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白血病控制和净化计划的优化与评估
- 格式:pdf
- 大小:250.66 KB
- 文档页数:2
32 中国农村科技 CHINA R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在诸多禽病中,禽白血病病毒严重威胁种鸡健康,同时还给商品鸡群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项目研究团队通过对禽白血病检测净化方法的创新与优化,创制了禽白血病毒免疫PCR、鸡肝细胞系高效分离培养与化学发光抗原定量检测等新方法,优化了禽白血病毒抗原检测试纸条与ELISA试剂盒,形成了有效的禽白血病检测和净化技术。
为彻底摆脱了我国蛋种鸡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团队利用集成的禽白血病检测技术,形成了禽白血病净化技术方案,助推了我国自主蛋用型鸡市场占有率的显著上升。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专项——种禽场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禽白血病、沙门氏菌病综合防控与净化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 2016YFD0501600)。
扬州大学、山东农业大学。
项目团队在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不同类型鸡群禽白血病毒感染的排毒规律等净化相关要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比较验证,完成了适于我国原种鸡场禽白血病净化的技术方案,2018年形成了国家标准《原种鸡群禽白血病净化检测规程》。
这些创新性研究成果在制定和改进禽白血病净化方案和提高净化效率上发挥了关键作用,显著提高了净化效率。
禽白血病净化既是一项技术活,又是一项体力活。
我国鸡群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净化工作量很大。
如在河北大午农牧集团种禽有限公司原种鸡群实施净化胎粪检测期间,每天要完成2万只以上种鸡的采样和检测,课题负责人赵鹏教授带领研究生从早上5点起床一直到晚上12点坚持在现场检测。
靠着这样的苦干实干,河北大午农牧集团种禽有限公司从项目启动的2016年8月开始,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就实现了禽白血病彻底净化并获得国家级“禽白血病净化示范场”认证。
为了普及禽白血病净化知识和推动净化工作,课题组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高校技术支撑+企业主体实施”的三位一体推广模式,先后参与和协助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起草了禽白血病净化技术方案和国家禽白血病净化示范场评估标准。
禽白血病净化对北京油鸡产蛋性能和繁殖性能的影响评估禽白血病(V)是一种主要感染鸟类的病毒性疾病,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近年来,禽白血病净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对油鸡产蛋性能和繁殖性能的影响尚未充分评估。
本文旨在评估禽白血病净化对北京油鸡产蛋性能和繁殖性能的影响,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油鸡。
油鸡是一种快速生长、肉质鲜美的品种,广泛应用于屠宰业。
然而,油鸡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受到禽白血病的感染,因此禽白血病净化对油鸡的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禽白血病是由禽类白血病病毒引起的一种高传染性疾病。
该病毒主要通过唾液和排泄物传播,感染鸟类后会使其产蛋性能和繁殖能力受到影响。
禽白血病净化是一种通过选择禽场清洁方案、加强消毒等方式,从饲养环境中减少禽白血病病毒的存在,减少感染风险的方法。
对于北京油鸡而言,禽白血病净化对其产蛋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产蛋率、卵重和蛋品质等方面。
研究发现,经过禽白血病净化处理后,油鸡的产蛋率明显提高。
这是因为禽白血病会导致鸟类免疫系统受损,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机能,从而影响了产蛋率。
而净化处理通过减少饲养环境中的病毒存在,使鸟类的免疫能力得到恢复,从而提高了产蛋率。
此外,禽白血病净化对油鸡的卵重也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通过净化处理后,油鸡的单个鸡蛋重量有所增加。
这可能是因为净化处理能够改善油鸡的饲养环境,提供良好的营养和生长条件,从而促进卵巢发育和卵泡的形成,增加鸡蛋的产量和重量。
此外,统计数据还显示,在经过禽白血病净化处理后,油鸡的蛋品质也有所改善。
研究发现,经过净化处理后的油鸡的鸡蛋外观更加光滑均匀,内部结构密实,并且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这表明禽白血病净化处理能够提高油鸡鸡蛋的质量,增加其市场竞争力。
然而,禽白血病净化对北京油鸡的繁殖性能的影响尚未明确。
研究人员认为,禽白血病净化处理能够降低饲养环境中的病毒含量,减少油鸡的感染风险,从而提高其繁殖能力。
135禽白血病的净化及防控潘金升(新兴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广东新兴 527400)摘 要:禽白血病是由肉瘤病毒群的病毒引起的禽类各种良性和恶性肿瘤的一类疾病,该病在目前无有效的疫苗及治疗药物,通过净化措施建立健康无白血病鸡群是当前避免感染鸡群的重要措施。
在对该病的净化的过程存在众多的不足与问题,积极的改进当前的净化措施对有效防控该病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禽白血病;净化措施;防控策略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和禽肉瘤病毒引起的多种肿瘤性疾病的总称。
禽白血病可导致鸡死亡、生产性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和其他病原体的继发感染。
禽白血病对养鸡业的危害越来越大,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经过多年的净化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禽白血病仍在临床上大量发生和流行。
目前,禽白血病病毒的宿主谱正在扩大,已从肉鸡和蛋鸡传播到我国地方品种。
我国地方种鸡J 亚群禽白血病的纯化仍是禽白血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因此,净化和预防禽白血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禽白血病的净化及防治措施提出了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1 净化措施(1)垂直传播控制垂直传播是指阳性鸡通过产卵将病原体传播到下一代。
控制措施是进行多次阳性检测,及时剔除阳性鸡,并确保下一代的种鸡为阴性鸡。
①一日龄鸡胎粪检测1日龄胎粪检测,及时排除阳性鸡,避免鸡间水平传播。
孵化前每个鸡蛋都放在同一个孵化纸袋里。
对1日龄雏鸡的胎粪逐一采集,检测抗原。
如有阳性鸡则对整个鸡群进行淘汰,同时对相应的种母鸡也淘汰。
② 6~10周龄鸡检测6~10周龄为排毒高峰期。
肛拭子检测鸡群。
胎粪检测后,将雏鸡按种系分笼饲养,对同一母鸡进行泄殖腔拭子检测。
如有阳性鸡只存在便要对同笼的鸡群进行淘汰。
③初产期检测初产期也是鸡群排毒的高峰期。
可检测蛋清判断是否为阳性鸡,取初产蛋前3个鸡蛋检测蛋清抗原,如检测为阳性则对阳性鸡进行淘汰。
④病毒分离与检测病毒分离检测是检测公鸡是否携带禽白血病病毒的常用方法。
它可以用来防止公鸡通过接触或交配传染给其他健康的鸡。
禽白血病净化规程
禽白血病净化规程是指针对禽白血病病毒污染的场所、设备、禽群及其排泄物等
进行消毒、清洁、隔离等措施,以达到清除病毒、预防病毒扩散的目的。
具体规
程如下:
1. 对污染场所进行消毒清洁。
包括禽舍、鸡笼、饮水器、饲料器、卫生间等设施,应进行全面消毒清洗,使用有效杀灭病毒的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氯化钠等。
2. 对禽群及其排泄物进行隔离。
疑似或已感染禽只应立即隔离,禁止与其他禽只
接触;对禽只的排泄物也应进行隔离处理,避免病毒扩散。
3. 禁止外来禽只进入场所。
外来禽只可能携带病毒,应禁止其进入场所,并对人员、车辆等进行消毒处理。
4. 定期进行检测。
应定期对禽只进行病毒检测,发现病毒污染应立即处理,避免
病毒扩散。
5. 建立完善的防疫制度。
应建立科学、完善的防疫制度,包括疫苗接种、检测、
隔离等措施,确保禽只健康、生产安全。
以上是禽白血病净化规程的基本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实施和改进。
D O I:10.3969/J.I SSN.1671-6027.2023.06.066A L是由A LV引起的一种致瘤性疾病,可引起家禽产能下降和生长迟缓。
此外,A LV还会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增加对其他微生物感染的易感性,以及接种其他疾病疫苗遭遇失败的风险,会对家禽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A LV主要通过感染胚胎垂直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鸡或污染物水平传播。
到目前为止,没有有效的疫苗和药物来预防或控制A L。
因此,在临床上,最有效方法是区分和根除鸡群中的A LV感染个体。
1病原学A LV是逆转录病毒科α病毒属的单股正链R N A病毒,其基因组长度约7.2kb。
A LV基因组的前病毒D N A排列为5’LTR-l eader-gag-pol-env-3’LTR。
LTR是非结构基因,gag、pol和env是结构基因,gag和pol基因在病毒传播过程中相对保守,而env基因变异较大。
gag基因编码病毒的结构蛋白,其中包括核心蛋白(p27)和外壳蛋白(p19),这些蛋白质是组成病毒粒子的关键成分,p27与病毒R N A 相结合形成病毒粒子的核心,是一种高度保守的核心蛋白,分子量约为27kD a,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A L诊断的常用蛋白之一。
但是p27蛋白检测不能区分不同亚型的A LV。
p19则构成了病毒粒子的外壳,帮助病毒粒子组装和稳定,以便病毒能够进入宿主细胞并进行复制。
pol编码逆转录酶和整合酶;env编码gp37跨膜蛋白和gp85表面蛋白,其主要作用是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和进入,表面糖蛋白由两个亚基组成,gp85和gp37。
gp85蛋白是A LV外壳蛋白的主要成分,它位于病毒粒子表面并能够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gp85蛋白的N端部分包含了一个高度可变的区域,称为决定性病毒特异性抗原(vi r al s peci f i c ant i gen det er m i nant s,V SA s),这个区域决定了不同亚型之间的抗原差异。
种鸡场主要疫病净化评估标准一、高致病性禽流感(一)净化评估标准同时满足以下要求,视为达到免疫无疫标准:1.种鸡群抽检,H5亚型、H7亚型禽流感病毒免疫抗体合格率均为90%以上;2.种鸡群抽检,H5和H7亚型禽流感病原学检测均为阴性;3.连续两年以上无临床病例;4.现场综合评估通过。
(二)抽检要求评估小组专家负责设计抽样方案并监督抽样。
表2-1免疫无疫评估实验室检测方法二、新城疫(一)净化评估标准同时满足以下要求,视为达到免疫无疫标准:1.种鸡群抽检,鸡新城疫病毒免疫抗体合格率90%以上;2.种鸡群抽检,鸡新城疫病原学检测均为阴性;3.连续两年以上无临床病例;4.现场综合评估通过。
(二)抽检要求评估小组专家负责设计抽样方案并监督抽样。
表2-2 净化评估实验室检测方法三、禽白血病(一)净化评估标准同时满足以下要求,视为达到净化标准:1.种鸡群抽检,禽白血病病原学检测均为阴性;2.连续两年以上无临床病例;3.现场综合评估通过。
(二)抽检要求表2-3 净化评估抽样检测方法备注:p27抗原检测全部为阴性,实验室检测通过;p27抗原检测阳性率高于1%,实验室检测不通过;检出p27抗原阳性且阳性率1%以内,采用病毒分离进行复测,病毒分离全部为阴性,实验室检测通过,病毒分离出现阳性,实验室检测不通过。
四、鸡白痢(一)净化评估标准同时满足以下要求,视为达到净化标准:1.血清学抽检,祖代以上养殖场阳性率低于0.2%,父母代场阳性率低于0.5%;2.连续两年以上无临床病例;3.现场综合评估通过。
(二)抽样要求评估小组专家负责设计抽样方案并监督抽样。
表2-4净化评估实验室检测方法五、现场综合评估依据《种鸡场主要疫病净化现场评估评分表》(详见附表2),现场综合评估必备条件全部满足,总分不低于90分,且关键项(*项)全部满分,为现场综合评估通过。
谈禽白血病的发生与净化背景与简介禽白血病是一种由家禽白血病病毒引起的慢性呼吸疾病,可影响家禽的生长和繁殖,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
疾病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家禽,对禽类养殖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探究禽白血病的发生机制和净化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禽白血病的发生原因病原体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是导致禽白血病的主要病原体,属于逆录病毒科的斯亚氏病毒(Sarcoma virus)。
ALV可以侵袭禽类中的淋巴细胞和其他细胞,导致免疫系统紊乱,从而导致禽白血病的发生。
传播途径禽白血病的传播途径包括直接传播、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直接传播:禽白血病病毒可以通过接触、进食或呼吸隔离病禽的体液、分泌物以及排泄物等途径传播给正常禽类。
•垂直传播:禽白血病病毒可以通过卵巢或睾丸侵入受孕卵内,导致新孵化的雏禽感染。
•水平传播:禽白血病病毒可以经由虫媒、食品,以及肿瘤组织的移植间接地传播给正常禽类。
禽白血病的症状和诊断症状表现禽白血病的症状包括:•生长缓慢或停滞不前;•体重轻,营养不良;•消化功能障碍,拉稀或便秘;•精神萎靡,往往昏昏欲睡;•鸟群不稳定,出现停止产蛋等现象;•运动能力下降。
诊断方法禽白血病的诊断主要通过病理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和细胞学检查等多种方法。
其中,血清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是目前禽白血病最常用的诊断方法。
禽白血病的预防和控制禽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疾病,防范和控制至关重要。
预防措施•选择健康的种鸟通过选种禽鸟来避免感染禽白血病。
选种健康的禽鸟可以避免在引进家禽时带入病原体。
•严格环境卫生减少禽白血病病毒在养殖场中的环境扩散。
要求养殖场无尘、干燥、卫生,及时清理分泌物和排泄物,阻止病原体在养殖场中的扩散。
•合理饲养管理加强饲养管理,强化禽鸟的自身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力,减少禽白血病的发生。
控制措施•感染源消灭将感染的禽鸟隔离或进行尽早的处置,毁掉带毒的禽鸟和卵,以尽快消除感染源。
禽白血病对我国养禽业的影响及防控措施摘要:禽白血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禽类各种可传播的肿瘤性疾病。
近年来,由禽白血病造成死亡及淘汰的直接经济损失逐年增加,而由禽白血病感染后造成的免疫抑制、对疫苗应答能力下降、继发感染等的间接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本文从禽白血病病毒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引起疾病的症状与病理变化等方面来说明禽白血病对我国养禽业带来的严重危害,此外本文还分析了禽白血病的防控措施。
正确认识禽白血病对养禽业的危害,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禽白血病;禽白血病病毒;危害;防控措施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ALV)引起的禽[1]。
目前,国内养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该病能引起多种具有传染性的良性和恶性肿瘤禽业的白血病病情有加重的趋势。
由于禽白血病毒(ALV)感染导致的鸡群生产性能下降,尤其是产蛋率和蛋品质下降,以及血管瘤的高比例发生,使广大养殖户以及专业研究人员对禽白血病越来越重视。
本文对禽白血病的病原特征、我国禽白血病的流行现状、造成的危害及有效防控措施做一综述。
1 ALV 病原学特征[2],α反转录病毒属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ALV)属于反转录病毒科,禽类似于人的艾滋病毒,但不感染人。
不同的鸟类可能感染不同的ALV,根据病毒与宿主细胞特异性相关的囊膜蛋白的抗原性,ALV可分为A、B、C、D、E、F、G、H、I和J十个亚群。
但自然感染鸡群的还只有A、B、C、D、E和J 六个亚群。
其中的J亚群致病性和传染性最强,而E亚群是非致病性的或者致病性很弱。
ALV 的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基因组全长约为7200 个核苷酸,可直接作为mRNA。
病毒粒子形态不规则,总体直径是80~120nm,平均90nm,病毒粒子呈球形,在干燥条件易扭曲成精子状、弦月状或其他形状。
养殖技术-种鸡场禽白血病净化技术禽白血病是呈世界性分布的可垂直传播的病毒性肿瘤性疾病,严重制约着养禽业的发展。
该病尚无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也无有效的疫苗,唯一有效的控制方法是净化。
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新品种培育过程中坚持开展禽白血病净化,通过6个世代的努力,实现了净化禽白血病的重大突破。
本文以峪口禽业为例,总结出了适合大规模养殖场原种鸡群的禽白血病净化方案,为国内种鸡场禽白血病净化的示范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外源性禽白血病病毒既可垂直传播又可水平传播,同时医源性传播也是目前禽白血病感染的重要方式。
在净化开始前对不同代次、品系鸡群进行普查,在掌握鸡群禽白血病病毒的感染情况及排毒规律的基础上,将实验室检测技术与规模化生产相结合,形成适用于本场的净化方案。
垂直传播的控制控制垂直传播是指控制上一代次阳性鸡通过种蛋将病原传播给下一代,有效的控制措施为多次检测,剔除阳性鸡,确保用于继代的鸡群为阴性鸡群。
日龄胎粪检测母鸡感染病毒后,病毒在输卵管的膨大部进行大量复制,感染胚胎的胰腺积聚大量病毒,并从刚出壳雏鸡的粪便中排出,有很强的感染性和传播性。
通过1日龄胎粪检测,可以及时淘汰阳性鸡,避免雏鸡之间的水平传播。
在出壳前,将每只种鸡的种蛋置于同一出壳纸袋中,逐只采集1日龄雏鸡胎粪,用ELISA方法检测p27抗原,将有阳性检出的整个家系雏鸡全部淘汰,同时淘汰相应种母鸡。
6~10周龄肛拭检测带毒鸡群具有间歇排毒的特性,6~10周龄为排毒高峰期,在这个阶段检测可以检测出较多的阳性鸡。
经过胎粪检测后,雏鸡按照家系上笼,对各品系进行泄殖腔拭子检测。
在同一母鸡的同一饲养笼中,只要有1只阳性就应淘汰同笼中的其他后备鸡。
蛋清检测初产期属于鸡群排毒高峰期,取开产前3枚蛋检测蛋清p27抗原,淘汰阳性鸡。
在继代之前检测前3枚蛋,及时淘汰阳性鸡,避免阳性鸡种蛋进入孵化环节导致病毒扩散到下一代。
病毒分离检测公鸡是禽白血病病毒的携带者,通过接触或交配传染给其他的鸡。
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emia virus ,ALV )主要有两种传播途径,即从母鸡到后代的垂直传播和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源在鸡群中的水平传播。
由于至今尚无有效的药物和疫苗可供使用,控制该病最有效的措施是通过病原检测,淘汰阳性鸡,达到净化种群的目的。
1净化检测技术ALV 主要通过垂直方式传播,从种禽到商品禽会产生逐级放大效应,因此必须从种鸡核心群进行净化。
建立无ALV 感染的种鸡群是最有效的防治措施。
由于马立克氏病、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等也会出现肿瘤的症状,且部分带毒鸡没有临床症状或亚临床症状,因此兽医工作者在对白血病的诊断中除了根据临床情况,同时需要借助实验室诊断才能对该病进行确诊。
检测技术在AL 的净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检测技术方法目前用于检测和鉴别诊断ALV 的方法主要包括: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病理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其中病毒的分离及鉴定一直被认为是诊断ALV 的“金标准”。
该病毒可以从血液、肿瘤组织、胎粪、精液、蛋清等多种材料中分离出来。
病毒分离最常用的方法是:无菌采集鸡的抗凝血,4℃低速离心后取上层血浆接种到铺满80%单层DF-1或CEF 细胞中。
2h 浸染后换液,培养7~9d 后,收集培养物,借助ELISA 方法检测血浆中是否含有p27抗原、PCR 方法鉴别ALV 感染病毒亚群。
该方法特异性高,但检测周期较长,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和检测中的仪器要求较高。
大多数种鸡场不具备病毒分离检测的实验室条件,需要委托有资质和条件的实验室开展相关工作。
1.2净化方案的制定崔治中等[1]在参考国际成功经验和多年来自身开展鸡场禽白血病净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饲养模式、鸡群特点、净化要求等总结拟定了3套不同的净化原则方案。
3套净化原则方案分别对应自繁自养的原种鸡场核心群、引进的祖代或父母代种鸡场以及小型自繁自养黄羽肉鸡或地方品种的种鸡群。
其中在种源上封闭繁殖育种的原种鸡场需要采用最严格的净化程序:采用p27抗原ELISA 试剂盒对1日龄雏鸡胎粪检测,以母鸡为单位,检测阳性,淘汰母鸡及同一纸袋雏鸡。
谈禽白血病的发生与净化最近两年进口白羽肉鸡的鸡场普遍感染禽白血病,尤其是鸡体龙骨内的肿瘤很典型,经过病毒分离检测是由J亚型白血病病毒引起的。
由于白血病大多是经过垂直传播感染的,这说明我们的种源发生问题,同时国外在净化白血病方面忽视了公鸡方面的影响,这就给白血病的暴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弄清楚白血病病毒的潜藏途径并对种鸡群进行净化。
1 禽白血病对肉鸡群的危害2019年随着非洲猪瘟的暴发鸡肉价格相应地提升了很多,再加上祖代肉种鸡引种量创历史最低,最终致使肉鸡养殖成为一个让人极度兴奋的行业,肉鸡鸡苗价格虽然经过跌宕起伏,但总趋势是一路攀升的,随着鸡苗价格的上升,而鸡苗质量却降下来了,据统计在同等种源的情况下,商品鸡的出栏量是下降的,也就是说商品鸡的死淘率是显著提升的。
虽然有许多的致病因素,但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肉鸡场发生禽白血病非常普遍。
2 白羽肉鸡的发病史20年前的1998~1999年由于不合理的饲养管理模式J亚型白血病逐渐传入我国,在2008~2009年蛋鸡场普遍发生了血管瘤,曾经给两个大型种鸡场的带来灭顶之灾,时隔整整20年于2018~2019年,白羽肉鸡又出现了J亚型白血病病毒的再次流行,给我们的肉鸡也造成巨大损失。
白血病研究团队先后从饲养肉鸡最多的山东省和辽宁省分离到了大量病毒,通过对病毒进行分离鉴定,有的呈100%阳性,有呈40%~50%的阳性。
对全群感染的鸡群进行检测,阳性率有的高达50%,有的阳性率在10%~20%,整体来讲这样的阳性率是创历史最高的。
从我国不同公司饲养的鸡群中分离到的J亚型病毒具有高度的同源性,说明很可能有相似的来源,而我国的肉种鸡大多是从种源国引进的,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在不同祖代肉鸡场分离的毒株也有差别,说明病毒在场内的复制速度不同,或多或少发生了一些变异。
3 国外对禽白血病的净化为什么在时隔20年之后,白羽肉鸡又出现了白血病的流行,主要问题是什么呢?根据我国白血病科研院校的经验,发现主要问题发生在公鸡方面,即忽视了公鸡对白血病的影响。