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我家的好邻居》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5.99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6. 我家的好邻居》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6. 我家的好邻居》是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邻居相处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培养学生的邻里意识,使学生能够与邻居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如何与邻居相处,如何处理邻里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交能力,对于与邻居相处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
但学生在处理邻里矛盾和问题时,可能还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掌握与邻居相处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邻居相处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邻里意识,使学生能够与邻居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
3.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邻居相处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在邻里之间发生矛盾和问题时,如何有效地沟通和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如何与邻居相处,如何处理邻里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与邻居相处的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和借鉴。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与邻居相处的场景,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2.准备角色扮演的场景和道具,用于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3.准备与本课相关的故事或视频,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与邻居相处的经历,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相关的案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邻居相处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与邻居相处的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和借鉴。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6《我家的好邻居》教案3一. 教材分析《我家的好邻居》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的内容。
本课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邻居关系为主题,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使学生学会与邻居相处,尊重和理解邻居,形成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故事、漫画、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邻里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邻里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有过与邻居互动的经历,对邻居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邻里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与邻居沟通、交往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学会与邻居相处,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学会与邻居友好相处,形成和谐的邻里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漫画、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关爱邻居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学会为邻里着想,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学会与邻居友好相处。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关爱邻居的道德品质,形成和谐的邻里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故事、漫画等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邻里之间的情感交流。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学会与邻居相处,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具:准备教材、投影仪、漫画、故事课件等。
2.教学资源:搜集一些关于邻里之间的真实案例,用于课堂讨论和拓展。
3.教学环境:布置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关于邻里之间和谐相处的漫画,引导学生关注邻里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家的好邻居-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邻居是我们身边重要的人,了解邻居的功能和需要与邻居和睦相处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提高合作能力,在交往中互相关爱、尊重、帮助他人。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小处落实爱国、守法、自律、勤奋等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生了解邻居的功能和需要,提高与邻居和睦相处的意识。
2.难点:通过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品质,培养社交技能,具备关爱、尊重、帮助他人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
四、教学内容1.名词解释邻居:指住在隔壁房子、附近的人,也可以指住在同一个小区内的人。
2.观察和发现教师在教室展示不同类型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的内容体会邻居的功能和需要,例如:1.帮助搬家、照料花园、代收快递等。
2.分享生活、传递信息、组织社区活动等。
3.师生共同探究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邻居关系的好处,如:1.邻居之间相互照应,可以提高生活便利度和生活质量,加深相互关系。
2.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例如邻里之间互相关照,共同维护社区环境和文明秩序。
4.小组探究和分析总结教师让学生自由分组探究和讨论什么样的邻居是“好邻居”,如:1.乐于助人,关心他人,常常前来帮忙。
2.待人友善,公正客观,有互信、尊重、宽容和刚正不阿的品质。
3.文明礼貌,安静有序,爱护公共设施和保持干净卫生。
五、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学生们了解到邻居是我们身边重要的人,我们需要与邻居和睦相处,互相关心和帮助他人。
这样有利于改善生活便利度和生活质量。
对于学生来说,善良的品质和良好健康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个教案,孩子们能够更好的认识社区文化,从而更好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感情的渗透,形成养成良好品质的习惯和信念。
我家的好邻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邻里关系,培养学生与邻里和谐相处的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邻里关系的认识2. 尊重他人的重要性3. 良好邻里关系的建立与维护4. 人际沟通技巧5. 实践活动:我与邻居互动的故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懂得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他人,建立和谐邻里关系。
2. 难点:培养学生在与邻里交往中的沟通能力,提高人际交往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邻里关系的认识、尊重他人和良好邻里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邻里互动的实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尊重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与邻里相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与邻居互动的过程,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身边的邻里互动故事,引发学生对邻里关系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邻里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了解邻里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邻里互动的实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尊重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与邻里相处,培养学生与邻里和谐相处的能力。
5. 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与邻居互动的过程,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如何在与邻里交往中更好地尊重他人,以及如何建立和谐邻里关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水平。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态度、分享观点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活动: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人际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邻里关系和尊重他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延伸:1. 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如帮助邻居、参与社区清洁等,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付诸实践。
我家的好邻居-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邻居的作用和重要性;2.能够表达对邻居的感激和尊重之情;3.学会与邻居友好相处的基本礼仪。
教学重点1.学会表达对邻居的感激和尊重之情;2.掌握与邻居友好相处的基本礼仪。
教学难点1.能够真正理解邻居的作用和重要性;2.学会以友好的方式与邻居相处。
教学内容导入1.让学生想一想:你们家附近是不是有热心的邻居?是不是有时候他们会给你们家送来好吃的东西或者帮你们照看小动物?2.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或者图片,向他们介绍邻居的重要作用。
学习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位代表来演绎如何与邻居友好相处的场景。
场景可以是向邻居借物品、帮邻居搬运、主动进行回报等。
同时,其他组员可以提供评价和建议,讨论如何才能更好的与邻居相处。
2.学习道歉与感谢的基本表达方式,并在小组中进行练习和角色扮演。
3.安排学生编写一封感谢信给予热心帮助的邻居,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读与分享。
巩固1.在课堂巩固环节,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答题:•你为什么要感谢邻居呢?•在以后的生活中,你觉得还可以怎样更好的和邻居相处?2.让学生在课后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行动计划。
可以是与邻居交流、主动帮助邻居或者制定友好相处的规定等等。
教学方法1.向学生介绍相关的道德和礼仪知识;2.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解和掌握;3.让学生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增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是否能够广泛听取意见、礼貌待人等;2.书面作品评价:查看学生写下的感受和行动计划,并评价其能否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拓展1.邀请社区有关人士到班级给予讲解和讲解相关知识;2.安排学生到社区学习、观察和调查邻居的生活,形成综合性学习体验。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6我家的好邻居》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6我家的好邻居》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邻居相处的基本礼仪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合作共处的良好品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邻居,学会与邻居和谐相处,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于邻里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与邻居产生矛盾,对于如何处理邻里关系,如何与邻居和谐相处,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教育。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邻居相处的基本礼仪和道德规范。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合作共处的良好品质。
3.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邻居,学会与邻居和谐相处,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邻居相处的基本礼仪和道德规范。
2.难点: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合作共处的良好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体验与邻居相处的方法和技巧。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与邻居相处的经验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邻居相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情境,如与邻居打招呼、借东西、解决矛盾等。
2.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准备纸和笔,用于学生记录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好邻居?你认为好邻居应该具备哪些品质?2.呈现(10分钟)呈现生活情境,如与邻居打招呼、借东西等,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在这些情境中,应该如何与邻居相处?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与邻居相处的经验和感悟,讨论如何做到尊重邻居、关爱邻居、合作共处。
4.巩固(5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邻居们是如何相处的?他们做得好在哪里?5.拓展(5分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处理与邻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化解邻里之间的误会?6.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如与邻居相处的基本原则、方法技巧等。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6课《我家的好邻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并能够表达对好邻居的感激之情。
2.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各个角色在社区中的责任,并能够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工作。
3.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认识好邻居的品质,培养感恩心和邻里友好关系,了解社区中各个角色的责任。
三、教学内容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6课《我家的好邻居》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的内容,从而产生对本课主题的思考。
2.提问:你们家附近有没有好邻居?他们对你们家做了什么好事?请举例说明。
第二步:呈现新课1.让学生阅读课文《我家的好邻居》,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师生共同分析课文,讨论文章中好邻居的品质和行为,引导学生识别好邻居的特点。
第三步:讨论邻里关系的重要性1.引导学生讨论好邻居对于一个家庭的意义,以及邻里之间应该如何相互关心和帮助。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家庭与邻里之间的互动经历,让学生明白好邻居是需要彼此共同努力维护的。
第四步:培养感恩心和邻里友好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表达对好邻居的感激之情。
2.分角色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邻里之间的互动场景,鼓励学生用真挚的语言表达自己家庭对好邻居的感谢。
第五步:了解社区中各个角色的责任1.呈现社区中不同职业人员的图片或文字描述,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和责任。
2.引导学生讨论各个职业在社区中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对于社区的贡献。
第六步:小结与反思1.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引导学生思考:你愿意成为一个好邻居吗?你会如何为社区做贡献?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增强他们的社区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2.带领学生进行社区调研,了解社区中各个角色的工作内容和需求,并搜集相关资料,形成简单的报告。
六、课堂作业请学生以“我家的好邻居”为题,写一篇感谢信或者演讲稿,表达对好邻居的感激之情,并在信中或演讲中说明自己愿意成为一个好邻居,并为社区做贡献的具体计划。
6.我家的好邻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分享互助经历,了解邻居的概念,知道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体会邻里间相处的快乐与温暖,产生主动帮助邻居的愿望。
2.交流伙伴趣事,学习认识新伙伴的方法,体会与邻家小伙伴交往与活动时的快乐,乐意与小伙伴交往。
3.小组合作讨论,辨析并掌握来家活动时主人与客人应有的文明礼仪与行为,养成邻里间文明交往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知道邻里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产生主动帮助邻居的愿望。
2.学习认识新邻居的方法,掌握邻里间文明交往的技能。
教学准备:学生:制作交友卡。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活动一教材故事导入,激发兴趣1.听录音,交流小华的楼道里发生的怪事。
(播放阅读角故事录音(片段))2.猜猜垃圾去哪儿了。
3.继续听录音,听听垃圾去哪了。
(继续播放故事录音)4.说说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
5.小结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说说我们的邻居。
(板书:我家的邻居)(设计说明:利用阅读角的故事设疑激趣,让邻里生活经验并不丰富的学生们,能够通过故事来初步感知小孩子也可以为邻里间的整洁、和谐生活发挥作用,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
)活动二分享互助经历,感受温暖1.交流新搬来的小女孩的行为会给她的邻居带来什么变化。
2.小结:邻里之间互相帮助,我们的生活才会更温暖。
(板书:互相帮助)3.听听小华得到过哪些邻居的帮助。
(播放录音)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5.说说你们家得到过邻居们的哪些帮助?6.教师小结,补齐课题。
7.出示图片,说说能帮邻居们做些什么呢?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8.小结。
(板书:关爱对方)(设计说明:通过听小华接受过的邻居的帮助,帮助学生唤醒记忆,回忆邻居帮助自己家的事,在交流中感悟到邻居曾带给自己的温暖。
然后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帮助邻居可以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产生帮助邻居的愿望,同时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
)活动三介绍邻家伙伴,体会快乐1.学生交流课前完成的交友卡。
我家的好邻居教学设计我家的好邻居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家的好邻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家的好邻居教学设计篇1活动目标增进与邻居、社区的互动情谊。
体验角色扮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儿歌读本、儿歌掛图、互动式教育光碟。
活动过程1 、将第4週完成的宝贝学习单「我家附近的地图」,分发给每位幼儿,请幼儿分享最常在附近的哪些地方遇到邻居(公园、小吃店、便利商店、倒垃圾的地方。
)家人都如何和邻居互动2 、翻开儿歌读本「隔壁人家」,请幼儿欣赏画面,指出这户房子的样式,亲戚家有谁住这种房子,并养小动物的`。
3 、教唱儿歌「隔壁人家」〔附〕,藉由内容引导幼儿,怎麼样正确的和邻居相处。
4 、请幼儿发表自己遇到邻居的时候,都以何种方式打招呼,最喜欢和邻居一起做什麼事(骑脚踏车、玩玩具、游泳。
)5 、团体讨论自己认识的好邻居,说明他们受欢迎的原因。
彼此学习分辨什麼行為受欢迎(有礼貌和人打招呼、轻声开门关门、互相帮忙。
)什麼举动不受欢迎(乱丢垃圾、破坏公共设施、随意从楼上泼水下来。
)老师将幼儿的发表记录下来,张贴於教室中。
6 、角色扮演游戏——到邻居家作客,请幼儿轮流当爸爸妈妈、小主人、小客人,再针对各组的互动方式,选出最适合且有礼貌的方式,并记录下来。
我家的好邻居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能画出一组邻居的形象我的好邻居;2、学习选材和搭配色彩的知识我的好邻居;教学重点:激发学生使用不同的材料画出一组邻居的形象。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材料制作立体的“高楼”。
我的好邻居在创作中有目的运用色彩知识。
教学用具:课件、范作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想一想,你有哪些邻居?选择自己熟悉的邻居,说一说难忘的故事,或者把一些难忘的故事写出来。
二、分组讨论,确定主题。
6 我家的好邻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邻居与自己的关系,了解邻居的作用和重要性。
2.能够感性认识邻里关系的重要性,了解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与邻居相处,增强共情能力,培养感恩的情感。
3.能够学会简单的邻里交往礼仪。
二、教学重点1.理解邻居与自己的关系,了解邻居的作用和重要性。
2.进一步认识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和相互之间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怎样与邻所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2.如何进行简单的邻里交往礼仪?四、教学方法1.观看视频,了解好邻居的重要性。
2.小组讨论,了解邻里关系。
3.观看案例视频,讨论如何与邻居相处。
4.角色扮演,学习邻里交往礼仪。
五、教学过程1. 观看视频,了解好邻居的重要性。
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好邻居的重要性。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什么是好邻居,以及好邻居对自己、对邻里关系以及对整个社区的作用。
2. 小组讨论,了解邻里关系。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如下问题展开讨论:1.邻居对我们有哪些帮助?2.你家的好邻居有哪些特点?3.你与邻居之间会出现哪些矛盾?4.你认为怎样才能与邻居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了解邻里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建立良好关系的基本方法。
3. 观看案例视频,讨论如何与邻居相处。
让学生观看案例视频,对如何与邻居相处进行讨论。
讨论范围包括:1.如何主动与邻居打招呼?2.如何向邻居借东西并表达感谢?3.如何维护自己与邻居之间的关系?带领学生分析案例并讨论解决方法。
4. 角色扮演,学习邻里交往礼仪。
将学生分成小组,互相扮演邻居的角色,教新增加的邻里交往礼仪,例如:1.打招呼礼仪2.借东西礼仪3.说谢谢礼仪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这些礼仪的正确的操作方法并示范,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感受到邻居与自己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到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和相互之间的影响。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感受到邻里关系的具体实践,使学生学会与邻居建立良好关系的技巧和方法。
教师需要更多地策划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让学生感受到邻里关系的具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