. *”隶变”对汉字构造的影响3. *△六书的假借与非六书的通假4. *△古今字5. 异体字6. *繁简字(三)△音韵部分1. 《诗经》的用韵2. *△中古汉语的声母──三十六字母3. *△上古声母系统的特点4. *古音通假的条件(四)*词汇部分1. *△古今词义的变化2. *△单音词、复音词(包括联绵字、偏义复词等)3.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 同义词及其辨析(五)语法部分1. 古代汉语的词类2. *△词类活用3. *△句子成分的次序4. 句子成分的省略5. 双宾语6. △非支式7. 被动式8. *判断句的发展9. *△虚词的解释方法10. 习惯说法与凝固结构(六)*诗律部分1. 诗体的分类2. *△近体诗的格律特点(七)古书注解部分1. 古书注解的产生和发展2. *△古书注解的类型3. 古书注解的内容4. *△古注中的一套术语5. *正确地利用古注(八)*△文选部分1. 精析周代、秦代、汉代的源头作品一百篇(章)(主要选自《论语》、《礼记》、《孟子》、《左传》、《战国策》、《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诗经》、《楚辞》、《史记》、《汉书》等。
)2. 精析汉末至宋代的各体诗歌二十首(九)古书句读部分1. 古书句读的基础知识2. *白文标点的操作要点(十)古文今译部分1. *古文今译的基本要求2. 古文今译歌诀(十一)工具书使用部分1. *△工具书最通行的排检法2. *最常用的字典辞书3. 使用字典辞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十二)古代文化常识部分1. *避讳2. *委婉语和礼貌式3. *古文的文体4. 古人的姓氏、名、字、别号、谥号5. 古代职官名6. 其他(十三)小论文写作解决的办法:以文选为中心,以词汇为重点,以常规语法为次重点,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对比研究的方法,精读上百篇周、秦、汉的源头范文,透视各种重要的古汉语现象,解析数百个常用词,理清其本义与众多引申义间的脉络,系统了解古书用字、文言词法和句法特点以及有关的文化常识等。
《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7 03目录王力简介--------------------------------------------------------------------------------◇绪论◇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古汉语通论(二十七)◇古汉语通论(二十八)◇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古汉语通论(三十二)曲律◇第一单元文选(左传)◇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第三单元文选(论语)◇第四单元文选(孟子)◇第五单元文选(墨子)◇第六单元文选(诗经)◇第七单元文选(楚辞)◇第八单元文选(史记)◇第九单元文选(贾谊)◇第十单元文选(韩愈)◇第十一单元文选(沈约)◇第十二单元文选(贾谊)◇第十三单元文选(两汉乐府民歌)◇唐宋五言古体诗◇第十四单元文选(词)◇次韵章质夫杨花词[1]◇曲·小令◇常用词(一)60字◇常用词(二)62字◇常用词(三)65字◇常用词(四)65字◇常用词(五)63字◇常用词(六)66字◇常用词(七)71字◇常用词(八)93字◇常用词(九)91字◇常用词(十)95字◇常用词(十一)89字◇常用词(十二)88字◇常用词(十三)96字◇常用词(十四)82字◇〔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附录三〕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附录四〕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附录五〕词谱◇〔附录六〕曲谱◇〔附录七〕曲韵常用字表◇〔附录八〕常用词音序检字总表◇〔附录九〕常用词笔画检字总表◇编后记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1:17:04 1楼自从部落改了版,编辑文字都会出现乱码,怎么办呢?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5:57:12 2楼王力简介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Ancient Chinese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学时:102学时课程学分:6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模块中属通识模块。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
课程在学习之前一般应先修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掌握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的概念、术语,为古代汉语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设置目的有三:一是培养和增强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二是提高学生运用和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三是掌握从教中学语文的能力。
古代汉语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克服古书阅读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困难,提高古书阅读能力,批判地继承我国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
学习古代汉语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从而加深对现代汉语各种语言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同时增强民族语言的自豪感。
三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培养从教的基本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以及开展语文教育研究作好必要的准备。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古代汉语课程内容共分六单元,每单元包括文选、常识、词义分析举例三部分:文选选取了语言有典范性的作品九十二篇(首)(不包括汉魏以后诗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常识部分包括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以及修辞表达、文体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相当精炼,重点突出,又比较全面;词义分析举例注重教给学生分析词义的方法,有举一反三之效,而且在内容上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方法上有一定的独创性,对古汉语词义研究起了促进作用。
学好古代汉语,原则上上述内容都须认真对待,但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对教学内容作了如下调整:文选部分,精讲教材上的作品三十篇(见后)。
作品的讲授是古汉语教学的基础和重点,每一篇文选的讲授,都须使学生从语言到思想比较透彻地理解此篇作品,并掌握其中主要的语言现象,且词汇教学,主要通过文选的讲授来进行。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学时:144学时理论学时:110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古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工具课。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的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未经今人注释和标点、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作品;能独立解决中学文言文教学语文范围内一般疑难问题。
3、课程教学改革本课程讲授1学年,计划开课学期为第六、七学期。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由文选和通论两部分组成。
两部分所占学时的比例大致为3:7。
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通论以文字、词汇、语法为主。
文选的讲授以解释字、词、句为主,突出常用词;通论的讲授以基本的、规律性的知识为主。
本大纲规定通论教学内容和文选讲读篇目。
二、本文(一)课程理论教学通论周学时:4学时实验或讨论学时:34学时一、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二)古代汉语的学习目的(三)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四)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二、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查检字音、字义的工具书1、汉语字典检字法(1)按音序排列(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3)按号码排列2、介绍几部常用的字典(1)《康熙字典》(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增订本)(3)《汉语大字典》(二)查检词语和典故的工具书1、《辞源》2、《辞海》3、《汉语大词典》(三)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的工具书1、《经传释词》2、《词诠》3、《诗词曲语辞汇释》4、《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三、文字(一)“六书”与汉字的形体构造1、“六书”概说(1)什么是“六书”(2)“四体二用”说2、汉字形体构造的四种方式(1)象形(2)指事(3)会意(4)形声(二)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与汉字的部首1、形声字的结构形式2、分析形体结构的目的3、掌握部首是分析字形求本义简便有效的方法(1)部首标示该部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2)文字学原则的部首和检字法原则的部首(三)汉字的形体演变与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1、汉字的形体演变2、古今字(1)什么是古今字(2)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3、异体字(1)异体字形体分歧的几种情况(2)不能认为是异体字的几种情况4、繁简字(1)汉字的简化(2)掌握繁体字要注意繁简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四、词汇(一)单音词和复音词1、古汉语中的单音词(1)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2)古汉语两个单音词的连用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2、古汉语中的复音词(1)联绵词的构成与理解(2)偏义复词的构成与理解(二)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3)古今词义同中有异2、词义范围的差异(1)词义的扩大(2)词义的缩小(3)词义的转移3、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1)词义褒贬色彩的不同(2)词义轻重的不同(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词的本义(1)什么是词的本义(2)怎样探求词的本义①从分析字形入手(6)引申过程中语音与字形的变化(四)同义词及其辨析1、什么是古汉语同义词2、同义词的辨析(1)所指事物微殊(2)范围大小有别(3)程度轻重相差(4)适用对象各异(5)感情色彩不同3、辨析同义词应注意的问题(1)变文避复而无异义(2)“浑言”与“析言”五、语法(一)词类的活用1、什么是词类的活用(1)词类活用界说(2)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分2、使动用法(1)什么是使动用法(2)使动用法的类型①动词的使动用法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③名词的使动用法3、意动用法(1)什么是意动用法(2)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3)意动用法的类型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②名词的意动用法4、名词用如动词(1)普通名词用如一般动词(2)方位名词用如一般动词5、名词用作状语(1)名词作状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①表示方位或处所②表示工具或依据③表示对人的态度④表示比喻(2)名词作状语的辨析6、词类活用的条件(1)两个名词连用(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助动词的后面(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7)名词用“而”连结(二)古代汉语的词序1、疑问代词作宾语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3、宾语用代词复指4、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1)数词一般放在动词前作状语(2)数词作谓语(三)古代汉语的判断句1、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与特点(1)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①主语,谓语十也②主语十者,谓语十也③主语十者,谓语④主语,谓语⑤表示否定判断是在谓语之前加“非”(2)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①不用判断词“是”②句尾一般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2、古代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3、古代汉语判断句“乃”、“即”、“维(惟)”的词性与作用4、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活用(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2)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一种复杂的内容(3)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事物的因果关系(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1、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两种方法(1)什么是被动(2)概念上表被动(3)用被动句式表被动2、用“于”字的被动句3、用“为”字的被动句①“为”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②“为”不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4、用“见”字的被动句5、“为……所”式6、“见……于”式7、“被”字句(五)副词(1)程度副词①少(附论“稍”)②颇(2)范围副词①但(附论“徒、特、第、直”)②独③仅(3)时间副词①曾(附论“尝”)②复(附论“再”)③仍(4)情态副词①且②固③盖(5)否定副词①“不”和“弗”②“毋”和“勿”③未④“非”和“否”⑤微(6)表敬副词①尊人的表敬副词:请、幸、谨、敬、惠、辱等②自谦的表敬副词:窃、忝、猥等(六)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②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③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彼④尊称与谦称⑤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②远指代词:彼、夫③泛指代词:之④特指代词:其⑤谓词性指示代词:若、尔、然⑥特殊指示代词:焉⑦合音词:诸(3)疑问代词①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②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③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4)无定代词①肯定性无定代词“或”②否定性无定代词“莫”(5)辅助性代词①者②所(七)古代汉语虚词1、介词(1)于(於、乎)①介绍行为动作的处所和时间②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③介绍比较的对象④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的主动者(2)以①表示行为所采用的工具或凭借的手段②表示行为动作所凭借的资格、身份或地位③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④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⑤“无以”(亡以)和“有以”(3)为①介绍行为动作所关涉的对象②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或目的③介绍行为动作的主动者2、连词(1)与(2)而①用于联合结构②用于偏正结构③用于主谓结构(3)则,然则①“则”表顺承关系②“则”表转折关系③然则(4)虽,虽然①“虽”表示让步关系②“虽”表示假设性让步③虽然(5)然,然而(6)之①用于偏正结构②用于主谓结构3、语气词和词头、词尾(1)句尾语气词①也②矣(附论“已”)③哉(附论“夫”)④乎(附论“欤”、“邪”)(2)句尾语气词的连用(3)句首、句中语气词①夫(附论“且夫”、“故夫”、“若夫”、“今夫”)②惟(维、唯)③其④也(4)词头、词尾①词头:有、其、言、于、薄②词尾:然、如、尔、若、焉、乎六、古书的注解(一)阅读古书,为什么要参考旧注(二)古书注解的类型1、传、笺2、疏、正义3、章句4、集解(集释)(三)古书注解的体例与方式1、古书注解的体例2、古书注解的方式(四)古书注解的术语1、曰,为,谓之2、谓3、貌、之貌4、犹5、之言,之为言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五)读旧注应注意的问题七、古书的标点问题(一)什么是句读(二)标点古书的基本要求1、标点后的字句必须能讲通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3、必须符合古代的语法和音韵八、古汉语今泽问题(一)准确地理解原文,并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二)忠实于原文,能对译时尽可能对译(三)遇到不能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四)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九、古今语音的异同(一)古今韵母不同(二)古今声母不同(三)古今声调不同十五、上古音简说(一)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二)关于上古韵部的研究(三)关于上古声母系统的研究(四)关于上古声调的意见十、古书的读音问题(一)古代诗歌韵文的读音(二)假借字的读音(三)关于破读字的读音1、什么是“破读”2、破读与假借的区别3、如何对待破读音(四)古书中的特殊读音十七、诗律(一)近体诗与古诗的区别1、句数2、押韵3、平仄(1)近体诗的四种平仄句式(2)近体诗的四种格式①五言仄起仄收式(七言则为平起仄收)②五言平起仄收式(七言则为仄起仄收)③五言仄起平收式(七言则为平起平收)④五言平起平收式(七言则为仄起平收)(3)粘对(4)拗救(5)绝句和排律的平仄4、对仗十八、词律(一)词的产生及其特点(二)词调、词牌和词谱1、词调2、词牌3、词谱(三)词的用韵(四)词的平仄(五)词的对仗文选讲读篇目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晋灵公不君鞍之战冯谖客孟尝君《论语》数则齐桓晋文之事许行北冥有鱼五蠹(二)课程实验教学本课程注重实践训练,平均每3周做一次书面作业,作业题量要适中,习题要能体现教学的基本要求,部分练习题、思考题要有一定难度。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说明】古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在我系的教学计划中列为专业必修类,开设两学期,共126学时(。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和文言文教学素养。
要求学生在阅读背诵若干文选的基础上增强文言语感,占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并通过文字、音韵、训诂、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学习,系统地掌握古汉语基础知识,为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选用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
这套教材虽略显陈旧,但毕竟经历了40多年教学实践的检验和专家的严格修订,具有资料丰富,教学选择面宽的显著优点,多数院校至今将其列为汉语语言学科考研复习的指定教材或参考书。
至于教材的不足之处,可由教师在教学中补充修正,这种做法也有助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学习如何解决问题。
教材处理和教法研究既要从本课程的特点出发,注重实效,又要围绕培养目标,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
1)以教材一、二册为主,兼及三、四册的部分内容。
对所讲授的教材内容,可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删调整。
“常用词”、“古代文化常识”及文体知识等内容主要由学生自学,授课过程中遇到有关问题要适当联系。
要引导学生了解和利用二、四册的附录材料,授课时注意参考。
2)感性知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文选与通论穿插照应。
文选教学应援引教材以外的材料,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贯穿理论方法。
通论课在宏观上不求系统完整,但对于具体知识点必须讲求相对的系统性、完整性。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调熟读文选,背诵一定数量的篇目或段落,根据各自的发展方向扩大阅读面。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并为其提供材料和线索,组织研究性学习。
结合考研需要,在单元教学完成之后,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练习材料。
4)突出师范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法技能,体现扎实的业务功底对创造性教学的重要作用。
涉及到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篇目,可利用学生熟悉原文的条件,采取提供训诂材料的办法,重点培养其参考古注和查阅工具书解决问题的基本功。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课程背景:
《古代汉语》是中国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的基础。
通过学习古代汉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典文学作品、历史文献等,提高古代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汉字发展的历程,了解古代汉字的结构和演变;
2.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读音规则和音韵特点;
3.能够读懂部分经典文献、古籍,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4.培养学生对古代汉字文化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
1.古代汉字的基本知识
a.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b.汉字的结构和构造
c.汉字的演变和变体
2.古代汉字的音韵规律
a.声母和韵母的组合规则
b.声调的变化和规律
c.声调的分析和标注
3.古代汉语的阅读方法
a.古代汉字文献的特点和风格
b.如何读懂古代汉字文献中的句子和文章
c.阅读古籍的常用辅助工具和资源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述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古代汉字的基本知识、音韵规律和阅读方法。
2.练习法:通过听读、口头练习和书写练习,巩固学生的古代汉语发音和阅读能力。
3.讨论和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探讨古代汉字文献中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研究和思考能力。
评估方式:
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古代汉字的基础知识和音韵规律的掌握。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AncientChinese课程编码:(一)05012007k(二)050120072.(三)050120045总学时:144实验学时:0学分:9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先修课程:现代汉语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本课程是四年制普通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学科基础课。
2.是要培养学生由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一般规律,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有较强的研读中国古书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历史比较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还使学生熟悉中华民族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学到优秀的民族文化中深厚的人文精神,养成健全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绪论部分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1-1了解什么是古代汉语。
1-2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1-3了解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重点:古代汉语主要特点。
难点: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第2章:文字部分授课学时:10基本要求:2-1了解“六书”。
2-2掌握“隶变”对汉字构造的影响。
2-3了解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重点:六书。
难点:“隶变”对汉字构造的影响。
第3章:词汇部分授课学时:12基本要求:3-1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
3-2了解单音词、复音词(包括联绵字、偏义复词等)。
3-3掌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重点: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难点:联绵字、偏义复词。
第4章:音韵部分授课学时:12基本要求:4-1了解上古声母系统的特点。
4-2了解中古汉语的声母一三十六字母。
4-3了解近体诗的格律特点。
重点:三十六字母难点:上古声母系统的特点。
第5章:语法部分授课学时:12基本要求:5-1了解古代汉语的词类及词类活用。
5-2了解古汉语句子成分的次序与句子成分的省略。
5-3了解双宾语及被动式。
5-4掌握虚词的解释方法及一些习惯说法与凝固结构。
重点:词类活用难点:双宾语及被动式第6章:古代文化常识部分授课学时:8基本要求:6-1了解避讳。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专业提高课知识打基础。
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楚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1)掌握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性质、编排方法和使用方法;(2)掌握汉字的构造、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知识,学会分析一定数量常用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本义;(3)掌握古汉语词汇知识以及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掌握古代汉语语法(句法和词法)知识及其特点;(5)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6)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及语音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汉语音韵学知识解释古代有关的语言现象;(7)学会给古书标点断句和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培养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8)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格;(9)理解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特点,培养欣赏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和分析浅近诗歌格律的能力;了解古代词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时数上课时间:第一、二学期;总课时:132学时;总学分:8学分。
(四)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讲练结合,重视口头训练和课外作业;使用多媒体课件。
(五)面向专业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六)使用原则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
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统编教材之一。
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
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本课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使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紧密结合。
在指导学生阅读文选的基础上,讲授通论,使学生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
同时,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
这是本门课的难点所在。
要攻破这个难点,就是坚持少而精,循秩序渐进,注重练习,培养技能等项原则。
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应确定重点篇章段落,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
并通过习题课、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等环节检查教学效果。
因所选教材份量大,教学时数有限,故采取以下措施弥补:一是讲读与自学相结合。
重点讲授第一、二两册、第三、四两册主要由学生自学。
另,第一、二册中的文选、通论部分皆由教师讲读,而常用词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
这样,可以在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基本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二是与其他课程互补。
古代汉语课,历来以散文为主,韵文只涉及较少部分,如《诗经》、《楚辞》等。
而古典文学课将涉及到辞赋、诗、词、曲等。
这样,古代汉语课中的自学部分,古典文学课将会讲读其中的大部分。
古代汉语课讲读的大量散文作品,又将为古典文学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二者互补,将使学生在古代汉语课与古典文学课两方面都收到成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内容二、绪论(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主要讲授古代汉语课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教材的内容、特点及要求,以及如何学好古代汉语课。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让学生掌握这门课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三)教学方法与形式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单元(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工具书的编排方式和常用工具书的类别、性质、功能、特点;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情况;了解古汉语词汇的构成;能辨析古汉语同义词。
学习文选增强感性认识。
(二)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掌握古汉语词汇的特点和古今词义的差异情况。
文选一、《郑伯克段于鄢》二、《齐桓公伐楚》三、《宫之奇谏假道》四、《晋灵公不君》五、《齐晋鞌之战》六、《楚归晋知罃》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与释义方式1、具体方式类型2、直音反切直训譬况二、常用工具书简介1、《说文解字》2、《康熙字典》3、《经籍纂诂》4、《辞源》5、《辞海》6、《经传释词》7、《词诠》8、《诗词曲语辞汇释》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情况二、词义变化的类型、词义的扩大 12、词义的缩小3、词义的转移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二、古汉语复音词的构成情况1、联绵词2、叠音词3、偏义复词三、古汉语同义词的辨析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词的本义1、定义2、词的本义的探求方法二、词的引申义1、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方式A 相似类比B 相关借代C 相因推导 2、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的定义3、词义引申的脉络A 连锁式B 辐射式三、词的假借义思考题:1、古今词义异同有几种情况,请举例说明。
2、古今汉语词汇在构成上有什么不同特点?3、.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词义引申有几种方式,(三)教学方法与形式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0学时。
第二单元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常识掌握汉字构造的理论“六书”,字的本义以及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特点和鉴别。
(二)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六书”的识别;“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
文选一、《冯谖客孟尝君》二、《鲁仲连义不帝秦》三、《触龙说赵太后》通论:(五)汉字的构造一、汉字的构造与“六书”理论1、“六书”的名称2、四体二用3、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4、汉字结构辨析5、形声字的结构分析A、常规结构B、位置反常C、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二、汉字结构与本义的探求1、文字的本义2、文字本义的探求方法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一、古今字A定义 B形体 C成因 D辨识二、异体字A定义 B类别 C辨识三、繁简字A定义 B类别 C转换(三)教学方法与形式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14学时。
第三单元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古汉语常见的几种句式特点及常见格式,并能正确理解和翻译有关文句。
(二)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文选 1、《论语》(八篇)2、《礼记》(2篇)通论(七):判断句,也字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四、语气词“也”的特点通论(八):叙述句,矣字,焉字一、古汉语的双宾语句二、古汉语的宾语前置句(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12(代词“是”作宾语前置三、动量成分的位置1(数词直接作状语2(数词作谓语四、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式 1(介词“于(於、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3(助动词“见”表示被动4(“为……所……”式5(“被”字式五、语气词“矣”的用法六、语气词“焉”的用法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一、否定句代词做宾语前置二、“不”“弗”的用法三、“毋”“勿”的用法四、“未”的用法五、“否”的用法六、“非”的用法七、“无”的用法八、“莫”的用法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二、疑问代词“谁”“孰”“何”的用法三、疑问代词“安”“恶”“焉”“胡”“奚”“曷”的用法四、疑问语气词“乎”“诸”的用法五、疑问语气词“与”(欤)“邪”(耶)的用法六、语气词“哉”的用法七、几种表示反问的说法(三)教学方法与形式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12学时。
第四单元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熟悉古汉语中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的常见用法。
(二)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古汉语中的使动和意动用法及其区别;“者”“所”的用法。
文选一、《寡人之于国也》二、《文王之囿》三、《许行》通论(十一):词类活用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定义二、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1、使动用法2、意动用法3、名词活用做动词4、名词作状语三、活用与兼类的区别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通论(十二):代词一、人称代词“尔”“汝”“若”“而”“乃”“其”“之”的用法二、指示代词“是”“兹”“尔”“若”“然”“焉”“诸”“或”的用法三、“者”的用法四、“所”的用法五、“者”和“所”的区别(三)教学方法与形式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12学时。
第五单元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古汉语中的介词、连词的使用情况,熟悉古汉语中的词头、词尾。
(二)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常用介词“于”“以”“为”的用法,连词“与”“以”“而”的用法。
文选一、《墨子?非攻》二、《老子》三、《荀子?劝学》四、《北冥有鱼》五、《劝学》六、《五蠹》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介词“于”(於)“以”“为”“与”的用法二、连词“与”“而”“以”“则”“且”的用法三、“然而”“然则”“虽然”的用法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语气词“夫”“其”“唯”的用法二、词头“有”“其”“言”“于”“薄”的用法三、词尾“然”“乎”“焉”“如”“尔”的用法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0学时。
第六单元(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诗经》的用韵情况,掌握古汉语中的古音通假现象。
(二)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古音通假;古韵三十部。
文选一、《国风》《关雎》、《卷耳》、《桃夭》、※《北门》、※《静女》、《柏舟》、《墙有茨》、《相鼠》、※《氓》、《木瓜》、※《黍离》、《君子于役》、※《风雨》、《伐檀》、《硕鼠》、※《鸨羽》、※《蒹葭》、※《黄鸟》、《无衣》、※《月出》、※《七月》二、《小雅》《节南山》三、《大雅》《公刘》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一、《诗经》的韵例二、《诗经》的韵部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一、什么是双声二、什么是叠韵三、三十六字母四、什么是古音通假五、假借字的两种情况六、常用假借字的辨析(三)教学方法与形式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0学时。
第七单元(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古注的体例、类型、术语和训释方式,能读懂带有旧注的古文。
(二)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古注的体例;古注的训释方法。
文选一、《离骚》二、《国殇》三、《渔父》四、《山鬼》五、《衰郢》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一、古注的意义和历史二、常见的体例本文、毛传、郑笺、孔疏、陆释文三、古注的内容四、古注的术语曰、为、谓之;谓;犹;貌;之言、之为言;读如、读若;读曰、读为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 一、《史记》三家注二、李善《文选》注三、如字;变读;衍;夺(三)教学方法与形式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